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2022/12/15
【台北】時代之眼,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特展與講座
很感謝北埔鄉主辦這樣的活動,而且開始推廣北埔的茶,用鄧南光當成產品的 logo,把人物、紀念品與在地產品結合,而鄉公所這樣的單位推廣,我覺得在日本可以很自然地看到這樣的現象。
曾經看到玉里米、魚池鄉的日月潭紅茶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這讓我想到日劇企鵝先鋒,非常佩服鄉長的投入。
而我,這場講座為什麼會出現,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助講吧?然後我就把簡報檔後面加了龍瑛宗描述的台北城中的街頭、還有當年在大稻埕的女服務生等,用照片說故事搭配龍瑛宗文字相互驗證1930年代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
很感謝很多七七同學來參與! #心有七七
2022/12/13
【新竹】龍瑛宗在台北的足跡
今天去龍瑛宗文學館,分享給值班的館員們有關洋和折衷建築與龍瑛宗在台北的足跡,用了勁風與野草這篇文章來分析。
龍瑛宗書寫的地景地貌非常多,也很容易把文本套入歷史,所以短短的讀過,可以說明的事情有千百萬句。勁風與野草這一篇把戰爭時期台灣人的心情都具體描述出來,在東門看日出的當下,充分描述了內心的矛盾。
最後用了1945年的航照圖來看龍瑛宗描述公會堂旁的台灣新報,真的路上有一個大窟窿,不過倒是很難看到車子被爆炸飛到二樓的景象。
後來,文學館對面的老房子很難得的主人回來,一堆年輕人跑去串門子,聊聊天之後那主人把從日本帶回來的衣服拿出來賣,衝動下買了三件衣服,不過圖案都非常漂亮,穿起來人都變成有氣質了!
2022/12/10
【新竹】北埔客庄小旅行
秀巒山、天水堂、金廣福、忠恕堂、龍瑛宗文學館
這張地圖裡面有好多"索引",其實龍瑛宗寫的台北也很多,下次應該來台北走讀一次龍瑛宗
真得要好好來讀龍瑛宗的作品
比較驚奇的是在走讀的過程中只要讀到文本中相關的食物,馬上就會在手中出現。
2022/12/04
【台北】三十重聚
#心有七七 20221204
明明是三十重聚的會場,我怎麼覺得一直在簽書,若是下一本新書分享會有來個八百人就好了?
故事是這樣的,我們的保安總隊隊長 Vickie Chen 說重聚當天可以請同學簽書,於是我就把我家所有的庫存(大概只剩下十二本而已)全部帶來了,然後我就變成了有史以來到處跑到處簽名的作者了!
很感動的,居然有人拿已經絕版的書來給我簽名!
我沒忘要帶書來,《一路向南》給醫學系的同學簽名,《請投大野狼一票!》給工管系同學簽名,自從幾年前斷食營結束那天,簽書簽的有氣無力的之後,有次是海豚的鋼琴會,又來一場非常奇特的簽名會啊!未來若妳覺得我的書太佔書架空間,賣掉前記得要把我的簽名塗掉喔!
感謝同屆同學,照片若還躺在你們的手機裡面,請把"牠"叫醒傳給我,拜託拜託!要出書,還是臉皮要很厚才是,最近有美國新書作者在推特上抱怨新書會都沒人來,勸告這位作者不要幻想了,有兩人來已經很給你面子了!
2022/12/01
《台灣日式建築紀行》日文版
渡邊老師這十年來的紀錄,疫情期間不曾停歇,深深地覺得這個世界的成功,是屬於永不停歇的人。
從這些老房子的探訪、紀錄,與周邊的人互動,有了時空感,蓋房子之時與建築史的串聯,再歸納出百年來建築的演進,我覺得並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
雖然已經有兩本正體版,這本日文版更為完整,既簡潔又有檢索感,好像應該是傳統官方的出版品才有這樣的能力,但反觀今天這類的書籍都是私人完成,官方的出版品也都缺乏這樣的精神了。
台灣到哪裡可以買的到呢?
ps. 很感謝有機緣可以提供渡邊老師右下角這個有趣的小資訊:
紹興酒
清酒
小米酒的產地
。
清酒
小米酒的產地
。
2022/11/25
【台北】奇怪,明明就不是我的小學同學會,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見過?
20221125
奇怪,明明就不是我的小學同學會,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見過?
這一個飯局要感謝范小姐,因為足立仁教授這棟老房子的關係,牽連回來台大B76,B77 同學的情誼,這些同學有些在工作時有一些交集,有些在大學社團時會互相打屁,有些是新書出版來特地來站台,原來同學就是要這樣互相利用啊!
個人長期以來獨來獨往,不太想勉強"麻煩"同學來參加活動,真的要好好思考同學間除了互相陷害、吃飯聊天之外,還能一起做些甚麼事情吧?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不是每次來找三五同學,一起散步,總可以想出甚麼有趣的事情吧?
2022/11/23
2022/10/29
【新竹】戴開成的落語與龍瑛宗的白鬼
這兩個有甚麼交集呢?原來是這段落語使用了龍瑛宗在 1939年發表於台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白鬼。
閱讀龍瑛宗的作品有時候會覺得平鋪直敘沒有起伏,看了這一篇尤其像是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雖然沒有人吃死人這樣驚恐的情節,但是這種人與人之間在晝夜交替之間分辨不出是人是鬼這樣心情起伏之中,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到底對方是甚麼鬼,黑還是白,而多半這個世界是人嚇人居多啊!
參加 龍瑛宗文學館 所舉辦的闇夜活動,特別播放龍瑛宗所挑選的音樂老黑爵(Old Black Joe),是1853 年美國南北戰爭撫慰黑奴的歌曲,這一黑一白的對照,還有具有張力的極短篇,在戴開成的演繹詮釋之下變得更容易貼近。
日本在室町時代有眾人聚集在屋內講鬼故事的傳統,這個活動在夜晚舉辦,分成兩段,一段有點光線,另一段是全黑,看不到表演者的表情,竟然也能感受到故事的內容,讓我聯想到了司馬中原的鬼故事,對於落語師只能在坐在台上這樣受限的環境,透過扇子與手巾就可以千變萬化出眾多的段子,實在佩服。
***
幾年前認識了戴開成(忘了是誰引介的),對於他的語言能力非常驚嘆,以為他在日本待的夠久,今日開車時間跟他一聊,原來這樣神奇的身世,是一般認知大不相同是反過來的,也就是說祖父一家1947來台灣之後,他的父親17歲考上北平的清華大學於是就過去念書,兩岸分隔而不能回來,最後解嚴才終於過來依親。
青田七六剛剛開幕所舉辦的活動,邀請到的就是戴開成,以下就是他的簡介:
戴開成,祖籍雲南鹽津,在天津出生,七歲赴東京,十歲轉居台北。兵役後再赴東京,學習建築。學成返台,先後在規劃公司、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參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社區營造、環境保護等活動,並從事中日文口筆譯。現在除設計、翻譯及創作之外,也作為文化案內人,陪有緣的朋友信遊山水,深探村鎮,認識台灣及日本的自然輿人文。
聊著聊著,他說他祖父母與父親來台北之初短暫居住在馬廷英教授的家(也就是今日青田七六),他的父親(1930年出生)說同時有位姊姊也住在此,我想應該是齊邦媛教授吧?
我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戴開成的父親在中國有文化大革命,但知識份子留在台灣也或許被抓去綠島,這樣的成長經驗,從小在天津,後來到日本,又輾轉回台北念書,最後大學又跑到日本完成,這樣多元的環境,也照舊了戴開成多元文化的養成,聊天過程中我覺得語言的翻譯與文化的對照要有很深的敏感度,我簡單的詢問三十年前的"政府官員"這樣的詞作為罵人的用語怎麼翻譯不同語言,他居然一下子就講出一些詞彙。
總之,聽了他落語的表演,我已經變成戴開成的粉絲,在每一個段子結束,有一句值得省思的結尾,雖然在 youtube 有看到許多他的表演,但是,落語還是要聽現場的才有 fu,尤其是在日式有榻榻米的房間才對味。
結束之後,翻開夜流想要看白鬼,赫然發現龍瑛宗的親筆簽名,這又引申出其他的故事了......
2022/10/27
心有七七 感想真複雜
今天一路向南來到了台南,然後我們三個在大學時代不同系不同社團不同工作也娶了不同地方的老婆(還有人娶了泰國人)三個同學在此交會,感謝 海尾寮 同學的滿漢大餐溶入了潮州味,順便上了一堂飲食文化的語言教學。
跟 張正揚 在車上聊一下,短短開車四個小時就度過了,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幾個觀點:
我們從小孩的身上都看到了比我們這一代更為多樣多元並且了解這社會上所有事情的能力,還有更多資料資訊的學習能力,雖然在工作待人處事上,我們經常被下一代搞得哭笑不得,但下一代會走出跟我們不一樣的台灣未來。
吳晟的紀錄片,其中導演沒有選取的兩段影片,一是在美國的家族聚會,一是在越南,這部分透過正揚的說明,我也覺得家族群體力量很重要,這也正是客家人的團結精神,我可能還沒有感受到,等來看吳晟老師的文章再來思考一部紀錄片的觀點與角度。
我悲觀的認為未來鄉村是不存在的!
但正揚與他的兒子有不同的想法,全世界都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正在發展如何讓"鄉村"存在的辦法,我們到底要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們分享我們的長輩從小到是從鄉村長大,但老人家有人選擇生活在都市,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我這個從小在天龍國長大的小孩無法評斷,或許要來體驗體會幾年看看,很佩服正揚做了這樣的選擇。
今天,我看到了我們同屆同所大學可以很容易溝通的同學,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2022/10/21
【桃園】內壢高中的導覽
第一次接到這樣的案子,老師超級會安排,把遊覽車、導覽機、導覽老師使用的淋漓盡致。
細節我不要透漏,主要就是一台車把學生老師載來,然後分成兩組,在不同地方活動,走讀+DIY,遊覽車就輪流載兩組,我看到這樣的行程,簡直驚呼連連,已經是竹科上下游產業的操作模式,產能利用率很高。
今天我走的第一條路線是大稻埕的新美術運動,不過感覺有點太深了,只有老師們頻頻點頭,對於許多事件的發生時間,我覺得下次要弄一個表格,可能會比較清楚,1920地方改正的精神,或是 1935 開始有民意代表投票選舉,1860年的天津條約開港,或是 1853年頂下郊拚後的大稻埕發展,甚至在日本時代還有利用台灣與中國港口的免稅轉運的優勢,這些我們多半沒有仔細比較,到底台灣進出口在清國、日本時代的差異。
話說回來,好像講太多了,後半段到了民眾黨部旁的真人廟,陳植棋被退學,然後跨越回北門捷運站這段長安西路與後火車站的地緣脈絡,與1923年的皇太子台灣行啟,我覺得可以分析的事情太多了,回到莫內的火車站煙霧瀰漫的畫作,台灣的美術前輩,要比日本畫家還要努力才能出頭天,而我們要更努力多看畫作,多詮釋,多連結失落的記憶。
2022/10/12
《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空白の庶民史》
台灣的書店街,可能大家都認為是城中的重慶南路,的確沒錯,但依據這張地圖來看,日本時代應該是在西門町清水祖師廟那邊可能聚集的更多二手書店。
目前,也只剩下 鴻儒堂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還存在。
昭明社,應該也是日本時代的出版社,不知道有沒有甚麼連帶的關係呢?
2022/10/09
真杉靜枝與米蘭昆德拉
「⋯⋯她一生當中與十個以上的男人有過戀愛關係。即使她的做法,從他人眼中看來無論如何滑稽,她總無法擺脫這樣的愚昧。⋯⋯」《花の浮草》
跟女人做愛是一種感情,跟女人睡覺又是另一種,兩種感情不僅不同,而且幾乎是對立的。愛情的展現不是透過做愛的慾望(這慾望投注在無數女人的身上),而是透過同眠共枕的慾望(這慾望只關係到一個女人)(尉遲秀譯(2004)。〈輕與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這兩位作家有甚麼共同的特色呢?
同樣是戰爭、男與女、多人愛情、探討婚姻的本質、國家民族的認同等等,當然相異之處也很多。
真杉靜枝在戰爭時期的作品,加入了帝國理想,對於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之中,托馬斯永遠選擇"輕"的這一方,與前妻離異而不願訪視孩子,習慣接近女色但絕不發展進一步的關係,托馬斯不斷的逃離遷移,最後當了洗窗工。但真杉靜枝與中村地平回到台灣,原本真杉是討厭台灣這個殖民地的,可能跟年少父母安排的家暴婚姻有關,沒想到1939年再度踏上殖民地,她的書寫一反常態的歌頌軍國思想,與她的男友中村想著考察牡丹社事件有天壤之別。
若把真杉的作品放在米蘭昆德拉之中,那是一個前往"重"的道路,但這個"重"到1945年終戰,變成了一個大逆轉,引揚回到內地,日本變成美國的殖民地,熟輕熟重,何謂美,無法比較。
至於我怎麼會突然對這兩位作家有了連結,最近多跑了一些地方,到了四四南村的書店,翻閱到了分析真杉靜枝的書,剛好在這眷村改的文化場域,感覺上有趣,而人稱米蘭昆德拉的台灣代言人尉遲秀,前一陣子我才知道竟然是大學同屆的同學,在某醫院的疫苗實驗相見,突然閃出,原來鄭立中=尉遲秀,一點都不米蘭昆德拉啊!— 與尉遲秀和 WenJu Lee
2022/09/24
《一路向南》
今天導覽臨濟護國禪寺前,想說再來講一點點台北新四國遍路,結果搜尋到跟我同屆同學(真是沾光)在雜誌上一路向南的專欄。
想說這本書也買來躺在書架上很久了,趁今天一口氣讀完!
看同學的經歷,實在非常佩服有人願意投身這一個科別,通常我們認為的醫師都是與社會脫節的,能夠專注在自己所學與社會互動,加上是用"雙腳"走出一片天。
能夠分段走完台灣西半邊,隨時走去看古蹟,了解古蹟背後的故事,有時是去找朋友,有時跟朋友一起走,有時隨時跟路上的人攀談,這樣的旅行恐怕或許一般人也可以做到,但是要能夠同時能夠看到這一路上的"過往歷史",這才是真的不容易啊!
孟東籬的《素面相見》,自序中就有描述台灣的街道,作者發心要『走遍』台北,在寒風苦雨中每天走三四個小時,大致走遍了台北,但等他要整裝南下的時候,開始氣餒沮喪,因為走出台北到處都在造橋修路車擠喧囂,重點是沒有行人容身之處,而且也根本沒有行人,這是四十年前孟東籬所見的台灣,至今,我也覺得孟東籬描述相去不遠。
我寫了幾本有關台北的書,但每每要跨出台北,我就開始躊躇了!感謝透過徒步的作者同學,給我們看到台灣的歷史。我今天看了兩回,就想好好的慢慢看,一次看完真的太浪費了。 — 與 Erin Wu 。
2022/09/17
【台北】我對於味道的記憶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個榕樹樹屋,就想到龍貓撐傘等公車的那個畫面?是我太跳痛了嗎?
現在金華街135號的公共澡堂已經部分修復,經營的商店在浴池放置了薰衣草,符合販賣香精油的布置。不過這個榕樹攀爬在屋子內外,到底是要成為我們歷史的一部分嗎?
之前澡堂廢置,金華麵店在前面開業,榕樹也成為攤子部分遮蔽,2013年4月,曾有公民團體來清潔打掃這裡,用強力噴水柱,仍然無法清理磚牆上長年的油汙(新聞搜尋關鍵字:盼保存華光古浴場 市民自主為歷史建物洗盡鉛華)
轉貼新聞部分:
***********
參與的居民朱博安在心願卡上寫下:「現在看見的這片風景、這些味道,都會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如果大家現在的努力,可以讓這裡留下一點點痕跡,不僅僅是為了我的回憶,而是能夠讓大家理解這是與自身相關聯的。」
***********
若談到我的部分記憶,是每次開車經過這裡,都會有很多計程車司機停車休憩,肚子餓了就在麵店溫飽一碗麵,一下子又能去載客,但因為周邊沒有公共廁所,所以榕樹成為了最天然的廁所,金華街這一段到處聞得到一股濃厚的尿騷味。
印象中有次找不到地方尿尿,我也在此留下了味道。
而今,古蹟修復了,那股味道也消失了,香精油商店進駐,浴池變成了薰衣草,目前,我還說不出我的領悟。
金華街與杭州南路的路口,擁有各黨各派的競選看板,其實也跟旁邊的古蹟活化,沒有任何關聯。
2022/08/27
【台北】三十重聚之心有七七,我們在佣人房間聊開了。
遇到一個中氣十足的同學,在金融業服務了很久,於是帶到我們可以大聲開講的房間。
一下子午茶時間就結束,好像還沒有開始導覽,雖然以前都沒有深聊過,可是第一次聊開了天南地北,居然甚麼都可以聊。符合當年我們的廣告用語,電視購物: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減重廣告: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我一直在想,為何以前不認識的同學,可以那麼快聊開,目前為止屢試不爽,是因為都有相同的生活經驗嗎?還是其實在臉書社團的共同活動大家已經有了共同話題與經驗呢?
你遇到大學同學,也會這樣嗎?
還是單純就是我們這批人比較具有社交熱情呢?
2022/08/26
【花蓮】綠夢森林,遇到也是水瓶座的姐姐
花蓮「砂卡礑步道」走入山谷綠澗巨樹,最難得的是進入原住民的區域。
這位姊姊很好聊,看到這樣的美景與手沖咖啡,我就整個擋不住,這個家庭三人各司其職,兒子負責搬石頭、抬水、磨咖啡豆,姊姊負責聊天手沖咖啡介紹自己從小到大的原住民特色,大哥利用石頭整地,一直說著河邊的巨石右邊是蛇、左邊是老人、那邊是一個人抬著重物......等等。
走到上面的巨樹拍照吸取天地精華,在平台上做瑜珈,享受緩慢的時光,但下方走步道的觀光客來去匆匆,天氣熱大家也不敢在陽光下曝曬,我在上帝的視角看著云云的眾生。
聽著蟬聲呼大呼小聲,詢問姊姊這家咖啡館開了多久,就剛滿三個星期,但詢問兒子你在這裡搬石頭搬多久了,他說大概已經快兩年了,至於汗流浹背的大哥完全不需要有時間概念,只要開心在這邊造園就很滿足。
來自天龍國的我,還建議一些利用機具或滑輪來省時省力的方法,兒子說他反正一天也只搬幾趟,我回頭想想我這個都市俗真不會體驗生活,一家人在這當下才是真正的幸福。
離開時,簡單的自我介紹,原來姊姊的生日跟我姊相同,也是非常搞怪的水瓶座呢?
2022/08/23
【台北】青田七六坐檯
很感謝今年新認識的老同學,一直找朋友來青田七六聚餐,我剛好拿了幾本書來送,同學、學弟都是教授,閱讀能力都很強!很感謝學弟回家就馬上讀完了。
聽他們聊投資,雖然聽得懂目前股票市場的上下游關係,但美國在投資業上還是世界的標竿,台灣如何利用經濟的優勢提高國際能見度,很感謝這些教授平時去學校教學教給我們的學生,學生時代總覺得投資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畢業後從事金融資訊系統,才了解原來真的是全民運動啊!而今日,台灣人的投資與產業如何進行提升優勢,我從同學眼中的觀察,真的獲益良多。
聽著下午的蟬鳴,忽大忽小,夏天到今天好像還是很熱,看來疫情沒人的時光已經過了,但平日下午茶生意還是不太理想,希望各位朋友介紹朋友來下午茶,我有空都可以坐檯介紹喔!
PS 話說阿伯坐檯應該很沒市場性
【台北】有種要回金門的複雜情緒
今天從松山飛台東,搭飛機的時候看錯登機門,一直找不到正確的登機門,全部都是飛往金門的。
曾經做過很多次同樣的夢,就是無緣無故又去金門當兵,住在同一個地方,然後身旁的阿兵哥都是年輕人,只有我是很年長,但是做一樣的兵,其他的阿兵哥說我應該去跟長官講,就可以提早退伍,我覺得我懶得動,反正兩年一下就過了,也剛好可以鍛鍊、體驗以前當兵沒有體驗到的事情,時光飛速,我又到了等退伍等船回高雄的日子,然後所有的事情都好像時光重演一樣,醒來覺得很浪費時間度過兩年。而我到底會度過幾個兩年在金門的日子呢?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我自己也沒有把握回答。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226597644994914&set=a.1335749321383
【台東】鹿野風景
除了紅烏龍、釋迦,這邊還有甚麼農產品,今天去了茶園、百香果果園。
雖然是罔市,但是還是會有蟻害、介殼蟲害,百香果稼接的苗,大概生存兩年,果農為了要無毒友善,不太敢噴藥除蟲,除了移除重種,還有甚麼方法呢?
看到有養蜜蜂來協助授粉!我覺得預防蟲害應該還有很多方法吧?
百香果伴隨著果肉旁白白膠質的一起吃下去,酸酸甜甜的口味真是好吃,比起單純的只吃果肉還要有層次感。
到了台東整個心就放慢了下來,當白雲飄過,時間也不小心溜走了!
2022/08/22
《人間條件七》《我是一片雲》《心動》中的母女關係
《人間條件七》與《心動》中的母女關係
因為同學在社團中回顧《心動》這部電影,看了一下其中梁詠琪與金燕玲,還有林美秀與楊麗音這兩對母女,似乎都有類似的關係,彼此互相的怨懟,但就是無法分開!
是否是這樣的關係,衍生出來的劇情,《心動》中的女主角就沒有結婚,看電影時可能會歸咎是金城武、莫文蔚奇怪的糾葛,但我覺得這位母親更扮演了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人間條件七中的楊麗音,從女兒十三歲就要離開家工作賺錢,楊麗音這位母親表面上把女兒趕出去,何嘗不想兒子可以成才,但維繫家庭的收入,還是女性,甚至最後失智症母親,還是需要女兒回鄉來照顧。
或許這齣戲劇、電影的主題並不是談母女關係,不過,引發這樣母女怨懟的惡性循環,除了時代因素之外,是不是應該去解開這些結呢?
PS. 電影《一一》中的金燕玲與母親也有一點點這樣的關係。
《人間條件七》與《我是一片雲》
因為人七,所以重新看了我是一片雲,這位由林青霞飾演的段宛露,她的綽號就是一片雲。
不知道為什麼看了一直大笑,不過看到孟樵(秦祥林)把女朋友宛露帶回家,卻遇上了表面溫柔婉約的孟母,但背後卻對這位漂亮的未來媳婦往外推,到底是怕失去兒子,還是真的太過自卑了呢?
劇中林青霞應該還是喜歡秦祥林的,而秦漢最終變成家暴者,跳樓自殺,瓊瑤阿姨真是太威了,許多內心戲直接就用台詞講出來,而一片雲最後就瘋了。這麼直接的電影與小說陪著我長大,家庭親情與愛情的糾葛不斷的代代相傳,這樣的魔咒在現實生活中跟隨著二秦一林很久,最後林青霞放棄了二秦嫁給了富商,很想來問問今天的二秦不知道有沒有很後悔啊!?
那瓊瑤呢?這些小說電影主要脈絡思想,有沒有跟隨著阿姨的家人呢?婆媳是不是競爭關係?
*
回頭看看人間條件七中母女的糾葛,到了我們這一代,是否有辦法破解呢?13歲去做女工的這個過往,然後一直要賺錢養家,家中的男人多是敗家子,不是生意失敗就是吸毒逃亡,都是女性在支撐這樣的家庭,甚至有一些還不是親生女兒!
看戲的時候,我一直想到我的親戚長輩的童年生活,真的如劇中所演,都是小學畢業就去當女工賺錢,有的甚至因為賺錢而失去子宮,沒有子宮的人淪落為沒有地位的族群,會有這樣的現象,最應該怪罪的應該是男人吧?
而許多男性的長輩也如同劇中所描述的樣子,這些畫面實在太深刻了,讓我久久不能自己,我也無法很客觀的論述台灣戰後初期女性的形象,很感謝吳念真幫我們寫出劇本,也演出來了。
很期待人七成為台灣那個時代的經典劇。
2022/08/20
【台南】飛虎將軍廟與國聖燈塔
*飛虎將軍廟
又是廟,不過這間是我很想來了解的廟
有很多值得講的,我就用條列式好了
1. 非常 local 的廟殼,但是主神卻是一位日本飛行員,還穿著軍服。
2. 廟上的雕刻多是中國神話、歷史故事
3. 日本很多團體來交流,送了很多很有美感的禮物,多是神社相關,與這個廟殼的美學基本上是互相衝突的,但卻能同時並存。
4. 主神殿用香菸,不點香
5. 以前有簽六合彩求明牌的惡習?
6. 飆車族在附近聚集?
7. 附近小學有相關話劇演出
8. 保生大帝納為弟子
9. 要坐日本的神轎
*台灣最西國聖燈塔
兩位大叔,中午時分,玩到最高點
2. 廟上的雕刻多是中國神話、歷史故事
3. 日本很多團體來交流,送了很多很有美感的禮物,多是神社相關,與這個廟殼的美學基本上是互相衝突的,但卻能同時並存。
4. 主神殿用香菸,不點香
5. 以前有簽六合彩求明牌的惡習?
6. 飆車族在附近聚集?
7. 附近小學有相關話劇演出
8. 保生大帝納為弟子
9. 要坐日本的神轎
*台灣最西國聖燈塔
兩位大叔,中午時分,玩到最高點
2022/08/16
【台北】雅痞書店,爵士音樂會
線上聽演講在疫情期間成為一種風潮,我覺得在家裡舒服地坐在書桌前聽演講,甚至是在客廳沙發舒服的聽演講是一種享受,若是製播可以把簡報檔與演講的畫面調整適宜,甚至比現場的演講效果與吸收程度要好得多。
雅痞書店在這幾年疫情期間,演講活動幾乎都有了線上,我應該算是經常使用者,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花一點錢聽演講並不為過,而且還可以在期限內暫停或重播,當然也可以選擇快轉。
有沒有可能有線上爵士音樂會呢?
本來應該是戲劇院內建的餐廳,或是 PianoBar 或是河岸留言之類的場域,很令人驚訝的是雅痞書店做到了,場次非常多,真是十分佩服啊!也撐過了這個疫情。
我覺得若未來多攝影機可以讓電腦AI 來做導播工作,搞不好線上音樂會是可行的喔!有沒有人要來嘗試呢?
前一陣子 Youtube 的 THE FIRST TAKE ,是不是也算是某種現場的型態呢?
2022/08/14
【台北】會計系學妹來青田七六
很感謝會計系同學會來青田七六舉辦,遇到久違的學妹,本以為請學妹脫口罩拍照可以拉近我們的年紀,沒想到這兩位好像是與父女合照的概念啊!
本來以為不染頭髮可以讓人比較有信任感,但好像不修邊幅也不太好。
很快的,學妹也開始準備要舉辦三十重聚(不好意思透漏了學妹的年紀),這場算是熱身嗎?疫情會不會讓我們同時舉辦呢?真心希望不要拖那麼久,身為活動組長,倒是希望趕快辦完結束啊!
2022/08/12
【高雄】張正揚與美濃
十五年前去參訪美濃,是小農正紅的時代,從掌生穀粒成功的案例,許多通路企業想要跳過農會自己找農產品直接上架賣,這些企業有些已經不存在,但小農還是存在的。那時就參加了小農市集,我還帶著天龍國的心,想把小農的農作陳列好,擦拭乾淨,貼上了標價。
但,這剛好與樸質、手做與新鮮,互相違背。
正揚是本屆機械系同學,母親至今每天做田,數十年如一日,當年拜訪正揚的小孩還年幼衝來衝去,今日已經大四,跟媽媽一樣同樣念著人文科系,跟他對談對於自家的過去現在未來朗朗上口,絲毫沒有徬徨。
正揚念機械系畢業退伍後,在中鋼服務兩年,後來進入旗美社大規劃課程,跟他母親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如今是旗美社大的校長,曾經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保存黃蝶翠谷不遺餘力,但正揚實際上談論自己的人生旅程話並不多,倒是對於客庄開基伯公,或是森林步道的生態,還有鍾理和與原鄉人電影播映的盛況,描述非常多。
我想到了一個從年輕就回鄉的青年,時光冉冉,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的男人,多數只剩下一張嘴,但正揚談論的還是自己家鄉的日常,一種美好的生活樣貌。
我們也去參訪了咖啡館,拿到了社區大學的課程表,完全凸顯了在地文化特色,這些課程教的就是阿公阿嬤的生活方式,原住民的獵人學校,客庄的飲食炊煮,而咖啡館老闆也是在正揚的說服下才去社大分享。
這真是理想的正向循環,成為一個共榮圈。
鍾理和的認識我從這裡啟蒙,紀念館外的文學步道,收錄日本時代到終戰後民國時代台灣文學家的鏗鏘有力的短語,每一句都讓人深思,讓我們在心靈匱乏時,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雖然夏日的美濃中午,溫度在35度以上,但走入一片翠綠筆直樹幹大樹葉的森林,沸騰的身體立即平靜了下來。若當年水庫設立在此,這樣的生態與美景早已消失,看著1935年設立的南方植物植物園,剛好是台灣最繁華的黃金年代,當時小小的樹苗已經長大,我們保住了我們的生態,這中間守護的過程絲毫不能鬆懈。
反覆咀嚼,我來美濃次數並沒有很多,山腳下的良田美景,當然也有休耕種植能夠受到補助種植的植物,種植野蓮的新移民太太們的工作,抑或是圍牆內的豪宅,野狗狂吠,我們要有甚麼樣的生活方式,還是必須自己努力才是。
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49/articles/173
旗美社大如何做農民平台與農民組織──張正揚演講側記 | 新作坊
2022/08/11
【台北】一定要來推薦我們這群同屆不同系的同學聚會的餐廳: Hi-Q鱻食.集。
心有七七
一定要來推薦我們這群同屆不同系的同學聚會的餐廳: Hi-Q鱻食.集。
有我喜歡吃的海鮮,人工養殖又有鮮味,聽了同學講才知道這樣的養殖業真是太先進了,想要了解的可以去餐廳去試試,我才吃一次就愛上了。
不過今天的主題是討論"二次創業",我們同學都習慣想 slogan,一群只剩下半張嘴的人還真會講:如何在廁所打出五千萬的業績、五十歲如何再來一次、離開舒適圈你還剩下甚麼、你縮回去了嗎?
而我最佩服的我身左手邊的兩位歐巴都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體態,堅守養生原則,完全沒有肚子,還分享了許多減肥的好方法,還可以養出褐脂肪,實在是我要追隨的的目標啊!
我們手上拿的禮盒也設計的很精良,外觀是粉紅色,打開是橘色,以旅行、城市為主的主題,每一包小品都有故事,我最喜歡的 slogan 是:關於旅行,以咖啡為名獻上最好的時光,與盛夏的愛戀滋味,感受秋分的浪漫姿態......。真的每一句話都打動人心啊!
大家若要送禮,可以搜尋一下 BEMO CAFE 。
戴章皇同學,你的禮盒應該是拿反了!
2022/08/05
《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與三年前第一次的演出,這次的版本又更成熟了,原本對於白色恐怖唐突的描述,這次比較自然的描述出來了。
我第一次看到這樣規模的舞台劇有這樣滿座的成績,令我非常的驚訝,台灣五大家族,基隆顏家不像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都還有房舍存在,基隆顏家除了所創立的學校還在之外,庭園與房舍大部分消失,很難很難說明當年台陽煤礦公司相關的產業盛況。
透過一青妙的原著改編的舞台劇,而且作者親自演出當事人,透過她眼中的父親顏惠民,企圖帶出那個時代對於認同與選擇!
這部分劇情的張力若拉得太大,可能會讓中間的過程太難表達,讓觀眾無法進入,但敘述的不夠多的時候,有時候大家心裡會有問號,為什麼顏惠民那麼怪,好好的家族事業不接,跑去日本賣保險套(我覺得這個超賺的)。
因為我有去找一些顏惠民相關的資料,從日本念書回台,家族長輩被白色恐怖抓走,而地質系學生也有被抓的,那樣的心理壓力,恐怕不是我們現代可以好好理解的,回到日本這個舒適圈,正是他唯一的出路吧!而後在日本若生意成功的話,搞不好更可以光宗耀祖一番,可惜他罹癌過世。
在台南還有場次,沒看過的朋友或許可以試試用同理心來看理解我們的阿公阿嬤。
2022/07/31
《夜流》
有點詭異,老鼠色的烏雲好像一個惡魔遮蔽了夕陽,雖然如此,仍可以看到柑仔色的晚霞,遠方林口臺地的高樓大廈,近山墨綠的山林一夕間變換成黑色,清楚的寺廟屋頂,乍時蟬鳴聲大作。
《夜流》
在重新看一次龍瑛宗的作品,這篇 1977 年刊登在熊本的雜誌,主人翁杜南遠的家族故事,就是台灣史最重要也最令人揪心的那一段,從清領時期到日治初期,不長的短篇小說,每一個段落都是重要的台灣史,從地理環境的描述,到日本、閩、客、原住民之間的關係,短短的文字竟然埋藏著眾多的秘密。
第一段:
一九一○年代初的一個黃昏,日本殖民地台灣北部一個寒酸的村落,晚霞紅通通而華美。橘色的鱗雲映著夕暉明亮著,但因夕陽的轉移,不知何時變成茜色,一會兒又成為鼠灰色了。在村道的木麻黃上,土磚的矮瓦屋上,夕暮厚重地粘著。
2022/07/13
【新北市】胖胖蝦
胖胖蝦
一進來,全部的人都帶著口罩,這裡的服務人員居然認識我們,說我們這群人的聲音很熟悉。
不知道是真的還是想要拉近距離, Sung Yin 就開始自我介紹是療育部,海豚 江巧文 是校長, 張學蓓 是保險部,還有音樂老師,創意總監,我是文化部,每一個人都力馬有了新的職務。
很久沒有聚餐很高興,也吃得很飽,物價上漲後這邊沒有漲價,可是蝦子的數量有變少,可見餐廳經營還是非常艱鉅的。
2022/07/11
2022/06/12
「走讀台灣」《自由的滋味》《龍坡雜文》《被遺忘的年代》
「走讀台灣」 #書單推薦接力活動,由於最近幾年讀書比較無法集中注意力,只想要讀重點,甚麼旁枝末節都會快速略過,因此推薦這三本書,都可以只讀想要讀的地方即可。
一、《#自由的滋味》彭明敏教授最近仙逝,從日本時代念書被徵兵逃到日本內地失去了左臂,戰後成為台大最年輕的系主任,老蔣全力培養台灣樣本學者,沒想到"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讓他進入牢獄,逃亡海外23年後回台灣參加直選總統!若要看重點就直接翻閱到第八章被捕,看看在當時要印文宣,如何檢字與挑選印刷廠呢?
二、《#龍坡雜文》臺靜農,擔任台大中文系最久的系主任,從他的上一任喬大壯因憂鬱症返鄉而自殺,上上任許壽裳在家裡被殺,這本自述散文收錄在"記波外翁"內,這三人都居住在今日的青田街、溫州街,感情很好互相支持,但畢竟戰後生活不易,臺靜農轉換心境,自稱龍坡丈人,閱讀寫文經常幫人作序,也算是溶入溫州街的生活了。
三、《#被遺忘的年代》
孫立人將軍在 1955年被軟禁,連同他的許多部屬都受到牽連,這一本書是他的部屬譚展超將軍的兒女所寫,比較勁爆的是譚展超有另一個義大利間諜太太,因緣際會之下被女婿重新發現一本書《鴉片茶》,裡面有張譚展超的照片,因此開始找尋他父親的故事。
以上這幾三本書,主人翁都曾經歷經戰爭、牢獄,但仍然持續努力,進而活出對自由有影響力的人生。
#走讀台灣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bookdaytw/
點名 戴章皇 來帶我們走讀一趟台灣吧!
2022/06/08
《高更》
早年的高更在印象派中被排擠,梵谷邀請他一起成立南方工作室,但是兩位大叔都不是那麼好相處,離開失敗伊甸園的高更,而跑回祕魯這個小時候長大之處,企圖在大溪地幫助原住民獲得人權,但終究在熱帶島嶼變成了野蠻人。
高更帶著馬奈的畫作--《奧林匹亞(Olympia)》,應該是複製印刷品或是明信片,大溪地的女孩問說這位美麗的女人是你的太太嗎?
文化差異與保守,這句話含有多層的意義:
1. 這幅畫的女性並不漂亮,馬奈刻意的描繪粗糙的線條
2. 畫裸女,應該是很親近的人
3. 把畫掛在自己的房間,應該也是很思念的人
高更在死前並不怎麼知名,但是過往後卻越來越紅,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呢?
2. 畫裸女,應該是很親近的人
3. 把畫掛在自己的房間,應該也是很思念的人
高更在死前並不怎麼知名,但是過往後卻越來越紅,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呢?
2022/06/02
魏斯安德森《法蘭西特派周報》
強烈的魏斯安德森風格,平面2D的水平拍攝法,加上空中鳥瞰的視角,許多運鏡的方式,自從《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一炮而紅後,這回使用了《紐約客》雜誌的風格,致敬20世紀的週刊史,而這些真人真事改編的短篇,收攏在法國的一個叫做安威的小鎮。
電影能夠這樣玩,我覺得也要靠近年來觀看的畫質解析度的提升,感覺在舊的電視機上可能都會糊糊的,而傳統的報業、周刊報導媒體逐漸式微情況下,這樣的電影想像是否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呢?
報導不帶情緒的中立,很多事情需要查證,評論要有記者自身的立場,這些傳統媒體的金科玉律,目前的媒體似乎蕩然無存。
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好像一幅畫,精緻的擺盤,好想仔細的看完所有的細部,但是換一個畫面,轉換了角度後,經常會有異想不到的結果,導演經常不給答案,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玩味的劇情。
這部片的資訊量很大,大咖很多,但也十分好睡,無止境的旁白,突然的爆破聲,都是把人喚醒的一種手法吧?
不知道有沒有把相片傳喚為這類風格的apps 呢?
2022/04/21
【台北】市立美術館,洪瑞麟,掘光而行
一進去看到這張輸出很大的照片,我的目光不是這些年輕人習畫的過素描動作,也不是老師石川欽一郎,卻是窗外的風景,那棟是不是蓬萊閣呢?
大家去找找蓬萊閣的老照片,看看窗戶的長相,是不是一樣呢?所以驗證了倪蔣懷的洋畫研究所就開設在這裡。
去東京念書回台灣後,倪蔣懷的資助下,來管理礦區。洪瑞麟藉由畫畫,不但記錄了當年礦工的工作情況,還娶了礦長的女兒,我想他管理這些礦工,透過寫生,應該能非常上手吧!
以前總覺得他的畫怎麼那麼暗,但當場看他的畫作,才知道他用的顏色比較深,傳統印刷無法呈現這樣強烈的對比,從年輕的學習,到他獨特很粗的筆觸,有種野獸派的粗礦,但是對於這些礦工的內心描述卻是很細膩的。
我認為洪瑞麟與倪蔣懷創作不輟,對於人文的關懷,是被我們低估的畫家。
2022/04/04
2022/04/03
《正好住基隆》,到基隆散步吧!
深入了解基隆後,發現與日本門司港有點神似,可能同樣都是海港山城的小城市。
居住在基隆司令官邸(流水偉助社長宅)的小歐,剛好在青春期居住在這樣的住宅,這樣的因緣際會,也因為有通靈的耳朵,讓這個屋子好像一個結界,成為通往了不同時空的門,下次請小歐來青田七六聽聽看有沒有甚麼不同的聲音。
或許是住過這樣的房子,讓小歐迷上了四國遍路,並且在網路上創了熱門社團,也身體力行的在本書推薦了基隆漫步的路線。
我也試著在基隆市區這試著行走過,但多雨不時的開傘關傘,有點風的情況下,我認為穿著風衣是比較好的選擇,山坡上上下下,也需要穿著防水的運動鞋,左繞右拐的旅程中充滿了各種風情,非常有趣味性。
看完了這本書,有深深的感動,居住在這樣的老房子,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之後,回頭深耕在地的散步行程,基隆這幾年的蛻變,上上下下的山城並不很適合腳踏車旅行,期待各種慢步的行程。
— 與 Odili Lee 。
2022/03/03
【淡水】淡水警官宿舍
經過了多次的改建,這棟房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不同時代不同人居住的痕跡,不過最後一次的改作多了一個閣樓再修復時並沒有留下來。
客廳因為流行洋式而改過、走廊因為屋主喜歡跳舞而加寬,不同時代的潮流所留下的足跡,這才是這些房子有趣的價值啊!
後來的警官曾有女兒是作家,不過參觀當日並無看到細節。
2022/02/21
《在車上》
改編自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海明威也有同名小說,劇中放入了契柯夫《萬尼亞舅舅》,可以說這是劇中劇中劇的互相對比。
"在車上"透過錄音帶,男主角死去的太太彷彿不曾離開,不斷的透過她的聲音,男主角跨越了時空,重複著過著劇中劇的人生。
是不是要看懂了這些相關的戲劇,才能真的了解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意義,海明威在這本小說創造了冰山理論,小說到底有沒有必要寫出藏在海底下的冰山呢?
我想透過這些戲劇小說的相互堆疊,每一個人都會有各自的解讀方式,語言好像很重要,但是又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年輕的男演員與女演員雖然交好,可是因為語言不通而分開,因為被偷拍而打了狗仔記者致死,這些是不是因為溝通不良呢?
這部電影有太多可以討論,每個人的感受又大不相同!
我想著人類社會因為小說戲劇電影層層的堆疊,資訊量越來越大,我們可以過著很深層體會每一個人心的生活,也可以過著非常自我,一切以個人為主的孤獨生活,到底如何拿捏,我看也是端看每個人的選擇。
2022/01/27
《永遠的台灣島》
看了幾本有關台灣戰爭的回憶,作者是高等學校的竹內昭太郎,其中當時的同學王源是我地質系老師、洪祖培是神經醫學的拓荒者還有許多名人......。
看了這本書,先撇開殘酷的戰爭,作者點出很多地理位置,與當時美、日對於戰爭武器的宣傳,對於台灣島內各族群的關係等等,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重新認識。
窺看1945年的前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