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森林公園倚靠新生南路,路的另一側多是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建築,在公園內有一座巨型的觀音像,森林公園的興建過程,還有觀音像是否要移走,市民曾經有眾多的討論與意見的表達,今日看著觀音像,對於公共空間的討論,比起20年前,我們似乎少了點參與感!
在日本時代,這裡就是規劃成大型公園的預定地,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當成國際學舍與眷村使用,電影「超級市民」有在這邊取景,拍出在台北市生活的小人物苦悶無奈的一面,1992年起住屋開始拆遷,於是在 1985 年由藝術家楊英風所雕塑的觀音像是否要遷走產生了眾多爭議。
後來市政府以藝術品來定義這觀音像,不能燒香膜拜,才解決了這個紛爭。
1990年代,解嚴後報禁開放,社會多元化的聲音讓我懷念,雖然有點紛亂,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生運動算是一個最高點,感覺好像才是去年發生的事情,很快的居然過了20個年頭,我站在觀音像前回想這些時光,大安森林公園已經變成一座給市民運動休憩的空間,缺少了甚麼?我說不太上來,或許是公共討論的空間吧!當年那朵鋼製的野百合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其實這座觀音像,還有著許許多多住在附近老居民的小故事;不管真真假假,但也配合在周圍種植了許多的竹子,讓整個感覺又格外不同,或許清風典雅,或許安慰人們不安的心靈,或許讓"不安份"的傳說也安定下來, 或許也是早晨運動老人家們的守護神,或許只是一個藝術品,但是這些紛紛擾擾,悠悠之言, 總是讓人們茶餘飯後多添些題材; 回想起來, 能從一個被政客攻擊的"假"森林公園, 到一個現在大家可以歡樂休閒的公園,歷史的河流裡, 就讓他隨流而去吧~~~~~
回覆刪除台北除了大型的公園外(?),其實在市區角落還有小公園,若以 web 2.0 的概念來想,這些小空間是市民可以真正發生關係互動的生活空間,若有一些計畫能夠在小公園裡,讓空間充分應用,政治人物或公部門可以發揮的影響力會更大吧!
回覆刪除此外,松菸的大巨蛋、松山機場飛機航道下的中山足球場、南港那塊綠地,這些大的空間未來要怎樣的發展使用,我們好像都無法介入討論,這點真的非常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