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法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法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6/20

紫藤廬的展:一種注目‧法國自由

法國在民主自由一直是世界的先驅,這種精神非物質性的倡議讓我看完這個展覽久久不能自己,仔細的翻閱著手冊,雖然只是一些物品,但代表著法國戰後的自由主義,而戴高樂主義的執行一直到2011年才有所變化。

這是這麼多年來,我覺得紫藤廬終於跳脫以往而有所創新的展覽,可能是到巴黎開店而延伸的人際脈絡吧?

我在想著未來的博物館的展覽是否都趨向虛擬化呢?人類文明的歷程與"物質"的關係會有甚麼樣的變化嗎?持續還會有奢侈品嗎?

2021/08/24

《呼吸巴黎》

初翻閱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兩位作者實在太厲害,運回兩貨櫃回台灣的收藏品,中間的學費應該花了不少。

我們去博物館看著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皆有其時代的意義,也是快速培養美感的方式,當然我最想了解的是文明的演進。若我們以最能了解的美術、建築入手,坊間一堆書籍都能很快速的入門。

我們生活日常用品呢?建築內要擺放甚麼畫作,配上甚麼家具才能符合美感呢?而我們通常只會換算成"價格",然後才能有一些比較基礎。但我覺得應該加上歷史背景、建築、前後使用者種種關係的對話,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串連,希望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故事"上。

用"古美術"這個日式的名詞作為書名,也正可以把日本明治維新後要追上歐洲文化,而印象派畫家對於日本異國文化,透過浮世繪的模仿來互相交流學習。

古美術,對你我來說,到底是怎樣的意義呢?

PS. 書封與照片等整體設計都很棒的書,我覺得可以用線裝來增加質感。

2021/07/18

《亨利先生的秘密》



一本很厲害的小說,會是一個患有失智症的披薩師傅所寫的嗎?

這部電影是另一種《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說明作家的成名之路,這次又把編輯的角色加入了,本來應該是與作家合作的,這次居然反目。

2021/05/30

是枝裕和《真實》法國版的東京物語

是枝裕和《真實》法國版的東京物語

台灣人或許會自豪侯孝賢許多的經典電影,是枝裕和也大方的說侯孝賢是他的老師,但我覺得這些導演的共同老師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有他自己的視角,東京戰後快速的復甦,城鄉差異無限的擴大,新幹線的開通,二代的糾葛在快速現代化中浮現,這是《東京物語》要描述的現象,小津以獨有日本榻榻米的視角來詮釋,到了東京就用小住家小家庭的視角。

是枝裕和有甚麼創新呢?看過了《小偷家族》《海街日記》等,他已經脫離了小津的慢視角長鏡頭,開始很近的視角呈現演員的表情改變,這點到了法國片《真實》,開始用側面視角,一進一遠變成他的獨特風格。從《空氣人形》的飄浮,超越了侯孝賢的《紅氣球》,我想這次是一個定錨,也充分了表現與日本大不相同的傳統文化,微微的呈現法國與美國的不同,但重點還是母女腳色扮演的衝突性。

所以這位老演員凱撒琳·丹尼芙演的到底是自己,還是演的是母親,或者演的是任性的女兒,也呈現眾多的矛盾,而最表現最獨一個性的,應該算是茱麗葉·畢諾許,整部片雖已女性為主,但眾多男星不同的腳色,也讓人感到法國文化的多樣性。

是枝裕和的親情,已經跨出了一大步,台灣導演可以呈現不同國情的人,我想是李安莫屬了。

2021/04/01

《歡呼撤離基隆》

《歡呼撤離基隆》

我們知道有清法戰爭,發生地是淡水與基隆,當時清政府的主帥是劉銘傳,但到底是哪一個軍隊把法國人打跑的呢?

這本書主要以法國人的觀點,還有法國阿兵哥的見聞改編的繪本故事。

這讓我想到了電影《1917》,我們到底了不了解我們這塊土地發生過甚麼事情呢?

2021/02/20

《露西》

《露西》

幾年前電影剛剛上映,經常在討論我們的大腦到底使用了幾趴?

先不論腦內神經科學,也不講人體內的松果體開發,盧貝松從地下鐵、碧海藍天、第五元素到搶救地球,每部片都非常國際化,也經常嘲諷警察的效率很差,但也經常回過頭把法國的地標與優點在電影中呈現出來。

法國從城市規劃,到大革命之後的民主社會,進入巴黎鐵塔城市博覽會的競爭,在人權、男女平權、種族平等的議題,好像都是世界先驅。盧貝松刻意用女性把這類的議題做對比凸顯出來。

用毒品作為觸媒來提升我們頭腦的開發,以黑道的利益為出發點,最終露西得道升天,畫面使用黑色與白色的對比,模糊化了整部電影的緣起,智猿人在三百二十萬年前,到底是接觸了甚麼,得以演化成現在這個樣子?

難道只是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上帝與亞當一個手指的接觸就開始演化了嗎?

2021/01/05

【法國】凡爾賽宮

照片:午夜巴黎電影

凡爾賽宮原本是森林沼澤地,路易十三買下來作為狩獵行宮,路易十四因為巴黎市民暴動而將宮廷遷到凡爾賽宮,大量擴建宮殿、庭園,強迫各地貴族集中居住,預防叛變就近管理。經常舉辦典禮、宴會、舞會、劇場、煙火、狩獵等娛樂活動,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凡爾賽宮面個立面朝向不同,呈現不同的風格。庭園的軸線分明,放置眾多希臘神話雕像,使用液壓網路的噴泉系統是獨一無二的。宮殿內最著名的大廳是鏡廳,面向花園的是巨大落地玻璃窗,家具純銀打造金碧輝煌,是舞會、典禮舉辦的場所。

線上瀏覽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roject/versailles

2021/01/04

【巴黎】奧賽美術館

原為1900年興建,從巴黎往返奧爾良鐵路的奧賽車站,後改為美術館,收藏 1848-1914年的繪畫、雕塑等作品。剛好是工業革命興起後鐵路大量興建,位於河邊工廠林立的年代,而1914年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點。重要的收藏有 米勒《拾穗》描繪窮苦的人民、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諷刺學院派學者道貌岸然、 莫內《聖拉札爾火車站》以蒸汽煙霧與旅人來表現文明進步、 梵谷《隆河上的星夜》等,收藏的藝術品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社會縮影。

線上看展: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musee-dorsay-paris

【巴黎】羅浮宮

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原本為法國皇宮,路易十六時期修復、購買藝術品補充皇家收藏,法國大革命期間設立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拿破崙在位期間擴建羅浮宮並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博物館,並且將歐洲各地將藝術品運到巴黎豐富館藏,1981-1998年的大羅浮宮計畫在廣場興建了玻璃金字塔入口,擴建整修展覽廳。除了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作品之外,古希臘時代斷臂的維納斯、沒有頭的勝利女神像,古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是目前人類歷史最早最有系統的法典。羅浮宮與凡爾賽宮收藏大衛的《拿破崙加冕》,比較兩幅畫背後的歷史不勝唏噓。

線上看展 https://www.louvre.fr/en/visites-en-ligne

2021/01/01

《解碼莫內》看圖秒懂大藝術家

《解碼莫內》看圖秒懂大藝術家

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簡報的圖表範本?以後做簡報就用這樣的方式。

這是很好從入門到進階的書,原來莫內是愛好旅行的,雖然沒有去日本,但下半輩子都在自己的日式花園創作。

2020/11/01

《梵谷與日本》原田舞葉虛構真實小說《浪擊而不沉》所做的文史研究說明書

《梵谷與日本》原田舞葉虛構真實小說《浪擊而不沉》所做的文史研究說明書

歐洲有關藝術史的虛構真實小說已經行之多年,《梵谷傳》算是其中的經典,利用大量的書信與田調虛構的作品,也改拍成電影。

原田舞葉寫作相當多有關畫家相當多的作品《黑幕下的格爾尼卡》書寫畢卡索,《畫布下的樂園》描繪盧梭的畫作《夢》的推理偵探小說,《浪擊而不沉》則是聚焦在梵谷與日本浮世繪的關係。

有些人會很害怕閱讀這樣的小說,因為只要一個虛構的起點是錯誤的,那麼整本小說就會偏離史實,歷史猶如好像瞎子摸象,有可能摸到的犀牛而不是大象。

台灣目前已經有《紫色大稻埕》描寫1930年代,一群年輕的台灣畫家在大稻埕交流的故事,出現了眾多的畫家群像。而《陳澄波密碼》則是從潘玉良的源起,中日兩國爆發松滬會戰,當年台灣畫家陳澄波(日本籍)不被上海接受,而離開祖國,潘玉良:我愛祖國,可祖國並不愛我。而後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在嘉義火車站被槍決。

《浪擊而不沉》的故事點是巴黎的城市博覽會與明治維新的交會,也是巴黎鐵塔興建好之後,印象派畫家活耀的年代,畫商林忠正把日本的浮世繪販賣到法國,生意成功後也大量收藏法國的畫作。

作者有個大膽的假設,梵谷當年為何要前往南方的亞爾,就是受到了日本主義浮世繪的影響,《梵谷與日本》裏頭有更為深入的說明。

不免俗的這本書末有跟著梵谷去旅行的章節,幾乎所有與梵谷相關的書籍都有這個章節,梵谷本人應該沒想到自己寂寥的繪畫人生,竟然成為另一種米其林指南。

2020/08/05

【台北】巴會館,公會堂前的風景

#古今對照

巴會館,巴士公司旁的咖啡館,漢口街、延平南路口

來源:上,待查。下,google街景

上圖:公會堂前,左至右依序為南警察署、巴會館的蒙馬特風車、北白川宮紀念碑。來源:看見李火增

下圖:中山堂前,左至右依序為刑事警察局、台糖辦公室、孫中山先生銅像

2020/07/04

盧貝松《第五元素》

這部電影有許多原創的情節,盧貝松在不同期間不斷的重複拿來使用,地下鐵中出現的光劍,藍色外星人長的有點像海豚,這些背後是否有埋藏更多的彩蛋,而這些彩蛋又是否可以帶出另一層意義呢?

知名的導演都會有一些原創發想,在更多電影中發酵,電影世界中如同人類世界的知識累積,看懂一些小小的梗,成為影評人的樂趣。

盧貝松電影中女性的溝通的角色非常重要,使用無遠弗界的音樂,無限延伸的想像力,雖然警察、總統都是白癡,只要有一個販夫走卒,透過女性的啟發,就可以拯救全世界。

現在重看《第五元素》有點出粗糙,但原創十分迷人。

2020/05/29

2010年,盧貝松《神鬼驚奇:古生物復活》(法語:Les Aventures extraordinaires d'Adèle Blanc-Sec)



這部片子有點《印第安納·瓊斯》系列的感覺,可是盧貝松有他自己的鏡頭美學。

盧貝松電影中的美女,除了擔任溝通之外,這一次還十分的靜定度過所有的難關,也沒有脫離警察都是白癡,只會喝咖啡吃大餐。

埃及人如何建金字塔呢?這些古人復活後都用念力來移動東西ㄟ!

2020/05/23

1985盧貝松《地下鐵》與《星際大戰》、《總鋪師》



結構盧貝松的電影場景,提供很多新奇的想法,而他的電影除了埋了他往後電影的創意,也提供別的導演更多經典的畫面。

不過很明顯的地下鐵中的這個橋段是跟星際大戰致敬的。

例如:白色巨塔中院長領隊大批醫生會診,總舖師在地下道辦趴,飛車追逐等等。你還可以找的到彩蛋嗎?

盧貝松的電影中,將美女(海豚)作為不同階級的溝通橋梁,最後在《安娜》讓她女老闆成為俄羅斯的情報頭子,是否真的就畫下了句點呢?

2020/05/12

盧貝松《星際特工瓦雷諾:千星之城》



自從看了盧貝松的第五元素,除了絢爛明亮黑暗對比強烈的科幻場景之外,還有對於法國文化的再生有不少的著墨,總覺得應該沒有更厲害的電影出現。

看了這部電影,我想也只有盧貝松能夠超越盧貝松,一個厲害的導演通常專注一輩子同樣的拍攝手法與題材,才能開花 結果,盧貝松能夠同時創新那麼多種類的題材與拍攝手法,實在不容易。

很想看完所有盧貝松的作品。

2020/03/24

《誰偷走蒙娜麗莎》畢卡索那幫人



若要看這部片來了解1911年發生在羅浮宮的竊盜案,那麼就要失望了,原來這部片主要是描述畢卡索與他朋友
畢卡索那幫人結黨炒作藝術品價值的電影。

看原文片名,比較貼切!

對於不熟知巴黎當代藝術家的名字的人,恐怕會看不懂片中的彩蛋,不過重點是畢卡索與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的情誼,看懂這兩人即可,片中加入了馬諾洛、馬克斯、費爾蘭迪、瑪麗‧羅蘭珊、立體派的布拉克、野獸派的馬諦斯、作家史坦等人,喜歡1920年代的巴黎,應該會很喜歡這部片,畢竟巴黎是流動的饗宴。

這部片藉由蒙娜麗莎的失蹤,暗暗的把藝術品的價值做了一個大嘲諷,到底在藝術品的價值是因為藝術家的名氣,還是因為真的藝術家的功力,畢卡索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他刻意的讓布拉克作為立體派的頭頭去對抗野獸派,成功了之後他卻賣出最多的畫作。

1911年的羅浮宮搶案,兩年後在佛羅倫斯找到了原畫,竟然只是一個油漆工,而後又有一個贗品商說是他指使的,原畫失蹤後他可以賣出複製的蒙娜麗莎。

那麼,這部電影透過這樣的對照,讓大家了解畢卡索這個人,他自己說:好藝術家抄襲,偉大藝術家竊取!

後來有人美化與引申畢卡索的話,我覺得根本曲解了他原始的想法,大家可以google 看看,或許也有自己的解讀。

2020/02/26

【台北】1789 cafe



一看到這個數字,大概知道是法國大革命,所以這家咖啡館應該跟法國有關。

這是幾年前,一個香港人帶我來的店,當時遇到了德國太太與法國先生,如今已經開設了幾家分店,整體高尚典雅感絲毫沒有減弱,還更厲害了。

那有哪個數字代表"台灣"精神呢?是 1996,還是 1987,1947,1945,1935 呢?目前好像還沒有共識,想想我們原來直選總統才24年而已。

2020/02/13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



19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法國在普法戰爭後興建了巴黎鐵塔,但是過了三十年,法國鄉下的商人似乎還非常的保守,泰芮絲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為何會毒害她的丈夫呢?

「就算悲哀的存在,也好過平淡的人生。」

她讀了很多書,可以跟浪漫的鄰居心靈交流,她丈夫的妹妹也曾被開啟了一場家庭革命,同樣的泰芮絲也走上了這條路。不過,她走的非常辛苦。

結局在巴黎自由的街道,泰芮絲開始了自己獨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