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2023/07/29
【台北】南下北上的邂逅
張貼時間是 2023/7/21
時刻表:2023/07/29 19:00-20:30
主講:水瓶子
與談者:劉抒苑
繪本分享:施明儀
地點:華山青鳥
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10901143928639890
每次都要接受考驗,這回要講龍瑛宗的〈邂逅〉,是 1941年的作品。頗為難理解在火車上的交談,談論的內容是文學,但其實這篇文章剛好在軍國主義的最高點,當年日本去偷襲了珍珠港,也大量的指定了古蹟來宣揚日本皇族的事蹟。由這樣的背景來了解這篇文章還不夠全面,還要了解橫光利一。
還要繼續讀橫光利一的〈拿破崙與白癬〉〈頭與腹〉。
當你搭電車、高鐵或搭乘巴士,會想到這些嗎?1941年這個時代的交錯與交會,這些短篇小說到底要說甚麼?
紀元二六〇一年元旦,台北車站的月台,旅客排成數列,正在等上午九時三十分的南下快車。這是配合 「旅客請依序排隊」的主旨,爲了因應新體制,公平而嶄新的交通道德的情景。 看了前五六段,像是看俳句,一下用日本天皇的"紀元",一下火車又化身成猛獸,像是日本卡通,萬物擬人化,前一句要排隊,下一段就美德就丟掉,諷刺的比喻。 整篇文章五千多字,來來回回看了好多回,我想兩位主角劉石虎與楊名聲,同是一個人的內心交戰,1941年這個對於戰爭中的台灣人,我想內心也是交戰不已,日本民族主義興起,在龍瑛宗的文章中暗藏並敘述了這樣認同的矛盾。 表面上《邂逅》是一個有錢肥胖的仕紳與貧窮瘦弱的作家相遇的故事,劉石虎與楊名聲的對話,是衝突的開始:「至少,我是看不起台灣的文化,台灣是不會產生文化的,要不,你看,偶爾寫了二、三篇東西,就以爲對台灣文化有了貢獻。有那樣的傢伙,才使我感到討厭。」 楊名聲:「我對那個女人玉英,覺得很抱歉,可是,結婚不是只靠感情啊。結婚畢竟要遵從理性。」,所以理性與感性,麵包與愛情是不能並存的。 整篇文章透漏許多價值觀,有種"作家"就是非常會談感性的戀愛的刻板印象,但我覺得龍瑛宗文章的結構,簡直就是理性的不得了。 對於其中的水果密碼:椪柑、木瓜與鳳梨,或許還有甚麼隱喻呢?各階級的文化價值觀、男女平權隱隱地可以從文章讀出端倪,但對於用"旅行"來觀察並刺激書寫內容,這點倒是許多千古作家就是使用這樣的模式把異國文化介紹到各地去。
2023/07/27
《檸檬》
這檸檬到底有甚麼魅力,時間回到 1924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的英文系就讀,後來肺結核休學,到京都去養病。
本來以為只是私小說,說明心境,說明自己的"病",但真的只是這樣嗎?有些評論者說明是一種小確幸,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這種只是病態的幻想,把檸檬想像成一個好朋友,也可以治病,最後變身成為一顆手榴彈,作家幻想把這個他非常喜歡的書店,一念之間變成厭惡,他用書本蓋起他的城堡,然後把他最喜歡的檸檬放在城堡上,想一起把書店給炸掉。
第一次翻閱,只覺得這病人真的有病,後來覺得他的想像力很豐富,但後來對於這種憂鬱病態,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想法,他居然可以描繪出來,放大到整個社會來形容每一個個體都不為過,從西方的意識流到了梶井短命的人生,的確創造出一種風格,也成為日本所獨有,可以發現現在日本的漫畫與連續劇、電影,都擁有這種風格。
來參加星期六晚上的講座吧!或許你也可以多認識一點龍瑛宗
主題:南下北上的『邂逅』-客籍作家龍瑛宗的生活在他方
2023/07/29 19:00-20:30
主講:水瓶子
與談者:劉抒苑
繪本分享:施明儀
地點:華山青鳥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10901143928639890
本來以為只是私小說,說明心境,說明自己的"病",但真的只是這樣嗎?有些評論者說明是一種小確幸,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這種只是病態的幻想,把檸檬想像成一個好朋友,也可以治病,最後變身成為一顆手榴彈,作家幻想把這個他非常喜歡的書店,一念之間變成厭惡,他用書本蓋起他的城堡,然後把他最喜歡的檸檬放在城堡上,想一起把書店給炸掉。
第一次翻閱,只覺得這病人真的有病,後來覺得他的想像力很豐富,但後來對於這種憂鬱病態,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想法,他居然可以描繪出來,放大到整個社會來形容每一個個體都不為過,從西方的意識流到了梶井短命的人生,的確創造出一種風格,也成為日本所獨有,可以發現現在日本的漫畫與連續劇、電影,都擁有這種風格。
來參加星期六晚上的講座吧!或許你也可以多認識一點龍瑛宗
主題:南下北上的『邂逅』-客籍作家龍瑛宗的生活在他方
2023/07/29 19:00-20:30
主講:水瓶子
與談者:劉抒苑
繪本分享:施明儀
地點:華山青鳥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10901143928639890
【台北】明治喫茶店舊址
《台灣咖啡誌》文可璽 p.42 大概1930年代
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右邊第二棟立面改做) 上: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
下:google 街景
前川國男設計的東京銀座明治製菓 龍瑛宗與宮田彌太郎 作家呂赫若經常出入明治喫茶店,也邀請龍瑛宗一起去。 1944年龍瑛宗計畫發行小說集《蓮霧的庭院》,找了版畫家宮田彌太郎繪製封面,曾留下一張兩人笑開懷坐在喫茶店的照片,不過不確定是否在明治喫茶店。 但,很悲哀的是因為軍政府審查不過而沒有出版,後來 1985年才完成他的心願! 查了許多地圖只知道大概的位置,但這張照片對出來正確的位置,一直覺得這麼漂亮的立面怎麼可能打掉,這兩張照片核對下來,還真的整個窗戶都打掉了,但兩側的房子維持著原來的立面裝飾,這樣對出了位置,是今日的衡陽路46號(大三元)。
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右邊第二棟立面改做) 上: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
下:google 街景
前川國男設計的東京銀座明治製菓 龍瑛宗與宮田彌太郎 作家呂赫若經常出入明治喫茶店,也邀請龍瑛宗一起去。 1944年龍瑛宗計畫發行小說集《蓮霧的庭院》,找了版畫家宮田彌太郎繪製封面,曾留下一張兩人笑開懷坐在喫茶店的照片,不過不確定是否在明治喫茶店。 但,很悲哀的是因為軍政府審查不過而沒有出版,後來 1985年才完成他的心願! 查了許多地圖只知道大概的位置,但這張照片對出來正確的位置,一直覺得這麼漂亮的立面怎麼可能打掉,這兩張照片核對下來,還真的整個窗戶都打掉了,但兩側的房子維持著原來的立面裝飾,這樣對出了位置,是今日的衡陽路46號(大三元)。
2023/07/02
《百年台灣大地》推薦序: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這本書內有一些難得的照片)
百年台灣大地推薦序/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從大一進入地質系就讀,就愛上了台灣山水風土,每次出野外艱苦的看著地圖,教授稀鬆平常地指著地形圖,輕而易舉的在三千公尺的高山上來去自如,不然就是在溪底的大石頭間上下跳躍,當我還在氣喘吁吁的時候,已經指著地質露頭解釋完畢,根本來不及測量記錄所見。
或許是玩心太重,終究沒能繼續地質系相關所學,畢業後就投入其他行業,一直到2011年,同學一起參與馬廷英教授故居青田七六的經營,當時辭去熟悉的專業領域,做著文化導覽的工作,回首大學四年老師的教導:野外實地記錄觀察測量,邏輯推演加上台大學生必要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人生中面對所有事情的萬用鑰匙。
*2021年早坂犀足跡的新發現
大學時代認識了師公--早坂一郎這號人物,但僅止於台灣博物館收藏的寶物,1926年在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今桃園市大溪區)發現的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犀。早坂一郎對於國家公園的認定與價值,天然紀念物的指定:海蝕石門、泥火山、北投石、貝化石層等有相當的貢獻。讀過本書後,才知道早坂教授無論在東亞各地野外調查,與各地的學者合作努力才造就了東亞地質學的成形,尤其是台灣從無到有地質學研究,進一步影響台灣考古人類學與近代環境保育的奠定。
1984年,大塚裕之、林朝棨將早坂一郎採集自大溪的標本與左鎮採集的犀牛化石標本共同命名為中國犀牛早坂氏亞種。直到2021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現於菲律賓的菲律賓犀(Rhinoceros philippinensis)被重新檢視與研究,並發現與早坂犀牛具有共同的獨特特徵,不同於亞洲的獨角犀和雙角犀,為東亞獨特之支系,兩者因此一起被建立為新屬島犀屬(ZooLogical 雜誌的論文)。早坂犀被重新分類,成為合併新物種早坂島犀。
歷經了快一百年,我們對於犀牛的物種演化與足跡的研究,才前進了一點點。
*從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到石門水庫去除淤積永續開發
日月潭水力發電歷經了全球經濟不景氣,最後在1934年完工,早坂一郎就地質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各地的剝蝕作用尤其顯著,進行日月潭電力工事時必須注意岩盤不安定的問題,以及對自然、人文的衝擊。
台灣歷經多次的大地震,核電廠附近的斷層調查,因應極端氣候需要預防大豪雨的堤防,又要水庫蓄水,種種的建設都需要地質學家。最近石門水庫歷經二千日的工期回春延壽,阿姆坪防淤隧道竣工,每年可清淤增加六十四萬噸,這一些基礎研究調查與相關的工程都不是一蹴可幾,對於大自然的破壞與人類的生存,都必須有個平衡點。
*宮澤賢治的胡桃化石,滄波石與雪峰石的發現與命名
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其中提到胡桃化石的發現有提到的地質學家就是早坂一郎,這樣的情緣,讓我想到了滄波石、雪峰石的發現。
2013-2015年間,黃士龍、沈博彥、朱傚祖、俞震甫幾位地質學相關的研究者組成團隊。他們在登山時,討論應該做一些甚麼創新的事物,於是有了找尋新礦物的計畫,從維也納自然博物館收藏品中切割出了一個1.5 x 1.5 x 0.3公分大概如同米粒大小,這個標本是1979年在阿根廷的一個農田發現的隕石。
從這個隕石內,台灣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三種不同的新礦石,其中二種礦物目前在地球表面尚未發現,為了紀念顏滄波、馬廷英教授兩位地質學老師的教導,因此申請命名為滄波石、雪峰石。其中滄波石與骨骼構成類似,未來或許可以成為生物科技的陶瓷材料,而這樣的發現無論了解太陽系的過去與人類科技的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只是這樣的研究進度非常的緩慢。
*博物學家的視野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物競天擇的演化論,他認為所有物種都是從少數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但達爾文不但只是生物學家,甚至是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或稱為博物學家,回到大航海時代,人類對地球各處的探索或植基於物產的開發,書中說明早坂一郎對於馬偕博士能夠紀錄自然的現象,最後以讚嘆天主作結:「縱使土地變換,縱使山巒淹為滄海,我們也毫不畏懼。無論何處都有神為我們而設的避難所,祂將以雙手擁抱我們。我們將奉獻此生讚美主。」,這與我們小時候教育的「人定勝天」大不相同,無論科學如何的進步,仍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
當我走過瑞芳哩咾海濱看著一片陰陽海,1990年關閉的禮樂煉銅廠舊址,當時我們在山上出野外眺望這一片海洋,大家猜想說著或許幾年後可能陰陽海就消失,但至今仍然存在,到底為什麼造就這樣的特殊地質景觀?也有地質系教授經常在金瓜石調查,他期待因為開採技術的進步能重新開採金礦,美國的頁岩油開採技術不也如此改變了全世界嗎?
這十年流行跨領域學習,人們多有斜槓專業,單一專長已經無法滿足這個社會所需,面對世界上各種競爭,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認識自己,做更多基礎的地質調查,了解先人的努力歷史,進一步對於各族群生物的重新認識,連結古今才能有自信地邁向未來。
以下是這本書的內容說明,我覺得實在寫的太好了,轉貼出來,我想想如何把早坂一郎融合在我的導覽內容
***
內容簡介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坂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坂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本書特色
1. 重現19世紀至20世紀,臺灣地質的珍貴性與生物多樣性被發現的精采歷程
2. 以年代為經,人物為緯,展現不同時代的科學家樣貌
3. 指出早坂一郎的時代重要性,以及其在古生物生活史、腕足類化石研究的貢獻
4. 了解近代臺灣學術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多元性:1928年臺灣首創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成為近代大學模式在臺灣發展的濫觴。「講座制」尤為近代地質與相關科學奠基;其中理農學部更居重要位置。
5. 看見殖民時代在政策制定與科學研究間的應用與限制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坂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坂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本書特色
1. 重現19世紀至20世紀,臺灣地質的珍貴性與生物多樣性被發現的精采歷程
2. 以年代為經,人物為緯,展現不同時代的科學家樣貌
3. 指出早坂一郎的時代重要性,以及其在古生物生活史、腕足類化石研究的貢獻
4. 了解近代臺灣學術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多元性:1928年臺灣首創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成為近代大學模式在臺灣發展的濫觴。「講座制」尤為近代地質與相關科學奠基;其中理農學部更居重要位置。
5. 看見殖民時代在政策制定與科學研究間的應用與限制
2023/06/29
龍瑛宗的《貘》,日本時代的現代化,是一種食夢的變質
參加了星期六在北埔的龍瑛宗文學館的活動,朱宥勳用很短很短的時間分析了《貘》這篇文章。
這篇短篇是描述北埔的富四代徐青松在清領時期曾祖父百年前白手起家申請成為墾戶,曾祖父懷抱著夢想趕走高砂族,克服了北埔的「瘴煙蠻霧」的疾病,累積了大量的財富。
簡單的來說,這是寫給日本人看得異國故事,朱宥勳說。
的確,這個故事在台灣幾乎就是人人熟悉的故事,但,為什麼龍瑛宗花了那麼多篇幅,介紹北埔山丘上大地主的生活呢?而且還鉅細靡遺地把家族每一個人都描述了出來。
曾祖父無後,從新竹竹塹城抱來的小孩,就是徐青松的祖父,祖父生了幾個小孩,老大抽鴉片煙妻妾成群子女眾多,老二很胖有個白痴兒子,老三瘦高英俊打獵喜歡讀書有憂鬱症後來到北平,老四早死,老五是個律師。而這個家族的女性愛聽三娘教子、活捉三郎的戲曲。
傳到了徐青松這一代,就是哆啦A夢中的小夫,帶著小衫(敘事者龍瑛宗)的故事,貘這個動物在日本神話傳說中是把噩夢吃掉的動物,但實質上小衫是很想要變成小夫的有錢有勢,但看著從小到大沒有夢想,整個家族內非常富麗堂皇,但他卻蜉蝣天地甚麼都不想做,即使是成績不太好,未來可能也可以苟活在人世。
小衫對於少年的性愛充滿了崇高聖潔的夢,而小夫(徐青松)卻隨便找了一個採茶婦人就做愛了,把少年的第一次就"花"掉了,這個純真又美好的夢就消失了。
大部分人對於龍瑛宗的文章多用於批評日本殖民統治這個角度,但對於現代化(如:留聲機)、資本主義的社會,投機與賭博這種台灣人的個性並沒有多所琢磨,表面上好像看著富不過三代這樣的宿命,但更多的比喻,其實很值得大家思考,用這樣的角度,會不會這篇短文要給大家的啟示並不是統治者的壓榨呢?
曾祖父刻苦耐勞但無後,徐家並沒有傳承到這個基因,龍瑛宗認為傳統的麒麟其實是貘,不同的人看到不同動物有不同的解讀,這個從清領到日治時代改朝換代的轉換,不同的讀者也有不同的結果。
這篇短篇很像藝術電影,表面看起來只是淡淡的敘事,但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場景,都很值得拿出來做心理分析,最後徐青松變成了貘這個動物,失去了生活中對夢想的追求,他或許可以醉生夢死繼續做富四代,逐漸衰敗,但其實若他轉念奮發,被人踩在地上也可以有所成就。
書寫這篇文章是1941年書寫,龍瑛宗先前從南投拚了命調回台北,但後來又被調到花蓮,這次他再也不隱忍,辭職回台北的日日新報從事他喜歡的書寫工作,位於中央山脈的兩側,讓這篇食夢貘有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遐想。
ps. 最近的閃電俠電影,若沒有受到磨難的閃電俠,他可以成為閃電俠嗎?
2023/06/20
紫藤廬的展:一種注目‧法國自由
法國在民主自由一直是世界的先驅,這種精神非物質性的倡議讓我看完這個展覽久久不能自己,仔細的翻閱著手冊,雖然只是一些物品,但代表著法國戰後的自由主義,而戴高樂主義的執行一直到2011年才有所變化。
這是這麼多年來,我覺得紫藤廬終於跳脫以往而有所創新的展覽,可能是到巴黎開店而延伸的人際脈絡吧?
我在想著未來的博物館的展覽是否都趨向虛擬化呢?人類文明的歷程與"物質"的關係會有甚麼樣的變化嗎?持續還會有奢侈品嗎?
2023/06/13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我開始收集XXX與他的時代相關的書籍,還真的蠻多的,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前因後果其實非常的模糊,跳脫殖民與被殖民這種論點去理解當時的藝術創作,仔細地想想,黃土水怎麼突然會雕塑,師從那些老師,或是受到誰的影響,我們幾乎沒有完整的資訊。
這本書是從日本研究者的研究訪談與調查推論而出來的結果,我們似乎多理解了黃土水一點點。
台中的國美館有著許多黃土水的作品並列,我看了對於黃土水這個人更為模糊,但黃土水對於台灣文化的源頭與發展卻是十分熱切的關心,希望台灣青年能夠覺醒創造榮耀(P.119)。
這本由許多論文改寫的書我覺得多少還原了黃土水創作的歷程,也還原了交友關係,對於重新認識台灣歷史非常有幫助。
2023/06/09
【台北】走讀白色恐怖馬拉松活動
北師大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
北師大美術館,VR模擬監獄中反抗、還有綠島實景
欒樹下書房參觀,結果下大雨
紫藤廬午餐
紫藤廬的展覽
展覽中1950年代的酒瓶,至今這個品牌還在喔!
陳文成基金會,感謝B78龍三解說
馬廷英青田七六,林朝棨、葉雪淳、黃敦友、山本由松、馬場惟二
心有七七走讀白色恐怖,很感謝這種超級馬拉松走讀活動,居然有同學願意來參加,有關以前前輩遭受到白色恐怖的過往,要讓大家關注其實有點困難,北師大美術館採用VR模式或許是讓更多人可以感同身受的一個方法。
自由好像空氣一般,平常是感受不到的,我想了解前輩受到的白色恐怖,是要維護自由與人權的,以下經過這些地點,雖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若能多還原當年各族群的關係,同理心互相理解,或許才是不重蹈覆轍的路。
→北師大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
→欒樹下書房,很感謝老闆讓我門進去吹冷氣下大雨又借出雨傘
→林文月從溫州街到溫州街
→紫藤廬飲食男女→法國友人收藏1950年代戰後的自由主義展出,這是這幾年跳脫展的一種模式,值得鼓勵,可能需要一點導覽才看得懂
→朱昭陽延平學院與螢火蟲
→葉英堃、洪祖培、朱昭陽、劉明
→陳文成基金會,感謝B78龍三解說
→彭明敏逃亡前住宅,念一下陳明章阿爸的心肝寶貝
→臺靜農記波外翁
→喬大壯還鄉投河自盡
→許壽裳被殺
→馬場為二教授的兒子與白色恐怖
→馬廷英青田七六,林朝棨、葉雪淳、黃敦友、山本由松
→獅子王KTV,禁歌與白色恐怖相關歌曲。
→欒樹下書房,很感謝老闆讓我門進去吹冷氣下大雨又借出雨傘
→林文月從溫州街到溫州街
→紫藤廬飲食男女→法國友人收藏1950年代戰後的自由主義展出,這是這幾年跳脫展的一種模式,值得鼓勵,可能需要一點導覽才看得懂
→朱昭陽延平學院與螢火蟲
→葉英堃、洪祖培、朱昭陽、劉明
→陳文成基金會,感謝B78龍三解說
→彭明敏逃亡前住宅,念一下陳明章阿爸的心肝寶貝
→臺靜農記波外翁
→喬大壯還鄉投河自盡
→許壽裳被殺
→馬場為二教授的兒子與白色恐怖
→馬廷英青田七六,林朝棨、葉雪淳、黃敦友、山本由松
→獅子王KTV,禁歌與白色恐怖相關歌曲。
2023/06/04
【台北】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聚會,喝多種的啤酒
大概喝了有十種口味吧?後來都忘了拍照記錄,結束後叫不到車,頭腦卻變得異常清晰,本想騎 uBike 回家,但遇上了一台特斯拉載我回家,睡不著還看了一部電影。
喝酒過多有礙健康! 我的身體有甚麼毛病啊?越喝越清醒,是夢嗎?六月四日
2023/05/26
月黑風高,龍瑛宗 1977年退休時的作品,到底在暗喻甚麼?
(想看原文的請自行搜尋) #龍瑛宗
第一段有點驚悚,主人翁『我』是幽魂,因為與父親愛上了同一個女人,所以臥軌自殺。
看完了整篇會覺得又重複歷史,從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然後日本人來統治,描述著權力,對於清國、日本國、中國的認同問題,但已經到了1977年,還在談終戰前的總總似乎有些過時啊!看看以下這段:
***
我的父親的印象也改變了。以前我以為父親是台灣人的楷模,全台灣的榜樣。但是,慢慢地觀察的結果,父親的廬山真面目露出來了。如前所述,在日本人看來的模範台灣人條件,樣樣地具備起來了。我咒罵父親是無恥的東西,但是於情也不忍。那麼,怎麼辦呢?我也無從說起。只有我的一顆心猶予保存而沒有瑕疵,這是值得珍惜的。我突然陷入厭世主義者了。我再也不能與父親同住共屋頂之下,天天快樂的日子變成天天痛苦的日子。
我邀村姑說:「人生無意義,我們殉情,我們相愛於天堂。」村姑呵呵大笑說:「人生祇有一回,我才不相信天堂呢。少爺,你是傻瓜,不要做出傻事。」而根本不理。
***
原來父親就是權力的象徵,戰後的中華民國,蔣總統一直連任,曾經娶了一任一個年紀可以當女兒的太太,把前面兩個太太都拋棄,而我們一直背誦的「生命的意義」也是蔣總統很喜歡說的話,寫文章的那時正是老蔣總統過世後的日子。
最後,紅春小妲出場,覺得台灣人太無趣,也沒有權力,於是去找皮膚白皙的美女姊姊,直指就是美國人。透過貶低嘲諷自己是紈褲子弟的自省,書寫出來值得反省的小說,不也正是目前台灣的處境嗎?
圖是用小說第一段讓AI畫出來的,我想應該與台灣的墓園大不相同吧!
2023/05/25
鍾肇政《夕暮大稻埕》淡水河的嗚咽02:彩玉傷寒全家經濟陷入困境
一樣在九號水門的夕暮,高牆旁的水門,臨風與彩雲討論姊姊彩玉的病,濛濛夜色寂靜無聲的滿天星斗,碼頭的船帆也全部卸下,夜間的沉靜與白天工人上下貨的人聲鼎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河水退潮的聲音好像嗚咽。
本章說明了臨風來投靠陳天賜的陳裕記商行,對於陳天賜窮苦出身,原本在吳仔春(吳春生)家挑水肥,後來開設茶行致富蓋了豪宅,臨風在陳天賜茶行打工,晚上還去念台灣的第一間夜校,期待更上一層樓。
小說中的化名,陳天賜就是陳天來,開設了錦記茶行,吳仔春就是指李春生,這家夜校應該是指成淵在職進修的學校,原本校址在今中山堂附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就學,是臺灣創設最早的中等教育階段夜間學校。
不過有關成淵夜校的位置,應該是在城內公會堂旁,戰後改制才遷移到今天的承德路,小說中描述的上學路徑是從 A->F->G 然後走出永樂町到太平町,可能是鍾肇政有所誤解。
而彩玉一家居住在吳仔春舊教堂改建的貧民區,平常做著揀茶的工作。彩玉得到傷寒被隔離在大病院,鍾肇政用了「拘留」這樣的詞,好像是嫌疑犯還沒有被判刑,而父親阿坤家裡也被灑了石灰,也沒辦法去賣杏仁露。
第二章算是把整個故事的地景描述的相當完整,也勾勒大稻埕周邊的行業,大家族、茶行、洋商、洋樓,讓許多弱勢族群可以在此生活。
圖說:
圓圈:九號水門
A. 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B. 三井物產
C. 怡和洋行及倉庫
D. 李春生洋樓(其中一棟)
E. 李春生私人教堂租給貧民住,清楚可見老榕樹
E2. 辜家盬館
F. 臨風上學必經之路,從永樂座戲院後的水泥橋看到大榕樹
G. 新高銀行(今第一銀行),李春生家族設立
H. 紅十字醫院(今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可能是彩玉拘留的地方
A. 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B. 三井物產
C. 怡和洋行及倉庫
D. 李春生洋樓(其中一棟)
E. 李春生私人教堂租給貧民住,清楚可見老榕樹
E2. 辜家盬館
F. 臨風上學必經之路,從永樂座戲院後的水泥橋看到大榕樹
G. 新高銀行(今第一銀行),李春生家族設立
H. 紅十字醫院(今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可能是彩玉拘留的地方
2023/05/23
1930-1945年的國際情勢,日本帝國到底掌握那些地方!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 03
這一段落對今日的國際情勢來說可能會難以下嚥,龍瑛宗當然是事後諸葛的紀錄這段,不過,非常細緻的有把各國的盤算交錯的一段段交代出來,本以為只是流水帳,可是非常精簡快速的懶人包啊!
滿州國的成立,的確用大同世界:『於東三省的關東軍和革新官僚甚為跳梁,大搞什麼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終於閉門造車偽造了滿州帝國。杜南遠的同縣人也投奔去做個外交部長了,是一場邯鄲之夢。』,同縣人就是新竹的謝介石。
有關於謝介石,1878新竹人,原本清國而後變成日本國籍,1915年投靠中華民國,因為張勳復辟事件,謝介石認識溥儀。後來滿州國成立,成為滿州國的外交部長。與知名的藝旦王香禪結婚,謝介石的人生傳奇故事不少,也因為滿州國有個台灣出身的外交部長,許多人曾到滿州工作追求更好的出路。
而當年中華民國的空軍也曾經飛越台灣海峽到新竹轟炸,龍瑛宗的解讀是不同意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
此段最後也點出了美日不同意見的關鍵:『1940年底,美國與日本舉行非正式會談。美國希望日本退出日、德、義三國同盟』,1941年,美國連同荷蘭、英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由於石油是日軍持續作戰所必需的資源,此舉最終令日本決定對英美開戰,相繼占領了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控制泰國,幾乎整個東南亞都落入到了日本手中。
照片:維基百科 1942年 Flag-map of the world
2023/05/22
【台北】白色恐怖受難醫師郭琇琮故居
目前是泰式餐廳,座位數還不少,許多美麗的窗,看到華麗的裝飾,但也有看到最近流行把牆面敲掉露出老紅磚的方式,我其實比較期待能夠把華麗的裝飾修好讓大家重新看見老屋之美。
維基百科:
郭琇琮(1918年11月28日—1950年11月28日),生於日治台灣台北廳士林支廳士林區士林街,台灣的醫師與社會運動參與者,中國共產黨黨員。1944年4月因為預備武裝抗日遭總督府逮捕並判刑5年,1945年9月台北帝大醫學部畢,進入衛生局防疫科工作在公衛防疫方面有重大貢獻......。
2023/05/21
【台北】藏畫,陳澄波背後的幾個女人
雖然劇名是藏畫,但其實重點是在陳澄波的太太張捷與女兒陳碧女的內心世界,一是把畫藏起來,另一是陳碧女親眼見到父親被公開行刑。
陳碧女1943年的繪畫〈望山〉入選府展,戰後迎接國民政府來台,陳澄波的〈慶祝日〉在警察局畫上青天白日的國旗,而陳碧女學習了父親把〈望山〉這幅畫自動畫上了國旗。但陳澄波卻在1947年3月25日美術節,死在嘉義車站前血染了大地。
藏畫這部舞台劇,利用衣服幻化成偶,打破了時間,陳澄波經常在偶與人之間穿插,也在夢境與實際生活中間切換,從女性的角度切入來看陳澄波的美術人生,其中對於西洋美術裸體的描繪,還有為什麼一定要實地寫生的原因的演出來。
這一齣劇把攝影師留下了陳澄波最後的遺照這件事,有了另一條認識張捷與那個時代的背景。
看這劇中很多意象的演出方式,其實要十分熟悉美術史與日本時代台灣史,最後又選擇了阿里山為背景,把女兒的婚禮作為陳澄波未完成的畫作來呈現,不過,婚禮的新郎卻是缺席的,可讓我們自己補上這最後一塊拼圖。
藝術家追求"美",最後一幕大家走入山中也走入畫中,十分和諧的樣子。我想著陳澄波在獄中寫得遺書,對於大女婿蒲添生做人處事的提醒,二女兒的婚事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
從女性心理出發,張力到最後一幕爆發,雖然已經結束多時,心中仍不能平復,是一部更深入探討族群共榮的問題,我期待未來還能繼續精進,讓更多人欣賞與思考。
2023/05/19
《夕暮大稻埕》台灣人的影戲夢,鍾肇政的筆下的虛實人生01-觀音山落日
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都還沒寫完,這回要開始寫鍾肇政《夕暮大稻埕》的地景慢步還真的不容易,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下手,畢竟鍾老這一篇比起《魯冰花》討論度低,很多梗埋得很深,我不知道能不能看的出來,不過就實際的地景與相關人名的轉換應該沒甚麼問題,這種非虛構的小說,寫起來真的不容易。
觀音山落日,第一段的地景在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淡淡的、柔柔的暮靄,罩住了整個河面,罩住了整個觀音山。也罩住了那隻渾圓的微帶橘紅色的夕陽。」
一開始就把觀音山、三重、大龍峒、萬華的相對關係描寫出來,再來把日式拖鞋走在卵石路上,看到穿著西裝戴帽子的摩登景象,加上無聲電影要有辯士,以及年輕辯士派到全台各地去播放電影解說劇情。點出了1930年代大稻埕的戲院不但有電影,還有上海來的正音演出,歌仔戲等表演,十分多元蓬勃。
故事的男女主角兩人重逢於八年後,老闆許天馬把童貞作家吳臨風的作品《夕暮大稻埕》改拍電影,而這個重逢其實只是演員娜娜演出彩雲,開場白就佈下了祝家姊妹彩玉、彩雲與吳臨風年少的相遇,酒樓藝旦咖啡館女給相互的關係,娜娜有一百萬的身價,賣藝不賣身到底有那麼簡單嗎?種種的對照,演員虛實,小說與電影,有種戲中戲的感覺。
小說中的演員劉太陽,真實世界是劉喜陽,曾經在李春生家族的新高銀行工作,參與《佛陀之瞳》的演出,成立臺灣映畫研究會,還找了老闆李延旭擔任會長,後來拍了《誰之過》票房不好而解散了研究會,真的是一個夕暮的故事啊!
第一章最後,鍾肇政用劇本的方式演出第66場,彩玉臥病在床,彩雲想要去當藝旦來改善家庭經濟灑悲情的那一幕,為何選擇66這個數字呢?奇門遁甲:「進退失自由,內外不和,艱難不堪,損傷災禍,大有家破人亡的兇相數。」
圖說:
圓圈: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
箭頭:天馬茶房,大老闆詹天馬在小說中是以許天馬為名,開咖啡館又擔任辯士,小說中有個天馬映畫社,詹天馬是老闆。
A:永樂座
B:第一劇場
C:第三世界館
D:新舞台
圓圈: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
箭頭:天馬茶房,大老闆詹天馬在小說中是以許天馬為名,開咖啡館又擔任辯士,小說中有個天馬映畫社,詹天馬是老闆。
A:永樂座
B:第一劇場
C:第三世界館
D:新舞台
2023/05/06
【台北】立夏的散步,突然變成盛夏--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本來預計走一個小時,室內半小時,結果,到了十二點半才結束。
冠德建設的基金會,下次若有機會,我想應該多講建築與街區的關係。
談文學,跨了一百多年,從古亭庄到南菜園,然後提了梁實秋與魯迅的筆仗,來臺灣的梁其實是勝利組,再回頭談尾崎秀真這個人生失敗組,百年後重看尾崎秀真父子們的表現,其實說是悲劇英雄也不為過。
其實,文學就藏在街區巷弄中......
2023/04/22
【台北】綠島難友與地質系學長@孵
每次這位比我年長的學弟都會帶美國美女出現,因為他在美國求學任職的同事同學的朋友來台遊玩,他都會負責接待,真得做了很多成功的國民外交啊!
今天,他特地把這位在大學教文學的教授兼作家帶到玉山社的走讀重版出來的簽書會上,我非常跳TONE 的想到了巴黎的莎士比亞的書店,我會不會到異國的某個書店去參加某人的簽書會呢?
我可能看太多電影了!
走在迪化街,看到了熟悉的店家上的有孔蟲化石的攝影,突然想到了這位學弟的父親也是在綠島住了十幾年,與地質系的學長葉雪淳同樣都是難友,在綠島海邊還採集有孔蟲標本寄給同學做定年分析。
一般外國人對於台灣的歷史多半不了解,為何有那麼奇特的建築,但每次這位學弟帶來的朋友,我都認為比台灣人還要了解台灣,或許是同溫層,還是喜歡旅行的人,會比較多去了解當地的歷史呢?
孵咖啡 - 孵珈琲洋行。
2023/04/08
【台北】夜間慢步書店
奎府聚
詩生活
郭怡美
一間書店
宮前町大溝
好土書店
水瓶子──和張正揚及黃湯姆。 同學問說晚上臺北有什麼好玩的,剛好我要自己試走本週的走讀活動,請他來看看我工作的另一面,晚上沒吃飯,每家書店晃一圈,比較書架上的書,客人的使用方式,然後我們走了兩個多小時,夜的書店微光努力的維持閱讀時光。 我們都有自虐的性格! 【走讀活動】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書店踏查
講師: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台北慢步》作者)
日期:4/22(六)下午2:00-4:30
集合地點:一間書店(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38巷3弄11號)
費用:700元(含書一本原定價399元、解說、導覽器、保險等費用)
參加名額:限額20名,額滿為止。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r9o8QVv38uRa9Mt37
注意事項:報名依順序錄取。報名截止後主動通知錄取名單,完成繳費。疫情及衛生考量,需自備耳機。
(活動內容)
2:00~4:00 慢步導覽路線:
一間書店→奎府聚、浮光書店、春秋書店→誠品書店 R79 / 中山地下書街→好土書店→田園城市書店→國際書局→文化書局→雅堂書局→Bookstore 1920s
4:00~4:30 停留於 郭怡美書店:《台北慢步》分享會
邀請大家一起在春日午後,漫步在台北的巷弄與書店。
#玉山社 #走讀活動 #行旅
#水瓶子 #台北慢步 #城市導覽
#歷史 #文化 #人文景點
水瓶子──和張正揚及黃湯姆。 同學問說晚上臺北有什麼好玩的,剛好我要自己試走本週的走讀活動,請他來看看我工作的另一面,晚上沒吃飯,每家書店晃一圈,比較書架上的書,客人的使用方式,然後我們走了兩個多小時,夜的書店微光努力的維持閱讀時光。 我們都有自虐的性格! 【走讀活動】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書店踏查
講師: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台北慢步》作者)
日期:4/22(六)下午2:00-4:30
集合地點:一間書店(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38巷3弄11號)
費用:700元(含書一本原定價399元、解說、導覽器、保險等費用)
參加名額:限額20名,額滿為止。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r9o8QVv38uRa9Mt37
注意事項:報名依順序錄取。報名截止後主動通知錄取名單,完成繳費。疫情及衛生考量,需自備耳機。
(活動內容)
2:00~4:00 慢步導覽路線:
一間書店→奎府聚、浮光書店、春秋書店→誠品書店 R79 / 中山地下書街→好土書店→田園城市書店→國際書局→文化書局→雅堂書局→Bookstore 1920s
4:00~4:30 停留於 郭怡美書店:《台北慢步》分享會
邀請大家一起在春日午後,漫步在台北的巷弄與書店。
#玉山社 #走讀活動 #行旅
#水瓶子 #台北慢步 #城市導覽
#歷史 #文化 #人文景點
2023/04/02
【台北】青田七六與醫學
來了醫學系的父子,以及醫學院的同學,馬上拿出謝豐舟教授畫的理農學部,也是我們大一的共同回憶。
一位醫學系的教授退休後放下聽診器,講著家族的故事與台大的歷史,我到底要留些甚麼給學弟妹呢?
— 和 Annie Hung 在青田七六。
2023/03/28
【台北】好孕工作室 咖啡館
自從第一次踏入好孕,好運的碰到了 陳鈺萍 ,多次踏入都遇到了親子共享的咖啡時光,最驚奇的是看到了日本時代的工藝品--椅轎。
雖然有聽過在水中生產、順勢生產之類的話題,但我相信在現代大醫療機構的共犯結構中,這類的生產方式可能被視為女巫,是個異端分子。
但,我相信這樣是回歸自然的一種生產方式!
拖了好久想要送地址牌,希望好孕長長久久。
2023/03/06
【台北】華燈初上回到一百年前你會看到什麼?大正街的地圖
楊勝:建築年鑑 昭和2年度版上面寫的 但另外的資料他在屏東
第一次寫已經消失的建築與社區--大正街,就是大正町,還真的很難寫。
結果寫太多了,稿費只有一點,花了好多時間找資料與分析,也只能說未來若真的有帶走讀,這些資料非常有用。
還是要來寫消失的臺北慢步呢?
圖說:
1. 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自行設計洋和折衷自宅。(臺灣建築會誌)
2. 井手薰自宅應接室,充滿洋式風格。(臺灣建築會誌)
3. 日本神戶北野町充滿歐洲各國建築風格,魚鱗之家經過移築與擴建,原屋主是葡萄牙人。(水瓶子攝)
4. 1932年的都市改正圖,紅色為大馬路規劃,為目前林森北路與長安東路,箭頭所指是今天津街,街旁藍色為大排水溝規劃。(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5. 1932年的大正町內的公園與美國領事館已經消失,領事館遷移至今臺北光點,也就是地圖左上方,另有林熊徵、井手薰等名人住宅皆再此。(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6. 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A.1916-1926年美國領事館原址。
B.原兒童公園的規劃,內有大正幼稚園與林熊徵宅,還包含目前的大正町教堂皆在這個區域內。
C.網球場
D.井手薰宅
E.大正莊,小套房出租
F.春風莊,小套房出租
G.今日的天津街,可看見兩邊樹蔭與水圳道。
*** 台灣第一個高級社區,如今只看到條通的大正街 文/水瓶子 大正街位置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圍起來的位置。大正街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町」,日治初期所有的町名以街名命名,方便台灣民眾溝通。1922年重劃町名,大正町部分改為御成町,是以天津街旁的排水圳道為界。目前這是台北夜生活密集區,也稱為條通商圈。 *大正街的規劃 大正街的開發主要是1911年8月26日的颱風帶來了洪水氾濫,總督府構思要打造一個不淹水的住宅區,本町、表町與榮町的商業區街道就是這樣規劃出來的,但住宅區的規劃與興建也採取了官商合作的方式,並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統合收購土地、興建房屋、甚至採用租賃、貸款模式方便民眾居住,也已經有了公共住宅的規劃。 大正街以棋盤式街道規劃,仿照京都,東西向道路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社區內有排水圳道(今天津街),街道兩旁有排水溝,家家戶戶有自來水、電力。淡水線鐵道有設立大正站(長安西路19號)與公共汽車的站牌。 據說當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社長想要種植櫻花道,可惜氣候不適合而失敗,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上北澤的開發案,資金也有來自於臺灣,下北澤目前的櫻花道,就是來自於社長的構想。 每一戶的庭院的五分之一是建築面積,大致是田園城市社區的概念,雖然屬於私人住宅,但大致上是甲種官舍的規模,庭院100坪內含建物23坪,房屋採用洋和折衷的方式,有洋式的客廳、壁爐,和式榻榻米的居家空間。 大正街內還有美國領事館(1916-1926年)、網球場、射箭場、大正幼稚園,社區內設立公園是臺灣第一個兒童遊戲場,聖公會大正町教會。甚至到了戰爭末期(1943年),還有兩棟出租小套房的建物:大正莊、春風莊。 *神戶北野町的開發與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學習開發方式 日人治臺十幾年,日本內地人移居來臺的人越來越多,既然臺北是經濟政治中心,在周邊興建西方現代化的社區,創造田園城市適合居住的高級住宅區並不只是統治者的責任,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投資,政商合作。 先觀察神戶,目前保留的北野町異人館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其實是幕末時期,在 1858(安政5)年簽訂《五國通商條約》開港後外國人在神戶港邊規劃外國人居住的社區,有了地下排水道、人車分道等公共設施,1899(明治32)年更開放了本國人與外國人可以「混居」,這也是神戶與其他開放的港口不太一樣的地方。 若從這樣的角度回頭來看大正街的規劃,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這家公司原先成立的目標是開發基隆港街市的發展,透過商人購買土地,或是合資的方式,然後蓋房子,我們早期對於殖民政府的認識多半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來了解那段歷史,當年的土地擁有人應該是臺灣的地方仕紳,透過在地商人的合資,可以更穩固開發案的成功,也可以來臺灣居住的「移民」者用租賃模式就安居樂業。 大正街居住者有板橋林家的林熊徵,也是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董事之一。若我們看到更多居住在此的臺灣人杜聰明、林松壽。日人井手薰 、佐佐木八二郎、岡部珍寶、小林惣次郎等,多是會社老闆,也身兼多種要職。 戰後更有更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也居住在此,但非常可惜的目前僅有條通的巷道紋理還在,這些知名人物的建物全部拆除蓋公寓大樓,水圳道消失、路邊樹木沒有了特色,只剩下了兩條大馬路長安東路、林森北路穿越原本的社區,公園也消失無蹤,目前只留下一棟哥德式的大正町教會建築。 參考資料: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片倉佳史 神戶《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20世紀初臺灣公益性住宅公司的誕生,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之性格考察/陳正哲
2. 井手薰自宅應接室,充滿洋式風格。(臺灣建築會誌)
3. 日本神戶北野町充滿歐洲各國建築風格,魚鱗之家經過移築與擴建,原屋主是葡萄牙人。(水瓶子攝)
4. 1932年的都市改正圖,紅色為大馬路規劃,為目前林森北路與長安東路,箭頭所指是今天津街,街旁藍色為大排水溝規劃。(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5. 1932年的大正町內的公園與美國領事館已經消失,領事館遷移至今臺北光點,也就是地圖左上方,另有林熊徵、井手薰等名人住宅皆再此。(1932年臺北市職業別明細圖)
6. 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A.1916-1926年美國領事館原址。
B.原兒童公園的規劃,內有大正幼稚園與林熊徵宅,還包含目前的大正町教堂皆在這個區域內。
C.網球場
D.井手薰宅
E.大正莊,小套房出租
F.春風莊,小套房出租
G.今日的天津街,可看見兩邊樹蔭與水圳道。
*** 台灣第一個高級社區,如今只看到條通的大正街 文/水瓶子 大正街位置在今日台北市中山北路、南京東路、新生北路、市民大道圍起來的位置。大正街並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町」,日治初期所有的町名以街名命名,方便台灣民眾溝通。1922年重劃町名,大正町部分改為御成町,是以天津街旁的排水圳道為界。目前這是台北夜生活密集區,也稱為條通商圈。 *大正街的規劃 大正街的開發主要是1911年8月26日的颱風帶來了洪水氾濫,總督府構思要打造一個不淹水的住宅區,本町、表町與榮町的商業區街道就是這樣規劃出來的,但住宅區的規劃與興建也採取了官商合作的方式,並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統合收購土地、興建房屋、甚至採用租賃、貸款模式方便民眾居住,也已經有了公共住宅的規劃。 大正街以棋盤式街道規劃,仿照京都,東西向道路稱為「通」,南北向稱為「筋」,社區內有排水圳道(今天津街),街道兩旁有排水溝,家家戶戶有自來水、電力。淡水線鐵道有設立大正站(長安西路19號)與公共汽車的站牌。 據說當年「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社長想要種植櫻花道,可惜氣候不適合而失敗,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上北澤的開發案,資金也有來自於臺灣,下北澤目前的櫻花道,就是來自於社長的構想。 每一戶的庭院的五分之一是建築面積,大致是田園城市社區的概念,雖然屬於私人住宅,但大致上是甲種官舍的規模,庭院100坪內含建物23坪,房屋採用洋和折衷的方式,有洋式的客廳、壁爐,和式榻榻米的居家空間。 大正街內還有美國領事館(1916-1926年)、網球場、射箭場、大正幼稚園,社區內設立公園是臺灣第一個兒童遊戲場,聖公會大正町教會。甚至到了戰爭末期(1943年),還有兩棟出租小套房的建物:大正莊、春風莊。 *神戶北野町的開發與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學習開發方式 日人治臺十幾年,日本內地人移居來臺的人越來越多,既然臺北是經濟政治中心,在周邊興建西方現代化的社區,創造田園城市適合居住的高級住宅區並不只是統治者的責任,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投資,政商合作。 先觀察神戶,目前保留的北野町異人館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其實是幕末時期,在 1858(安政5)年簽訂《五國通商條約》開港後外國人在神戶港邊規劃外國人居住的社區,有了地下排水道、人車分道等公共設施,1899(明治32)年更開放了本國人與外國人可以「混居」,這也是神戶與其他開放的港口不太一樣的地方。 若從這樣的角度回頭來看大正街的規劃,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這家公司原先成立的目標是開發基隆港街市的發展,透過商人購買土地,或是合資的方式,然後蓋房子,我們早期對於殖民政府的認識多半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來了解那段歷史,當年的土地擁有人應該是臺灣的地方仕紳,透過在地商人的合資,可以更穩固開發案的成功,也可以來臺灣居住的「移民」者用租賃模式就安居樂業。 大正街居住者有板橋林家的林熊徵,也是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董事之一。若我們看到更多居住在此的臺灣人杜聰明、林松壽。日人井手薰 、佐佐木八二郎、岡部珍寶、小林惣次郎等,多是會社老闆,也身兼多種要職。 戰後更有更多我們熟知的名人也居住在此,但非常可惜的目前僅有條通的巷道紋理還在,這些知名人物的建物全部拆除蓋公寓大樓,水圳道消失、路邊樹木沒有了特色,只剩下了兩條大馬路長安東路、林森北路穿越原本的社區,公園也消失無蹤,目前只留下一棟哥德式的大正町教會建築。 參考資料: 木村泰治--一位緣牽臺日的實業家軌跡/片倉佳史 神戶《日本.城市力:從30座城市解讀日本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20世紀初臺灣公益性住宅公司的誕生,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之性格考察/陳正哲
2023/02/27
【台北】從大轟炸到二二八前後的心情轉變,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 06
*原本要先寫第三段,明天是二二八,就先寫最後一段
1937年,龍瑛宗以《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改造》雜誌小說佳作推薦獎。但1941年,無預警被調至花蓮支店,由於南投與花蓮都沒有書店,對於龍瑛宗而言這樣的環境對於想要寫作維生這條路行不通,於是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返回臺北。
由皇民奉公會幹部推薦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編輯,並在10月22日與西川滿、張文環等前往東京出席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參拜了靖國神社,並前往大阪閉幕式。並且定期前往帝國大學文學部聆聽工藤好美的文學講座,這一年可以說是龍瑛宗最風光的一年,在台灣銀行工作的不順遂,身為台灣人的不平等待遇,因為戰爭時期的"文學"創作反而走了另一條路。
他的作品中仍充分的以知識分子的觀點,反映殖民統治下的悲哀,但因為戰爭期間他的小說集《蓮霧的庭院》中有一篇〈夕影〉審查不通過,他抽換掉這一篇仍不通過,因此就沒有出版,從這一點來看龍瑛宗沒有因為政策而改變太多文章的內容。
**
『公會堂(中山堂)前廣場與報社之中間地帶,炸彈挖了大窟窿,好比涸竭的池塘。難怪報社的防空洞被飛砂掩埋著。
杜南遠信步到總督府前廣場,統治台灣第二號人物的總務長官的官邸,轟炸得變成夷地。他湧上了一個感想:昔日的榮耀何在?』--勁風與野草第六章
第六章開始說明的戰爭期間報社的合併,也說明了他在銀行工作很討厭與數字搏鬥,所以到報社上班,但又遇到了轟炸,所以把妻子疏散到新竹,自己搬到了宮前町的員工宿舍。
並以他的室友白井先生因為割包皮的手術躲過大轟炸,這樣的短篇小說在字字珠璣的情況下還把社會現況中自由與限制、天堂與地獄的對比,用白井先生愛抽菸吞雲吐霧寫出來,閱讀龍瑛宗的小說很有層次感,一段話表面是敘述一件事情,猶如電影中的一個場景,但這段話的人事物也同時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提到三木清、尾崎秀實這些人的遭遇,沒想到龍瑛宗被 1941 年成立的皇民奉公會所提拔進入文藝界,但這篇文章在台灣解嚴(1987)前所寫,同時也批評皇民奉公會,這也是本島人(台灣人)當時作為二等國民的認同矛盾,到底為何而戰?
戰後,1946年龍瑛宗前往臺南《中華日報》任職,但後來日文版面裁撤,經朋友介紹到行政長官所屬單位做原住民刊物編輯工作,薪水非常微薄,妻小搬到住在萬華大姊家。二二八事件後行政長官公署裁撤而失業,直到1949年經由朱昭陽的關係到合作金庫當事務員,1976年退休。
日本時代從銀行跳巢到報社從事文字工作,二二八發生後,台灣的精英噤聲寒蟬,甚至多有躲在山裡面,從日文轉換語言到漢字並沒有那麼容易,再從報社回銀行工作,〈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用漢字書寫的短篇小說,這篇文章是1982年刊登在聯合報上,到底只是小說的情節可以如此的安排,還是龍瑛宗的人生就是如此呢?
十分佩服退休的龍瑛宗還能重新學習ㄅㄆㄇ,寫出如此有深度與反思的短篇小說,雖然故事的結束在大轟炸,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故事的第二輪是從二二八開始的,與電影《悲情城市》一樣,鏡頭外我們看不到的故事才令人悲情!
從清代原住民出草的野蠻社會,到日本時代雖然歷經了現代化與國際思潮,但戰爭時期自由的緊縮與審查,原以為終戰而結束,二二八後一直到台灣解除戒嚴,這我覺得是故事的第二輪,與〈勁風與野草〉可以互相對照來看,至於有沒有三部曲?結局如何?或許是現在進行式!
圖說:左至右
1. 公會堂與報社中間的窟窿,箭頭所指就是台灣日日新報
2. 總統府被形容成阿房宮大火燒了八天七夜
3. 民政長官官邸被燒得精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