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台北】世紀旅程,1920-2020 台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

世紀旅程,1920-2020 台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

這個展覽使用了很多影片與多媒體方式,是讓小朋友可以來參與很好的方式,不過小朋友要了解這個題目嗎?

整個展覽很活潑,感覺上有點太跳了,還是要花點時間消化,台北設市的題目有點廣,有百年的歷史要述說,還要讓大家了解不同時代台北市的改變,其實非常困難。

我期待未來的展覽可以縮小一點範圍,做更多個深入的內容。

很感謝導覽老師的介紹。

凡事問臉友

凡事問臉友:

請問專家,座敷的床之間旁,有個書院造的窗戶,這個窗台會不會太高了啊?還是床之間沒有做"高一點"?

楊勝:這哪,好有趣。看似書院造,書院窗像窗子。地袋、違棚、地板的關係有十分趣味,好想去朝拜

2020/10/30

【台北】天成飯店拾柒Cafe

天成飯店拾柒Cafe

喜歡登高望遠的人,可以來這裡看看台北車站周邊,有許多歷史古蹟,當然最好帶著有長鏡頭的單眼相機,拍拍北門、鐵道部。

亭仔腳會蓋回來嗎?

【台北】在 有河書店,趁機請三重 Daily 常日書房 的美女老闆入鏡推書《臺北老屋三生事》

雖然在 有河書店,趁機請三重 Daily 常日書房 的美女老闆入鏡推書《臺北老屋三生事》

#臺北老屋三生事 #跟老屋合照

《臺北老屋三生事》前任屋主陳正宏教授家族的二、三事

今晚,到了野草居食屋,非常溫馨的許多家族在聚餐。陳正宏教授帶了他的叔叔、妹妹、弟弟及其他親戚來用餐,這四位在此地居住了非常多年的時光。

陳正宏教授的叔叔雖然已經九十幾歲,但是很清晰的記得這棟屋子原本靠河岸那邊有塊空地,有顆大榕樹,今日變成馬路,而且隔壁的小廟變成今日非常壯觀的廟。

陳正宏教授的妹妹目前是畫家,她的兒子是楊安澤,回來台灣曾經來野草居食屋吃飯過,更厲害的是有可能未來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那麼,大家多來野草居食屋,這邊出去的人都非常會念書,也非常有成就。

陳正宏教授的么弟,就是在這裡出生,當時還去拜託馬偕醫院的醫師朋友來家裡接生,長大後與哥哥就擠在座敷那間房間。

這棟房子真是非常多的故事,原來我寫出來的只是佔了一小部分而已啊!

快來跟我講你們家老屋的故事,有可能後代就成為總統喔!

#臺北老屋三生事 #野草居食屋

2020/10/29

第一次去原民電台錄音《臺北老屋三生事》

很感謝舞賽古拉斯的訪談,出版社安排的時候,跟我說明主持人是一個很厲害的得獎主持人。

今日一見果然親和力很強,而且能夠找到書中的重點,有時我太囉說又會把我拉回來,真的太強了。

《臺北老屋三生事》書中的老屋跟原住民有關呢?島嶼文創村節目,會公布答案。

原住民的圍巾,感覺比中東的圍巾還要厲害。

《臺北老屋三生事》 跟老屋合照

這棟老屋在新生南路旁,從預防淹水的大排水溝堀川的興建,到現在的紫藤廬,真的歷經了三個世代,要知道這裡的發生事?請看《臺北老屋三生事》 #跟老屋合照

《百年戰疫》百年戰役

《百年戰疫》百年戰役

1895年日軍來台接收,迎面而來的是傳染疾病,當兵時隨軍來台的堀內次雄,當年內心應該是充滿了各式的想法如何去解決衛生問題。

堀內次雄在近衛師團中超過兩成的士兵感染霍亂致死,這樣的經歷,讓他專心致力與細菌學的研究,後來多次來台,並且在 1915-1936年間擔任校長,鼠疫(黑死病)與瘧疾的防治,成為他最重要的目標。

看這本書,終於把台北各地作為醫院的原因搞清楚了一點,SARS期間的和平醫院,以前到底是甚麼醫院?書中除了簡單易懂的故事,還有珍貴的照片,值得一再重讀

2020/10/28

【台北】水瓶子的行程



很多朋友詢問如何參加我的活動,因為各主辦單位不同,報名方式也大不相同,我想我每一個月整理一次當月行程公布在這裡好了,過期的活動也會加入心得報告,方便大家複習。

2020年

11/2 13:30-16:00 中正社大城南軸線巡禮
11/5 14:00-16:00 大稻埕蔣渭水文化之路導覽
11/7 10:00-13:00 與臺北有關之《行》主題:溫州街的故事,文獻會
11/8 11:00-11:30 失智症協會,野草居食屋導覽
11/8 14:00-17:00 《臺北老屋三生事》讀友分享會
11/12 10:30-11:30 青田七六導覽,金華國中
11/14 10:00-12:30 跨文化走讀 - 東門.世界多元宗教與信仰,金車基金會
11/14 14:00-16:00 《臺北老屋三生事》新書分享,有河書店
11/15 9:30-12:30 苑默文/黃建忠/水瓶子 台北清真寺百年時光漫步伊斯蘭美學聖殿
11/16 15:50-17:40 行天宮社會大學:古文明慢步--羅馬尼亞
11/18 10:00-11:00 青田七六導覽
11/21 9:00-10:00 青田七六團體導覽,北一女(引導即可)
11/21 14:00-16:00 《臺北老屋三生事》新書分享,新星巷弄書店
11/22(日) 10:00-12:00 台北城的發展與都市的中軸線,星球講堂
11/22 13:30-15:30 心思維昭和町導覽+手做課程
11/23 15:50-17:40 行天宮社會大學:古文明慢步--伊斯坦堡
11/27 10:30-11:30 青田七六團體導覽
11/27 14:00-17:30 水瓶子/林婉美 大稻埕百年時光-漫步蔣渭水自由民主之路+當咖啡遇見新文化運動
11/28 10:00-11:00 青田七六導覽
11/28 14:00-17:00 走在米道上,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11/30 13:30-16:00 台北的水圳道,中正社大

2020/10/27

【台北】屋頂,還有各個時代的屋頂

會不會有一天總統府的塔樓,會被我們放置在博物館內呢?
總統府後面藏著101

《臺北老屋三生事》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推薦



拍完照手機自動上傳相簿,然後 Google 就問我要不要 tag 凌宗魁老師,原來,戴口罩也能正確辨識人臉。

參加完導覽,發現即使是類似的景點,凌宗魁都可以用平靜的語調,生動的描述出這些建築的前世今生,甚至是背後興建人的辛苦(八卦)。

***

城市空間的故事需要不斷的被講述、不斷的重複書寫才能延續。建築作為生活容器,也因為承載新時代的用途而持續生命,今人也因此能與過去對話。......

***

這本書找了九個人推薦,又有36處老地方,看來可以辦甚麼活動,請大家跟這些建築古蹟合照。— 與凌宗魁。

【台北】淡水日式建築@城市科技大學

很訝異有人邀請到城市科技大學研討會去分享城市美學。很想把淡水建造這些建築的歷史脈絡講清楚,想當然沒有足夠的時間,下次我想我應該要再精簡資料。

我認為城市美學應該建立在這座城市的歷史演進,從地理環境的形成到人類在土地上雕刻塑造,都是形成我們認知『美』的重要因素。

感謝以前在明日報的網友,居然還記得我這個跨界跨領域的人,可以找到我去演講,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去分享!

會中有一個同學很投入,我問的問題都有共鳴,可見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同了,有興趣在某一主題挖掘的人,可能比老師都還要博學,這是『網路』給我們的正向收穫。

而我,非常佩服在大學的教授,一定是三頭六臂,要帶學生念書寫作業還要寫論文,備課之餘還要辦研討會找講師,聽完演講還要立馬歸納分析問問題,都把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全部都包辦結束了!

回首,我們認知最好的老師,卻只是會講笑話的人。

2020/10/25

【台北】西本願寺前的中華路上,這棟樓上滿是行動電話基地台

今天參加文獻會的導覽活動,到了西本願寺前的中華路上,這棟樓上滿是行動電話基地台,整個後現代建築風格,好像是科幻電影才會出現的造型。

想起來京都有一棟被拆掉的建築,凌宗魁老師馬上就說明了這棟建築應該是模仿高松伸建築師,很悲哀的,在日本高松伸的許多地標性建築都已經消失。

從西本願寺的鐘樓看過去,最後是新光摩天大樓的屋頂,現代建築爭奇鬥艷,我覺得最後會是傳統建築的樣式會持續地在地球上留下來。

Peter Lee:這棟模仿的是桃山車站前的ark牙醫診所建築

相關資料: 高松伸建築事務所在台灣的作品:http://www.takamatsu.co.jp/projects/projects.php?a=9
【京都】HINAYA 織陣京都,後現代建築的消失: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4/hinaya.html

【台北】City 廚房的小學同學會

小學畢業38年,難得今年又撈回一個同學,因為疫情關係有些同學沒有回台。

感謝副班長開設的簡餐店,讓我們每年可以在此放肆的喧鬧。

同學中有一位是幼稚園同學,這樣我們認識已經四十五年了,真是驚人。

漸漸地的我們的兒女都已經上大學,希望家長經、健康經可以少一點。— 與 Jen Yi 和張皓安

2020/10/24

【台北】從公會堂出發,觀察日本時代的畫家們的作畫地點,有甚麼時代意義?

20201024

從公會堂出發,觀察日本時代的畫家們的作畫地點,有甚麼時代意義?

這是第一次辦從城中的公會堂出發,看一下倪蔣懷所創立的台灣繪畫研究所所在地,然後走到大稻埕碼頭去看台北橋,去港町看一下陳天來的洋樓,這些歷史場域有甚麼時代意義,為何這些畫家們選擇在這裡作畫呢?

我覺得這一條路是很快了解台灣畫家的路線!

三個半小時其實有點累,假日的大稻埕充滿了人潮,好似九十年前的郭雪湖的《南街殷賑》重現,從日本畫家與台灣畫家在相同的地點作畫,畫中的觀點,其實大不相同。

我用了莫內、梵谷的畫作,來說明百年前台、日畫家的學習與模仿,但細看莫內、梵谷、高更的畫中畫,又是學習了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的庶民精神!這樣的交流不就是《南街殷賑》的精神嗎?

2020/10/22

《臺北老屋三生事》開始打書行程

第一個上的廣播節目,每出一本書上廣播節目,剛開始都不知道怎麼談,感謝主持人提問,讓我知道怎麼講會比較順。

寶島新聲廣播電台FM98.5 有線上直播,播出時間:10/23(五)早上七點半到八點,有線上送書,請到粉絲專頁留言。

訪問的影片剛剛已經單獨上傳了, 等等中午十二點會露出, 歡迎珍藏分享, 感恩^^

https://youtu.be/g_7an_NxFaA

新書銷售點: 欒樹下書房、 台灣的店、 聚珍臺灣(松菸及台南)、 博客來網路書店,或向各鏈鎖書店、獨立書店訂購。

2020/12/4

Part 2 是今天上午的廣播,表姊發 LINE 來說我小時候講話很慢,現在有變快喔!

可是,我聽了好像跟主持人在不同的世界對談,我講話實在太慢了。

2020/10/21

【台北】夜間導覽,大稻埕的新美術運動

http://travelers.tw/trip/4672

本週三晚上的夜間街區慢步的活動,讓大家體驗不同的大稻埕,這幾年假日總是熱鬧滾滾,騎樓下塞滿了各式南北貨中藥材,入夜後,這些商品突然消失,城隍廟的們也關了起來,整個迪化街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讓我們走回一百年前的大稻埕,到這些畫家寫生的地點,找回當年的繁華。

10/21大稻埕夜間導覽成團囉!晚上來吃台灣點心鹹酥雞,上次老闆加碼再送龜苓膏,不知道這次會有甚麼驚奇呢?

1920年代大稻埕的黃金年代,這個很大的題目,我試著在三個小時內講清楚!

20201021 夜間導覽,大稻埕的新美術運動

導覽陳德旺以前居住的地方遇到 李明璁 老師,他剛好要去晚上九點鐘的演講。他前一陣子在公視的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我剛好手板拿起的是畫家所描繪 1930-1950 年代的永樂市場。

十年前的下午五點多走在迪化街的騎樓,大概就是這樣的景象,所有的店家貨品都收納進屋,關店休息,而且整個街區黑漆漆一片。

沒想到十年後晚間雖然沒有多少店家開著,但是騎樓已經點燈,而我們利用這樣的時光,走訪百年前畫家的生活場域,了解在日本時代的統治下,年輕人學習西洋美術,並且融合了傳統的宗教信仰,在畫作上不斷的創新,比起日本籍的畫家,台灣畫家受到更大的侷限性,但卻能透過不斷的自省,找出出路。

從倪蔣懷創立的水彩會、繪畫研究所,陳植棋被退學,郭雪湖到圖書館自學、入選、免審查,到了後來陳德旺創「ム─ヴ洋畫集團」,並且堅持不參展,這些台灣畫家的成長與自省,與大稻埕脫離不了關係。

今晚,我想講得太多了,很可惜沒有走完到蓬萊閣前台灣繪畫研究所所在地。

感謝馬梅的紀錄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 #夜間導覽 #大稻埕新美術運動

2020/10/20

【台北】梅酒加珈琲@好孕工作室

一進門,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強",一邊哭一邊鬧,所有的大人都堅決不理他,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理念,然後被媽媽帶到庭院去了。

然後看到了這組傳統的"椅轎",以前的小朋友只要亂跑哭鬧,就鎖在這個竹椅子裡面,不過我想鎖到一歲可能就鎖不住了。

這種多功能的工藝品,怎麼看怎麼美,而且十分經典,老闆給我一杯熱的咖啡加了庭院的迷迭香,原來熱的梅酒是這種味道啊!

最近幾年的街區慢步(導覽),講究的是跨界、誇領域、跨文化、在地又要國際化,已經不算是導覽的範疇了,經典 vs 多功能應該算是矛盾吧?

想太多了,很感謝這杯梅酒咖啡沒有感冒糖漿的味道,透出淡淡的迷迭香味,我還是回家試試梅酒+咖啡的比例怎樣比較好喝! — 和陳鈺萍在好孕工作室。

2020/10/18

【台北】小朋友來,我刻意的都是用大人的語氣導覽

1 2
  3
456
1.青田街七巷二號
2.北投文物館
3.楊奕軒畫作
4.青田七六座敷床之間花藝
5.北投文物館一角
6.孵咖啡

最近幾天接觸到很多黑白綠意,看了這樣的照片,我直接出神發呆,很放鬆也很療癒。

今天上午的導覽,有些家長帶了小朋友來,非常的乖巧,也很專注,我刻意的都是用大人的語氣導覽,試著放慢把一些事情說明清楚一點,短短一小時,說了好多好多事件,希望大家有收穫。

小朋友的專注力的確很容易因為沒有興趣沒有壓力離線,長期以來,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樣的導覽,我自己也沒有甚麼預設的立場,只能憑藉導覽當時的感覺調整,有時候,我覺得反而是我會脫離現場而出神!

不知道聽導覽的人有沒有發現呢?

【新北市】每年都會去一次李梅樹美術館

左下圖:洪瑞麟畫中的倪蔣懷,天使拿著十字鎬表示礦工的用具,暗指倪蔣懷的工作。

每年都會去一次李梅樹美術館

今年的梅樹月主題:繁花盛開,美術史裡的三國演繹

對於繁花盛開,我大致上了解是說明石川欽一郎這位老師在教育台灣學生開枝散葉,展出了石川的寫真相簿,許多照片也是第一次公開,也把這些黑白照片上色,可以看到李梅樹、倪蔣懷等人年輕的樣子,實在非常值得細細欣賞。

至於"三國",是哪三國?原來是日本、台灣、英國。的確,台灣應該是一個國家,把這一師生傳承的三個國家連結在一起,為什麼是英國呢?

石川非常佩服伊斯特,來自英國到日本寫生作畫旅行,兩人認識後書信往返,也可以看到石川畫作受到伊斯特的影響,後來石川也到處寫生,而倪蔣懷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持續旅行寫生。

水彩,後來西畫大部分用了油畫而比較式微,台展的油畫作品為主流,或許如此倪蔣懷後來也沒有去參加台展。

【台北】2020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從大橋頭車站出口,就可以感受到熱鬧的景象

2020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從大橋頭車站出口,就可以感受到熱鬧的景象。

一團團觀光團的導覽,除了在街上的變裝遊行之外,有些街屋從傳統的零售店,翻轉成為表演的舞台,街道上的觀眾往屋內看表演,也有在街上跳舞,人們在騎樓下觀賞,一團團看熱鬧的人們,頓時也成為被觀看的主角。

從傳統民俗廟會的活動,街道是參拜繞進的路,轉變為藝術節,我覺得是振興地方的好方法,從店家自力參與,我覺得比官方定期放煙火辦活動要更有凝聚力。

希望明年有更多節目。

【台北】沙丘

沙丘

走上了五樓有點喘,但我每天走四樓公寓都不會喘,為何多了一層樓就差那麼多,我想原因是樓梯高低不同不習慣而已。

看著來此的年輕人,每一個人都有點喘,想著越難到達的咖啡館,應該是越有世外桃源的感覺,預約制也有對這一段時光有點期待的心情。

每一杯飲料,每一份點心,都可以體會店主用心的滋味,這一杯特調的飲品,叫做酸甜戀人,讓我想到了另一家咖啡館--夢仙。

2020/10/17

吳怡農的父親吳乃德作品 《臺灣最好的時刻 1977-1987》

吳怡農的父親吳乃德作品《臺灣最好的時刻 1977-1987》

原來我大學四年,是活在台灣最好的時刻,總總的民主改革運動,都在美麗島事件後成形。

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在 1960年被停刊,島內的改革聲音嘎然而止,台灣政治呈現一片的祥和,因為只要反對政府的蛛絲馬跡,就會被剷除。

每次回顧這樣的歷史,那個時間或許在國際社會也是剛好的時機,柏林圍牆倒榻、天安門事件、蘇聯解體,這一連串的國際事件,台灣也剛好在這個浪頭上。

【台北】捷運的地下街

忠孝復興與忠孝敦化的地下街,很多攤位租不出去閒置,原本覺得臨時性短租的攤子都會很醜很雜,沒想到這家賣書的擺設還算不錯。

捷運公司是否可以把閒置的攤位用比較便宜的價格租給藝術家作展覽,或是做為小型表演空間,或是相關的活動,我覺得地下街賣場應該也有復興的一天啊!

而不是出租給誠品或星巴克就解決問題了。

2020/10/16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日本近代洋画大展》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

這本書是 2017年在北師美術館的展覽所出版的,去日本參觀小地方的美術館,日本畫家的故鄉,家族經營的美術館,或者是縣市、鄉鎮級的美術館,竟然可以邀請到安藤忠雄來設計展館,展出的也是在地藝術家作品。

當時我對日本畫家還不那麼熟悉,但是對於日本小地方的美術館印象深刻,沒想到在北師大可以有這樣的展覽,補足了日本在明治末期後急欲追上歐洲美術,大量的購買西洋畫家作品,日本洋畫家從原本的臨摹模仿,溶入了日本的傳統,形成了多樣的風格,後來這樣的風格,其實也影響著台灣的畫家。

若用這樣的脈絡來看,就非常清楚台灣畫家的作品為何會畫出這樣的作品,而1929年成立的赤島社、1934年成立了臺陽美術協會,台籍畫家有了空前的『抗日氣象』。

這些作品,其實,在台灣都有展出過,我們試著從展出作品、作畫處的公會堂(中山堂)出發,這些轉變真的非常容易觀察。

歡迎參加這個街區慢步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73087646814146/

【台北】青田七六的導覽,某中學志工媽媽們

20201016

青田七六的導覽,某中學志工媽媽們

原以為這位導覽老師是孩子王,小朋友都會被他逗得笑嘻嘻!

沒想到媽媽們也是一樣!我相信大家收穫滿滿!— 與教皇張。

2020/10/15

【台北】重現李梅樹畫的香魚 台灣旅遊廚房

圖:李梅樹/1938年/香魚,攝影:陳彥文

重現李梅樹畫的香魚 台灣旅遊廚房

這是超級混搭的活動,第二次舉辦,半小時體驗炸鹹酥雞(我們有改良喔),一小時在室內說明西洋美術史,一個半小時夜間的街區慢步,走訪畫家的作畫點。

那麼畫作中的食物是怎樣料理出來的呢?我們實作的香魚,已經消失在台灣河川的物種。

2020/10/14

【台北】『畫時代』特展 @北投文物館

『畫時代』特展 @北投文物館

好久前就想要去參觀,但一直過於忙碌排不出時間,今天才正式去參觀,回來發現居然是去拍個人寫真,真不可取。

一進門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把一旁的平板拿過來照在畫上,就會發現這幅畫有了當年叫賣聲的配音,而且還會變成夜晚,人物好像都從畫中跳了出來。

不只是展覽旁的平版有實體展加上AR的特效,拿自己的手機去掃QR Code 網址,也有同樣的效果。

這個展我最喜歡的是潘麗水(潘雪山)的那幅《畫具》,畫中不只有畫、寫生的素描、字,還有台展圖錄的書,這幅畫讓他入選第五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北投文物館還把畫中的實體物品同時陳列出來。

整個展覽從畫中跳出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除了畫之外,還跨了時代,有些新的東西,有些是舊的東西,但是已經修復好畫作宛如新生,只有實體的物品猶如一個老人,有著歲月的痕跡,我想這也是"跨"的樂趣吧? — 在北投文物館。

《華府跫音:排灣族與國務院、林獻堂與櫻花考、大使館與黨外圈,你所不知道的60個台美故事》

《華府跫音:排灣族與國務院、林獻堂與櫻花考、大使館與黨外圈,你所不知道的60個台美故事》

每次看這本書的書封,就想要買回去看,書封底還有華府三大地標都跟台灣相關的猜猜看,非常有趣,隨手翻閱一則內文,大概也只花三分鐘,所以我每次去有河書店(其實才第二次去),看了快三分之一,上次看了價格,還是放棄帶回家。

這回又翻閱了一下,本來還要繼續讀,但時間不夠,於是只好帶回家。

作者洪德青,是部落格時代的部落格格友,曾經有出版《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後來還花了很大的力氣改版。市面上有眾多的旅遊個人心得的書籍,但是能夠深入淺出的非常困難,每一則簡短的文章,都會有原來有這樣的事情,我們對於台灣的前輩到華府的足跡,真的知道的太少了。

PS. "跫"的念音是"窮"

《臺北老屋三生事》孵了很久的書終於生出來

孵了很久的書終於生出來,很感謝典藏文創完全支持,我對實體書有些莫名的堅持,許多設計也很讓人驚奇。

①由於經常有跨頁的照片,這本書的裝訂,可以完全攤平。
②書封與書本是一體的,近年大部分書封是分開的,閱讀時成為干擾,書封經常不見。
③書封不是全部上亮光,只有字與部分六角磚上亮光
④軟的書封,容易翻閱。

這本書除了 橘枳 的插畫之外,還有一個亮點是資深責任編輯寫的詩,每一棟老房子開場白都是感情豐富的詩,是感同身受的人才可以用這麼精練的文字描述一棟屋子的三生事。

出了幾本書以來,都覺得遇到很厲害的編輯,喜歡咖啡館的編輯,喜歡書店的編輯,喜歡散步的編輯,這回遇到了喜歡老房子的編輯,感恩!

新書在 欒樹下書房 已經上架,過幾天在博客來與各大書局應該就可以買到了,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水瓶子。— 在欒樹下書房。

活動隨時更新:


《城市旅行》臺北老屋三生事

  1. 《臺北老屋三生事》孵了很久的書終於生出來
  2. 《臺北老屋三生事》開始打書行程
  3. 《臺北老屋三生事》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推薦
  4. 《臺北老屋三生事》 跟老屋合照
  5. 第一次去原民電台錄音《臺北老屋三生事》
  6. 《臺北老屋三生事》前任屋主陳正宏教授家族的二、三事
  7. 【台北】在 有河書店,趁機請三重 Daily 常日書房 的美女老闆入鏡推書《臺北老屋三生事》
  8. 【台北】中正社大課程,趁野草居食屋還沒有開業,帶大家進去
  9. 《臺北老屋三生事》在海產店簽書
  10. 水瓶子《臺北老屋三生事》讀友分享會 No.00
  11. 《臺北老屋三生事》到便利店辦簽書會?
  12. 《臺北老屋三生事》吳淡如的節目
  13. 《臺北老屋三生事》新書分享,找了老朋友 楊燁來站台分享,同場加演新北投車站回家秘辛 No.01
  14. 【台北】霞客咖啡,俠客精神的深夜食堂
  15. 【台北】漢聲《臺北老屋三生事》
  16. 《臺北老屋三生事》 Bravo 電台與都市偵探李清志老師錄音
  17. 【桃園】新星巷弄書屋特別場《臺北老屋三生事》分享會 No.02
  18. 【台北】教育電台《臺北老屋三生事》
  19. 【台北】臺北老屋三生事,世新電台鳥瞰臺灣
  20. 【新北市】Daily 常日書房 x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21. 廖科溢《臺北老屋三生事》
  22. 【桃園】焙思書房《臺北老屋三生事》 No.03
  23. 《臺北老屋三生事》 老屋欣力-常民生活場域的文藝復興 No.04
  24. 【臺南】道南館:《爵士喫茶案內所》《臺北老屋三生事》
  25. 【大溪】老屋二三事演講,不過,我不是用日語喔!
  26. 【桃園】大溪新南12,天井逅書《臺北老屋三生事》No.05
  27. 《臺北老屋三生事》在欒樹下書房的展覽與青田七六的導覽
  28. 《臺北老屋三生事》獨立書店分享場次
  29. 賴靜嫻《臺北老屋三生事》
  30. 《臺北老屋三生事》速寫上色活動,畫家帽真多 No.06
  31. 【宜蘭】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
  32. 《臺北老屋三生事》欒樹下書房 插畫家 橘枳 畫老屋與調查當下的故事 No.07
  33. 《臺北老屋三生事》新書分享會,聚珍臺灣松菸店 煙草工場炊事場在哪裡?了解松菸前世今生。《走進松菸》從松山菸廠到松山文創園區 No.08
  34. 【台北】老屋寫生相關書展
  35. 【新北市】常日書房主辦的新書分享《臺北老屋三生事》No.09
  36. 【南歌人生】蔡振南《臺北老屋三生事》與《光的闇影》
  37. 【北埔】藍鵲書房講座:龍瑛宗文學中的街道風景 No.10
  38. 【新竹】工藝櫥窗,十字路口的專門書店咖啡館 #臺北老屋三生事 No.11
  39. 【台北】二二八白色恐怖相關文化資產,感謝眾多教授級的人來參加二二八發生地旁邊的講座《臺北老屋三生事》 No.12
  40. 【宜蘭】臺北老屋三生事 X 壯圍老屋新生命 交流分享會 No.13
  41. 【台北X基隆老屋三生事】見書店老闆家 No.14
  42. 《臺北老屋三生事》 橋下簽書會
  43. 《臺北老屋三生事》超級玩樂大帝國
  44. 【台北】遇到照片中的小朋友《臺北老屋三生事》
  45. 【台北】三十重聚
  46. 【台北】KTV簽書會

2020/10/13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

從明信片除了看出在地歷史文化之外,沒想到當年的明信片還兼具傳達軍情的效果,比當年的報紙、廣播還要厲害。

透過戰俘寄出明信片給千里外的家人,達成宣傳的工具,簡直就是現代的 twitter、臉書等社群工具。

用明信片來說大日本帝國的現代化建設、隱隱的帶入了文化交流:原住民、藝術、商業等,這中間的學問實在太大了,很可惜現在寄明信片的交流式微,也只能說明那一百年的歷史。

2020/10/12

【新北市】李梅樹、布荷東、米勒


右下:拾穗/米勒/1857 年
上:拾穗者之歸 Calling in the Gleaners/朱爾斯.布荷東 Jules Breton/1859 年
左下:黃昏/李梅樹/1948 年

Y.h. Chang:好美… Julien Dupré 也有類似的題材作品,或許也可以納入一併欣賞
水瓶子:拾穗者非常辛苦,後來變成過度美化,李梅樹在 1948年,到底是要告訴我們甚麼?番薯大豐收?

2020/10/11

《設計師澀井直人的假日》《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設計師澀井直人的假日》

看這部連續劇的第一集,我想起了以前也遇上了會故意看不起你的人。

我深知在職場上工作,大部分人看得是你的公司,或是你的家族、人脈關係等等,最後才是看你的能力。

所以我每天都在想怎樣才能增加自己的能力讓人看見,其實從小到大都有焦慮感,焦慮自己能力會消失。

這幾年深居簡出,比較少跟朋友搏感情,會不會連人脈也都消失了呢?

雖是小品戲劇,對於人生的描述卻十分的細膩,難得讓我哈哈大笑的連續劇。

《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福山雅治好帥

【台北】臺北病院ノ庭 (臺北醫院的庭園), 1929


萬事問臉友,後面的高塔,是總督府嗎?
臺北病院ノ庭 (臺北醫院的庭園), 1929
李梅樹
第三回台灣美術展覽會
來源:台展資料庫


原始: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3134686d0cee5159cd634f869684eef6

【台北】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萬事問臉友: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來源:開放博物館,典藏者:李梅樹紀念館|Li Mei-shu Memorial Gallery,1946年

來個維納斯合集好了

《裸體的馬哈》(西班牙文:La maja desnuda)是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創作於1797年至1800年間。畫作顯示了裸體的馬哈(「馬哈」(maja)在西班牙語中是指「姑娘」或「漂亮姑娘」的意思)。戈雅還繪製了一幅表情、姿態一模一樣的《著衣的馬哈》(La maja vestida)。現藏於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維基百科)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義大利語:Venere di Urbino)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畫家提香創作於1538年的一副油畫。該畫受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的影響,描繪了希臘神話愛神維納斯赤裸躺臥的情景。現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沉睡的維納斯》(Sleeping Venus 或 Dresden Madonna)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大師喬爾喬內創作於1510年的一副油畫。畫作描繪了羅馬神話愛神維納斯赤裸沉睡的情景。喬爾喬內未完成該畫,後由提香完成景觀和天空。現藏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歷代大師美術館。(維基百科) 傳說師兄弟情誼就毀於這幅畫。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12/blog-post_11.html

2020/10/09

【台北】豐年社,昭和町導覽

昭和町導覽

這是我們的鄰居豐年社的員工街區慢步昭和町活動,以前在內科上班,訪問了許多同事與客戶,為何下班的時候都不會多了解一下周邊,急著要浪費時間塞車回家呢?

大部分人的標準答案:這裡是上班的地方,下班要馬上離開轉換心情。

我曾經在內科的咖啡館連留,也在一排樹木下緩行,或者去附近的金控公司表演廳去聽歌劇,十年前的內科荒蕪的沒有文化講座,我是如此的調劑身心轉變心情。

大家或許會覺得在青田街溫州街上班的人應該很幸福吧?每天經過許多不同型態的老房子,綠蔭灑入辦公室,街上熙攘的小學生,還有許多安親班仍然十分熱鬧,咖啡館開了又關,不斷的轉手,這條街會看到許多教授出沒,還有老咖啡館老闆會透漏那些退休教授的秘密。

故事太多了,看妳要鎖定在哪個年代,世代交替如何世代合作?讓大家知道我們失去的歷史,我覺得十分的困難。

《彭明敏旋風》

《彭明敏旋風》

在二手書店買到這本書,看到裏頭有彭明敏教授的簽名,立馬買回家。

彭明敏教授對於每一件事情的鋪陳,都不是三言兩語簡單的可以描述完全。每一次帶昭和町(溫州街)的街區慢步,總要非常快速的帶過,很害怕可能傳達會有所誤差,要不斷的重新複習。

下次,我想走到李登輝居住過的地方,談談李登輝。

2020/10/08

【台北】林阿琴,1915年9月29日-2020年10月8日

林阿琴,1915年9月29日-2020年10月8日

林阿琴在1933年(18歲)正在創作《黃莢花》。(圖/郭雪湖基金會)

2020/10/07

《著名漫畫的房屋格局》

《著名漫畫的房屋格局》

看完後發現以房子的大小來看,小丸子的爺爺,官階應該不小喔!

《「茶。生活」閱讀講座》

傳統工藝的現代路徑—後柳宗悅的美學與實踐

日本人稱「民藝之父」的柳宗悅深入全日本展開的民藝行腳的成果,為現代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指引?

https://bit.ly/36FqLnx

歷史上大多數創造生活器物的工匠都沒有留下姓名就離開了世界,但是他們精心製作的器物,卻一代代給世界帶來生活美學的變革。

日本人稱「民藝之父」的 柳宗悅在1925年將「民眾的工藝」一詞加以簡化,誕生「民藝」一詞。 在這些長久被視為粗糙鄙俗的生活用具中,發現被人們忽視的生活之美,藉此提出「民藝的概念。在柳宗悅為首的民藝同仁們的努力下,行腳采風·遍及全日本,不只歸納出民藝美學的理論基礎,也將全日本精良的工藝介紹發揚。

台灣手工藝中心在初期的工藝提倡裡,民藝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這些民藝融入生活中而產生「用之美」,藉由這些工藝器皿提升我們的生活美學素養。

遛遛七六小書房策劃的「茶。生活」小書展衍生閱讀講座,此次邀請書展的推薦人之一,也是翻譯日本柳宗悅《茶與美》並設計「轉折壺」的作者李啟彰先生,為我們分享:由柳宗悅的民藝為現代的生活帶來什麼的指引?要如何從當中的美學觀擷取精華並實踐!當代民藝需要藉由什麼方式找到出口? 一起賞析「民藝」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