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倫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倫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09/23

【台北】燈塔行,北齋的不解之緣

今天社會系的同學說要去聽他以前工作長官的演講,於是愛對路的我就出現在敏隆講堂了。

十幾年前在大公司上班,白天到處開會,假日攤在床上,心靈十分空虛,於是常利用周間的晚上聽演講吸收,當然敦南的誠品講堂是最經常光顧,只要是系列的講座,我大抵上都會報名,可以有不加班的藉口,也想多吸收工作之外的知識。

從文學、電影到建築我都有興趣,到處聽演講開啟了我人生的另一扇窗。

今日重溫二十年來聽演講的經驗,不知道是頭腦轉得很慢,還是真的沒有接觸吳爾芙的小說,我只看過電影時時刻刻,也只在倫敦的高登廣場公園待了一下,今日來聽詹偉雄的燈塔行,簡直是燒腦,而且一路講到了晚上十點多,一回家就躺下來呼呼大睡。

看過許多有關燈塔的電影,會不會跟這本經典小說都多少有點關聯呢?感謝詹偉雄帶我們讀書,書好像永遠讀不完!

2021/01/03

【倫敦】國家美術館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收藏西元1290年至1900年歐洲繪畫作品,英國航海時代強盛之後對於自己的藝術家缺乏自信,多為歐陸藝術家作品,歐洲各國重要名家作品均有,完整記錄歐洲藝術史各個階段,可稱為西洋美術史的入口美術館。重要作品有北方文藝復興荷蘭范艾克的《阿諾菲尼的婚禮》畫工精細;西班牙委拉斯蓋茲《鏡前的維納斯》,充分展現畫中畫,當年借來倫敦展出被英國人民集資買下,畫作有被破壞的痕跡;德國霍爾班的《使節》底下有個船槳同時是個扭曲的骷顱頭,代表航海時代的險惡環境。
線上看展: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the-national-gallery-london

2021/01/02

【倫敦】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源自於收藏家、博物學家、醫生漢斯爵士的收藏,過世時捐給國家,而後透過民間募資而興建,開放以來兼具圖書館的功能,很多名人在閱覽室閱讀的足跡,包含孫逸仙、馬克思、王爾德、甘地、喬治·歐威爾、馬克·吐溫、列寧、吳爾芙等。千禧年庭院改裝為室內展覽廳,令人敬畏的大圓頂可作為各展覽廳的入口。大英博物館的收藏五花八門,多為個人與財團捐獻,展現大英帝國在大航海時代,在世界各地研究調查的成果,復活節島的摩艾像、埃及的亡靈書(死者之書)、木乃伊、希臘的陶壺等,都值得反覆到訪。

在線上好好看展吧!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partner/the-british-museum

2020/07/26

【台北】V怪客郭倍宏

這是描述英國皇室已經消失,大統領實施法西斯集權統治,這部片最後炸掉國會大廈與大笨鐘,這個倫敦的精神地標,片中諸多英國文化的反思,其實很值得一看。

為什麼V怪客跟莎士比亞劇中的男主角一樣囉說啊?

幾年前才知道臺灣也曾經有V怪客,剛解嚴時許多黑名單回台在選舉時上台演講,然後又消失無蹤,如何突破國家機器,還是要靠人民覺醒。

不過透過摧毀精神地標來摧毀統治正當性,在臺灣並沒有發生,這點倒是韓國人比較積極,我覺得保留這些地標,但重新思考轉型的方式,每一個政權留下的足跡,讓我們在足跡上說故事。

2020/01/25

《最黑暗的時刻》《敦克爾克大行動》



紀錄同一個事件,二戰影響全世界的影響版圖,卻用不同的敘事模式來呈現。

《最黑暗的時刻》強調邱吉爾的獨特魅力:酗酒、脾氣差、抽菸、對國王不敬、昧於現實。《敦克爾克大行動》強調小人物的存在感,在戰爭期間受到的劇變,每個人都要克服心中最懦弱的一面。

兩部片同樣的,把所有最後的重點,放回了市井小民,邱吉爾在地鐵上(假的)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市民身上找回了力量,下了最後的決定,戰勝了人性的弱點。

看完了《最黑暗的時刻》,去查男主角,又跌破我的眼鏡,居然是蓋瑞歐德曼,讓我的嘴巴又閉不起來!

2019/05/22

【台北】行天宮社會大學:古文明慢步:倫敦大英博物館



今天除了提目前大英博物館的古文明各展館之外,我比較喜歡提繪畫的部分,1824年國家美術館成立,大英博物館許多繪畫作品移過去,1880年代就把自然史標本與考古學文物切出去,1973年成立大英圖書館,又把圖書手稿切出去。

因此,我們目前喜歡到大英博物館去看得東西就是考古學,我覺得要把這些拆分出去的單位一起看過後,對於這個日不落帝國才有些基本的認識。

2017/10/13

2006年,伍迪艾倫《遇上塔羅牌情人》,到底誰被誰耍了



伍迪艾倫有種平鋪直敘的魅力,可是當我回頭再仔細檢視劇情的時候,其實發現非常的曲折,最後看到金鋼狼是壞人,也很不能接受。

以倫敦的開膛手傑克的連續殺人為基底,但結果這並不是連續殺人事件,而是男主角休傑克曼犯案的時候想要營造成連續殺人來脫罪的一個手法。

這部電影內擁有眾多的伍迪艾倫元素:幽魂、魔術師、歌劇等,上一部《愛情決勝點》討論的謀殺,結合了歌劇的配樂,非常震撼。兩部都是為了進入倫敦上流社會,而不擇手段的用謊言,女主角開始為了訪問而跟知名導演上床卻訪問不到內容,後來又化名想要接近男主角休傑克曼,又找不到男主角犯案證據,居然愛上了男主角,所以全盤托出。

最後魔術師找到了證據要去救女主角卻車禍身亡,但女主角因為假裝不會游泳的謊言,讓男主角推到湖裡殺害,其實她是泳游高手,這一連串曲折的意外,是要告訴我們甚麼呢?

「天鵝湖」和「胡桃鉗」的輕快音樂,是這部電影成為浪漫的根源吧?

《愛情決勝點》《遇上塔羅牌情人》《命運決勝點》這三部以倫敦為背景的素材,都討論謀殺,英國人真是很沉重的民族啊!

2017/10/06

2005年,伍迪艾倫《愛情決勝點》



看了眾多伍迪艾倫的電影,總以為應該又是千篇一律的碎念,沒想到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愛情出軌片,一個倫敦上流社會的富豪家庭,哥哥的女朋友與妹妹的男朋友兩人暗通款曲的故事。

可是沒想到甚麼徵兆都沒有,男主角居然拿獵槍去殺人,演變為福爾摩斯警察辦案,本來以為壞人終究法網恢恢,但是這個掉漆的警探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壞人一輩子要受到良心的譴責,一輩子在豪門內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活方式無法逃離。

聽起來非常不公平,這或許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踩在天平中擺盪的人生,無論好與壞,都靠命運來決定,這個人沒有一個自己的想法,殺了他外遇的對象,還有肚子中的小孩,但他的人生就注定要照顧一個他不愛的家人,比佣人還不自由。

以倫敦為背景的三部曲,雖說是網球術語的 Match Point 賭運氣,我的解讀是無論運氣多好或是多壞,其實,人的個性決定了人生,搞不好這個被抓去關的男主角下場會好一點也說不定。

男主角設定為一個歌劇的愛好者,與外界的人際關係非常疏離,甚至可以說是孤獨的人,酷愛甚麼夫斯基的《罪與罰》,或許太過迷幻於這樣的故事,男主角想像自己就是《罪與罰》的法律系大學生,離群索居有憂鬱症,殺死當鋪的老太婆,並失手殺死他的妹妹,匆匆的取走珠寶,但是最後把他愛的妹妹殺死,其實並沒有罪,而且也沒有罰的。

電影剛開場採用義大利男高音恩里科·卡羅素的現場錄音,在槍殺那一幕用了莎士比亞歌劇《奧賽羅》,談及種族、愛情、嫉妒與背叛等,這齣片其實也有諷刺倫敦上流社會對於婚姻對象的純種。還有《馬克白》、《茶花女》歌劇當作配樂,真的要花時間來對照,伍迪艾倫真的很會吊書袋。

2017/09/29

2007年,伍迪艾倫《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



看伍迪艾倫的片子,好像甚麼時代都適合,這種以當年社會景況為背景,又把一個主題抽離出來的結構,很值得我們電影編劇學習。

伍迪艾倫當然是非常老手了,很不好萊塢的節奏,只要掉入他布置的節奏,那個掙扎的過程,實在也令人難受。

從家庭親情,到朋友夫妻等關係,兄弟之情是該片的重點,很簡單的警世電影,每個心情的細膩轉變。

以倫敦為背景,也融入了全球化金融的思維,在航海帝國時代日不落帝國的霸主,搞得好像也要透過命運來決定未來,從歷史來看,英國人的賭徒性格,一直到最近打算退出歐盟,這齣戲好像預知了未來。

2017/09/06

20170906《國語日報》城市美學17:【倫敦】的圓頂,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教堂的原址在羅馬時代是月神戴安娜神殿所在,與原本位於西敏區的阿波羅神殿遙遙相對,十一至十三世紀是流行的哥德式高塔形式,木造結構在幾百年來的火災、雷擊、戰爭等因素多次毀壞重建,而後歐洲發生了宗教革命,這座教堂重建的討論聲浪不斷,1666年倫敦市區發生大火災,整座教堂付之一炬。

倫敦大火後重建變成巴洛克大圓頂教堂,與大部分歌德尖塔式的教堂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反而變成一大特色,建築師雷恩也是天文學家,在設計圓頂的時候非常巧妙的計算,可以在圓頂的一端講敲敲話,對面的人就可以聽到清楚的聲音,在大圓頂旁看到許多的情人玩得樂此不彼。

雷恩的教堂設計圖經過許多波折,他最初的理想是興建一個大圓頂教堂,可是當時英國貴族習慣了歌德式的高塔式建築,否決掉他的設計,他妥協後重劃設計圖,並保證是傳統高塔建築才獲准這項設計,只是後來他還是利用建築師的權限,把中央的高塔改為圓頂。

這個圓頂還有更多巧妙之處,從外面看不太出來圓頂有兩層,若只是單一個圓頂的設計,在教堂內部抬頭往上高聳的圓頂,會覺得這個圓頂非常小,所以他設計上下兩層,內部看圓頂上的畫作很大,而從外面看起來這個圓頂又非常高聳。這跟佛羅倫斯的兩層圓頂設計情況不同,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設計成兩層是為了支撐巨大的頂體。

聖保羅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轟炸,圓頂被炸破了一個大洞,但圓頂奇蹟式的沒有倒榻下來,可見當時設計的結構精良。除了圓頂及回聲廊,其他重要的特色還有西面立面及兩座塔樓、唱詩班的席位、大英帝國勳爵的小教堂、高台祭壇、管風琴等等,地下室還有些名人的墓。

聖保羅教堂內所掛的油畫還非常的後現代,採用曾經在勞改營的俄國畫家 Sergei Chepik 所畫聖經中耶穌的故事,採用的手法是地獄式的陰暗配色,讓我呆在畫前感動得起了雞皮疙瘩。教堂外的聖保羅雕像,呈現了當年保羅在迫害門徒的旅行途中,有強光從天空四面照射向他,他因此撲倒在地而失明,而後許多神蹟讓他恢復視力之後,成為基督宗教重要的傳道者。

聖保羅大教堂至今仍是民間募款修建,仍不斷地注入新時代的藝術元素,伊莉莎白二世五十歲的生日以及查理斯王子、戴安娜王妃的婚禮都是在此舉行,而不在皇室慣用的西敏寺舉辦,可見這座教堂的重要性。

倫敦為了迎接千禧年,也與巴黎的大羅浮宮計畫較勁,大英博物館的圓頂、千禧大巨蛋、倫敦眼摩天輪等圓型的建築,與連結聖保羅教堂與美術館的千禧橋,一反倫敦傳統的歌德式樣式,說明了這座城市不斷的創新進步的企圖。

2015/09/28

《噬血戀人》人類的永生之夢



或許很多人很羨慕吸血鬼可以長生不死,只能依靠著吸人血維生,時間來到了二十一世紀,吸血鬼若到處殺人,勢必很快地暴露行蹤,於是吸血鬼只能跟醫院或研究單位私下買血。

但,人類因為吃了太多有毒的食物,害的吸血鬼要能夠買到高級的純血也不容易了,所以吸血鬼也面臨了死亡的危機。

若你只能晝伏夜出,又可以永生,那麼你會做甚麼呢?女主角讀遍了世界名著,學習了各種語文,她的朋友甚至幫助過許多文壇大師代筆。男主角專研音樂,收集各種樂器骨董,許多有名的音樂片段都出自他手。但,劇終他看到了一個年輕的女歌手,說了一句話:這個人成名太可惜了!一種反諷的語氣,的確歌手成名之後,就難以再突破了。

猶如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中吊書袋,瘋狂的把許多歷史名人搬出來調侃一翻,這部片也搬出了音樂的歷史,揶揄了莎士比亞,也談了哈姆雷特。永生的意義是甚麼?吸血鬼把幾世紀的生活,寫成小說,但這個吸血鬼卻因為喝了次級品的血漿而中毒死亡。

為何女主角那麼討厭倫敦,即使只是轉機經過,也不願意停留呢?

男主角選擇了底特律這個汽車工業之城,已經沒落的廢墟,到處有工業廢水,可以殺人於無形。女主角選擇了摩洛哥的丹吉爾,這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引爆地,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徒的交界,歷史來來回回的爭戰。

其實人類已經永生了,透過書籍、音樂、電影,可以獲得前人的感官經驗。但結局仍然無法打破永恆的殺戮。

2015/05/17

《歡迎光臨國家畫廊》多樣與包容的博物館

藝術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遠,只是我們沒有靜心的去體會。




有這種博物館的紀錄片是一定要去看,三個小時的紀錄片,也已經有會打瞌睡的準備,對於西洋藝術畫作熱衷的人,聽導覽聽得津津有味,只是本來可以透過剪接來讓這部紀錄片更讓大家看得懂,導演刻意地放慢腳步,讓大家了解博物館的經營。

加入博物館周邊吵雜的收音,強調觀看與被觀看,還有一種畫作上架,就要符合各式各樣的『意義』的存在感,一幅畫若是時光的凝結,博物館有義務透過流動的方式,讓民眾體會展出的作品。

流動的方式,包含了用手觸摸、商業的結合、舞蹈、音樂、小劇場、每個展廳的導覽,這個看似好像有關又無關的活動舉辦,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又要不打擾現有的參觀者,要怎樣達成目標,是很大的考驗,所以很適合博物館志工與員工去觀察這部紀錄片。

所謂的『導覽』已經變成這部紀錄片的『演員』,要如何精準又不失真的描述一幅畫的成因,看來需要很多歷練,而這個歷練不再西洋藝術史的精煉,而在於客人觀看的模式。

長期觀察英、法兩國人的歷史情節,隱隱約約在導覽員當中可以聽到一些對巴黎畫作的戲謔,也特別在英國畫家泰納的作品多做了更多隱喻的導覽,這樣被觀看的解說,反而給我了更多觀看者的省思,這麼有趣的對照,也只能在這部片可以觀察到,平常在博物館透過導覽耳機聽著已經規劃好的言語字句,是難以體會的。

大英博物館已經是收藏很多而且定位清楚的博物館,要如何在畫廊的定位下突破巴黎的羅浮宮,英國人其實已經有了下一步的定位。

為何該片不透過一些蒙太奇剪接法,讓觀影者更能體會畫作中的故事,或許是紀錄片的定位,讓導演做了這樣的選擇,若定位不是紀錄片,我想可以更讓人易懂。而這部片的中文預告用了一些雄偉、偉大、美麗與哀愁、驚世奇作等字眼怎是非常不妥當,何時我們才能用比較平靜的心去觀察分析,我想這才是這部片要帶給我們的。

至於片中更多博物館修復工作、裸體素描課程、特展的舉辦等等,顯示多樣性與專業程度,也是英國人的態度吧!


2014/05/28

《狄更斯的秘密情史》

此片的狄更斯與秘密情婦艾倫透南的媽媽,一起演過《英倫情人》,跟佛地魔搞外遇,應該頗為恐怖。



男主角,雷夫范恩斯,最近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哈利波特、為愛朗讀、更早的辛格勒的名單都有演出。

此劇最大的張力,深夜,狄更斯對愛慕的小三表白:「艾倫透南就是我的秘密」,而這時候小三的媽媽就在旁邊假寐。所以這部片到底是艾倫主動投懷送抱,還是被媽媽推入火坑,是推入火坑後才愛上這個大文豪,還是本來就心存愛慕之意,這樣的曖昧,或許就是愛情的真面目?

我其實愛上了小三的媽媽,是她了解了所有兒女的專長,在那個女男不平等的年代,也只有這樣的選擇,讓女兒的專長可以發揮,但心靈解放的同時,更要承受世人更多的責難與禁錮。

2013/07/06

【新竹】辛志平校長故居的演講



感謝大家來,從 14:30一路講到 17:00
塞太多東西,導致甚麼都沒辦法深入講清楚,下次我想挑國家美術館這個主題就好了。

1. 大英博物館的各種古文明,本來以為10分鐘,沒想到講了半小時
2. 國家美術館,文藝復興(南方、北方、威尼斯)這部分講了一個小時,還沒講完,休息一下,本來想放一段影片,讓大家放鬆一下,結果我的筆電與投影機好像不合,又沒法繼續,只好用備用電腦。講了維拉斯貴茲的維納斯,後來轉到馬奈的奧林匹亞,終於把國家美術館結束掉。

3. 柯陶美術館,印象派的重要收藏重地
4. 聖保羅大教堂
5. 現代藝術館(電廠改建)
6. 福爾摩斯
7. 華勒斯典藏館
8. 狄更斯
9. 吳爾芙

我覺得倫敦不只是這些,只是我有興趣的是這些。今天是個大雜燴,恐怕對西洋美術史不熟悉的人,會鴨子聽雷。對古文明沒有興趣的人,也很無趣。

我想以後應該拆開來說,不應該這樣的大雜燴了。

古文明、文藝復興、印象派、巴比松、威尼斯畫派,每一個主題都可以講兩個小時。感謝今天來聽得人。也謝謝會後的互動— 在辛志平校長故居。

2012/12/08

【倫敦】簡提列‧貝利尼的《蘇丹王Mehmed二世》

簡提列 Gentile Bellini(1429-1507)是威尼斯官方的畫家,負責幫貴族與官方留下節慶的紀錄,也幫教堂畫祭壇畫。比較特別的是他到過君士坦丁堡去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王畫肖像,也曾經幫塞浦路斯的女王畫肖像畫。


簡提列‧貝利尼/蘇丹王Mehmed二世/1480年/倫敦國家美術館

當時的肖像畫還是流行以側面為主,只有神、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可以看著大家,或者裸露著身體。簡提列最厲害的就是可以把人的臉畫的很清楚,一眼就看出來是哪個貴族。這跟他父親有關,他父親 Jacopo擅長寫生素描,他的畫具有複雜的透視結構,並且把新舊畫風結合起來。

或許是父親的訓練、影響下,簡提列對於人物的表現比較寫實,但是也受到拜占庭畫風的影響,人物的表情還是顯得十分呆版生硬,比較像是木偶沒有生命。本來簡提列在藝術史上比較不受到重視,原因是他的弟弟喬凡尼畫風自然,而且人物神韻自然又有靈性,這些貴族自然比較喜歡弟弟。但最近幾年簡提列比較受到大家的重視,主要是討論他的拜占庭風格,與整個地中海文化的交流。

以往西方藝術史總是以義大利、法國為中心,總覺得其他地區的藝術風格是受到這些地方所影響,但其實文藝復興的畫作,除了有阿爾卑斯山以南、以北之區分,這兩地的畫風其實有互相影響,若以威尼斯為中心,東西方的藝術交流,其實也不可以忽略的。

我們從這幅畫作可以看到伊斯蘭世界的圖騰,不斷重複地圖案花紋,這在西方比較少這樣呈現。在肖像畫上國王穿著簡樸,不若西方宮廷貴族的華麗,堅挺的鼻樑,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奧圖曼土耳其的人種。二十一歲就打入君士坦丁堡的 Mehmed 二世(1432-1481),正式把拜占庭帝國結束,成為土耳其的民族英雄。

2012/11/13

【倫敦】拉斐爾的《教皇朱里阿斯二世肖像》

這幅教皇朱里阿斯二世的畫作,是拉斐爾約在1511年的作品,當時他在教皇前是個大紅人,與米開朗基羅的個性有很大的不同。米開朗基羅則是恨這個教皇恨的牙癢癢的,因為教皇一直逼迫他在羅馬教廷做壁畫,他寧願回佛羅倫斯雕刻。但同時期,年輕的拉斐爾卻能快速的完成各種的作品。


《教皇朱里阿斯二世肖像》/拉斐爾/倫敦國家美術館/63x40cm

很難不注意這幅畫教皇手上的寶石鑽戒,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宗教領袖這樣的喜歡財富,又這樣的高調請畫家記錄,應該是會讓人唾棄吧!但拉斐爾這幅畫把教宗畫成一個親切的神職人員,和藹可親,白色的鬍子是1511年開始留長,1512年就刮乾淨鬍子結束這樣的『苦修』,為了悼念教廷失去了波隆那(Bologna)的管轄權,其實,這座城市重要的藝術品,在 1506年就被教皇洗劫一空。

構圖上來看,雖然教皇的臉在中央,可是畫家的視角是站在教皇的側邊,一種好像比較好的朋友的角度,教皇的眼神向下,便沒有朝上望著上帝,紅衣的光澤讓人感覺光線是從上方灑下來,從鼻子一路往下到中指那隻手指,可以說是整幅畫的重心。左手緊握著椅子的扶手,稍微讓教皇堅毅的個性表現出來,但是右手仍表現年長溫馨的那一面。後頭綠色的簾子上有聖彼得的鑰匙與三重皇冠,本來是用金色的顏料,但是拉斐爾改變了主意,沒有用金色,我想可能是減少些貴族奢華的形象吧?

一個積極領導對外擴張的教皇,被人認為脾氣暴躁,他把教廷當成宮殿般的奢華在經營,在位期間有三位藝術家為他效力,建築師布拉曼帖,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畫家拉斐爾。

同一個人,再不同藝術家眼中竟然有那麼大的不同,提香在 1545年左右也臨摹了拉斐爾的畫,他跟拉斐爾一樣受到貴族的愛戴,而成為最有權勢的宮廷畫家,但同時幾乎跟米開朗基羅一樣長壽,不知道在臨摹這幅畫作時,米開朗基羅是怎樣的心情來看提香、拉斐爾這兩個人呢?

2012/11/12

【倫敦】福拉哥納爾,最後一個洛可可的大師

福拉哥納爾 Fragonard(1732-1806),最後一個洛可可的大師,但不知道是不是歐洲最後一個宮廷畫家呢?1789年法國大革命王室被推翻,畫家失去了貴族的支持,同時也開始逃亡的生活,回到家鄉的朋友家避難,死的時候默默無聞。他的作品被重新提起大約是在1870年代,到了1905年,福拉哥納爾的一幅草圖價值19萬美元。


鞦韆/福拉哥納爾/1767年/81x64cm/倫敦華勒斯典藏館

這是當時的貴族的大臣查理柯勒(Charles Colle)委託畫家畫他情婦,柯勒希望一個主教幫年輕女孩推盪鞦韆,而一個年輕男子在下方偷看女孩的裙下風光。但是他的畫家朋友朵楊拒絕了這樣傷風敗俗的要求,推薦了福拉哥納爾來作畫。福拉哥納爾把主教改成女子的丈夫在後面推拉著鞦韆,而情夫則躺在草地上愉悅的欣賞情婦的裙底。

這樣的畫面讓後方的丈夫情何以堪,年紀比較大的丈夫吃力的推著妻子玩樂,卻是給下方年輕的情夫欣賞,具有戲劇性的張力是那一隻鞋子飛了出去,左方的雕像手勢比出噤聲的樣子,女孩右下方的小天使雕像,有點不可思議的表情。

中央貌似愉悅的歡樂場景,上方的光線卻對比的有點像是要打雷山雨欲來的氣氛,這幅畫作的顏色對比強烈的透不過氣,真不知道為何偷情者還能這樣大方的請畫家作畫留下紀錄?福拉哥納爾後來描述情愛的畫作特別多,也多用雕像來諷刺,一動一靜之間的強烈對比,讓這些畫作有了動態的生命力。

這幅畫表現了一個洛可可年代的結束,也是王室貴族的結束,福拉哥納爾為我們留下了這樣的轉變。

2010/10/17

大英博物館《古希臘人體之美》珍藏展

這幾年好像各國重要的博物館都把藝術品巡迴在世界各地展覽,今天上午去看了在故宮展出大部分是羅馬時期仿製古希臘的藝術品,看到了有來自埃及的特色,除了希臘神話之外,希臘藝術也呈現了當時庶民生活狀況。

From 英國‧倫敦
帕里斯的審判(選美):雅典娜(左)、赫拉(右)坐在寶座上、愛芙蘿黛蒂(在瓶的另一邊不在畫面上)照著鏡子,等待牧羊人帕里斯的決定,勝利女神(有翅膀那個)則準備要將金蘋果給勝利者。這也是後來特洛伊故事的開端,帕里斯把金蘋果給了愛神愛芙蘿黛蒂,後來特洛伊的因為這些女神的愛恨中,承受了多少戰爭的苦難。

今天看展最吸引我的並不是展現人體之美的雕像,希臘奧林匹克運動員碩壯的肌肉,身材比例簡直完美的不真實,愛神愛芙蘿黛蒂脫下衣服準備沐浴,在多神的希臘世界,神與一般人一樣有愛欲情仇。一般希臘人平常並不能接觸到這些完美的雕像,但是在日常所使用的陶器上,一幅幅古樸的希臘神話故事,在希臘人的生活中不斷地被流傳,讓所有地中海周邊,隨著陶器的使用,所有人都可以知道這些神話故事。

這些陶器上記得當年在羅浮宮看到一間間的展覽室,多到看都看不完,反而一點感覺都沒有。今天看到一個一個360度可以表現的陶器,有的是畫在盤子的底部,大部分是畫在長胖型的瓶子來表現。有黑色底的紅繪,也有紅色底的黑繪模式,而運動會的獎盃,也是用瓶子來頒獎,畫上運動員或相關的希臘神祇,不但實用也別具意義。

陶瓶上的繪畫多以側身人物來描繪,這種來自埃及的畫風,在這陶瓶上都可以感受到。

2009/05/07

【倫敦】妮可寄來的明信片

今天收到妮可的明信片,倫敦,英鎊跌又免簽證,現在去倫敦最划算,前陣子大夥才在討論,沒想到這回她一個人就跑去了。



雖說是一個人去,不過聽說是後來有再跟朋友集合,相信是個很美好的旅程,看了一些歌劇,也寄了不少明信片回來,接下來就是看她部落格的分享了。妮可的攝影快速的精進,透過旅行,讓我們看到她眼中的世界。

美穗(妮可)的飛行記錄:2009年英國倫敦



這張郵票讓我想起了在倫敦貝克漢街的郵局買了約40張的郵票,我在自動售票機前面把所有的零錢都投了下去,郵票就一張張串連的跑了出來,好像去湯姆龍玩小彈珠打贏的票券,可以去換贈品的感覺。也讓我想起在郵政收藏館裡面看到這張郵票的製作過程影片,雖然去倫敦已經是快兩年前的時光,卻仿佛昨日。

2009/03/20

【倫敦】逛博物館大蒐秘

這是去年2008/12/14 在1492分享過的簡報內容,今晚在集地咖啡又分享一次。我很混,所有簡報都沒調整,一樣的對英文譯名的記憶能力實在很差,小抄字太小,下次要做大字報。上次重感冒,這次小感冒,希望下次講的時候身體健健康康。



來的人大部分是台大的學弟妹,還有同學call來捧場的,很高興度過愉快的周末夜晚,集地咖啡真是演講與(老同學)聚會的好場地。

相關網站:
集地咖啡官方網站
【台北】石頭與人文@集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