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5

【台北】文化多樣性的重要

轉眼我們經營青田七六已經過了四年,從介紹台灣地質多樣性出發,一直到動、植物多樣性的島嶼,各國曾經在台灣留下的建築足跡,各族群因歷史種種的因素在這裡共同生活,呈現一種多元文化的風貌,這是我們的資產而不是負債。

台灣島本來就不大,能收納各國文化,根本上除了地理環境外,靠的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有太多建築,隨著不同時期的統治者的宗教信仰與意識形態不同而摧毀,但消失的不只是一棟房子那麼簡單,而是相關的生活記憶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有人說重新蓋回來就好了,但搬移或重建的古蹟,不但風水改變,錯置的以前的生活樣貌,都是不正確的歷史觀。

從西門街與石坊街交匯處(今衡陽路、重慶南路口)的急功好義牌坊被遷移到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欽差行台被遷移到植物園,植物園旁建功神社的改建,到林安泰古厝搶救保留與異地重建,明石元二郎的鳥居的移位等例子來看,台灣從日本時代就一路上有古蹟保護的議題,因為城市的發展,土地的重新利用價值的評估,往往都忽略了文化價值,今天來看,我們的價值觀仍沒有改變。

所以,我們規劃了台北市十二條的導覽路線,每個月帶大家在這樣多樣性的台北慢步,透過導覽老師的解說,並讓大家親自體驗不同的台北,當你以為你已經是非常熟悉的在地人,了解台北的大街小巷,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巷弄裡背後被開發所發生過的故事。

如今,青田街周邊還有很多台大、師大或公部門所管理的日式建築房舍,我們探究源頭發現原來在這裡除了日本學者的足跡外,更多台灣的學者與第二代的研究更是五花八門,雖然中間歷經了一次戰爭後更換了主人,意外的讓更多學者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研究,但,我們仍鮮少了解這些學者研究的內容。

透過青田街區這些房子的整理,感謝台大持續的支持我們,並找尋更多不同的經營者,保存原外觀的房子,呈現不同的經營樣貌,這也是文化多樣性的具體實踐,跳脫只是賣商品的文創園區,財團投資大量資本的營運模式。

青田七六除了透過文化導覽活動,也設計一些創意料理,將這些學者生活與研究的故事融入飲品與餐點中,希望大家慢慢的體會這棟房子在設計上的奇妙之處,也了解這八十幾年來的社會變遷,讓我們更理解與尊重不同族群的人,共創文化多樣性的美好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