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京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京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6/21

《京都美學考》

《京都美學考》

這本書翻閱了很久,如同做瑜珈一樣,要靜下心才能看得進去,反覆翻閱了又有不同體會,千年京都留下來的建築細節,都經得起時間考驗!

第一篇文章:京都的街道,眼睛的記憶中就說京都的復興,是靠著快速吸取與明治維新同一時間強襲而來的西洋文明,包含琵琶湖疏水道的開鑿、發電廠的建設、染織產業的近代化等,人們發揮了古都培育出進取的精神。

的確,所有的事情,只要拿出京都的精神,精益求精,沒有甚麼事情是完成不了的!

這本書的攝影,很快的讓我進入了壽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書中的世界,這本書中照片的光影,代表了京都老房子的晨昏四季。

2020/10/25

【台北】西本願寺前的中華路上,這棟樓上滿是行動電話基地台

今天參加文獻會的導覽活動,到了西本願寺前的中華路上,這棟樓上滿是行動電話基地台,整個後現代建築風格,好像是科幻電影才會出現的造型。

想起來京都有一棟被拆掉的建築,凌宗魁老師馬上就說明了這棟建築應該是模仿高松伸建築師,很悲哀的,在日本高松伸的許多地標性建築都已經消失。

從西本願寺的鐘樓看過去,最後是新光摩天大樓的屋頂,現代建築爭奇鬥艷,我覺得最後會是傳統建築的樣式會持續地在地球上留下來。

Peter Lee:這棟模仿的是桃山車站前的ark牙醫診所建築

相關資料: 高松伸建築事務所在台灣的作品:http://www.takamatsu.co.jp/projects/projects.php?a=9
【京都】HINAYA 織陣京都,後現代建築的消失: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4/hinaya.html

2020/06/02

《我是利休》



雖然是教學類型的漫畫,還有要進入茶道世界對器具的追尋,還有美感的追求,但最重要的存乎於"心"。

一步一步的進入,很簡單的介紹了器具的命名,每一期都會帶一點的懸疑,我想無論是初學或是入門,應該都能夠一看的書。

2019/01/11

MoNTUE北師美術館:【《京都好博學!》】UNIVERSITAS 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特展



這次的展覽沒有說明看板,有需要說明的人,可以在二樓拿取說明圖文,然後自己拿到那一份展件前閱讀,也可以帶回家慢慢看,所以也不用購買展覽的書籍了。

這個聯展我最喜歡的是 B1 的台灣原住民相關展品,就覺得非常丟臉,在台灣各地有那麼多原住民展館,由京都的大學們的收藏,拿回來展出是這樣令人感動,台灣看到最完整的,應該算是台大人類系博物館也是日本時代所做的。

一進入展館,就看到很多標註"島津製作所"製作的精密儀器,目前這家公司還存在,而且曾在台北開設分公司,目前那棟建築還在,是重慶南路一段35號。

這些展品跨越的不同的學校,有關地質學的部分,以前在台大也都有相關標本,我想台大這些展品可能都還深藏在展覽室裡面,這麼多寶物,全台很多閒置空間,若能適當的規劃展出,可提升文化深度與廣度。

在東京車站旁的Kitte百貨公司,一樓大廳作為公共的廣場,百貨公司內就有展出東京帝國大學的展品。

有人可能認為拿出國展覽風險很大,但是出國繞一圈之後,這些歷史文物在不同人的參觀激盪下,更多的文物可以搭配一起,那麼具備的意義就大不相同了。

很值得慢慢品味的博學展,每一件展品都可以延伸到該領域眾多的文化現象,下次有機會應該去聽導覽老師的演出。

圖一,古亭庄的水牛好可愛— 在 MoNTUE北師美術館。

相關參考:
2018.06《TaipeiWalker》No.254,水瓶子城市漫步20:重慶南路一段 NOTCH 咖啡館,原來是島津製作所、峰圃茶莊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6/201806taipeiwalkerno25420-notch.html
【東京】車站旁的中央郵便局,與帝國大學文物展交會
http://trip.writers.idv.tw/2018/09/blog-post_21.html

2018/04/18

奈良京都寺廟秘境探險



今天到某電視公司的內部社團分享,可能我都太嚴肅講這些主題,結果一提到京都的神社,都是怨靈,那我們台灣有甚麼怨靈,反而大家很有興趣!

2018/04/05

【京都】HINAYA 織陣京都,後現代建築的消失



google maps search: 洛和会ヘルスケアシステム 京都

照片1:http://www.takamatsu.co.jp/_chn/projects/details.php?id=33
照片2:http://www.takamatsu.co.jp/_chn/projects/details.php?id=55
照片 3:Google maps 2007 衛星圖
照片 4:Google maps 2013 衛星圖,整地中
照片 5:Google maps 3D建築

甚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還沒有定論,個人認為外觀是奇形怪狀,只有卡通動畫才會出現的現代感,科幻電影大都會(1927)中的建築,呈現世紀末現象。

看到書中這個建築外觀,超想去看看的,在網路上找了老半天,原來已經被拆除了,新的建築與周邊建築十分和諧的搭配,但失去了很多想像力。

維基百科:

後現代主義這個詞彙,各個理論家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些認為僅僅指某種設計風格,有些認為是二十世紀中期現代主義之後整個時代的名稱。在這個名稱的使用上,全世界的建築理論界都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和認識,同時風格與設計也在繼續的發展。

2018/04/04

《日式茶室設計》與《京都茶室名庭巡禮》




要了解日式建築,有很多的書籍,有時候很多的名詞,會搞得頭腦十分混亂,不同時代在建築上的發展脈絡,到了千利休大一統藝術界,把所有的建築元素與文化,在茶室中實現。

當然,後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西方的建築成為主流,經過日本建築師的努力,看來逐漸的日本建築好像又已經成為全世界建築人研究的課題,在台灣近年來的大型建築也請日本建築師來設計,而 1920年代日本人的家屋也呈現了明治維新後把洋式格局融入住宅的風格,若把這樣的歷史連結起來,回頭來看看茶室的設計,更顯得有趣。

到日本觀光,除了商店街購物、神社寺廟、博物館之外,庭園茶室,也可以必看之一。

《日式茶室設計》比較像是學校理論書,很清楚的解構茶室,從歷史、格局、樣式、材料等方向細談,組合出茶室的樣貌。而《京都茶室名庭巡禮》就好像務實的參訪心得,把每一座名庭呈現給讀者,兩本書一起交錯閱讀,馬上就了解了茶室背後的故事。

講故事要有基礎,這是一般說書人比較缺乏的!

2018/03/06

《孕育天才的妻子》世界公認的數學家與妻子的愛



岡潔(1901年4月19日-1978年3月1日),日本數學家。他一生正式發表了十篇論文,而且都是和多變數解析函數有關的。(維基百科)

這部日劇特別篇是為了紀念他過世四十年,看的當下我想到了那個時代的學者,或許不食人間煙火,專心努力於研究,雖然不知道這些論文對現代有甚麼用途,還是找尋真理。

京都帝國大學或者是目前的大學殿堂,或許透過論文的發表來升等,是不是落入了一種形式,這部片中有點到這個問題,也讓我想到了馬廷英教授即使在沒有需要寫論文的情況下還是自費出版中英版論文,這點是不是受到了那個時代帝國大學傳統的影響?

2018/03/04

在咖啡上作畫



這幾年很多咖啡館在咖啡表面作畫,甚至出動了雷雕機,也在杯子底下動腦筋的,喝完咖啡會出現一隻金魚,或是出現老婆的畫像,有人利用杯子厚薄不同,來感覺喝咖啡溫度不同產生的變化,也有人利用咖啡與果汁的密度不同,有了分層的效果,也有利用地瓜焦糖緩慢的融入咖啡中,還有咖啡冰塊加入牛奶,融化時呈現孟克的吶喊,或是巧克力碎片偽裝成盆栽的土浮在咖啡上......。

無論如何的變化,都是美學與味覺口感的多重體驗,而我是喜歡千利休的方式:夜幕低垂,帶著底下有圖案的漆器,盛滿了水,看著倒影中月亮在樹枝中搖曳。

如同組圖左中那樣的方式,我們是否可以在咖啡館創造好拍的倒影呢?提供給咖啡館參考,也如同蔣經國與顧正秋的迷離之情。

Jas Chen 從東京到京都有再版嗎?

2018/02/07

20180207《國語日報》城市美學26:東京奧運會徽,市松模樣的變形



2020年夏季奧運在東京舉辦,奧運會徽發布後,一般民眾覺得只有單一的藍色,而且偏冷色,好像不夠活潑。熟知日本文化的人,一眼就看出這個藍白格子紋路是「市松模樣」的變形,從江戶時代就開始廣泛使用的圖樣,代表著日本傳統美學的傳承。

「市松模樣」是正方形藍白相間的方格圖案,奧運會徽將之變形為圓形,主要是傳達世界各國文化多樣性的調和,而且每一個方形連結一起,希望各國能超越彼此的不同,共榮在一塊的願景。

日本建築美學的經典之一桂離宮,1641年擴建,是貴族逃離人間權力鬥爭紛擾的世外桃源。桂離宮的松琴亭,紙門、牆壁上有藍白交錯的方格,為了搭配這樣的設計,連在地上的踏腳石,藍綠色的大石交錯放置。不同角度、不同高度欣賞這些簡單的格子紋路,紙門或開或關,呈現非常多樣的現代感,很難相信是三百多年前的設計,在這樣的空間喝茶聊天,在不同季節欣賞戶外美景,別有不同的情趣。

江戶時代,有一位叫做佐野川市松(1722-1762年)的歌舞伎演員,他曾在知名的劇中穿著藍白兩色方格子交錯的褲子,並且大量的使用在衣服的裝飾上而蔚為風潮,後來這種圖案,就被稱為「市松模樣」。

京都的東福寺,最有名的是1939年重森三玲(1896-1975年)所設計的庭園,有一格格方形的大石塊與青苔相間的庭園,並在楓樹、松樹、杜鵑前造景,稱為「井田市松」。藉由同樣的方格,但隨著不同季節,植物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時間」成為最厲害的天然彩繪師。東福寺楓紅季節是京都最美的庭園。2014年該庭園被指定名勝,從鎌倉時代質樸剛健的庭園風格,並融合「市松模樣」與抽象元素組合而成,兼具傳統與現代藝術的意義。

喜歡去日本庭園的人,大多數不是宗教信仰的因素,而是喜歡靜靜的坐在寺廟內望外看著小小的庭園枯山水,藉由不同角度的欣賞這種用人工創造出來的小世界與後面的大自然借景,聽著蟲鳴鳥叫,體悟人生禪學。即使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悟道,一般人藉由欣賞庭園,觀察藝術品的心情,體驗日本之美。

日本傳統的紋飾,取法大自然的海浪、晚霞、樹木、飛鳥等,這些不斷重複的圖案被應用在衣服、器物上裝飾,成為美學文化,也象徵著貴族的生活品味。世界各地在工業革命後,需要大量快速的印刷漂亮的圖案,應用在壁紙、磁磚、建築外觀等。台灣花布設計,也是這種不斷重複相間的原理,使用在棉被、衣服上,突顯在地鮮豔的顏色。

這一次東京奧運會徽,原本被懷疑是抄襲比利時某劇院的圖案,因此重新設計,重新設計後有四組圖案,另外三組各個顏色鮮艷,只有這組「市松模樣」採用單一藍色冷調,為何可以雀屏中選,我想除了和風傳統之外,從極為簡單中變化出來的圖案,更能突顯沉靜的禪學意境。

2018/01/21

走訪京都《市松模様》之地


1 2
3 4

1. 東福寺庭園
2. 桂離宮
3. 生巧克力(嚴格來說同樣顏色沒有交錯出現)
4. 胡亂座民宿

2018/01/20

【京都】岡崎的電車軀殼保存



在台灣的日本時代,就有一些生意人把巴士、火車改裝成咖啡館、餐廳,放置在公園內當成噱頭招攬客人。在台北新公園,目前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內,也有兩部機關火車,應該就是

到了平安神宮內,有一台路面電車1860,是最近幾年才放進去的,目前作為旅客資訊DM的放置地點,裡面還有以前的路線圖。

台灣應該不缺退休的公車、火車,但是很少拿來改裝在利用,或許公部門覺得要維護這個很麻煩,所以大部分只是復刻一部分放置在博物館,過一陣子換展就整個拆除。完全是一次性用後就丟的習慣,一件物品服務眾人那麼久的一段時間,能夠保留個軀殼給大家瞻仰,尤其又是每日生活的回憶,那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

突然覺得,在台灣,要觸碰到以前的舊物是很奢侈的事情!— 在平安神宮。

2018/01/19

【京都】岡崎蔦屋書店



雖然整個招牌是掛蔦屋書店,空間設計也是蔦屋設計的,不過一樓一半是星巴克,二樓挑高的部分是餐廳,空間是有整體感沒錯,但是櫃台與經營模式就是大不相同。

星巴克自有點飲料方式,點完了不一定有位置,你就自己想辦法,買了書你也沒地方坐下來看,二樓餐廳客滿,所以也上不去,這個就是現實的經營模式,這個空間那麼小,所以逛起來真的卡卡的,不像其他蔦屋書店、蔦屋圖書館,總是有辦法有座位的。

還是佩服蔦屋的選書與規劃,這裡只有四小區,以「食」、「生活」、「歷史」、「文化」,樣樣扣緊京都特色。

3F居然還有BOOK & ART GALLERIA,我實在找不到進入點,抱憾!

2017/11/13

意外收到來自【京都】的明信片



為什麼是意外呢?因為這位朋友本來沒有要去京都,颱風來襲不但飛機停飛,電車也停駛,所以多跑去京都玩,又剛好遇到了國寶展。

大家可以去看他的部落格,JR又免費提供了食宿,真是意外的旅程

http://jeanschchen.blogspot.tw/2017/11/x-x-jr-x.html

2017/10/17

【台北】萬華金義合商行與【京都】的柳月堂



萬華車站出口的金義合商行是京都柳月堂麵包店老闆原來的家,終戰後就留在京都。

2012/05/13 紀錄
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柳月堂名曲喫茶店,音響設備不錯。菜單很少漢字,點心沒標價,結帳才知道很貴,不過真的超好吃的蛋糕。這是台灣人陳芳福過來開的店,希望第二代老闆能夠多寫些漢字,讓台灣人多去聽名曲。

2012/08/28
上次在柳月堂聽黑膠名曲,這次來樓下買麵包,跟明星咖啡館一樣,樓上是咖啡館,樓下是麵包店。樓上的裝潢消費很高級,樓下就很平實,我看不少學生、年輕人、上班族會進來買麵包回去。

我一進去看到老先生,就用台語跟他打招呼,老先生八十八歲了,他說他1943年左右在戰爭時期,就移民來京都,我想應該是我太興奮了,一個人旅行太久,沒有習慣講太多話,居然不知道要講甚麼,都是老先生問我問題。

老先生問我怎麼知道他從台灣來,我說我從網路上得知,"網路"這個名詞他不瞭解,但是講"電腦"他就知道了。老先生是艋舺人,我說我辦了一些大稻埕的導覽,他很直接的就說是不是從北門那邊過去,果然跟老先生聊天,都要回復到1945年以前的台北市,我頭腦要轉好多圈,才可以講下一句。

我也說我們目前有經營日本教授所蓋的木造房子,就在台北昭和町我用台語講不出來,日文又不知道,只好遞名片給他。他說他今年才回台北一趟,希望有機會在台北遇到老先生。

唉!台語太破,要多練習。我八十八歲時,會有陌生的旅人來找我聊天嗎?


2012/8/28



沒想到,柳月堂的維基百科內容豐富,金義合商行的資料還真少。

從玻璃到陶瓷、化工,兒子利用一點化工知識,在京都開麵包店
以下的資料也很怪,長男居然比較晚生
台北州仕紳******

陳義塗
出生:1883/00/00
本籍: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
住所:台北州台北市新富町5之6番地
家庭:
排行三男
父:陳水坑
長男:陳芳鑄(1923),商工學校畢
次男:陳芳燦(1920),北二中
三男:陳芳福(1922),北三中 <-- 柳月堂老闆 四男:陳芳清(1924) 五男:陳芳祥(1926) 六男:陳芳禮(1928) 七男:陳芳堯 學歷: 學習漢學三年 經歷: 1905年經營玻璃製造工廠(從事玻璃製造,對大陸貿易) 1906年經營硝子製造業陳金記 1907年改店號為陳義興 1911年改店號為金義合 在香港永樂西街設立分店從事玻璃製造 在台北玻璃製造工廠見習 經營米商陳義記(大稻埕) 味精及五金行販賣業 艋舺信用組合理事 市常設委員 町委員 從事油漆販賣
2017.9.13

艋舺服飾商圈,不同店家使用的模特兒大不相同,但看起來都不是台灣人。

色彩鮮艷的服裝,若取得店家同意,攝影出來應該很有戲才是。

2017/08/16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93-桃花源記,美秀美術館



來去京都近郊40公里外的滋賀MIHO美秀美術館,體驗一場現代桃花源記行,「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水瓶子推薦從京都搭地鐵到石山駅,轉搭黑豹標誌的帝產巴士,行車一小時,便來到深山綠蔭中的美術館。如果在櫻花季節,沿路可見淺粉紅色花配滿山綠意。下車步行走進隧道,出了洞口見一座很長但低調的鋼絲橋,遠處看到小小玻璃屋頂像是寺廟的山門。貝聿銘建築師將走入美術館的路途,設計為走進莊嚴寺廟前讓內心沈澱的參道,超級放大版的桃花源記,從遠處或空中也難以一窺藏身於自然之中的美秀美術館。

建築本身是透明屋頂,採光極佳,以西方建築材質加上東方建築樣式,周圍大松樹、播放鳥鳴的大鐘塔和大型枯山水,像是放大版的京都庭園,造就令人驚嘆的山中美術館。展題多是國際文化交流,輔助以歷史背景說明,例如傳入波斯再回傳的青花瓷,魏晉朝代的佛像技法等,記得要租導覽機,仔細聽展覽解說,更不虛此行!一定要親自走一趟,想像自己是桃花源記的漁夫,一步步走進現代秘境。(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6/19

《古都》各版本




*1980年,山口百惠

這回專心的又把這版本的電影看完了,中規中矩的拍攝手法,應該是了解這部短小說最好的方式,演員的表情也很到位,倒是家庭和樂融融,呈現不出古都家族的接班的內心,只是用對話來表達。

這幾部《古都》的拍攝,隱約的道出了京都這五十年來的轉變。

1980年拍攝的電影,企圖呈現1960年代川端康成那個時代的樣貌,而2005年那一版本卻想要演出1980年代。可以從劇中的電話發現,1980山口版是手搖電話,2005上戶版是撥盤電話。

此外,還有門口的車子,也是一種時代的象徵。看完了這三個版本,看來還要找出 1963年的版本來比較看看。或許有導演們隱藏的彩蛋?


*2005年,上戶彩

的確是忠於川端康成原著的拍攝地點,看了又想再去京都,有人說上戶彩表現得很好,當年二十歲有超齡的演出,但我怎麼覺得十分生硬,應該再把山口百惠的版本再拿出來比較看看。

不過,比起演員的表現,我更喜歡看畫面中的細節,的確隱藏了京都的美學,也可述說長年的歷史,怪不得京讓旅人流連忘返。

運鏡視角,感覺有小津安二郎的影子。


*2016年,松雪泰子

1962年川端康成發表古都之後,隔年就拍成電影,1968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小說不長,但把京都的節慶、祭典、料理、家族傳承等,全部給帶出來的。

每一個從京都長大的年輕人,無不想逃離,但是最後都還是回到古都的懷抱!

喜歡去京都觀光的朋友,或許都去過這些地方,也體驗了京都之美,但真正要能維持這樣的傳統,叫我們去執行,還真的千百個不願意,這種包袱真是十分的沉重呢!

這部改編的電影,應該可以說是《古都》的續集,企圖把京都精神延伸到海外,以巴黎這個古都為假想敵,孿生姊妹的後代,兩個都是女兒,一個在巴黎念藝術,最後的畢業作品,她思索了很久都失敗,最後還是以自己故鄉的風景最為拿手。另一個在京都找不到好工作,也不知道是否要繼承家業,人生失去了目標,但是到巴黎表演傳統藝術時獲得外國人的掌聲,而得到信心。

對於自身文化是否有未來?這部電影給了很好的註解,無論是不是古都,我們都應該更有自信。

PS. 媽媽到巴黎去煮了一道傳統豆腐料理給女兒,跟《古都》中爸爸煮給千重子豆腐料理,背後有種相同意義的關愛與傳承的意味。

這張劇照選擇了聖母院為背景,另一個以鴨川為背景,強調女性內心的轉變,別具有意義。


2016/11/08

【台北】這個區域好像東京的下北澤啊! 器咖啡/珈琲


之前在舊店就很喜歡老闆的風格,搬到新的空間更喜歡,一進門看著窗外的綠色盆栽,好像置身京都,聽著音樂,門外的喧擾完全置身事外。

老闆從日本帶回來各式各樣的器物,包含衣服、雜誌,代表了一種風格,雖然表面極簡,但是極其不簡。剛剛一個外國人進來,一直說著好喜歡這個好喜歡那個,但她一個中文字都不會說,老闆母女卻聊了很久,京都風,是全世界的共同語言吧!

這附近這幾年開了至少十家咖啡館,面臨都市更新,這些老公寓住宅可能會逐漸消失,到底這些咖啡館是幫到了建商,還是幫到了老房子,好像不是那麼重要,應該想想我們究竟要怎樣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