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3/06

【台北】華燈初上回到一百年前你會看到什麼?大正街的地圖

楊勝:建築年鑑 昭和2年度版上面寫的 但另外的資料他在屏東

第一次寫已經消失的建築與社區--大正街,就是大正町,還真的很難寫。

結果寫太多了,稿費只有一點,花了好多時間找資料與分析,也只能說未來若真的有帶走讀,這些資料非常有用。

還是要來寫消失的臺北慢步呢?

圖說:

1. 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自行設計洋和折衷自宅。(臺灣建築會誌)
2. 井手薰自宅應接室,充滿洋式風格。(臺灣建築會誌)
3. 日本神戶北野町充滿歐洲各國建築風格,魚鱗之家經過移築與擴建,原屋主是葡萄牙人。(水瓶子攝)
4. 1932年的都市改正圖,紅色為大馬路規劃,為目前林森北路與長安東路,箭頭所指是今天津街,街旁藍色為大排水溝規劃。(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5. 1932年的大正町內的公園與美國領事館已經消失,領事館遷移至今臺北光點,也就是地圖左上方,另有林熊徵、井手薰等名人住宅皆再此。(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6. 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A.1916-1926年美國領事館原址。
B.原兒童公園的規劃,內有大正幼稚園與林熊徵宅,還包含目前的大正町教堂皆在這個區域內。
C.網球場
D.井手薰宅
E.大正莊,小套房出租
F.春風莊,小套房出租
G.今日的天津街,可看見兩邊樹蔭與水圳道。
***

台灣第一個高級社區,如今只看到條通的大正街

文/水瓶子

大正街位置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圍起來的位置。大正街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町」,日治初期所有的町名以街名命名,方便台灣民眾溝通。1922年重劃町名,大正町部分改為御成町,是以天津街旁的排水圳道為界。目前這是台北夜生活密集區,也稱為條通商圈。

*大正街的規劃

大正街的開發主要是1911年8月26日的颱風帶來了洪水氾濫,總督府構思要打造一個不淹水的住宅區,本町、表町與榮町的商業區街道就是這樣規劃出來的,但住宅區的規劃與興建也採取了官商合作的方式,並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統合收購土地、興建房屋、甚至採用租賃、貸款模式方便民眾居住,也已經有了公共住宅的規劃。

大正街以棋盤式街道規劃,仿照京都,東西向道路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社區內有排水圳道(今天津街),街道兩旁有排水溝,家家戶戶有自來水、電力。淡水線鐵道有設立大正站(長安西路19號)與公共汽車的站牌。

據說當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社長想要種植櫻花道,可惜氣候不適合而失敗,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上北澤的開發案,資金也有來自於臺灣,下北澤目前的櫻花道,就是來自於社長的構想。

每一戶的庭院的五分之一是建築面積,大致是田園城市社區的概念,雖然屬於私人住宅,但大致上是甲種官舍的規模,庭院100坪內含建物23坪,房屋採用洋和折衷的方式,有洋式的客廳、壁爐,和式榻榻米的居家空間。

大正街內還有美國領事館(1916-1926年)、網球場、射箭場、大正幼稚園,社區內設立公園是臺灣第一個兒童遊戲場,聖公會大正町教會。甚至到了戰爭末期(1943年),還有兩棟出租小套房的建物:大正莊、春風莊。

*神戶北野町的開發與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學習開發方式

日人治臺十幾年,日本內地人移居來臺的人越來越多,既然臺北是經濟政治中心,在周邊興建西方現代化的社區,創造田園城市適合居住的高級住宅區並不只是統治者的責任,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投資,政商合作。

先觀察神戶,目前保留的北野町異人館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其實是幕末時期,在 1858(安政5)年簽訂《五國通商條約》開港後外國人在神戶港邊規劃外國人居住的社區,有了地下排水道、人車分道等公共設施,1899(明治32)年更開放了本國人與外國人可以「混居」,這也是神戶與其他開放的港口不太一樣的地方。

若從這樣的角度回頭來看大正街的規劃,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這家公司原先成立的目標是開發基隆港街市的發展,透過商人購買土地,或是合資的方式,然後蓋房子,我們早期對於殖民政府的認識多半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來了解那段歷史,當年的土地擁有人應該是臺灣的地方仕紳,透過在地商人的合資,可以更穩固開發案的成功,也可以來臺灣居住的「移民」者用租賃模式就安居樂業。

大正街居住者有板橋林家的林熊徵,也是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董事之一。若我們看到更多居住在此的臺灣人杜聰明、林松壽。日人井手薰 、佐佐木八二郎、岡部珍寶、小林惣次郎等,多是會社老闆,也身兼多種要職。

戰後更有更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也居住在此,但非常可惜的目前僅有條通的巷道紋理還在,這些知名人物的建物全部拆除蓋公寓大樓,水圳道消失、路邊樹木沒有了特色,只剩下了兩條大馬路長安東路、林森北路穿越原本的社區,公園也消失無蹤,目前只留下一棟哥德式的大正町教會建築。

參考資料: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片倉佳史

神戶《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20世紀初臺灣公益性住宅公司的誕生,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之性格考察/陳正哲

2023/02/27

【台北】從大轟炸到二二八前後的心情轉變,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 06

*原本要先寫第三段,明天是二二八,就先寫最後一段

1937年,龍瑛宗以《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改造》雜誌小說佳作推薦獎。但1941年,無預警被調至花蓮支店,由於南投與花蓮都沒有書店,對於龍瑛宗而言這樣的環境對於想要寫作維生這條路行不通,於是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返回臺北。

由皇民奉公會幹部推薦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編輯,並在10月22日與西川滿、張文環等前往東京出席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參拜了靖國神社,並前往大阪閉幕式。並且定期前往帝國大學文學部聆聽工藤好美的文學講座,這一年可以說是龍瑛宗最風光的一年,在台灣銀行工作的不順遂,身為台灣人的不平等待遇,因為戰爭時期的"文學"創作反而走了另一條路。

他的作品中仍充分的以知識分子的觀點,反映殖民統治下的悲哀,但因為戰爭期間他的小說集《蓮霧的庭院》中有一篇〈夕影〉審查不通過,他抽換掉這一篇仍不通過,因此就沒有出版,從這一點來看龍瑛宗沒有因為政策而改變太多文章的內容。

**

『公會堂(中山堂)前廣場與報社之中間地帶,炸彈挖了大窟窿,好比涸竭的池塘。難怪報社的防空洞被飛砂掩埋著。

杜南遠信步到總督府前廣場,統治台灣第二號人物的總務長官的官邸,轟炸得變成夷地。他湧上了一個感想:昔日的榮耀何在?』--勁風與野草第六章

第六章開始說明的戰爭期間報社的合併,也說明了他在銀行工作很討厭與數字搏鬥,所以到報社上班,但又遇到了轟炸,所以把妻子疏散到新竹,自己搬到了宮前町的員工宿舍。

並以他的室友白井先生因為割包皮的手術躲過大轟炸,這樣的短篇小說在字字珠璣的情況下還把社會現況中自由與限制、天堂與地獄的對比,用白井先生愛抽菸吞雲吐霧寫出來,閱讀龍瑛宗的小說很有層次感,一段話表面是敘述一件事情,猶如電影中的一個場景,但這段話的人事物也同時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提到三木清、尾崎秀實這些人的遭遇,沒想到龍瑛宗被 1941 年成立的皇民奉公會所提拔進入文藝界,但這篇文章在台灣解嚴(1987)前所寫,同時也批評皇民奉公會,這也是本島人(台灣人)當時作為二等國民的認同矛盾,到底為何而戰?

戰後,1946年龍瑛宗前往臺南《中華日報》任職,但後來日文版面裁撤,經朋友介紹到行政長官所屬單位做原住民刊物編輯工作,薪水非常微薄,妻小搬到住在萬華大姊家。二二八事件後行政長官公署裁撤而失業,直到1949年經由朱昭陽的關係到合作金庫當事務員,1976年退休。

日本時代從銀行跳巢到報社從事文字工作,二二八發生後,台灣的精英噤聲寒蟬,甚至多有躲在山裡面,從日文轉換語言到漢字並沒有那麼容易,再從報社回銀行工作,〈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用漢字書寫的短篇小說,這篇文章是1982年刊登在聯合報上,到底只是小說的情節可以如此的安排,還是龍瑛宗的人生就是如此呢?

十分佩服退休的龍瑛宗還能重新學習ㄅㄆㄇ,寫出如此有深度與反思的短篇小說,雖然故事的結束在大轟炸,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故事的第二輪是從二二八開始的,與電影《悲情城市》一樣,鏡頭外我們看不到的故事才令人悲情!

從清代原住民出草的野蠻社會,到日本時代雖然歷經了現代化與國際思潮,但戰爭時期自由的緊縮與審查,原以為終戰而結束,二二八後一直到台灣解除戒嚴,這我覺得是故事的第二輪,與〈勁風與野草〉可以互相對照來看,至於有沒有三部曲?結局如何?或許是現在進行式!

圖說:左至右

1. 公會堂與報社中間的窟窿,箭頭所指就是台灣日日新報

2. 總統府被形容成阿房宮大火燒了八天七夜

3. 民政長官官邸被燒得精光

2023/02/02

龍瑛宗的台北慢步,勁風與野草 01

龍瑛宗雖出身新竹北埔客家,但自從到台北的商工學校(現開南商工前身)念書後一直到過世,生活最長最了解的城市就是台北市區了。

1911年8月25日出生,此時B051號颱風剛好掃到台灣南部,沿著西海岸一路向北,整個南臺灣受到影響,而後8月30日 B052號颱風又帶來大雨,造成北台灣大淹水,這兩個颱風造成290人死亡,兩萬多間房舍全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9月3日,日刊2版〈臺南颶風詳報〉報導部分內容:

「臺灣未改隸以前,颶風年年有之。其起風時,至猛至烈,不過二十四點鐘之久,或三五點鐘不等,總以一晝夜為限,不逾刻也。自改隸以來經十七年星霜,罕有颶風壞人房屋若是之多。有之自今年八月廿六日二點鐘時候颶風之大,為改隸後所僅見。其壓力之巨,雖高堂大廈亦為動搖。屋瓦鏡窗,或飛上天或破而粉碎。」

這個世紀大颱風,也造成了後來總督府將台北城大改造,整個街道翻轉成為歐洲的街道,街屋前有騎樓(亭仔腳)遮風避雨,二樓有陽台,屋頂有圓頂、鐘塔或馬薩式高大體面,立面裝飾每一棟大不相同,表町(館前路)、本町(重慶南路)、榮町(衡陽路)成為台北的"銀座",而都市的許多道路軸線有了意義,街屋好像人一樣有了表情。

1927年,龍瑛宗以最高分考取台灣商工學校,十六歲的年輕學生進入了這個現代化的街道,經常在榮町的書店立讀,1930年畢業後經由老師的推薦馬上到台灣銀行台北本行服務,而後調到南投分行。

本次慢步大約從台北城西門到東門,完全引用1982年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以作者龍瑛宗本人的親身經歷,化身為杜南遠,並與一位日本灣生鶴丸五郎,兩人互為對比,從家庭出身、學業、工作經歷凸顯種種的不平等,面對戰爭這些不幸,細膩的人格分析,不只是龍瑛宗個人出生到終戰的自傳,而是從1895年到1945年這五十年台灣人的命運,分析日俄戰爭、滿洲國的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盧溝橋事件、珍珠港事件與美軍的台北大轟炸,短篇小說字字珠璣。

我想透過杜南遠在這些街道的慢步,與目前的地景地貌結合,隨著龍瑛宗人生的帶領,了解當年的背景。

「台北城的黃昏,不知什麼時候飄著毛毛細雨,榮町溼漉漉的柏油路,輝映著橙黃和紫丁香花色的朦朧霓虹燈影。已經夜幕沉垂了。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店內有不少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凝神看書。這些學生無論文科和理科,都喜歡看文學和哲學,他們愛讀夏目漱石、志賀直哉的作品和德國的哲學類,以備將來當指導者時,思想免於偏差而維持平衡感覺。」--第一章第一段

照片紅色框由左至右分別為杉田、文明堂、新高堂書店,是龍瑛宗經常去看書的地方,店員都認識,也都讓這些學生站著把書讀完,有時候一天讀不完,隔天繼續來讀。

其中杉田書店是新書、古本書都有販賣,可能是窮學生可以在此買到比較便宜的書,這三家書店也都在榮町(衡陽路)上,其中許多古本書店分布在新起町,只要往西越過縱貫線鐵道,在西門市場後方就是書店聚集區。(參考:1939年版全國主要都市古本店分布圖集成)

文中的文明堂書店是老店,原本也在新起町而後才搬入榮町。如今,龍瑛宗最常在此立讀的建築物還在,曾有茶館、咖啡館進駐,可惜目前沒有店家經營呈現閒置狀態(2023年)。

整個書街的領頭羊是新高堂書店,也是龍瑛宗站得最久的書店,1898年以「新高堂」做文具等買賣,1900年更名「新高堂書店」,開始涉入出版,當年這些書刊還要審查是特許行業,新高堂也承接許多總督府的出版品,並且承接學校的圖書採購業務,算是教科書市場的霸主。

故事的開場白有現代化的道路柏油路,還有天氣、顏色的描述,更有當年學生努力的背影,加上兩個主角的出場,以及對於第一次世界戰後國際多元思潮的知識吸取,有清楚的闡釋。

參考資料:

1.1911年世紀大颱風:臺南市區災情實錄 https://southen.cwb.gov.tw/inner/Gglx1634607217OCfh

2.《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 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沖田信悅

3.龍瑛宗全集:勁風與野草

2023/01/25

【台北】不知道為何有一款叫做"七七"的香菸?  黑膠咖啡

跟某收藏家約在華山的黑膠咖啡,剛見面還沒有熱身,他就很開心的秀出剛標到的收藏品,一張一張的翻閱,收藏的品質真好,好像打開時光機到了那個年代,撫觸標籤的質感,我彷彿聞到了菸絲的味道。

看著紅磚的廠房,當時的樟腦、菸、酒專賣的工廠,這些產品的標籤到底是在哪裡貼上的呢?那麼樟腦的產品又有那些呢?

我們悲觀的認為我們所做的事情,討論的事情,或是活化再生的事情,應該很少人在乎在意吧?

黑膠唱片不是賽璐璐片嗎?而賽璐璐就是以樟腦在增進其可塑性後再加上其他染料和其他物質製成的化合物,那麼,到底有沒有在這裡生產過黑膠唱片呢?華山文創園區是台灣第一座工廠活化的文創園區,酒、樟腦這樣的工業產品,加上縱貫線鐵路,這些基本基礎資料若建立完成,要開甚麼樣的文創店,應該都很有故事可說吧?

不過應該很少人在乎!

2022/12/10

【新竹】北埔客庄小旅行

秀巒山、天水堂、金廣福、忠恕堂、龍瑛宗文學館

這張地圖裡面有好多"索引",其實龍瑛宗寫的台北也很多,下次應該來台北走讀一次龍瑛宗

真得要好好來讀龍瑛宗的作品

比較驚奇的是在走讀的過程中只要讀到文本中相關的食物,馬上就會在手中出現。

2021/12/17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難得戰後的招待所洋樓,用不同洗石子的工法創造出只有台灣獨有的洋樓,翻閱了由 廖惠慶 所潤飾編輯父親的長達一百多萬字的內容,挑選出那個時代製茶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比連續劇茶金更為精彩的家族故事,這本《茶金歲月》才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版。

廖運潘的兒女依照出生的順序,不分男女一個姓廖,下一個就姓姜,避開了入贅的問題,不但女男平等,非常公平的兩家都繼承到了,能夠在離開五十年後又買回阿公姜阿新興建的招待所,並且花了經歷修復這棟不只是兒時的記憶,也代表戰後為台灣永續生存努力的家族,留下了一棟文化資產。

惠慶姊帶我在洋樓上下跑來跑去,一回說著兒時與姐姐的回憶,也說著爸爸的故事,一會說媽媽買的琴,修復後的場景與記憶相結合,到處皆有光的窗櫺,透過手工玻璃的折射,許多家具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從加拿大回來,也有從其他地方回歸,一棟老房子的重生,真的需要眾多的人際連結才得以拼回來。

看過《茶金》的人物設定,人物的拆解與組合,殷海光、顧正秋、那個時代的名人的重組,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感,反而讓人物有了奇怪的個性,而這個奇怪的個性也或許是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悲哀吧?

捨棄掉電視劇的那個設定,回頭來看《茶金歲月》的廖運潘先生跨越了日本時代進入民國時代,為了讓小孩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從一家公司破產重新再起,投資在自己的頭腦是最好的,這也是後代可以把洋樓買回的重要因素吧!

這樣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族可以做得到呢?我跟著新竹中學的學生聽著這樣的故事,有學生懷疑說著這會是"客家人"蓋的房子嗎?大概認為客家人都是非常"節儉"的吧!

這十幾年惠慶姊一直再做環境保護的運動,實際能夠保存一棟老房子並且真的身體力行修復,進而經營、導覽,因緣俱足,有了好的開始。

2021/11/08

《瀑布》



大量使用定焦鏡的電影有哪一些?大學時代喜歡看很無聊的藝術電影,當時只是追求潮流,好似今日的打卡一樣,跟大家說我來了,這部電影我看過了。

但是這幾年重看這些大學時代的老電影,發現電影內的隱喻非常多層次,每次重看都會找到以前沒有看到的密碼!

這部片用了印象派的畫家竇加,用了他的賽馬來講畫家的故事,讓我想到了《飛越杜鵑窩》,也放置了黑澤明的《電車狂》的海報,片中也經常問:你還好嗎?看了這個海報,觀看與被觀看,到底誰才是正常的呢?

希望《瀑布》這部片可以得到很多獎,重啟臺灣新浪潮。

2021/08/23

《天使沒有性別》

《天使沒有性別》

這是一本驚奇的小小說,我們看到粉紅色的書封,在掃瞄機處理下居然變成白色。

昨晚看了列車進站這篇,由於中元節太累了,還沒有看完就睡著了,突然醒來才想起這篇文章到底想要描述甚麼呢?原來這位一百公斤快要停經的婦女的表現是沒有性別的,行為語言甚至是變成了男性,還把老公打趴在地上。

我真是後知後覺,睡了一覺醒來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

看完後,果然,最後就是一個男性的高潮啊!好像是射精的那一刻,但留下了一個謎樣的結局,不過這個結局如何好像也不重要。

當時看到書名的時候,我的生殖器官微微一震,沒有性別到底是怎樣的呢?小小說有出乎意料的結局,的確性別是個很有趣的對比。

2021/08/20

再來讀一些外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再來讀一些外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李仙得台灣紀行,南台灣踏查手記》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1921 穿越福爾摩沙》 《台灣紀行街道漫步》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 No.01

請問各位臉神朋友,這張照片是哪一個城門呢?取自《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 No.02

《遇見300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1771福爾摩沙輩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臺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北台封鎖記》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 No.03

《華麗島歲月》《霧峰宮保第》《淡水新政記》《錯置臺北城》

2021/08/17

《臺味原來如此》

《臺味原來如此》

台灣常見的料理,每次去查維基百科,大多數說是源自唐宋,但是年代太久遠,到底如何傳到台灣,加入了那些在地食材,經過了哪些變革,就沒有細談了。

這本書以仔細去探尋、比較一下各地的料理,找出各地特色,一碗牛肉麵,各自表述,台灣的牛肉麵,已經不是四川的牛肉麵了,也沒有蘭州的風格,自己走出了一條路。

這本書圖文並茂,還有食譜,重點是會談"食物史",值得推薦。

2021/08/03

《隱蔽的空間》寶藏巖地方故事集

《隱蔽的空間》寶藏巖地方故事集

台灣少見的聚落被指定為文化資產,這本書紀錄了活化再利用後的人事物,其實我覺得要維持這個多元的環境是有點辛苦,但累積的過程才能讓未來開花結果,我們的創意或許實踐的還是太少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些"力量"

2021/08/01

《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縣文化資產價值研究》

《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縣文化資產價值研究》

很喜歡把許多事情的前因後果搞清楚,於是很喜歡看這種大多數人覺得無聊的書。

我們都知道台灣有很多糖廠,運送甘蔗的主要五分車在日本時代,除了農業運輸,也開始兼具客運用途,戰爭時間開始了軍事用途,戰後開始另外的規劃。

這一系列的鐵道歷史,短短百年,我們就廢置不用了,能夠有多少價值呢?

2021/07/27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傅朝卿老師多年的經驗分享,加上眾多世界各大城市的實例說明,很期待下次出國能夠按圖索驥,看懂這些改造的理念。

2021/07/26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菸、茶、糖篇》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菸、茶、糖篇》

台灣有眾多的糖廠,現在多已經不再生產運作,但是這些建築設備拆除後,我們就遺忘了歷史。

至今,我們仍不知道如何處理這類文化資產!

是要把器具當廢鐵賣掉,建築拆除土地可以賣錢,或者是可以把這類的調查報告拿出來,重新找出歷史脈絡後,是不是很容易可以找到苦主,產業有興衰,但是只要重新出發,就可以有活路。

台灣的糖廠原本是各地的私人企業來經營的,戰後逐一收歸公營事業,反而阻斷了後來的發展,簡單的說,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就是現在的明治製菓股份有限公司,板橋林家也經營糖廠,只要知道這樣的脈絡,可以活化的方向是不是很寬廣呢?

2021/07/25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修澤蘭眾多的學校建築,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共同的符號,但這些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連結點有哪些?

殷寶寧老師給我們好多好多的答案,有這麼多文化資產在校園,如何要讓我們能夠深刻的了解,學生每天使用,能夠有所體會嗎?

對於我們前輩心裡所想,我們好像都在拼圖,還好還有建築能夠告訴我們可能的答案。

2021/06/28

《舌尖上的外交》

《舌尖上的外交》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啟了宴會外交,極其使用歐洲各地的美食料理模式,在1880年代的鹿鳴館時代到達顛峰。

這本書內有熟悉的李鴻章,當時與伊藤博文在馬關(下關),到底是吃著甚麼樣的食物呢?兒玉源太郎打贏日俄戰爭後,用甚麼來慶祝呢?

2021/06/27

【台北】更生院

人事物完全串聯起來。

1918年,林清月的宏濟醫院,在媽祖宮後面。
1930年,臺北更生院(簡稱更生院),下條久馬一擔任院長,杜聰明負責院務。
1945年,改制臺灣省立戒煙所,杜聰明擔任所長,所址遷到臺大醫學院內。更生院由憲兵司令部第四團團部進駐。
1950年,憲兵司令部。
1954年,光復大陸設計委會。
1995年,債權銀行第一商業銀行拆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QQ9dh8XEs
https://hsi.nhrm.gov.tw/home/zh-tw/injusticelandmarks/127209
https://taiwan.k12ea.gov.tw/index.php?inter=people&id=24
照片來源:國家圖書館(NCL-Taiwan)典藏 / 李道義 / 1932 / 15.1×10.7cm / 《影饗》

2021/06/23

《我城故事》

從淡水、中山北路到大稻埕,從建築、設計到現代性,殷寶寧老師出版了好多書,簡直比我看書書的速度要快多了。

這本《我城故事》不只是從歷史來看大稻埕,也把中間我們做了復興運動做了些分析,以女性主義角度切入,大稻埕應該是台灣女性出頭天的地方,至今迪化街的商店,到處也充滿了女性努力的身影。

不只是從上而下架構性的分析,還有從基層的商店、URS、街區公司、博物館等型態的分析,不但是一本很好的在地文創的教材,也是我們從中學習的良好指導。

不一定要依照書中的案例去執行,但或許我們從中取得啟發。

2021/06/22

【台北】大稻埕慈聖宮

#古今對照 大稻埕慈聖宮 上圖:1913年台北寫真帖

沒錯,當時還沒有蓋兩側,1930年代的照片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