2024/12/26

【新竹】北埔老宅內的現代畫

這幅掛在老宅的畫,雖然是現代畫,但是非常搭配這樣的老空間,我們實在說"美"是見仁見智,但是美就是美,大部分人都可以認同的。

我覺得"美"是甚麼呢?個人淺見是一定要能有歷史感,看到鯉魚就讓我想到莊子,每次都會想到他的魚在水裡是否快樂的論證,其實有沒有結論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確認的過程,養寵物的人們,對於深愛的動物,一定知道牠們開不開心,這是一種意識的交流。

我非常佩服水井茶堂的老闆古武南的人生哲學,有些人總在中庸之道模稜兩可間做事猜測別人的心,但實際上有時候答案很簡單,但執行上會遇上很多困難,就只要想清楚持續執行即可。

沒有人規定老房子就是要維持老態,公媽廳也可以掛現代流行的畫作,有空請到北埔的水井茶堂與忠恕堂體驗一下古先生的美感與哲學。

2024/12/23

【台北】誠品書店台大店的走讀書街活動

𝗖𝗵𝗮𝗽𝘁𝗲𝗿 12.
閱讀,是一種記憶顯影
12.20 Fri. ─ 12.29 Sun.
★ 12.28 Sat. 書店24小時不打烊 ★
當書卷之光翻過指尖
歷史不再沉睡
深埋的回憶從字裡行間映現

***
沒想到我是第一砲的走讀活動,來的客人似乎都有點底子,一開始就問買禁書的位置在哪裡?誠品特別要我說明"海邊的卡夫卡",我大致上是從村上春樹的小說開始說明,背景是1970年代的反戰與搖滾,然後延伸到我大學時代的野百合學生運動,加上與解嚴年代一起,但這樣的解說方式,個人覺得有點放大與膨脹自我,說一說好像都指責現在年輕人非常無能,但我反思現在的表演空間,其實比我年輕的時候還更多元,無論是爵士、藍調,鋼琴、鼓、小喇叭,每一個樂手的表演細膩程度,都比我們年輕的時代還要進步很多很多。

今天我還是以書店的介紹為主,剛好經過欒樹下書店的時候 林三元在此做街頭藝人的表演,於是我們就加入做童玩。也經過了臺靜農居住過的地方,而我居然把紫藤廬漏掉了,還好途中都有提到這類的地方。

書店、古蹟、音樂餐廳這幾年不斷的更替,世界上真的沒有不變的事。

2024/12/19

No.16 【台北】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六次

北師美術館的展覽,以前去日本看了這位阿嬤的創作,多半是這幾年非常成熟的自我風格,也被定位在某種疾病一直重複的點點,在幽閉的空間感到無限多的點點,還有在瀨戶內海直島的南瓜。

但一直不是這麼多作品的草間阿嬤,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獨特風格?而他年輕的作品是怎樣呢?

看這次北師美術館的《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或許可以連結形成的原因,還有連結美術史的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但,草間彌生一定不承認他就是超現實主義,她甚至覺得她的作品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超現實。

我看到了幾幅她年輕的作品,利用野獸派的粗曠線條,但有時描畫的作品是沒有線條的,也有多媒體多材質的創作,也有用無線的線條無限的延伸。仔細地看了1970年代的創作影片,有時候你會覺得這根本是某種邪教,而一個藝術家可以從一而終(衷),原來她的創作也是有延續性的。

普普藝術、野獸派、觀看的角度,現代藝術之後的藝術史脈絡,其實也可以對應到草間彌生各類創作。那麼草間彌生在學生的學習階段是"日本畫",那麼呈現在哪個方面呢?

2019.7.1那年直島的大風雨

應該很少人拍到大南瓜在水上的情況,這次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我覺得是很好理解草間阿嬤從年輕蛻變到後來這一系列點點南瓜的作品,藝術品的觀看與被觀看,很重要詮釋的角度

回台後大南瓜就被水沖走了

2024/12/14

【台北】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

20241214 10:00-12:00

這是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我負責台大建築之美,這條路大概走了十回,今天卻覺得時間充裕,後來我想想,原來我完全著重在建築史,忘了把台大的歷史交代清楚,不過,這本來也不是這次的重點。

從希臘羅馬的建築談到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到了社科院的圖書館,好像蓋出一座森林在大自然中閱讀的閱覽室,台大內居然可以看到建築史的演進。

我想我應該放更多的圖表來說明清楚。

2024/11/20

【里斯本】的 Maat 博物館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一次

上回到里斯本最令我難忘的博物館是這個在海邊的火力發電廠老建築再生,而旁邊又蓋了一個新的建築,從 google 地圖可以選擇 3D模式從空中鳥瞰,城市發展的軸線絲毫沒有被新的建築所掩蓋,行人動線與電車鐵道又可以互相隔開,實在非常厲害。

只是今年天氣炎熱,才走幾步路就熱的受不了,一直猛喝水。

一進到博物館內吹冷氣,舊的電廠區除了舊的展覽之外,也闢出了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做時裝走秀,做各類的活動使用,電雖然不再發電使用,但是舊設備仍然保存讓大家知道發電的原理與歷史。

這次新建築的展覽仍是強調環保、回收的材料,用"布"做出一座森林,鋪上木屑後要求大家一定要脫鞋才能進出,可以任意的敲擊回收的樂器,敲頌缽或是打鼓等,有種自由自在參與藝術表演的感覺,不過,由於樂器是回收的,音準有點不好。

離開後有一個年輕人把這裡當成表演場地,鼓聲大作持續了很久,於是趕快逃離這個空間。

另外一個展覽是藝術家在一個房間生活創造藝術品,多半用攝影拍攝當下,配合畫畫寫字,或是隨手取得的東西,每一幅都還蠻值得反思的,只是看到一半就覺得很累,有太多可能是在地的時事而看不懂,也或許根本沒有甚麼意義,看展變成一種個人心理的投射。

很可惜今年沒有遇到行動啤酒屋!

2024/11/10

No.21 【台北】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21次

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行程:LionCafe(公園管理處)→大倉台北支店(正中大樓)→菊元百貨(國泰)→裕台(天仁)→公會堂(中山堂)→陸軍偕行社(婦聯會)→西本願寺(文獻會)→飛地書店(香港)→稻禾神社(運動用品店)→真善美戲院(中影)→東本願寺(獅子林)→天后宮(弘法寺)→瓦斯公司(電影公園)→高橋豬之助宅(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走過這個地方,大部分變成私產,有的變成寺廟,少數仍是公家機構,很感謝黨產會辦這樣的走讀活動,最後在乖乖總部介紹現代化基礎建設與文化瓦斯機,有關不當黨產的後續,需要大家持續"現代化"的來公眾關注。

圖說:

1. 新公園內,感謝 汪純怡同學巧遇的拍照記錄
2. 1945年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地方原來的大型建築
3. 大倉台北支店,後來變成正中出版社的正中大樓
4. 高橋豬之助宅,戰後變成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2024/11/04

No.20 【台北】黃土水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二十次

黃土水之路

A. 出生地祖師廟後街
B. 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
C. 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國小)
D. 居住瞿真人廟附近
E. 國語學校(北市大)
F. 龍山寺釋迦出山像
G. 曹洞宗台北別院

1. 國語學校分部(北師美術館)
2. 教育會館

2024/11/03

No.19 【台北】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九次

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今年的路線算是有點創新,從西本願寺走到大稻埕。以前讀到的歷史把本島人與日本人區分開來十分嚴重,導致解說這些史蹟的時候往往都會有第一句,這是日本人區域,然後最後一句的結論是殖民政府的態度。

可能是這樣的史觀,讓我們在規劃導覽路線的時候有點綁手綁腳。

其實查詢台北的職業明細地圖的時候,台北城中當然不是所有的店都是日本人開的,而大稻埕、艋舺地區所有的店也不全然是本島人開的,其中有合資、人頭,或者老闆是台灣人,辛勞是日本人的店,這樣的區分讓我們在解讀那個時代有了許多限制,例外的情況屢見不鮮。

古侖美亞唱片公司所出版的唱片,應該可以說明這一切,有關台灣的民謠,或者是唸歌、歌仔戲,中國傳來的南管、北管等小調,胡琴、三味線等等曲調全部融合一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1930年帶真是多元文化大爆發的年代。

甚麼樣的建築與甚麼環境,可以造就這樣的人才呢?走趟這條路線,探訪古蹟,或是理解被拆除的建築,大概可以理解一二吧?

我改良的超長路線:西本願寺→心起町咖啡館→公會堂→古侖美亞辦公室→北門→天馬茶房舊址→蓬萊閣舊址→純純咖啡館舊址→江山樓舊址→李臨秋銅像公園→永樂座舊址→李臨秋故居→莊永明故居

2024/11/02

No.18 【台北】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八次(補)

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因為有同學去維也納參加了鐵馬導覽,一個人要45歐三小時,來建議我也可以試試看,其實之前我有想要從新店騎藍色河濱腳踏車道,來講一下瑠公圳開發之路,這對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考驗,我想先規劃四個地方,只要騎車到定點可以緩慢步行用講的,對體力比較容易克服,也比較安全。

1. 板橋林家:漳州勢力

2. 艋舺:頂下郊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

No.17【台北】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17次

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A1 大稻埕建成圓環附近的旅社與印刷廠,台灣自救宣言印出來後被抓的地方
A2 艋舺剝皮寮附近的印刷廠,第一次被拒絕印刷的地方
B1. 西寧南路的警備總部保安處(日治時期的東本願寺),今日的獅子林
B2. 西本願寺,在地下室跟骨灰罈一起放置的區域審問
C. 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喜來登飯店
D. 台大法學院,彭明敏上班教學的學校
E. 溫州街18巷的住家,門口有雜貨店與吉普車被監控

原以為標示這個很簡單,沒想到也搞了一個下午

2024/10/20

【淡水】金車千人走讀在淡水,今年分兩個場地集結

金車千人走讀在淡水,今年分兩個場地集結

{先說我很想寫葡萄牙食物的歷史,但越挖越深,我覺得我都快忘記那種味道了}

每年這樣的大拜拜走讀行程,非常感恩有基金會願意這樣舉辦,不只是一年一次,難得可貴的是平日也都有舉辦走讀,因為金車相關企業有飲品等,小禮物都十分的實用,感謝!!!

這次我帶的路線是我比較喜歡的建築,而且鎖定在家居類型的,所以起頭在新北文化園區(英商嘉士洋行殼牌倉庫)旁邊的水上飛機,以及最後結束的紅毛城,這種太大的倉庫與領事館監獄等,這兩個點作為開始與結束,真的是很好描述日本時代(1895-1945)很好的安排,結束的紅毛城的黑洞,真的很大,看你要到哪個時代都可以。

1. 重建街起點:施家古厝、市場內的龍山寺飄雨好美(有拍到照片的可否給我?)、清水祖師廟。

2. 日本警察宿舍:說明洋和折衷與戰後改建最好的地方

3. 紅樓:描述達觀樓起因與洪家事蹟,我念了洪以南的詩,應該來畫個家族系譜比較好解釋

4. 木下靜崖舊居:說明台灣美術史中的聖山觀音山,至今的藝術家仍然在想辦法致敬這些前輩

5. 多田榮吉舊居:在馬偕街說明陳澄波畫作中的地景地貌與現代化的追求。

6. 紅毛城:重點是多元多國重用這個城堡

感謝很多來參加的舊友,無論有沒有來打招呼,我知道大家都有關注我,可以多來留言激盪更多古蹟活化重用的可能性,十分感謝,最近幾年缺牙比較不喜歡合照,但,我還是喜歡留下紀錄的。

2024/10/10

《蒼鷺與少年》母親是播種者?少年進入異世界,與祖先(羈絆或冤親債主)的對話。

很多人說看不懂這部片,我還刻意不先看影評,看完了之後非常流暢的覺得完全沒有看不懂的問題,或許是宮崎駿的電影每部片都有看過,這部片眾多的奇想與概念或許是某部電影的一個片段,所以整個異世界或許是宮崎駿宇宙的一個縮影而已,每一個人的腦中都有一個小宇宙,對於我們這一生遇到的人事物可能都只是我們小宇宙的互動關係而已!

當然,我們可以脫離人群關係,只在自己的小宇宙生活,但畢竟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感情的互通,還是非常的重要。

最近身心靈界會提到幾個名詞:高我、靈、元神等等的,這部片進入了一個異世界就好像是與這些"靈"透過意識交流,這個異世界中有時光迴廊,少年真人與少年時的媽媽(光美)成為好朋友,要將繼母夏子(光美的妹妹)帶回原來的世界,好像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年紀重逢而混在一起,若我們能把時間軸觀念打破,這些人只是一個"靈"的概念,或許可以比較清楚呢?

是否等我們成人之後,就會忘了異世界這個夢,或者有人會用"冤親債主"來解釋,不過,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已經夠複雜了,為什麼還要去想異世界呢?或許是更理解自己的一個方法吧?

我對於真人看到了母親在他出生的時候看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由吉野源三郎在 1937 年所發表的小說,這本書留下的訊息,而書中有一個清楚的素描,米勒的《播種者》1850年代的作品,這幅畫不但影響了梵谷,而梵谷的播種者也影響了台灣1930年代的『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

宮崎駿眾多作品中的歐洲建築的背景,還有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一直到歐洲啟蒙運動後的現代文明世界,是所有片中的基礎,萬物皆有靈的日本宗教信仰,把人文關懷徹底的埋在影片之中,這部片以二戰為背景,更是帶出了反戰的思考,或者我在不同年紀重刷,可能又有更多的感動。

2024/09/28

【魯汶】方濟各教宗,是一個立志的故事,88歲經常出訪各地

在魯汶市政廳與聖伯多祿教堂(聖彼得教堂比較容易懂)的廣場,擠滿了人潮,進來這邊還要搜身過安檢,甚是教堂上都有狙擊手。

想說難得見到這在任期間第二老的教宗,第一老是"良十三世 Papa LEO XIII",就任到93歲,1878-1903年期間做了很多大改革:支持基督教民主,反對共產主義。首位完全承認瑪利亞女仲裁者的教宗等。

這位教宗對於中國宗教問題是有遞出橄欖枝的,但不知道目前成效如何?

看到比較多是對於男女平等、童工、戰爭多所談話。我覺得這位方濟各宗教,可能想學習若望保祿二世,面對全世界天主教徒,他的出訪或許可以帶來更多的和平。

有一部電影《教宗的承繼》(The Two Popes),與前任的教宗變成好朋友的友誼,也認好友安全卸任,我們看過日本天皇得知能夠在世卸任真的很難啊!

去等了兩個小時,結果只有三分鐘不到的快閃教宗,即使是這樣,我覺得他帶給我的溫暖也很夠用了,真的天氣很冷又下雨,前面的老人坐著輪椅等,旁邊有各國家不同語言的人,寒風中這些老人在前面等,警察三不五時會來問候老人家!我覺得歐洲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也會關心別人,每個公職都笑臉迎人,我覺得非常不容易啊!

圖說: 同學說照片可以從影片中轉出來,於是我全程用錄影的,但是為什麼轉出來還是糊的啊?

圖中這個警察長得好像金凱瑞

2024/07/30

No.16 【台北】陳植棋的啟蒙展與熱血的社會運動

A. 現代化的台北橋
B. 台灣民眾黨本部旁邊的真人廟
C. 辜家的淡水戲台,傳統與現代內心的平衡!
D. 總督府舊官舍,當時公會堂還沒有蓋好,舉辦展覽的地方
E. 三女中舊址,親愛的妻子在此受教育
F. 國語學校,抗議學校不公平被退學的地方

2024/07/25

No.15【台北】井手薰的台北市南島異國風情的設計之路

#一年五十次 第15次

井手薰的台北市南島異國風情的設計之路

  • 三十四銀行(1915,重慶南路一段38號,已拆)
  • 臺北幸町教會(1916,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 臺北高等學校校舍與講堂(1928)
  • 臺北帝國大學校舍群(1928)
  • 建功神社(1928,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 警察會館(1930建,已拆)
  • 臺灣教育會館(1931,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 台北女子高等學院講堂(1932建,已拆)
  • 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1934)
  • 臺北公會堂(1935,今臺北中山堂)
  • 台北市役所(1940,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 南菜園的庭園(1941,已拆)

2024/07/14

No.14 【台北】王大閎在台大內的建築

第14次 王大閎在台大內的建築

1. 1954 漁業試驗所(現在魚類標本館)
2. 1957 化學系館(1957前棟,1965後棟,已拆)
3. 1970* 考種館
4. 1962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5. 1962 化工館(1971擴建東西兩側)
6. 1962 地質系館
7. 1963 法學院圖書館(徐州路21號)
8. 1965 衛生保建中心
9. 1967 女九宿舍
10.1970 歸國學人宿舍(長興街60,62號)
11.1972 綜合教室與綜合大禮堂(已拆)
12.1974 中研院生化中心(台大校總區內)
13.1975 大氣系館增建
14.1976 農藝館
15.1977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臺北市基隆路三段130號)
游筱嵩 1954年的漁業試驗所還在,位置如下:https://maps.app.goo.gl/NMaS55vvHHEHuCKn6 王大閎還有設計一棟台灣大學電話總機室(現在變成倉庫使用),位置如下:https://maps.app.goo.gl/acK4v5rMe5cPP1Vb9 台大現代建築精彩的,除了王大閎作品群、張肇康的洞洞館,還有陳其寬的行政大樓增建與展書樓後方的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劉明國1969年設計的獸醫系動物實驗室(原在總圖後面,已經拆掉變成草皮)

2024/03/03

《老屋時態》

我喜歡這些特別的活化案例,第一個翻閱的居然是我當兵抽中金馬獎,到金馬賓館山上的壽山等船的日子。

好像等船等了兩個星期,每天在教室看很小的電視播放電影,我喜歡出公差去搬飯菜,可以在這個小小的走廊走走,到處看風景。

老屋變成了博物館,即使是我到了這個地方應該也想不起當時的印象,但是透過每一棟老屋都有的時間軸,把自己的記憶對應到這個空間

《消失的情人節》與《快一秒的他》

或許已經看過《消失的情人節》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看《快一秒的他》的時候總覺得要傳達的意念不太多。

或許是男女對調與日本文化比較內斂,而跟父母的關係,我比較喜歡台版的深刻與灑狗血。

不過,日版的京都與天橋立,真的很吸引人去啊!

【台北】炭波波·喫茶與極度不妥!

好像進入昭和年代的日本咖啡館,這樣說好像很奇怪,我雖然在昭和45年(1970年)出生,一直到昭和64年(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改平成都還沒有去過日本,但所有的影視娛樂流行文化,卻深受日本的影響。

一進去看到中森明菜、木村拓哉等人的海報,也看到了高橋留美子的作品,不僅如此還有當時的電風扇、裝飾品、擺飾物,到今天來看,讓我思考了文創品存在的意義,好像不需要那麼嚴肅,只要有共鳴的商品就是好商品。

整個就好像走入日劇《極度不妥!》(日語:不適切にもほどがある!)的場景,整個人都好像回到了學生時代,如同電視劇情很多事情互相對照之下,現代人的憂愁、困惑、生老病死,拉了長遠來看,或許都是最好的安排。

跟朋友討論到一位很早就因為車禍離世的朋友,她母親說她一輩子無憂無慮,的確如此!

【台北】看一看龍瑛宗當年所見的台北城👀

會有這一場導覽都是因為老房子的緣分,這幾年持續地舉辦走讀活動,用各式各樣的主題:書店、宗教、建築、灣生、農業研究、自然科學等方式期待大家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重新認識台北。

會辦理這種介紹作家的走讀活動,了解一輩子書寫的台北,而且會選擇龍瑛宗,因為他在台北城中活動的時間快要七十年,雖然出身新竹北埔小鎮,但出生的日期就與台北城中的書店街本町,有著意外的巧合。

在北埔出生期間,台灣有了大颱風大淹水,注定了一輩子的不平靜,總督府規劃了商店街,他喜歡在本町的書店間立讀,更喜歡到圖書館看書,流連在西門町附近的二手書店,二戰期間更任職於公會堂旁的台灣日日新報,與文青朋友在喫茶店討論文學、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議題。我想使用他在七十幾歲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並且重回他青年時代每日的生活空間,來重新認識當時的台北城。

這次也邀請龍瑛宗基金會執行長來分享童年與龍瑛宗的生活景況。

🎫 報名網址:https://bit.ly/3SnsT9C ​

〈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 1982年的創作,這篇短篇小說裡面藏了他許多作品的痕跡,可以說是龍瑛宗小宇宙的入口。

台北城中的圖書館、書店、咖啡館、台灣銀行,龍瑛宗從年少到退休全部都在這個地方生活,他的作品大量的描述台北的街道,這次就讓我們以《勁風與野草》這個文本,走一趟龍瑛宗一輩子的見聞精華吧🤓 ​

📕 3/16《勁風與野草:走過龍瑛宗青年時代的台北城》

公會堂→ 原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菊元百貨舊址→ 文明堂書店舊址→ 明治咖啡館舊址→ 台灣銀行總行→ 眺望東門→ 總督府→ 民政長官官邸舊址→ 神社神馬銅像→ 公園獅咖啡館→ 台博館前銅牛(講師可能依當天情況更動路線) ​

※本次活動由【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與【青田七六】共同舉辦 #青田七六 #街區慢步 #文化導覽

2024/02/01

【台北】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

20240201

感謝今天蘭亭會選用水瓶子走讀的路線:從中山堂經北門走往大稻埕,主要是講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除了談台灣的畫家作品,也談日本的畫家山田東洋的台北城。

從台北的都市紋理來看歷史,這樣的方式跟我們小時候用背誦去理解其實有天壤之別,好像去歐洲旅行,以前書上讀的西洋藝術史在博物館、教堂看到畫作十分的感動,再進一步理解畫家所處的環境,尤其是到了巴黎的紅磨坊,那正是落選沙龍畫家在酒館咖啡館結黨營派,最後變成了印象畫派。

那當我們看公會堂(中山堂)周邊,是否日本的畫家與台灣的畫家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呢?的確,跨出北門後的大稻埕後街,從永樂市場到大稻埕碼頭是台灣畫家的表演場域與日本畫家有各自的表演空間!有無交集呢?

其實是有的,在大稻埕碼頭就有台灣、日本畫家1930年代共譜了此地的現代化特色。

從台展得得獎作品,這些畫家在戰後的美術展歷經了二二八的衝擊,繼續的用畫布創作,文化的改變,對於不同政權,他們默默不語的持續記錄,留下了眾多的資產讓我們重新詮釋。

最後,到了波麗路吃著老派的排餐,有好多話想要繼續說,但一切的體會就用身體體驗,是最好的答案。

2024/01/15

【台北】士林慢步,圓山、劍潭山到芝山岩,從神界看台灣史,一年五十次第二次

路線:圓山捷運站→臨濟護國禪寺→太古巢遺址→劍潭→台灣神社遺址→圓山水神社→士林市場→郭琇琮故居→慈諴宮→潘宅→紙廠圍牆→士林公會堂→基督長老教會士林教會→芝山岩文化遺址→芝山神社遺址→惠濟宮

內容:為什麼日本來統治會選擇芝山岩上的惠濟宮做為國語學校的起點,走一趟這一條路程,經過山也經過溪,日治初期都市改正初期的小鎮,繼承台北三市街的成功經驗,又是淡水線鐵路的沿線,士林的開發行走在此歷歷在目,希望這樣的紋理都可以被理解的保存下來。

園山水神社,可以看做是現代化的自來水與水力發電的過程,芝山神社,也可以看做現代教育的發源,而慈諴宮與潘宅也都可以看出士林發展與潘家的關係,由石碑、宮燈與擴建的痕跡,都可以說明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影響力,全部習習相關的連結在一起。

甚至是郭琇琮故居,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後來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小小的一段路,可以跨越三個政權的統治時代,看到一切的改變。

2024/01/13

【台北】士林不只是夜市

士林不只是夜市 #心有七七

這是青田七六的走讀活動,很感謝金車每年舉辦的千人走讀活動,我們同事負責了這條路線,想說就在這個路線在新增一些DIY活動,結束到郭元益做鳳梨酥,讓我想到了我結婚時的喜餅就是選擇了郭元益。

邀請了士林士紳潘家的後代,也邀請了在士林居住快三十年的同學一起來參加,於是在 DIY 的時候我就做了心有七七的鳳梨酥,還沒有到家就被我吃完了,很感謝 洪燕妮 潘世棟 張宜怡 同學一起參與這樣的走讀活動重新認識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