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米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米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11/01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黃土水,〈出生於臺灣〉,1922年

黃土水(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是艋舺的雕刻家,他短短的一生,剛好參與了臺灣美術史上與西方藝術接軌、繁華的年代。他的《水牛群像》在今日的臺北中山堂,也說明了當年日本政府所推廣的地方色,看了他的作品,好像燒盡了青春,人生雖然短如曇花,但是這一現卻是永恆。

這次在北師美術館 MoNTUE 不朽的青春,展出他在1920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展的作品《少女》胸像,少女脖子上圍著毛皮,下半身明顯的看得出是和服,背後還有一個大的蝴蝶結,眼神透露出大正年間摩登又浪漫的情懷。

這件作品從太平國小借出來並且修復,用這件作品來破題,帶出了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以自己身體力行,不斷的寫生旅行,讓學生們得以在臺灣鐵路、公路所及之處畫下了當時風土民情,這樣的影響延伸到了後來學生的學生,至今的前輩畫家都有這樣的影子,這也是師生傳承的精神。

我最喜歡的是長年下落不明,但在 2015年在山口防府圖書室倉庫找回的作品,陳澄波在 1930受到卸任總督上山滿之進的委託,在太魯閣族達吉利部落不遠處的清水斷崖寫生,題目是《東臺灣臨海道路》,就是今日的蘇花公路,上山總督在任期間多次上山到達原住民部落,這條道路也是他非常重視,可惜道路還沒完成就卸任了,委託陳澄波到此寫生,表示他對於臺灣的關心,畫框還使用原住民的圖騰。

雖然這本書是這個展的導覽資料,但有別於其他的美術展覽,只介紹畫家與作品,這本書對於每一幅畫作的考據,還有那個時代的理解加上了人文精神,書末的文史資料,包含書信往返、成績單、素描草稿、明信片、報章資料十分豐富,可以立下美術展的許多標竿。

這本書絕對值得收藏,希望這些這檔展相關的紀錄片,或者老師的演講、導覽等活動,未來也能夠再延伸,若能未來收錄在此書內,這就十分完美了。

2020/11/17 二刷,遇到來拍照的人,關鍵字:呂基正

20201024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我們已經過了不朽青春的年紀


12
 3
1.鹽月桃甫/1930/油彩/刺繡
2.米勒的畫作
3.展覽導覽專書《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去福岡亞洲美術館看過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那幅作品,今日再看到還是一樣的感動。

總覺得鹽月桃甫應該是非常喜愛高更,不只是他的畫作中的配色,還有殖民地原住民的生活,但看到這幅畫,雖然是高更的色彩,原住民的題材,但背後有誰的精神呢?

米勒,筆下的農家生活,窮苦,不知道明日的希望,只有活在當下的知命,農女牧羊時還要理羊毛,雙手長繭還不能休息。

看了這檔展畫作的細節,了解了臺灣當時產業發展的情況,了解了台灣的風景,也了解了這些畫家心裡的想法,更認識了自己。

2020/10/12

【新北市】李梅樹、布荷東、米勒


右下:拾穗/米勒/1857 年
上:拾穗者之歸 Calling in the Gleaners/朱爾斯.布荷東 Jules Breton/1859 年
左下:黃昏/李梅樹/1948 年

Y.h. Chang:好美… Julien Dupré 也有類似的題材作品,或許也可以納入一併欣賞
水瓶子:拾穗者非常辛苦,後來變成過度美化,李梅樹在 1948年,到底是要告訴我們甚麼?番薯大豐收?

2009/12/16

【台北】在布魯塞爾的梵谷,早期的素描作品@燃燒的靈魂

今天晚上去看了在歷史博物館的梵谷畫展,主要展出的是梵谷初期剛入畫家的素描與水彩的作品,後期在南法之後的畫作並不多,這樣反而更讓我了解了梵谷在習畫的過程,很值得一看。


1857年/米勒/晚禱/66*55.5公分

1880年/梵谷/仿晚禱/62*46.8公分

梵谷剛開始學畫,其實作品很多樣化,除了靠臨摹之外,也有不少中規中矩細緻淡雅的風景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橙樹』這幅(有空再介紹),當然梵谷對米勒的崇拜可以看他的仿晚禱的素描,還有一系列描述農夫的作品,從播種、種植、收割、撿馬鈴薯、紡織的農婦等等題材,簡直就是米勒的翻版。

這次展覽品主要是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的館藏,加上向日本POLA美術館的鎮館之寶,共展出77幅素描以及21幅油畫,展場有兩層樓,是從梵谷決定開實習畫,一直到他舉槍自殺其實才短短10年,能夠有這麼多作品真是驚人,晚上星空場的人我覺得是剛剛好的人數,這次賣票採用網路與現場購票,都有限量,所以有些人跑去買不到票有點懊惱的與工作人員爭執。



這次展出將梵谷的畫作分7個時期如下:

1.波林那吉/布魯塞爾 1878.12-1881.4
2.埃頓時期 1881.4-1881.12
3.海牙時期 1882-1883.9
4.努南時期 1883.12-1885.11
5.巴黎時期 1886.2.27-1888.2
6.南法時期:阿爾與聖雷米 1888.2-1890.5
7.奧維時期 1890.5-1890.7.29

梵谷從開始工作就不是很順利,先在畫廊作藝術品買賣,從倫敦調到巴黎後被解雇,當老師不成,追女友又失敗,當他熱血的到一個沒有人要去的礦區當傳教士,教會又不續聘,這樣的人生讓梵谷很沮喪,1881年開始回父母家的鄉間開始學畫,以28歲才開始作畫,顯然有點老,不過他很努力,沒有幾年的練習,就把農人描繪的很深刻。

梵谷的作品大部分都以人物為主,或許是在礦區的體驗,讓他對人充滿了關懷,雖然梵谷的人物鮮少有清晰的臉廓,但是看著農人的背影,側身的手,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受壓抑的孤寂與沒落感,每個人物的熱情都是藏在心底的。

梵谷‧燃燒的靈魂

2008/08/11

【台北】農民的手@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這次來台展出的16幅米勒的畫作,與他同期的巴比松畫家作品,實在是可以做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


1863年/大牧羊女圖/米勒/巴黎奧塞美術館
牧羊女沒事還要做掃把

前幾次說明了米勒生活的時代背景,在巴比松的農村米勒終於找到他畫作生命的出口,這群從巴黎來的畫家,雖然都在這個楓丹白露森林寫生,米勒看到的農民就像是兒時的回憶與救贖,而農民也驚嘆這個來自巴黎的畫家什麼農事都會做,可以注意看看米勒筆下農民的手,無論是低著頭的拾穗,還是縫布的手,亦或是放牧的少女,各個手上都是不斷地工作,而且每個粗壯的關節,都有紅腫或長繭的痕跡。縫衣的手每個手指都有自己的生命力,這樣的觀察並不是短時間的觀察就可以畫的出來,而是經過長時間的體驗才能表現的出來的。


1852年/農婦/杭特/巴黎奧塞美術館
杭特把米勒的畫作介紹到美國去

可以比較這個富商之後的杭特,筆下的農婦就充滿了嬌貴的氣息,不但露著白晰的背,手指還把玩這小花朵。這幅畫與米勒所有的畫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此也可以知道巴比松畫派雖然都聚集在這邊寫生,但是每個畫家因為出身的不同,也有自己的特色,米勒的表現是沒有一點的田園之美,而是農民與天地的關係。

米勒生了九個兒女,畫中的牧羊女據說就是以女兒為模特兒,上面這幅牧羊女一展出後得到大家的讚賞,但米勒的成功是經過長時間觀察素描少女而拼湊畫出來的油畫,這點可以從他眾多素描作品得知。

【台北】米勒作為農民畫家的意義@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8/blog-post_10.html
【台北】春天@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_16.html
【台北】波納的動物畫@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_10.html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html

2008/08/10

【台北】米勒作為農民畫家的意義@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記得高中的時候,老師曾批評某一個攝影展,把一張壯碩工人辛苦滴著汗水搬著磚頭的照片,命名為『力與美的結合』,雖然我沒有看到這張照片,但可以感受到老師很不滿的心裡,一個藝術家要怎樣表現社會景況,無論是畫家、攝影師,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都會有他的意義。


1857年/拾穗(局部)/米勒/巴黎奧塞美術館
後面的收割畫面是工業革命大量生產下的作業模式

要看得懂米勒,最好還是先了解畫家的生平,還有他處在的歷史環境。1814年出生的米勒在一個小農村,小鄉村的教會神父看到了米勒作為畫家的天份,於是集資讓這個小孩到城市去習畫,1837年米勒第一次到大城市巴黎,那時候工業革命才剛開始蓬勃發展,城鄉的差距開始變大,鄉村的小孩長大了通通前往城市工作,當然米勒也不例外。

在巴黎的畫家都怎樣過活呢?當然要幫有錢人畫肖像畫,當時中產階級也漸漸地興起,米勒就幫稍微有些錢的人作畫賺取微薄的收入,但是畢竟不是城市長大的小孩,米勒的肖像畫賣的並不是很好,於是他轉往裸體畫,但是比起當時已經成名的畫家安格爾,落落大方的裸體畫,這樣的主題似乎也不討好。

正當米勒陷入在巴黎生活的低潮時期,1848年巴黎發生了二月革命,當時畫家就到鄉下去避難。1849年,胡梭邀請米勒到巴比松畫風景畫,但是米勒所畫並不是優美的風景,也不是田園之美,而是『農民』,想像農民出身的米勒,好像找到了生命中的力量,米勒的畫並不是真正的用相機拍下來的風景,而是經過長時間在農村的素描,然後把這些元素組合構圖成為油畫作品,表現出農民生活中的故事。


1859年/拾穗者之歸(局部)/布荷東/巴黎奧塞美術館

後來,一些過分神聖美化的作品,把拾穗轉化成一種高尚的行業,繪畫的技巧實在不輸米勒這樣的土畫家,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沒有那樣的真實。這讓我想到了小學的時候,總要參加壁報比賽,每次我們做出來總是要反攻大陸,解救在挖樹根的農民,或是要讚美富足的台灣,我們的生活簡直在天堂的樣子。

我在金門當兵時,去逛了戰史館,那邊有幅畫利用透視法的原理,讓蔣介石的微笑眼神一直盯著你看,還有吉普車的輪胎也是同樣的原理,真是直呼神奇。後來最近去三峽看李梅樹老仙的作品,也有同樣的技法,這些技法其實並不重要,但是李梅樹早年畫下農村的景象,卻讓我深深的感動。

1871年巴黎發生了農民革命,很多貴族與中產階級在巴黎公社下慘死,我想這應該不是身為農民畫家米勒想要引發革命的初衷吧?當時的畫家大部分也出身富貴,也只能畫出貴族與城市的美好,像米勒這樣從鄉村到城市打拼,然後毅然決然的又回去當農民的畫家,才是真正幫農民代言的畫家。

這幾年我有機會去台灣鄉村看看農民的生活慘狀,但是我卻看不到農民絕望的臉,雖然生活都已經入不敷出,但是他們仍然對土地充滿了敬重,也不斷地勇敢的嘗試更多創新的可能!在美濃看到外籍新娘在採集水蓮清洗,在南投看到種梅子開料理餐廳,或者想要保留一切懷舊建築的中寮,台灣的農民,正在產生許多米勒。

【台北】春天@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_16.html
【台北】波納的動物畫@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_10.html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html

2008/06/16

【台北】春天@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這次米勒展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多半是色彩豐富的,這幅春天就很引發我的興趣。


1873年/春天/米勒/巴黎奧賽美術館

這幾幅是收藏家哈特曼1868年訂購的作品,主題是四季:春夏秋冬,夏秋兩幅畫現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與紐士頓美術館,冬天還未完成米勒就過世。這幅畫在巴比松的工作室內完成的,畫家晚年的作品通常技法都非常純熟,累積一生的風景讓人看來耐人尋味,是少了點真實感,但多了許多浪漫的元素。

春天的雷雨過後,左方有兩道彩虹,還有些烏雲籠罩著大地,但金黃色的陽光迫不期待的灑在樹上,照在田裡冒出來的小花,也照在樹上剛發新芽的花,土地還濕著的痕跡,天空中就有飛鳥從林裡飛出來覓食,右後方的藍天撥開籠罩的雲霧,我想這春天應該就是一種人生,從冬天甦醒的人生。

畫後面正中央有個人在躲雨,有人說是畫龍點睛,可是我怎麼看都是多餘啊?或許他是畫自己也說不定?

【台北】波納的動物畫@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_10.html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html

2008/06/01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米勒的這幅畫應該是除了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像之外,被大量的複製在各個地方的畫作。


1857年/拾穗/米勒/巴黎奧塞美術館

這次來台北歷史博館展出的作品有米勒16幅作品,還有同時期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一進入展場就可以看到這些非米勒的田園作品,同樣都是在巴黎南方50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作畫,在這個工業革命興起的年代,農村的農產品開始大量生產,農民的生活並不是很好,出身農民的米勒,在農村繪畫剛好抓住了時代的改變,詳實紀錄的他對土地的敬重。

巴比松畫派的構圖簡單,大部分就是一條水平線把圖畫分為上、下兩區,上面天空佔三分之二或是三分之一,在這個畫派出名之前,風景畫其實在當時評價不高,巴比松畫派的畫家雖然都是畫風景,可是有人紀錄農村的建築,米勒著重農民、農作物與牧羊等題材,有的人就是純作風景畫,其實各有特色。

巴比松畫派也是法國浪漫主義轉向寫實主義的起點,這類的作品,讓大家在工業革命之外,被鄉村中的優雅所感動,當時法國飽受戰亂,一般人都想躲到鄉下,剛好這些畫家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基礎,也替後來1860年後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拾穗是個宗教的傳統,農民收割的時候故意把剩下的稻穗讓比較貧窮的人來撿,可以看到後方很多的農民忙著收成,堆上馬車準備運走。而前方這三個撿拾收割剩下來雜亂的稻穗,左方的婦女腰彎下來都已經非常困難用左手去支撐著腰,細細觀察這三名拾穗者的身軀,好像看到農民的辛苦,而辛苦的背後還有更辛苦為了生活奮鬥的人。

我在展區逛了快三個小時,來來回回的看這一遍又一遍米勒的畫,對於米勒長期終老在巴比松這個小農村,紀錄了當時城市、鄉村社會結構的改變過程,由衷的感佩。翻出當年在奧賽美術館拍的照片,當年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感動?

【台北】李梅樹的三峽寫實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18.html
【三峽】李梅樹紀念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5/blog-post_19.html
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
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1|21|417&unkey=21


米勒展內的廁所,語音導覽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