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北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03/03

【台北】看一看龍瑛宗當年所見的台北城👀

會有這一場導覽都是因為老房子的緣分,這幾年持續地舉辦走讀活動,用各式各樣的主題:書店、宗教、建築、灣生、農業研究、自然科學等方式期待大家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重新認識台北。

會辦理這種介紹作家的走讀活動,了解一輩子書寫的台北,而且會選擇龍瑛宗,因為他在台北城中活動的時間快要七十年,雖然出身新竹北埔小鎮,但出生的日期就與台北城中的書店街本町,有著意外的巧合。

在北埔出生期間,台灣有了大颱風大淹水,注定了一輩子的不平靜,總督府規劃了商店街,他喜歡在本町的書店間立讀,更喜歡到圖書館看書,流連在西門町附近的二手書店,二戰期間更任職於公會堂旁的台灣日日新報,與文青朋友在喫茶店討論文學、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議題。我想使用他在七十幾歲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並且重回他青年時代每日的生活空間,來重新認識當時的台北城。

這次也邀請龍瑛宗基金會執行長來分享童年與龍瑛宗的生活景況。

🎫 報名網址:https://bit.ly/3SnsT9C ​

〈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 1982年的創作,這篇短篇小說裡面藏了他許多作品的痕跡,可以說是龍瑛宗小宇宙的入口。

台北城中的圖書館、書店、咖啡館、台灣銀行,龍瑛宗從年少到退休全部都在這個地方生活,他的作品大量的描述台北的街道,這次就讓我們以《勁風與野草》這個文本,走一趟龍瑛宗一輩子的見聞精華吧🤓 ​

📕 3/16《勁風與野草:走過龍瑛宗青年時代的台北城》

公會堂→ 原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菊元百貨舊址→ 文明堂書店舊址→ 明治咖啡館舊址→ 台灣銀行總行→ 眺望東門→ 總督府→ 民政長官官邸舊址→ 神社神馬銅像→ 公園獅咖啡館→ 台博館前銅牛(講師可能依當天情況更動路線) ​

※本次活動由【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與【青田七六】共同舉辦 #青田七六 #街區慢步 #文化導覽

2024/02/01

【台北】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

20240201

感謝今天蘭亭會選用水瓶子走讀的路線:從中山堂經北門走往大稻埕,主要是講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除了談台灣的畫家作品,也談日本的畫家山田東洋的台北城。

從台北的都市紋理來看歷史,這樣的方式跟我們小時候用背誦去理解其實有天壤之別,好像去歐洲旅行,以前書上讀的西洋藝術史在博物館、教堂看到畫作十分的感動,再進一步理解畫家所處的環境,尤其是到了巴黎的紅磨坊,那正是落選沙龍畫家在酒館咖啡館結黨營派,最後變成了印象畫派。

那當我們看公會堂(中山堂)周邊,是否日本的畫家與台灣的畫家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呢?的確,跨出北門後的大稻埕後街,從永樂市場到大稻埕碼頭是台灣畫家的表演場域與日本畫家有各自的表演空間!有無交集呢?

其實是有的,在大稻埕碼頭就有台灣、日本畫家1930年代共譜了此地的現代化特色。

從台展得得獎作品,這些畫家在戰後的美術展歷經了二二八的衝擊,繼續的用畫布創作,文化的改變,對於不同政權,他們默默不語的持續記錄,留下了眾多的資產讓我們重新詮釋。

最後,到了波麗路吃著老派的排餐,有好多話想要繼續說,但一切的體會就用身體體驗,是最好的答案。

2023/08/23

【台北】走讀大稻埕文化啟蒙地

很感謝捷運有這個布置讓我們的走讀有個比較好的開場,烈日當下,地下街相對是比較舒服的環境,而且這個地方連結了市民大道地下街與桃園機場捷運的地方。

(謝謝51幫我拍了這張照片)

幫旗美社大的同事走讀大稻埕,我把重點與關鍵字紀錄如下:

1. 縱貫線鐵路的歷史與火車站的變遷:台北工場、鐵道部、劉銘傳、長谷川謹介、鐵道旅館、北門、三重
2. 太平町通(延平北路)1923年迎接裕仁皇太子的本島式奉迎門、台灣民眾黨本部、真人廟、陳植棋(被退學事件)、蔣渭水、石川欽一郎、倪蔣懷
3. 賓王時尚旅館:蓬萊閣、東薈芳、文化協會分裂、臺灣工友總聯盟、台灣洋畫研究所(倪蔣懷)
4. 天馬茶房:萬里紅公共食堂、法主公廟、黑美人、維特咖啡館、大千百貨(亞細亞、彭瑞麟、楊麗花)、菊元商行(布)
5. 大安醫院:文化書局、雅堂書局、國際書局、日光堂書局、三民書局、蔣謂川
6. 永樂市場:乾元蔘藥、霞海城隍廟、郭雪湖、南街殷賑
7. 小巷子散步:新加坡舞廳、馬來亞餐廳 — 與張正揚。

2023/07/27

【台北】明治喫茶店舊址

《台灣咖啡誌》文可璽 p.42 大概1930年代
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右邊第二棟立面改做)
上:臺北市區改築記念/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出版
下:google 街景
前川國男設計的東京銀座明治製菓
龍瑛宗與宮田彌太郎

作家呂赫若經常出入明治喫茶店,也邀請龍瑛宗一起去。 1944年龍瑛宗計畫發行小說集《蓮霧的庭院》,找了版畫家宮田彌太郎繪製封面,曾留下一張兩人笑開懷坐在喫茶店的照片,不過不確定是否在明治喫茶店。

但,很悲哀的是因為軍政府審查不過而沒有出版,後來 1985年才完成他的心願!

查了許多地圖只知道大概的位置,但這張照片對出來正確的位置,一直覺得這麼漂亮的立面怎麼可能打掉,這兩張照片核對下來,還真的整個窗戶都打掉了,但兩側的房子維持著原來的立面裝飾,這樣對出了位置,是今日的衡陽路46號(大三元)。

2023/02/27

【台北】從大轟炸到二二八前後的心情轉變,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 06

*原本要先寫第三段,明天是二二八,就先寫最後一段

1937年,龍瑛宗以《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改造》雜誌小說佳作推薦獎。但1941年,無預警被調至花蓮支店,由於南投與花蓮都沒有書店,對於龍瑛宗而言這樣的環境對於想要寫作維生這條路行不通,於是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返回臺北。

由皇民奉公會幹部推薦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編輯,並在10月22日與西川滿、張文環等前往東京出席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參拜了靖國神社,並前往大阪閉幕式。並且定期前往帝國大學文學部聆聽工藤好美的文學講座,這一年可以說是龍瑛宗最風光的一年,在台灣銀行工作的不順遂,身為台灣人的不平等待遇,因為戰爭時期的"文學"創作反而走了另一條路。

他的作品中仍充分的以知識分子的觀點,反映殖民統治下的悲哀,但因為戰爭期間他的小說集《蓮霧的庭院》中有一篇〈夕影〉審查不通過,他抽換掉這一篇仍不通過,因此就沒有出版,從這一點來看龍瑛宗沒有因為政策而改變太多文章的內容。

**

『公會堂(中山堂)前廣場與報社之中間地帶,炸彈挖了大窟窿,好比涸竭的池塘。難怪報社的防空洞被飛砂掩埋著。

杜南遠信步到總督府前廣場,統治台灣第二號人物的總務長官的官邸,轟炸得變成夷地。他湧上了一個感想:昔日的榮耀何在?』--勁風與野草第六章

第六章開始說明的戰爭期間報社的合併,也說明了他在銀行工作很討厭與數字搏鬥,所以到報社上班,但又遇到了轟炸,所以把妻子疏散到新竹,自己搬到了宮前町的員工宿舍。

並以他的室友白井先生因為割包皮的手術躲過大轟炸,這樣的短篇小說在字字珠璣的情況下還把社會現況中自由與限制、天堂與地獄的對比,用白井先生愛抽菸吞雲吐霧寫出來,閱讀龍瑛宗的小說很有層次感,一段話表面是敘述一件事情,猶如電影中的一個場景,但這段話的人事物也同時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提到三木清、尾崎秀實這些人的遭遇,沒想到龍瑛宗被 1941 年成立的皇民奉公會所提拔進入文藝界,但這篇文章在台灣解嚴(1987)前所寫,同時也批評皇民奉公會,這也是本島人(台灣人)當時作為二等國民的認同矛盾,到底為何而戰?

戰後,1946年龍瑛宗前往臺南《中華日報》任職,但後來日文版面裁撤,經朋友介紹到行政長官所屬單位做原住民刊物編輯工作,薪水非常微薄,妻小搬到住在萬華大姊家。二二八事件後行政長官公署裁撤而失業,直到1949年經由朱昭陽的關係到合作金庫當事務員,1976年退休。

日本時代從銀行跳巢到報社從事文字工作,二二八發生後,台灣的精英噤聲寒蟬,甚至多有躲在山裡面,從日文轉換語言到漢字並沒有那麼容易,再從報社回銀行工作,〈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用漢字書寫的短篇小說,這篇文章是1982年刊登在聯合報上,到底只是小說的情節可以如此的安排,還是龍瑛宗的人生就是如此呢?

十分佩服退休的龍瑛宗還能重新學習ㄅㄆㄇ,寫出如此有深度與反思的短篇小說,雖然故事的結束在大轟炸,但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故事的第二輪是從二二八開始的,與電影《悲情城市》一樣,鏡頭外我們看不到的故事才令人悲情!

從清代原住民出草的野蠻社會,到日本時代雖然歷經了現代化與國際思潮,但戰爭時期自由的緊縮與審查,原以為終戰而結束,二二八後一直到台灣解除戒嚴,這我覺得是故事的第二輪,與〈勁風與野草〉可以互相對照來看,至於有沒有三部曲?結局如何?或許是現在進行式!

圖說:左至右

1. 公會堂與報社中間的窟窿,箭頭所指就是台灣日日新報

2. 總統府被形容成阿房宮大火燒了八天七夜

3. 民政長官官邸被燒得精光

2023/02/02

龍瑛宗的台北慢步,勁風與野草 01

龍瑛宗雖出身新竹北埔客家,但自從到台北的商工學校(現開南商工前身)念書後一直到過世,生活最長最了解的城市就是台北市區了。

1911年8月25日出生,此時B051號颱風剛好掃到台灣南部,沿著西海岸一路向北,整個南臺灣受到影響,而後8月30日 B052號颱風又帶來大雨,造成北台灣大淹水,這兩個颱風造成290人死亡,兩萬多間房舍全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9月3日,日刊2版〈臺南颶風詳報〉報導部分內容:

「臺灣未改隸以前,颶風年年有之。其起風時,至猛至烈,不過二十四點鐘之久,或三五點鐘不等,總以一晝夜為限,不逾刻也。自改隸以來經十七年星霜,罕有颶風壞人房屋若是之多。有之自今年八月廿六日二點鐘時候颶風之大,為改隸後所僅見。其壓力之巨,雖高堂大廈亦為動搖。屋瓦鏡窗,或飛上天或破而粉碎。」

這個世紀大颱風,也造成了後來總督府將台北城大改造,整個街道翻轉成為歐洲的街道,街屋前有騎樓(亭仔腳)遮風避雨,二樓有陽台,屋頂有圓頂、鐘塔或馬薩式高大體面,立面裝飾每一棟大不相同,表町(館前路)、本町(重慶南路)、榮町(衡陽路)成為台北的"銀座",而都市的許多道路軸線有了意義,街屋好像人一樣有了表情。

1927年,龍瑛宗以最高分考取台灣商工學校,十六歲的年輕學生進入了這個現代化的街道,經常在榮町的書店立讀,1930年畢業後經由老師的推薦馬上到台灣銀行台北本行服務,而後調到南投分行。

本次慢步大約從台北城西門到東門,完全引用1982年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以作者龍瑛宗本人的親身經歷,化身為杜南遠,並與一位日本灣生鶴丸五郎,兩人互為對比,從家庭出身、學業、工作經歷凸顯種種的不平等,面對戰爭這些不幸,細膩的人格分析,不只是龍瑛宗個人出生到終戰的自傳,而是從1895年到1945年這五十年台灣人的命運,分析日俄戰爭、滿洲國的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盧溝橋事件、珍珠港事件與美軍的台北大轟炸,短篇小說字字珠璣。

我想透過杜南遠在這些街道的慢步,與目前的地景地貌結合,隨著龍瑛宗人生的帶領,了解當年的背景。

「台北城的黃昏,不知什麼時候飄著毛毛細雨,榮町溼漉漉的柏油路,輝映著橙黃和紫丁香花色的朦朧霓虹燈影。已經夜幕沉垂了。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店內有不少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凝神看書。這些學生無論文科和理科,都喜歡看文學和哲學,他們愛讀夏目漱石、志賀直哉的作品和德國的哲學類,以備將來當指導者時,思想免於偏差而維持平衡感覺。」--第一章第一段

照片紅色框由左至右分別為杉田、文明堂、新高堂書店,是龍瑛宗經常去看書的地方,店員都認識,也都讓這些學生站著把書讀完,有時候一天讀不完,隔天繼續來讀。

其中杉田書店是新書、古本書都有販賣,可能是窮學生可以在此買到比較便宜的書,這三家書店也都在榮町(衡陽路)上,其中許多古本書店分布在新起町,只要往西越過縱貫線鐵道,在西門市場後方就是書店聚集區。(參考:1939年版全國主要都市古本店分布圖集成)

文中的文明堂書店是老店,原本也在新起町而後才搬入榮町。如今,龍瑛宗最常在此立讀的建築物還在,曾有茶館、咖啡館進駐,可惜目前沒有店家經營呈現閒置狀態(2023年)。

整個書街的領頭羊是新高堂書店,也是龍瑛宗站得最久的書店,1898年以「新高堂」做文具等買賣,1900年更名「新高堂書店」,開始涉入出版,當年這些書刊還要審查是特許行業,新高堂也承接許多總督府的出版品,並且承接學校的圖書採購業務,算是教科書市場的霸主。

故事的開場白有現代化的道路柏油路,還有天氣、顏色的描述,更有當年學生努力的背影,加上兩個主角的出場,以及對於第一次世界戰後國際多元思潮的知識吸取,有清楚的闡釋。

參考資料:

1.1911年世紀大颱風:臺南市區災情實錄 https://southen.cwb.gov.tw/inner/Gglx1634607217OCfh

2.《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 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沖田信悅

3.龍瑛宗全集:勁風與野草

2021/02/28

【台北】二二八白色恐怖相關文化資產,感謝眾多教授級的人來參加二二八發生地旁邊的講座《臺北老屋三生事》 No.12

跟 Notch 咖啡的老闆約了過去,或許去過這家咖啡館的人會覺得門窗與牆壁有點破舊,木頭地板走過去有點搖晃,但我在那邊發現了一些寶藏。

一般咖啡館或許會使用裝潢把這些不好看的地方遮蔽,但我看到了有重力鎚的高長窗,還有老照片中一樣的窗紋,雖然外觀是洋樓,但內裝的櫥櫃,有日式建築的感覺。

這間街屋,戰後後方有增建變成長形的街屋,原本和、洋式變成了漢式的生活空間,在文化意涵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店主李大哥的阿公,在二二八事件失蹤,所以他擺放了一張這些事件點發生地的地圖,美女店主方菁是教油畫老師,一樓往二樓的樓梯間擺設了一些畫框作為裝飾,目前作品與畫室在信陽店,下次若有機會再走1930年代的臺灣美術導覽,我覺得可以從這邊出發。

感謝老闆與房東願意保留與經營這樣的房子,未來不知道都更會不會拆除,希望至少立面可以保存下來。老闆說現在島津製作所台北支局的員工曾經有來探訪,不知道以前內部格局是怎樣呢?

#與老屋合照 #臺北老屋三生事 — 和李德振與李方菁在 Notch咖啡本町店-重慶南路

圖片來源:二二八事件維基百科

講座:【台北】二二八白色恐怖相關文化資產--《臺北老屋三生事》

這是 1947年2月28日在專賣局前的抗議衝突事件,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地點,位於重慶南路一段25號。

會有大批民眾集結,是前一天2月27日傍晚,因為發生專賣局查緝私菸的警察誤殺了一名民眾,終戰後不到兩年的時光,大批民眾在火車站前集合,前往專賣局辦公室抗議,為何群情激憤地把辦公室搗毀焚燒?

發生至今 74 年,大家甚至不知道發生地點在哪裡?甚至不知道這棟房子還在!

蕭文杰老師,將帶領大家前往有白色恐怖的文化資產,那一代的知識份子,透過各式各樣的模式來告訴我們那段歷史,而我們如今又能做甚麼呢?

仔細觀察這張照片的三棟房子,各自獨立卻擁有類似的樣貌,這是為什麼呢?

小時候玩大富翁,只要在漢口街、開封街、重慶南路蓋起房子,這一局就包準是贏定了,如今僅存的老房子,要跟我們訴說它曾經的見聞,臺北有那些老房子經歷了白色恐怖﹐又有哪些文化資產,具有這樣的時代意義呢?

做一個有記憶的人,透過建築與地景地貌,還原你我所知道的故事。

主辦:典藏文創 與談者:蕭文杰、水瓶子 時間:2021年2月28日10:00-12:00 地點:臺北市重慶南路1段35號 Notch Cafe 費用:100元茶水場地費,當日繳交

#臺北老屋三生事 #歡迎分享轉貼 — 與蕭文杰。

感謝眾多教授級的人來參加二二八發生地旁邊的講座--《臺北老屋三生事》

從第零場在迪化街的老屋舉辦這樣的活動,一直到二二八當天,是第十二場,雖然我的簡報檔內的照片與蕭文杰老師有重複,但是我們兩人切入的角度大大的不同,個人注重發生點在哪裡?二二七到三一一中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而蕭文杰老師把這些地景的警察軍事公家單位主官、報紙媒體的經營者、或是處理這些人背後的脈絡關係說明得非常清楚,反覆論證。

好像還在拼拼圖,透過照片、繪畫、口述拼出現在這樣的樣貌。我們不是用悲情來討論二二八,而是拼圖起來建立一個公民意識,保存老屋的意義不只是在於時代性的建築意義,而是屋內屋外發生過的事情。

左一 Yu-Juin Wang 王瑜君博士,她家在暖暖的街屋曾是白色恐怖的見證。
左二 駱芬美 老師,銘傳大學的老師,寫了很多本臺灣史的書,她說這裡原本是"臺北縣廳"府前街。而今日重慶南路有總統府,這百年時光一直都是政治經濟的中心。
左三 是 鴻儒堂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的老闆,從小就住在這周邊,描述日本時代商店街樂天地,非常到位。
左四 李德振 是二二八失蹤的台北市參議員李仁貴的孫子,也是 NotchCafe 的經營者,李仁貴戰後行善卻被失蹤,從小家人長輩避談二二八。
左五 蕭文杰 老師,被稱為文化恐怖份子,他一直鼓勵大家文化資產提報與保存,幫大家找尋這些文資背後的許多故事與意義。


很感謝來了我人生中各個時期認識的朋友,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夠講出老屋背後的故事。 — 和李德振與 Yu-Juin Wang 在 Notch咖啡本町店-重慶南路

感謝駱芬美老師製作的影片

2021/02/03

【台北】存在與重現?加納屋與 CAFE!N,這幾棟都還在,有可能復原嗎?

存在與重現?加納屋與 CAFE!N

這幾棟都還在,有可能復原嗎?

來源:臺北市區改築紀念 http://tebook.ntl.edu.tw/adm/upload/ebook/44b93a34-8dad-47e4-a09e-be6e36522078/book.html

從1911年起興建了歐式的街道,這棟街屋原本是加納屋、文明堂書店,幾年前是 Smith&Hsu 現代茶館,現在則是CAFE!N 咖啡館,由世界咖啡冠軍所開設的連鎖咖啡館。

龍瑛宗於1982年所寫的《勁風與野草》: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

我想著當年龍瑛宗書寫這篇短篇小說,描述著1940年代戰火中的臺灣,到底是要帝國主義的興起還是終結?這樣歐式的街道,到底給我們甚麼樣的記憶?

每每我走在衡陽路上,看著一些殘留的建築立面,仔細比對著老照片,大樓重現著這些往日情懷,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復舊?這些腦中記憶的碎片,到底可否拼接的回來?

龍瑛宗當年,不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嗎?

我找出2014年,老屋新生銀獎,主題特色:身為傳統茶館的當代延續,藉由結合亞洲與西方世界的茶文化,以嶄新且簡潔的方式創造具有當代人文的茶體驗,希望透過建築與設計、社交、休閒、工作、閱讀,以及飲茶這些要素中互相影響,構成化學反應。

如今再回這棟老房子,所有內部的痕跡消失殆盡,只留下立面,左右新蓋的建築,甚至回覆的立面還不太相同,我已經開始懷疑腦中的記憶是否真確了?

2021/01/28

《高石大叔看臺北》

最近的繪本很令人驚艷,出版社很會偷渡這樣的書,應該是大人看的繪本,用小朋友的書來出版。

為什麼這樣說呢?

經常逛書店的時候遇到家長一進門就問店員有甚麼書適合小朋友?

我其實蠻討厭這樣的家長的,自己不做功課,不了解自己的小孩,卻要把選書的責任丟給老師或別人,我覺得只要家長初翻一本書,覺得有興趣的書,給小朋友看應該都很合適吧!

這本書很多細節都用圖像呈現出來,初步的把臺北的發展到 1937年呈現出來。

2020/10/30

【台北】天成飯店拾柒Cafe

天成飯店拾柒Cafe

喜歡登高望遠的人,可以來這裡看看台北車站周邊,有許多歷史古蹟,當然最好帶著有長鏡頭的單眼相機,拍拍北門、鐵道部。

亭仔腳會蓋回來嗎?

2020/10/11

【台北】臺北病院ノ庭 (臺北醫院的庭園), 1929


萬事問臉友,後面的高塔,是總督府嗎?
臺北病院ノ庭 (臺北醫院的庭園), 1929
李梅樹
第三回台灣美術展覽會
來源:台展資料庫


原始: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3134686d0cee5159cd634f869684eef6

2020/09/09

【台北】順益行

順益行 #博物館

20200909

在特別的日子(愛你愛你久久)進入台灣美術史的小藏館,意外的感受,比對面的撫台街洋樓的展出還具有意義。

石川欽一郎、郭雪湖、陳進、陳澄波、李梅樹的作品一攤開,台灣美術的起源隱誨的躍出畫框,民間的美術館可以那麼有明確的收藏方向,十分感動。

不只是這些台灣美術史的前輩,還有這些老師的學生們承襲了老師的特長,持續的在台灣各地創作,在貴德街、長安東路、台北城中留下了不少的作品,如今也都拆除了,留下的作品讓我回到童年的記憶!

為何台灣的美術館收藏那麼多台灣前輩畫作,都不會拿出來展呢?或者出國展出或各地巡迴都十分有意義,為何不會做呢?阿Q的想是要給民間機會嗎?

2020/08/14

2020/08/05

【台北】巴會館,公會堂前的風景

#古今對照

巴會館,巴士公司旁的咖啡館,漢口街、延平南路口

來源:上,待查。下,google街景

上圖:公會堂前,左至右依序為南警察署、巴會館的蒙馬特風車、北白川宮紀念碑。來源:看見李火增

下圖:中山堂前,左至右依序為刑事警察局、台糖辦公室、孫中山先生銅像

2020/03/29

【台北】大安社大的導覽:北門到南門散步,暴雨



我本來思索雨天的備案是在地下街走來走去,但是現在這個時間在密閉空間集會,大家還是會害怕。還好集合的時候雨已經停了,走到台北車站舊址前開始開始暴雨,我們一路走的都是騎樓底下。

今天走了幾個軸線,就是北門往東的忠孝西路、館前路、重慶南路、衡陽街,本來規劃要走到台博館的南門院區,但實在天氣因素,無法走讀那麼遠,我在台博館就解散了。

台北城的前世今生,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大家都留下了各自的回憶。

感謝社大主任的攝影,每一張的角度真的都有故事性

2019/04/26

【台北】今天帶了某廣告公司老闆與員工團導覽,四小時


照片來源: https://www.gjtaiwan.com/new/?p=16823

從北門捷運站二號出口出發,在延平南、博愛路、重慶南路、館前路周邊繞來繞去,看了鈴置良一設計的許多建築的原型,以及後來被改造的樣貌,到了中山堂旁的孫中山先生雕像,看到了這張照片祝辰巳的雕像基座,原來是同一個。

關鍵字:辰野金吾、台北工場、鐵道部、三井倉庫、櫻井組、高石組、人民導報、林茂生、鈴木商店、鄧南光、城內的咖啡館、重田榮治、菊元百貨公司、台北苗圃、美國領事館、劉自然、洪通、南海劇場、建工神社、台北一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欽差行臺。

今天提了很多都市計劃中的中軸線,用太極陰陽四象來談一座城市的開發,總會有願景與理想。從台北城中的道路規劃與台北苗圃,都可以看到其意義。

很感謝老闆,能夠帶員工出來散步,了解台北城。

2019/04/24

【台北】北門周邊,MKCR



剛剛去三井倉庫裡面的VR 體驗,頭有點暈,不過,以北門、鐵道部、三井倉庫來說明從清末到日本初期的建設,算是清楚,可惜是素材有點少。

二樓的文件資料展就比較完整了一點,加入了高石組、北門郵局、大阪商船等古蹟,可惜還不夠全面性,鐵道飯店、吾妻旅館、櫻花啤酒、辰馬商會、鈴木商店等商社都曾經在此攻城掠地。

我們已經失去太多了,用VR、模型也只是把現有的虛擬化還不夠,應該把拆除的給實體化,把所有模型依造比例放一起,比較有可視性,也才能了解日本時代台北城都市改正開發的具體想法。

不知道這棟展覽展示館,未來還會怎樣的活化使用呢?

2019/01/26

【台北】城中導覽



參加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的導覽活動,由 凌宗魁 老師帶我們走書院町,很高興也遇到了資深廣播人 倪可 一起散步。

#參加活動 No.01

跨越百年多從清末的書院、文武廟,到了都市計畫與歐式建築的日本時代,後來的現代主義去除繁複的裝飾物,基本上街道的區塊並沒有改變,可是用途多有歷史的脈絡可尋,加上不同建築師的師生系譜,在這街道上點綴出來不同的表情,而且不同時代每一棟建築的身世地位不同,門當戶對又下了不同的註解。

即將結束的導覽,跑入義美門市買冰淇淋,剛好在西本願寺聽了白色恐怖的過往,心中一陣顫寒,宗教本是要撫慰人心,但是卻是用來刑求的地方,燃燒的西本願寺與縱貫線鐵路,在韓良露老師的體驗,居然有了京都金閣寺的一瞬之美,時代就是這樣的諷刺吧!

希望台北城中真的變成一個大博物館,大稻埕博物館只在街道上,城中各單位都有歷史脈絡,即使現在公營行庫都有館史館的設置,但是多半不夠全面性與虛應故事,希望未來可以持續加強。

有歷史,我們才有了根!



銀『思』卷小姐規劃的展覽,也有她的作品,若有去西門町附近,很值得看一下,坐下來喝杯茶。

銀思卷— 在八拾捌茶輪番所 Rinbansyo 。

2019/01/21

【台北】北門經南門,南菜園到紀州庵


走了四個小時,也講了四個小時,這次發了一張人名關鍵字,遇到兩個市集,都很美,規模可能比迪化夜市小,但可以給年貨大街作為參考。

2018/12/17

《臺灣建築史之研究:他者與臺灣》



這本書的第二章,強烈的質疑有關台北城興建的過程中,原本是朝北,然後更改設計往右轉13度朝向七星山的說法。

黃蘭翔老師用了很多清代興建的城市來考據,並且使用洪致文老師的大稻埕老街道與淡水河座向的延伸,來判斷城內開發的道路與大稻埕道路平行,以伊能嘉矩的調查,是官民合作的結果,所謂的"民",指的是大稻埕與艋舺居民來此開發。

種種的研究顯示原本台北城就是朝向七星山的座向,而不是修改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