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4/10/03
第十八天:再見【布魯塞爾】機場
再見布魯塞爾機場,在免稅店買了一瓶比利時啤酒,在魯汶的柏林咖啡館,看到這個紙巾,居然是跳水王子的自創品牌。
上了飛機先飛到伊斯坦堡,有位女生穿著運動內衣比較暴露,空少還要求他要把毛衣穿起來,畢竟土耳其很多包著頭巾的穆斯林女性,只是這個評定的標準在哪裡呢?
2024/09/29
第十四天【布魯塞爾】一日遊,世界遺產的廣場
這位同行,沒下雨卻撐了傘,在歐洲算很特別!我在想,是不是因為聲音不會往上傳,客人聽得比較清楚啊?這些人都沒有戴導覽耳機。
今天再度詢問AI幫我安排布魯塞爾一日遊,但是這些景點實在太芭樂,所以我再次問說有沒有文青一點的地方,我也沒多做查詢就直接依照AI的規劃,沒想到這些芭樂景點也都剛好經過。
1. 布魯塞爾中央車站,外頭沒有想像中氣派,後來發現是藏在地下,與周邊環境融合得不錯。
2. 藝術之丘,我喜歡的軸線,甚麼都可以放在軸線啊!驚嘆!後來發現一丘還有一丘高,軸線後面還有更高的建築,軸線前面還有公共藝術品
3. 馬格里特博物館,超現實,加入了現代藝術家的對話,本來覺得馬格里特強多了,後來覺得這位藝術家也蠻有自己的想法。看了好多跟印象派、威尼斯派等繪畫前輩致敬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看過,覺得馬格里特比達利厲害多了,一看就懂。
4. 古董市場(Sablon Antiques) 以及公園的骨董市集
5. 塔森書店
6. 尿尿小童,多年前來過,怎麼覺得道路變大了一點,周邊商店比較有質感了。
7. 布魯塞爾大廣場,我想比利時的浮誇也只有比利時自己能超越。
8. 尿尿女童
9. 聖休伯特拱廊街,可能剛剛喝了啤酒有點茫,覺得這裡真是浪漫,想說來瞎拚一下,沒想到試穿完,沒有我要的顏色。藝術品、巧克力、鬆餅,這條街的商店是否有挑選過呢?還是一種集體意識的美感。
10. 動漫博物館,看到熟悉的丁丁歷險記、藍色小精靈等,忍不住買了丁丁的公仔。
11. 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
凡事問網友,請問這幅畫為何取名叫做"微笑"?馬格里特的作品
馬格里特《收穫》與馬奈、雷諾瓦
1919年過世的雷諾瓦,可以說是印象派大師的結束,後來畢卡索的線條、馬諦斯的色彩,野獸派的粗線條,每一個時代都有畫家參與的痕跡。
這個自古以來用愛神維納斯來表現的畫作,馬奈用妓女來諷刺學院派當權者,而馬格里特向雷諾瓦致敬的作品,也致敬了各個畫派,短暫兩年1943年-1944年的「雷諾瓦時期」,開啟了馬格利特另一種創作風格。
上:馬格里特《收穫》
中左:馬奈《奧林匹亞》
中右:馬格里特《銅手銬》
下:雷諾瓦《斜躺的裸體》
布魯塞爾的大廣 到比利時各大小城市,火車站、市政廳、高聳的教堂鐘樓與廣場,是共同的特徵,所有的建築爭奇鬥艷,看得下巴都要掉下來。 但,所有的廣場其實是協調的,這不太容易! 這邊一個高塔,對面也是一個高塔,但要如何比過對面的塔,不一定只是比高,也可能有眾多的創意,有時一對二,有時用鍍金,有時用不同形式的山牆,台灣的寺廟傳統上有拚場的作法,但這裡的競賽跨越了時間,進入了一種永恆的競技感! 台灣會有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永恆的廣場嗎?
2. 藝術之丘,我喜歡的軸線,甚麼都可以放在軸線啊!驚嘆!後來發現一丘還有一丘高,軸線後面還有更高的建築,軸線前面還有公共藝術品
3. 馬格里特博物館,超現實,加入了現代藝術家的對話,本來覺得馬格里特強多了,後來覺得這位藝術家也蠻有自己的想法。看了好多跟印象派、威尼斯派等繪畫前輩致敬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看過,覺得馬格里特比達利厲害多了,一看就懂。
4. 古董市場(Sablon Antiques) 以及公園的骨董市集
5. 塔森書店
6. 尿尿小童,多年前來過,怎麼覺得道路變大了一點,周邊商店比較有質感了。
7. 布魯塞爾大廣場,我想比利時的浮誇也只有比利時自己能超越。
8. 尿尿女童
9. 聖休伯特拱廊街,可能剛剛喝了啤酒有點茫,覺得這裡真是浪漫,想說來瞎拚一下,沒想到試穿完,沒有我要的顏色。藝術品、巧克力、鬆餅,這條街的商店是否有挑選過呢?還是一種集體意識的美感。
10. 動漫博物館,看到熟悉的丁丁歷險記、藍色小精靈等,忍不住買了丁丁的公仔。
11. 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
凡事問網友,請問這幅畫為何取名叫做"微笑"?馬格里特的作品
馬格里特《收穫》與馬奈、雷諾瓦
1919年過世的雷諾瓦,可以說是印象派大師的結束,後來畢卡索的線條、馬諦斯的色彩,野獸派的粗線條,每一個時代都有畫家參與的痕跡。
這個自古以來用愛神維納斯來表現的畫作,馬奈用妓女來諷刺學院派當權者,而馬格里特向雷諾瓦致敬的作品,也致敬了各個畫派,短暫兩年1943年-1944年的「雷諾瓦時期」,開啟了馬格利特另一種創作風格。
上:馬格里特《收穫》
中左:馬奈《奧林匹亞》
中右:馬格里特《銅手銬》
下:雷諾瓦《斜躺的裸體》
布魯塞爾的大廣 到比利時各大小城市,火車站、市政廳、高聳的教堂鐘樓與廣場,是共同的特徵,所有的建築爭奇鬥艷,看得下巴都要掉下來。 但,所有的廣場其實是協調的,這不太容易! 這邊一個高塔,對面也是一個高塔,但要如何比過對面的塔,不一定只是比高,也可能有眾多的創意,有時一對二,有時用鍍金,有時用不同形式的山牆,台灣的寺廟傳統上有拚場的作法,但這裡的競賽跨越了時間,進入了一種永恆的競技感! 台灣會有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永恆的廣場嗎?
2012/11/30
【布魯塞爾】大衛的《馬拉之死》
大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1789-1799年),其實是有棄畫從政的想法,可是在 1794年因為羅比斯倒台被送上斷頭台,大衛被捕關了幾個月,1795年出獄後就投入學院工作不再從政,我想那時大衛的心理應該是希望趕快結束政爭恢復和平的。

1793年/大衛/馬拉之死/162x125cm/布魯塞爾美術館
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從事政治活動,原來是醫師,革命爆發後創辦《人民之友》報。1792年9月,當選國民公會代表。在革命期間政治黨派紛亂,1793年7月13日被不同派別的女刺客夏綠蒂·科黛暗殺死亡。
馬拉為了躲避不同派別的政治迫害,長期在地窖工作,染上了嚴重的風濕病。為了治病,同時泡在有藥液的浴缸裡面繼續工作,被刺身亡的時候還在工作。這幅畫裡面他還寫著一張紙條:『請把這五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當時大衛也參與議會政治活動,在馬拉死前一天他們還見過面,馬拉遇刺後兩個小時大衛就趕到現場探視。後來議會要求大衛要畫下這件歷史事件,失血過多的馬拉倒在浴缸內,右手垂在浴缸外,仍然拿著鵝毛筆,左手拿著紙條,胸口的傷口彷彿還留著血,凶器被丟棄在地上,椅背上的醫師白袍,或許象徵著馬拉以往的職業。在浴缸內流血過多而死亡的馬拉,被折磨至死時,心裡面不知道想著甚麼?為了革命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樣強烈的光線對比下,日以繼夜努力付出的張力一覽無遺。

大衛並沒有把皮膚充滿風濕病的樣子給畫出來,而是充滿了力量的肌肉,雖然血流乾了呈現了死氣白的肌膚,在巴洛克卡拉瓦喬式的光線下,畫面的上半部的黑色,有股沉悶喘不過氣來的鼻息,小小的紙條與寫字的工作檯,更給了馬拉崇高的地位。

1793年/大衛/馬拉之死/162x125cm/布魯塞爾美術館
馬拉(Jean-Paul Marat,1743-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從事政治活動,原來是醫師,革命爆發後創辦《人民之友》報。1792年9月,當選國民公會代表。在革命期間政治黨派紛亂,1793年7月13日被不同派別的女刺客夏綠蒂·科黛暗殺死亡。
馬拉為了躲避不同派別的政治迫害,長期在地窖工作,染上了嚴重的風濕病。為了治病,同時泡在有藥液的浴缸裡面繼續工作,被刺身亡的時候還在工作。這幅畫裡面他還寫著一張紙條:『請把這五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當時大衛也參與議會政治活動,在馬拉死前一天他們還見過面,馬拉遇刺後兩個小時大衛就趕到現場探視。後來議會要求大衛要畫下這件歷史事件,失血過多的馬拉倒在浴缸內,右手垂在浴缸外,仍然拿著鵝毛筆,左手拿著紙條,胸口的傷口彷彿還留著血,凶器被丟棄在地上,椅背上的醫師白袍,或許象徵著馬拉以往的職業。在浴缸內流血過多而死亡的馬拉,被折磨至死時,心裡面不知道想著甚麼?為了革命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樣強烈的光線對比下,日以繼夜努力付出的張力一覽無遺。

大衛並沒有把皮膚充滿風濕病的樣子給畫出來,而是充滿了力量的肌肉,雖然血流乾了呈現了死氣白的肌膚,在巴洛克卡拉瓦喬式的光線下,畫面的上半部的黑色,有股沉悶喘不過氣來的鼻息,小小的紙條與寫字的工作檯,更給了馬拉崇高的地位。
2006/05/04
【比利時】歐盟的尿尿小童

1994/12/23 寄出
剛開始工作的那年,很多同學不是剛出國留學,不然就是找到出國的工作機會,只有我一退伍就投入忙碌的工作。
傳說1142年,哥特佛瑞德公爵(Duke Gottfried)領軍抗敵,落敗時,公爵將自己兒子放在搖籃掛在樹下,用來激勵軍隊士氣,擊敗敵軍,凱旋而歸。另一傳說是小童看到鄰居的房子著火,小童找不到水源撲滅,用灑尿把火熄滅解救受困的人,為了感念這個小童而在原地做個石雕像供後人憑弔。目前的這尊青銅尿尿小童像建於1619年,比利時雕刻家杜奎斯諾伊(Jerôme Duquesnoy)打造。不知幾年前去過一次,差點還找不到這個小童。
尿尿小童官方網站:http://www.manneken-pis.com
因為這幾年多次的搬家,不小心把所有保存的信件泡了水,只留下幾張明信片,一疊疊與朋友的書信往返,就這樣只遺留在大腦的深層,也不知道可否回憶的回來,忍痛丟掉了大部分的信件,只留下幾張明信片。如今回頭來看這張明信片,比利時異國的留學經驗,還有當地文化活動的觀察,讓年輕剛踏入社會工作的他快速的吸收經驗,而那時的我埋頭在無止盡的工作漩渦中。
如今,取得博士多年,他已經是副教授,兩個可愛的兒女,事業如日中天,我們一起看著歐盟經濟體的起飛,素有世仇的英法兩國,還有多種種族糾葛的歐洲民族,在共產主義垮台後慢慢地合作起來,他們不但珍惜自己的文化,也看到各小國生存的價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