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宜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宜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4/03

《旅行台灣368》食尚玩家

隨手翻閱一本舊雜誌,發現裏頭的老屋都已經換了好幾個經營者了。

老屋隨時在找新主人,聽起來很悲哀!

2021/03/06

【宜蘭】臺北老屋三生事 X 壯圍老屋新生命 交流分享會 No.13


活動主辦人: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和水瓶子
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主題 ▍臺北老屋三生事 X 壯圍老屋新生命 交流分享會
講者 ▍水瓶子(本書作者/青田七六文化長)
對談 ▍吳亭樺(城鄉潮間帶執行長)
時間 ▍2021.3.6(六) PM 2:00
地點 ▍城鄉潮間帶書店(宜蘭市民權新路37號)
參加方式 ▍免費入場,但 #須事先報名
📌欲報名及購買新書者(登記後將為您預定)請在以下網址填寫
👉報名表網址:https://forms.gle/qppHsfEyzLCV6Dzd7

活動簡介 ▍
人們為什麼守護老房子、欣賞舊建築?
老房子裡的前塵故舊、物是人非,
正是老房子最無可取代的迷人之處。
*** *** ***

3/6的潮間帶講堂,我們特地邀請到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來分享他的最新著作《臺北老屋三生事》,為了這本書,水瓶子親自走訪大臺北36處老屋,從現任屋主、前屋主後人、鄰居、店家等訪談,還輔以文獻資料、不同年代的空照圖,發揮福爾摩斯的精神,慢慢串起散佚的老故事,找出城市發展的蛛絲馬跡。

而城鄉潮間帶在宜蘭縣壯圍鄉推動老屋再生的工作也逐漸開花結果——古亭地區的2棟老屋在年初熱鬧開幕,不但替老屋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為壯圍帶來嶄新的氣象。 一樣是老屋,城市與鄉村各有風情,各自講述了不同的故事。這次的交流分享會,講者水瓶子將會帶來大稻埕的街屋,包括六館街尾洋式店屋、乾元篸藥店及林五湖祖厝等擁有深厚歷史底韻的老屋;而對談人吳亭樺也將和大家分享壯圍兩棟老屋——何興雜貨店(翻滾吧!阿信的拍攝地點)及新麗蘭理髮院~如何精彩變身,若您也想知道老房子背後精彩動人的故事,歡迎報名參與!

◐ 壯圍老屋新生命
https://www.facebook.com/zhuangwei.oldhouse
https://www.zhuangwei-oldhouse.com/


第十三場 #臺北老屋三生事 與壯圍老屋整修的分享

很感謝城鄉潮間帶,上個月走入宜蘭書店,很開心遇到以前在台北做社運的朋友 吳若瑩 ,當年看到他非常年輕(現在更年輕),口條嚴謹又思緒清楚,言談間感覺非常溫暖。

遇到了朋友的學姊,也是書店執行長 吳亭樺 ,沒想到她當年在青田街做研究調查,而我與同學後來投入經營的青田七六,先前的研究者,就是城鄉所。很開心拿到了一些日本時代的平面圖,有時間我來比對一下,可以更加了解這些教授當年對於自己住家的設計理念。

這次執行長分享了壯圍街角的兩棟老房子投入修復營運,加上原本屋主親戚間的相簿在網路上發酵,原本在屋內的老物件老家具的重新再生,很快的成為網美來打卡的熱點。

臺灣原本的城鄉差異,我們都只看到缺點,但是現代人尋找夢中的香格里拉,利用假日好好的探訪,老房子可以成為實踐理想的重要工具。

我講了大稻埕的幾棟街屋,我相信在宜蘭,會有更有趣的故事發生。 — 在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

2021/01/06

【宜蘭】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一進書店大門很開心,看到《#臺北老屋三生事》陳列在第一櫃,很早就看到臉友貼著在這裡舉辦各式活動的紀錄,我開幕一年多之後才來拜訪。

遇到了熟悉的面孔,原來是日日春協會的 吳若瑩 ,好久不見長相卻沒變,臉色比以前更健康,細問了來宜蘭的緣分,原來也脫離不了城鄉所學姐 吳亭樺 的安排。

然後,然後......

學姊就拿出以前在青田街調查的資料,竟然有日本時代的建築圖,這是目前我看到最早的原始紀錄。之前到松園小屋,就很好奇是怎樣的人修建這樣的小屋,今天不經意的遇見,小屋再度荒煙漫草,但宜蘭文化資產的保護維修仍然運動中。

開幕一年多的書店,幸運的遇到了育貞老師掛牌,是不是最早曝光的照片呢? — 在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

2020/09/30

《初心》

初心

從去年的日劇《Grand Maison東京》,還有之前許多眾多的紀錄片,拍攝米其林得獎廚師一生的追求。

這樣的扭曲讓我都懷疑為什麼一個輪胎業者要大費周章的票選好吃的料理,全世界的人千里迢迢去排隊,吃進肚子裡面的食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所以,這些被扭曲的廚師,初心到底是甚麼?這是我想要知道的。

看完了這部片,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是不是回到自己的故鄉呢?若是沒有答案,那麼至少也讓大家知道了八角哲學是甚麼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2559

2020/09/22

《走路的人》漫畫與日劇

谷口治郎的作品,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孤獨的美食家》,一個大叔自言自語,總是自己對話,這部走路的人更誇張了,對話更少,穿著不適合的皮鞋,帶大家走入森林、神社、河流、橋墩、田埂、茶葉園等地,有時像是驚悚片,不知道下一秒會遇到甚麼事情。

主人翁不善言詞,少與人交談,活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我也是這樣嗎?

《孤獨的美食家》曾經來台灣取景,希望《走路的人》也有台灣篇,我想很多地方都很適合,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到了黃昏,很多人在裏頭走路,用空拍走路的人應該是很棒的體驗。

2020/09/21

【宜蘭】之間:書、咖啡、點心的店

走到路口的書店,看到單薄的大片落地玻璃,感覺颱風來應該很容易被吹破,或者現在強化玻璃技術提升了,也或許有鐵門保護吧?

一進去看到香蕉磅蛋糕,無論如何一定要來吃看看,即使肚子已經很飽了!

我翻閱著咖啡人的筆記書,癱坐在夾層之下的沙發上,旁邊有復活節島的摩艾像,窗外那一大片的停車場,原本是許多日式宿舍區,在書與咖啡之間,在台灣與復活節島之間,在土地與閣樓之間,在歷史與開發之間,我看到一個年輕人在一旁看書,突然覺得"時間"真是一個弔詭的觀察者,而我與時間之間到底是甚麼關係呢?

每次來到宜蘭總覺得十分的慵懶,但每次來又有許多的不同,下次來之間,會有甚麼不同的體會嗎?

2020/09/19

【宜蘭】羅東moku 旅人書店

宜蘭羅東成功國小校長宿舍,2007年修建後由原社福團體進駐,今年七月,在宜蘭市區的旅人書店進駐,我一踏入門,看到了熟悉的樣子。

雖然在兩個不同地方,但是旅人書店的選書,有著新一代在地文史工作者的感覺,我形容不出何謂新一代,不過很明顯的跟老一輩的文史工作者很大不同,我覺得就是低調做自己。

今天沒有遇到林四九,買了四十九元的宜蘭書店旅行地圖,雖然少了旅二手書店,但是多了幾家書店咖啡館。

離開時看到隔壁的舊禮堂,裏頭有陳列一些物品,似乎假日會舉辦一些活動,可惜今天沒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gXIj1x3I8

https://www.kamalan-news.com/local/4/8619

2020/09/18

【宜蘭】好森咖啡 x 註書店

好森咖啡 x 註書店

時光,好像停滯一般!

車開過蔣渭水高速公路,光線從隧道射進來,看到寬闊的蘭陽平原,到宜蘭每次的氣候變化都很大,有時大太陽,有時下大雨,下了交流道時間流動突然變慢,到了羅東的咖啡館。

六年前,我的書店時光出版,當時安排了全台灣走透透,只要書店願意給我講,我就出動過去!

很開心好森咖啡到現在客人還很多,穩定的經營著,這六年彷彿沒有甚麼改變。

http://trip.writers.idv.tw/2014/08/20140810x23.html

2020/08/01

【宜蘭】旅二手概念書店,與 Vincent 相遇

從剛開業不久去踩店,後來出了一本《我的書店時光》,牽線人管大離職了,書出版不久後編輯也離開了,不過他們後來的工作運勢都還不錯,我想是我沾光,我的工作雖然不能說是源源不絕,但是各類工作也都到來。

今日再訪旅二手概念書店,雖然是八月份的第一天,可是書店在月底就要結束,今天遇到老闆親自站台,沒想到2013年開幕至今,七年一瞬,我問老闆會不會在開一家書店,他搖搖頭說不要了!

照片左下有漢聲雜誌,請大家這個月趁著五折,去買回來吧!

書店位於宜蘭大學內,宜蘭大學的前身是1926年日本時代創立的『臺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在這裡隨手翻閱到了彭明敏親自簽名的書,這中間的交集到底是甚麼呢?

2020/07/09

【宜蘭】渭水之丘,蔣渭水的臨床講義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每周出團,報名網址(照片為宜蘭渭水之丘墓園照片,非本次行程)

http://travelers.tw/trip/4518

*蔣渭水的足跡

蔣渭水的大安醫院,在今日的延平北路二段31號,目前是義美門市部,隔壁就是台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在寧夏路59號的靜修女中舉辦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在天水路45號是台灣民眾黨黨部,在延平北路二段83號開了春風得意樓。因為主導文化運動,官方非常頭痛,蔣渭水經常進出北署,他戲稱為日新旅館,北署後來在1933年,今日的寧夏路89號蓋了台北北警察署,如今已經修復好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還有更多蔣渭水的足跡,都環繞著圓環,也是這一趟散步會經過的地方。

姓名:臺灣島
性別:男
年齡:移籍現住址已27歲
現住所: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
...........................................

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枉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了無生氣。

*****************

2020/06/22

【宜蘭】這是在摩洛哥吧?!


陳子瑜:

開價30億元
屋主是宜蘭友愛百貨公司的前老董
曾經招待過李登輝總統
目前仍然乏人問津

參考資料:
https://m.xuite.net/blog/apex.cheng/wretch/564867004

2020/06/17

【宜蘭】從師大路的蘇格拉底搬到清大的蘇格貓底,這回變成了蘇格澳底書店

從師大路的蘇格拉底搬到清大的蘇格貓底,這回變成了蘇格澳底書店

#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在貢寮街有機書店看到了附近的書店地圖,金沙灣有家蘇格拉底海洋書苑,蘇格拉底這幾個字讓我想到在師大路與清大內的書店,於是就跑到了金沙灣,曾經在32年前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跟高中同學一起來露營過的海灣,讓我印象深刻,可是找不到海洋書苑。

於是再求助 Google 大神,原來書店在澳底,所以改名叫作蘇格澳底,不過,我運氣不好沒有遇到貓哥,看到網路上的報導,由於東南亞書店的啟發,買了一台車來當成行動書店,取名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協助來台移工,行動車不但有書,還可以當成卡拉OK,令人感動。

希望貓哥的書店不要再搬了。

相關資料: — 在蘇格澳底海洋書苑歐風民宿。

【台北】師大路夜市 【新竹】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亞倫雷奈影展《喧嘩的寂寞》 《焦糖專欄》謝謝你的美好!有貓有咖啡還總向移工送暖的「蘇格澳底」

2020/05/05

【宜蘭】蘭陽博物館,烏石港舊址旁的啾咕咖啡



一直想著要到黑潮書店,搬到頭城變成黑潮有機書店,到訪時間也都沒對上,所以一直無法一探究竟,沒想到這回來鳴草咖啡搬到宜蘭市區,這也變成啾咕咖啡了。

台灣的公共空間外包到底發生了甚麼問題呢?換來換去!

2020/03/30

【宜蘭】鳴草咖啡



前一陣子坐捷運聽 podcast,聽到一個"咖啡簡單說"的節目,節目的主人翁叫做草闆,於是,我就跑到了鳴草咖啡。

宜蘭的碧霞街,以前熟悉的"Stay旅人書店",還有"小房子有書"與進士楊士芳紀念公園等,看起來這幾年整條街有些變化,但變化不大。

鳴草咖啡裡面有扭蛋機,用雷射雕刻機打印在厚紙上,打開扭蛋後可以像樂高一樣組合起來,把宜蘭的古蹟組出來,的確蠻有創意的。幾年前世傑說明過這樣的構想,不知執行成效如何呢?

鳴草咖啡對面有點綠蔭的紀念公園,陽光照射過來時光馬上變成了緩慢時光。

2020/03/26

【宜蘭】頭城小花徑



原先以為觀光客減少的關係,可能台鐵的電車班次會少一點,沒想到中午在店中聽到非常療癒的鐵軌聲音,轟隆轟隆地來來回回,有時是貨車、有時是普通車,快速的普悠瑪,讓緩慢的時光,有了一點速度感!

不知道台鐵、捷運會不會有這樣的網站呢?在螢幕前就可以感受電車時光。

https://zh-tw.flightaware.com/live/

不知道為何每回到了這裡,身心就慵懶了起來,發呆看著窗外的汽車往來,好像時間停滯下來,可是一起身看看手機上的時間,卻好像快轉一樣過了幾個小時,急急忙忙的趕回台北。

有時路邊停著名牌車或是大車,今天停了三台跑車,台灣各交通要道,都可以開發這樣的咖啡館吧!公路與鐵道的交會,也是時光變慢的地點。

2019/11/01

【台北】昭和町(青田街)帝大組合、高商組合到總督府山林課員工宿舍群



今天是宜蘭某中學的老師來訪,很簡短的帶了看了昭和町(青田街)帝大組合、高商組合這些教授自行貸款設計興建的日式住宅,洋和混合,外表日式內裝卻是洋式的住宅,最後在總督府山林課員工宿舍群結束,在樸質的雙併雙玄關的基層公務人員住宅結束,雖然簡單,但一棟房子有兩個玄關,兩家子住在八個房間裡面,其實室內空間一家有四個房間算是很大的住家了。

雖然時間很簡短,透過這樣的導覽,希望老師們有收穫,進而也讓學生對於我們這塊土地多一點感情。

PS. 突然想到羅東叫做老懂ㄟ,我真的是班門弄斧啊!

2019/04/16

【宜蘭】我的書寫人生,淡大蘭陽園區



每次去那邊演講,無論晴雨,都覺得空氣清新,風景怡人。在這邊上課的同學會不會與世無爭呢?

【宜蘭】小花徑咖啡



已經是每次去宜蘭的必去聖地,今天有微型植物園的展覽,在玻璃瓶裡面,自成一個世界,只要給充足的陽光,就可以生存的植物,裡面還有霧氣,看了十分療癒。

2019/04/02

【宜蘭】舊書櫃




宜蘭車站旁,一頭是幾米公園,另一頭就是舊書櫃,車站旁經常有倉庫的空間,目前各站的這類空間,不是閒置就是拆除。

瑞芳車站旁有開民宿、講座的新村芳書院。
九曲堂有一勾堂[Eagle。
屏東竹田的大和頓物所。
......

其實大車站的規模都可比華山、松菸,小車站的倉庫,更可以說以前的故事,配合現代新建材,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有些倉庫變成了眷村,眷村也逐漸消失了,那麼這些空間的使用,若可以再多了解以前在地的使用模式,例如是放米、糖,還是放茶葉、石油,在地的產業可以因此復興的話,是不是更好的使用模式呢?

我知道這二十年來,因為社區營造有些經費,有些當成文史展覽館、文史工作室,或者舉難展覽、圖書室等等,後來沒有經費就變成蚊子館。

車站有點像是"任意門"的概念,若能夠以一些相同的元素來串連,或許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這樣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