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7/02

第十六天【島根】松江城周邊的建築,水霧的氣氛營造

松江 #流水帳
1. 中村元紀念館
2. 由志園,噴水霧真的太美了
3. KARLY tonomachi 咖哩飯,我看裡面坐滿人就進來了,QR Code 點餐,有繁體字不錯
4. Gogin Karakoro Museum,老銀行重修好,變成美術館,還是免費的,有梅原龍三郎的作品,一樓的《日月雙龍飛翔圖》是重點,有畫出松江市的許多建築,這裡的燈光對這幅畫很不友善是最大的敗筆,其他都非常不錯。
5. Coffee-Kan Kyomise 珈琲館 京店店
6. 興雲閣,作為松江市工藝品的陳列館,等同於台北苗圃的商品陳列館,也就是後來的歷史博物館,前面兩棵樹是嘉仁、裕仁皇太子種下的,才一百多年就那麼高。
7. 天守閣
8. 島根縣立圖書館,菊竹清訓,代謝派
9. 月照寺,太早關門了啊!

松江市的歷史街區周邊,也就是松江城周邊,很多大型的公共建築,有菊竹清訓、長野宇平治等人設計的,雖然有些看起來是大斜屋頂,但其實是現代主義式,這種風格在台灣有沒有呢?

建築迷必訪!✨ 國寶松江城固然壯麗,但您知道松江也是一座「現代建築的寶庫」嗎?

在松江城邊,安田臣的縣廳舍與菊竹清訓的舊博物館,還有台灣總統府的原始設計者長野宇平治設計的銀行被保留下來。和古城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優雅對話。從明治時代的洋館興雲閣,到宍道湖畔能欣賞絕美夕陽的縣立美術館 ,每一棟建築都在訴說自己的故事。

來松江,體驗一場新舊交融的建築散步之旅吧!

#松江 #建築旅行 #島根 #菊竹清訓 #安田臣

https://trip.writers.idv.tw/p/blog-page_69.html

島根松江城與由志園的水霧

前往松江城往上走的時候,一直不斷看到雲海製作中,所以實施交通管制,心中疑惑雲海也可以製作的啊?

傍晚,松江城早就過了關門時間很久,卻看到許多攝影大哥還在,大家似乎都在等甚麼?

到了六點鐘,突然噴霧聲音響了,不到十秒鐘真的產生了雲霧感,由於太陽還很烈,雖然六點還高掛在天上,但這個人造的雲霧感卻製造出了晨霧感,夏天也營造出清涼感。

來到了由志園,庭院已經很美,一進門的高麗人蔘,要吹冷氣的牡丹花,還有藝術家設計的庭園石燈的藝術品,把庭院之美與產業的結合實在令人佩服,但在這個熱烈的夏日中午,另我感動的還是噴出雲霧的水,瞬間有了浪漫感。

再度翻開小泉八雲的《日本瞥見記》,已經經過了一百多年,卻跟我的感覺一模一樣,這到底是作者厲害,還是日本人厲害啊?能夠把這樣的神社與森林,還有民俗,幾乎都可以感受得到!

照片右上是小泉八雲在松江市的住處,他是跟武士家租房子住,讓我多去看武士家屋與文人家屋到底有甚麼不同啊?書院造為主,莊重、規格化、實用性強,或許我下次要多多注意一下

2025/02/06

No.47【台北】海倫咖啡 建築文化雜誌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九次 「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

很感謝這一趴一兼二顧,認識了新朋友,過了生日也看了展覽,又拿到了建築文化雜誌,又一朝聖了咖啡館,就只差肉桂捲了。

很感謝 沈孟穎,以前會認識這位研究者是因為出了一本台北咖啡館文化相關的書籍,後來發現做的事情跟文化資產保存相關,甚至幫我們青田七六的案例拿去國外展覽,後來在台南開了書店,現在在台博館基金會工作,只能說同溫層很厚,所有的朋友都交集在一起了!

即使如此,我們的領域對台灣這個大千世界來說,應該還是一小部分而已,對於文化資產再利用,還有建築界對於文化資產的想法,我們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很感謝參與展覽的朋友帶我看漢寶德的展,對於現代主義的建築,還有對於中國傳統建築元素融入,這個小小的利用廊道的展覽已經算是部分完整,也可以了解漢寶德與救國團建築的投入,普遍有把建築不只是作為一個容器,人與人的生活在其中的使用方式充分的設計,我非常驚訝地有一個案例,而大家也非常喜歡的是溪頭的小木屋,設計出非常和式的木構造,巨觀與微觀細節也是如此!

拿到《建築文化》雜誌,隨然網路上可以免費下載,但看到紙本與不同材質的紙,結合台博館的建築圖資料庫,這一期第六期討論的是戰前的建築,又以日本時代長官的住宅兼具招待所來討論,這部分的論述非常受用,簡直是愛不釋手啊!

看來從我十幾年前的一年五十次的發願,從咖啡館開始作為書寫的題材,還真得是非常好的達成目標的方法,當然最棒的是認識各式各樣的能人啊!

2024/09/28

第十三天【安特衛普】一日遊,鑽石加工可以賺那麼多錢啊?

20240928 #流水帳

龍龍與忠狗、買了新鞋、魯冰花

再度複習了龍龍與忠狗的故事,有點神似魯冰花,都是藉由學習畫作立志向上,但卻都蒙主恩召的故事。

買了新鞋,我把舊鞋遺留在商店,請店員幫我處理掉,穿了新鞋走了一天,發現居然不是防水的,不過還算好穿,樣式相同,還可以丟到洗衣機去洗,我也不知道可以穿多久,99.95歐元,跟舊鞋價格差不多。

在歐洲第一次遇到查票,發現在葡萄牙、比利時,坐火車的時候比在台灣吵雜。 主要是通知我的目的地站沒有停靠,這次旅行遇到不少這種情況!

直接問了 AI請規劃一日遊,於是今天的行程大部分是依照AI 的規劃。

1. 坐火車到安特衛普中央站,但中央站因故不停,停在 Berchem 站。
2. 出站後本來要做路面電車,沒想到在整修,於是只好用走的,意外的發現整條地面電車兩側應該是豪宅區吧
3. 走著走著出現了電動滑板車,於是租了騎到最美的火車站,居然火車站前有個巨大的摩天輪,進去樓上的皇家咖啡喝碗魚湯,我拿現金給他的時候,居然是掏出自己的皮夾收起來,他是老闆嗎?
4. 動物園沒進去,在門口拍照,與新竹的動物園神似。
5. 走到魯本斯故居,開始下起暴雨,發現整條街兩側都是百貨公司,感覺是大一號的西門町
6. 魯本斯故居,一座沒有油畫的博物館,為什麼都只能刷卡不能付現金啊!
7. 普朗坦-莫雷圖斯博物館,還是世界文化遺產,我覺得印刷廠+書店,這個印刷廠養了50幾個人,這位商人真的抓了很多好的時機。
8. 清酒市集,看到老外介紹日本清酒真的很奇怪,有打鼓與古琴的表演,只看到一個日本人,喝了三杯,有點茫!!!
9. 聖母主教堂,廣場有一個公共藝術品,就是龍龍與忠狗的故事。
10. 城市廣場,比利時真得很會搞廣場,街屋都好美,又有軸線
11. Het Steen 有城市博物館,賣的紀念品都好貴,沒人買

安特衛普的建築們:鑽石加工可以賺那麼多錢啊?
回到魯汶跟好日落一小時內,又看到軸線的魔幻時刻。
PS. 騎電動滑板車要注意安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024/09/26

第十一天【魯汶】屋頂

原本上到高處,會以為看到千篇一律的尖塔與屋頂,但仔細看令人十分的驚奇,從古典的歷史樣式,到現代機能性為主的建築樣式十分的多樣。

我們以為屋頂就屋頂,斜屋頂可以防止積水,整個房子比較不會漏水,這是多年在台灣的印象,但屋頂上開了窗,連結頂樓的空間,或是圓弧狀的屋頂,甚至是玻璃屋頂,屋頂的斜切面,讓這座城市都活潑了起來。

看起來每一棟的屋頂,都有用心規劃機能,而不是只是要把自己家裡弄大一點而已。

今天跑得有點遠

2024/09/25

第十天【魯汶】市區遊晃,魯汶大學的圖書館

魯汶街屋立面的上面

一路走過來,只有這家客滿,於是又不自主的走進來 — 在 ONAN - Coffee & Tea - 。

魯汶大學的圖書館

魯汶大學是1425年創校,並且在歐洲許多大城市都有分校,這棟圖書館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被德國人給炸掉了,所以找了一個新的地方,請美國的建築設計師規劃興建,1921年開始興建。

一進去圖書館,讓我想到了台北帝國大學的舊的圖書館,現在作為校史館使用,那個時代的空間美學非常棒,即使是現在台灣建築,可能礙於經費,很難有這樣的自然光加上室內光的搭配,看到這樣的場景,或許數大便是美,機能簡單就好。

這邊逛了一圈,覺得塔樓很棒,除了上面有鐘聲提醒時間,還可以鳥瞰這座城市美麗的屋頂,原本以為魯汶的天際線應該會落在1920年代,後來發現他們有持續的更新,舊的當然保留,而新建築的屋頂也非常進步,但整座城市的樓高可能有控制,所以整體非常的和諧。

我還是喜歡現在台大舊總圖,綠色圓形的銀行燈罩,搭配木頭桌椅,典雅簡潔的天花板,雖然新總圖有了鐘塔,社科院的圖書館非常現代。魯汶的圖書館只開放一些空間給遊客,那麼台大是否可以開放圖書館收門票,我覺得比起魯汶大學,絲毫不遜色。

有戰爭的痕跡,還有培育過的名人,有塔樓,也有伊東豊雄,從過去到現代我們都有跟上,為什麼不賺一點觀光財呢?還能提升世界大學的排名!

2024/07/14

No.14 【台北】王大閎在台大內的建築

第14次 王大閎在台大內的建築

1. 1954 漁業試驗所(現在魚類標本館)
2. 1957 化學系館(1957前棟,1965後棟,已拆)
3. 1970* 考種館
4. 1962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5. 1962 化工館(1971擴建東西兩側)
6. 1962 地質系館
7. 1963 法學院圖書館(徐州路21號)
8. 1965 衛生保建中心
9. 1967 女九宿舍
10.1970 歸國學人宿舍(長興街60,62號)
11.1972 綜合教室與綜合大禮堂(已拆)
12.1974 中研院生化中心(台大校總區內)
13.1975 大氣系館增建
14.1976 農藝館
15.1977 慶齡工業研究中心(臺北市基隆路三段130號)
游筱嵩 1954年的漁業試驗所還在,位置如下:https://maps.app.goo.gl/NMaS55vvHHEHuCKn6 王大閎還有設計一棟台灣大學電話總機室(現在變成倉庫使用),位置如下:https://maps.app.goo.gl/acK4v5rMe5cPP1Vb9 台大現代建築精彩的,除了王大閎作品群、張肇康的洞洞館,還有陳其寬的行政大樓增建與展書樓後方的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劉明國1969年設計的獸醫系動物實驗室(原在總圖後面,已經拆掉變成草皮)

2023/11/12

【台北】米道 X 鐵道 X 水圳道與城市發展

20231112

路線:華山車站 → 華山大草原 →華山文化園區 → 齊東街米道與水圳 → 台灣文學基地 → 李國鼎故居 → 文房

雖然是走這個路線,剛開始介紹了一下華山車站與特殊的月台設計,目前司法院要在這邊蓋大樓,所以月台的未來我有點擔心,不過剛好有朋友有參與,跟大家報告了一下,未來可能會復原在大廳。

今天在室內我特別準備的是日本茶屋的設計理念,也幫大家 OpenHouse 了「望北茶亭」與「森文茶庵Sun Moon Cha」,相關新聞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途中進入了文學基地,很感謝雖然是假日,但似乎參觀的人並不多,可以讓我進去做解說。

下一場次走的路線與內容有點改變,我想要整理藝術史的某一段的發展脈絡在室內分享給大家,正在傷腦筋要講哪一段呢?

報名表連結:

2023/10/08

《轉角風情》

看建築設計的藍晒圖,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無法知道建築蓋出來的規模與現實感。但這本書使用電腦作圖,好似在2D的紙本上復刻蓋出原來的建築一般。

潘興華建築師用本身專業企圖讓大家知道這塊土地上曾經存在多元文化的建築。

在AI繪圖科技與電腦技術的推陳出新,虛擬與真實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種依照真實比例的視角,因為我們不是生長在那個時代,看書的時候反而覺得如此不真實呢!或許我們不配有如此具有美感的建築,只能徒留在書中或老照片中欣賞。

期待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理解對於空間、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甚至是未來對於舊建築再生的方式能有更多的想像,要購買的話,請洽作者 潘興華 建築師

2022/12/01

《台灣日式建築紀行》日文版

渡邊老師這十年來的紀錄,疫情期間不曾停歇,深深地覺得這個世界的成功,是屬於永不停歇的人。

從這些老房子的探訪、紀錄,與周邊的人互動,有了時空感,蓋房子之時與建築史的串聯,再歸納出百年來建築的演進,我覺得並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

雖然已經有兩本正體版,這本日文版更為完整,既簡潔又有檢索感,好像應該是傳統官方的出版品才有這樣的能力,但反觀今天這類的書籍都是私人完成,官方的出版品也都缺乏這樣的精神了。

台灣到哪裡可以買的到呢?

ps. 很感謝有機緣可以提供渡邊老師右下角這個有趣的小資訊:

紹興酒
清酒
小米酒的產地

2022/11/12

【台北】回系上分享,猛然看到王大閎設計的中國風,感謝同學捧場聽我分享

今天談的是昭和町的日籍教授二三事,相關的人物從足立仁到馬廷英,還有戰後居住在昭和町的日籍教授,雖然改制為台大,但農學院、醫學院因緣際會之下沿續了帝大的一些傳統,還有許多灣生回來看他們家,設立了昭和町會,並且在前幾年正式畫上了句點。

終戰後地質系的成立,帝大時期有地質學講座,負責人是早坂一郎,這個可以挖掘的資料還不少,我想起以前詢問鍾廣吉教授的紀錄,也有提及一二。

http://trip.writers.idv.tw/2021/01/blog-post_8.html

今天也遇到了魏國彥老師,地質系的老師的歷史,其實我們知道的,也非常有限,而這些教授對於地球的歷史,可是比知道老師們的歷史要清楚地多了。 — 與梅國忠。

2021/12/17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難得戰後的招待所洋樓,用不同洗石子的工法創造出只有台灣獨有的洋樓,翻閱了由 廖惠慶 所潤飾編輯父親的長達一百多萬字的內容,挑選出那個時代製茶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比連續劇茶金更為精彩的家族故事,這本《茶金歲月》才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版。

廖運潘的兒女依照出生的順序,不分男女一個姓廖,下一個就姓姜,避開了入贅的問題,不但女男平等,非常公平的兩家都繼承到了,能夠在離開五十年後又買回阿公姜阿新興建的招待所,並且花了經歷修復這棟不只是兒時的記憶,也代表戰後為台灣永續生存努力的家族,留下了一棟文化資產。

惠慶姊帶我在洋樓上下跑來跑去,一回說著兒時與姐姐的回憶,也說著爸爸的故事,一會說媽媽買的琴,修復後的場景與記憶相結合,到處皆有光的窗櫺,透過手工玻璃的折射,許多家具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從加拿大回來,也有從其他地方回歸,一棟老房子的重生,真的需要眾多的人際連結才得以拼回來。

看過《茶金》的人物設定,人物的拆解與組合,殷海光、顧正秋、那個時代的名人的重組,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感,反而讓人物有了奇怪的個性,而這個奇怪的個性也或許是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悲哀吧?

捨棄掉電視劇的那個設定,回頭來看《茶金歲月》的廖運潘先生跨越了日本時代進入民國時代,為了讓小孩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從一家公司破產重新再起,投資在自己的頭腦是最好的,這也是後代可以把洋樓買回的重要因素吧!

這樣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族可以做得到呢?我跟著新竹中學的學生聽著這樣的故事,有學生懷疑說著這會是"客家人"蓋的房子嗎?大概認為客家人都是非常"節儉"的吧!

這十幾年惠慶姊一直再做環境保護的運動,實際能夠保存一棟老房子並且真的身體力行修復,進而經營、導覽,因緣俱足,有了好的開始。

2021/08/15

《英國住宅》

《英國住宅》

很喜歡看從田野調查整理出來的書,以往看建築相關的書籍,都是從上而下,分章節分時代,給一堆定義,文字硬生生的難以咀嚼。

日本有不少這樣類型的書,自己去拍攝踏查,口語式文字,分章節的時候又會符合教科書的說法再來驗證,每次讀完都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這類的書籍很適合導覽老師,面對一棟老房子或是一個建築的片段,如何讓大家在很短的時間把建築史介紹給大家,這種書非常的適合,而且把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小小的台灣竟然有來著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英國風佔了不少!

而且這本書還介紹不少英國電影,看了這些電影,又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啊!

2021/07/27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傅朝卿老師多年的經驗分享,加上眾多世界各大城市的實例說明,很期待下次出國能夠按圖索驥,看懂這些改造的理念。

2021/07/25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修澤蘭眾多的學校建築,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共同的符號,但這些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連結點有哪些?

殷寶寧老師給我們好多好多的答案,有這麼多文化資產在校園,如何要讓我們能夠深刻的了解,學生每天使用,能夠有所體會嗎?

對於我們前輩心裡所想,我們好像都在拼圖,還好還有建築能夠告訴我們可能的答案。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聽到這個人的名字,「負建築」這三個字就冒出來。其實看了很多這位建築大師的作品,總覺得會加上自然的建材:竹、木、玻璃、石頭等等,讓建築在風、水之中有了聲音,在光、影中有了時間。

隈研吾的確是把日本的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建築連結起來了,他的作品好像是一座時光橋。

這次東京奧運的主館新國立競技場原本由女性建築師札哈·哈蒂的團隊獲選,但後來成本太高了,整個重新來過。隈研吾團隊、伊東豊雄團隊兩方案候選,2015年12月22日由隈研吾團隊拿下設計案。這次的概念是神宮外苑的林木,場館以「木與綠體育場」的理念,廣泛使用本地天然材質,壓低建築高度來減弱其存在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但,有時經過隈研吾設計的建築物時,都怕大風吹過東西掉下來砸到人,不然就是頭撞到會受傷。

2021/06/27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看這本書好像回到日本那些地方散步,而且發現日本好多"移築"的案例,作者也很仔細地說明移築或是整修的時候,那些地方被改變了。

一開始的札幌北海道大學與仙台東北大學,這部分與農學校到帝國大學,東京與札幌的自由主義思想,其實是有影響到後來的台灣大學的學風。這些精神性的思想方式,除了研究師生的脈絡之外,看著坐落在此的建築,或許也可以找回一二吧?

看著這本書的內文,依照著地圖行走,其實有時候會沒有感覺,但是透過Google Maps 的 3D 功能,可以完整的看到建築的樣貌,時光,彷彿在我眼前流過。

2021/06/13

《怪獸大阪》

《怪獸大阪》

我喜歡這系列的書封設計,從京都、東京到大阪,清志老師這一系列的書籍的封面非常正確的表達那座城市對外呈現的表情。

從小到大看清志老師的都市偵探系列,有時候每天經過都不覺得奇特,透過他的說明才覺得這樣的景象非常神奇,原來我們這座城市伴隨著我們的許多"怪"東西。

我去大阪也很多次,總覺得大阪人跟台灣人幾點說不出的神似,但又說不出來為什麼,看完了這本書有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小到大台灣許多遊樂園與建築的流行,他的血緣是來自大阪。

我喜歡的書是一下子就可以閱讀完的,並不是內容不夠多,而是文字簡練生活化,親身體驗的內容,看似容易,其實是清志老師多年的結晶。

2021/05/26

線上演講

20210526

疫情在家裡做什麼?除了做菜看電視罵政府,吃飯看電腦罵小孩之外,其實還可以看很多線上演講。

而且我覺得看演講 2倍速與往回頭拉的功能超好用,以前去大演講廳聽蔣勳老師的演講,我聽了兩個小時如癡如醉,沒想到快要結束前在還沒有鼓掌前,發現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睡覺。

一場好的演講其實厲害的講師只佔一部份的要素,主要是來參加的人有沒有進入講師的世界。

聽了很多李乾朗教授的導覽、演講,也翻閱了他眾多的書籍,每次聽的幾句關鍵句,就有豁然開朗,這一段談中國傳統建築從天圓地方,從圓形、八角形到正方形這樣建築型態。老師很婉轉的這個開場白,把中國傳統建築受到印度的影響說明得非常的清楚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XdHa7nilI

讓我想到了到柬埔寨看到的這個圖騰,中間圓形是濕婆神,八隻手的毗濕奴神,四顆頭的大梵天,建築與宗教,釋道儒與民間信仰都有很深刻的關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_13.html

2021/05/17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這本是自費出版,有關三線路旁的濟南教會,圍繞這百年多以來的人與人的連結!

濟南教會在日本時代的地緣關係,旁邊剛好是日本人居住的區域,教友多半是總督府的官員,寫了這些教友的歷史,可以知道台灣在日本時代大部分開發的歷史。

從大學畢業後,就很少閱讀比我枕頭高的書了,而且這本書可能是要節省成本,很多字超級小,閱讀起來頗為吃力,不過非常驚嘆的作者鉅細靡遺的矯正錯誤的歷史,並且把長老教會在台北城周邊原本許多的教堂位置點出來,這樣讓我多少連結了一些與李春生家族的關係。

另外,在台北帝大時期的地質學講座創辦人早坂一郎,後來擔任了帝大理農學部部長,與馬廷英都是仙台帝大矢部長克教授的學生。

我很喜歡翻閱這類型的書,嘴巴一直張大大的心裡想著:哇!原來如此啊!雖然有點像是流水帳,但看著作者把以前的人事物與現在的地點連結,非常佩服。

PS. 這是朋友轉送的,我還不知道如何買到?

2021/05/09

【台北】陳却的婦產科福生堂醫院

這是位於民樂街的福生堂醫院,上圖照片是1945-1957年間,下圖照片是現況。

轉角三樓的部分是1945-1957年間的增建,後來又加了紅色面磚的拉皮改造外觀,我比較想要注意的是這些窗原本是長型有重力槌的窗,上面還有氣窗。左邊三樓的窗台的洗石子還蠻講究的,戰後增建以及後來拉皮的工程,我覺得質感越來越退步,不過的確紅面磚是當年很流行的建築外牆。

對於室內的格局,最為產婦手術後的休憩,是否有感染隔離的概念?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是否與今日的坐月子中心相當呢?我很好奇當年的空間配置。

根據李福然先生的回憶,這家醫院有兩個診所,從掛號入口就分兩個通道,一個通道是福生堂醫院的創辦人陳却負責的婦產科,到東京念女子醫學專科學校回台灣服務,戰後又回日本拿了人類學的博士。另一個通道是外科,由陳却的丈夫,謝伯津醫師(謝唐山順天外科醫院之第三個兒子)負責,一棟房子兩個科別,不像我們現在到大診所都是共用掛號、共用診間、病房。當時因為是婦產科女性為主,所以才這樣分得那麼清楚嗎?

對於這棟房子作為大稻埕知名的婦產醫院,台灣女性在日本時代向上發展的過往,我覺得是獨一無二的,而台灣從傳統助產婆、助產士變成了都是由男醫師來決定孕婦的生產方式,女醫師與助產士一直以來備受擠壓,我們是否能夠藉由這棟房子更加推廣女男平等,進而推廣自然生產,成為世界最進步的社會呢? 陳鈺萍

照片上,取自呂大吉建築師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803349353096387&id=10000264080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