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新北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北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2/09

悲情城市 2023/2/24 重新上映

這一張電影海報,讓我想到《東京物語》最後一幕在廣島尾道的淨土寺。對於侯孝賢的電影,整部片子好像是小津安二郎那種定焦沒有移動或搖動的拍攝模式,今日才發現大部分場景的音樂,是實際收音的,而不是事後把音樂接進去。

以往總是在電視上回味《悲情城市》整個人拍的太小,也只有到大螢幕看才可以看到細節,這部片每一幕都好像一張照片,每一個細節的顏色,當年看的時候都沒感覺,不知道是因為大螢幕,還是修復後的經典重現呢?

片中在大華車站,台灣人毆打外省人,梁朝偉因為啞巴不能講話,差點被當成外省人。這一幕好像是說明台灣人非常不理智,但實際發生在影片框外的才是真正的不理智,包含監獄內每一個非常鎮定赴死的知識分子,沒有拍出宣判的法官,甚至是背後的老大哥,才是真正的原凶。

看了電影雖然只是演林家的故事,但套在1945年,終戰到二二八發生,再到了1949年,台灣整個社會動盪轉變的無奈,知識份子到底能夠做甚麼呢?

梁朝偉在出獄後幫獄友傳遞死前的遺書,一個一個去找獄友的家人,他本來有機會帶著妻小離開,但他最後選擇沒有逃走,拍下了全家福後被抓走了。

這一幕在最近揭密的白色恐怖檔案,有許多告密者被揭露出來,而這些告密者到底是不是被脅迫而成為告密者,或者被誣賴而存活下來。梁朝偉或許選擇不逃跑,是因為躲不掉,要存活下來都要違背良心,最終選擇了不逃跑。

耳聾攝影師,知識分子唱的九一八事變的鄉愁軍歌,而後又唱起了幌馬車之歌,整部片無論是以"攝影"角度來觀看,或者以"聲音"來分析,都是非常好的觀察點。

PS. 第一幕陳松勇的細姨幫他生了兒子,電來了開燈的一幕,好像有股低沉的飛機聲,又好像是發電機,我一直再想到底是甚麼聲音呢?該不會是攝影機的風扇吧?還是雷聲的前兆呢?

留言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27809353286864

2022/07/13

【新北市】胖胖蝦

胖胖蝦

一進來,全部的人都帶著口罩,這裡的服務人員居然認識我們,說我們這群人的聲音很熟悉。

不知道是真的還是想要拉近距離, Sung Yin 就開始自我介紹是療育部,海豚 江巧文 是校長, 張學蓓 是保險部,還有音樂老師,創意總監,我是文化部,每一個人都力馬有了新的職務。

很久沒有聚餐很高興,也吃得很飽,物價上漲後這邊沒有漲價,可是蝦子的數量有變少,可見餐廳經營還是非常艱鉅的。

2022/03/03

【淡水】淡水警官宿舍

經過了多次的改建,這棟房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不同時代不同人居住的痕跡,不過最後一次的改作多了一個閣樓再修復時並沒有留下來。

客廳因為流行洋式而改過、走廊因為屋主喜歡跳舞而加寬,不同時代的潮流所留下的足跡,這才是這些房子有趣的價值啊!

後來的警官曾有女兒是作家,不過參觀當日並無看到細節。

2021/05/02

《荷花田裡的長頸鹿》

有時候發現一本書,重要的並不是書的內容有甚麼大道理,但是看完後,會讓我在平常的生活中慢下來,多想想站在不同立場想事情,簡單的來說就是同理心。

而我目前書架上除了查詢資料的工具書之外,最多的書就是朋友的書,每次翻閱就會想起與朋友的交會,翻完也不太好意思再轉送走,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拾起記憶的模式。

2021/05/01

《林衡道先生訪談錄》

《林衡道先生訪談錄》

每次閱讀林衡道先生訪談的書,都可以很快很有趣的閱讀完畢,這本實在太厚了,而且我發現比起以前的訪談紀錄有很大的不同,這本的前後鋪敘比較完整,而不是古早只有一個景點、一個古蹟或是一個事件的簡敘。

難得的是林衡道把他在日本出生求學的過程說明得很清楚,1935年他去仙台東北帝大念書,剛好是跟馬廷英教授同一學大學,只是年紀稍有差異。1936年,馬廷英坐船偷偷回中國天津。所以林衡道與馬廷英是否在仙台有交會不得而知。

不過,林衡道描述了當年仙台帝大的中國學生景況,倒是與亮軒老師在《壞孩子》內的描述,有點神似。

而且,林衡道在中學時代,就去滿州國旅行了,在大日本帝國的境內,又是名門世家,從小到大的閱歷就十分的廣闊。

感謝老男孩 林嘉澍 先生給我這本書,環顧我書架上林衡道的書總共十五本,我到底看進頭腦裏面有多少呢?

板橋林家出身的林衡道,雖然帝大念的是經濟系,可是一輩子在台灣從事民俗田野與台灣歷史的論述,小時候經常看他的講古節目,應該算是我的啟蒙老師,不同時代對於歷史的論述可能會有所差異,林衡道這種持續的研究精神,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私以為台灣的大家族要能壯大,必須從歷史切入,而且必須是要經得起檢驗的,除了靠家族自身的力量,學界也應該投入更多,還原台灣的面貌。

2021/03/18

【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

世界宗教博物館

一直想要去看看這個博物館,終於一圓夢想,每一個宗教都有共同點,也有相異點,造就了這些展覽,也是讓人卻步的主因。

世界何其大,各地的歷史地理大不相同,造就了各式各樣的宗教,你我從小到大都會有自己的認同,自己的信仰,要讓大家主動進入宗教博物館,的確非常困難。

我相信大家都有一顆互相認同的同理心!

當我走到世界各大宗教建築的模型前,深深地被吸引了,走到了各大宗教的文物那一區,每一個文物的細節也非常值得一看,好像就是旅遊到當地的感覺。

原來,透過教育,可以多讓我們培養同理心,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到這裡可能也沒有答案,人到底從哪裡來?我們該往何處去?每一個宗教都有自己的答案。 — 在世界宗教博物館。

2021/03/16

【新北市】三重空軍一村

三重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是我的出生地,只知道經常淹水,街道狹小。

但是再來訪以前是眷村的地方,我覺得從日本時代設置防空砲臺的軍事設備,保衛總督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有機不規則的建築,正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方式,也是活化非常有想像力的地方,奢侈的陽光,戶戶有庭院,有些還有水池,還有地下通道,大樹、河岸,可以躺在地上看天空的雲飄過天際。

只是到底要怎樣經營才可以收支平衡呢?

2021/02/12

【新北市】三貂嶺,圈套

濕冷的雨,青苔,兩座吊橋墩在河兩岸對看,居然轉身變成了住家,廢置的小學校,老蔣銅像還藏在草叢裡盯著大家,讓我想起了阿部寬主演的日劇:圈套。

距離,有了神祕感,也有了追尋的目標!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6/blog-post_03.html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5/blog-post_3906.html

2021/02/07

《台二線旅圖速寫》郭正宏 #逐工一本冊 No.002

《台二線旅圖速寫》郭正宏 #逐工一本冊 No.002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不能出國,臺灣在地小旅行的盛行,還是因為我以前比較沒有關注這類的旅遊書?很喜歡以"路線"的旅行書越來越多,而且,都還有濃厚個人風格。

打開書可以隨手翻閱,很驚奇為何常去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遇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體驗!

臺灣街道巷弄千萬條,無論是台二線,還是小巷道,都可以走出寫出畫出自己的風格。 — 與郭正宏。

2021/01/15

【新北市】常日書房主辦的新書分享《臺北老屋三生事》No.09

很感謝常日書房主辦的新書分享,董哥對於台灣的文化資產真的面面俱到的信手捻來,因為女朋友(也是老婆)以前居住在三重空軍一村旁,每次約會等人的地點就在此地,所以加入了眷村的保存運動,光聽到這樣的故事,實在非常感人。

空軍一村的前身,在二戰時期曾經架設過高射炮與地下甬道,戰後變成了空軍的眷村,對於眷村當年的生活樣貌與往後使用的想像,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可以可以透過公民討論,讓這些更加的清晰,希望董哥身為保存運動者、推廣者,其實可以投入後續的經營,期待更多人的投入,大家一起來,讓文化資產更多元更多樣。

若有想要投資或經營文化資產的,可以關注 @三重埔願景論壇

https://www.facebook.com/%E4%B8%89%E9%87%8D%E5%9F%94%E9%A1%98%E6%99%AF%E8%AB%96%E5%A3%87-100587644705633

2021/01/01

《淡水新政記》一個文明的接收與開端

《淡水新政記》一個文明的接收與開端

這本書除了福島的日記之外,最大的亮點就是 王佐榮 老師的後記,一萬四千公里歐亞大陸與西伯利亞橫渡。

每一個時代都有喜好旅行的人,除了紀錄那個時代之外,透過情報的收集,他騎馬橫渡歐亞大陸前,其實已經受到歐洲許多國王頒發勳章,本來是要默默的橫渡西伯利亞,但一個人單騎從柏林出發,花了一年多回到了日本。

我們熟知中國的郁永河、徐霞客、周達官、玄奘、鄭和,還有馬可孛羅等,這些旅行者或許多少都有點情報收集的任務,1895年也來過台灣的明石元二郎,當年在俄羅斯擔任外交官,列寧革命、日俄戰爭的成功,明石多少發揮了策反的工作。

台灣的外交關係,我覺得旅行者應該發揮最大的效益。

《輕描淡水:速寫水岸・山色與街廓》

《輕描淡水:速寫水岸・山色與街廓》

因為想多找一些老屋寫生的畫家出版的書,意外的看到了小南方的作品,翻看了內容其實對於淡水古蹟的描述還蠻完整的,目前陳列在青田七六小書房,有興趣的朋友請來翻閱,你我都可以描寫在地生活喔!

***

第一本全彩速寫淡水的深度導覽。
  「畫畫是我的專業,唱歌是我的副業」南方二重唱之小南,
  第一本用水彩速寫,帶路遊淡水的遊記。

  • 隱匿山中步道、花園、小農市集與農莊
  • 在水岸碼頭,欣賞天使吻過的暮色
  • 搭乘輕軌,山河景色自由串接
  • 走進古時官紳宅邸,喝一杯自家烘焙咖啡
  • 看馬偕建築,回顧北台灣百年歷史
  • 打開台灣廟宇彩繪大師的收藏寶庫
  • 無法抵擋的傳統滋味:阿給與豆花
  • 文化愛好者不能不追,老屋新生的各種傳奇

2020/12/04

【新北市】Daily 常日書房 x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20201204

Daily 常日書房 x 詩生活-詩人雜貨店

上次去有河書店開會討論,這兩家書店女老闆就已經合作生出這兩樣東西,一個是書店的攝影明信片,一個是咖啡掛耳包,沖咖啡的時候念一首詩,咖啡都好喝了起來。

好想在這裡辦新書分享,這樣許願會不會成真?— 在 Daily 常日書房。

2020/10/18

【新北市】每年都會去一次李梅樹美術館

左下圖:洪瑞麟畫中的倪蔣懷,天使拿著十字鎬表示礦工的用具,暗指倪蔣懷的工作。

每年都會去一次李梅樹美術館

今年的梅樹月主題:繁花盛開,美術史裡的三國演繹

對於繁花盛開,我大致上了解是說明石川欽一郎這位老師在教育台灣學生開枝散葉,展出了石川的寫真相簿,許多照片也是第一次公開,也把這些黑白照片上色,可以看到李梅樹、倪蔣懷等人年輕的樣子,實在非常值得細細欣賞。

至於"三國",是哪三國?原來是日本、台灣、英國。的確,台灣應該是一個國家,把這一師生傳承的三個國家連結在一起,為什麼是英國呢?

石川非常佩服伊斯特,來自英國到日本寫生作畫旅行,兩人認識後書信往返,也可以看到石川畫作受到伊斯特的影響,後來石川也到處寫生,而倪蔣懷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持續旅行寫生。

水彩,後來西畫大部分用了油畫而比較式微,台展的油畫作品為主流,或許如此倪蔣懷後來也沒有去參加台展。

2020/10/12

【新北市】李梅樹、布荷東、米勒


右下:拾穗/米勒/1857 年
上:拾穗者之歸 Calling in the Gleaners/朱爾斯.布荷東 Jules Breton/1859 年
左下:黃昏/李梅樹/1948 年

Y.h. Chang:好美… Julien Dupré 也有類似的題材作品,或許也可以納入一併欣賞
水瓶子:拾穗者非常辛苦,後來變成過度美化,李梅樹在 1948年,到底是要告訴我們甚麼?番薯大豐收?

2020/10/11

【台北】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萬事問臉友:這幅李梅樹的裸女,畫中畫是誰的作品呢?石川欽一郎嗎?

來源:開放博物館,典藏者:李梅樹紀念館|Li Mei-shu Memorial Gallery,1946年

來個維納斯合集好了

《裸體的馬哈》(西班牙文:La maja desnuda)是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創作於1797年至1800年間。畫作顯示了裸體的馬哈(「馬哈」(maja)在西班牙語中是指「姑娘」或「漂亮姑娘」的意思)。戈雅還繪製了一幅表情、姿態一模一樣的《著衣的馬哈》(La maja vestida)。現藏於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維基百科)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義大利語:Venere di Urbino)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畫家提香創作於1538年的一副油畫。該畫受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的影響,描繪了希臘神話愛神維納斯赤裸躺臥的情景。現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沉睡的維納斯》(Sleeping Venus 或 Dresden Madonna)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大師喬爾喬內創作於1510年的一副油畫。畫作描繪了羅馬神話愛神維納斯赤裸沉睡的情景。喬爾喬內未完成該畫,後由提香完成景觀和天空。現藏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歷代大師美術館。(維基百科) 傳說師兄弟情誼就毀於這幅畫。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12/blog-post_11.html

2020/09/06

【新北市】地址牌,有河書店



很開心 686 又重啟了有河書店,雖然不在淡水河畔,但在唭里岸也算有水圳道,在基隆河匯集入淡水河不遠處。

一進去整個格局酷似原來在二樓的有河,連擺放的位置都差不多,看到以前手繪在書店內的那隻鳥,還真的令人懷念。

星期日來訪,客人不少,雖然不到絡繹不絕,但能夠有個空間在裏頭安靜閱讀,我覺得十分幸福。— 與詹正德在有河書店

2020/09/01

【新北市】《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大家或許對於寺廟都是很傳統,寺廟上的藝術豪不在意,但是眾人捐獻的寺廟,不應該只是高大上,全部買了石頭模型貼上去嗎?

寺廟匠師從上游到下游,應該怎樣培養人才,我覺得李梅樹當時已經想清楚了!

期待後續會有更多的作品

2020/07/09

【新北】貢寮街有機書店

貢寮街有機書店

到這個原本要蓋核電廠的小鎮,既然核電廠廢除了,應該會有人想要來這裡置產吧?

從台北開車過來沿途風景秀麗,我喜歡享受緩慢地開車時光,到了貢寮街上,彷彿時光靜止,陽光雖然很烈,但是在騎樓下不那麼熱,坐下來不久慢慢融入了這裡的環境,老人家在門口談天,進入了這家有機書店翻翻書,享受閱讀樂趣。

正想要買本書回家,發現這裡的書只能用交換的,於是很快的翻完書,把重點拍下來。我只是擔心這邊的書沒有流動的話,是否還會有人持續來訪?或許這不是我應該擔心的問題!

突然覺得,是否台灣各地小地方,都可以用空間來換取時間,用自己的東西來交換大家的東西,突破以往以金錢衡量的世界,老房子只要整理乾淨,加上一些美感,只要不閒置,就可以吸引同好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