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12/19

No.16 【台北】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六次

北師美術館的展覽,以前去日本看了這位阿嬤的創作,多半是這幾年非常成熟的自我風格,也被定位在某種疾病一直重複的點點,在幽閉的空間感到無限多的點點,還有在瀨戶內海直島的南瓜。

但一直不是這麼多作品的草間阿嬤,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獨特風格?而他年輕的作品是怎樣呢?

看這次北師美術館的《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或許可以連結形成的原因,還有連結美術史的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但,草間彌生一定不承認他就是超現實主義,她甚至覺得她的作品是現實主義,而不是超現實。

我看到了幾幅她年輕的作品,利用野獸派的粗曠線條,但有時描畫的作品是沒有線條的,也有多媒體多材質的創作,也有用無線的線條無限的延伸。仔細地看了1970年代的創作影片,有時候你會覺得這根本是某種邪教,而一個藝術家可以從一而終(衷),原來她的創作也是有延續性的。

普普藝術、野獸派、觀看的角度,現代藝術之後的藝術史脈絡,其實也可以對應到草間彌生各類創作。那麼草間彌生在學生的學習階段是"日本畫",那麼呈現在哪個方面呢?

2019.7.1那年直島的大風雨

應該很少人拍到大南瓜在水上的情況,這次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我覺得是很好理解草間阿嬤從年輕蛻變到後來這一系列點點南瓜的作品,藝術品的觀看與被觀看,很重要詮釋的角度

回台後大南瓜就被水沖走了

2024/11/20

【里斯本】的 Maat 博物館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一次

上回到里斯本最令我難忘的博物館是這個在海邊的火力發電廠老建築再生,而旁邊又蓋了一個新的建築,從 google 地圖可以選擇 3D模式從空中鳥瞰,城市發展的軸線絲毫沒有被新的建築所掩蓋,行人動線與電車鐵道又可以互相隔開,實在非常厲害。

只是今年天氣炎熱,才走幾步路就熱的受不了,一直猛喝水。

一進到博物館內吹冷氣,舊的電廠區除了舊的展覽之外,也闢出了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做時裝走秀,做各類的活動使用,電雖然不再發電使用,但是舊設備仍然保存讓大家知道發電的原理與歷史。

這次新建築的展覽仍是強調環保、回收的材料,用"布"做出一座森林,鋪上木屑後要求大家一定要脫鞋才能進出,可以任意的敲擊回收的樂器,敲頌缽或是打鼓等,有種自由自在參與藝術表演的感覺,不過,由於樂器是回收的,音準有點不好。

離開後有一個年輕人把這裡當成表演場地,鼓聲大作持續了很久,於是趕快逃離這個空間。

另外一個展覽是藝術家在一個房間生活創造藝術品,多半用攝影拍攝當下,配合畫畫寫字,或是隨手取得的東西,每一幅都還蠻值得反思的,只是看到一半就覺得很累,有太多可能是在地的時事而看不懂,也或許根本沒有甚麼意義,看展變成一種個人心理的投射。

很可惜今年沒有遇到行動啤酒屋!

2023/06/20

紫藤廬的展:一種注目‧法國自由

法國在民主自由一直是世界的先驅,這種精神非物質性的倡議讓我看完這個展覽久久不能自己,仔細的翻閱著手冊,雖然只是一些物品,但代表著法國戰後的自由主義,而戴高樂主義的執行一直到2011年才有所變化。

這是這麼多年來,我覺得紫藤廬終於跳脫以往而有所創新的展覽,可能是到巴黎開店而延伸的人際脈絡吧?

我在想著未來的博物館的展覽是否都趨向虛擬化呢?人類文明的歷程與"物質"的關係會有甚麼樣的變化嗎?持續還會有奢侈品嗎?

2022/11/06

【台北】2022旅展,客庄小旅行

今年的旅展去逛了之後,也是麥克風擴音器開得很大聲,但是走到客委會的客庄小旅行,好像遠離了塵囂,進入了鄉間,今年客委會用了:在客庄迷失方向,遇到最真的自己。作為小旅行的訴求。

的確,認識了幾個客庄小旅行的主事者,在組織小旅行這一路上,好像有點迷失,但是最終遇到了客人,彼此都可以用最真的自己互相對待,我覺得終究可以找到小旅行的價值。

在旅展去了以色列的攤位,直接了當了放了耶路撒冷的哭牆,我們的客庄或許用了白色的油桐花,但到了各個地方的客庄,有甚麼在地的特色,我想一般觀光客是完全不了解的。剛好,非常仔細的去比較每一個客庄的特色,這十七條小旅行的路線,還真的沒有重複。

舉例來說:

桃園石滬協會,有獨特的砌石的方法,利用潮間帶漲退潮把魚趕在石滬內,在海螺聲中鄉民合力不費力的抓到魚穫,可以親自體驗先民的生活模式,這樣的旅行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學習到這樣的文化。

南埔,有水圳,也有客庄眾多的在地產品,可能大家會覺得新竹九降風產出柿子,但還有沒有其他製作的模式,或者其他的水果呢?還有茶柿米柑,打出 幸福南埔,黃金水鄉,是騎腳踏車的二日行程。

傳統的旅行,大部分由旅行社規畫安排,而客委會推廣的這些小旅行,我倒覺得有點是像去找朋友,帶著我們進入他家一般,有些體驗像是進入了某種異文化,但這些異文化若平常沒有被特別被強調的介紹出來,平時是不太會了解的。

這是一個自我認識的旅程,不但是在地,也包含了想要了解在地的旅客,我們都一起在探索這樣的可能性。

果子俠。農創果品 幸福南埔 黃金水鄉 ​ 竹田客庄文化體驗據點 桃園石滬協會 https://romantichakka.com/

剩下兩天,很值得去逛逛旅展的客委會攤位,仔細詢問在此擺攤的客庄們吧!

2021/05/02

【大溪】蘭室的客家詩歌吟唱

蘭室的客家詩歌吟唱

還好有詩詞紙本,不然真的聽沒有

大溪蘭室原本是呂鐵州家族的住宅,維基百科如下:

呂鐵州(1899年6月17日-1942年9月24日),台灣日治時代東洋畫家,本名呂鼎鑄。桃園大溪人。明治32年(1899年)生於桃園大溪。大正9年(1920年)任大溪街協議會員。昭和3年(1928年)赴日本內地學畫,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現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師事福田平八郎,學習「圓山四條派」畫風。自昭和4年(1929年)的第三回台灣美術展覽會起,連續入選第四、五、六回台展,並在昭和7年(1932年)的第六回獲得「無鑑查」資格,同年加入當時台灣最大的東洋畫團體「栴檀杜」。昭和11年(1936年)在台北太平町大橋頭自宅開設「南溟繪畫研究所」,栽培東洋畫家。昭和17年(1942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日治時代晚期改名「宮內鐵州」。

***

呂鐵州的父親呂鷹揚,清末秀才,日本時代成為教育家、實業家,對大溪貢獻很大,我們能夠在這個中庭欣賞客家詩歌吟唱,真的非常特別的體驗。

在我們重新認識以前台灣各地的人事物同時,客家詩歌從悲苦中解放,有了重新的體會。

2021/04/14

【台北】大阪商船台北支店,攝影博物館

大阪商船台北支店,攝影博物館

有幸在開幕前進去參觀,小小的接待櫃台,還有小小的旋轉樓梯,我想起國中(約1980年代)來此排隊買學生票,面對臭臉的賣票小姐,想想走廊怎麼會有售票口,而現在搖身一變,居然是非常高級的博物館。

為什麼百年前優雅的建築設計,在我小時候完全感受不到?

這十年來接觸到日本時代的歷史,讀了日本的建築史、歐洲的建築史,逐漸的重新了解修復好的建築,才明白了原來台灣在建築史中擁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夾在漢式與歐式的夾縫中,走出了另一條道路,這棟建築,就是非常良好的說明。

攝影作品中,也可以說明台灣在這歷史中演變的過程,只是說明牌作的太文青了,字又小又矮,實在很難查詢,可能是要大家著重在照片上吧?

希望未來有強大的導覽老師!

2021/03/24

【台中】臺灣國立美術館,經典再現展

臺灣國立美術館,經典再現展

到了這個展區,下巴有點合不起來,實在太驚訝了!

除了郭雪湖、陳進、林玉山、陳澄波大量得獎的作品之外,臺展還有許多比較不知名的台灣畫家,這件《魚》的作品,是簡綽然(1903-1993)入選第二回(1928年)臺展的作品。

簡綽然從事教育工作,長期以來繪畫就是日常生活,作品也取材自生活日常,我們實在對於我們的阿公阿祖那一輩,知道的太少了,他們在戰爭前後,內心的轉變到底有沒有表現在畫作上呢?

這檔展有復刻全套17冊的圖錄,精品店沒有找到販售相關說明畫冊,非常可惜,賣完了嗎?

2021/01/11

【台北】老屋寫生相關書展

精選幾本以寫生畫畫為主的旅行散記書,而且以古蹟老屋為主的,畫風個有不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角度。

這位高中生拿起了東京店鋪那本書,說有種記錄當下的感覺,而且細節也描繪的很清楚。

PS. 順便記錄一下今天幫同學導覽時大家都很認真投入。— 在青田七六。

2021/01/09

《臺北老屋三生事》欒樹下書房 插畫家 橘枳 畫老屋與調查當下的故事 No.07

十分感謝 欒樹下書房 利用上午的時間讓大家無料參加新書分享會,又有點心可以享用,樓下是正好是 #臺北老屋三生事 的出版社 辦公室,這種自己出版自己書店賣,本來以前非常流行,現在這樣一條龍必須加上咖啡館、餐廳、展覽的功能,除了一條龍,但同時又要跟不同上下游廠商合作,很佩服欒樹下做到了。

書店空間這樣多元多功能的使用,分享會同時居然遇到朋友們來此聚餐,被我逼迫買了書,也有人聽完就留下來用餐,現在人要掏出錢來真不容易啊!

十分感恩老闆願意這樣的投入,不僅要辦這樣的簽書會,還要掛書內插畫展覽,而且老闆娘還要編書寫標題副標得散文詩,大家真的都是一個人當三個人在用呢!

未來還有很多場次在臺灣島內不同書店的場次,不知道未來是否有機會跨出去推廣老屋的故事呢?

今天簽名的時候,發現一件事情,幾乎每一個人都是菜市場名字,可以代表某一個年齡層受眾,是我們的客戶喔!下次舉辦活動,應該來點名名字中有某些字的,來送小禮物。 — 和橘枳在欒樹下書房。

2021/01/05

【法國】凡爾賽宮

照片:午夜巴黎電影

凡爾賽宮原本是森林沼澤地,路易十三買下來作為狩獵行宮,路易十四因為巴黎市民暴動而將宮廷遷到凡爾賽宮,大量擴建宮殿、庭園,強迫各地貴族集中居住,預防叛變就近管理。經常舉辦典禮、宴會、舞會、劇場、煙火、狩獵等娛樂活動,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凡爾賽宮面個立面朝向不同,呈現不同的風格。庭園的軸線分明,放置眾多希臘神話雕像,使用液壓網路的噴泉系統是獨一無二的。宮殿內最著名的大廳是鏡廳,面向花園的是巨大落地玻璃窗,家具純銀打造金碧輝煌,是舞會、典禮舉辦的場所。

線上瀏覽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roject/versailles

2020/12/28

【台北】青田七六小書房的"老屋寫生"展

青田七六小書房的"老屋寫生"展,展到2021年4月份,雖然放在這邊的 橘枳 的作品是複製的,但是刻意放大一點,大家可以欣賞到細節,也可以看看速寫者旅行使用的簡便工具,自從法國工業革命後鐵道旅行興盛,這些畫家可以把畫架與油畫顏料帶出門寫生,造就了楓丹白露畫派的興起。

台灣前輩畫家倪蔣懷應該是其中的實踐者,假日一早就搭上縱貫線鐵路的火車,到台灣各地去寫生。目前,速寫顏料的輕量化,也讓這些畫家得以快速的紀錄"當下"的氣氛,目前在 欒樹下書房與 青田七六 小書房都可以欣賞到橘枳的作品,在青田七六小書房還有相關書籍的展出,除了建築師的紀錄外,畫家透過自己的眼睛,紀錄這些老屋的生命,很值得細細品味。

《臺北老屋三生事》在欒樹下書房的展覽與青田七六的導覽

20201228

今日上午,遇到一個客人在金石堂買書,然後參加青田七六的導覽,他說怎麼書上沒有提到青田七六呢?

很開心有人有看到書的細節!

後來幾個客人,我一直抓不到他們想要聽的"點",談洋和混和、談房子的格局等都沒有甚麼共鳴,後來談到了馬廷英教授的幾段婚姻,大家眼睛就亮起來了。

這幾段故事要十分感謝馬廷英、馬國光父子,也要感謝王源、王執明等這些教授的口述,補足了我對馬廷英教授的認識。

來了 欒樹下書房 用餐,看到書店的首頁桌上放著 Openbook閱讀誌 的選書,還有展出 橘枳 的幫《#臺北老屋三生事》畫的插畫展,畫作喜歡都可以帶回家喔,希望能夠賣得好!

2020/12/12

【台北】新舊書屋、牯嶺街市集

20201212

又來牯嶺街逛二手書店,下圖這家"新舊書屋",最吸引我的是面向外面的書架,等於在屋外逛書店,後來想想以前的牯嶺街,書架設置在圍牆邊,客人就在人行道上逛書架,街頭的攤販,不也都是用戶外的空間嗎?

最近幾年流行的手搖飲,店面佔坪小,客人也在騎樓下等待,完全不佔室內空間。

遠遠的看著每年一次的牯嶺街市集,這個假日好像到處都是市集,播放著聖誕節應景歌曲,是否能更有特色呢?

2020/11/13

【台北】咖啡展心得

20201113 咖啡展心得

我第一天下午就衝去了,可是,人潮眾多,光是停車就花了不少時間,還好停車場與展場是互通的。

我有人潮恐懼症,所以擠滿人的攤位實在沒有心情去排隊,不過,遇到了一些朋友跟我說要去喝哪一攤的哪一壺,果然十分厲害,比果汁還好喝的人間美味。

小型烘豆機不少!

綜合來說:看到許多國外的廠商在家用咖啡器材的造型美感與實用度取勝,國內的廠商就是在烘沖煮咖啡的功能性能上非常厲害,但是外觀就差了很多,操作上也頗複雜。

但,國外廠商的賣價,普遍比國內廠商要貴的多,這就是OEM的宿命嗎?我還是有看到造型與功能兼具的咖啡器材,非常期待開花結果。

2020/11/01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黃土水,〈出生於臺灣〉,1922年

黃土水(1895年7月3日-1930年12月21日),是艋舺的雕刻家,他短短的一生,剛好參與了臺灣美術史上與西方藝術接軌、繁華的年代。他的《水牛群像》在今日的臺北中山堂,也說明了當年日本政府所推廣的地方色,看了他的作品,好像燒盡了青春,人生雖然短如曇花,但是這一現卻是永恆。

這次在北師美術館 MoNTUE 不朽的青春,展出他在1920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展的作品《少女》胸像,少女脖子上圍著毛皮,下半身明顯的看得出是和服,背後還有一個大的蝴蝶結,眼神透露出大正年間摩登又浪漫的情懷。

這件作品從太平國小借出來並且修復,用這件作品來破題,帶出了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以自己身體力行,不斷的寫生旅行,讓學生們得以在臺灣鐵路、公路所及之處畫下了當時風土民情,這樣的影響延伸到了後來學生的學生,至今的前輩畫家都有這樣的影子,這也是師生傳承的精神。

我最喜歡的是長年下落不明,但在 2015年在山口防府圖書室倉庫找回的作品,陳澄波在 1930受到卸任總督上山滿之進的委託,在太魯閣族達吉利部落不遠處的清水斷崖寫生,題目是《東臺灣臨海道路》,就是今日的蘇花公路,上山總督在任期間多次上山到達原住民部落,這條道路也是他非常重視,可惜道路還沒完成就卸任了,委託陳澄波到此寫生,表示他對於臺灣的關心,畫框還使用原住民的圖騰。

雖然這本書是這個展的導覽資料,但有別於其他的美術展覽,只介紹畫家與作品,這本書對於每一幅畫作的考據,還有那個時代的理解加上了人文精神,書末的文史資料,包含書信往返、成績單、素描草稿、明信片、報章資料十分豐富,可以立下美術展的許多標竿。

這本書絕對值得收藏,希望這些這檔展相關的紀錄片,或者老師的演講、導覽等活動,未來也能夠再延伸,若能未來收錄在此書內,這就十分完美了。

2020/11/17 二刷,遇到來拍照的人,關鍵字:呂基正

20201024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我們已經過了不朽青春的年紀


12
 3
1.鹽月桃甫/1930/油彩/刺繡
2.米勒的畫作
3.展覽導覽專書《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去福岡亞洲美術館看過陳澄波的東臺灣臨海道路那幅作品,今日再看到還是一樣的感動。

總覺得鹽月桃甫應該是非常喜愛高更,不只是他的畫作中的配色,還有殖民地原住民的生活,但看到這幅畫,雖然是高更的色彩,原住民的題材,但背後有誰的精神呢?

米勒,筆下的農家生活,窮苦,不知道明日的希望,只有活在當下的知命,農女牧羊時還要理羊毛,雙手長繭還不能休息。

看了這檔展畫作的細節,了解了臺灣當時產業發展的情況,了解了台灣的風景,也了解了這些畫家心裡的想法,更認識了自己。

2020/10/31

【台北】世紀旅程,1920-2020 台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

世紀旅程,1920-2020 台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

這個展覽使用了很多影片與多媒體方式,是讓小朋友可以來參與很好的方式,不過小朋友要了解這個題目嗎?

整個展覽很活潑,感覺上有點太跳了,還是要花點時間消化,台北設市的題目有點廣,有百年的歷史要述說,還要讓大家了解不同時代台北市的改變,其實非常困難。

我期待未來的展覽可以縮小一點範圍,做更多個深入的內容。

很感謝導覽老師的介紹。

2020/10/16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這本書是 2017年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所出版的,去日本參觀小地方的美術館,日本畫家的故鄉,家族經營的美術館,或者是縣市、鄉鎮級的美術館,竟然可以邀請到安藤忠雄來設計展館,展出的也是在地藝術家作品。

當時我對日本畫家還不那麼熟悉,但是對於日本小地方的美術館印象深刻,沒想到在北師大可以有這樣的展覽,補足了日本在明治末期後急欲追上歐洲美術,大量的購買西洋畫家作品,日本洋畫家從原本的臨摹模仿,溶入了日本的傳統,形成了多樣的風格,後來這樣的風格,其實也影響著台灣的畫家。

若用這樣的脈絡來看,就非常清楚台灣畫家的作品為何會畫出這樣的作品,而1929年成立的赤島社、1934年成立了臺陽美術協會,台籍畫家有了空前的『抗日氣象』。

這些作品,其實,在台灣都有展出過,我們試著從展出作品、作畫處的公會堂(中山堂)出發,這些轉變真的非常容易觀察。

歡迎參加這個街區慢步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73087646814146/

2020/10/14

【台北】『畫時代』特展 @北投文物館

『畫時代』特展 @北投文物館

好久前就想要去參觀,但一直過於忙碌排不出時間,今天才正式去參觀,回來發現居然是去拍個人寫真,真不可取。

一進門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把一旁的平板拿過來照在畫上,就會發現這幅畫有了當年叫賣聲的配音,而且還會變成夜晚,人物好像都從畫中跳了出來。

不只是展覽旁的平版有實體展加上AR的特效,拿自己的手機去掃QR Code 網址,也有同樣的效果。

這個展我最喜歡的是潘麗水(潘雪山)的那幅《畫具》,畫中不只有畫、寫生的素描、字,還有台展圖錄的書,這幅畫讓他入選第五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北投文物館還把畫中的實體物品同時陳列出來。

整個展覽從畫中跳出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除了畫之外,還跨了時代,有些新的東西,有些是舊的東西,但是已經修復好畫作宛如新生,只有實體的物品猶如一個老人,有著歲月的痕跡,我想這也是"跨"的樂趣吧? — 在北投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