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同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同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5/25

鍾肇政《夕暮大稻埕》淡水河的嗚咽02:彩玉傷寒全家經濟陷入困境

一樣在九號水門的夕暮,高牆旁的水門,臨風與彩雲討論姊姊彩玉的病,濛濛夜色寂靜無聲的滿天星斗,碼頭的船帆也全部卸下,夜間的沉靜與白天工人上下貨的人聲鼎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河水退潮的聲音好像嗚咽。

本章說明了臨風來投靠陳天賜的陳裕記商行,對於陳天賜窮苦出身,原本在吳仔春(吳春生)家挑水肥,後來開設茶行致富蓋了豪宅,臨風在陳天賜茶行打工,晚上還去念台灣的第一間夜校,期待更上一層樓。

小說中的化名,陳天賜就是陳天來,開設了錦記茶行,吳仔春就是指李春生,這家夜校應該是指成淵在職進修的學校,原本校址在今中山堂附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就學,是臺灣創設最早的中等教育階段夜間學校。

不過有關成淵夜校的位置,應該是在城內公會堂旁,戰後改制才遷移到今天的承德路,小說中描述的上學路徑是從 A->F->G 然後走出永樂町到太平町,可能是鍾肇政有所誤解。

而彩玉一家居住在吳仔春舊教堂改建的貧民區,平常做著揀茶的工作。彩玉得到傷寒被隔離在大病院,鍾肇政用了「拘留」這樣的詞,好像是嫌疑犯還沒有被判刑,而父親阿坤家裡也被灑了石灰,也沒辦法去賣杏仁露。

第二章算是把整個故事的地景描述的相當完整,也勾勒大稻埕周邊的行業,大家族、茶行、洋商、洋樓,讓許多弱勢族群可以在此生活。

圖說:

圓圈:九號水門
A. 陳天來的錦記茶行
B. 三井物產
C. 怡和洋行及倉庫
D. 李春生洋樓(其中一棟)
E. 李春生私人教堂租給貧民住,清楚可見老榕樹
E2. 辜家盬館
F. 臨風上學必經之路,從永樂座戲院後的水泥橋看到大榕樹
G. 新高銀行(今第一銀行),李春生家族設立
H. 紅十字醫院(今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可能是彩玉拘留的地方

2021/06/27

【台北】更生院

人事物完全串聯起來。

1918年,林清月的宏濟醫院,在媽祖宮後面。
1930年,臺北更生院(簡稱更生院),下條久馬一擔任院長,杜聰明負責院務。
1945年,改制臺灣省立戒煙所,杜聰明擔任所長,所址遷到臺大醫學院內。更生院由憲兵司令部第四團團部進駐。
1950年,憲兵司令部。
1954年,光復大陸設計委會。
1995年,債權銀行第一商業銀行拆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QQ9dh8XEs
https://hsi.nhrm.gov.tw/home/zh-tw/injusticelandmarks/127209
https://taiwan.k12ea.gov.tw/index.php?inter=people&id=24
照片來源:國家圖書館(NCL-Taiwan)典藏 / 李道義 / 1932 / 15.1×10.7cm / 《影饗》

2020/04/29

《大稻埕查某人地圖》



婦女的活動空間,在日本時代的大稻埕有快速的改變,其中蓬萊小學與第三女中讓台灣女性從小有了受教權,大稻埕有許多女醫生,地位不比男性要低,那麼結婚對象會選擇甚麼樣職業的男人呢?

答案很簡單,也是醫生就好了。

2020/04/22

林文月《連雅堂傳》,有關雅堂書局的位置



由於想要找雅堂書局的地點,仔細了翻找書中P.222開始,描述了在太平町三丁目227番地,大概在今日延平北路二段功學社對面(書中誤植為延平北路三段)。

書中有描述當年連雅堂開書店時(約1927-1929年)與黃得時、楊雲萍交往的過程,還有上午十點從大橋頭住處走過來,中午回家吃飯後,晚上十點才關店回家,他一直在書店看書而不是顧店的過往。

林文月試圖把連雅堂的思考方式透過他寫的文字解釋清楚,但我只翻閱到他與林香蟬的對詩,還有到台南固園(黃家)做 cosplay 那幾段軼事,連雅堂抹了髮油,把頭髮中分,並且上半身穿著女性的衣服。

相關新聞在此: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585329

不過我又要來挑毛病,這張照片並不算台灣最早的 cosplay,日本人在台灣的 cosplay 應該更早。

2020/03/22

【台北】大稻埕導覽



這是前幾天導覽的結束點,寬廣的西寧北路,是遊覽車可以停靠的地方。

當天下雨,我又走得比較遠,來參加的客人真是辛苦了!

以下是今日導覽關鍵字:

大稻埕公學校、永樂國小原是"育成"小學校、賣麵炎仔、十連棟好玩的店、即將成為偶戲館的爛尾樓展覽、慈聖宮、李春生、基督長老大稻埕教會、第一劇場、第一唱片行、謝唐山與順天外科醫院、葉金塗宅與星巴克、家樂福與蔣渭水、大同分局的前世今生、蔣渭水紀念館、靜修女中、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前世與今生、江山樓舊址、春風得意樓舊址、波麗路、蔣渭川的三民書局、日光堂、台灣堂、文化書店、行冊、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維特咖啡、萬里(紅)公共食堂、黑美人大酒家(All Beauty)、霞海城隍廟、乾元、大稻埕的第一棟街屋舊址、石川欽一郎寫生處、山田東洋、倪蔣懷、陳天來的錦記茶行後面

看來,好多全部是"舊址",就是都消失了,只能看老照片。

2020/02/16

【台北】黑露咖啡



看到門把上寫著禁止喧嘩,我立馬開門衝進來。

通常進入一家咖啡館,我會觀察到底是女客人多,或是男客人多,沒想到這家咖啡館,沒有明顯的分別,星期日下午可能女客多,但後來男客又多了起來。

大部分人會帶著筆電或是書本,很少有聊天的聲音,聽著咖啡館的音樂,大家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喝了耶嘉日曬,配上高級瓷杯,大理石貼皮的桌子,黃色的燈光,非常統一的調性。

難得看到半夜的安靜咖啡館

2020/02/14

【台北】孵咖啡洋行,吧檯小妹的福袋



去咖啡館還有福袋抽,刮開蒸蒸日上,原來祂會讓我日子增多,也就是我可以活很久的意思嗎?

於是也買了一包比較貴的咖啡豆。

PS. 老鼠是"遞"福,還是遞禍呢?口罩趕快戴緊緊。

2019/11/11

【台北】賣麵炎仔



得到米其林之後第一次踏入,從小學一年級被爸爸帶來後,至今已經過了四十幾年了,已經無法記得兒時舌尖的滋味,但是從庶民美食變成觀光客排隊名店,店家使用台語的傳統仍然不變。— 在賣麵炎仔 金泉小吃店。

2019/07/30

2019/07/28

【台北】太和堂藥房



日本時代的藥種房,戰後重建時因物資缺乏,大量使用洗石子的模式,二樓前面這個仿造公廟的六角磚的磨石子,原本應該是設置公媽廳,但後來覺得公媽廳在主臥房旁邊不太妥當,而將公媽廳上移到三樓。

二樓這有個洞,與迪化街傳統街屋夜晚看騎樓的客人是否為盜匪有同樣的功能,當然在收銀台上方一樣也有這樣的洞,預防內賊。

太和堂的樓梯與門非常多,接待客人,區分佣人、家人、客人人等,甚至是下游廠商都可以來此用餐,每一個空間都非常的舒適,互不干擾。

日本紙門的窗櫺樣式,搭配南洋裝飾品,漢式的生活空間,有洋式的軀殼,這時代的台灣人,其實非常有生活品味。

比對日本東京同時代的前川國男故居,有種異曲同工之妙的物資缺乏,卻蓋出了當代的名宅。

2019/07/16

【台北】孵珈琲洋館



日本從明治維新後,洋式風格的咖啡館從洋式的飲食開始,一直到終戰後,另一波的洋食館為何稱為喫茶店呢?

原因是太多掛羊頭賣狗肉的咖啡館,其實是有摸摸女僕小手談小戀愛的遊戲,所以不少的咖啡館就已喫茶店為名,單純的提供飲料、點心服務,現在的喫茶店為何還是要供應餐,我想還是為了生計,服務老客人。

復古的咖啡館其實是以洋式風格為主,裝飾品透露出彩繪玻璃,還有當時開始流行先進的電器產品,例如:冷氣、電扇、黑膠唱片、華麗的檯燈、立燈、木家具、皮椅、鏡子、西洋畫,以印象派、野獸派,還有畫家的素描,高檔的瓷器等等。

這種外加的裝飾,內裝充滿了深咖啡色木頭裝潢,昏暗的燈光與音樂,如今來看變成了一種復古風,在日本似乎是阿公阿嬤每日打發時間的去處。

今天來這邊,有聞到一絲的復古風,老闆也是日本老喫茶店的愛好者,踏查的店家不少,我想都是喜歡這樣的空間吧?— 在孵咖啡-孵珈琲洋館。


20190820

小時候大部分人家裡都會有這種櫃子,放置一些裝飾品:酒杯、娃娃、高級飾品等。

我覺得這是日式建築中座敷會有床之間,床之間的旁邊是床脇的變形,床脇由天袋、地袋、棚架構成,這個被稱為「違棚(ちがいだな)」的棚架就是這些櫃子常見的樣式。可能怕灰塵,還是怕小朋友去拿取,所以大部分有玻璃罩住,小時候經常被玻璃夾到。

家裡還有這樣嵌在牆面的展示櫃,可以拍出來給大家看看嗎?— 在孵咖啡-孵珈琲洋館。

2019/04/12

【台北】孵咖啡



天氣熱起來,大家開始喝冰咖啡,但是冰咖啡除了慢慢水滴之外,還有人放在冰箱裡面慢慢滴,或者是手沖時瞬間用冰塊冰鎮,也有人用咖啡製作冰塊,各式各樣的創意都出籠了。

手沖濾杯先用熱水燜,然後再用冰水萃取,其實製作這杯咖啡,非常花時間。

利用不同溫度的萃取模式,咖啡的風味就可以更有多樣性,而冰咖啡因為溫度的關係,味蕾比較不敏感,有人加倍咖啡量,有人加壓,有人把咖啡豆磨細一點,你還有甚麼創意呢?— 和 Joey Wang 。

2019/04/09

【台北】桃花源緣,延平北路二段79號,歷史建築清水百貨店



踏入這家茶館,有台式的午餐,台式的茶,台式的點心,除了在這邊吃,也可以買回家當禮品送給外國朋友,很開心也有賣一些書。

圖說:送一本我的絕版書給(像)明星的老闆,恰巧適合這裡屋內裝潢的色系。我來想想是否可以寫一本《台北茶館時光》呢?

《彩繪李火增》拍攝年代,大抵是同一年代興建的房子,是台灣總督府規定防火建築本島人居住的第一批,目前桃花源緣是1923年興建好的房子。

以前旁邊鄰居(83號)是蔣渭水經營的春風得意樓,1922年倒閉,如今春風得意樓已經消失,蓋了一棟很大很高的高樓,勞動部已經搬走,現在是 KTV店,似乎有點回復當年酒樓歲月之感。

延平北路,有著與迪化街一樣繁華的歷史,許多台灣文人開設的書局在此落腳,可惜許多樓已經改建,完全不留下任何足跡。— 和王佐榮。

2019/03/29

【台北】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後院


某古蹟後院,我覺得跟前面看到的大不相同,每次看到都要頭腦轉一下,才想起原來是這裡。

後院有假山造景,一想當年位於河岸與水圳道中間,一年四季、日出日落光景變幻之景。

2019/03/15

【台北】大稻埕女性主題導覽,感謝幸如老師的巨細靡遺的說明,還有《隱身慢步》



20190315 #參加活動 No.05


大稻埕發展的年代,剛好是台灣進入現代化的時期,第一個女性外科醫師,第一個女性革命家,第一個藝旦中的藝旦,黑貓女給,還有蔣渭水的運動知己後來出家,接生婆,撿茶葉......。

這一些女性都在大稻埕!

大稻埕主要有三條南北的道路,從港邊的貴德街、迪化街到延平北路,從女性切入特別有感,而來聽得客人,全部都是女性,應該更為有感。

大稻埕至少可以規劃出十幾條不同主題的導覽方式:女性、書局、漢醫藥、茶葉、布市、酒家菜、企業家起家厝、劇場、咖啡館、百貨店、二二八、醫生街、寺廟、小吃......。隨便一列就很多了,歡迎來糾團來報名青田七六的街區導覽,網址貼在留言區。— 和Joy Hung 和鄧欣韻。


大稻埕踩街,到底可以遇到多少朋友?

只不過是當三個小時的導覽小幫手,數一數遇到的朋友大概有十個人吧!還不包含刻意去人家家裡打招呼的人。在大安區散步非常不容易遇上里長,但在這邊就經常遇到。

老街區有種特殊的氛圍,長長的老街道不若棋盤式的社區,線性的街道只要出出入入,就很容易遇見,這或許是老街道具有人情味的獨特魅力所在。

如果這樣推論正確的話,那麼我這十年來在迪化街走來走去,應該是被一覽無遺,真希望發明隱形斗篷,穿起來大家就看不到我。

下次應該來寫《隱身慢步》,副標我都想好了:隱身異次元結界,你所不知道的祕密街道,找到街道的秘密!

最後,遇上了 豐舍 B.B.R 的老闆 孟鼎,越來越像沒有禿頭的劉文正,聊天風趣餐廳定位清楚,言談之間就是孩子王,下次有小朋友導覽活動應該可以找他協助,除了認識老街區也認識台灣食物的味道。

2019/03/08

【台北】浮光書店



店長本來說好不要入鏡,可是因為一個快手攝影師在旁邊,於是就留下了這個紀錄。

停了一陣子去探索的文青店,也停了更久沒送地址牌,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很害怕送了地址牌店家撐不到一年,或者做得不錯馬上擴大營業要搬家,所以就謹慎些等待觀察一陣子再送地址牌。

之所以很喜歡浮光,除了有啤酒之外,是與一樓的店有著天壤之別,進入浮光就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有很大的衝突對比,晚上也開的夠晚。

PS. 送地址牌另一個原因,是以前送的地址牌的許多店家歇業了,希望浮光撐久一點。

2019/03/04

【台北】永樂春風春風茶館



在茶館吃滷(魯)肉飯,看霞海城隍廟拜拜的人潮,一個酷似K書中心的咖啡館,非常適合來此工作。— 在永樂春風茶館 Ing Lok Tshun Hong Formosa Tea 。

2019/02/21

【台北】浮光書店,啤酒



今日遇見店長,看到她為自己手沖了一杯咖啡,端到長桌前居然燙到,本來覺得這應該是咖啡館的日常,只要清理乾淨就好,但想想這裏是書店,果然還是要小心一點。

不一會兒黃湯姆現身,坐在長桌另一側,店長才說了最近許多衰事,湯姆一直大笑,頓時我覺得這個長桌好像一個蹺蹺板,上下擺盪的節奏很棒!而我或許是酒喝多了,要隨著湯姆大笑也不是,要附和店長的衰運也不是,只能拿著新活水猛啃"給明日的書店",不過也不好意思再捅一刀了,我在今日的書店,雜誌中沒有紀錄。

結帳的時候,一閃一閃亮晶晶的雜誌封面,刷不出條碼。


拆到一半的新婚洞房

2019/02/19

【台北】孵珈啡洋行


標榜珈啡因為西洋貿易進入大稻埕這港口,也凸顯上海洋風,孵珈啡的名字,加了洋行兩個字,小小的店面,吧檯手有著兩個方向,要照顧裡外的客人。

台灣的老街,在日本時代規定了一定要有騎樓(亭仔腳)的設置,有圓拱走道,在多雨潮濕的氣候下,也不用撐傘就可以逛街購物買菜,在騎樓也可以喝茶喝咖啡,甚至台灣小吃,都在騎樓內就可以解決。

但,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變成停放汽機車,人們被趕到大街上與汽車一起行走,甚至廚房料理都是在騎樓,那麼吃飯桌椅都擺到街道上去了,每次到各地廟口老街,我都直搖頭。

最近幾年迪化街開始熱門起來,希望這些騎樓可以重新還給人們,孵珈啡老闆本著"孵"的特性,鼓勵其他咖啡人來這裡駐台,所以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咖啡人帶著自己烘焙的咖啡豆提供給客人,算是另類的咖啡館育成所吧?

2019/02/15

《新聞大解讀》建成町圓環從埤塘、鐵支路,到了公園、小吃攤、蓄水池與戰後攤商的長環、玻璃屋這段歷史


李火增的照片上色後,還原 1930 年代台灣熱鬧繁榮的景況。


我主要談建成町圓環從埤塘、鐵支路,到了公園、小吃攤、蓄水池與戰後攤商的長環、玻璃屋這段歷史。

今晚民視台灣台152,歡迎收看!— 和王佐榮和胡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