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子的城市慢步
一張照片,一篇短文,尋找旅行中的感動!
顯示具有
高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高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6/08
《高更》
›
早年的高更在印象派中被排擠,梵谷邀請他一起成立南方工作室,但是兩位大叔都不是那麼好相處,離開失敗伊甸園的高更,而跑回祕魯這個小時候長大之處,企圖在大溪地幫助原住民獲得人權,但終究在熱帶島嶼變成了野蠻人。 高更帶著馬奈的畫作--《奧林匹亞(Olympia)》,應該是複製印刷品...
2018/05/22
《高更:愛在他鄉》
›
如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高更企圖說服在巴黎的朋友與家人,沒想到沒有一個人願意與他一起前往他夢中的伊甸園,他只好獨自前往大溪地。 這部電影的時間點從 1891年,高更離開萬惡的巴黎開始,他到達大溪地想要到瑪泰亞的農村開始作畫,43歲的高更在此遇到了14歲的原住民蒂...
2018/04/22
《鹽月桃甫》與《高更》
›
我想鹽月桃甫應該非常崇拜高更、馬諦斯,作品的構圖與內容大量的模仿,從四國的松山到台灣教書創作,戰後回到宮崎,因為戰後的物資缺乏,跟當年在台灣的生活比較實在是天堂與地獄之差別,鹽月桃甫與立石鐵臣回到日本本土後,都有回顧台灣生活的作品。 1 2 34 1. 鹽月桃甫,火...
2018/04/12
【新北市】鹽月桃甫與高更,李梅樹紀念館的展覽:炎方風土,百年的穿梭與對話
›
照片右上:鹽月桃甫的泰雅之女 照片右下:高更的精靈在注視 首先,我要說明畫出這樣的姿勢,是從文藝復興以來,維納斯畫像大方地裸露胸部而來的,印象派畫家馬奈畫了一幅《奧林匹亞》,除了跟威尼斯畫派的提香致敬外,也同時嘲諷學院派的學者。而高更把觀看的角度翻轉了過來,諷刺了殖民者...
2016/08/22
【智利】20160822@11:復活節島,摩艾石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
智利的相簿: https://goo.gl/photos/NcReB5gE1WEsVocz5 整座島嶼都是火山岩,摩艾石像的身體與頭上的髮髻是不同的火山岩,眼睛用珊瑚上色,島上不同的採石場提供了石像的石頭,實際看過整個島的環境,雖然搬運、立起來極為困難,但是還是可想像出...
2011/01/22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心靈小憩陳韻琳老師講座心得
›
幾乎所有宗教都會探討這個問題,不過這演講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高更創作過程的歷史背景,或許陳韻琳老師經常會探討到女性主義的問題,這部份我無力吸收,不過她講的一句話:有家暴,一定要把小孩與媽媽跟施暴的爸爸分開。這句話,剛好在晚上陳俊志的新書(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分享會上,也提到同樣的事情...
2010/12/02
【台北】高更的死亡的幽靈看著她@永遠的他鄉
›
這次來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高更的畫作,我覺得給我最大的不同在於高更的版畫,因為以往我所認識的高更不是強烈濃郁的顏色,就是神聖的宗教觀,而這些樸直沒有顏色的版畫,更讓我看到高更要做文化融合的企圖。 死亡的幽靈看著她/1894年/美國加州凱爾頓基金會 死亡的幽靈看著她/18...
2010/11/28
【台北】高更的三個大溪地人@永遠的他鄉
›
高更一輩子的轉型與追尋,其實是非常的巨大的改變,這個改變,單從一幅畫中顯然看不太出來,從收入豐厚的金融市場工作轉而投入很窮的藝術創作,高更甚至三餐都難以維持,後來到了大溪地找尋原始的顏色,終於留下來大量的創作給後世,這樣的顏色是後來野獸派的發跡。 From 英國‧蘇格蘭 ...
2010/11/19
《高更》永遠的他鄉,畫中的故鄉
›
展出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展出時間:2010/11/27 - 2011/2/20(周一9:00-18:00 周二~周日9:00-22:00) 市立美術館的展出說明 台北花博展出期間無停車場,請乘坐大眾交通工具 保羅.高更傳奇的一生,...
2010/10/19
【柏林】高更的大溪地女漁夫@新國家美術館
›
在新國家美術館並沒有看到這幅畫,回來翻畫冊,研究高更的時候才覺得很值得一看。 From 德國‧柏林 1891年/高更/71*90cm/大溪地女漁夫/新國家美術館 在河邊的三個女人,應該是在整理魚網,半圓形穩重的構圖模式,加上背後一個提水的女人,好像是一種聯想,或者是一...
2010/10/10
【德勒斯登】高更《大溪地的兩個女人》@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
高更的畫作很容易辨識,只要是皮膚黑黑的女性,加上色彩鮮豔的黃色調,八成是他的作品。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1892年/大溪地的兩個女人/高更/67*92cm/德國‧德勒斯登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高更1891年已經搬到大溪地去住,44歲的高更與大溪地女性泰弗拉同居,但...
2010/10/09
有關《梵谷》個性的幾項辯正
›
從各種梵谷的傳記、畫冊與書籍上來看,似乎很多梵谷的病症都會被放大,在相關的電影或紀錄片都會依照這樣演出,所以一個歇斯底里、不講道理、衝動、作畫迅速、固執、貧困、自殘、不理性,都是梵谷的代名詞。 From 荷蘭‧阿姆斯特丹 1888年12月/畫向日葵的梵谷/高更/73*92...
2 則留言:
2008/04/14
【紐約】高更的黃色基督
›
高更在梵谷發瘋前就與他意見相左,梵谷割耳後不久,高更就創作了這幅畫作。 1889年/黃色基督/高更/紐約州水牛城諾克士美術館 高更,1848-1903年,他的人生是非常極端的,就好像現代人在自己熟悉的工作做了十幾年後,又轉換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而高更從海軍退役後經商成功,...
3 則留言: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