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11/12

【台北】米道 X 鐵道 X 水圳道與城市發展

20231112

路線:華山車站 → 華山大草原 →華山文化園區 → 齊東街米道與水圳 → 台灣文學基地 → 李國鼎故居 → 文房

雖然是走這個路線,剛開始介紹了一下華山車站與特殊的月台設計,目前司法院要在這邊蓋大樓,所以月台的未來我有點擔心,不過剛好有朋友有參與,跟大家報告了一下,未來可能會復原在大廳。

今天在室內我特別準備的是日本茶屋的設計理念,也幫大家 OpenHouse 了「望北茶亭」與「森文茶庵Sun Moon Cha」,相關新聞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途中進入了文學基地,很感謝雖然是假日,但似乎參觀的人並不多,可以讓我進去做解說。

下一場次走的路線與內容有點改變,我想要整理藝術史的某一段的發展脈絡在室內分享給大家,正在傷腦筋要講哪一段呢?

報名表連結:

2022/12/01

《台灣日式建築紀行》日文版

渡邊老師這十年來的紀錄,疫情期間不曾停歇,深深地覺得這個世界的成功,是屬於永不停歇的人。

從這些老房子的探訪、紀錄,與周邊的人互動,有了時空感,蓋房子之時與建築史的串聯,再歸納出百年來建築的演進,我覺得並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

雖然已經有兩本正體版,這本日文版更為完整,既簡潔又有檢索感,好像應該是傳統官方的出版品才有這樣的能力,但反觀今天這類的書籍都是私人完成,官方的出版品也都缺乏這樣的精神了。

台灣到哪裡可以買的到呢?

ps. 很感謝有機緣可以提供渡邊老師右下角這個有趣的小資訊:

紹興酒
清酒
小米酒的產地

2021/12/17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難得戰後的招待所洋樓,用不同洗石子的工法創造出只有台灣獨有的洋樓,翻閱了由 廖惠慶 所潤飾編輯父親的長達一百多萬字的內容,挑選出那個時代製茶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比連續劇茶金更為精彩的家族故事,這本《茶金歲月》才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版。

廖運潘的兒女依照出生的順序,不分男女一個姓廖,下一個就姓姜,避開了入贅的問題,不但女男平等,非常公平的兩家都繼承到了,能夠在離開五十年後又買回阿公姜阿新興建的招待所,並且花了經歷修復這棟不只是兒時的記憶,也代表戰後為台灣永續生存努力的家族,留下了一棟文化資產。

惠慶姊帶我在洋樓上下跑來跑去,一回說著兒時與姐姐的回憶,也說著爸爸的故事,一會說媽媽買的琴,修復後的場景與記憶相結合,到處皆有光的窗櫺,透過手工玻璃的折射,許多家具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從加拿大回來,也有從其他地方回歸,一棟老房子的重生,真的需要眾多的人際連結才得以拼回來。

看過《茶金》的人物設定,人物的拆解與組合,殷海光、顧正秋、那個時代的名人的重組,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感,反而讓人物有了奇怪的個性,而這個奇怪的個性也或許是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悲哀吧?

捨棄掉電視劇的那個設定,回頭來看《茶金歲月》的廖運潘先生跨越了日本時代進入民國時代,為了讓小孩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從一家公司破產重新再起,投資在自己的頭腦是最好的,這也是後代可以把洋樓買回的重要因素吧!

這樣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族可以做得到呢?我跟著新竹中學的學生聽著這樣的故事,有學生懷疑說著這會是"客家人"蓋的房子嗎?大概認為客家人都是非常"節儉"的吧!

這十幾年惠慶姊一直再做環境保護的運動,實際能夠保存一棟老房子並且真的身體力行修復,進而經營、導覽,因緣俱足,有了好的開始。

2021/08/15

《英國住宅》

《英國住宅》

很喜歡看從田野調查整理出來的書,以往看建築相關的書籍,都是從上而下,分章節分時代,給一堆定義,文字硬生生的難以咀嚼。

日本有不少這樣類型的書,自己去拍攝踏查,口語式文字,分章節的時候又會符合教科書的說法再來驗證,每次讀完都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這類的書籍很適合導覽老師,面對一棟老房子或是一個建築的片段,如何讓大家在很短的時間把建築史介紹給大家,這種書非常的適合,而且把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小小的台灣竟然有來著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英國風佔了不少!

而且這本書還介紹不少英國電影,看了這些電影,又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啊!

2021/07/27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傅朝卿老師多年的經驗分享,加上眾多世界各大城市的實例說明,很期待下次出國能夠按圖索驥,看懂這些改造的理念。

2021/07/25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修澤蘭眾多的學校建築,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共同的符號,但這些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連結點有哪些?

殷寶寧老師給我們好多好多的答案,有這麼多文化資產在校園,如何要讓我們能夠深刻的了解,學生每天使用,能夠有所體會嗎?

對於我們前輩心裡所想,我們好像都在拼圖,還好還有建築能夠告訴我們可能的答案。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聽到這個人的名字,「負建築」這三個字就冒出來。其實看了很多這位建築大師的作品,總覺得會加上自然的建材:竹、木、玻璃、石頭等等,讓建築在風、水之中有了聲音,在光、影中有了時間。

隈研吾的確是把日本的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建築連結起來了,他的作品好像是一座時光橋。

這次東京奧運的主館新國立競技場原本由女性建築師札哈·哈蒂的團隊獲選,但後來成本太高了,整個重新來過。隈研吾團隊、伊東豊雄團隊兩方案候選,2015年12月22日由隈研吾團隊拿下設計案。這次的概念是神宮外苑的林木,場館以「木與綠體育場」的理念,廣泛使用本地天然材質,壓低建築高度來減弱其存在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但,有時經過隈研吾設計的建築物時,都怕大風吹過東西掉下來砸到人,不然就是頭撞到會受傷。

2021/06/27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看這本書好像回到日本那些地方散步,而且發現日本好多"移築"的案例,作者也很仔細地說明移築或是整修的時候,那些地方被改變了。

一開始的札幌北海道大學與仙台東北大學,這部分與農學校到帝國大學,東京與札幌的自由主義思想,其實是有影響到後來的台灣大學的學風。這些精神性的思想方式,除了研究師生的脈絡之外,看著坐落在此的建築,或許也可以找回一二吧?

看著這本書的內文,依照著地圖行走,其實有時候會沒有感覺,但是透過Google Maps 的 3D 功能,可以完整的看到建築的樣貌,時光,彷彿在我眼前流過。

2021/06/13

《怪獸大阪》

《怪獸大阪》

我喜歡這系列的書封設計,從京都、東京到大阪,清志老師這一系列的書籍的封面非常正確的表達那座城市對外呈現的表情。

從小到大看清志老師的都市偵探系列,有時候每天經過都不覺得奇特,透過他的說明才覺得這樣的景象非常神奇,原來我們這座城市伴隨著我們的許多"怪"東西。

我去大阪也很多次,總覺得大阪人跟台灣人幾點說不出的神似,但又說不出來為什麼,看完了這本書有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小到大台灣許多遊樂園與建築的流行,他的血緣是來自大阪。

我喜歡的書是一下子就可以閱讀完的,並不是內容不夠多,而是文字簡練生活化,親身體驗的內容,看似容易,其實是清志老師多年的結晶。

2021/05/26

線上演講

20210526

疫情在家裡做什麼?除了做菜看電視罵政府,吃飯看電腦罵小孩之外,其實還可以看很多線上演講。

而且我覺得看演講 2倍速與往回頭拉的功能超好用,以前去大演講廳聽蔣勳老師的演講,我聽了兩個小時如癡如醉,沒想到快要結束前在還沒有鼓掌前,發現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睡覺。

一場好的演講其實厲害的講師只佔一部份的要素,主要是來參加的人有沒有進入講師的世界。

聽了很多李乾朗教授的導覽、演講,也翻閱了他眾多的書籍,每次聽的幾句關鍵句,就有豁然開朗,這一段談中國傳統建築從天圓地方,從圓形、八角形到正方形這樣建築型態。老師很婉轉的這個開場白,把中國傳統建築受到印度的影響說明得非常的清楚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XdHa7nilI

讓我想到了到柬埔寨看到的這個圖騰,中間圓形是濕婆神,八隻手的毗濕奴神,四顆頭的大梵天,建築與宗教,釋道儒與民間信仰都有很深刻的關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_13.html

2021/05/17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這本是自費出版,有關三線路旁的濟南教會,圍繞這百年多以來的人與人的連結!

濟南教會在日本時代的地緣關係,旁邊剛好是日本人居住的區域,教友多半是總督府的官員,寫了這些教友的歷史,可以知道台灣在日本時代大部分開發的歷史。

從大學畢業後,就很少閱讀比我枕頭高的書了,而且這本書可能是要節省成本,很多字超級小,閱讀起來頗為吃力,不過非常驚嘆的作者鉅細靡遺的矯正錯誤的歷史,並且把長老教會在台北城周邊原本許多的教堂位置點出來,這樣讓我多少連結了一些與李春生家族的關係。

另外,在台北帝大時期的地質學講座創辦人早坂一郎,後來擔任了帝大理農學部部長,與馬廷英都是仙台帝大矢部長克教授的學生。

我很喜歡翻閱這類型的書,嘴巴一直張大大的心裡想著:哇!原來如此啊!雖然有點像是流水帳,但看著作者把以前的人事物與現在的地點連結,非常佩服。

PS. 這是朋友轉送的,我還不知道如何買到?

2021/05/09

【台北】陳却的婦產科福生堂醫院

這是位於民樂街的福生堂醫院,上圖照片是1945-1957年間,下圖照片是現況。

轉角三樓的部分是1945-1957年間的增建,後來又加了紅色面磚的拉皮改造外觀,我比較想要注意的是這些窗原本是長型有重力槌的窗,上面還有氣窗。左邊三樓的窗台的洗石子還蠻講究的,戰後增建以及後來拉皮的工程,我覺得質感越來越退步,不過的確紅面磚是當年很流行的建築外牆。

對於室內的格局,最為產婦手術後的休憩,是否有感染隔離的概念?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是否與今日的坐月子中心相當呢?我很好奇當年的空間配置。

根據李福然先生的回憶,這家醫院有兩個診所,從掛號入口就分兩個通道,一個通道是福生堂醫院的創辦人陳却負責的婦產科,到東京念女子醫學專科學校回台灣服務,戰後又回日本拿了人類學的博士。另一個通道是外科,由陳却的丈夫,謝伯津醫師(謝唐山順天外科醫院之第三個兒子)負責,一棟房子兩個科別,不像我們現在到大診所都是共用掛號、共用診間、病房。當時因為是婦產科女性為主,所以才這樣分得那麼清楚嗎?

對於這棟房子作為大稻埕知名的婦產醫院,台灣女性在日本時代向上發展的過往,我覺得是獨一無二的,而台灣從傳統助產婆、助產士變成了都是由男醫師來決定孕婦的生產方式,女醫師與助產士一直以來備受擠壓,我們是否能夠藉由這棟房子更加推廣女男平等,進而推廣自然生產,成為世界最進步的社會呢? 陳鈺萍

照片上,取自呂大吉建築師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803349353096387&id=100002640800364

2021/05/05

【台北】#門窗 No.04 文房

#門窗 No.04 文房

文房最令人驚豔的是這個門廊旁的八角窗,不過我懷疑那一間是警衛室嗎?還是女中室?

我覺得比較像是小小的茶之間!懷想原屋主是千利休的信仰者。

每次去文房,都會對原始設計建照者的門廊裝飾,簡單大方樸素,大小比例勻稱,但是後來整修後帶入的裝飾品,就覺得十分的浮誇,詢問其價格,下巴簡直要掉下來。

我也很懷疑,那麼漂亮的門面,屋內其他的窗怎麼那麼普通呢?會不會是戰後這個屋主整修的時候遺失原始的風格了呢?

總之,這間房子可以觀察到價格與價值的認知,每個人大不相同。

2021/04/21

【台北】COFFEE TO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

COFFEE TO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

最近幾年修復開放的博物館,越來越精緻,而且長年來被詬病的博物館內的餐廳咖啡館品質低落,我覺得有翻身的機會,一般人應該會大大的改觀。

委外的規定法令部分,的確多年來有長足的進步,營業面積營業方式都有明確的規定,美學的注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到日本的時候,無論如何都要參觀一下博物館的餐飲、精品店的經營,攝影博物館一樓的賣店的確做到了質感,但我覺得與攝影、商船、公路局的連結,可能要加強一下,或許,還需要點時間磨合!

右上照片,在我小時候的印象,對外有個開放的公車票售票口,不知道誰有看過這樣的照片呢?

PS. 能在超級厲害的吧檯工作,很羨慕啊!

2021/03/27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

日本時代台灣的建築,以前總被冠上巴洛克、文藝復興、西班牙、英國風格等等,總是不知道這些建築的來龍去脈,最近幾年建築史的老師把這些建築簡單的稱為歐式建築,的確是很不錯也很簡化的說法。

這些建築的設計者全是日本人,為什麼會蓋出歐式建築呢?到底有沒有和式的風格呢?

終於看到介紹來臺生活的建築師的介紹,翻閱了一下,感覺這本書很"日本",因為包山包海,從建築的平面圖到走讀的地圖,加上建築師插畫、年表等,這是日本的雜誌、書籍經常是這樣的編輯模式,非常耗費人力。

建築的設計者、使用者都是人,了解"人",才能真正了解建築。

2021/03/22

《建築學博士導覽32棟最經典西式建築》

《建築學博士導覽32棟最經典西式建築》

原以為去日本看了很多建築,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只看了一點點,本書大部分是昭和年代所興建的洋館,作為招待所用途,或皇室的休憩處。

整本書中最大的不同的一棟建築,是前川國男在戰爭時期的木構住家,利用挑高營造豪氣的空間。

每一棟建築都有他形成的歷史脈絡,有的本來是仙台藩,後來轉讓給薩摩藩,然後蓋了洋館,了解了一棟建築的身世,進一步可以了解過往的歷史。了解了建築的設計與樣式,也可以了解當代流行的潮流。

我在想在台灣也有眾多同樣的原因所興建設計的建築,大多位於台北城與城南這塊區域,或許有許多樓已經被拉皮改建,我期待或許未來是否可以蓋回原始的設計,甚至可以給建築師有更多的想法在庭院處發揮,增建更多搭配凸顯原建築之美,更符合現代用途的增建,使用競圖的模式來超越日本時代的建築設計。

台北有許多西式建築,偕行社、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邸等,不知道有沒有機會開放,甚至復原原始的裝潢,每走一趟都是建築的饗宴。

2021/03/14

《在名建築物吃午餐》SP橫濱巡禮

《在名建築物吃午餐》SP橫濱巡禮

一如之前連續劇慢調的方式,但這次SP的內容我覺得有點少,雖然介紹了三棟建築,但不強調橫濱的開港史有點可惜。

建築是人在使用,而人在建築之中,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妙的連結在一起,然後帶入了因為肺炎疫情而讓這棟建築關閉,可以說是快百年的建築遇上的難關,這棟建築是渡辺仁(1887-1973)所設計的新格蘭飯店。

這次的SP似乎沒有把午餐放在重要的位置!不知道若有臺灣版本的《在名建築物吃午餐》,你會選擇哪一棟建築呢?

PS. 渡辺仁(1887-1973)、渡辺節(1884-1967) 都是東京帝大畢業,但是是不同人。

《伊斯蘭建築之世界史》

《伊斯蘭建築之世界史》

這本書讀了一年,只讀到第三章,雖然在建築樣式的演變讀起來如沐春風,把西洋建築史打散後,溶入了伊斯蘭建築,這樣才有完整的感覺,但是對於眾多伊斯蘭歷史的不了解,如何串連起來,還是如鴨子聽雷。

我想是地名的不了解,即使如我走過那麼多國家地區,還是很多地方沒踏上,即使去過了也不一定有參訪過這些清真寺,即使進去了也可能忘了。也難怪黃蘭翔教授要用兩百頁來譯註本書的內容,實在是不容易融會貫通啊!

能夠以各地清真寺的建築結構、型態、樣式來分析各地區歷史與文化交流,實在是深度旅行中不可以或缺可以觸碰到的建築,反過來透過建築重新認識歷史。

後來,我反覆的閱讀,發現了一個偷吃步,這也是博士論文級的文章一個慣例,每一章節只要讀前言與結論就好了,至於中間的細節,若有人可以做出一張張的地圖,就可以很快了解了,有沒有人要做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