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No.01 【台北】願望跟五有關!

願望跟五有關!

很感謝同學們不厭其煩的聽著走音的劉文正歌,然後一直出錢請客,我決定今年生日月從一個月延長為兩個月,一年有一半都在過生日,實在太幸福了!

2024/12/26

【新竹】北埔老宅內的現代畫

這幅掛在老宅的畫,雖然是現代畫,但是非常搭配這樣的老空間,我們實在說"美"是見仁見智,但是美就是美,大部分人都可以認同的。

我覺得"美"是甚麼呢?個人淺見是一定要能有歷史感,看到鯉魚就讓我想到莊子,每次都會想到他的魚在水裡是否快樂的論證,其實有沒有結論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確認的過程,養寵物的人們,對於深愛的動物,一定知道牠們開不開心,這是一種意識的交流。

我非常佩服水井茶堂的老闆古武南的人生哲學,有些人總在中庸之道模稜兩可間做事猜測別人的心,但實際上有時候答案很簡單,但執行上會遇上很多困難,就只要想清楚持續執行即可。

沒有人規定老房子就是要維持老態,公媽廳也可以掛現代流行的畫作,有空請到北埔的水井茶堂與忠恕堂體驗一下古先生的美感與哲學。

2024/12/23

【台北】誠品書店台大店的走讀書街活動

𝗖𝗵𝗮𝗽𝘁𝗲𝗿 12.
閱讀,是一種記憶顯影
12.20 Fri. ─ 12.29 Sun.
★ 12.28 Sat. 書店24小時不打烊 ★
當書卷之光翻過指尖
歷史不再沉睡
深埋的回憶從字裡行間映現

***
沒想到我是第一砲的走讀活動,來的客人似乎都有點底子,一開始就問買禁書的位置在哪裡?誠品特別要我說明"海邊的卡夫卡",我大致上是從村上春樹的小說開始說明,背景是1970年代的反戰與搖滾,然後延伸到我大學時代的野百合學生運動,加上與解嚴年代一起,但這樣的解說方式,個人覺得有點放大與膨脹自我,說一說好像都指責現在年輕人非常無能,但我反思現在的表演空間,其實比我年輕的時候還更多元,無論是爵士、藍調,鋼琴、鼓、小喇叭,每一個樂手的表演細膩程度,都比我們年輕的時代還要進步很多很多。

今天我還是以書店的介紹為主,剛好經過欒樹下書店的時候 林三元在此做街頭藝人的表演,於是我們就加入做童玩。也經過了臺靜農居住過的地方,而我居然把紫藤廬漏掉了,還好途中都有提到這類的地方。

書店、古蹟、音樂餐廳這幾年不斷的更替,世界上真的沒有不變的事。

2024/12/19

No.16 【台北】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六次

北師美術館的展覽,以前去日本看了這位阿嬤的創作,多半是這幾年非常成熟的自我風格,也被定位在某種疾病一直重複的點點,在幽閉的空間感到無限多的點點,還有在瀨戶內海直島的南瓜。

但一直不是這麼多作品的草間阿嬤,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獨特風格?而他年輕的作品是怎樣呢?

看這次北師美術館的《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或許可以連結形成的原因,還有連結美術史的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但,草間彌生一定不承認他就是超現實主義,她甚至覺得她的作品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超現實。

我看到了幾幅她年輕的作品,利用野獸派的粗曠線條,但有時描畫的作品是沒有線條的,也有多媒體多材質的創作,也有用無線的線條無限的延伸。仔細地看了1970年代的創作影片,有時候你會覺得這根本是某種邪教,而一個藝術家可以從一而終(衷),原來她的創作也是有延續性的。

普普藝術、野獸派、觀看的角度,現代藝術之後的藝術史脈絡,其實也可以對應到草間彌生各類創作。那麼草間彌生在學生的學習階段是"日本畫",那麼呈現在哪個方面呢?

2019.7.1那年直島的大風雨

應該很少人拍到大南瓜在水上的情況,這次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我覺得是很好理解草間阿嬤從年輕蛻變到後來這一系列點點南瓜的作品,藝術品的觀看與被觀看,很重要詮釋的角度

回台後大南瓜就被水沖走了

2024/12/17

【沖繩】那霸市場的烏拉拉

第二次去沖繩,仍然找了時間去書店,這回比較多時間逛了每一個書架,可謂是空間利用實在非常厲害,有許多區域也僅能一人進去。

我喜歡這邊的地方誌與建築相關的題材,本來有衝動要買個幾本回家,但還是理性提醒我,日語根本看不懂。

我重新再翻閱《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p.36:

琉球王國曾經是亞洲和日本交易的中繼站,我也想要成為那樣的書店。我這樣口出狂言,是否會惹怒一些貴族和土族呢?

【台北】尾牙

感謝學妹們長期的付出與幫忙,大家都好帥

2024/12/14

【台北】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

20241214 10:00-12:00

這是書林書店舉辦的溫羅汀走讀活動,我負責台大建築之美,這條路大概走了十回,今天卻覺得時間充裕,後來我想想,原來我完全著重在建築史,忘了把台大的歷史交代清楚,不過,這本來也不是這次的重點。

從希臘羅馬的建築談到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到了社科院的圖書館,好像蓋出一座森林在大自然中閱讀的閱覽室,台大內居然可以看到建築史的演進。

我想我應該放更多的圖表來說明清楚。

2024/12/05

《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

要選擇一種魚類來代表台灣人的記憶,我覺得虱目魚當之無愧!從小到台南外婆家,總是會有虱目魚。

我的母親每次都非常自豪小時候每天都有新鮮的虱目魚可以吃,因為天未亮去養殖的魚塭工作的工人早餐前就會把魚帶來,而小時候每次颱風來或是寒流來襲,總會播報魚群受損的新聞,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今吃魚不用害怕吃到魚刺了。

虱目魚也是別名很多的魚類,國姓魚、國聖魚、甚麼魚、殺目魚、塞目魚、牛奶魚等等,也有稱為開口魚,就是眼睛與嘴巴的外部特徵為主,也有念音雷同為名。

我對於虱目魚的魚腸念念不忘,到台南的小吃店,都會問有沒有,目前新鮮的魚腸應該也是非常難得吃到,不知道未來是否可以在超市買到呢?

虱目魚,作為一種思慕,知道牠們的身世,一定要閱讀這本書。

2024/12/03

【台北】溫羅汀的書街走讀的紀錄

 



這條路線我走了應該有五十回了吧!沒有細數過也無法證實,而這幾年也不是每一次走讀我都有記錄下來,非常喜歡同事幫我拍的這張照片。


我一如往常地前進,但今天一開始就講了很多已經消失的書店,在講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消失"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頭腦想著那家書店存在的種種風景,我竟然叫不出名字來,想了很久才終於想出名字,我只能安慰自己我的右腦圖像思考比較發達吧?


青田街、溫州街附近曾經存在而消失的書店:青康藏書店(還有總書記)、旅人書店、v1492、莽葛拾遺、桂冠、台灣ㄟ店、明目書社、永樂座等等。


因應著書店的倒閉與搬遷,路線也一直不斷地調整:青田七六→舊香居→欒樹下→霧裡薛圳露出口→明目書社舊址→台灣ㄟ店舊址→雅博客→南天書局→書林書店→唐山書店→茉莉書店總店


最後,我問了AI有關左右腦的圖像思考的因素,結果答案是:圖像思考是一個涉及大腦多個區域的複雜過程,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左腦或右腦。重要的是培養整體的認知能力,而不是過度強調左右腦的分工。

2024/11/25

《小雁與吳愛麗》《我們到此為止》

靜下心看了《我們到此為止》討論家暴的電影,這兩部都使用了換位思考,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別人,但一定可以改變自己。

《小雁與吳愛麗》

這部片到了最後曾國城打了楊貴媚,然後屁股被小朋友刺了一刀到達最高潮,眼看著所有家庭中的宿命,似乎又有人要去坐牢了,還好警察即使出現,沒有讓厄運持續。

家庭中厄運的輪迴,以及母女間永不得脫身的惡言相向與互相不理解,其實很多女兒選擇離開這樣的母親,但母親終身脫離不了這樣的輪迴,還好這部電影每個人也都有意識的想要脫離這樣的輪迴。

楊貴媚獲得最佳女配角,我覺得真得實至名歸,沒有太搶戲,也沒有歇斯底里,有時認命,有時又不想繼續進入無限迴圈,最後她終於鼓起勇氣不想繼續賣假的刮刮樂,但又引爆了另一次家暴。

家暴、酒精,這個家庭中的男人正常的時候很好,喝了酒變了一個人,以及家家都會遇上無法逃離的"宿命",真得沒辦法嗎?這部電影是透過角色扮演來解決,應該還有更多的方法吧?

2024/11/20

【里斯本】的 Maat 博物館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一次

上回到里斯本最令我難忘的博物館是這個在海邊的火力發電廠老建築再生,而旁邊又蓋了一個新的建築,從 google 地圖可以選擇 3D模式從空中鳥瞰,城市發展的軸線絲毫沒有被新的建築所掩蓋,行人動線與電車鐵道又可以互相隔開,實在非常厲害。

只是今年天氣炎熱,才走幾步路就熱的受不了,一直猛喝水。

一進到博物館內吹冷氣,舊的電廠區除了舊的展覽之外,也闢出了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做時裝走秀,做各類的活動使用,電雖然不再發電使用,但是舊設備仍然保存讓大家知道發電的原理與歷史。

這次新建築的展覽仍是強調環保、回收的材料,用"布"做出一座森林,鋪上木屑後要求大家一定要脫鞋才能進出,可以任意的敲擊回收的樂器,敲頌缽或是打鼓等,有種自由自在參與藝術表演的感覺,不過,由於樂器是回收的,音準有點不好。

離開後有一個年輕人把這裡當成表演場地,鼓聲大作持續了很久,於是趕快逃離這個空間。

另外一個展覽是藝術家在一個房間生活創造藝術品,多半用攝影拍攝當下,配合畫畫寫字,或是隨手取得的東西,每一幅都還蠻值得反思的,只是看到一半就覺得很累,有太多可能是在地的時事而看不懂,也或許根本沒有甚麼意義,看展變成一種個人心理的投射。

很可惜今年沒有遇到行動啤酒屋!

2024/11/10

No.21 【台北】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21次

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行程:LionCafe(公園管理處)→大倉台北支店(正中大樓)→菊元百貨(國泰)→裕台(天仁)→公會堂(中山堂)→陸軍偕行社(婦聯會)→西本願寺(文獻會)→飛地書店(香港)→稻禾神社(運動用品店)→真善美戲院(中影)→東本願寺(獅子林)→天后宮(弘法寺)→瓦斯公司(電影公園)→高橋豬之助宅(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走過這個地方,大部分變成私產,有的變成寺廟,少數仍是公家機構,很感謝黨產會辦這樣的走讀活動,最後在乖乖總部介紹現代化基礎建設與文化瓦斯機,有關不當黨產的後續,需要大家持續"現代化"的來公眾關注。

圖說:

1. 新公園內,感謝 汪純怡同學巧遇的拍照記錄
2. 1945年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地方原來的大型建築
3. 大倉台北支店,後來變成正中出版社的正中大樓
4. 高橋豬之助宅,戰後變成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2024/11/04

No.20 【台北】黃土水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二十次

黃土水之路

A. 出生地祖師廟後街
B. 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
C. 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國小)
D. 居住瞿真人廟附近
E. 國語學校(北市大)
F. 龍山寺釋迦出山像
G. 曹洞宗台北別院

1. 國語學校分部(北師美術館)
2. 教育會館

2024/11/03

No.19 【台北】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九次

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今年的路線算是有點創新,從西本願寺走到大稻埕。以前讀到的歷史把本島人與日本人區分開來十分嚴重,導致解說這些史蹟的時候往往都會有第一句,這是日本人區域,然後最後一句的結論是殖民政府的態度。

可能是這樣的史觀,讓我們在規劃導覽路線的時候有點綁手綁腳。

其實查詢台北的職業明細地圖的時候,台北城中當然不是所有的店都是日本人開的,而大稻埕、艋舺地區所有的店也不全然是本島人開的,其中有合資、人頭,或者老闆是台灣人,辛勞是日本人的店,這樣的區分讓我們在解讀那個時代有了許多限制,例外的情況屢見不鮮。

古侖美亞唱片公司所出版的唱片,應該可以說明這一切,有關台灣的民謠,或者是唸歌、歌仔戲,中國傳來的南管、北管等小調,胡琴、三味線等等曲調全部融合一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1930年帶真是多元文化大爆發的年代。

甚麼樣的建築與甚麼環境,可以造就這樣的人才呢?走趟這條路線,探訪古蹟,或是理解被拆除的建築,大概可以理解一二吧?

我改良的超長路線:西本願寺→心起町咖啡館→公會堂→古侖美亞辦公室→北門→天馬茶房舊址→蓬萊閣舊址→純純咖啡館舊址→江山樓舊址→李臨秋銅像公園→永樂座舊址→李臨秋故居→莊永明故居

2024/11/02

No.18 【台北】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八次(補)

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因為有同學去維也納參加了鐵馬導覽,一個人要45歐三小時,來建議我也可以試試看,其實之前我有想要從新店騎藍色河濱腳踏車道,來講一下瑠公圳開發之路,這對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考驗,我想先規劃四個地方,只要騎車到定點可以緩慢步行用講的,對體力比較容易克服,也比較安全。

1. 板橋林家:漳州勢力

2. 艋舺:頂下郊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

No.17【台北】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17次

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A1 大稻埕建成圓環附近的旅社與印刷廠,台灣自救宣言印出來後被抓的地方
A2 艋舺剝皮寮附近的印刷廠,第一次被拒絕印刷的地方
B1. 西寧南路的警備總部保安處(日治時期的東本願寺),今日的獅子林
B2. 西本願寺,在地下室跟骨灰罈一起放置的區域審問
C. 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喜來登飯店
D. 台大法學院,彭明敏上班教學的學校
E. 溫州街18巷的住家,門口有雜貨店與吉普車被監控

原以為標示這個很簡單,沒想到也搞了一個下午

2024/10/20

第十二捲

幸田咖啡的肉桂捲,每次來喝杯咖啡,都會點肉桂捲,由於這幾年食道逆流,只要吃甜點總是要先墊肚子,或是猛喝水稀釋,吃這裡的肉桂捲,胃不會不舒服,光是這點,我反而是吃肉桂捲來墊肚子。

今天約了上次在邱董那碰面的宋瑞爾同學聊聊天,當然他們都是夫婦連體出席,聊聊網路這二十年的流行,但一切好像過眼雲煙啊!

我有點唏噓,但我也好險我腦中有點內容,或許還可以輸出提供一些內容,希望人生有點貢獻!

【淡水】金車千人走讀在淡水,今年分兩個場地集結

金車千人走讀在淡水,今年分兩個場地集結

{先說我很想寫葡萄牙食物的歷史,但越挖越深,我覺得我都快忘記那種味道了}

每年這樣的大拜拜走讀行程,非常感恩有基金會願意這樣舉辦,不只是一年一次,難得可貴的是平日也都有舉辦走讀,因為金車相關企業有飲品等,小禮物都十分的實用,感謝!!!

這次我帶的路線是我比較喜歡的建築,而且鎖定在家居類型的,所以起頭在新北文化園區(英商嘉士洋行殼牌倉庫)旁邊的水上飛機,以及最後結束的紅毛城,這種太大的倉庫與領事館監獄等,這兩個點作為開始與結束,真的是很好描述日本時代(1895-1945)很好的安排,結束的紅毛城的黑洞,真的很大,看你要到哪個時代都可以。

1. 重建街起點:施家古厝、市場內的龍山寺飄雨好美(有拍到照片的可否給我?)、清水祖師廟。

2. 日本警察宿舍:說明洋和折衷與戰後改建最好的地方

3. 紅樓:描述達觀樓起因與洪家事蹟,我念了洪以南的詩,應該來畫個家族系譜比較好解釋

4. 木下靜崖舊居:說明台灣美術史中的聖山觀音山,至今的藝術家仍然在想辦法致敬這些前輩

5. 多田榮吉舊居:在馬偕街說明陳澄波畫作中的地景地貌與現代化的追求。

6. 紅毛城:重點是多元多國重用這個城堡

感謝很多來參加的舊友,無論有沒有來打招呼,我知道大家都有關注我,可以多來留言激盪更多古蹟活化重用的可能性,十分感謝,最近幾年缺牙比較不喜歡合照,但,我還是喜歡留下紀錄的。

2024/10/10

《蒼鷺與少年》母親是播種者?少年進入異世界,與祖先(羈絆或冤親債主)的對話。

很多人說看不懂這部片,我還刻意不先看影評,看完了之後非常流暢的覺得完全沒有看不懂的問題,或許是宮崎駿的電影每部片都有看過,這部片眾多的奇想與概念或許是某部電影的一個片段,所以整個異世界或許是宮崎駿宇宙的一個縮影而已,每一個人的腦中都有一個小宇宙,對於我們這一生遇到的人事物可能都只是我們小宇宙的互動關係而已!

當然,我們可以脫離人群關係,只在自己的小宇宙生活,但畢竟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感情的互通,還是非常的重要。

最近身心靈界會提到幾個名詞:高我、靈、元神等等的,這部片進入了一個異世界就好像是與這些"靈"透過意識交流,這個異世界中有時光迴廊,少年真人與少年時的媽媽(光美)成為好朋友,要將繼母夏子(光美的妹妹)帶回原來的世界,好像所有的人都在不同的年紀重逢而混在一起,若我們能把時間軸觀念打破,這些人只是一個"靈"的概念,或許可以比較清楚呢?

是否等我們成人之後,就會忘了異世界這個夢,或者有人會用"冤親債主"來解釋,不過,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已經夠複雜了,為什麼還要去想異世界呢?或許是更理解自己的一個方法吧?

我對於真人看到了母親在他出生的時候看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由吉野源三郎在 1937 年所發表的小說,這本書留下的訊息,而書中有一個清楚的素描,米勒的《播種者》1850年代的作品,這幅畫不但影響了梵谷,而梵谷的播種者也影響了台灣1930年代的『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

宮崎駿眾多作品中的歐洲建築的背景,還有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一直到歐洲啟蒙運動後的現代文明世界,是所有片中的基礎,萬物皆有靈的日本宗教信仰,把人文關懷徹底的埋在影片之中,這部片以二戰為背景,更是帶出了反戰的思考,或者我在不同年紀重刷,可能又有更多的感動。

2024/10/08

【台北】生態綠咖啡館

剛好有空晃了一下迪化街,看看長期在業界的 徐文彥,又小聊了一下,補足了我對於生態綠十年前在電商的過程。

我也分享了在德國、比利時看到的公平貿易咖啡館,希望生態綠能平順走下去。

我們兩個戴的帽子是 藺子的產品,大家多多支持本土在地產品。

【台北】再遇見

經常在街頭徒步的時候遇見,倒是很少特別會約見面,剛好邱董又有新的計畫,這天我遲到了四十五分鐘,還好這兩位朋友留下來等我,真得非常抱歉。

這幾位都是部落格時期就是格友,但這二十多年其實我並不清楚在甚麼領域,聽說有開了一個食譜網站,然後賣掉,也有參與金融網站,應該找時間來看看,我好像從來沒有想到要如何把我頭腦中的散步路線、地圖,好好的在手機上詮釋,或者是作一個 apps 掃描 QRCode 之類的,還是直接把內容放在 google 地圖就好了呢?

或許順其自然就好了。

2024/10/03

第十八天:再見【布魯塞爾】機場

再見布魯塞爾機場,在免稅店買了一瓶比利時啤酒,在魯汶的柏林咖啡館,看到這個紙巾,居然是跳水王子的自創品牌。

上了飛機先飛到伊斯坦堡,有位女生穿著運動內衣比較暴露,空少還要求他要把毛衣穿起來,畢竟土耳其很多包著頭巾的穆斯林女性,只是這個評定的標準在哪裡呢?

2024/10/02

第十七天:比利時【列日】車站→德國【亞琛】Aachen 一日遊,五十次肉桂捲第十一捲

照片左下:維基百科

列日車站

一戰二戰期間列日要塞都對德國進攻有所牽制,但好像效果都不好,二戰雖然比利時中立,仍然要獨自抵抗德國。

原本到列日轉車,只覺得是轉車,沒想到這座車站的機能良好,基本上轉車的功能之外,地下通道外面還有廣場可供街頭藝人表演。

本來想多花點時間去走一下市政廳與教堂,吃一下列日鬆餅,不過實在很疲倦,或許下次吧!

一下車進入車站,就發現好多警察,然後迎面走來又有很多軍人,感覺從比利時的童話世界進入了大人的世界,但,都有女警與女軍人,她們負責露出甜美的笑容。

一出車站走入街道,我就發現這是一座有很多愛心的城市。

1. Marschiertor,城堡門下有流浪漢居住
2. 主教堂
3. St. Foillan Church 這個列為我最喜歡,裡面的作品都有種立體主義的感覺
4. Centre Charlemagne,翻譯成歷史博物館,但比較像這座城市的城市博物館
5. 市政廳,裡面空曠的有點可怕
6. 百貨公司街道
7. 網美店,捲捲蛋糕店,我點了肉桂捲
8. 沿著拆除的城牆所見的大馬路旁行走,火車站與市中心都有點距離,形成了商店街,台北車站與總統府的距離是很近的。

PS. 北北基颱風放假,我看著颱風路徑圖也覺得是個愛心符號

#五十次肉桂捲 第十一捲 亞琛

CINNAMOOD 肉桂捲,不知道怎麼翻譯店名比較好,我點了肉桂捲,其他加料的沒有吃,只覺得很普通,感覺是要靠網美打卡吧?也可能是新開的分店,點杯熱咖啡居然要等十五分鐘。

進去後就有很多年輕妹走進去哇哇大叫,是安排好的嗎?

亞琛的"咖啡館"

我說不出這家店,到底是服飾店,還是咖啡館,非常符合當年 Yahoo 的廣告詞:甚麼都賣甚麼都不奇怪!

有試衣間,還有嬰兒用品,當然除了賣咖啡,還有咖啡器材,整間的咖啡香,擠滿了各種需求的人,店員要出杯,還要幫客人解決穿衣服的問題,那麼麻煩,那麼複合,有可能有好成績嗎?

這好像是趨勢,但看不出這個趨勢真的可以維持嗎?

看了官網,還真的甚麼都有,那麼店名就只是打品牌囉!台灣也有類似這樣的品牌《小日子》,或許《誠品》也算是,只能祝福了。

亞琛街上的公共藝術品

剛好到了某家許久未來的咖啡館,現在的咖啡館呈現多元更多元的客戶群,今天有一個老外,加上一桌的日本人,兩個媽媽討論育兒經。

或許太久沒有去德國,發現德國的公共藝術品表現一種活潑感,但仔細來看都值得沉思,甚至是教堂內的傳統彩繪、柱子、祭台、繪畫等,走出一種傳統教會熟悉的藝術樣式,我沒有研究這個藝術類型,也無法歸類,真應該好好學習一下。

咖啡館呈現一種不同調的現象,可能客人多,老闆有點急躁,媽媽經客人一個講話很快,一個講話很慢,但兩人同時都在講,我想這兩人應該有溝沒有通吧?但聽了一陣子之後,我覺得他們是有溝通成功,因為彼此應該是同學,這些瑣事平日應該就都知道了,只是要來宣洩一下生活的壓力而已,另外,我偷聽的時候有一句話我很在意,就是說婆婆應該要能多做一點,我想這是關鍵所在,現代父母已經為孩子犧牲很多,已經沒有自我了,那麼婆婆可能年紀大了也沒有自我,幫忙照顧孫子還要被嫌,這是我覺得是目前世代不太溝通的主因,不過,應該也只是我杞人憂天,不溝通也有不溝通的好處。

二戰已經結束快八十年,我想世界各地應該走出來了,這個最直接反映在公共藝術品上,亞琛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大教堂,我有看到年邁的父母推輪椅,是成年的遲緩兒子,或許真的無法融入社會,但多看到這花花世界,眾多的刺激下,希望對未來生活有所幫助?!

亞琛 聖尼古拉教堂

不知道為何對這個教堂特別鍾情,可能是一進入看到新的祭壇(高壇)讓我非常震撼!

西元1005年,在亞琛原本的內城牆內蓋了這座教堂,不過目前的教堂大抵是14世紀上半葉所建。

先不看這座教堂眾多的歷史因素,原本祭壇上的三幅畫是魯本斯學生的作品由上而下:聖母憐子、基督受難、盯上十字架。原本的作品2011年被煙火射入失火而損毀,怎麼跟台灣古蹟很像都會失火,不知道會不會修回來?但我一進去非常震撼的是完全現代畫風的祭壇,看起來主題是跟傳統畫主題一樣,但是只是大自然的抽象畫,居然教會也可以接受。

或許,在過十年、二十年德國許多教堂的重修,都會用現代藝術來取代傳統教堂的裝置也說不定,因為在亞琛我只進入三座教堂,就看到兩座教堂內部繪畫、彩繪玻璃、祭壇,甚至是哥德式的柱頭被改變。在伊斯坦堡有看到新潮的清真寺,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聖家堂,在德國也看了這樣的風格,從印度衍生出的印度教、佛教的寺廟應該也有新風格吧?

2024/10/01

第十六天【魯汶】購物日與晚餐

星座文說我今天會破財,不能交易。

魯汶的晚餐

朋友建議在比利時期間,可以都住在魯汶,於是我一個人這九天就全部住在魯汶,坐火車到各城市去旅行,這地點若以台北為例,大概是重慶南路本町吧!一出門看到的老房子的立面跟百年前的台北城中是一模一樣的。

1911年的八九月,台灣來了兩個大颱風,總督府也剛好重新規劃了城中的街廓。魯汶街道的建築立面,大量的保留也如同台北城中老照片,而台北的更為多樣化。

可能大家會以為我住在百年前的老房子,走路的時候木頭地板會發出聲響,當然不是,立面維持原樣,裡面的樓板、樓梯、電梯等都是現代化設備,住的這間民宿,我好像是第一個客人,甚麼電器都是新的,這完全是我的夢幻廚房,洗碗機、電爐、烤箱,一應俱全。

本來以為在旅行很難執行一日一餐,沒想到還真的蠻容易的,上午兩顆水煮蛋,晚餐就吃那麼多,全部是食物的原形,隨便弄一弄就好了。

左下圖那間餐廳從一早就有很多老人坐在裡面,一直到晚餐都是滿滿地客人

2024/09/30

第十五天【魯汶】廣場上的霹靂舞大賽

https://photos.app.goo.gl/DryiMNYTYmyBTV4o6

每晚回魯汶的住處,都會聽到巨大的音樂聲,我想說啤酒老街也太嗨了,每夜都辦演唱會,結果今天走過來,原來是在魯汶大學圖書館前的廣場舉辦霹靂舞大賽。

2024/09/29

第十四天【布魯塞爾】一日遊,世界遺產的廣場

這位同行,沒下雨卻撐了傘,在歐洲算很特別!我在想,是不是因為聲音不會往上傳,客人聽得比較清楚啊?這些人都沒有戴導覽耳機。

今天再度詢問AI幫我安排布魯塞爾一日遊,但是這些景點實在太芭樂,所以我再次問說有沒有文青一點的地方,我也沒多做查詢就直接依照AI的規劃,沒想到這些芭樂景點也都剛好經過。

1. 布魯塞爾中央車站,外頭沒有想像中氣派,後來發現是藏在地下,與周邊環境融合得不錯。
2. 藝術之丘,我喜歡的軸線,甚麼都可以放在軸線啊!驚嘆!後來發現一丘還有一丘高,軸線後面還有更高的建築,軸線前面還有公共藝術品
3. 馬格里特博物館,超現實,加入了現代藝術家的對話,本來覺得馬格里特強多了,後來覺得這位藝術家也蠻有自己的想法。看了好多跟印象派、威尼斯派等繪畫前輩致敬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看過,覺得馬格里特比達利厲害多了,一看就懂。
4. 古董市場(Sablon Antiques) 以及公園的骨董市集
5. 塔森書店
6. 尿尿小童,多年前來過,怎麼覺得道路變大了一點,周邊商店比較有質感了。
7. 布魯塞爾大廣場,我想比利時的浮誇也只有比利時自己能超越。
8. 尿尿女童
9. 聖休伯特拱廊街,可能剛剛喝了啤酒有點茫,覺得這裡真是浪漫,想說來瞎拚一下,沒想到試穿完,沒有我要的顏色。藝術品、巧克力、鬆餅,這條街的商店是否有挑選過呢?還是一種集體意識的美感。
10. 動漫博物館,看到熟悉的丁丁歷險記、藍色小精靈等,忍不住買了丁丁的公仔。
11. 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

凡事問網友,請問這幅畫為何取名叫做"微笑"?馬格里特的作品


馬格里特《收穫》與馬奈、雷諾瓦
1919年過世的雷諾瓦,可以說是印象派大師的結束,後來畢卡索的線條、馬諦斯的色彩,野獸派的粗線條,每一個時代都有畫家參與的痕跡。
這個自古以來用愛神維納斯來表現的畫作,馬奈用妓女來諷刺學院派當權者,而馬格里特向雷諾瓦致敬的作品,也致敬了各個畫派,短暫兩年1943年-1944年的「雷諾瓦時期」,開啟了馬格利特另一種創作風格。
上:馬格里特《收穫》
中左:馬奈《奧林匹亞》
中右:馬格里特《銅手銬》
下:雷諾瓦《斜躺的裸體》
布魯塞爾的大廣

到比利時各大小城市,火車站、市政廳、高聳的教堂鐘樓與廣場,是共同的特徵,所有的建築爭奇鬥艷,看得下巴都要掉下來。

但,所有的廣場其實是協調的,這不太容易!

這邊一個高塔,對面也是一個高塔,但要如何比過對面的塔,不一定只是比高,也可能有眾多的創意,有時一對二,有時用鍍金,有時用不同形式的山牆,台灣的寺廟傳統上有拚場的作法,但這裡的競賽跨越了時間,進入了一種永恆的競技感!

台灣會有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永恆的廣場嗎?

2024/09/28

第十三天【安特衛普】一日遊,鑽石加工可以賺那麼多錢啊?

20240928 #流水帳

龍龍與忠狗、買了新鞋、魯冰花

再度複習了龍龍與忠狗的故事,有點神似魯冰花,都是藉由學習畫作立志向上,但卻都蒙主恩召的故事。

買了新鞋,我把舊鞋遺留在商店,請店員幫我處理掉,穿了新鞋走了一天,發現居然不是防水的,不過還算好穿,樣式相同,還可以丟到洗衣機去洗,我也不知道可以穿多久,99.95歐元,跟舊鞋價格差不多。

在歐洲第一次遇到查票,發現在葡萄牙、比利時,坐火車的時候比在台灣吵雜。 主要是通知我的目的地站沒有停靠,這次旅行遇到不少這種情況!

直接問了 AI請規劃一日遊,於是今天的行程大部分是依照AI 的規劃。

1. 坐火車到安特衛普中央站,但中央站因故不停,停在 Berchem 站。
2. 出站後本來要做路面電車,沒想到在整修,於是只好用走的,意外的發現整條地面電車兩側應該是豪宅區吧
3. 走著走著出現了電動滑板車,於是租了騎到最美的火車站,居然火車站前有個巨大的摩天輪,進去樓上的皇家咖啡喝碗魚湯,我拿現金給他的時候,居然是掏出自己的皮夾收起來,他是老闆嗎?
4. 動物園沒進去,在門口拍照,與新竹的動物園神似。
5. 走到魯本斯故居,開始下起暴雨,發現整條街兩側都是百貨公司,感覺是大一號的西門町
6. 魯本斯故居,一座沒有油畫的博物館,為什麼都只能刷卡不能付現金啊!
7. 普朗坦-莫雷圖斯博物館,還是世界文化遺產,我覺得印刷廠+書店,這個印刷廠養了50幾個人,這位商人真的抓了很多好的時機。
8. 清酒市集,看到老外介紹日本清酒真的很奇怪,有打鼓與古琴的表演,只看到一個日本人,喝了三杯,有點茫!!!
9. 聖母主教堂,廣場有一個公共藝術品,就是龍龍與忠狗的故事。
10. 城市廣場,比利時真得很會搞廣場,街屋都好美,又有軸線
11. Het Steen 有城市博物館,賣的紀念品都好貴,沒人買

安特衛普的建築們:鑽石加工可以賺那麼多錢啊?
回到魯汶跟好日落一小時內,又看到軸線的魔幻時刻。
PS. 騎電動滑板車要注意安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024/09/27

第十二天【魯汶】宇宙大爆炸的與方濟各教宗

紀念喬治·勒梅特的方式,宇宙大爆炸的擴張論

原本我們所知道的哈伯定律,是被愛德溫·哈伯的觀察所計算的哈伯常數,為了探測宇宙的成因,哈伯望遠鏡也是如此設計出來上了太空。直到2018年10月經國際天文聯合會表決通過更改為哈伯–勒梅特定律,以紀念勒梅特的貢獻,因為勒梅特比哈伯更早用法文發表了論文。

這就是在魯汶大學研究教學的喬治·勒梅特於1927年發表的理論。

那麼魯汶這座小城市怎麼紀念勒梅特呢?在市政廳旁的人孔蓋(水溝蓋)圓圈圈閃爍著不是很清楚的亮光,可能晚上會比較清楚,這裡是地球的視角,那麼走了一小步一公尺,就會回到一千萬年前,而這個小金屬上會標示多少距離與星系名稱。

這並不是很好解釋,總之是一個收集星系的概念,也可以到魯汶大學內去找這位教授的雕像。

詳細說明在這裡,還有地圖,但,可能需要念天文物理學的人比較容易理解吧?https://visitleuven.be/en/primeval-atom-artwork

方濟各教宗,是一個立志的故事,88歲經常出訪各地

在魯汶市政廳與聖伯多祿教堂(聖彼得教堂比較容易懂)的廣場,擠滿了人潮,進來這邊還要搜身過安檢,甚是教堂上都有狙擊手。

想說難得見到這在任期間第二老的教宗,第一老是"良十三世 Papa LEO XIII",就任到93歲,1878-1903年期間做了很多大改革:支持基督教民主,反對共產主義。首位完全承認瑪利亞女仲裁者的教宗等。

這位教宗對於中國宗教問題是有遞出橄欖枝的,但不知道目前成效如何?

看到比較多是對於男女平等、童工、戰爭多所談話。我覺得這位方濟各宗教,可能想學習若望保祿二世,面對全世界天主教徒,他的出訪或許可以帶來更多的和平。

有一部電影《教宗的承繼》(The Two Popes),與前任的教宗變成好朋友的友誼,也認好友安全卸任,我們看過日本天皇得知能夠在世卸任真的很難啊!

去等了兩個小時,結果只有三分鐘不到的快閃教宗,即使是這樣,我覺得他帶給我的溫暖也很夠用了,真的天氣很冷又下雨,前面的老人坐著輪椅等,旁邊有各國家不同語言的人,寒風中這些老人在前面等,警察三不五時會來問候老人家!我覺得歐洲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角色,也會關心別人,每個公職都笑臉迎人,我覺得非常不容易啊!

圖說: 同學說照片可以從影片中轉出來,於是我全程用錄影的,但是為什麼轉出來還是糊的啊?

圖中這個警察長得好像金凱瑞

2024/09/26

第十一天【魯汶】屋頂

原本上到高處,會以為看到千篇一律的尖塔與屋頂,但仔細看令人十分的驚奇,從古典的歷史樣式,到現代機能性為主的建築樣式十分的多樣。

我們以為屋頂就屋頂,斜屋頂可以防止積水,整個房子比較不會漏水,這是多年在台灣的印象,但屋頂上開了窗,連結頂樓的空間,或是圓弧狀的屋頂,甚至是玻璃屋頂,屋頂的斜切面,讓這座城市都活潑了起來。

看起來每一棟的屋頂,都有用心規劃機能,而不是只是要把自己家裡弄大一點而已。

今天跑得有點遠

2024/09/25

第十天【魯汶】市區遊晃,魯汶大學的圖書館

魯汶街屋立面的上面

一路走過來,只有這家客滿,於是又不自主的走進來 — 在 ONAN - Coffee & Tea - 。

魯汶大學的圖書館

魯汶大學是1425年創校,並且在歐洲許多大城市都有分校,這棟圖書館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德國人給炸掉了,所以找了一個新的地方,請美國的建築設計師規劃興建,1921年開始興建。

一進去圖書館,讓我想到了台北帝國大學的舊的圖書館,現在作為校史館使用,那個時代的空間美學非常棒,即使是現在台灣建築,可能礙於經費,很難有這樣的自然光加上室內光的搭配,看到這樣的場景,或許數大便是美,機能簡單就好。

這邊逛了一圈,覺得塔樓很棒,除了上面有鐘聲提醒時間,還可以鳥瞰這座城市美麗的屋頂,原本以為魯汶的天際線應該會落在1920年代,後來發現他們有持續的更新,舊的當然保留,而新建築的屋頂也非常進步,但整座城市的樓高可能有控制,所以整體非常的和諧。

我還是喜歡現在台大舊總圖,綠色圓形的銀行燈罩,搭配木頭桌椅,典雅簡潔的天花板,雖然新總圖有了鐘塔,社科院的圖書館非常現代。魯汶的圖書館只開放一些空間給遊客,那麼台大是否可以開放圖書館收門票,我覺得比起魯汶大學,絲毫不遜色。

有戰爭的痕跡,還有培育過的名人,有塔樓,也有伊東豊雄,從過去到現代我們都有跟上,為什麼不賺一點觀光財呢?還能提升世界大學的排名!

2024/09/24

第九天【魯汶】馬賽機場到布魯塞爾機場、文青咖啡館 Onan

#五十次肉桂捲 第十捲

魯汶的文青咖啡館 Onan,第一眼的魯汶市政廳,我覺得實在太浮誇了,有空進去聽聽導覽解說,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聽說晚上打燈有如童話世界,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看到。

到咖啡館第一是看有沒有肉桂捲,果然有非常巨大的也有小號的,第二是看有沒有單品咖啡豆,這邊的咖啡豆是老闆自己烘的,但我看不出產地,所以應該是只有 Blend。

不過茶品倒是非常多樣,看來台灣咖啡館的員工養成複雜的多,從咖啡的品種、產地到一杯咖啡的製作方式,都非常的專業,也都可以講出故事,這邊比較不用這樣的訓練。

看到女店員的男友來找,想起了這裡是大學城,老闆到店員每一個人看到客人都會微笑以對,跟在法國的臭臉大叔大嬸大不相同。我白髮蒼蒼一頭亂髮,應該會被誤認為流浪漢,不知道教授都長甚麼樣呢?

十分到位的肉桂捲。

2024/09/23

第八天【聖米雷】離開亞爾坐巴士到聖米雷繼續找梵谷,然後搭巴士轉火車到機場旅館看肥皂劇

離開亞爾

雖然說這個鎮很小,但是可以看得東西實在很多,我只專心找梵谷的足跡,還有世界文化遺產眾多的古羅馬遺跡、各時期的教堂,與亞爾藝術節,其實都沒時間看,我就要離開了。

只有一家永遠排隊的冰店,蜿蜒迷人的小巷,許多日本人開的店,假日的陶器市集,走幾步就有書店,還有馬戲團,市中心不遠處的移民區,在地人的電影院,市區塞車的景象,法國奇特的營業時間,假日觀光客多,卻很多店不開,希望以後我還有時間多多紀錄見聞。

兩天頭腦停不太下來,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前來緩慢的騎車觀光,最好是看到夜晚的隆河滿佈星光。

聖雷米兩小時快閃

在法國小鎮聖雷米下了公車,我跟司機講了一句 Thank you,然後司機大哥回了我 ありがとう,我沒有意識到他是說甚麼?下車後才想到他可能認為我是日本人,我回頭微笑了說了:Merci beaucoup。

當時的梵谷,會被法國人認為是荷蘭瘋子嗎?語言的認同問題那時有嗎? ありがとう這句來自葡萄牙的日本外來語,還有法國人自豪的語言美學,台語可以做到嗎?

可能是某個節日的關係,公車站終點換了位置,也就是我拉行李箱要多走一公里,原本打好的如意算盤是把行李放在旅客服務中心,然後輕裝徒步到聖雷米的療養院。拉了一公里,看到了這邊也有馬戲團表演,到了旅客服務中心發現中午休息時間,到兩點才開,也就是我在聖雷米的時間縮短了,扣除後面又要多拉一公里的行李,可能只剩下一個小時的時間,在法國打的算盤都不準。

中間有許多心中小劇場,我是要放棄去餐廳大吃一頓,還是去買個鎖頭把行李箱所在自行車架子,台灣許多街友有用這招,還是乾脆真的等到兩點,正在腦中小劇場上演時,我想旁邊有個超市,進去喝杯啤酒再說吧!

在超市門外的桌子坐一下,滑一下手機,兩點就到了,放了行李之後趕快徒步,這一路除了風光明媚,星期一還有那麼多阿公阿嬤健行團,還有腳踏車,更多的是開車來度假的法國人,有點體會到星期一開始就是要度假的心情,星期日很多店休假的邏輯好像稍稍理解一點點。

這條梵谷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我走的很快,沿途趕快把梵谷的畫拍照記錄,想像一下那時候梵谷的心情,當他背著畫架在療養院附近寫生,不但記錄了風景,也把當地人抓來當模特兒,躺在樹下休息、聊天的村民都是他畫中的紀錄,四季分明的法國,日夜晨昏不同的顏色,造就了梵谷畫作多樣的色彩。

若是我留下來住一晚,看到夜間的風景,是否可以看到感受到星空,或許未來還有機會?梵谷人生在這裡創作了巨量的作品,在亞爾的割耳事件後,靈感大爆發?1889年5月在此居住一年期間,除了在周邊創作,還有把別人的畫作拿來再創作的作品。

我也只是短短地一個小時就可以感受到一二,我問了療養院的大樹,他沒有回應。

現今有人推測,梵谷自割耳朵是因為高更而不是妓女,甚至是高更傷了他,也有人說是小混混開槍射了梵谷,而心懷好心的梵谷都說是他自己做的,細節則回應忘了或是不知道。

這篇被杜言英同學字魔上身了,很感謝她推薦的地方,沒能騎自行車前來,坐了公車來,也算是難得的體會,我若是直接叫了 Uber 直達療養院,可能也不會有那麼深的體會吧?!

梵谷的徒步之路,是體會梵谷心情最重要一環,如此當下!

圖文不符,肥皂劇即時翻譯

無論到哪個國家,打開電視大概都會有肥皂劇,即使沒有字幕也聽不懂,但是看對話的表情與語調,大概可以猜出劇情,我總是喜歡玩翻譯遊戲,大概是天馬茶房的辨士詹天馬上身,都會有很好的笑果。

PS. 該片是花邊教主,不是肥皂劇

馬賽肉桂捲 #五十次肉桂卷 第九捲

想說在法國都沒來一捲,於是在臨別法國的馬賽機場星巴克悠閒的來一捲。但,實在悠閒不起來!

只有歐巴桑、歐吉桑年紀如我的店員,每家店都大排長龍,店員結帳臭著臉,好不容易排到了,坐下來要開動,有個負責關店的員工出現,說要關門了,於是五分鐘內整個店內都打烊下班,只剩下錯愕排隊中的觀光客。

我只好把肉桂捲拿到機場旁的旅館,看著窗外的消防隊紀念塔,配著肥皂劇吃完這一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