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咖啡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咖啡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6/23

第七天【山口】狐狸的足跡

秋吉台地質公園,有野柳的女王頭,喀斯特地形在全世界各地都會讓人驚嘆,這個秋吉洞裏面永遠是17度,不知道可否用溫差來發電呢?

服務人員很熱心,看我一直在看石頭的說明,立馬要開始導覽了,看她拿著手板說明地質科學的內容,只能說真的太專業了,作為一個是地質系的畢業生,還有長期做導覽工作,如何簡單易懂的傳達資訊,是工作中永遠要學習的事情。

狐狸的足跡,狐の足あと(足湯の喫茶)

對面是中原中也紀念館,裏頭的空間非常多樣性,除了一般座位在一樓二樓可以喝咖啡之外,一旁有類似動漫展來介紹在地的名人。

多花200日圓可以有鞋櫃,好像就是泡湯的程序,但只是泡腳,裏頭還有一個地方是專門聽音樂的房間,泡腳的同時還可以看著一小方的庭院造景,中庭還有四季的流水溫泉,增加了趣味感。

只是簡單的泡腳行為,卻可以營造出這樣的趣味,或者說只是一家咖啡館,要搞那麼複雜,還只能佩服。

2025/06/20

第四天【九州】佐賀鐵馬文史之旅

發現這款紅色腳踏車還不少,於是試著騎看看,非常適合佐賀人不多的小城市,騎腳踏車的多是中學生,這裡的老人與年輕人似乎都是開車。

1. 珈茗爾咖啡館
2. 佐賀大學美術館:這座美術館於2013年開館,是九州第一座國立大學美術館。開放給所有人的藝術空間:「佐藤総合計画 (Sato Sougou Keikaku / Satoru Architects)」設計的。
3. 縣立美術館+博物館:岡田三郎助展覽,還復刻了一棟工作室,值得我們參考一下+高輪築堤,日本現代化的第一條鐵道建設
https://trip.writers.idv.tw/2025/06/blog-post_20.html

https://trip.writers.idv.tw/p/blog-page_20.html

給AI一個題目,就是昨天去逛的三個美術館、博物館,加上旁邊復刻的御殿,整個就是有意思的對照。佐賀真是有趣的地方啊!

4. 佐賀城遺址:本丸御殿蓋回來1/3,這十年日本好像復刻很多這類的建築,台灣也有歷史現場復刻,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呢?
5. 佐賀不知道是不是路上雕像最多的小城市啊?大中午路上的銅像比路人還多


AI幫我下註解:

您從經典的喫茶店出發,騎著單車,將佐賀的藝術心臟(大學與縣立美術館)和歷史核心(佐賀城)都深度探訪了一遍。騎單車遊覽佐賀是非常聰明的選擇,這座城市地勢平坦,很適合用自己的步調慢慢探索,您一定發現了很多計畫之外的風景吧。

最後回到車站旁的超市購物,更是完美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節奏。
今天吸收了滿滿的歷史與藝術養分,明天就可以用更悠閒的心情去品味昨天我們討論過的那幾間特色咖啡館了。
請好好休息,祝您有個美好的佐賀夜晚!

2025/03/12

【台北】水哥咖啡 #五十次肉館捲 第二十五捲

真的許久沒有在咖啡館寫作觀察,真的在疫情這五年咖啡館生態有巨大的改變,適合一個人來的咖啡館真的變多了。

因為同學傳了這家咖啡館照片給我,我想意思是"水哥"這兩個字,除了"蔣渭水",應該沒有人這樣稱呼我,我有空就來體驗一下。

十一點半店門還沒有開,我就來此報到,今天的陽光一樣亮麗,從咖啡館內看出去,騎樓與對面騎樓都有抽菸的客人,今天室內沒有討論聲音,我想到了好窩咖啡,原來1.0在此營運,有大的書架與日本編輯設計喜歡的雜誌,而好窩2.0也在去年底結束,獨立咖啡館好似人生的生老病死,我看著打扮流行帥氣的店員,不知道來的客人有哪些是好窩的老客人呢?

我點了水哥配方,也點了肉桂捲。想著對面目前還是閒置的一棟老公寓建築改成了旅館,原本是合庫銀行的宿舍,後來被富邦買了下來,能夠再生嗎?還是未來會被拆除蓋大樓,那麼以前住過這裡的人,就被遺忘了!

水哥咖啡是有三個哥哥嗎?

劉抒苑:龍瑛宗曾在這裡的合作金庫宿舍住了23年,那時2樓的鄰居是前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

2025/02/06

No.47【台北】海倫咖啡 建築文化雜誌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九次 「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

很感謝這一趴一兼二顧,認識了新朋友,過了生日也看了展覽,又拿到了建築文化雜誌,又一朝聖了咖啡館,就只差肉桂捲了。

很感謝 沈孟穎,以前會認識這位研究者是因為出了一本台北咖啡館文化相關的書籍,後來發現做的事情跟文化資產保存相關,甚至幫我們青田七六的案例拿去國外展覽,後來在台南開了書店,現在在台博館基金會工作,只能說同溫層很厚,所有的朋友都交集在一起了!

即使如此,我們的領域對台灣這個大千世界來說,應該還是一小部分而已,對於文化資產再利用,還有建築界對於文化資產的想法,我們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很感謝參與展覽的朋友帶我看漢寶德的展,對於現代主義的建築,還有對於中國傳統建築元素融入,這個小小的利用廊道的展覽已經算是部分完整,也可以了解漢寶德與救國團建築的投入,普遍有把建築不只是作為一個容器,人與人的生活在其中的使用方式充分的設計,我非常驚訝地有一個案例,而大家也非常喜歡的是溪頭的小木屋,設計出非常和式的木構造,巨觀與微觀細節也是如此!

拿到《建築文化》雜誌,隨然網路上可以免費下載,但看到紙本與不同材質的紙,結合台博館的建築圖資料庫,這一期第六期討論的是戰前的建築,又以日本時代長官的住宅兼具招待所來討論,這部分的論述非常受用,簡直是愛不釋手啊!

看來從我十幾年前的一年五十次的發願,從咖啡館開始作為書寫的題材,還真得是非常好的達成目標的方法,當然最棒的是認識各式各樣的能人啊!

2024/10/20

第十二捲

幸田咖啡的肉桂捲,每次來喝杯咖啡,都會點肉桂捲,由於這幾年食道逆流,只要吃甜點總是要先墊肚子,或是猛喝水稀釋,吃這裡的肉桂捲,胃不會不舒服,光是這點,我反而是吃肉桂捲來墊肚子。

今天約了上次在邱董那碰面的宋瑞爾同學聊聊天,當然他們都是夫婦連體出席,聊聊網路這二十年的流行,但一切好像過眼雲煙啊!

我有點唏噓,但我也好險我腦中有點內容,或許還可以輸出提供一些內容,希望人生有點貢獻!

2024/10/08

【台北】生態綠咖啡館

剛好有空晃了一下迪化街,看看長期在業界的 徐文彥,又小聊了一下,補足了我對於生態綠十年前在電商的過程。

我也分享了在德國、比利時看到的公平貿易咖啡館,希望生態綠能平順走下去。

我們兩個戴的帽子是 藺子的產品,大家多多支持本土在地產品。

2024/10/02

第十七天:比利時【列日】車站→德國【亞琛】Aachen 一日遊,五十次肉桂捲第十一捲

照片左下:維基百科

列日車站

一戰二戰期間列日要塞都對德國進攻有所牽制,但好像效果都不好,二戰雖然比利時中立,仍然要獨自抵抗德國。

原本到列日轉車,只覺得是轉車,沒想到這座車站的機能良好,基本上轉車的功能之外,地下通道外面還有廣場可供街頭藝人表演。

本來想多花點時間去走一下市政廳與教堂,吃一下列日鬆餅,不過實在很疲倦,或許下次吧!

一下車進入車站,就發現好多警察,然後迎面走來又有很多軍人,感覺從比利時的童話世界進入了大人的世界,但,都有女警與女軍人,她們負責露出甜美的笑容。

一出車站走入街道,我就發現這是一座有很多愛心的城市。

1. Marschiertor,城堡門下有流浪漢居住
2. 主教堂
3. St. Foillan Church 這個列為我最喜歡,裡面的作品都有種立體主義的感覺
4. Centre Charlemagne,翻譯成歷史博物館,但比較像這座城市的城市博物館
5. 市政廳,裡面空曠的有點可怕
6. 百貨公司街道
7. 網美店,捲捲蛋糕店,我點了肉桂捲
8. 沿著拆除的城牆所見的大馬路旁行走,火車站與市中心都有點距離,形成了商店街,台北車站與總統府的距離是很近的。

PS. 北北基颱風放假,我看著颱風路徑圖也覺得是個愛心符號

#五十次肉桂捲 第十一捲 亞琛

CINNAMOOD 肉桂捲,不知道怎麼翻譯店名比較好,我點了肉桂捲,其他加料的沒有吃,只覺得很普通,感覺是要靠網美打卡吧?也可能是新開的分店,點杯熱咖啡居然要等十五分鐘。

進去後就有很多年輕妹走進去哇哇大叫,是安排好的嗎?

亞琛的"咖啡館"

我說不出這家店,到底是服飾店,還是咖啡館,非常符合當年 Yahoo 的廣告詞:甚麼都賣甚麼都不奇怪!

有試衣間,還有嬰兒用品,當然除了賣咖啡,還有咖啡器材,整間的咖啡香,擠滿了各種需求的人,店員要出杯,還要幫客人解決穿衣服的問題,那麼麻煩,那麼複合,有可能有好成績嗎?

這好像是趨勢,但看不出這個趨勢真的可以維持嗎?

看了官網,還真的甚麼都有,那麼店名就只是打品牌囉!台灣也有類似這樣的品牌《小日子》,或許《誠品》也算是,只能祝福了。

亞琛街上的公共藝術品

剛好到了某家許久未來的咖啡館,現在的咖啡館呈現多元更多元的客戶群,今天有一個老外,加上一桌的日本人,兩個媽媽討論育兒經。

或許太久沒有去德國,發現德國的公共藝術品表現一種活潑感,但仔細來看都值得沉思,甚至是教堂內的傳統彩繪、柱子、祭台、繪畫等,走出一種傳統教會熟悉的藝術樣式,我沒有研究這個藝術類型,也無法歸類,真應該好好學習一下。

咖啡館呈現一種不同調的現象,可能客人多,老闆有點急躁,媽媽經客人一個講話很快,一個講話很慢,但兩人同時都在講,我想這兩人應該有溝沒有通吧?但聽了一陣子之後,我覺得他們是有溝通成功,因為彼此應該是同學,這些瑣事平日應該就都知道了,只是要來宣洩一下生活的壓力而已,另外,我偷聽的時候有一句話我很在意,就是說婆婆應該要能多做一點,我想這是關鍵所在,現代父母已經為孩子犧牲很多,已經沒有自我了,那麼婆婆可能年紀大了也沒有自我,幫忙照顧孫子還要被嫌,這是我覺得是目前世代不太溝通的主因,不過,應該也只是我杞人憂天,不溝通也有不溝通的好處。

二戰已經結束快八十年,我想世界各地應該走出來了,這個最直接反映在公共藝術品上,亞琛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大教堂,我有看到年邁的父母推輪椅,是成年的遲緩兒子,或許真的無法融入社會,但多看到這花花世界,眾多的刺激下,希望對未來生活有所幫助?!

亞琛 聖尼古拉教堂

不知道為何對這個教堂特別鍾情,可能是一進入看到新的祭壇(高壇)讓我非常震撼!

西元1005年,在亞琛原本的內城牆內蓋了這座教堂,不過目前的教堂大抵是14世紀上半葉所建。

先不看這座教堂眾多的歷史因素,原本祭壇上的三幅畫是魯本斯學生的作品由上而下:聖母憐子、基督受難、盯上十字架。原本的作品2011年被煙火射入失火而損毀,怎麼跟台灣古蹟很像都會失火,不知道會不會修回來?但我一進去非常震撼的是完全現代畫風的祭壇,看起來主題是跟傳統畫主題一樣,但是只是大自然的抽象畫,居然教會也可以接受。

或許,在過十年、二十年德國許多教堂的重修,都會用現代藝術來取代傳統教堂的裝置也說不定,因為在亞琛我只進入三座教堂,就看到兩座教堂內部繪畫、彩繪玻璃、祭壇,甚至是哥德式的柱頭被改變。在伊斯坦堡有看到新潮的清真寺,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聖家堂,在德國也看了這樣的風格,從印度衍生出的印度教、佛教的寺廟應該也有新風格吧?

2024/09/19

第四天【波多】Bolhao 市場,百年老咖啡館 Majestic Cafe

16年前,真的已經16年了?照相還是一樣搞笑嗎?難得參加過旅遊長工頭堅的團,我們好像還同房了兩次,另一次是吳哥旅行團。

圖說:
左:2024 葡萄牙波爾圖
右:2008 捷克(我有空查在哪裡?還是當年團友可以告知?李彥杰:克倫諾夫-彩繪塔那邊!那面牆很有特色,跟塔同一個風格!)— 與 WuKen 。

流水帳:

1. Bolhao 市場
2. 波多車站
3. 很台的午餐 Casa Viuva
4. 市政廳前
5. 百年老咖啡館 Majestic Cafe
6. 巧克力店
7. 大橋的夕陽

1. 葡萄牙波多的 Bolhão 市場

由於住在市場的旁邊,所以一早進去晃晃,市場還不是很多人的時候,感嘆這些建築的曲線到底是怎麼設計的啊?連吸塵器垃圾桶都跟這座建築整體好搭!

第一個發現這個市場是在一個斜坡上,因此有時候踏入的時候是二樓,可是走一走卻好像變成了一樓,雖然看到市場會有一些流浪者,但沒有人在此躺下睡覺,或許市場也有開關門時間,這些彎取的階梯其實非常適合人坐下來休息,我也看到了流浪者安安靜的在窗台寫東西,這讓我想到萬華區的街友,每一個會寫東西的多半是簽六合彩,在筆記本寫下了密密麻麻的數字,很想去偷看這位流浪者是寫甚麼呢?

多樣的市場攤位,可能有管理攤位的名稱、字型與顏色,攤商能夠凸顯的方法就是陳列好商品,一目了然直接就夠依照標價購買了。這裡有賣魚、賣肉類,也有園藝花藝,當然也有早餐、咖啡、茶、香料、蜜餞,市場周邊就是觀光客會逛的服飾店、咖啡館與香水、布料等等。

這座市場的修復,在2007年市議會決定透過公開競圖,然後把經營權給私人70年的BOT案,本來已經決定全部拆除,但最後地方發起了公民運動阻止了市場被改建為豪宅與購物中心,如今我們看到的是保留了這棟建築的公共性,這中間還經過了漫長的招標與整修,才在2022年開放,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成果。

我覺得我們可能有必要更理解這座市場重修辛苦的歷程,台北市有眾多的市場最近幾年都在重建,龍山寺前的廣場也即將動工,甚至我們政府會有很多的BOT案子,我們只能永無止境的給"容積率"嗎?為何波多可以達成這麼成功的案子,這與我們士林市場規模其實沒甚麼兩樣,但那麼多人去波多應該都可以感受到這裡的美感吧?但回來一進入新蓋好的南門市場,我的心都涼了。

唯一有的一個共同點,市場都有放置鋼琴!

3. 葡萄牙飲食很台 Casa Viuva

不知道為何到了葡萄牙的餐廳,好像每樣東西都跟台灣口味非常契合,隨便點都不會踩到雷!

除了去澳門旅行會感到滿滿葡萄牙風格之外,探究原因,原來跟日本也是有關係的。日本在十六世紀中與葡萄牙、西班牙人貿易,後來基督宗教也傳到了日本。葡萄牙在航海時代,飲食帶到了各地,會用油炸來保存食物,就好像我們用醃製方法一樣。

葡萄牙帶到日本的天婦羅,這種用油炸蝦、菜的食物,在日本時代也就大量的傳到了台灣。而台南府城早期也接受了各地食物,這也是台南人飲食多元的一個主因。或許在進一步研究,葡萄牙的語言,也被日本外來語的模式,傳播到台灣。

在波多的街頭,我看到了很多的工人,年紀稍長,但並沒有看到外籍移工,這些工人中午休息的時間看似聊天非常快樂,所以被我要求可否拍照留念,而剛好看到一個有排隊的餐廳,在 Google 地圖上評價很高,沒有招牌的餐廳四周門窗畫上了一些日本動漫特色的繪畫。

在排隊的時候遇到了騎哈雷機車旅行的加拿大人,穿著中國製星球大戰的T,我好奇的問了一下,這樣的交流可能在以前大航海時代,也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交流,如今我們感受到的異國風情,原來已經是混和交融之後的事情啊! — 在 Casa Viuva 。

4. 葡萄牙波多市政廳前

走過來的時候烈日當頭,而且看起來波多有很多工程在進行,包括火車站、路易一世大橋,回來看了 Google 地圖才發現波多有眾多的軸線,表面上高處眺望是紅屋頂,但綠地也不少,直線、矩形、 圓形、三角形的人工建築物長在這個丘陵地,是個很適合散步的城市。

市政廳前放了 Porto 的英文字,是觀光客的最愛!

周邊街頭轉角的圓塔尖塔沒有一座長得一樣,就連街角的售票亭也呼應這樣的造型,但未來這售票亭應該沒有用了,不知道未來命運如何呢?

我是旅行回來後會在網路上一直回顧,真慶幸有 Google 3D的地圖

5. 波多百年老咖啡館 Majestic Cafe,點了一杯 Art Deco Cup 冰淇淋!

#連續五十冰 成功達陣,暫別冰壇

這家咖啡館有波爾圖酒搭配點心,應該是這家店的特色,遇到一個領班,大排長龍的時候,他的手勢、笑容與眼神整個人的表情都感染影響週邊的人,還會拋媚眼眨眼,不論男女都覺得這家店真好。

門口很帥的攝影師,可以幫大家拍照列印出來,拿到這張紙,瞬間變成通緝犯的感覺,有空來後製一下!

6. 巧克力店 Reis & Filhos, Lda

街角漂亮的商店門口,還沒有踏入就有人講中文叫大家進去,原來是眾多葡萄牙各地口味的果醬放在牙膏容器內,看起來也很像是水彩、油畫的顏料啊!

試吃的時候的確讓人驚艷,各種味道都好想買回家!

的確每次買果醬都放在冰箱好久好久沒吃完,最後都是過期才丟掉 ,這樣的包裝似乎是個好方法,只是為何沒有流行起來呢?

這家店面上的鑄鐵裝飾,是紀念 1880年創立 Reis & Filhos 的金匠(金飾?)店,看起來是新藝術運動的樣式,那個女性半身胸像是 1905年裝上去的。 — 在 Reis & Filhos, Lda 。

7. 波多的路易一世大橋夕陽

起初想不透為何要蓋那麼高的大橋,而且還有兩層,上層可以讓電車通行,觀光客、滑板車塞滿了上下橋面,河邊還有小朋友玩跳水,兩岸有游船,南岸邊還有纜車、酒廠改造的文化園區,當然還是有賣酒的。兩岸的街頭藝人,永無止境的酒吧!

我還是不理解為何需要那麼高聳的大橋!

於是租了電動滑板車,耍帥的騎到上層,由於騎的太快了,所以被限制停止供電,過了幾分鐘又可騎,辛苦的事情來了,這邊的石頭路並不適合騎滑板車,好不容易從很高的地方在震動的石頭路緩慢的繞到下面的文化園區。

我終於才理解原來斗羅河兩岸都有高地,也都建有城堡做防禦工事,而兩層的橋可以看到這座都市的全貌,有種漫步在城市頂端的感覺,就好像上了高塔眺望一座城市,有了高橋,把兩個歷史景點串成一條線,在上面走的時候有了移動感,能在河中間看城市的歷史,也同時也能看到美麗的夕陽。

2024/08/07

【台北】小城外的蘇麗珍

本來與朋友約 Antique Bar 1900,結果居然休息,怪我沒有事先調查好酒吧的開店時間,後來大家都查了附近的酒吧!幾乎每一家都是星期二休息啊!

我印象中有家咖啡館有調酒,但是忘了店名,只好請大家一起步行過去,沒想到永樂市場前的廣場,夜間有眾多的人在練習跳舞,雖然來跳舞的年紀都有點資深,但卻與中國的大媽舞有天壤之別。

走到了之後才想起這家酒吧叫做"小城外",裡面放著一些懷舊西洋歌曲,但跨過中庭要上洗手間,音樂馬上變成民族風音樂,剛好是農曆七月的深夜,顯得有些驚嚇。

迪化街的街屋原來那麼的多元,南北管、那卡西、巴黎香頌、美國鄉村、上海風、民歌等等,只要適當的妝點,音樂一放下去,就可以轉身成甚麼模樣,每次來"小城外",就想要再看一次王家衛的作品,看了菜單,我馬上決定要點"蘇麗珍"來喝,那個張曼玉也成為了一種永恆。

PS. 為什麼老是記不住咖啡館的名字呢?小城外,居然我的記憶是小島內

2024/03/03

【台北】炭波波·喫茶與極度不妥!

好像進入昭和年代的日本咖啡館,這樣說好像很奇怪,我雖然在昭和45年(1970年)出生,一直到昭和64年(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改平成都還沒有去過日本,但所有的影視娛樂流行文化,卻深受日本的影響。

一進去看到中森明菜、木村拓哉等人的海報,也看到了高橋留美子的作品,不僅如此還有當時的電風扇、裝飾品、擺飾物,到今天來看,讓我思考了文創品存在的意義,好像不需要那麼嚴肅,只要有共鳴的商品就是好商品。

整個就好像走入日劇《極度不妥!》(日語:不適切にもほどがある!)的場景,整個人都好像回到了學生時代,如同電視劇情很多事情互相對照之下,現代人的憂愁、困惑、生老病死,拉了長遠來看,或許都是最好的安排。

跟朋友討論到一位很早就因為車禍離世的朋友,她母親說她一輩子無憂無慮,的確如此!

2023/10/26

SQUEEZE 擁擠的夾縫中的咖啡館

最近比較常來跟老闆串門子,看著她與外國客人交談無礙,周邊有不少觀光客住宿的地方,總是能看到拉著行李廂的人在小巷行走,能夠把老房子整理好,帶個老社區一個新的氣象很不錯。

不知道為什麼,也不知道何時開始喜歡走這樣的小巷,雅江街與隆昌街都有這樣的樂趣,於是查了一下1914年的地圖,雅江街應該是在後菜園街區,而這個"街區"的命名應該也是從舊的街道名來命名的。

窗明几淨,後面有個可愛的天井,可惜最近陽光沒有照射下來,很難想像隔壁就是廟。 — 在 Squeeze Coffee 。

2023/10/18

【北埔】199402→20221029→20230409 龍瑛宗書緣,夜流的三十年漂流

話說20221029去參加龍瑛宗文學館的夜間單口相聲活動,日本稱為落語,由於與戴開成老師以前有合作過,一起去北埔,聽他重新詮釋龍瑛宗作品〈白鬼〉,當天的活動部分錄影就放在留言區。

結束後到水井茶堂喝茶聊天唱歌,我非常喜歡看咖啡館的書架,陳列的書也會翻開來看有沒有人簽名,於是意外的發現《夜流》有龍瑛宗的簽名,簽下日期並且指名要給鍾鐵民。

很奇特的我在二手書店經常發現這類的資訊,通常很低調的直接拿到櫃檯結帳,然後回家研究一下背後有沒有甚麼故事。

這幾本書還有送給許多文壇人士,與龍瑛宗的交友圈有關,書出版後龍瑛宗年紀也大了,簽名的字跡不是很有力氣,但不知道是哪位冒失鬼沒有把這批書送到當事人手上,而後來又甚麼機緣漂流到這一家茶堂呢?這個就要來詢問北埔的喬治克隆尼 古武南了。

當天掌櫃的年輕人馬上就說書要送給龍瑛宗的孫女 劉抒苑處理,於是又透過鍾理和基金會的七七同學 張正揚聯繫,我們終於送到了鍾鐵民的遺孀手上,完成了龍瑛宗對朋友的心意。

感謝書

2023/07/27

【台北】明治喫茶店舊址

《台灣咖啡誌》文可璽 p.42 大概1930年代
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右邊第二棟立面改做)
上: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
下:google 街景
前川國男設計的東京銀座明治製菓
龍瑛宗與宮田彌太郎

作家呂赫若經常出入明治喫茶店,也邀請龍瑛宗一起去。 1944年龍瑛宗計畫發行小說集《蓮霧的庭院》,找了版畫家宮田彌太郎繪製封面,曾留下一張兩人笑開懷坐在喫茶店的照片,不過不確定是否在明治喫茶店。

但,很悲哀的是因為軍政府審查不過而沒有出版,後來 1985年才完成他的心願!

查了許多地圖只知道大概的位置,但這張照片對出來正確的位置,一直覺得這麼漂亮的立面怎麼可能打掉,這兩張照片核對下來,還真的整個窗戶都打掉了,但兩側的房子維持著原來的立面裝飾,這樣對出了位置,是今日的衡陽路46號(大三元)。

2023/04/22

【台北】綠島難友與地質系學長@孵

每次這位比我年長的學弟都會帶美國美女出現,因為他在美國求學任職的同事同學的朋友來台遊玩,他都會負責接待,真得做了很多成功的國民外交啊!

今天,他特地把這位在大學教文學的教授兼作家帶到玉山社的走讀重版出來的簽書會上,我非常跳TONE 的想到了巴黎的莎士比亞的書店,我會不會到異國的某個書店去參加某人的簽書會呢?

我可能看太多電影了!

走在迪化街,看到了熟悉的店家上的有孔蟲化石的攝影,突然想到了這位學弟的父親也是在綠島住了十幾年,與地質系的學長葉雪淳同樣都是難友,在綠島海邊還採集有孔蟲標本寄給同學做定年分析。

一般外國人對於台灣的歷史多半不了解,為何有那麼奇特的建築,但每次這位學弟帶來的朋友,我都認為比台灣人還要了解台灣,或許是同溫層,還是喜歡旅行的人,會比較多去了解當地的歷史呢?

孵咖啡 - 孵珈琲洋行。

2023/03/28

【台北】好孕工作室 咖啡館

自從第一次踏入好孕,好運的碰到了 陳鈺萍 ,多次踏入都遇到了親子共享的咖啡時光,最驚奇的是看到了日本時代的工藝品--椅轎。

雖然有聽過在水中生產、順勢生產之類的話題,但我相信在現代大醫療機構的共犯結構中,這類的生產方式可能被視為女巫,是個異端分子。

但,我相信這樣是回歸自然的一種生產方式!

拖了好久想要送地址牌,希望好孕長長久久。

2023/01/25

【台北】不知道為何有一款叫做"七七"的香菸?  黑膠咖啡

跟某收藏家約在華山的黑膠咖啡,剛見面還沒有熱身,他就很開心的秀出剛標到的收藏品,一張一張的翻閱,收藏的品質真好,好像打開時光機到了那個年代,撫觸標籤的質感,我彷彿聞到了菸絲的味道。

看著紅磚的廠房,當時的樟腦、菸、酒專賣的工廠,這些產品的標籤到底是在哪裡貼上的呢?那麼樟腦的產品又有那些呢?

我們悲觀的認為我們所做的事情,討論的事情,或是活化再生的事情,應該很少人在乎在意吧?

黑膠唱片不是賽璐璐片嗎?而賽璐璐就是以樟腦在增進其可塑性後再加上其他染料和其他物質製成的化合物,那麼,到底有沒有在這裡生產過黑膠唱片呢?華山文創園區是台灣第一座工廠活化的文創園區,酒、樟腦這樣的工業產品,加上縱貫線鐵路,這些基本基礎資料若建立完成,要開甚麼樣的文創店,應該都很有故事可說吧?

不過應該很少人在乎!

2022/12/08

【台北】 城市草倉之遠距教學

20221207

疫情期間經常在咖啡館內看到許多人對著電腦大小聲的場景,大致上都是開線上會議。

前一天突然說要找咖啡館,讓有興趣來學影片剪接的同學來學,突然就那麼多人報名,然後突然又加了線上教學,看著講師有專業麥克風與耳機,這樣隨時教學隨時學習的場景會越來越多吧?

未來看到我一個人拿著自拍棒對著鏡頭自言自語,請跟我打一下招呼!我會在線上走讀嗎?

2022/11/27

【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小森時光

莫拉克風災後,全力投入災後居民的復健計畫,詢問了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發展協會郭建德,真的很難在短短的用餐時間道出這十幾年來的投入。

往未來看,這家利用在地食材,還有在地水力發電的廢土再生出陶器,說出了在地的故事,原住民、客家文化的交錯,讓這樣的飲食特別有味,外頭這個自己搭出的窯,還可以同樂烤肉、烤披薩。

永久屋,這十年不斷的職訓,許多人又開始到各地工作,是應該開始思考在地的產業了吧?只有了解在地的歷史、地理環境,特別的塑造這群人在地的故事,才有可能創造出永久的產業,無論是不是觀光,或者是飲食,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看得更遠。 — 在高雄市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2022/09/17

【台北】我對於味道的記憶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個榕樹樹屋,就想到龍貓撐傘等公車的那個畫面?是我太跳痛了嗎?

現在金華街135號的公共澡堂已經部分修復,經營的商店在浴池放置了薰衣草,符合販賣香精油的布置。不過這個榕樹攀爬在屋子內外,到底是要成為我們歷史的一部分嗎?

之前澡堂廢置,金華麵店在前面開業,榕樹也成為攤子部分遮蔽,2013年4月,曾有公民團體來清潔打掃這裡,用強力噴水柱,仍然無法清理磚牆上長年的油汙(新聞搜尋關鍵字:盼保存華光古浴場 市民自主為歷史建物洗盡鉛華)

轉貼新聞部分:

***********

參與的居民朱博安在心願卡上寫下:「現在看見的這片風景、這些味道,都會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如果大家現在的努力,可以讓這裡留下一點點痕跡,不僅僅是為了我的回憶,而是能夠讓大家理解這是與自身相關聯的。」

***********

若談到我的部分記憶,是每次開車經過這裡,都會有很多計程車司機停車休憩,肚子餓了就在麵店溫飽一碗麵,一下子又能去載客,但因為周邊沒有公共廁所,所以榕樹成為了最天然的廁所,金華街這一段到處聞得到一股濃厚的尿騷味。

印象中有次找不到地方尿尿,我也在此留下了味道。

而今,古蹟修復了,那股味道也消失了,香精油商店進駐,浴池變成了薰衣草,目前,我還說不出我的領悟。

金華街與杭州南路的路口,擁有各黨各派的競選看板,其實也跟旁邊的古蹟活化,沒有任何關聯。

2022/09/16

【台北】THE COFFEE ONE 興波咖啡 SIMPLE KAFFA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

這家咖啡館是興波咖啡嘗試以得獎咖啡豆來提高整體價格,並強調在桌邊服務,讓產地到桌上一杯咖啡,充分讓人了解。

這棟建築被火紋身過的歷史,還有後來為何變成玻璃屋,可能在外面有些的說明看板。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是歷史建築,這是這排金華街旁的有圍牆的遺址,但於這一排商店的經營方向,完全無關。

去脈絡化,變成我們對於古蹟經營再利用不得不的特色?

最近CAMA「豆留文青」松菸鍋爐房開幕,感覺有點像是東京清澄白河的咖啡館,一邊烘豆一邊當成咖啡館,這股潮流也是CAMA展店的特色,剛好有設計一些咖啡教學,符合傳統鍋爐房開火的烘豆個性。

回到臺北刑務所官舍,這個比較負面的文化資產,從日本時代想要開創一個現代化的獄政體系,這邊居住的是統治階級獄政體系的公務人員,而戰後也變成了司法體系公務人員宿舍,爾後的華光社區,或者因為金華街比較寬廣,而變成麵店、牛肉麵、包子等小吃攤位聚集,計程車司機喜歡很快速的吃飯後繼續工作的穿梭之處,甚至也有許多骨董商店在此營業。

以上很快速的說明這邊的變遷,從比較低階的公務人員宿舍,與小黃司機吃飯休息處,轉變為高價咖啡館,我想這也是活化修復的成本要轉嫁到消費者所做的選擇,但這樣的活化方式變成了現在看到的結果。

真的沒有辦法解決"去脈絡化"的問題嗎?

我覺得中間應該有更多的平衡點可以做,法國的食農教育,大廚師會到學校教小朋友認識食材。這樣的空間,在不同的時段,或許可提供給社大、學校教育用途,或許也可請業主提供相關的教育活動,表面上看起來是付出人力成本,但長久可以增加認同感與再利用脈絡的連結,長期來看反而是有利的行銷活動。

期待這樣的古蹟,能培養出更多古蹟愛好者,也創造出更多咖啡喜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