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12/26

【新竹】北埔老宅內的現代畫

這幅掛在老宅的畫,雖然是現代畫,但是非常搭配這樣的老空間,我們實在說"美"是見仁見智,但是美就是美,大部分人都可以認同的。

我覺得"美"是甚麼呢?個人淺見是一定要能有歷史感,看到鯉魚就讓我想到莊子,每次都會想到他的魚在水裡是否快樂的論證,其實有沒有結論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確認的過程,養寵物的人們,對於深愛的動物,一定知道牠們開不開心,這是一種意識的交流。

我非常佩服水井茶堂的老闆古武南的人生哲學,有些人總在中庸之道模稜兩可間做事猜測別人的心,但實際上有時候答案很簡單,但執行上會遇上很多困難,就只要想清楚持續執行即可。

沒有人規定老房子就是要維持老態,公媽廳也可以掛現代流行的畫作,有空請到北埔的水井茶堂與忠恕堂體驗一下古先生的美感與哲學。

2024/07/30

No.16 【台北】陳植棋的啟蒙展與熱血的社會運動

A. 現代化的台北橋
B. 台灣民眾黨本部旁邊的真人廟
C. 辜家的淡水戲台,傳統與現代內心的平衡!
D. 總督府舊官舍,當時公會堂還沒有蓋好,舉辦展覽的地方
E. 三女中舊址,親愛的妻子在此受教育
F. 國語學校,抗議學校不公平被退學的地方

2024/02/01

【台北】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

20240201

感謝今天蘭亭會選用水瓶子走讀的路線:從中山堂經北門走往大稻埕,主要是講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除了談台灣的畫家作品,也談日本的畫家山田東洋的台北城。

從台北的都市紋理來看歷史,這樣的方式跟我們小時候用背誦去理解其實有天壤之別,好像去歐洲旅行,以前書上讀的西洋藝術史在博物館、教堂看到畫作十分的感動,再進一步理解畫家所處的環境,尤其是到了巴黎的紅磨坊,那正是落選沙龍畫家在酒館咖啡館結黨營派,最後變成了印象畫派。

那當我們看公會堂(中山堂)周邊,是否日本的畫家與台灣的畫家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呢?的確,跨出北門後的大稻埕後街,從永樂市場到大稻埕碼頭是台灣畫家的表演場域與日本畫家有各自的表演空間!有無交集呢?

其實是有的,在大稻埕碼頭就有台灣、日本畫家1930年代共譜了此地的現代化特色。

從台展得得獎作品,這些畫家在戰後的美術展歷經了二二八的衝擊,繼續的用畫布創作,文化的改變,對於不同政權,他們默默不語的持續記錄,留下了眾多的資產讓我們重新詮釋。

最後,到了波麗路吃著老派的排餐,有好多話想要繼續說,但一切的體會就用身體體驗,是最好的答案。

2023/11/29

【台北】攝影文化中心的展: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

雖然這個展目前只剩下三樓的展區,但是看到這幅熟悉的作品,是致敬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從巴黎繪畫圈的落選沙龍,到印象派興起,這幅畫重新再詮釋,可以說出藝術史所有的事情。

剛好上週在文房帶走讀,也帶大家到周邊請藝術家來創作的牆面,我從塗鴉來分享,原本在牆面與廢置的廠房藝術家藉由創作來凸顯反社會活動,這種搖滾、革命、反政府的社會運動,一直以來一直存在,但是最近在拍賣會上自毀的作品《氣球女孩》塗鴉藝術家班克斯也造成了一些話題。

究竟,藝術是給人反思,還是只是仕紳化有錢人的玩意呢?

還好,我們隨時可以踏入攝影文化中心,可以用很便宜的門票進入博物館,在其中獲得藝術家的思考,有些可能不容易理解,但人與人之間有同理心,互相了解才是藝術創作的本意。

人類從穴居時代就開始創作了,我想每人都會有這樣的能力。

2023/06/13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我開始收集XXX與他的時代相關的書籍,還真的蠻多的,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前因後果其實非常的模糊,跳脫殖民與被殖民這種論點去理解當時的藝術創作,仔細地想想,黃土水怎麼突然會雕塑,師從那些老師,或是受到誰的影響,我們幾乎沒有完整的資訊。

這本書是從日本研究者的研究訪談與調查推論而出來的結果,我們似乎多理解了黃土水一點點。

台中的國美館有著許多黃土水的作品並列,我看了對於黃土水這個人更為模糊,但黃土水對於台灣文化的源頭與發展卻是十分熱切的關心,希望台灣青年能夠覺醒創造榮耀(P.119)。

這本由許多論文改寫的書我覺得多少還原了黃土水創作的歷程,也還原了交友關係,對於重新認識台灣歷史非常有幫助。

2023/05/21

【台北】藏畫,陳澄波背後的幾個女人

雖然劇名是藏畫,但其實重點是在陳澄波的太太張捷與女兒陳碧女的內心世界,一是把畫藏起來,另一是陳碧女親眼見到父親被公開行刑。

陳碧女1943年的繪畫〈望山〉入選府展,戰後迎接國民政府來台,陳澄波的〈慶祝日〉在警察局畫上青天白日的國旗,而陳碧女學習了父親把〈望山〉這幅畫自動畫上了國旗。但陳澄波卻在1947年3月25日美術節,死在嘉義車站前血染了大地。

藏畫這部舞台劇,利用衣服幻化成偶,打破了時間,陳澄波經常在偶與人之間穿插,也在夢境與實際生活中間切換,從女性的角度切入來看陳澄波的美術人生,其中對於西洋美術裸體的描繪,還有為什麼一定要實地寫生的原因的演出來。

這一齣劇把攝影師留下了陳澄波最後的遺照這件事,有了另一條認識張捷與那個時代的背景。

看這劇中很多意象的演出方式,其實要十分熟悉美術史與日本時代台灣史,最後又選擇了阿里山為背景,把女兒的婚禮作為陳澄波未完成的畫作來呈現,不過,婚禮的新郎卻是缺席的,可讓我們自己補上這最後一塊拼圖。

藝術家追求"美",最後一幕大家走入山中也走入畫中,十分和諧的樣子。我想著陳澄波在獄中寫得遺書,對於大女婿蒲添生做人處事的提醒,二女兒的婚事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

從女性心理出發,張力到最後一幕爆發,雖然已經結束多時,心中仍不能平復,是一部更深入探討族群共榮的問題,我期待未來還能繼續精進,讓更多人欣賞與思考。

2021/05/24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與《林泉廟丘》

《林泉廟丘》村上無羅入選昭和7年(1932)第6回臺展東洋畫部的作品,現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我特別喜歡找當年日本的畫家的角度來看台灣地方特色,我們可能自己不自知這些地點是很有特色之處。

這副作品被國島水馬諷刺到底是不是小朋友的勞作剪貼的作品,這種打破空間視角的概念,圓形、尖形的樹木引造童話故事插圖的景象。

村上無羅入選台展多幅作品,多半有這樣視角扭曲的現象,但卻又是在當地寫生的作品,這與台展中台灣畫家的表現的確有很大的不同,在地方色的政策下,村上無羅的作品的確非常符合潮流的。

這幅畫可能是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今基隆市靈泉禪寺),來看看靈泉禪寺的歷史,與日本曹洞宗、基隆地方仕紳的關係緊密,可以看出基隆港開發歷史的重要性。


12
34
1. 維基百科:靈泉禪寺,1911年天王寺落成,仔細看大殿有日本軍人與地方仕紳
2. 維基百科:靈泉禪寺,今貌
3. 《林泉廟丘》村上無羅 1932
4.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是這次台中國美館的出版品 顯示較少內容

2021/03/24

【台中】臺灣國立美術館,經典再現展

臺灣國立美術館,經典再現展

到了這個展區,下巴有點合不起來,實在太驚訝了!

除了郭雪湖、陳進、林玉山、陳澄波大量得獎的作品之外,臺展還有許多比較不知名的台灣畫家,這件《魚》的作品,是簡綽然(1903-1993)入選第二回(1928年)臺展的作品。

簡綽然從事教育工作,長期以來繪畫就是日常生活,作品也取材自生活日常,我們實在對於我們的阿公阿祖那一輩,知道的太少了,他們在戰爭前後,內心的轉變到底有沒有表現在畫作上呢?

這檔展有復刻全套17冊的圖錄,精品店沒有找到販售相關說明畫冊,非常可惜,賣完了嗎?

2021/03/18

《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增修新版】

《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增修新版】

十年前,接了一個小案子,這本書再版的時候要寫圖說,於是我傻傻的接了,後來發現自己的美術史認識不足,這些圖說其實大部分比較個人感情面觀點。

十年後,這本書又要增修,加入了世界各地美術館與世界文化遺產的介紹,以"繪畫美術"為主的博物館不少,而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壁畫也都息息相關,我發現編輯給我的名單,居然在這十幾年間,大都已經拜訪過了,於是欣然地接下此案。

雖然只是書後一小章節,內容是個人逛晃博物館的心得分享,每一個小篇都可以展開成一本書,要濃縮在三百字內,這個過年我掙扎了很久才交稿。

對西洋美術有興趣的人,是很適合放在書架,三不五十拿出來翻閱的書。也希望若未來有機會再刷,可以擴大開版,放大這些經典的畫作,那我就可以再來改寫一下圖說了。

2021/03/03

《百年爛漫:漫畫與臺灣美術的相遇》

《百年爛漫:漫畫與臺灣美術的相遇》#逐工一本冊 No.022

以這樣跨界的題材,表面上算是蠻好發揮的方式,同樣都是繪畫,但其實漫畫需要的文本要多很多。

公部門與漫畫家能夠用這樣的模式呈現,我想應該是要鼓勵的。但看到文前長官的序文,似乎還在於臺灣美術教育的推廣,小朋友比較能夠接受漫畫這樣的角度切入。

這幾個謬誤,我覺得繪本與漫畫不光只是小朋友閱讀而已,大人也非常適合,而臺灣美術推廣那麼多年了,我覺得不朽的青春這樣的美術展的參觀人數,我們已經進入了另一個階段,是應該開始更深入建構這些畫家的內心世界,無論從漫畫、小說或從更多角度都很好。

至於漫畫的文本,我覺得台灣漫畫家也不差,是應該把架構放大,注重劇情的細節,開始連載故事,或許可以走出臺灣美術史的另一條路。

2021/02/20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逐工一本冊 No.014

#逐工一本冊 No.014 傲骨之道,少年張萬傳

雖然只是一本小冊子,把張萬傳與台灣美術史重要的轉折都說明清楚了。

2021/02/07

《台二線旅圖速寫》郭正宏 #逐工一本冊 No.002

《台二線旅圖速寫》郭正宏 #逐工一本冊 No.002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不能出國,臺灣在地小旅行的盛行,還是因為我以前比較沒有關注這類的旅遊書?很喜歡以"路線"的旅行書越來越多,而且,都還有濃厚個人風格。

打開書可以隨手翻閱,很驚奇為何常去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遇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體驗!

臺灣街道巷弄千萬條,無論是台二線,還是小巷道,都可以走出寫出畫出自己的風格。 — 與郭正宏。

2021/02/06

《昨日的素描》 P.100《商品櫥窗》呂基正/1934年#逐工一本冊 No.001

#逐工一本冊 No.001 圖片來源:《昨日的素描》 P.100《商品櫥窗》1934年,國立臺灣美術館『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2020/11/28-2021/4/11)展出

我又要來小人恆立志,看看今年可以翻閱幾本書呢?

《昨日的素描》呂基正人體速選集

這本書主要是收集了呂基正年輕時學習繪畫的基礎工作,幾乎每日素描人體,這樣的學習精神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除了划手機之外!

終於翻完了前100頁的文字內容,除了從西洋藝術史的觀點來分析呂基正的人體畫之外,我最好奇也最有興趣的是呂基正何時開始全心投入山岳寫生?在日本神戶加入了登山社團開始嗎?還是終戰後保守社會下也只有畫山岳可以畫出繪畫的高度嗎?

從基礎的人體素描,到山岳繪畫家之間,到底呂基正有甚麼樣的作品帶給我們了解當代社會呢?

二十歲的呂基正,在神戶學習後回到廈門舉辦個展,作品《商品櫥窗》入選1934年第八回台灣美術展覽會。我查閱了第八回所有入選的作品,大部分以風景、街道、人物、花卉植物靜物等,這類有臺灣地方特色的人事物為主,難得以資本主義社會中產品櫥窗為主的題材,是學習巴黎流行時尚的氣氛,還是他已經嗅到了立體派、野獸派的味道呢?

1930年郭雪湖以《南街殷賑》獲得臺展賞,已經初步有流行時尚的氛圍,臺展就好像鮮少有這樣的作品了!因為戰爭嘎然而止嗎?

1947年,呂基正所任職的台灣編譯館因為二二八事件而遭到裁撤,正當他以人物畫為主作為台灣省美術展覽會的《室內》、《燙衣》入選展出,1948年台陽展的《何處去》,是否再定位未來的繪畫方向的徬徨階段,我相信呂基正在教學中已經審慎的思考過了他未來的方向了。

塞尚喜歡畫山岳,但他把山岳支解成簡單的幾何形狀再重新組合,他的聖維克多山猶如呂基正心目中的奇萊山,每一個畫家都有心中的香格里拉,呂基正的聖山是哪一座山呢?

2021/01/03

《臺北老屋三生事》速寫上色活動,畫家帽真多 No.06

速寫上色活動,畫家帽真多

水瓶子導覽20分鐘,橘枳示範上色15分鐘,客人自己上色25分鐘

送了一本 #臺北老屋三生事 還有幾張橘枳的作品,感謝今天的藍天白雲。

雖然只是一個小時的小活動,但是我們的事前準備工作真的很繁複,現在的活動就是要這樣吧!感謝青田七六的夥伴們。

PS. 食堂上面有一張北投公園的水彩寫生,是日本時代足立教授家的收藏。 — 與橘枳。

2021/01/02

巴別塔/老彼得·布勒哲爾1563

巴別塔/老彼得·布勒哲爾1563

剛剛點進去,一直放大,可以看到工人在蓋巴別塔的一些工具:起重機、鷹架、工人的住房、建材。建築到了雲端有點扭曲。

上帝混淆了人類的語言不能互相溝通

來源: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bAGKOdJfvfAhYQ?hl=zh-TW

2021/01/01

《解碼莫內》看圖秒懂大藝術家

《解碼莫內》看圖秒懂大藝術家

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簡報的圖表範本?以後做簡報就用這樣的方式。

這是很好從入門到進階的書,原來莫內是愛好旅行的,雖然沒有去日本,但下半輩子都在自己的日式花園創作。

2020/12/01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鄉土凝視》20世紀臺灣美術家的風土觀

在台灣ㄟ店翻閱了陳植棋、陳進這兩篇,賴明珠教授採用殖民與被殖民者的分析方式,在統治者、老師、文協與各種小團體、組織中對比的不同關係中,交織出美術史的論述。

不過,我覺得直接觀察畫作,就可以得到解答。

陳植棋的靜物畫《觀音》,若與卡拉瓦喬的耶穌復活後《以馬忤斯的晚餐》來比對,正好可以了解陳植棋的心境,是否跟卡拉瓦喬當年一樣呢?活像是浪子的卡拉瓦喬,經常被教會刁難,強烈的戲劇性與現實風格無法讓買主接受。

陳植棋勇於反抗學校爭取權利,是否也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

2020/11/02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這本書是潘家欣老師在網路連載作品的集結作品,雖然如此,但書中的內容修正與畫作圖片授權花了極大的心力。

從小到大閱讀雄獅圖書出版的雜誌與家庭美術館系列,把這些藝術家的生平寫的非常清楚,但是當我看到潘家欣老師的重述,完全忘不了,以下廖繼春為例:

......

小標:東美留學夢,謝謝老婆大人成全!

林瓊仙於是全力替他奔走,連去日本的船票也是由未婚妻出錢購買。由於廖繼春有氣喘宿疾,林瓊仙擔心他坐船太勞累,還偷偷幫廖繼春升級到二等艙,廖繼春還想說坐個船怎麼位子這麼空這麼舒服,等下船時才發現底下的三等艙湧出一大堆人(咦?裡面竟然有學長陳澄波!)原來我坐的是商務艙啊啊啊啊啊啊老婆大人對我真好!(淚奔)(陳澄波表示:……)

......

(取自網路版)

https://vocus.cc/artist/5c11fba3fd897800013cd0cb

括弧內超多的內心戲,又經常會出現"刪除線"的文字,這樣的描述有點像是漫畫,深刻的讓人忘不了。

雖然這些畫家成長於日本時代,大量的使用現代社群平台用語,其實是一個對照,在手機網路大量的被使用的時代,如同台灣人在1920年代接受到西方思想,無論是醫學、文學與藝術,都與過去的台灣大不相同,知識分子要躋身世界,不是要日本內地去讀書,有錢有本事的人留學歐美。

於是台灣美術突然從傳統寺廟的匠師、山水墨字畫跳脫出來,無論構圖與媒材都有極大的變革,台灣又沒有美術專門學校,所以一時興起的畫室私塾補習班崛起,這些畫家在當時也非常斜槓,郭柏川開麻將館賺錢還當過保鑣,王白淵打網球追正妹搞左翼運動等。

本書的一個創意,就是每一個畫家配了一道台灣料理食譜,這也算是一種藝術創作吧?作者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們這一輩人,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我期待未來有更多形式更多角度來看前輩畫家的作品。

2020/11/01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黃土水,〈出生於臺灣〉,1922年

黃土水(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是艋舺的雕刻家,他短短的一生,剛好參與了臺灣美術史上與西方藝術接軌、繁華的年代。他的《水牛群像》在今日的臺北中山堂,也說明了當年日本政府所推廣的地方色,看了他的作品,好像燒盡了青春,人生雖然短如曇花,但是這一現卻是永恆。

這次在北師美術館 MoNTUE 不朽的青春,展出他在1920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展的作品《少女》胸像,少女脖子上圍著毛皮,下半身明顯的看得出是和服,背後還有一個大的蝴蝶結,眼神透露出大正年間摩登又浪漫的情懷。

這件作品從太平國小借出來並且修復,用這件作品來破題,帶出了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以自己身體力行,不斷的寫生旅行,讓學生們得以在臺灣鐵路、公路所及之處畫下了當時風土民情,這樣的影響延伸到了後來學生的學生,至今的前輩畫家都有這樣的影子,這也是師生傳承的精神。

我最喜歡的是長年下落不明,但在 2015年在山口防府圖書室倉庫找回的作品,陳澄波在 1930受到卸任總督上山滿之進的委託,在太魯閣族達吉利部落不遠處的清水斷崖寫生,題目是《東臺灣臨海道路》,就是今日的蘇花公路,上山總督在任期間多次上山到達原住民部落,這條道路也是他非常重視,可惜道路還沒完成就卸任了,委託陳澄波到此寫生,表示他對於臺灣的關心,畫框還使用原住民的圖騰。

雖然這本書是這個展的導覽資料,但有別於其他的美術展覽,只介紹畫家與作品,這本書對於每一幅畫作的考據,還有那個時代的理解加上了人文精神,書末的文史資料,包含書信往返、成績單、素描草稿、明信片、報章資料十分豐富,可以立下美術展的許多標竿。

這本書絕對值得收藏,希望這些這檔展相關的紀錄片,或者老師的演講、導覽等活動,未來也能夠再延伸,若能未來收錄在此書內,這就十分完美了。

2020/11/17 二刷,遇到來拍照的人,關鍵字:呂基正

20201024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我們已經過了不朽青春的年紀


12
 3
1.鹽月桃甫/1930/油彩/刺繡
2.米勒的畫作
3.展覽導覽專書《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去福岡亞洲美術館看過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那幅作品,今日再看到還是一樣的感動。

總覺得鹽月桃甫應該是非常喜愛高更,不只是他的畫作中的配色,還有殖民地原住民的生活,但看到這幅畫,雖然是高更的色彩,原住民的題材,但背後有誰的精神呢?

米勒,筆下的農家生活,窮苦,不知道明日的希望,只有活在當下的知命,農女牧羊時還要理羊毛,雙手長繭還不能休息。

看了這檔展畫作的細節,了解了臺灣當時產業發展的情況,了解了台灣的風景,也了解了這些畫家心裡的想法,更認識了自己。

《台北畫刊》北門咖啡館外的歷史風景 2020.11 No.634 台北畫刊

第一次用"畫"來闡述古蹟周邊的故事,可以談的很多,我這篇文章應該是最符合這本雜誌的原始定位吧!

台北"畫"刊

翻到老友 工頭堅。旅行長 的照片,逛夜店也可以上雜誌,真是行行出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