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

【台北】彭明敏教授提出自救宣言後住家被監控的走讀活動

今天彭明敏基金會的活動,走的地方並不是很遠,主要是昭和町,但提到了幾個人,不只是彭明敏教授提出自救宣言後住家被監控。

我們往往對白色恐怖多半是從二二八事件後開始算起,然後許多事件當成是分開的歷史事件,但其實所有的事件環環相扣。

所以我從許壽裳在家中被殺,到四六事件許多台大、師大,甚至是念建中的張光直都被抓到牢中,許多日本教授在1945-1949年間還是在台大服務,所以這段期間馬場惟二教授的兒子的經歷,還有早坂一郎、立石鐵臣,服務時間比較長的高坂知武、磯永吉、松本巍,其實都有歷經到那段時間,那麼這些台籍教授比較友好的日本人,對於白色恐怖是怎樣的心情呢?

立石鐵臣、馬場惟二教授與他的兒子,為什麼戰後就不回台灣了呢?我想答案是白色恐怖。

今天講了中文系的三位系主任與最年輕的政治系系主任,真得與二二八之後的政治情勢是有關係的,也提到了一點點《自由中國》胡適辭去了發行人,還有胡適提供了彭明敏出國深造的獎學金這幾件事情,我看著自由中國胡適的文章,還有看到李筱峰老師提到胡適的種種,再看看自救宣言的內容,彭教授當年提出在台灣生活的外省人也要合作的言論,我想如今回想自然不過,但能在1960年代就有這樣的想法,也真得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啊!

今天也談到了飲食男女與延平學院的創辦人朱昭陽,希望永遠白色恐怖都不要回來,我們應該了解前輩們的努力,我們才有今天的自由。

原來《腰瘦好吃》是會出春夏秋冬四本啊!

我以為是原本曹老師的書賣得太好,所以改版新增內容再刷,後來發現原來內容不是重複的,而是以季節劃分。

看完後覺得台灣小吃在生活周遭出現,但我們卻沒有為了這些小吃好好的立傳,很感謝曹老師願意查出來源,並且身體力行用身體實驗品嘗味道,而我每天聽著母親講著小時候吃新鮮的虱目魚,還有清晨跟著外婆去撿竹筍的記憶,那是一種親情勞動與新鮮自己採集的味覺感動。

我想我們現代人已經很難有這樣體會!但至少還能保有這樣的味道

2024/09/11

比利治玩家

對於次文化與年輕人的人際關係,以前以為只要年紀稍長就會克服與解決,沒想到每一個世代與不同年紀都有這類的問題。

忌妒、不想讓別人知道、自以為的認知,這部片用輕鬆玩笑讓你知道,高雄也曾經開了這樣的分店,這樣的次文化就能帶入嗎?

現在的店員功能好像會越來越不凸顯的年代,還需要實體的商店嗎?那麼以後還會有店員這個生物嗎?

2024/08/24

2024/08/18

人間條件一重返人間還你三千萬

這個梗有點老,送你三"千萬",2001年,就是23年前人間條件系列開始,第一集,阿嬤透過與孫女的身體重返人間,只是要對她的恩人道謝。


這是三代的糾葛,台灣傳統對親情多半不會有話直說,有時候直說,都認為是在開玩笑,也不會放在心上,而且經常把自己心裡的夢想,加諸在小孩身上,不懂地聆聽。而小孩的父親里長也在時代中隨波逐流,這齣戲透過阿嬤重返人間,揭開了里長小時候受到校長(呂捷飾)的霸凌,而解開了心中的結。


每次吳念真的劇,都會給當事人當頭棒喝,校長一直說誠實很重要,但小時候就是不誠實的人,里長幫委員助選,透過一顆大西瓜造成的車禍,里民太誠實,讓里民與委員有了芥蒂,頗有絃外之音西瓜偎大邊的感覺。


此外,孫女的男友"小斡"這個角色從以前開始都是吳念真自己上演,當成劇中一個旋轉的角色,或者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第三者,舞台劇經常會有這樣的角色,可能是串場者,或重要又不重要,我很喜歡有這樣的安排。


這齣戲剛開始有點喧鬧無俚頭,也可能是故意的諷刺現在的社會,我發現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流行文化,事隔23年,難免有點混和交錯的時代感,目不暇給的內容,到了最後整個步調放慢,揭示支撐阿嬤一輩子的五個字:千萬要堅強!


選舉、賭性與三代親情糾葛,人間條件是台灣社會特有的故事,希望可以更長長久久,這次重演應該還有一些票,希望沒看過得大家都能進劇場捧場。 顯示較少

只要穿這件衣服,就會偶遇達叔

2024/08/17

《南方的光與夢:龍瑛宗與他的文學時代》



一個離世二十五年的文學前輩,大多以日文寫作,在這個時代又重新重述與轉譯的作品不斷地產出,我想這應該是想不到的事情,為什麼如此?我想可能是這個時代,與龍瑛宗的時代,有太多雷同的環境了。

這是這本書的推薦:

從群山綿延的北埔,什麼都沒有的小鎮,到絢爛的帝都,他結合唐.吉軻德的奇想、海涅的浪漫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孤寂,寫下臺灣兩個世代的文學容顏。

***

是台灣文學工作室的共同作品,有了對於當年環境的假設,一個從鄉下不能在鄉下的北埔出生,立志要奮力上爬,即使已經在台灣的大公司台灣銀行工作了,仍然不滿足,就好像今天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即使已經進入了台積電,仍然要前往美國的最大企業上班的企圖。

***

劉榮宗開始寫作的情境或許是如此:一九三六年八月中的某天清晨,臺北盆地盛夏熱烘烘的空氣在書房外蓄勢待發,書房裡的劉榮宗正握著鋼筆,盯著眼前一疊稿紙發呆。書桌旁的日曆上,十一月三十日那格被圈了起來,旁邊註記「改造懸賞小說截止」。按照他的個性,日曆右側應該還會掛著一張計畫表,上面寫著:每天寫四〇〇字(約一或兩張稿紙)三個月半=一〇五天
一〇五天X四〇〇字=四二〇〇字(約一百張稿紙)

***

這本書的標題:南方,指得是帝國的南方,得到文學雜誌的獎項,戰時的體制已經開始,該慶幸地是台灣知識分子還不需要去從軍,但不幸地體會也是這樣的身分認同,我從他的作品中,想要理解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但以往的評論往往就是一段話結束:日本殖民統治。

北埔,或許我們對古蹟、老房子的關切不少,但,我們到底要怎樣的生活,是我們可以自己塑造的。

圖說:
1. 北埔愛上咖啡的冰沙,老闆自己蓋屋自己下去煮咖啡,平日與假日都可以去度過一個下午的休閒時光
2. 從姜阿新洋樓外拍,看到不同時代的建築,也可以感受到龍瑛宗作品想要把台灣文化推到日本的企圖。
3. 南投休息站,每次重讀有木瓜鎮的小鎮,然後回到故鄉,都有種從旁觀者看自己家鄉的無奈。
4. 《南方的光與夢:龍瑛宗與他的文學時代》,繼阮光民老師漫畫轉譯作品,這本書也是認識龍瑛宗心情的書。 顯示較少

2024/08/10

【台北】地方特色的人孔蓋

這兩款的人孔蓋文創品,一看就知道是代表台北市的舊城區,艋舺圓形的設計透別魔幻,到底要從哪個角度欣賞呢?

感謝設計師抓重點,會不會有馬克杯版本呢?

2024/08/07

【台北】小城外的蘇麗珍

本來與朋友約 Antique Bar 1900,結果居然休息,怪我沒有事先調查好酒吧的開店時間,後來大家都查了附近的酒吧!幾乎每一家都是星期二休息啊!

我印象中有家咖啡館有調酒,但是忘了店名,只好請大家一起步行過去,沒想到永樂市場前的廣場,夜間有眾多的人在練習跳舞,雖然來跳舞的年紀都有點資深,但卻與中國的大媽舞有天壤之別。

走到了之後才想起這家酒吧叫做"小城外",裡面放著一些懷舊西洋歌曲,但跨過中庭要上洗手間,音樂馬上變成民族風音樂,剛好是農曆七月的深夜,顯得有些驚嚇。

迪化街的街屋原來那麼的多元,南北管、那卡西、巴黎香頌、美國鄉村、上海風、民歌等等,只要適當的妝點,音樂一放下去,就可以轉身成甚麼模樣,每次來"小城外",就想要再看一次王家衛的作品,看了菜單,我馬上決定要點"蘇麗珍"來喝,那個張曼玉也成為了一種永恆。

PS. 為什麼老是記不住咖啡館的名字呢?小城外,居然我的記憶是小島內

2024/07/30

No.16 【台北】陳植棋的啟蒙展與熱血的社會運動

A. 現代化的台北橋
B. 台灣民眾黨本部旁邊的真人廟
C. 辜家的淡水戲台,傳統與現代內心的平衡!
D. 總督府舊官舍,當時公會堂還沒有蓋好,舉辦展覽的地方
E. 三女中舊址,親愛的妻子在此受教育
F. 國語學校,抗議學校不公平被退學的地方

2024/07/25

【台北】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一年五十次 

因為有同學去維也納參加了鐵馬導覽,一個人要45歐三小時,來建議我也可以試試看,其實之前我有想要從新店騎藍色河濱腳踏車道,來講一下瑠公圳開發之路,這對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考驗,我想先規劃四個地方,只要騎車到定點可以緩慢步行用講的,對體力比較容易克服,也比較安全。

1. 板橋林家:漳州勢力

2. 艋舺:頂下郊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