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傅朝卿老師多年的經驗分享,加上眾多世界各大城市的實例說明,很期待下次出國能夠按圖索驥,看懂這些改造的理念。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菸、茶、糖篇》
台灣有眾多的糖廠,現在多已經不再生產運作,但是這些建築設備拆除後,我們就遺忘了歷史。
至今,我們仍不知道如何處理這類文化資產!
是要把器具當廢鐵賣掉,建築拆除土地可以賣錢,或者是可以把這類的調查報告拿出來,重新找出歷史脈絡後,是不是很容易可以找到苦主,產業有興衰,但是只要重新出發,就可以有活路。
台灣的糖廠原本是各地的私人企業來經營的,戰後逐一收歸公營事業,反而阻斷了後來的發展,簡單的說,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就是現在的明治製菓股份有限公司,板橋林家也經營糖廠,只要知道這樣的脈絡,可以活化的方向是不是很寬廣呢?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修澤蘭眾多的學校建築,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共同的符號,但這些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連結點有哪些?
殷寶寧老師給我們好多好多的答案,有這麼多文化資產在校園,如何要讓我們能夠深刻的了解,學生每天使用,能夠有所體會嗎?
對於我們前輩心裡所想,我們好像都在拼圖,還好還有建築能夠告訴我們可能的答案。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聽到這個人的名字,「負建築」這三個字就冒出來。其實看了很多這位建築大師的作品,總覺得會加上自然的建材:竹、木、玻璃、石頭等等,讓建築在風、水之中有了聲音,在光、影中有了時間。
隈研吾的確是把日本的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建築連結起來了,他的作品好像是一座時光橋。
這次東京奧運的主館新國立競技場原本由女性建築師札哈·哈蒂的團隊獲選,但後來成本太高了,整個重新來過。隈研吾團隊、伊東豊雄團隊兩方案候選,2015年12月22日由隈研吾團隊拿下設計案。這次的概念是神宮外苑的林木,場館以「木與綠體育場」的理念,廣泛使用本地天然材質,壓低建築高度來減弱其存在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但,有時經過隈研吾設計的建築物時,都怕大風吹過東西掉下來砸到人,不然就是頭撞到會受傷。
《舌尖上的外交》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啟了宴會外交,極其使用歐洲各地的美食料理模式,在1880年代的鹿鳴館時代到達顛峰。
這本書內有熟悉的李鴻章,當時與伊藤博文在馬關(下關),到底是吃著甚麼樣的食物呢?兒玉源太郎打贏日俄戰爭後,用甚麼來慶祝呢?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看這本書好像回到日本那些地方散步,而且發現日本好多"移築"的案例,作者也很仔細地說明移築或是整修的時候,那些地方被改變了。
一開始的札幌北海道大學與仙台東北大學,這部分與農學校到帝國大學,東京與札幌的自由主義思想,其實是有影響到後來的台灣大學的學風。這些精神性的思想方式,除了研究師生的脈絡之外,看著坐落在此的建築,或許也可以找回一二吧?
看著這本書的內文,依照著地圖行走,其實有時候會沒有感覺,但是透過Google Maps 的 3D 功能,可以完整的看到建築的樣貌,時光,彷彿在我眼前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