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荷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荷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12/30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的《夜巡》


林布蘭/夜巡/1642年/363x437cm/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這幅畫因為展覽場地的關係,邊緣曾經被切掉過,而且可能因為年久導致整個色彩變暗,因此畫作被取名為夜巡,實際上並不是夜晚,更大的可能是太陽光從上頭照下來。畫中的主角是中間的民兵隊的隊長,身穿黑色衣服紅色腰帶,還有一旁的副隊者穿著黃色衣服白色腰帶。這般敲鑼打鼓帶著槍與長茅的民兵,好像是參加一個嘉年華會的遊行,一點都不像是保家衛民要出征的感覺。

當時荷蘭畫家是靠這些中產階級買畫過生活的,所以流行比較小的尺寸,比較節省畫布,費用也是中產階級可以負擔的起,於是民兵團這種比較有錢的機構可以像畫家訂購比較大幅的畫作,但是得根據民兵的階級官位來安排位置,這樣才會比較公平,可是這樣對藝術家而言,是抹煞掉了創作的空間,林布蘭想出了這種用明暗、位置來表現不同階級的人讓這幅畫作更為活潑。

有些民兵似乎不滿意林布蘭這樣的安排,覺得自己的臉太暗畫不清楚,或者動作太滑稽。更何況出錢的人沒有那麼多,林布蘭還加了幾個臨時演員來增加整個畫作的戲劇感。於是有人告上法庭,林布蘭還差一點收不到錢,有人說林布蘭自此之後運勢就變差,晚年因而窮苦潦倒。



有些人覺得中間後面有個小女孩受到太陽光照射非常明顯,而且身材比例不和,腰間還綁了一隻雞,認為隱藏了甚麼密碼。1642年,林布蘭的第一任妻子過世,又是作畫的當下,或許那是畫他妻子也說不定?亦或是林布蘭畫了他的女兒?

2010/01/23

【台北】努南的梵谷返回父母身旁,一段自殺的姐弟戀@燃燒的靈魂

在海牙待了一年多的梵谷1883年9月離開席恩後,到了德倫特停留三個月,厚著臉皮到努南去找他父母,擔任牧師工作父親這時已從埃頓調到努南,1883年12月離開父母兩年的梵谷重回穩定作畫的環境。


1884年6-7月/紡織機與工人

工業革命後,農業也走大量生產快速收割的模式,辛苦的農民生活越來越不容易。梵谷曾經在礦區擔任牧師,還親自下去礦坑工作,因全身髒兮兮的被開除神職工作。梵谷畫作內呈現的多是社會底層的現狀,這幅紡織機與工人描繪著利用機器,一個工人就可以獨立的織布,去除了以往需要大量的人工協助才能做的工作,這樣家庭式的工廠,敵不過大型人力密集工廠的競爭,工人的收入很微薄。



逆著光,窗外亮麗的景象,還有工人臉部表情的靜訥,顯露出一種認命的沒落,這可能也反映了當時梵谷的心情。

梵谷在此認識了比他大12歲的鄰居瑪歌,她經常陪伴梵谷寫生,但瑪歌家人反對這門婚事而告吹(傳聞是怕梵谷來分瑪歌的家產),後來瑪歌服毒自殺被梵谷所救。1953年梵谷的家族回頭買了瑪歌的房子,命運總是會繞了一大圈!而這樣以死來求婚姻的過程,對於梵谷來說真的十分的沉重,或許也是埋下他之後在麥田內自殺的因子。

2010/01/21

【台北】在海牙的梵谷,照顧席恩一家子@燃燒的靈魂

梵谷開始第一個工作,就是在海牙的畫廊擔任買賣仲介,之後擔任牧師失敗後回鄉自學習畫,終究還是跟父親不合,1881年12月的聖誕節過後,他就前往海牙,這個他16歲剛出社會的地方。


1883.8/這張沒有臉的漁人之妻,海牙時期的作品,雖然沒有畫出臉,但可以看出一種悲傷淒涼的蕭瑟感

梵谷到達海牙的另一個目的是跟表姊夫莫弗(Anton Mauve)學習,當時也是梵谷的偶像之一。在海牙靠著弟弟西奧的救濟,每個月100法郎為生,梵谷在這裡遇上了大著肚子懷孕的妓女席恩,當時她已經有個四歲的女兒,並與她的媽媽、哥哥、妹妹一起生活。小孩出生後,梵谷有著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類似正常的家庭生活,但這個時期也是梵谷最窮困三餐不繼的時期,畫了許多悲傷系列,有老人與女人。

雖然有時席恩會煩躁焦慮容易動怒,但席恩無疑是梵谷最好的模特兒,眾多的人物畫,有坐在椅子上抱著小孩或是哺乳的作品,也有約五歲的小孩童坐在地上等素描,這個時期的梵谷比在埃頓時期的人物畫,有更成熟的描繪,臉部的表情與姿態更為自然有感情,海牙老人院的老人也都成了梵谷畫下的模特兒。

梵谷喜歡畫小人物,窮苦潦倒的市井小民,畫作中臉部的皺紋、鬍子,都是歷經人生風霜的滋味。

2009/01/29

【阿姆斯特丹】花團錦簇與風車

這是老朋友出差(我想應該是)經過阿姆斯特丹捎來的明信片。



我只記得我在阿姆斯特丹吃了一頓餐,隨便了找家旅館,因為是星期日,沒有換到荷蘭幣,沒有去博物館也沒有坐船,只有在一個很髒亂的街道逛了一下。不過,倒是在一個不太鄉下的地方看到了很多的風車,還有一大群人騎著腳踏車去教堂做禮拜的畫面,那已經是12年前的記憶了。

每次跟老朋友聚餐,隨便一講話就是20年前,昨日的記憶真是非常可怕。

我們昨天一起去看電影《沒有耳朵的兔子》,而我竟然忘了我們前一次一起去看電影是何時的事情?扣除掉一大群社團的人一起去看《新天堂樂園》兩次,我想應該是在20年前太陽系MTV的《郵差總案兩次鈴》沒有中文字幕的經典老片,整部片我還是靠老朋友精采的翻譯才看的懂,不過,在廚房那一幕是不需要翻譯的。

如今,我的英文依然沒聽懂幾個字,我還要感謝老朋友順利讓我英文過關。每年他都接手公司不同的事業部門,看完電影後他又回公司看公文,這幾年每次見面就是聊『中年危機』,是一種不振作沒有希望的感覺,今年水瓶座年似乎我該奮起了吧!

2008/09/06

【台夫特】《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時代的荷蘭

17世紀的荷蘭是個科學與藝術領先世界的地方,因為航海帝國與宗教改革的關係,中產階級所帶動的買畫運動,讓維梅爾這類畫家存活了下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照片/維梅爾 1665年的作品

該電影清楚的說明了 17 世紀的荷蘭,貴族的崩解,因為宗教改革讓教堂不再有鉅幅的聖經神話畫作,因為全球貿易的興起,多了很多有錢人,這些有錢人會讓畫家畫一些肖像畫、風景畫或是靜物畫,放在家裡裝飾,小幅的畫作擺在家裡,就好像貴族一般,滿足了有錢人的虛榮心,但也造就了荷蘭地區買畫的人口。

維梅爾當時也受到這種運動的影響,幫有錢人製作肖像畫作,但是他慢工出細活,經常無法滿足雇主的需求,又投入大量自己對於光線與顏料的研究,甚至有人說是他的畫作藏有女性主義社會寫實的投射,光線投出了維梅爾的畫作,卻另外投出了當時社會的狀況。

維梅爾留下來的畫作並不多,有人因此計算出他畫一幅畫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可是我卻存疑,因為有些畫作賣出去也不知道下落?我們對他的一生所知有限,這部電影的劇情應該大部分是臆測的,家裡的小孩很多,吵雜的環境,人口聚集的台夫特市集,寒冷的氣候,會愛上女佣的畫家與賣豬肉的年輕人,這樣的元素造就了這部電影的劇情張力,而吸引我的還是那暗藏在背後的時代背景。



電影官方網站
http://www.girlwithapearlearringmovie.com/
【小魚的大旅行-荷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戀上維梅爾
http://www.wretch.cc/blog/flyfishr/9190910

維梅爾的畫作就好像是照相機拍下的寧靜時光,凍結了當時的光線與人物,因為跟林布蘭同期,很多人會拿來比較,可是相較之下,維梅爾畫下的女性,更顯得細膩與關愛,透露出女性的溫柔之光。

2008/08/23

【阿姆斯特丹】《夜巡林布蘭》

最近幾年的電影有很多敘述藝術家的故事,把知名畫作搬上大銀幕很吸引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梵谷傳》都是描述荷蘭畫家的故事。


在長春戲院門口拿的電影明信片

某日中午剛好逛到《夜巡林布蘭》的官方網站,問了藝術史大師雨漣是否值得去看,她說要等他看試映片之後才能告訴我,但我很有興趣,於是厚臉皮的去跟雷公電影公司要了試映會的票。可能是對那時候荷蘭的歷史不熟悉,除了知道林布蘭所用光影的特色與常用黃色、紅色之外,只能說這是一部很華麗、很藝術也很抽象的片子。於是又跑去聽了雷公電影在信義誠品舉辦的林布蘭藝術講座,終於更了解這部片的背景。

林布蘭(1606-1669),當時因為宗教革新,1602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成為航海帝國強權,不但在世界各地殖民,也搬了各地的寶物回到荷蘭。當時荷蘭廣設大學,科學先進、思想開放,中產階級的興起,宗教所需的委託畫作減少,藝術家漸漸地轉向小幅肖像畫作並降低價格賣給中產階級,民兵畫就是這個時期的特色。

林布蘭或許是當年 cosplay 的支持者,喜歡角色扮演,他的自畫像有100多幅。據說他花了很多錢買衣服布料,給畫作內的人物穿著,不但可以配色,也可以讓畫作比較有故事性。林布蘭人生的最高峰就是在畫完《夜巡》這幅作品之後急轉直下,第一任老婆是他經紀人的女兒(Saskia),在生產第四個小孩的時候過逝,不久後他的小孩接二連三的過逝,只有留下小兒子。

林布蘭取了僕人作為第二任妻子,也因此被教會所唾棄,1654年,林布蘭畫了一些宗教畫,取材很特別的是在處理人性的問題上,1660年晚景,因為錢不夠了,被迫搬到阿姆斯特丹的郊區,也開了一個經紀公司來度過危機,第二任妻子的女兒照顧他到終老。林布蘭的畫作在道德上,或是有關寬恕或悔改等問題上都有很深刻的描繪。

其實我們對林布蘭的一生所知的並不多(怎麼那時代荷蘭畫家都不了解?),而《夜巡》畫作裡面的人物因為不滿畫中的臉部不清晰,而拒絕付款,一狀告上法院,判定林布蘭必須收少一點錢。這部片的就以這幅畫得罪了當時民兵隊的人為假想,發展出的故事。



這部片子的拍攝手法融合了舞台劇的模式,或有自述性第一人稱的角度,也或有旁觀者角度,聲音的背景有意無意地表現吵雜與不安,嬰兒的聲音不斷地回盪左右,真實大膽又暴露的性愛場景,跟一般美化藝術家的電影不太相同,多少了反應當時社會對林布蘭的觀感。

建議觀賞前先瀏覽一下林布蘭同期的藝術畫作,片中或許有提到或應用到許多畫家作畫的概念,卡拉瓦喬、委拉斯蓋茲、魯本斯、大衛、維洛內塞等等,或許還有更多,等未來出了DVD再去買來重看會比較清楚些。

相關網站:
雨漣:日落前的魔術時光
http://blog.roodo.com/raininglight
巴洛克時期:林布蘭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embrandt/rembrandt.htm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400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1/400.html
雷公電影部落格:夜巡林布蘭相關分類
http://zeusfilm.pixnet.net/blog/category/1112285
林布蘭注視黑暗的眼神 ── 看彼得格林納威 文 / 鄭治桂 (上)
http://zeusfilm.pixnet.net/blog/post/21526576

2006/01/09

【阿姆斯特丹】林布蘭400歲



2006年是荷蘭大畫家林布蘭400歲紀念年。阿姆斯特丹也特別為這位世界知名的大畫家安排了一系列的展覽回顧。

第一次聽到林布蘭這名字是在唸美工科時所買的昂貴畫紙名,還有水彩顏料都叫林布蘭!那時更本搞不清楚林布蘭的來歷,只覺得為什麼這張薄薄的紙要那麼貴!如果畫壞了,幾十圓就飛了!

現在的我不但知道了解林布蘭,我還住在他的國家,住在他的城市!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年出生於Leiden,他的畫作前史未有開啟了世界之光!是世界第一位畫家知道如何在畫作中表現光影效果,他最有名的畫作之一【Dr.Tulp解剖學課】即是他光影遊戲中的第一幅成名作品,現在收藏於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1642年後,他繪畫生涯開始走下坡。他的客戶對於他【夜巡】非常不滿。沒多久他的妻子Saskia過世,接著他的兩個兒子Titus和GeertjeDircx也相繼過世。雖然那時的他仍受到社會的尊崇,他的作品卻無法再受到真正的賞識。

他的晚年只能以艱苦、貧窮來形容,終至孤寂潦倒的過世。

2005/09/13

【阿姆斯特丹】盛開的杏花@梵谷美術館



梵谷美術館逛了一整天,最喜歡這幅「盛開的杏花」。

那片碧藍天,你望著它,望著望著,突然發現自己竟躺在一塊草地上,頭上是幾株盛開的杏花,杏花後面是那片碧藍天。那片天空有一種吸引力,把你吸進去,然後你開始覺得有點頭昏,好像飛起來了。風在吹,眼前一望無際的天和地,什麼死不死,自不自由,有沒有寬容,都在這種光亮的景緻下,變得微不足道,變得不是問題。

我忍不住眼眶就濕了。

其實我算愛哭的,哭完就覺得很爽,又可以繼續跟這個世界凹下去。大部分的時候,落淚的理由來自於一些諸如憤怒悲傷之類的情緒,或是被劇中或書中的情節感動。聽音樂也不時會聽到淚濕沾襟,很久以前在波爾多的大學校園裡聽見一對父子演奏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那個陽光從禮堂窗戶照進來,還有那個禮堂的氣味,約好的朋友珊珊來遲,拍拍我的肩膀說她來了,然後又說哎呀妳怎麼啦,害我很不好意思。

不過像這樣被顏色打動的經驗,倒是還沒有過。梵谷畫這幅畫的時候,還住在聖雷米的療養院裡,聽到弟弟西奧在巴黎生了兒子,於是作了這畫誌慶。

以下解說是從美術館出版的畫冊裡抄出來的:

「……西奧給兒子取了一個和他伯父兼教父同樣的名子,也叫文森。文森則畫了這幅畫作為禮物,畫面正是他最喜愛的主題之一:長長的,生滿花朵的樹枝,以及藍色的天空。他的想法是這幅畫可以讓西奧夫妻掛在他們的床頭。文森決定畫杏樹,因為杏花開得早,二月就開,看到杏花開就知春天不遠,用來象徵剛出世的新生命最適合不過了。

從畫中的精確線條和構圖安排,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日本版畫對梵谷的影響。可惜的是,這些杏花在光線的照射下失去了它們原來的顏色和力道,要知道雖然我們今天看到的杏花,好像是白色的,但它們原先的色調其實是偏向粉紅。」

http://www.vangoghmuseum.com

2004/12/31

【荷蘭】與海爭地


The Netherlands

去過荷蘭的人不知是否和我有一樣的感受?總是弄不清是腳下採的這片土地在移動還是水在流...

我對荷蘭的情感是複雜的,真正開始欣賞她的美也不過是幾個月前的事...

記得剛移居荷蘭時,總覺得沒山很沒安全感,不禁開始懷念起北投的大屯山、法國的匹里牛斯山!那股對山的熱情竟然是在這片低於海平面的國度裏比較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