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9

《和洋風吹拂下台灣美術的養成之路》#06 倪蔣懷的洋畫自由研究所

洋畫自由研究所成立

台灣日日新報報載

(感覺這個連載好像也寫不完)

慢步路線:中山堂→ 北門→ 台灣洋畫研究所→ 維特咖啡舊址→ 永樂町市場→ 霞海城隍廟→ 陳天來故居→ 歸綏街底李春生洋樓舊址→大稻埕碼頭

倪蔣懷的洋畫自由研究所

倪蔣懷在石川欽一郎的建議下成立了「洋畫自由研究所」,不但用他經營煤礦公司的收入來資助美術發展,也創立了「七星畫壇」和「台灣水彩畫會」,而這些美學社團有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進入美術相關的學校。

由於當年台灣並無美術相關學校,很多人採取的策略都是進入國語學校,畢業後可以先做個小學教師,爾後若要繼續深造就可以去念美術學校。但並非所有人有能力朝這樣的途徑,於是很像「補習班」或私人繪畫教室成立,不是正規的學術機構,提供了學生練習素描、寫生等基礎技法的場所 。研究所的設備齊全,並透過報紙刊登廣告招生,顯示其運作的專業性與公開性,積極向社會招募學生。

倪蔣懷(1894-1943)的一生,剛好見證了台灣在日本統治的時代,他以水彩熱情詳實地記錄了寶島風情,倪蔣懷的創作足跡遍佈全台,水彩作品曾連續三次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捕捉了1920年代以後的台灣的近現代風景,如基隆、淡水、瑞芳、大稻埕等地的風光。

倪蔣懷最初懷抱赴日習畫的夢想,但石川欽一郎勸說改變了他的生涯規劃,建議他留在台灣以企業家的身份支持美術發展 。我很好奇研究所除了石川欽一郎這位神主牌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教師呢?

其他教師包括楊三郎、藍蔭鼎、陳植棋 。這些教師多為「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西洋畫部」的入選者,倪蔣懷本人也參與授課。研究所的課程內容涵蓋了西洋畫的基礎技法,石膏像素描(炭)、水彩畫和油畫,這些都是西洋畫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時間安排,分為上午、下午和夜間三個班次。

許多後來成為知名畫家的藝術家都曾在此接受指導,例如洪瑞麟(他後來受倪蔣懷邀請到礦場工作,成為知名的「礦工畫家」)、陳德旺、張萬傳。研究所的學員主要以台北師範學校的在學生和畢業生為主,班級人數從初期的五、六名增加到二十五人。

研究所1929年7月開幕,地點在大稻埕蓬萊閣對面的民宅,後來搬遷到下奎府町二丁目,1930年,改名為「台灣繪畫研究所」 ,7月再次更名為「台灣美術研究所」,研究所的運營時間不長,最終於1931年1月因「諸多問題」而關閉。

{照片}1929年7月1日台灣繪畫研究所開設餐宴於蓬萊閣餐廳,前排有石川欽一郎(右三)、倪蔣懷(左三)、藍蔭鼎(右一)、陳植棋(右二),兩位新學員洪瑞麟(左二)、陳德旺(左一),後排為陳英聲(右二)與兩位女服務生。(可以串接到蓬萊閣)


這個網址是AI整理的資料 https://trip.writers.idv.tw/p/blog-page_29.html

2025/05/22

《和洋風吹拂下台灣美術的養成之路》#05真人廟

慢步路線:中山堂→ 北門→ 台灣洋畫研究所→ 維特咖啡舊址→ 永樂町市場→ 霞海城隍廟→ 陳天來故居→ 歸綏街底李春生洋樓舊址→大稻埕碼頭

真人廟

從北門捷運站的台北工場走塔城街、天水路,可以到蔣渭水台灣民眾黨黨本部的位置,一旁天水路51巷子內有一瞿公真人廟位於大樓的一樓,據說當時真人神像供奉在臺灣巡撫衙門,可讓士兵若直接進入衙門參拜,後來日治時期進行都市改正計畫後搬遷至此。

陳植棋在1924年11月因為學校畢業旅行路線爭議發動罷課行動,後來被學校退學,受到老師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的鼓勵到東京美術學校就讀,而後不僅在台展年年得獎,還將《台灣風景》入選帝展,1930年《真人廟》特選・無鑑査進入第四回台展。

當時日本的評論家N生(永山義孝)評論如下:「靠手創造的作品是陳植棋的真人廟。陳氏今年也入選帝展,他的技巧已相當成熟,真人廟也獲得特選,但是我們看這幅畫時到底能感受到什麼精神性的內涵嗎?」評價並不是很好,地方廟宇雖是台展、鮮展的地方色政策,但這個寺廟要倒要倒的並且了無生機,不知所云。若以法國巴黎的落選沙龍的對比,畫家是經常用嘲諷的方式批評美術展的政策,而陳植棋是否是利用了免審查的權利,讓大眾看到總督府對於社會運動的打壓呢?

因為真人廟在台灣民眾黨的旁邊,故意挑選符合台展政策的地方廟宇,其實有點過時,1930年代已經開始往"現代化"這樣的議題前進了。

我們可以回顧陳植棋得獎參展的畫作,從風景、靜物這種實際寫生,並且畫面中儘量貼近展覽政策來看,第五回台展的婦人畫,是陳25歲過世後獲獎,若知道畫家已經過世,這幅以年輕妻子為主角的畫作應該會覺得人生無常造化弄人。

陳植棋的妻子潘鶼鶼,是士林士紳潘光楷的女兒,台北第三高女畢業,1927年結婚,陳植棋有許多作品都是以妻子為主角,這幅用大紅色布為背景,表情也展現了台灣女性勇敢、堅定的形象,他們穿西裝、白紗的新婚照片,沒有日本和服,而是漢服紅衣,這是建立台灣意識或是台灣女性符號的一個重要嘗試。

1928年,陳植棋寫給妻子的信:無限的愛給妻子。我從朝到晚都在努力。為了麵包,帝展一定要得到特選,否則只有當乞丐。

短短25年的人生,大正浪漫時代爭取來的自由,而要拼命的努力才能成為職業畫家的這個夢想,我想他已經完成了。

2025/05/05

《和洋風吹拂下台灣美術的養成之路》#01 公會堂



慢步路線:中山堂→ 北門→ 台灣洋畫研究所→ 維特咖啡舊址→ 永樂町市場→ 霞海城隍廟→ 陳天來故居→ 歸綏街底李春生洋樓舊址→大稻埕碼頭


一起走進台灣畫家的黃金年代,台灣美術在1895-1945年深受日本美術教育與西洋藝術潮流的影響,奠定了台灣現代美術的基礎。如陳澄波、郭雪湖、廖繼春等台灣畫家,將日本畫風與台灣本土題材融合,創作出獨具特色的作品。他們的畫作不僅展現了台灣風土人情,也成為台灣藝術史的重要遺產。


這是幾天前青田七六辦得活動,記得三年前也辦過幾次,效果一直很不好,沒想到這次有那麼多人參加,感覺上台灣美術這個議題在這幾年眾多耕耘很久的單位辦展覽很有成效,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自己。


我想要用地點的模式花幾天的時間把當天走讀的內容重現出來。


1927年起,舉辦十屆的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為「臺展」在台北公會堂舉辦嗎?公會堂是1936年才完成,而主辦單位為台灣教育會,或許大家會想說那應該在今日的南海路的二二八紀念館,前身是台灣教育會館,是在哪邊舉辦嗎?結果答案也不是,教育會館是1931年才落成啟用。


結果,第一至第三屆的台展在台北市樺山小學大禮堂舉行;第四屆移至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位置在今日的中山堂);自第五屆起,展覽地點改為台灣教育會館,並持續至第十屆。


1938 年開始,台展改由官方台灣總督府文教局主辦,稱為「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共舉辦了六屆,大抵是進入了戰爭的體制,強化日本官方色彩與戰時文化政策目標。


戰爭結束後,1946年,臺灣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省展」,舉辦了第六十屆。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諮議的畫家楊三郎、郭雪湖而發起舉辦,比較諷刺的是二二八發生後,這些畫家的朋友們有的失蹤,陳澄波槍殺在嘉義火車站前。


顏水龍在1947年創作一幅〈觀音山〉,山上籠罩著紅雲,淡水河的映出紅紅的雲霞,到底要說明甚麼?而看到這些畫家在中山堂展覽的照片中也是一片愁雲陰霾的心情,當時的公會堂的確看得到觀音山,這座在台灣前輩畫家中的聖山,在那個時間這樣的場合下,記錄了這樣的過往。


來看看山田東洋的作品,1939年的《旗日》公會堂上掛著日本國旗,軍人與黑頭車,雖然也畫出了如同巴黎蒙馬特的紅磨坊風車,還有南警察署如同一艘船,對照他在1936年的作品《公會堂前》,新穎的現代建築,特別是高樓如菊元百貨、總督府、鐵道旅館、博物館、消防塔樓等,都是他筆下的重點,還有熱帶植物、電線桿等,一種從現代化後帝國精神畫作背後的歷史躍然於前。山田東洋更在 1938 年於公會堂前開設「東洋畫廊」,這裡顯然是藝術家非常喜歡的賣畫熱門地點啊!


如今的中山堂前的戰勝紀念廣場,還有一旁的孫逸仙銅像,是雕塑家蒲添生的作品,以前是放置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紀念碑。中山堂內還有黃土水的水牛群像,在中山堂前對著二二八公園內,也還曾有後藤新平的壽像位於一個十字路口,他正面對著火車站,右手指著總督府醫學校,我期待有一天中山堂能改回公會堂這個名字,真正把名字還給公眾,持續地多辦一些藝術展。


有關大正浪漫,台灣知識分子的啟蒙,我想下次來提提竹久夢二這個人,他來台灣賣畫。

2025/05/02

【台北】用 AI 更偏離史實的改繪,陳清汾的繪畫

這是當年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還有陳清汾的作品,丟到 AI 去翻譯,結果好像不錯,但是我想把這幅畫描繪的讓我們看得更清楚,結果差了很多,我還請他修改了幾次,看來許多細節都有待改善,台北橋的樣子不對了,河水的紋理也改變了,遠山走勢也不同,可能運算模型不適合作這樣的推論吧!

然後進一步詢問了AI,建議用 ESRGAN / Real-ESRGAN 的模型,結果AI就把程式碼給我,要我自己搞了,看來程式碼的世界太大了,學也學不完。

2025/04/28

【台北】自由的滋味 彭明敏與他所在的時代

 

時間:4/26(六)下午2:00-4:00

導覽:水瓶子

集合地點:東門捷運站三號出口一樓

行程: 台北刑務所圍牆→彭孟緝宅→許壽裳宅→馬廷英教授故居(青田七六)→殷海光故居→臺靜農故居→溫州街18巷(彭明敏舊居所)→紫藤廬外


除了彭明敏教授之外,大致上提了他的鄰居臺靜農,與他所寫的記波外翁這篇文章,是因為許壽裳在家被砍,繼任的中文系系主任喬大壯受到白色恐怖的回鄉自殺,經過許壽裳教授的舊宅,也稍微提了金溟若,金恆煒老師的父親。


今天特別提了胡適,串連了殷海光,最後,到了紫藤廬外,特別多講了我延平中學的創辦人朱昭陽,雖然運氣很好白色恐怖只被關了一百天,但後續受到監控的人生,只能找一個人能做的休閒方式,就是到山上去釣魚,這樣的人生我們今日都無法體會吧?


當天念了兩段台語文,一段是陳甜在蔣渭水被抓去看守所還未判刑前的一封短信,一段是陳明章寫的歌:

阿爸的心肝寶貝(獻給彭明敏教授的親情之歌)


欲離開的暗瞑 乎我擱看一下

阿爸的心肝寶貝 用尺來量你外高外矮

量在阮永遠的心肝底


欲離開的暗瞑 乎我擱親一下

阿爸的心肝寶貝 趴佇桌頂來寫這張批

嘛只好惦惦啊講再會..


有一工你會大漢 你會讀冊濟濟

你會瞭解 佇這個社會 需要有人敢說真心話

阿爸因為按呢 才不得已 離開你和心愛的土地

 

欲離開的暗瞑 乎我擱抱一下

阿爸的心肝寶貝 偷偷牽起你的手

阿爸的心肝寶貝 抱佇阮永遠的心肝底


欲離開的暗瞑

欲離開的暗瞑.....

2025/04/27

【台北】磯永吉、巴爾頓、濱野彌四郎,有時還有許文龍:回望台灣近代民生經濟史


 今天去參加一場走讀,用 chatGPT 來幫忙做筆記,然後把活動內容也丟進去整合一下:

1.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磯永吉、巴爾頓、濱野彌四郎,有時還有許文龍:回望台灣近代民生經濟史


【時間】114年4月27日(日)14:00–16:30

【集合地點】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

【主辦單位】現流冊店

【導覽人員】洪廣冀(台大地理系副教授)、李拓梓(專欄作家)


2. 活動主題與內容(融合你的筆記)

✦ 人物主線

磯永吉(蓬萊米之父)

巴爾頓(公共衛生、自來水推動者)

濱野彌四郎(城市水道建設者)

(旁及)許文龍(近代工業與文化保存推動者)

✦ 歷史關鍵字與概念

磯永吉小屋:1925年建,台灣農業研究的重要據點

巴爾頓傳奇:自然資源效用主義、邊心意識

濱野彌四郎:台北水道建設

霍亂與公共衛生:1854年倫敦霍亂、1886年東京霍亂爆發,推動淨水系統

自然資源效用主義(巴爾頓父親影響):實用主義地理解自然資源

邊心:邊陲地帶的自我意識與掙扎

生物學原則(後藤新平):治理必須因地制宜,不可生硬移植本國經驗

棋盤式管理:城市方格劃分,提升行政效率

開港→疾病先進來:全球化與疫情流動

湯姆森攝影師:記錄19世紀亞洲開港後的城市與人民

佩里來航:日本開國→亞洲近代化開始

公共衛生建設:自來水、下水道鋪設,城市現代化起點

下水道工程:預防疫病、改善都市衛生

蘇格蘭啟蒙運動/亞當斯密:自由與秩序兼顧的近代精神背景

Boleskine House:邊陲與神秘感的象徵(巴爾頓媽媽家)


3. 走讀路線

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集合)

台大磯永吉小屋(磯永吉與蓬萊米)

自來水博物館(巴爾頓與濱野彌四郎的水利建設)

薄霧書店(活動最後一站)

洪廣冀老師介紹《巴爾頓傳奇》

活動結束

【地理位置概略】


公館站 → 台大校園 → 思源路 → 水源地公園 → 自來水博物館 → 薄霧書店(靠近自來水園區一帶)


4. 一句話總結

台灣近代民生史,是一場從水與米開始、由病與災推動、經由城市建設實現的流動現代化之旅,最終由歷史地理學者為我們點出深層脈絡。


5. 推薦閱讀書單

《巴爾頓傳奇:百年前的台日公衛先驅》(稻場紀久雄,2021)

《都市的醫師:濱野彌四郎之足跡》(稻場紀久雄,2022)

《蓬萊米的故事》(謝兆樞、劉建甫,2017

2025/04/16

安通溫泉的《龍舌蘭與月亮》,日本時代的台東線鐵道

因為喜歡浸溫泉,所以特地選擇了花蓮玉里的安通溫泉,剛好明天跟朋友約在台東,距離也不是太遠。

又看了一次《龍舌蘭與月亮》,非常短的文章,剛開始從玉里站到安通站,出車站後有一對年輕的夫婦走得很快,然後失去了蹤跡,這個簡直就是進入夢境的一個模式,然後旁觀者杜南遠與兩個老頭(馮北山、鍾秀郎)喝酒,馮北山的妻子伴他三十年過世了,而這兩位好友 三十年的友情、三十年的婚姻,一夕回望。然後杜南遠「驀地醒來」,整體就如一場模糊卻細節豐滿的夢。

小說的最後寫:「杜南遠忘掉口渴,頭腦卻很清晰。(人生好美。)(人生真是美得令人悲哀。)」夢中所經歷的那一切可能既是記憶、也是幻象,而結尾卻是靜靜的一個人站在龍舌蘭與月光之間。

我期待明早看窗外的樹林,可以看到龍舌蘭。這篇文章可能得隱喻很多,我想到的:

1. 龍舌蘭只開一次花:如人生中最盛大的綻放,也可能象徵一場夢中的邂逅與釋懷。
2. 三十年友情與失妻之痛:一夜傾訴,亦真亦幻,如酒中映月。
3. 月亮與夢:都是古今文人借來映照人生短暫與無常的對象。
4. 龍眼與蜜蜂,龍舌蘭與月亮,胖女服生與很瘦禿頭的老頭.......

2025/04/04

斯文客排版系統

這是我以前寫的一個排版系統使用手冊,結果重新翻開看使用範例,我把我姊寫的新聞稿,還有以前辦聯誼的活動企劃,編輯畢業紀念冊的說明,還有投履歷表的表格,甚至是公司的宣傳單都用這個排版系統印出來,看著寫程式的手工業時代,現在只要叫AI介入,都生成動畫圖像了,還有人像我這樣土法煉鋼嗎?

從字體選擇,放大縮小,到分欄位......

看來使用說明書還是留下來好了。

看這天下雜誌的內容:聖潔與沉淪之間?對應到現在國際情勢中台灣的處境,還蠻諷刺的啊!

【約旦】馬達巴|拜占庭鑲嵌藝術之都.約旦古城探索指南

 十幾年前去過約旦,然後拿回了一些看不懂文字的摺頁,現在有AI沒有十秒就翻譯完了,結果我都想不起來我有去過這些地方 

馬達巴|拜占庭鑲嵌藝術之都.約旦古城探索指南

馬達巴(Madaba)是約旦最具文化代表性的歷史城市之一,距離首都安曼僅三十分鐘車程。這座城市被譽為「鑲嵌之城」,以保存完整的拜占庭時期馬賽克藝術聞名於世,歷史可追溯至4500年前的摩押王國時期,並在公元106年納入羅馬帝國版圖,繁榮發展為阿拉伯行省的一部分。

🔹 馬賽克藝術的魅力

馬達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就是聖喬治希臘東正教教堂內那幅公元六世紀的聖地馬賽克地圖。這幅地圖描繪了耶路撒冷、死海、約旦河、尼羅河三角洲等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東地圖,反映出當時宗教與地理的緊密連結。

馬達巴的馬賽克多數由當地工匠製作,他們在「學校式」的工作坊中接受培訓,從拜占庭圖案書中取材,將花草、動物、神祇、幾何圖形等元素結合,創造出色彩鮮明、構圖細緻的地板藝術。由於製作繁複,馬賽克多出現在教堂與富豪宅第中。

📍 主要景點導覽

聖喬治教堂(Iglesia de San Jorge)

馬賽克地圖所在地。約製於公元560年,原本尺寸達16x6公尺,由逾兩百萬片鑲嵌石拼製。圖中可見耶路撒冷、約旦河、死海、尼羅河等。

馬達巴考古公園(Parque Arqueológico)

展示古代教堂與住宅遺址,如聖母教堂與希波吕托斯廳,內部馬賽克精緻保存良好。

鑲嵌學校(Escuela de Mosaicos)

唯一以教授馬賽克修復為主的專業學校,致力保存傳統工藝。

聖母教堂(Iglesia de la Virgen)

發現於1887年,內有描繪聖母瑪利亞的馬賽克,風格幾何,中心圖樣來自公元767年。

希波吕托斯廳(Vestíbulo de Hipólito)

馬賽克描繪古希臘神話人物,如阿芙蘿黛蒂與邱比特,搭配四季與動物花草圖案。

殉道者教堂(Iglesia de los Mártires)

建於公元6世紀,馬賽克結合動物與幾何裝飾,教堂結構保留羅馬式元素。

聖使徒教堂(Iglesia de los Apóstoles)

馬達巴南部教堂,建於578年,以「海之人格化」圖騰著名,描繪女性從海中升起,四周圍繞海洋生物與神祇。

馬達巴博物館(Museo de Madaba)

收藏古代馬賽克拼貼、陶器與傳統服飾等,部分來自其他遺址。

馬卡魯斯堡(Maqueronte)

位於馬達巴南32公里處,希律王的堡壘,傳說是施洗者約翰被斬首的地方。

🗺️ 快速導覽地圖(依照標號)

1️⃣ 聖喬治教堂

2️⃣ 考古公園

3️⃣ 鑲嵌學校

4️⃣ 馬達巴博物館

5️⃣ 聖使徒教堂

2025/04/01

No.25 【台北】一女中周邊走讀,講一下都市改正的軸線

照片圖下是1895年鳥不生蛋的台北城,只有官署衙門,城內有一些官廟與在地小家廟,到了1935年的台灣博覽會,幾乎已經長成上圖的樣子,因為城牆不是正東西南北座向,而城內的道路卻是南北走向,那麼打開這座城堡,要如何規劃呢?


而圖中我畫的館前路紅色的箭頭與藍色的箭頭交會,放置誰的雕像呢?而且是人在世就放上去的壽像,對台灣現代化的影響很大的人。


雖然不是第一次走台北城內,但第一次用這個角度來詮釋,@Flora LR佳潔老師非常用心,每次都要給我不同的作業,這次給我極大的發揮空間,所以我提到了新公園內的獅子咖啡館與小神社,在福德宮前討論神社的狛犬與石獅子的差異,台灣傳統廟宇與日本神社的文化交融,希望這群理組的小綠同學可以回家看地圖而有所體悟。


最後,在我最喜歡的公會堂前結束,我並沒有講太多最為戰後接收日本帝國領土的事,可以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從北門進來做個比對,也就是黃色的那兩條線與公會堂的關係,並且延伸到小南門、台北苗圃的規劃,我期待我有埋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