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
2023/02/27
【台北】從大轟炸到二二八前後的心情轉變,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 06
*原本要先寫第三段,明天是二二八,就先寫最後一段
1937年,龍瑛宗以《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改造》雜誌小說佳作推薦獎。但1941年,無預警被調至花蓮支店,由於南投與花蓮都沒有書店,對於龍瑛宗而言這樣的環境對於想要寫作維生這條路行不通,於是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返回臺北。
由皇民奉公會幹部推薦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編輯,並在10月22日與西川滿、張文環等前往東京出席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參拜了靖國神社,並前往大阪閉幕式。並且定期前往帝國大學文學部聆聽工藤好美的文學講座,這一年可以說是龍瑛宗最風光的一年,在台灣銀行工作的不順遂,身為台灣人的不平等待遇,因為戰爭時期的"文學"創作反而走了另一條路。
他的作品中仍充分的以知識分子的觀點,反映殖民統治下的悲哀,但因為戰爭期間他的小說集《蓮霧的庭院》中有一篇〈夕影〉審查不通過,他抽換掉這一篇仍不通過,因此就沒有出版,從這一點來看龍瑛宗沒有因為政策而改變太多文章的內容。
**
『公會堂(中山堂)前廣場與報社之中間地帶,炸彈挖了大窟窿,好比涸竭的池塘。難怪報社的防空洞被飛砂掩埋著。
杜南遠信步到總督府前廣場,統治台灣第二號人物的總務長官的官邸,轟炸得變成夷地。他湧上了一個感想:昔日的榮耀何在?』--勁風與野草第六章
第六章開始說明的戰爭期間報社的合併,也說明了他在銀行工作很討厭與數字搏鬥,所以到報社上班,但又遇到了轟炸,所以把妻子疏散到新竹,自己搬到了宮前町的員工宿舍。
並以他的室友白井先生因為割包皮的手術躲過大轟炸,這樣的短篇小說在字字珠璣的情況下還把社會現況中自由與限制、天堂與地獄的對比,用白井先生愛抽菸吞雲吐霧寫出來,閱讀龍瑛宗的小說很有層次感,一段話表面是敘述一件事情,猶如電影中的一個場景,但這段話的人事物也同時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提到三木清、尾崎秀實這些人的遭遇,沒想到龍瑛宗被 1941 年成立的皇民奉公會所提拔進入文藝界,但這篇文章在台灣解嚴(1987)前所寫,同時也批評皇民奉公會,這也是本島人(台灣人)當時作為二等國民的認同矛盾,到底為何而戰?
戰後,1946年龍瑛宗前往臺南《中華日報》任職,但後來日文版面裁撤,經朋友介紹到行政長官所屬單位做原住民刊物編輯工作,薪水非常微薄,妻小搬到住在萬華大姊家。二二八事件後行政長官公署裁撤而失業,直到1949年經由朱昭陽的關係到合作金庫當事務員,1976年退休。
日本時代從銀行跳巢到報社從事文字工作,二二八發生後,台灣的精英噤聲寒蟬,甚至多有躲在山裡面,從日文轉換語言到漢字並沒有那麼容易,再從報社回銀行工作,〈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用漢字書寫的短篇小說,這篇文章是1982年刊登在聯合報上,到底只是小說的情節可以如此的安排,還是龍瑛宗的人生就是如此呢?
十分佩服退休的龍瑛宗還能重新學習ㄅㄆㄇ,寫出如此有深度與反思的短篇小說,雖然故事的結束在大轟炸,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故事的第二輪是從二二八開始的,與電影《悲情城市》一樣,鏡頭外我們看不到的故事才令人悲情!
從清代原住民出草的野蠻社會,到日本時代雖然歷經了現代化與國際思潮,但戰爭時期自由的緊縮與審查,原以為終戰而結束,二二八後一直到台灣解除戒嚴,這我覺得是故事的第二輪,與〈勁風與野草〉可以互相對照來看,至於有沒有三部曲?結局如何?或許是現在進行式!
圖說:左至右
1. 公會堂與報社中間的窟窿,箭頭所指就是台灣日日新報
2. 總統府被形容成阿房宮大火燒了八天七夜
3. 民政長官官邸被燒得精光
2022/12/10
【新竹】北埔客庄小旅行
秀巒山、天水堂、金廣福、忠恕堂、龍瑛宗文學館
這張地圖裡面有好多"索引",其實龍瑛宗寫的台北也很多,下次應該來台北走讀一次龍瑛宗
真得要好好來讀龍瑛宗的作品
比較驚奇的是在走讀的過程中只要讀到文本中相關的食物,馬上就會在手中出現。
2021/05/05
【桃園】樟之細路
樟之細路
臺灣先民的朝聖之路,跨越了不同的族群,有樟腦、桐花,從賽夏族、客家人,台灣樟腦產量到達全世界70%,是一個賺錢的道路,同時有隘勇線的遺址,也是肅殺氣氛強烈的古道。
起點的土地公廟還同時供奉土地婆,還抱著小孩,那麼旁邊的民意代表夫婦海報,是否要抱個小孩啊?
這段官方的影片非常有深度!
2021/02/26
2020/11/11
2020/07/05
2020/05/19
2020/03/23
2020/02/21
【台北】大安區龍安坡散步,朱昭陽為何會居住在這裡?

圖
12
34
圖一:1945年美軍航照圖,這個街區大部分是水田,昭和町小學校與一些房舍
圖二:1957年航照圖,已經蓋滿了各式住宅
圖三:李安的《飲食男女》,位於和平東路二段18巷5號,今日已經變成豪宅
圖四:目前的 google 衛星圖
今天介紹的範圍,在建國南路、辛亥路、新生南路、和平東路這個小小的街區,有龍安國小與一些住宅,保留了幾棟日式建築,還有戰後二層樓建築將軍之家。
有些人稱這個區域是院長之家,毛治國、張俊雄、陳履安、許水德、王雲五、黃君璧等,我就讀的延平中學校長創辦人朱昭陽,也居住在此,李安的《飲食男女》也是在此日式建築取景,儘管目前已經改建成豪宅,我反覆看著 1994年這部電影,李安取景不會因為光線與美不美,而去改變整個演員的動線與走位,是很好的紀錄。
根據《朱昭陽回憶錄》P.84,朱昭陽從日本大藏省當官回到台灣,居住在顏欽賢船公司的日籍員工宿舍內,後來從顏欽賢購入後居住五十幾年,二二八後的白色恐怖期間有人通知朱昭陽可能會被抓,因他剛好辦完母親後事,躲在板橋妹妹家中。
朱昭陽在1949年九月被抓了,運氣很好只關了九十九天,他自稱為百日黑牢,可是他的朋友運氣就沒有那麼好,有的送去了綠島,有的甚至就人間蒸發。
情治人員後來還是繼續盯著朱昭陽,也曾經被情治人員勒索,因此他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一個人去釣魚,這樣比較不會害到親朋好友。
朱昭陽出身窮苦人家,可以念到東京帝國大學,進入政府部門的官僚系統,戰後回到故鄉努力打拼,大同中學教職,創辦了延平學院,二二八後被停課,千辛萬苦從補校翻身改為中學校(不是大學),又在合庫上班,自傳提及了很多人,其中也有謝東閔。
朱昭陽的女兒朱秋月,1947年返台,也是居住在新生南路這邊的住家,房子在1980年代改建時,屋內的格局考慮採光通風,與一般公寓大樓大不相同。朱秋月後來嫁給了洪祖培。
這個街區很奇特的幾點,因為建國南路、辛亥路高架橋在此轉彎九十度,所以有時候方向感不好的人會在裡面迷路。水田的田埂路有一些還有保持著神秘的巷弄。
建國南路這頭有個客家水餃店,據說是當時的將軍宅邸供貨,將軍娶了客家人當太太。這個街區靠近和平東路那一側有一個廣播電台,屋頂上的發射電塔有點顯眼,讓我想起了大安森林公園內曾經也有這樣的設施。
龍安國小的前身是昭和町小學校,更早之前是錦小學校,校內還有一棟紅樓也是日本時代興建的教室。
如今,有一個王雲五紀念館,一家咖啡館,一家老房子餐廳沾美藝術庭院,陳文成基金會也設立在此,這個街區有許多高聳的椰子樹,充滿了各時代的建築,想必故事也非常多。
參考:
原來以前在延平學院教學師資陣容強大,應該是另一個台灣大學吧!賴永祥訪談紀錄
http://www.laijohn.com/interview/Gou,SLian.htm
大同中學歷任校長
http://www.ttsh.tp.edu.tw/content.php?c=514
二二八事件的善後與賠款--以延平學院復校為例
http://ir.lib.nchu.edu.tw/bitstream/11455/73284/1/%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E7%9A%84%E5%96%84%E5%BE%8C%E8%88%87%E8%B3%A0%E5%84%9F%E2%94%80%E4%BB%A5%E3%80%8C%E5%BB%B6%E5%B9%B3%E5%AD%B8%E9%99%A2%E5%BE%A9%E6%A0%A1%E3%80%8D%E7%82%BA%E4%BE%8B.pdf
2019/12/16
2019/11/18
《日本瞥見記:異文化的觀察與愛戀》《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路上觀察學入門》《那霸散步紀行》《川本三郎的日本小鎮紀行》《台北慢步》《看見南萬華》
2019/11/12
【台北】彎曲街巷:隆昌街

圖片是 1914 年台北市街圖
前幾天走進城南的崁頂行,我才發現我已經走了不少在日本時代都市改正前就存在街道巷弄,這個比台北老街還要老的巷弄,應該會有更多的故事才是。
隆昌街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這是還未有都市計畫的自然生出的道路,可能與地勢、水溝、沼澤等紋理相關。
如今,行走在這樣的小街,看到清代閩南式磚房"火庫起出簷"的形式,也看到日式雨淋板,更多是沒有電梯的公寓,還有無人居住的廢墟、牆邊長出的榕樹,不同時代的鐵窗、鐵門,或是已經拆了老房子的小停車場,隆昌街還有一個公園,公園的入口是一條小小的巷子,公園入口還有很大的門柱,可見以前是豪宅。
隆昌街有幾家小咖啡館,傍晚時機車在街內穿梭,是不會塞車的小路。小路上許多國術館的舊招牌,與家庭裁縫、繡學號的小看板,增添了許多的樂趣,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冬天或夏天,這樣的小路,老人互道吃飽了沒,有種溫暖的人情感。
— 在八坪大。
*

Jin Liu:現在放在長沙公園是很有問題的,應該是在貴陽街靠環河南路才對。
Edward Chiang:文獻會原來想法是把這塊碑立在貴陽街上,被居民認為外觀太像墓碑因此作罷,改立在福德府後方長沙公園。
2019/11/02
《台北建築觀察》x《東京街道散步圖鑑》
2019/10/20
【台北】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沒想到眾多的街頭偶遇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看到很多排隊的人潮,都是小店與攤商。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不久,遇到簡永彬老師也揹著相機在巷弄間找尋題材,台北的街道巷弄那麼多,就是可以遇見。
這裡舊稱柴寮!
早在 1980年代的許多雜誌,就看過簡永彬老師的黑白照片作品,對於大安森林公園的前身,親自在許多房子間踏查記錄,留下了當代人的身影。
簡永彬老師的成功絕非偶然,長時間投入做同樣一件事情,初衷一直沒有改變,改變的居然是我們這座城市,而他也用相機留下了紀錄。
攝影者:徐伯峰— 和簡永彬。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來到北署後面的高牆,變成了城堡的城牆鋸齒狀,輔以紅磚收邊,本人才疏學淺,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會變成這樣?
因為這些石頭是來自於台北城牆石的意象嗎?還是另一種"辰野"式?這樣想還蠻有創意的啊!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居然在大稻埕北街,遇到芽可先生擺攤,不是應該都在自來水博物館那邊擺攤嗎?
芽可先生使用電子秤藍芽開發與手機連結的 apps,可以讓剛開始練習手沖的人可以穩定的注水,後來又使用木材質來當濾杯,最近在誠品廚房讓大家用紅酒杯來品嘗咖啡,是推廣咖啡更多元的推手,一改我們過去對於咖啡的刻板印象吧!
最近在迪化街的發酵迷擺攤,詳細時間請點入 芽可咖啡— 與 Arc Invention 在發酵迷 Fermeny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走到了永樂座舊址的巷弄內,突然遇到了陳銘磻老師,是說這個假日所有人都到了大稻埕嗎?
我刻意不走迪化街,也不去貴德街,就只是在小巷弄間穿梭,遇到陳銘磻老師氣色不錯,但他自己說自己身體不太好,因為長時間的寫稿,手都出了毛病。
著作已經超過百本書,還持續創作,是我輩學習的對象。— 和陳銘磻。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從大稻埕有樹的老房子開始,走過台北城的西邊的邊緣來到了艋舺巷弄,最後在同安街野草居食屋大吃中結束。
共同的景象居然是房子上的樹,根部深入沒有人居住的房子,以雀榕居多,踩了一地的果實,樹葉篩灑光線下,有著迷樣的氣息,或許房子這樣自生自滅,終結在主人不管的社會,留下了最美的身影然後消失,感覺有點哀愁。
日本櫻花盛開的那一周,太宰治瞥見那一瞬之美,台灣有這些樹屋,訴說另一種永恆。
田園城市的都市計劃,實現了嗎?
*

觀看與被觀看
咖啡館
客人
吧檯
老闆
路人
還有我
*

里辦公室公佈欄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在Y字路前,我們是觀光客與路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背後的高樓,與二層樓的矮房子也形成對比,散步在巷弄內,你會注意到甚麼呢?
有人可以來做一個雜誌封面產生器嗎?— 和栖來光和 Noriko Tanaka。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看到很多排隊的人潮,都是小店與攤商。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不久,遇到簡永彬老師也揹著相機在巷弄間找尋題材,台北的街道巷弄那麼多,就是可以遇見。
這裡舊稱柴寮!
早在 1980年代的許多雜誌,就看過簡永彬老師的黑白照片作品,對於大安森林公園的前身,親自在許多房子間踏查記錄,留下了當代人的身影。
簡永彬老師的成功絕非偶然,長時間投入做同樣一件事情,初衷一直沒有改變,改變的居然是我們這座城市,而他也用相機留下了紀錄。
攝影者:徐伯峰— 和簡永彬。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來到北署後面的高牆,變成了城堡的城牆鋸齒狀,輔以紅磚收邊,本人才疏學淺,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會變成這樣?
因為這些石頭是來自於台北城牆石的意象嗎?還是另一種"辰野"式?這樣想還蠻有創意的啊!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居然在大稻埕北街,遇到芽可先生擺攤,不是應該都在自來水博物館那邊擺攤嗎?
芽可先生使用電子秤藍芽開發與手機連結的 apps,可以讓剛開始練習手沖的人可以穩定的注水,後來又使用木材質來當濾杯,最近在誠品廚房讓大家用紅酒杯來品嘗咖啡,是推廣咖啡更多元的推手,一改我們過去對於咖啡的刻板印象吧!
最近在迪化街的發酵迷擺攤,詳細時間請點入 芽可咖啡— 與 Arc Invention 在發酵迷 Fermeny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走到了永樂座舊址的巷弄內,突然遇到了陳銘磻老師,是說這個假日所有人都到了大稻埕嗎?
我刻意不走迪化街,也不去貴德街,就只是在小巷弄間穿梭,遇到陳銘磻老師氣色不錯,但他自己說自己身體不太好,因為長時間的寫稿,手都出了毛病。
著作已經超過百本書,還持續創作,是我輩學習的對象。— 和陳銘磻。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從大稻埕有樹的老房子開始,走過台北城的西邊的邊緣來到了艋舺巷弄,最後在同安街野草居食屋大吃中結束。
共同的景象居然是房子上的樹,根部深入沒有人居住的房子,以雀榕居多,踩了一地的果實,樹葉篩灑光線下,有著迷樣的氣息,或許房子這樣自生自滅,終結在主人不管的社會,留下了最美的身影然後消失,感覺有點哀愁。
日本櫻花盛開的那一周,太宰治瞥見那一瞬之美,台灣有這些樹屋,訴說另一種永恆。
田園城市的都市計劃,實現了嗎?
*

觀看與被觀看
咖啡館
客人
吧檯
老闆
路人
還有我
*

里辦公室公佈欄
*

念延平高中的時候,沒想到會有興趣相近的同學,今天與兩位同學約在台北散步,在Y字路前,我們是觀光客與路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背後的高樓,與二層樓的矮房子也形成對比,散步在巷弄內,你會注意到甚麼呢?
有人可以來做一個雜誌封面產生器嗎?— 和栖來光和 Noriko Tanaka。
2019/10/11
【台北】老艋舺散步

20191001
在萬華區巷弄內散步,處處都是驚奇,這條蜿蜒的小巷道--隆昌街,原來是新起町內的老街道,也是很多機車與社區內人行的道路,隔開了西門町熱鬧的街區,自有一個小世界。

20191006
在艋舺小巷防火巷穿來穿去,居然遇到不少臉友,很享受假日人不多,店面沒有開業,看著時代的軌跡,歷史故事從腦中一閃而過一百多年。— 在心起町。

20191007
埋地紀念碑,經常有長輩在這邊出沒抓虛擬的寶,但是校園內有一個實體的石碑卻難得進去一窺究竟。— 在台北市西門國小。

20191011
建築有樹街頭散步
2019/07/15
林丈二《文明開化來了》《路上觀察學》

#每日二書
看了《路上觀察學》,即使在一個人煙稀少的商店街散步,都覺得很有趣,看了無聊的日本人在無聊的事情上做一些統計,然後無聊的人編出了一本書,由我這個無聊的人翻閱。
觀察日本的公寓大樓,經常有種是不是剛剛蓋好,還沒有人居住的想法,然後我會特地跑去看大門口旁邊的說明牌,大概都是平成十幾年,換算一下,也完工快十年了。
這麼無聊的地方也會有路上觀察學啊!那麼台灣一定是更豐富囉!
我們從小就在洋式的住宅與生活方式下成長,住在美國人幫台灣設計的二樓公寓,適合所謂的核心家庭:三個小孩的小家庭,有時會有阿公阿嬤來同住的房間,家裡的客廳剛裝了冷氣,所以晚上全家要在客廳打地舖睡覺,似乎才是不以前的事情,沒想到現在全家每一個房間都安裝了分離式冷氣,整個台北的夏天被搞到很容易就超過了四十度。
那麼,日本在明治維新的那二十年間,社會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洋裝、墨鏡、冰店、洗髮、打火機這類新潮的生活配件如何進入日本的家庭與個人手中呢?
林丈二用報紙上的插畫,分析這些生活用品,當時代歐洲流行的插畫,其中一種是劇場廣告,或者是政治上的諷刺漫畫,而日本這些插畫混搭了浮世繪的風格,加上了劇場演員的內心戲,若不是透過作者的分析,還真難讀懂與文明開化的關係啊!
讓我想到了台灣有不少日式房舍再生重用,有時在玄關放上圓桌,親友就在此吃飯,還可以看到夕陽,或是咖啡館內會有一個VIP座位,就是在凹間內擺上一個小桌椅,也成為一種文化開化的風景。
2019/05/17
臺北漫步巷弄秘境

這是台北市立圖書館的線上雜誌,這次是一個人的生活提案,我寫了一篇一個人的散步,假日無聊就自己這樣走一趟,會發現不一樣的台北。
焦點話題
臺北漫步巷弄秘境
撰文/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
人車繁忙的臺北街頭,其實只要鑽進小巷弄,別有一番天地,無論假日或上班日,或者白天甚至晚上,在這一條秘境散步,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療癒效果。首先,要請你放下包袱,穿著輕便休閒服,換上便於走路散步的鞋子。
*
從古亭捷運站的的9號出口上來,巷口有一座古亭陰公廟,矗立在羅斯福路與和平東路的大樓旁,神像居住在重重的鐵門鐵窗內。這條看似防火巷的不起眼小巷,就是同安街的起點,巷內林立多家小吃店及咖啡館。
繼續走在同安街,穿過南昌路,延續著一路的小吃店,到了同安街的8巷,突然出現像是一個異世界的Y字路口,路口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二樓用日本時代咖啡色的雨淋板作為牆面外觀,背後則是具現代感的公寓大樓或是辦公大樓,極具有時代的反差。
*
同安街8巷的Y字路充滿強烈的對比,走左邊會抵達長慶廟後方的老榕樹
從Y字路的左手邊進入同安街8巷2弄,不遠處可以看到一棵老榕樹,民政局取名為「長慶榕」,據說樹齡已經三百歲。
到了同安街28巷口,有一座教堂,一旁有長慶廟,繞到長慶廟旁有一文獻會石碑,上面說明古亭庄命名的原由是從「鼓亭」而來。還有一棟日式木屋,後方不遠處還有十普寺,此處在1990年代以前,還未加蓋成為馬路,是原名「赤川」的水圳道上游,夏日不少小朋友會來此戲水玩樂。
日式木屋,目前是一間名為「野草居食屋」的日式料理食堂,除了餐飲之外,也可以感受到1930年代日人居住環境,與戰後陳玉麟教授一家居住在此的故事,每到整點還有小火車會啟動繞行,可以聽聽當年蒸汽火車與車長站長互相吆喝的聲音。
沿著同安街慢行,一路上的人行道地磚有些文學家的散文、詩詞,在同安街87號有一處廢地,現在經過妝點成為施洛德文學花園,再走幾步路,就會到建於日本時代的紀州庵料理亭,還有純文學的書店可逛逛,假日在廣場上有市集。紀州庵在日本時代是河邊的高級料理亭,可以划船、遊河、看戲船表演與欣賞夕陽景致,戰後為公營機構公務人員的居住區,許多文學家居住在此,因此有了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名稱。
再來這條小秘境有點難找,同安街97巷巷口,有個童趣繪畫牆,牆上畫著小朋友抱著彎彎的月亮,我姑且稱之為入口,往巷內走,留意左手邊第二條巷子,地址為同安街97巷9號,巷口有個汽車禁止進入號誌,走進去後右手邊有個防火巷,像是私人的小花園,地上有馬賽克圖案,勇敢些再往內鑽,牆面上有著像是鯨魚的圖案,再來會經過鐵道圖案,這是一條神秘的小巷道,尤其在夜晚踏入此處別有風情,不過,女性一個人還是要小心自身安全。
* *
秘巷內地上有馬賽克作品 / 秘巷出口,有鯨魚、鐵道等圖騰
往金門街的方向的巷弄,是臺北早期公寓大樓興建處,沒有地下室,住宅通風涼爽,金門街34巷6號的公寓大樓前裝飾著漂亮的圖案,風格可能受到了楊英風的影響。金門街上的「UNKI Cafe」很適合一個人來喝咖啡,晉江街上的「青滷」,更是適合一個人來點一些健康蔬食,無論食量大小都可滿足需求。
晉江街90號公寓大樓旁的警衛亭有條小通道,巷道錯綜且地址凌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走入探究,從汀洲路鑽出來右轉,再從汀洲路2段233號旁的巷子鑽入,居然通到晉江街62巷,這是今日散步的高潮,然後走回晉江街,再找到57巷鑽入,彎彎曲曲的防火巷,每次走過都會有電燈自動亮起,走出後居然就來到了南昌街,有種快速穿越的快感。
這些小巷曾是臺灣第一宗銀行大盜李師科規劃搶銀行後的逃亡路線,神不知鬼不覺,要不是鄰居舉報,至今可能都無法破案,最後,我們走過羅斯福路,來到秘氏咖啡結束今日的臺北秘境探索之旅,臺北的小巷內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慢慢探索,一個人散步也不無聊。
*景點地址:
陰公廟:同安街1號
秘巷1:同安街97巷9號後方的防火巷
長慶廟:晉江街34號
UNI Cafe:金門街15號
野草居食屋:同安街28巷1號
青滷:晉江街101號
施洛德文學花園:同安街87號
秘巷2:晉江街62巷、57巷
紀州庵文學森林:同安街107號
秘氏咖啡:浦城街4巷30號
https://tpml.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D133570AAAF3D155&s=97009A41AAB41491&sms=761B630E65C0CAE6
2019/05/13
【台北】潮州街、羅斯福路口的漫步
2019/04/30
《台灣巷弄》
2019/04/27
【台中】野人小築咖啡,馬丘比丘與復活節島,還有地方創生

大甲散步與野人小築咖啡館的復活節島
傍晚來回走了最熱鬧的兩條街,其實巷弄裡面有一些算是蠻精彩的遺跡,老街街屋還在看顧著我們,照片右下的春聯貼法也算是一絕吧?
大甲,大家就想到媽祖吧!
看到了帆布店就跑進去,十分的精采,各式各樣的包都有,再來就是芋頭相關的產品了。街上來回的車上播放著各式各樣音樂,地方生命力強盛,期待能夠用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上。
每次講復活節島,都會想到文明的倒退,西方殖民南美洲時代的悲情:廢棄的摩艾、被抓奴隸、回到穴居、傳染病、族群鬥爭、鳥人競技,悲情沒有下限,至今仍然沒有停歇。
今天才知道"野人"的由來,原來是我認識的虹吟前,在網路寫作的名號,聊了一會兒,從一個少女變成歐巴桑的歷史。— 在野人小築咖啡。
大甲野人小築,談南島語族與復活節島的悲情無下限


是時候來提"地方創生"了,這一年來這四個字成為熱門議題,但是大家似乎都自己解讀這四個字,從二十幾年前開始的社區營造,對地方人士來說:就是有預算下來了。
有預算的解讀,若跟復活節島的原住民的文明倒退與悲情來看其實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如何抗拒文明的誘惑,走一條自己的路,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大甲用雙腿走了兩條熱鬧的街,與媽祖繞境的大甲完全不同,也住了一個晚上,從深夜到上午各式各樣的聲音從大馬路旁呼嘯而過,從垃圾車的音樂,深夜飆車少年的機車聲,一早的哈雷機車沉重的低音,到鋼管女郎跳舞配電音,在地補習班的廣告等等,我只能說十分的精彩,不知道有沒有人錄下台灣各地的聲音呢?
復活節到的人從製作崇拜祖先的摩艾像,到了族群互相攻訐,被抓奴隸重回穴居生活,與鳥人競技取得統治權,目前的台灣,活生生的如同復活節島的歷史重演。
無論從觀光、經濟、文化、設計、美學、活化等角度看"地方創生",倒不如回到根本的問題,是否要讓各族群可以安生立命的生活在同一塊土地,我們目前就是缺乏這樣的共識吧?— 與Allison Tsai 和 Hungyin Chen在野人小築咖啡

準備開始講 馬丘比丘與復活節島

北白川宮遺跡,大甲文昌祠

大甲公學校遺址

大甲的早餐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