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7

【苗栗】鯉魚潭水庫與石岡壩愛鄉水資源參訪心得

很高興可以進入水庫參觀,到了這個十年前921地震受損很嚴重的石岡霸,當時周邊很多設施都震壞了,工程人員想盡了各種辦法恢復供水,更讓人覺得我們的用水得來不易,應該更珍惜水資源才是。



鯉魚潭水庫是利用自然的地勢,用大型機具堆了一個大土霸,並不是用水泥檔起來的,目前在水庫上看到成群的飛鳥,水庫周邊禁止釣客,但仍然看到許多人在釣魚,周邊有做一些原生植物的移植復育,看來成效很好,在鯉魚潭中央就好像到東南亞度假的感覺,經過導覽老師的解說,已經有些成績出來。只是我想集水區還是不太適合觀光,讓動植物在這裡自然的生長,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鯉魚潭水庫有些設計是國內自行研發,無論在溢洪道的斜坡設計,或是鉅齒狀的堰段都因為鯉魚潭的地形而改良。



鯉魚潭歷史(掃描自鯉魚潭水庫簡介)

當我看完了石岡壩的簡報,問了一個問題,是否除了建水壩擋水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來蓄水?得到的答案是目前最有效率的方法似乎還是建水庫。我記得20年前念地質系的時候,教授曾經說荷蘭都已經有地下水庫的實踐。這幾年陸陸續續在大的颱風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台灣的降雨量在幾個颱風大量的灑下來,水庫這時候一定要洩洪,存下來的水要應付沒有下雨的日子越來越困難。

Google 搜尋:地下水庫

早在日本時代的屏東,就有應用地下水伏流加上小的擋水牆來控制並灌溉農田,如今還在運作。台灣能夠再蓋水庫的地方越來越少。而這幾年,在澎湖、馬祖都已經建成了地下水庫,雖然遲了,不過總是個開始,期望台灣除了地下水庫的研究外,是否還可以投入更多小型的人工湖,或是更多更先進的研究。

台灣位於地震帶,東部的地下水層錯綜複雜,而西部又有許多斷層帶,發生地震後工程都要再花很多錢修復,每年的颱風侵襲也很多,怎樣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真是我們住在這塊土地的人要去思考的重要課題。

PS. 此為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的參訪行程,由鴻宇數碼公司主辦愛鄉水體驗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