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台北】1945-20210531 台北大轟炸七十六年,記一段師範學校老師的紀錄

圖1.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P.71-73
圖2.1945年大轟炸後的航照圖
圖3.1945年大轟炸前的航照圖

看起來當年的台北師範學校(現在的台北市立大學),被炸毀的是我標示的地方

1945-20210531 台北大轟炸七十六年,記一段師範學校老師的紀錄1

細看了一次《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塩澤亮所畫的圖畫,發現他所任教的學校,居住的官舍在文武町,都可以透過航照圖找到位置。

這本書描述的是戰爭時期背負疏開任務的老師,帶著學生到南投草屯,那剛好是我的故鄉。作者塩澤亮是東北帝大理工畢業,居然可以那麼會畫畫,而且把疏開窮困與病痛的因應之道都畫了出來。

圖1.1945年大轟炸後的航照圖
圖2.《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P.85-87
圖3.書封

1945-20210531 大轟炸七十六年,記一段師範學校老師的紀錄2

塩澤亮《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P.85-87 畫出了 1943年他所居住的官舍。

1943年興建的官舍,洋式的客廳是十二疊榻榻米的大小,院子裡闢了一片菜園,小番茄、洋辣椒最易長。從後面可以看到南門,而三線道路就在旁邊。

塩澤亮應該不是念建築的,不然不會畫成這樣,從航照圖來看,應該是一棟官舍,但他畫出來好像三棟房子連結在一起,不過就3D空間概念來看是完全正確的。

塩澤亮被留用,很快的他就觀察到了來接收的中國人很有問題,大稻埕的算命師說可能台灣很快會再被日本人統治,他的官舍被台灣省副教育處長宋斐如居住,他很多家中的東西很多都來不及去整理舊被徵用了,但不久後發生二二八,宋斐如就失蹤了。

2021/05/30

是枝裕和《真實》法國版的東京物語

是枝裕和《真實》法國版的東京物語

台灣人或許會自豪侯孝賢許多的經典電影,是枝裕和也大方的說侯孝賢是他的老師,但我覺得這些導演的共同老師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有他自己的視角,東京戰後快速的復甦,城鄉差異無限的擴大,新幹線的開通,二代的糾葛在快速現代化中浮現,這是《東京物語》要描述的現象,小津以獨有日本榻榻米的視角來詮釋,到了東京就用小住家小家庭的視角。

是枝裕和有甚麼創新呢?看過了《小偷家族》《海街日記》等,他已經脫離了小津的慢視角長鏡頭,開始很近的視角呈現演員的表情改變,這點到了法國片《真實》,開始用側面視角,一進一遠變成他的獨特風格。從《空氣人形》的飄浮,超越了侯孝賢的《紅氣球》,我想這次是一個定錨,也充分了表現與日本大不相同的傳統文化,微微的呈現法國與美國的不同,但重點還是母女腳色扮演的衝突性。

所以這位老演員凱撒琳·丹尼芙演的到底是自己,還是演的是母親,或者演的是任性的女兒,也呈現眾多的矛盾,而最表現最獨一個性的,應該算是茱麗葉·畢諾許,整部片雖已女性為主,但眾多男星不同的腳色,也讓人感到法國文化的多樣性。

是枝裕和的親情,已經跨出了一大步,台灣導演可以呈現不同國情的人,我想是李安莫屬了。

2021/05/29

《生產,本該無傷》

《生產,本該無傷》

幾年前看幾個網紅把舉辦婚禮到水中生小孩的實況完完整整的播放在 Youtube 上,簡直就是真人版的楚門的世界,我回頭再找這家 Youtuber 兩個小孩都已經長大了。

仔細看,原來這對家網紅是劇場演員,難怪上鏡頭的口條都非常好!

有關生產,從台灣原本就有的助產婆到家裡助產,一直到醫院由醫師來生產,打麻藥無痛分娩或是剖腹生產,這本書作者阿萍醫師以女巫自稱,我在想古代人類與地球的脈動有甚麼關係呢?

孕婦可不可以喝咖啡呢?這本書還送咖啡包,我想應該可以適量喝喔! — 與陳鈺萍。

2021/05/26

線上演講

20210526

疫情在家裡做什麼?除了做菜看電視罵政府,吃飯看電腦罵小孩之外,其實還可以看很多線上演講。

而且我覺得看演講 2倍速與往回頭拉的功能超好用,以前去大演講廳聽蔣勳老師的演講,我聽了兩個小時如癡如醉,沒想到快要結束前在還沒有鼓掌前,發現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睡覺。

一場好的演講其實厲害的講師只佔一部份的要素,主要是來參加的人有沒有進入講師的世界。

聽了很多李乾朗教授的導覽、演講,也翻閱了他眾多的書籍,每次聽的幾句關鍵句,就有豁然開朗,這一段談中國傳統建築從天圓地方,從圓形、八角形到正方形這樣建築型態。老師很婉轉的這個開場白,把中國傳統建築受到印度的影響說明得非常的清楚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XdHa7nilI

讓我想到了到柬埔寨看到的這個圖騰,中間圓形是濕婆神,八隻手的毗濕奴神,四顆頭的大梵天,建築與宗教,釋道儒與民間信仰都有很深刻的關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_13.html

【台北】《小說徐傍興》與蓬萊閣

剛好昨天玉山社總編輯魏姐貼出了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書《小說徐傍興》

查詢了不少論文研究,多半著重在徐博士開設醫院後協助創校並且成立了棒球隊來討論,但我一直有興趣的是蓬萊閣轉變為徐外科醫院,門口有三輪車伕、攤商聚集,他還開放醫院提供流浪漢洗澡上廁所。

這間醫院從日本時代的飲酒作樂的空間,原本是東薈芳、蓬萊閣,戰後數度更換股東老闆,一直到 1955年出租給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做為美軍俱樂部和美軍宿舍。1957年,徐傍興買下改為兩百床的醫院,當年借錢要買下這個空間,朋友還從雞舍底下取出黃金借給徐醫師,後來黃金價格翻倍,徐醫師還是還了同樣的黃金。

1970年代,徐外科醫院搬遷到保安街葉金塗宅,並且在甘州街55號蓋醫院。

從娛樂空間轉變為醫院,並且照顧弱勢族群,在這個瘟疫爆發的年代,是否給我們有甚麼的啟示呢?

參考資料:
https://www.hakka.gov.tw/file/Attach/1990/1/852115211671.pdf

照片來源:
1.
http://www.mhsh.ptc.edu.tw/?GoPage=1&Page=PhotoDetailAdv&Guid=2e1e7f7c-8727-8a29-6cef-bc860c78bc46#container_main_middle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B7%A5%E5%8F%8B%E7%B8%BD%E8%81%AF%E7%9B%9F
3.
http://www.mhsh.ptc.edu.tw/?Page=BulletinDetail&Guid=46a10eab-a1e0-9ccb-ad11-1a31ff2d3a31#container_main_middle
4.
1966年得獎的聖保羅砲艇

2021/05/24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與《林泉廟丘》

《林泉廟丘》村上無羅入選昭和7年(1932)第6回臺展東洋畫部的作品,現藏臺北市立美術館。我特別喜歡找當年日本的畫家的角度來看台灣地方特色,我們可能自己不自知這些地點是很有特色之處。

這副作品被國島水馬諷刺到底是不是小朋友的勞作剪貼的作品,這種打破空間視角的概念,圓形、尖形的樹木引造童話故事插圖的景象。

村上無羅入選台展多幅作品,多半有這樣視角扭曲的現象,但卻又是在當地寫生的作品,這與台展中台灣畫家的表現的確有很大的不同,在地方色的政策下,村上無羅的作品的確非常符合潮流的。

這幅畫可能是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今基隆市靈泉禪寺),來看看靈泉禪寺的歷史,與日本曹洞宗、基隆地方仕紳的關係緊密,可以看出基隆港開發歷史的重要性。


12
34
1. 維基百科:靈泉禪寺,1911年天王寺落成,仔細看大殿有日本軍人與地方仕紳
2. 維基百科:靈泉禪寺,今貌
3. 《林泉廟丘》村上無羅 1932
4.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是這次台中國美館的出版品 顯示較少內容

2021/05/23

《深深地戀愛》

《深深地戀愛》

看了雖然很想去海洋博物館參觀,也很懷念可以在深海海魚旁喝咖啡,或是夜宿在這樣的地方。

這部片我覺得最厲害的,是圓形的家具!

圓形的海洋觀景台是最醜的,圓形的加濕噴霧器、圓形的燈飾、圓形的水晶燈、圓形的蠟燭台、圓形的飲水機、圓形的杯子等等。

害我在購物網站又買了噴霧加濕器!

《槍砲、病菌與鋼鐵》《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血、汗與淚水》《玻璃紙咖啡豆》

國家強盛的重要因素,人類社會族群的不平等

2021/05/20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蔡子強

《大人們的餐桌》中華篇,蔡子強

因為這幾個月經常被扣去央廣錄音,主要是談台灣好滋味,我除了咖啡與咖啡館的歷史可以講之外,也只有畫作中的食物,我還是喜歡看歷史來古今對照,所以用這本書來談談國宴,大人們的餐桌到底有那些菜色呢?

點入聽廣播: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programId/1619/id/120522

下次來聊聊伊藤博文的河豚餐。

2021/05/18

《賭鬼的後代》魏廷朝回憶錄

《賭鬼的後代》魏廷朝回憶錄

每次帶導覽走到溫州街18巷,都會提到當年提出台灣自救宣言的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的事情,不過,都非常簡化的帶過去,到底當年要印一份資料,不比現在拿到便利商店的影印店自己就印出來了,不必經手他人。

那時要印刷要先檢字,所以先在建成圓環附近租個小旅館,自己去買鉛字來拼板,先把關鍵字換掉,例如:蔣介石換成毛澤東,國民黨換成共產黨之類的,等要印刷的時候再換回來,而且並沒有下標題、作者,準備印刷後在刻印章印上。

他們先在"萬華"找了印黃色書刊的印刷廠,但老闆突然不印了,於是他們暫避風頭一個月,在市政府(目前台北當代藝術館)後面的赤峰街印刷廠找了不識字的老闆,在中秋節加班印刷。

有關事跡敗露,他們自行討論了可能的幾個版本,但目前仍不知道原因,希望資料解密後可以讓我們知道。

2021/05/17

《萬華世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萬華世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很多人搞不清楚艋舺與大稻埕在哪裡?甚至還有很多人搞不清楚萬華區在哪裡?

打開地圖,萬華區正是雙北的中心區域,這個區域到底隱藏了多少迷人的事物,為何那麼多人流連忘返,每日前往報到呢?

這本書多少點出地方特色與多元文化的價值,印象中大學時代的腳踏車被偷了,哥哥曾經帶我去賊仔市買一台阿公騎的鐵馬,走在萬華的巷弄裡拍照,被大哥謾罵,還有看到古物拍賣許多人答腔喊價的詐騙,地攤賣著不能在舊的鬧鐘,萬華有一套的生存之道。

再翻閱一次,或許明天這些已經是歷史!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台北濟南長老教會,歷史與信徒,朱瑞墉

這本是自費出版,有關三線路旁的濟南教會,圍繞這百年多以來的人與人的連結!

濟南教會在日本時代的地緣關係,旁邊剛好是日本人居住的區域,教友多半是總督府的官員,寫了這些教友的歷史,可以知道台灣在日本時代大部分開發的歷史。

從大學畢業後,就很少閱讀比我枕頭高的書了,而且這本書可能是要節省成本,很多字超級小,閱讀起來頗為吃力,不過非常驚嘆的作者鉅細靡遺的矯正錯誤的歷史,並且把長老教會在台北城周邊原本許多的教堂位置點出來,這樣讓我多少連結了一些與李春生家族的關係。

另外,在台北帝大時期的地質學講座創辦人早坂一郎,後來擔任了帝大理農學部部長,與馬廷英都是仙台帝大矢部長克教授的學生。

我很喜歡翻閱這類型的書,嘴巴一直張大大的心裡想著:哇!原來如此啊!雖然有點像是流水帳,但看著作者把以前的人事物與現在的地點連結,非常佩服。

PS. 這是朋友轉送的,我還不知道如何買到?

2021/05/12

【台北】前同事來青田七六

20210512

最近導覽、演講都把口罩戴好戴滿,突然覺得肺活量不太好,去年可以戴著口罩邊走邊講,應該是運動量不夠。

如何增加肺活量?

感謝前精業同事吳姐帶人來捧場。

【台北】光景咖啡

光景咖啡

上次去光景,還是在舊店,因為前一陣子要找關節手沖架,發現拍攝地點就是光景咖啡館(不過是在舊店),就想說來光景新店看看,也順便是不是可以看到那個手沖架。

入門非常嚴謹的測量體溫,紀錄來客的電話,還要戴上口罩。

我做的椅子旁牆面就有黃銅的骨董燈,一旁有豪華的吧檯,這些裝潢不知道花了多少錢呢?看的出來老闆非常細緻的妝點這些。

夕陽的光線從旁邊畫過,對面的公園充滿了綠意。

2021/05/11

【台北】秋波名曲喫茶

秋波名曲喫茶

在門口,就好像到了日本的老喫茶店,本以為進去會看到老夫婦站吧檯,看到的全部是年輕人,不過有位最漂亮的,低頭工作最努力者,應該是老闆的媽媽!

第一次看到秋波的 logo,居然有溫泉的符號,看到菜單有動漫美少女,然後下方打著"臨去秋波",我想應該不是要懷想楊燕的歌吧?仔細看了秋波電台的粉絲頁,重點應該是"秋",而溫泉這個熱的符號被轉化成音"波"吧!這是我的認知。

對於咖啡館內每個角落的細節,一種復古的昭和風格,除了懷舊元素之外,還是有新的物件,我看著牆上架子的咖啡杯,詢問了老闆,原來是網購回來的。

近年來這樣講究的咖啡館多起來,一方面很擔心投入這些裝潢的成本會不會很高?或許拜全球化之賜,只要懂得配色、風格,要找適合的家具應該不難,但許多懷舊的物件可能不好維持,真正難的是永續的經營。

才開兩個月的咖啡館可以日日滿座,非常難得,我想經營總有很多難關,沒有鬆懈的本錢。

《來杯咖啡如何》

《來杯咖啡如何》

類似深夜食堂說故事的方式,從第一集開始,無論故事多精彩,我的目光就只有在這個黃銅關節手沖架上面,每看完一集就上網找找哪裡可以買到。

由 The Coffee Registry 所設計的黃銅關節手沖架,英文名稱為:The Curator Pour Over Stand!我不知道怎麼翻譯這款手沖架,google 給他一個很美麗的名字:策展人倒在攤位上!

第六集這位大叔教咖啡的第一課是去釣魚,他覺得心靈中有餘裕,才能製作出一杯好咖啡,細細的品嘗吃進去的食物,只要發現不對,就要找出原因,這樣才是學習好咖啡的第一步!

這簡直是太經典了,從小到大我們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把各式各樣的活動填滿了我們的時間,沒想到要製作出好東西,必須要有"餘裕",剛好這兩個字是我兄、姊的名字之一。

所以,我實在太幸福了!

等我訂購的手沖架來,再來分享如何利用餘裕製作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2021/05/09

【台北】陳却的婦產科福生堂醫院

這是位於民樂街的福生堂醫院,上圖照片是1945-1957年間,下圖照片是現況。

轉角三樓的部分是1945-1957年間的增建,後來又加了紅色面磚的拉皮改造外觀,我比較想要注意的是這些窗原本是長型有重力槌的窗,上面還有氣窗。左邊三樓的窗台的洗石子還蠻講究的,戰後增建以及後來拉皮的工程,我覺得質感越來越退步,不過的確紅面磚是當年很流行的建築外牆。

對於室內的格局,最為產婦手術後的休憩,是否有感染隔離的概念?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是否與今日的坐月子中心相當呢?我很好奇當年的空間配置。

根據李福然先生的回憶,這家醫院有兩個診所,從掛號入口就分兩個通道,一個通道是福生堂醫院的創辦人陳却負責的婦產科,到東京念女子醫學專科學校回台灣服務,戰後又回日本拿了人類學的博士。另一個通道是外科,由陳却的丈夫,謝伯津醫師(謝唐山順天外科醫院之第三個兒子)負責,一棟房子兩個科別,不像我們現在到大診所都是共用掛號、共用診間、病房。當時因為是婦產科女性為主,所以才這樣分得那麼清楚嗎?

對於這棟房子作為大稻埕知名的婦產醫院,台灣女性在日本時代向上發展的過往,我覺得是獨一無二的,而台灣從傳統助產婆、助產士變成了都是由男醫師來決定孕婦的生產方式,女醫師與助產士一直以來備受擠壓,我們是否能夠藉由這棟房子更加推廣女男平等,進而推廣自然生產,成為世界最進步的社會呢? 陳鈺萍

照片上,取自呂大吉建築師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803349353096387&id=100002640800364

2021/05/08

【台北】昭和町日式家屋的導覽

昭和町日式家屋的導覽

20210508

星期六上午十點,距離第一次踏入青田街七巷六號,大概過了十年多,後來我們取名為青田七六。

十年不算長也不算短的日子,不知道辦過幾場的導覽,也不知道講了幾場相關昭和町周邊的導覽,一路的累積,很感謝從日本回來看故鄉的灣生,在此同樣活化老房子的經營團隊與文化工作者,還有我們的房東們......等等。

有很多人重複來參加我們的不同的導覽活動,其實非常辛苦,我會塞很多內容,這種非常簡短只有兩個小時,沒有廢話不會重複內容,專注於某個特定年代特定族群特定地點的建築聚落,全世界上絕對不會有重複同樣的建築風格樣式了。

叫我們重新回到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也很難適應吧?

會後有人跟我說來青田七六這麼多次,第一次了解周邊還有那麼多文化資產,而且前屋主竟然那麼有故事性。我想,每個人居住的周邊,都可以挖掘出先民的故事,只是我們很少去找出來咀嚼而已。

為什麼每次討論先民的故事與文化資產保存,周邊的人多會打哈欠,只有在這樣的場合可以讓我盡情地講!但是只要討論到股票,每個人眼睛都亮起來呢?

2021/05/06

【台北】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與學弟妹分享閱讀與書寫,題目是在地文化導覽與書寫

很感謝 Yaru Yang老師給我這個機會,我到了普通教室外,拍了一張鳥瞰照片,回想大學時代應該不可能到這麼高的地方拍照,那附近只有綜合教室比較高,想想在攝影社時期,好像有特地揹著相機到綜合教室過,可能要找找以前的底片是否有這樣的場景了。

我覺得我每次想講的事情都太多了,結果想好要串聯我講的日本時代這個人的故事,居然忘記串了,從帝大→立石鐵臣→本間雅晴→尾辻國吉→南風原朝保,這些人居住處的散步路線,其實跟李瑜《溫州街的故事》的朵雲是重疊的路線,不同時代,雖然街屋街景相同,心情卻有著迴異的景象。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2/blog-post_27.html

最後翻閱到這篇以前寫的,沒想到當年邊畢業紀念冊,就有古今對照的想法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伊斯蘭族群在義大利的某個小城發酵,原來義大利被當成跳板,這些移民成功的全家都取得身分後,隨即跳往下一個夢想之都。

這部電影利用年輕男女的戀情來引入這個讓歐洲很頭大的問題,看來下一個問題是中國移民,有相關的電影嗎?

不過,為什麼這位女主角莫名其妙愛上這個男孩,看完了沒有答案,只能說劇情需要吧?

《器與美》

《器與美》

喝茶、喝咖啡、吃飯喝湯吃料理,器物到底重不重要呢?

從小到大,從美國來的麵粉袋變成內衣褲,中山裝,大同陶瓷器,這些其實都是器。小從裝醬油的小碟子,大到可以裝入很多人的大巨蛋建築物,都是器物,都是一種容器。

所以,這類的器物,與其說只是一個介質,不只是物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茶器在人類文化活動中,經年累月的更新中,已經幻化成為美的代名詞。

從實用到藝術性,中間的過程到底如何定義?甚麼才是美,除了千利休可以定義外,我們一般人可以說三道四嗎?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可以入門,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器物只是供奉在展示櫃內當成骨董藝術品,因為高貴而不讓人觸摸使用,這樣到底有無悖離器物原始實用之美呢?

我再三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柳宗悅給我們了甚麼啟發,茶器在日本從千利休以來,應該就是柳宗悅提倡民藝,讓當年器物的追求(炒作)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器的精神性,這本書或許給大家有了答案。

2021/05/05

【台北】#門窗 No.04 文房

#門窗 No.04 文房

文房最令人驚豔的是這個門廊旁的八角窗,不過我懷疑那一間是警衛室嗎?還是女中室?

我覺得比較像是小小的茶之間!懷想原屋主是千利休的信仰者。

每次去文房,都會對原始設計建照者的門廊裝飾,簡單大方樸素,大小比例勻稱,但是後來整修後帶入的裝飾品,就覺得十分的浮誇,詢問其價格,下巴簡直要掉下來。

我也很懷疑,那麼漂亮的門面,屋內其他的窗怎麼那麼普通呢?會不會是戰後這個屋主整修的時候遺失原始的風格了呢?

總之,這間房子可以觀察到價格與價值的認知,每個人大不相同。

【台北】珈啡所在

珈啡所在

世勳老師從琥珀色工作室、咖啡教學到開店,一進門看到了黑膠的地毯墊、大喇叭,專業的擴大機、黑膠唱盤,還有眾多的黑膠收藏,你以為就只有音樂嗎?

還有很多可看之處,吧檯後方的器材,多半需要經過老闆、店員的導覽,才能一窺世界各地沖煮咖啡的器材,從器材了解各地文化,之前世勳老師介紹過那不勒斯顛倒壺,另我印象深刻,也介紹了柏林壺,我因此回家做了柏林壺的實驗,連結如下: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10/blog-post_68.html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10/101-no031-040.html (該篇最下是柏林壺的實驗)

我總覺得美式咖啡很沒文化,就是用義式濃縮加水稀釋,可能這是目前咖啡館最常見的沖煮模式,這次看到美式咖啡壺的器具(照片右下),真的錯怪美國人了。

除了黑膠、骨董咖啡器材,還有骨董椅子喔!有空再來介紹溫莎椅。

珈啡所在的咖啡特色,應該是藝妓拿鐵與藝妓濃縮了,超級豪華的藝妓配方豆,整個只能用奢華來形容了。

【桃園】樟之細路

樟之細路

臺灣先民的朝聖之路,跨越了不同的族群,有樟腦、桐花,從賽夏族、客家人,台灣樟腦產量到達全世界70%,是一個賺錢的道路,同時有隘勇線的遺址,也是肅殺氣氛強烈的古道。

起點的土地公廟還同時供奉土地婆,還抱著小孩,那麼旁邊的民意代表夫婦海報,是否要抱個小孩啊?

這段官方的影片非常有深度!

2021/05/04

【台北】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

20210504

某大學建築科系老師帶學生來訪,後來才知道老師是去日本念書,專攻建築材料史。

還好,今天沒有講到材料!

我只有談建築空間配置,為何當年有這樣的風潮,還有小小的賣弄了一下茶道與榻榻米的關係,凹間做為展示空間的過往,簡單的提一下日人在台居家的變化,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陸續接手這部分的研究,台灣的建築其實像是活化石,希望歷來使用模式的轉變,都可以觀察的到,而不要因為"維修"而抹滅掉。

感覺應該反過來,請老師來辦個展覽?

很感謝我們有超堅強的導覽老師群,可以分組分時間來讓學生研習。

2021/05/03

【台北】這期行天宮社會大學的古文明慢步:台北城軸線、五棟日式家屋、台灣美術地景

20210503 連續三個星期,台北城軸線、五棟日式家屋、台灣美術地景

課程規劃已經交接給 蔡業聖 老師,沒想到還是排了三堂課給我,雖然是講古文明,其他老師的旅行經營,從各個角度切入談古文明都太厲害了,我實在不太適合。

於是,我就專攻台北吧!雖然台北建城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實在談不上古文明,可是,從建城到改造成為一座小型的都市,至今居然成為世界上可以數的到的排名來看,這樣的過程與世界各大文明城市,還是可以多談談的。

這幾年藉由導覽活動,極力想要把台灣史與世界歷史掛勾,想要從這些地景中看出台灣與世界的關係,其實台灣從大航海時代非常的耀眼,只是我們自己沒有信心而以!

從這些老房子來增加我們的自信心。

攝影:林景維

2021/05/02

【台北】新芳春茶行 #門窗 No.03

新芳春茶行 #門窗 No.03

窗櫺的設計元素很容易觀察到是取自"茶"這個字的意象,每次去都被窗戶吸引,當然圓柱、六角形洗石子牆與樓梯木作也都很精彩。

目前是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經營,好像很多人是來觀光遊覽車放下來,就在一樓導覽使用廁所,然後坐著休息一下繼續上車。每次來都覺得很可惜,這應該是一個可以停留很久的地方,目前二樓有茶館、書店,經常舉辦活動。

每層樓的窗長相都不太一樣,應該可以說出甚麼小故事吧?破掉的玻璃是棒球國手打破的?還是牆內隱藏著鴉片煙呢?

以下是文化部文資局的資料,說明了指定為古蹟的理由:

1.本建物係臺灣和大陸移民連接的平台,族群以安溪人為主,當時建築提供茶製作人員的聚集和活動場所。目前建築空間仍留存製茶的器材及外銷南洋,以包種茶為大宗的相關樣本,足以見證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葉臺北作為茶貿易港口之產業歷史,並具有廣泛的歷史、文化、商業史價值。

2.本建物結合「茶行」、「烘焙茶工廠」、「倉庫」與「主人住宅」等4種空間機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茶文化複合體,亦為當時臺北最大的茶工廠,係臺灣、臺北罕見之例,並具建築類型孤例之價值。

3.本建物之設計高明、空間組織活潑且機能豐富,另其3樓前廳仍為祖廳,可反映傳統生活價值觀。建物正立面泥塑出自大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建物內部之木雕、家具、樓梯扶手皆為優異製作下之產品,具建築藝術價值。

【台北】#門窗 @COFE No.02

20210502 #門窗 @COFE No.02

最近開始來拍門窗好了,應該很容易累積50次。

不知道為何在台北可以好好地坐下來慢慢地吃早餐的店不太多,或許有很多人會提出反例,說明有很多店都可以,但是我指的是環境、音樂、餐飲綜合考量下,大家好像還是習慣午後的時間,好好的跟朋友坐下來聊天吧?

大稻埕的清晨八點鐘,大橋頭市場擁擠的人潮,與迪化街上冷清的人車,形成有趣的對比,難不成上市場的人們與來迪化街的人們是完全沒有交集的族群?

我想應該是這樣吧!

這個社會已經很明顯地會自動分類好,甚麼人應該在甚麼時間到甚麼樣的場域去做固定的事情,你是否可以到菜市場買菜買魚之後,信步走到迪化街的文青咖啡館休憩一下,聽聽音樂,然後思考著中午要煮甚麼餐呢?

至少我在日本的市場旁的喫茶店,經常看到菜籃車,或是母女一起吃早餐的現象,有人會想要去菜市場裡面開一家文青咖啡館嗎?我想時機應該成熟了。

身為 COFE 假日的第一個客人,我看著與四十幾年前一樣的立面、屋頂,修復好的門窗,街上的行人已經大不相同了,街屋的使用方式也有所改變,吃著十年前第一次吃到的紅心芭樂果醬,沒想到小時候隨手可得的水果,已經成為了台灣特色,冷凍的巧克力磚,像是時空膠囊,用不同的形式保留著台灣的滋味。

《荷花田裡的長頸鹿》

有時候發現一本書,重要的並不是書的內容有甚麼大道理,但是看完後,會讓我在平常的生活中慢下來,多想想站在不同立場想事情,簡單的來說就是同理心。

而我目前書架上除了查詢資料的工具書之外,最多的書就是朋友的書,每次翻閱就會想起與朋友的交會,翻完也不太好意思再轉送走,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拾起記憶的模式。

《游牧人生》

《游牧人生》

很多人的人生在卡到一個時間點,就永遠卡在那邊了!

目前國際化網路化的購物環境,美國人很多人因為工廠關閉而失業,只能去打工,這些游牧族的知識水平都不錯,可是為什麼寧願選擇過游牧的生活呢?

1970年代美國因為反戰的年輕人,也同時是戰後嬰兒潮,對於現實社會而有了一些革命運動,當時年輕人吸食著大麻,追求自由的人格,或許跟今日這些游牧族有點神似!

而游牧族這批人是反戰世代的兒女,從小看著父母嘴巴唱著追求自由的歌曲,但卻跟著資本主義而行,老的時候享受著有退休金的退休人生,有餘力甚至還可以環遊世界,但他們兒女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只能到處打工為生。

世界的所有國家,也因為卡到了這個時間點,我們就會卡在這裡不前進了嗎?我們未來會失業變成不消費不花錢的游牧族嗎?

【大溪】蘭室的客家詩歌吟唱

蘭室的客家詩歌吟唱

還好有詩詞紙本,不然真的聽沒有

大溪蘭室原本是呂鐵州家族的住宅,維基百科如下:

呂鐵州(1899年6月17日-1942年9月24日),台灣日治時代東洋畫家,本名呂鼎鑄。桃園大溪人。明治32年(1899年)生於桃園大溪。大正9年(1920年)任大溪街協議會員。昭和3年(1928年)赴日本內地學畫,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現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師事福田平八郎,學習「圓山四條派」畫風。自昭和4年(1929年)的第三回台灣美術展覽會起,連續入選第四、五、六回台展,並在昭和7年(1932年)的第六回獲得「無鑑查」資格,同年加入當時台灣最大的東洋畫團體「栴檀杜」。昭和11年(1936年)在台北太平町大橋頭自宅開設「南溟繪畫研究所」,栽培東洋畫家。昭和17年(1942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日治時代晚期改名「宮內鐵州」。

***

呂鐵州的父親呂鷹揚,清末秀才,日本時代成為教育家、實業家,對大溪貢獻很大,我們能夠在這個中庭欣賞客家詩歌吟唱,真的非常特別的體驗。

在我們重新認識以前台灣各地的人事物同時,客家詩歌從悲苦中解放,有了重新的體會。

《台北市誌》草山公共浴場

《台北市誌》

看到陽明山國際飯店的老照片,怎麼覺得完全不一樣啊?

所以照片中的建築還在嗎?還是拆除了?

結果,答案是書上的照片說明寫錯了,這棟應該是草山公共浴場眾樂園,現在是教師研習中心。

2021/05/01

《林衡道先生訪談錄》

《林衡道先生訪談錄》

每次閱讀林衡道先生訪談的書,都可以很快很有趣的閱讀完畢,這本實在太厚了,而且我發現比起以前的訪談紀錄有很大的不同,這本的前後鋪敘比較完整,而不是古早只有一個景點、一個古蹟或是一個事件的簡敘。

難得的是林衡道把他在日本出生求學的過程說明得很清楚,1935年他去仙台東北帝大念書,剛好是跟馬廷英教授同一學大學,只是年紀稍有差異。1936年,馬廷英坐船偷偷回中國天津。所以林衡道與馬廷英是否在仙台有交會不得而知。

不過,林衡道描述了當年仙台帝大的中國學生景況,倒是與亮軒老師在《壞孩子》內的描述,有點神似。

而且,林衡道在中學時代,就去滿州國旅行了,在大日本帝國的境內,又是名門世家,從小到大的閱歷就十分的廣闊。

感謝老男孩 林嘉澍 先生給我這本書,環顧我書架上林衡道的書總共十五本,我到底看進頭腦裏面有多少呢?

板橋林家出身的林衡道,雖然帝大念的是經濟系,可是一輩子在台灣從事民俗田野與台灣歷史的論述,小時候經常看他的講古節目,應該算是我的啟蒙老師,不同時代對於歷史的論述可能會有所差異,林衡道這種持續的研究精神,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私以為台灣的大家族要能壯大,必須從歷史切入,而且必須是要經得起檢驗的,除了靠家族自身的力量,學界也應該投入更多,還原台灣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