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1

【台北】趕攤的七月份,在櫳翠坊畫下句點吧!

今天仍是趕攤的日子,雖然說不再趕場了,但是還是無法跳脫這樣的生活



上午又去腸胃科診所報到,醫生說繼續吃藥,在診所外遇到 Rumispa Cafe 的佳惠,依然笑容滿面。

中午在附近菜場逛了一下,發現傳統市場的競爭力差了很多,買了蒸餃動作很慢,結帳時錢也算得很慢,但仍保留台灣人老實敦厚的一面,用料實在,也是一幸!

下午跟出版社總編輯約在 青田七六 談新書內容,這個月依照進度完成三分之一,我想我的潛在壓力應該也少了一半吧?整個下午總編輯聽我叨絮,應該會覺得這個作者實在太多話了吧?

後來跑去 梁實秋故居 找謝教授,談談最近帶導覽的一些內容與心得,又提到了故居經營的難處,講話很實在的教授,又同時看得很開,請眾多講師來開課不是問題,但是要有聽眾才是難處,希望可以做出口碑,永續經營。

晚上,很感謝 Zen大安排的活動,沒想到我的綠色衣服跟天花板還蠻搭的,也見到了多年不見的朋友,很開心。

尤其是驚訝上寫作課的人各個身懷絕技,大家總認為我們已經不閱讀了,那麼寫作的人會變少,但 Zen 大並不那麼認為,因為閱讀變成輕薄短小,所以應該有更多需求,要把話講清楚,透過書寫、臉書、手機上的呈現,更能達成這樣的目的。

原來,我中年轉業還是很有希望的啊!

2015/07/30

【台北】蒲添生雕塑紀念館,訪蒲浩志館長,秋刀魚之味

1939年,蒲添生在日本的作品《文豪魯迅》因為對魯迅的思想所做的作品。回台灣後,1947年,又重新做了一尊,當時魯迅的作品都是禁書,在台灣雕塑魯迅也是風險很大,作品雖命名為《詩人》,但雕塑下確寫下《魯迅》兩字。



2009年,蒲添生的三子蒲浩志,利用父親的作品重組出這尊《詩人局部》,目前在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前有一尊放大版,這種寫實又加入抽象的表現模式,父子之間的藝術對話,作品再生,非常有意義。用手支撐著這顆頭,思想家懷抱著理想希望改變社會,而藝術家的雕塑品,在悠長的時間中,更顯出思想的價值。

踏出了蒲添生故居,我心裡想著我們的立場永遠只有 0 與 1,非黑即白,而藝術家的堅持都不是考慮這個,他們心中永遠認定的事實,不會隨著時代改變,這也是藝術的雋永。

蒲添生本來有機會娶入日本名師的女兒,繼承藝術家業,但他放棄了回到台灣,後來娶了陳澄波的女兒,從日治到國民政府,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噤語的年代,這樣的雕塑家,堅定的支持只為藝術服務的信念,時光流逝後回頭看他的作品,魯迅、孫文、蔣介石、連震東等,每個人的個性鮮明的跳出了雕塑品之外,更顯出了那個時代的許多矛盾,但蒲添生利用雕塑記錄了失聲的一代。

晚上,到了天命庵點了秋刀魚,讓我想到了小津安二郎,蒲家三代都是雕塑家,但更早之前蒲添生的祖父是佛像雕刻師,父親是裱畫師,這樣的傳承到了蒲添生不告而別坐船到日本學習藝術,這一切好像就是注定好的一條不好走的道路,這一走,竟然也走了三代。— 在蒲添生故居

2015/07/29

【台北】每個人的另一扇窗@NUKI Coffee

有天,前公司長官說要請我吃下午茶,我樂的中午都沒吃,急急忙忙趕著場到了飯店,兩位前輩都已經在場等我,雖然剛剛好時間沒遲到,但還是很不好意思!



原來,整個下午沉浸在一個個以短文、新詩體所組成的故事、故事與故事中。我們都很同意這些故事很雋永,也很有趣,只有歷經多年的人生經驗,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故事,有時令人莞爾這就是人生吧!年輕時或許驚嘆這不是真的故事,但面對兩位前輩,我好像還是太年輕而無法理解。

總之,我們討論的是如何"傳播"這些故事的方法,我想,我也沒有答案,這兩位說故事高手,還有我這個只會傻傻的一直 loop, do (重複執行) 的宅男工程師,至今,雖然已經轉行寫作,但我的方法還是一樣,就是重複執行一個個簡單的動作。這本書不賣,在換個角度重新詮釋,這個導覽沒人報名,再規劃不同的路線,找尋合適有趣的真實故事。

這個聚會,很高興聽了不少故事,問題還是在於如何"傳播"這些故事

下午茶結束後,趕到梁實秋故居,跟人約了要談事情,因為我遲到而提前結束,我真的要慢慢來,不要在趕攤了。

人與人之間,就是一個對話,慢慢地聽著前輩的歷練,融會貫通後在應用在自己的人生,很多人連"聽懂"別人講話的同理心都沒有,或許我目前沒有業績壓力,可以慢慢的體會人生的滋味,實在很幸福了。

PS. NUKI Coffee 的虱目魚很讚!

2015/07/28

【新北】再訪水金九

一陣子沒有去九份,開著小車在九份的巷弄間行走,夏日的艷陽烤的整個路面都是熱氣。進去 九份樂伯 的書店,果然已經換了一大批的書,每天喊沒有書收的樂伯,能夠好好整理書也是好的,二樓也開放了,比一樓的書還要多。



逛了一下 九份茶坊 (翁山英故居),然後再往室內下樓,有陶作坊,另外在走幾步路到下方天空之城(目前是九份茶坊二館),見證木造、石屋、山城的歲月,從九份礦坑坑長翁山英,到黃水池的醫院,目前為藝術家洪志勝所經營之陶作坊,或許曾有沒落,看到觀光客在老街上下遊走,但室內並不多人,欣賞山城海景,少人知道採礦悲情。

在來回到停車處,旁邊有樹窟論命,在那邊隨便吃了午飯,沒有觀光客的店,四周風景獨享,甚是怡人,只是有點熱。

後來到了祈堂老街,本想再訪 真心咖啡館,但已經換了招牌,對面柑仔店也沒有開了,不知阿嬤身體是否還好?

在祈堂老街往上一走,想看看悲情城市拍攝的市場,不小心又走到了黃金博物館那區,看到一群群觀光客,看冰箱裏面有黑黑的東西,問了一下東南亞阿妹,她很熱情的說:加牛奶、好喝!衝著這個口音,於是就買了這個仙草凍,四十五元。

台灣觀光區的神奇之處就是,明明滿滿的觀光客,可是轉個彎下個樓梯,就是荒煙蔓草了無人跡!

最後,到了水湳洞 山城美館,這個陶杯的手把看似鐵件卻是陶,店長賣了關子說這杯子喝咖啡,左手拿著喝與右手拿著喝有不同風味,我測試了一下,的確有這神奇效果!要來猜猜是甚麼原因嗎?

只是口感不敏感的人應該很難體會,或許在杯緣上抹點檸檬皮會有感些。

2015/07/26

【台北】在森哥的夢想新書發表會上遇到吾爾開希@參差_餘波未了 Remember Cafe

第一次擔任與談人,談到了中國大陸最近的發展,利用手機網路支付等一片的火紅。來的客人都是森哥的好友,八年來,森哥從一無所有的開著一家小咖啡館,隨著這一波創業潮,他也成立了咖啡學校,培育了無數的小咖啡館老闆,用著他的信念,一路教育著這些創業的年輕人。



昨日聊的內容,跟夢想、咖啡館、書很有相關。

但,我的感覺他並不會因此而沉迷其中,凡是都是看著好的一面,也不怕商業模式被複製、抄襲,因為,所有的成功模式,我想也只能做一次,他保持著學習的態度,面對著所有迎面而來的挑戰。

最後,來了一個穿著"島國前進"T恤的年輕人,說他聽了一些構想,跟森哥很類似,講了他想要下一步做實體的書店,聽了我其實很感動,還有年輕人願意做這件事情,只是不得不我還是潑了他一桶冷水,今天我的角色,就是專門潑冷水吧!

另,我們談到一點中國目前進步背後的醜陋面,森哥說面對孤獨,面對自己,是目前中國人應該學習的,這點我十分認同。當下,我也要自我反省,台灣到底有甚麼本錢可以持續在這世界上競爭,而不停留在目前美好的小確幸中,缺點一大堆,我們卻提不出任何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光靠思辨,靠制度的擾動,好像無法有具體的行動啊?

PS. 六四時,我大一,那時有不少同學說我長的像吾爾開希,二十六年後,應該還是有點神似吧!

【台北】Vegg out! 冷壓果汁、果昔

假日的咖啡館塞滿了人潮,除了找尋一早就開門的咖啡館之外,到了午後兩點後,走入咖啡館也只能得到鬧哄哄的聲音。



今年來到了師大路與羅斯福路的交叉口附近,注意這家冷壓蔬果的店已經一陣子,走到了附近,沁涼的冷氣,還有面對窗外馬路的長桌,於是就把這裡當成咖啡館使用吧!

其實師大路北邊的部分,也開了不少咖啡館,只是人潮較少,意外的能有這樣的空間,獨自一人聽著店內的電子搖滾音樂,許多客人進來想要喝新鮮的果汁,總是喝完就離開了,許多來來往往的行人,好像都不是台灣人,不少是東南亞人,或者是金髮碧眼的帥哥美女。

車子一台台逕自在師大路上行走,讓我想起不久前有個住戶帶著小朋友在馬路上放煙火,雖然當時車流量不大,但是引發了很多煙硝味,還有火藥的聲響也很大,很多店家行人出來觀看,也一直搖頭。站在父親的角度是想要給小朋友歡樂的煙火,但大多數在城市生活的人卻是干擾,那小朋友心裏不知道怎樣想的呢?

期望,有一天,包含台灣小吃、茶館、自助餐、書店,都能營造這樣的空間,讓人久坐,欣賞窗外風情的一座城市。

《台北獨食主義》之Savour Cafe

想要證實一下該書描述的真的都很適合一個人去,而且不會被歧視,座位是不是亂安排之類的,在假日去驗證是最好的。



走入挾長的咖啡館,迎面而來的長裙少女,笑容可掬的給我兩個人的位置,因為沒有先訂位,這樣的待遇頗好,比我晚五分鐘進來的一名宅男,只能坐在吧檯了。

詢問了一下是否可以拍照,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都可以拍,但是,吧檯內不能拍,這時候又看到另一個少女在吧檯內辛勤的工作,夏日豔陽天,大家都是點冰沙類型的,看著努力工作的人兒,反倒覺得吧檯真是一個好位置啊!

由於座位數很少,挑高的咖啡館,客人聊天聲響也不會很大,即使是短暫的交會,我也很有效率的看了兩本書,這回獨食很滿意,感謝安寶、莊莊的推薦。— 在 Savour Cafe

2015/07/25

【台北】誰是騙吃騙喝的人

一早進去青田七六,師傅很仔細的去除玻璃與木窗之間的汙垢,用去漬油細心的刮除,時代在這棟房子上的足跡非常具有多樣性,以前日本時代的工法是利用石灰來固定玻璃窗,但後來有用木條小鐵釘,甚至還有用熱塑膠固定,師傅細心的摘除後,準備用傳統工法石灰來修補,其實技法並不困難,只是要很仔細,這也是傳統工匠一輩子服膺的施工態度,日本稱為職人精神。



我們失去的,應該就是這個態度。

後來北投國中的老師來參加文學故居之旅的試走,在眾多閱讀的書籍中,要找出文學地景哪一個段落,而且現在還存在的地方,還真的不多啊!我們在大中午走到紀州庵,然後看到每位老師都變成呆呆的,可能都中暑的感覺,要教資優生,真的不容易。不但要實地查看,還要找出文學家的作品片段印給學生。

老師,真不是人幹的工作。

烏鴉咖啡,另文!

啊!啊!啊!

自從小丸子被詐騙三萬元後,每個人都來請她吃飯,因為路過小丸子的店,意外的被熱情的老師請客了,吃了上好的一頓飯。這一頓飯小丸子忙碌並沒有出席,她私下跟我說:『好像我才是詐騙集團,大家都要請我吃飯!』

但是,我覺得好像我才是騙吃騙喝的人啊!

慢步在永康街,又遇到熟人,這回是高中同學,印象中我跟他都是班上前三名,他後來上了成大,目前在師大化學系教書,兩年前在青田七六重逢,人生際遇大不相同,要是當年化學成績多兩分,搞不好現在我在化學系教書也說不定啊!

不過,人生也沒有甚麼好遺憾的!

很開心的一天!— 與大玩子在青田七六

《台北獨食主義》之烏鴉咖啡館

大中午一進門,果然都是獨自一個的客人進來。本以為永康街巷弄的咖啡館都被我掃過了,看了黃安寶跟尼可拉斯寫的《台北獨食主義》裏面的描述,驚覺怎麼還有我沒有去過的咖啡館,於是就進來看看。



走進了熟悉的巷道,原來這間咖啡館的前身是 Mei's tea bar,因為幾年前的師大夜市事件,連帶的受到了影響。後來是茴香咖啡經營到 2014.5.4,如今變成烏鴉咖啡,經營者也同時經營海邊的卡夫卡的老闆。

《台北獨食主義》是之前跟我合作過四本書的編輯,自從第一本書大賣之後,我就很放心的把照片跟文字丟給她,她總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編出一本本漂亮的圖文書,大家總以為編輯只是挑出錯字而已,其實下標題、分段落、美編,甚至是讓人看到封面封底,就能夠衝動的掏出錢來買書的,都是編輯的工作,看完了這本書,感覺每一篇文字,都是獨自一人在咖啡館、小食館反省的成果,在深夜裡讀黃安寶與尼可拉斯的文字,有時會覺得那就是心底深處的反芻,而不是所謂的小確幸。

台北獨食主義找出了34家適合一個人來訪的小餐廳或是小咖啡館,在這座孤獨的城市裏,一個人其實並不孤獨。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2573— 在烏鴉咖啡店

2015/07/23

【台北】友善書業暫居處,註書店

每次只要經過內湖,就會來這邊看一看,曾經幫忙顧過店,沖咖啡給客人,每次活動來,認識不少朋友, Peggy Ju 交友廣闊,一群奇人經常在這裡出沒。



如今,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雜貨店,還有友善書業的轉運作業處,最近來看到大家忙著分類書,貨運大哥把一箱箱書搬下車,又一箱箱把書搬上車。

好奇的問了一下"咖哩"友善書業合作社的運費,真的是無論遠近,都是一樣的價格!

在這邊讀了《眉角》,覺得很可惜,並沒有談到西藏的占領事件。讀了洪致文的《不沉空母》,看一段台灣很多小型飛行場的歷史。讀了胡慕情的《黏土》,土地與人與人之間,很多事情悲傷的化不開,是我太容易感傷,還是這些事情本身就太無奈?— 在註書店 book in

2015/07/22

【台北】從廢墟二號館,到今日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多半這樣的景,很多人會以為是在歐洲。



但念建築的人,應該一猜就知道哪個時代哪個地方的特色。

之前星期一來此,發現沒甚麼人,今天中午想跑進去拿電腦出來工作,沒想到大廳已經滿座,在附近工作的人,中午帶著便當或買便當來此,除了有冷氣之外,還可以點咖啡、茶,便宜實惠,咖啡店老闆灌入了家的人情味。

我想秋冬之際應該有不少人在庭院休息聊天,這正是歐洲這樣的傳統建築,給大家的美學薰陶,但,這地方的室內,對於美學、美感與設計,真的還需要再加強。

參與漂書的閱讀心得報告

1.我怎樣閱讀?(閱讀方法,訣竅)
2.如何找時間閱讀?

A1.
閱讀一本書通常是先了解大綱,先知道有那些章節,然後挑自己有興趣的先讀,沒興趣的就跳著讀。這對小說來說不太適用,有時會覺得囫圇吞棗,無法融會貫通,但是人生苦短就先吸收了再說,等到以後有需要,會再回頭讀這本書。
以前稍微學了速讀,看書很快,但是要全部吸收還是要慢慢看,看到自己比較清楚的時候就看快一點,比較不瞭解的就看慢一點。

A2.
在家裡各處放置很多書,也有很多便利貼,讀到哪裡就貼到哪裡,包包也隨手放一本書。不時的要整理書架,整理的時候也順便讀幾個章節,表面上很浪費時間,但是利用時間閱讀,所有記在腦子的東西,在睡覺前閉上眼睛快速的回憶一下,當成是存入腦中的記憶體。

來看大家的心得
http://ireading.tw/tip/reading.php

2015/07/21

【台北】北投文物館

多半這樣的景,很多人會以為是在日本,台灣這幾年修復了很多日本木屋,但每次越看越覺得是樣品屋,或許受限與材料與師傅的工時,很多細節沒有修復完全。



但到了這裡,每個細節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流行樣式,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都是日本傳統的東西有甚麼好驚訝的,可是要驚訝的是除了和洋混搭之外,洋式的房間因應台北氣候,開了許多氣窗,全景的大凸窗是我最喜歡的。和式的空間也絲毫沒有妥協,庭院一石一石的擺放,屋內竹編每一個樣式都大不相同,更融入了在地生產的陶瓷燒,這些創意,或稱為趣味,要復原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還要能夠有延續性的新意,這才是困難之處。

不僅是建築的創意難以突破,舉辦具有傳承的活動也是困難。

今天此也辦了抓周的活動,非假日的下午,擠滿了年輕的父母,拍照的阿公,耍寶的阿公,怕小孩跌倒的阿嬤,還有活潑的小嬰孩。這邊的抓周頗有創意,應用了八福神的專長,又納入了葫蘆,讓父母寫書法祝福嬰孩,樣樣也融入了台灣在地的生活元素,既不是日式也不漢式,融合成為台灣獨特的抓周文化。我們都在國際上找人家成功經驗,但,把自己獨特一面顯現出來,才是能代表我們的文化吧!

【台北】青田七六暑假的文化導覽

今天在青田七六的活動很多場,可以感覺暑假的台北,全都是海外人士。



1. 新加坡某電視台來訪
2. 中國學生的日文系參訪,東吳大學辦的。
3. 北藝大電影系的交換學生,歐美人士居多。
4. 下午的永康x潮州文創店家的導覽,是僑商會,大家都聽的懂國語,但我發現台灣的獨特用語,很多人都無法吸收。
5. 研究宗教的教授

這幾個團體,讓我不得不思索導覽的內容是否要做一點改變。講台北的都市計畫,好像大家沒感覺,講日本房子的特色,也不太容易融入。對歐美人士講日式建築文化,還要翻譯成英文,難度頗高,每個團體的年紀、國籍、成長背景大不相同,但是能夠讓大家有新鮮感,也是因為台灣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果吧?

此外,我觀察僑商對於做生意開店很想了解,也對哪些人移民到哪裡?做了甚麼事情,還頗有興趣,但是要講地方的歷史就沒有感覺。新加坡人根本不想了解住在這邊有甚麼人,但日本人就對每個地方的人的特長很想多了解。歐美人對於跪坐在地上這件事情,感覺有點可笑又好玩。總之,很清楚的看到各種人在這棟房子與周邊的歷史的態度,一個社會要進步,我想還是互相體諒,互相學習,台灣有那麼豐富的文化資產,應該自己來多認識才對。

這麼熱的天氣,大家保持高度的學習態度,還有帶著輕鬆旅行的心情,實在不容易,有多久你沒有看過你周遭的環境了呢?

2015/07/20

【台北】一個活動、一個案子、一間房子與一座城市的想像,驚覺我們並沒有文化政策

最近或許又到了申請經費的旺季,青田七六與個人都接收到不少的合作意向書,但是總是抓不到章法,到底要合作甚麼?經常是搞不清楚,本來覺得是廠商的問題,後來覺得是我們的文化政策不明,空有經費讓廠商投標,可是廠商也不知道重點要放在哪裡?



或許公部門覺得標案十分清楚了,就是要辦活動,然後眾多的活動政策不一,文化活動可貴就在與無法像商業活動一般大量的複製,用潮流來吸引大眾,但我們卻用商業的方法在經營文化。

這個沒有政策,到底是誰的責任?以前在大公司上班,總經理會先給部門主管大方向,即使總經理沒有方向,部門主管也會去逼問出來,不然就自己喊出來逼老闆表態,有時候訂年度計畫的時候,若沒有一個政策、目標,經常會覺得很丟臉,無法明確的讓下屬好好安心的工作。

我們經常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完成了一個活動,甚至是一個案子。

昨天貼了梁思成規劃北京城的想像,我不覺得他當年的堅持,如今是否會更好?但至少他有「想像」,我們對台北這座城市的想像,每個人都大不相同,有些人覺得老房子就是拆了蓋新的「老房子」,若需要甚麼東西,就從哪邊移一棟東西過來,哪裡有成功的經驗,就複製一份過來,也不管歷史脈絡是否合適,一種移植的文化沒有根基,就很像以前在馬路旁種滿了花,一個星期就凋謝了,如今的確已經沒有這樣花錢種花的事情,但很多事情還保有作秀的文化。

每個人想像的城市樣貌需要意見整合,也需要討論,這的確不容易,也會有利益衝突,但是只要有「政策」出來,違反政策的事情自然就退散,用 google 搜尋「文化政策」有一堆,但,我們又學習到了多少?

PS. 若要省錢的話,就不需要招標了,把去年前年的承包廠商找回來,做一模一樣的事情,因為所有企畫案都一樣,直接砍一半預算,一樣也可以做好事情。

2015/07/19

【台北】國家圖書館聽演講:全球化與城市文化

這是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模型,現址位於南海學園,模型放在國家圖書館,圖書館屋頂挑高,擁有自然光,放置了很多大學紙本論文,今天去找資料,除了看書阿伯之外,當然不少年輕學生來此讀書。



由於很多論文沒有電子化,必須跑一趟,的確論文眾多,只是這裡必須要用影印,無法提供電子化的掃瞄,感覺還是有點落後。有時候居然 google books 是查詢的到,但是到國家圖書館還不一定找的到。

這場演講有提供公務人員點數,很準時開始,但也很準時結束,剛開始覺得有點學術性,我猛記重點時發現沒有桌子,不過後來講了一些電影舉例,用王文華的小說舉例何謂彈性移民,這個我同學還蠻多符合這個條件,加上目前中國流行的小時代電影風潮舉例,害我很想要去看這些電影,由於黃宗儀這幾年在香港任教,著磨在香港學生與中國學生、台灣學生的比較,對於香港、上海、台北有深刻的認識,我倒覺得最近的香港電影,有跳脫周星馳時代,深刻對社會問題的反省,例如逢寶寶演的媽咪俠,至於老師所提的電影名單,我就打在下面給大家參考了。

神經俠侶、我不賣身我賣子宮、單身男女、天水圍的夜與霧、香港有個荷里活、香港人忍夠了等等。

【台北】體驗手機支付

除了去網路書店消費,要在 7-11 取書之外,我鮮少會去買小七的東西,今日上午從國家圖書館出來,天公下著大雨,不得以只好去買一把雨傘,想說前幾天下載安裝並且設定好的線上支付也可以來試用看看。



第一次試用,跟悠遊卡一樣方便,而且可以離線使用,若是手機有聯網,還可以馬上知道交易金額,在中國大量使用手機支付這幾年,台灣終於趕上了進度。

今天也是這支付工具的推手同學的生日,曾在一棵大榕樹金控公司工作,於是我辦了該公司悠遊金融信用卡。很喜歡看棒賽的他這回進入了兩隻職棒球隊的金控公司,於是我不但辦了該公司信用卡,還使用了手機支付工具,這幾年在媒體經常看到他的訊息,但老朋友卻不常見面了。

希望支付工具可以對個人工作者更加的方便,小公司應該以後都不需要收銀機系統了,用手機就可以做生意結帳了。

2015/07/18

【台北】文化資產的演講、慢步、鴉咖啡、cafe wien

上午去台灣文創聽演講,聽到最重點的產業文化資產,就是我們把文化資產的管理單位重點放在觀光上,而不是放在經濟發展上,所以眾多的工業遺址沿著鐵道建置,但我們卻不知道整個產業鏈,只知道去這些煙囪工廠遺址吃飯看展覽,而不知道原來的酒廠、菸廠、修火車機廠原來的用途,曾經到日本四国去看到類似台北機廠的工廠仍都在運作,感動的快掉下眼淚,但我們去看台北機廠所有的設備機具的撤走了,非常可惜。



演講結束後,沿著華齡公園慢步,想像曾經是河道口的公園,是否真正的有比賽龍舟,是否在夕陽時媲美淡水河口,是否看奧劍潭山有美麗的倒影,是否漁民又可以抓到魚呢?

這一連串的問號,隨著老公寓、老市場,一排排給安置人民的國宅似機能型的公寓,當年應該算是很先進的概念,利用著填平的河道爭取土地,犧牲了自然景觀,換來的如今來看到底值不值得呢?

吃過了勇伯米粉,在喝一杯混蛋果汁,這一切又好像似乎沒有變化,住在這邊的人,對這邊的印象倒底又是如何?選用榕樹當公園綠蔭,很快就可以大樹成蔭,但在無樹的公寓巷道,如何種植能綠化吸熱的植物。

我們對城市的發展是無感的,但卻是每天都生活在這裡,我們好像有參與討論的機制,卻每天都要算計著誰與誰的利益,還有誰與誰的關係,到頭來,所有的機制無效了,再回頭找個藉口,試著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

*鴉珈琲

不知道是跟 SONY 太有緣份還是因為太常跑咖啡館。

本來最近想說應該都要找新的咖啡館,今天心血來潮應該拿新書(其實已經不算新書)來送鴉咖啡。沒想到,又遇到了 SONY 在辦活動,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不同咖啡館偶遇,而且又是同一個承辦人員,歷經了無數次在咖啡館遇到了媒體記者,這次也算新鮮事。

SONY 開始推廣高級的耳機,可以聽到超高音,又可以聽爵士的超低音,也算很努力在衝高電子產品的可用度,身為SONY 的愛用者,對全產品線有了更深的了解。

*cafe wien

由於鴉咖啡在辦活動,也沒有空位可以讓我工作,於是詢問了咖啡館的美女清潔婦,或稱為「禍水」的莎拉拉小姐,附近還有哪裡可以安靜工作的地方。

她說了一家我完全沒有聽過的維也納咖啡館,這個名字一跑到我的腦子裏面翻轉,我心裡吶喊著:甚麼!居然還有我水瓶子不知道的咖啡館,後來我說跟 cafe wien 比起來,維也納咖啡館比較適合嗎?

沒想到莎拉拉小姐沒有聽過 cafe wien,我心裡又再度吶喊:居然妳不知道!

後來,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兩個想的是同一家咖啡館,於是,我就在很厲害的大喇叭前面吹著冷氣,周末的午後一定滿座的咖啡館,在這裡卻沒有喧囂的交談聲,只有我滴滴答答的打字聲,窩在吧檯的還有一個在抄寫英語的少女,聽著 Yann Tiersen 的 I've Never Been There。

的確,隨著不同的音樂,雖然也是常來的咖啡館,但是她帶我翩然起舞的飛到不曾到過的地方。— 在

2015/07/17

【台北】王執明教授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

剛好進去小丸子的店,永迪帶著老媽(王執明教授)與兒子出現,小丸子問了老師一些問題,為何要到德國留學?因為當年他們夫妻已經登記結婚,美國不准許夫妻一同到美國留學,於是一個到德國,一個到美國留學。後來他又跑去德國快速的取得博士學位,這一段維基百科有描述,我就不再贅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王執明

但當年為何我們台大的學生到德國留學無礙的原因是台大規定所有學生除了英文外,都還要學德文,地質系在阮維周教授的要求下,一定要讀兩年的德文,就這樣,造就了台大學生留德的機會,而王執明教授可以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取得博士學位。

閒談中除了講了這段的歷程,還提到地質系成立了陶藝教室,也是因為是哲學系的同學(陳履安的親戚)提到了為何台大都沒有這樣的教室,剛好王執明教授擔任系主任期間,所以在系館旁邊的小屋弄了一個教室,讓大家來學習陶藝。

王執明教授與馬廷英教授的關係,我們談了許多次,但鮮為人知的就是王執明教授的父親王漢倬所寫的兒童故事,詳細是這篇,請小丸子再重讀一遍

http://reader.roodo.com/honeypie/archives/2687394.html

另,有關女性不能進入隧道、礦坑、山洞的禁忌,有幾種說法,因為礦坑太熱,男性坦胸露背,而女性衣著太少會引發男性工人的邪念。另一說是女性胭脂抹粉讓山神打噴嚏而引發崩塌。或者有人說女性月經來不潔的問題。因為目前已經男女平權,這一類的禁忌大家也就沒有在乎了。— 與Chihming Wang 、大玩子和涂雋。

2015/07/16

【台北】StoppageTime補時

又是十一點到達,沙拉與土司都非常的好吃,算是地中海式的料理模式,健康又天然。



現在下午兩點鐘客人不多,聽著店內放的音樂,自以為走入了極簡的空間,跟朋友聊著美援時期,痛苦貧窮的回憶頓時變成了安貧樂道的回憶。

書背的設計

最近好多書是沒有書背的設計,除了那本《朗讀違章》之外,有誰可以分辨哪本是哪本嗎?



編輯一定覺得讀者記憶力很好,可以用顏色、膠裝來判斷,但當一個人書多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再好的記憶力應該都沒法從書背認清楚是哪本吧?

最近這幾年在博客來貪小便宜,買到太多不適合「閱讀」的書,有的字太小,有的圖片忽大忽小,有的標點符號不對,有的編排不適合閱讀。書,就是拿了讀的,為何最基本的都做不好,書衣丟棄也不是,拿在手上容易滑掉,容易髒掉,很多設計已經背離方便「閱讀」的本意。再來就是基本的文字,通順是最基本的,要前後對照,翻前翻後,註解一堆、沒有索引就算了,序言凌駕本文,目錄找不到,章節不符的比比皆是。

還好我很少看翻譯書,我想其中的問題應該更大吧?

書,就是要好讀、好拿,最後才追求好看、裝飾。

2015/07/15

3C應用

一直以來一直有個夢想,就是雙手空空就可以跑去演講,這個夢想就快要實現了,因為我不是一個光靠雙嘴就可以把很多事情描述很清楚的人,一定要靠簡報檔。當然有人說把資料放在雲端,或是事先把簡報檔案 email 給主辦單位就好了。

我的方法是開啟自己手機的行動基地台,讓 Chromecast 連結過來,之後用手機上的簡報軟體投射過去,這樣就可以只要帶著如隨身碟的小東西出去演講了。

不過,電還是很大的問題,所以隨身要攜帶行動電源,還有轉接器,萬一沒有 HDMI 介面,還要轉 VGA,另外,萬一演講場地在地下室收不到訊號,那還是死路一條。

所以,還是帶了一大堆東西出門。

更新書內資訊,碎念,文化園區,有感

昨日去華山,發現一家原本賣書的空間不賣書而改做其他事情,心有所感。原本交了一篇雜誌稿是書寫到北京、上海、台北這三座城市中的工業廠房改為文化園區的書店,我緊急要抽換掉,想了老半天,內心十分矛盾,想說台灣人自豪的文化園區已經都不賣書了,這是時代潮流,還是我們已經不閱讀了?或是都轉到電子平台了呢?
後來編輯很好心的說,那就當成一個紀念文吧!讓這段歷史紀錄下來,我接受了,下一波文化園區的競爭力在哪裡呢?

前一陣子,有一日本編輯來查核她們書的資訊,可能是書籍又要再版了,她們不是電話來查核,而是親自當成客人,查核的項目包含營業時間,打在書上的產品照片與價格是否相符,是否可以刷卡,是否會開收據,還親自買了一些產品試試看,好多好細節的事情都要確認,也難怪她們的書籍可以賣的好。

自覺無法達成這樣的目標,我也寫了不少書,不少店被我寫倒了,還是花一天好好的把資訊更新一下。

http://www.writers.idv.tw

2015/07/14

魔幻《摩洛哥》

無論你是否要去摩洛哥,一定要看這本千萬大製作《摩洛哥》,摩洛哥之所以成為今日的摩洛哥,一定要了解柏柏人,既有伊斯蘭神秘面紗,又能歐洲的天主教徒分庭抗禮,到底摩洛哥是怎樣的國家,讓我們揭開這魔幻的面紗吧!



魔幻摩洛哥 水瓶子
  
  到摩洛哥旅行之後,才了解「魔幻」兩字的意義。摩洛哥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都非常豐富多樣,亞特拉斯山脈物產豐饒,從海灘衝浪到登山、滑雪都可盡興;撒哈拉沙漠與浪漫的星空,從城堡、古城、皇宮、夜市,到皮革、地毯、銅器、木工藝品,還有超大的伊斯蘭學院,摩洛哥這一粒沙就包含了一個大千世界。
  
  非洲的摩洛哥,經常會引起貧窮飢荒、不毛沙漠、蠻荒叢林或野生動物公園之類的聯想。其實北非應可跟同樣濱臨地中海的南歐相提並論,腓尼基人活躍在西元前十四、十五世紀,在整個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許多商業大城,摩洛哥沿海就留著他們最遠的足跡。
  
  不僅如此,摩洛哥的每一座城市都分別記錄著一個個王朝的興衰;貌似大同小異的皇宮、清真寺,其實各屬於不同的年代,建築元素的細微演進盡在其中。我原以為清真寺都得有個大圓頂,不但氣勢宏偉,還有助於容納更多的祈禱者,到了摩洛哥一看,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都是四四方方的,而且目前全世界最高科技的清真寺就在卡薩布蘭加。
  
  摩洛哥,也一直沒有在歷史大事中缺席,在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戰爭中,柏柏人勇敢善戰的天性顯露無遺;從歐陸大航海時代一直到近代的法國殖民,以及兩次世界大戰,摩洛哥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一連串的歷史都可以在今天的摩洛哥看到深刻的印記。
  
  匆促而短暫的旅行,很難深入了解當地各層面的底蘊,但是一再重讀老夫子姊姊所寫的摩洛哥,無論在行前或回來以後,豐富的人文圖片、詳細的背景解說⋯⋯都能幫助我們更了解柏柏人,看到這個看似沒有表情的國家深藏的令人感動的文化資產。
  
  (作者現任青田七六文化長)

2015/07/13

【台北】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台灣醫學史的起點,訪謝豐舟教授

*好安靜,適合唸書!臺大醫學院人文館

坐了一個早上,只有幾個人進來,在這邊拿電腦出來工作,有冷氣,旁邊又有咖啡館,不時有學生路過,大廳有幾任醫學院院長的雕像,這樣環境加持下,讀書很有效果,當然,也很有壓力。



拿校友證無法有折扣。剛剛謝豐舟教授帶了一些東山咖啡來請阿姨沖,談了一陣子後,他還帶我進台大醫學院裡面他的辦公室,簡直又進去了迷宮,我整個覺得在打暗黑破壞神的感覺!原來星期一休館,難怪沒有人進來參觀,可是,大廳是開放的,坐在這邊欣賞外面的人車,坐在權力中心的前面,有股監督視察的 fu。

中午,有些學生或是醫院工作人員會近來裡面吃便當,咖啡館阿姨與這些人和樂融融,好像一家人。

*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台灣醫學史的起點,訪謝豐舟教授



1957年,當時謝豐舟國小五年級,自幼在台南長大,第一次到台北大稻埕來,猶如進了另一個世界,尤其是到保安街84號探視阿嬤李如玉,看到大腹便便,自幼出生豪門,李春生的孫女。他說:好像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謝豐舟回憶兒時從台南坐火車到台北,需要花七個多小時的時間,到大稻埕保安街時,周邊有居住一些福州人,有一些戲曲吟唱的表演,看的大開眼界,而且在這條街上有好多的醫院、藥局、眼科診所,大稻埕有各式各樣的店家,印象都非常新奇。

阿嬤從小到大就生長在富貴人家,即使後來家道中落,經常為了愛面子,親友婚喪喜慶都還是要包紅包,平常買菜並不是到菜市場去,而是菜商拿很多菜進到家裡讓她挑,喜歡吃的東西還是不計代價,可以說完全不知米價。她生了很多兒女,但小孩從小到大都是奶媽帶大。

謝豐舟的阿公謝唐山(1882-1942年)來自卑南族的一個少年,在台東鄉下成績很好,受到老師的鼓勵到台北學醫,時值總督府在台設立醫學校,日本統治台灣亟欲現代化的過程中,衛生、教育、建設這幾大議題,讓一個卑南族頭目的孫子拋開一切,跟上大時代的潮流。

(未完)

2015/07/11

《双河灣》灣生,與老房子重逢

双河灣,這期有我寫的足立元彥訪青田七六,一直想說會有紙本雜誌,原來,今年已經改成只有電子版而已。請大家捧場試試看電子書的雜誌吧!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25100002924





原稿:

灣生與老屋重逢(文/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在這棟即將邁入第八十五年的日式老屋,來了一個八十八歲的老先生,很難得老先生足立元彥身體硬朗侃侃而談,而這棟屋子的設計建造者,便是元彥先生的父親,足立仁教授。同時,元彥先生的太太、兒子、孫子都來了,在屋內喝著甘蔗汁,原本不瞭解自己祖父在做甚麼研究的後代,在這棟彷彿有靈魂的老房子內,頓時了解了那個時代。

*足立仁設計的和洋建築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正式成立,這些已經在台灣住了好幾年的教授,感覺台灣是可以久居之地,於是在此地購地建屋,由當時的帝大總長(校長)幣原坦先生當保證人,跟銀行貸款,如今的位置地址,是青田街的五、七、九、十一巷,大約在1931年完工的住家,每一棟都充滿了主人的個人風格,不但在庭院會種植南洋的樹種,還有各種水果樹,隨著四季時序,不同季節開花飄香的植物,窗前的觀音粽竹,看透了來來往往的人們。

如今,青田街七巷六號這一棟老房子,由足立仁教授所設計具有洋式風格的木屋,內部有以功能區分的房間使用,前院有花台,可以在花台上聞著花香,後院有一大間類似溫室養花的陽光室,這樣混然天成的洋和混和風格,至今來看都沒有退流行。

而這間陽光室根據足立元彥的描述,當年的屋頂已經是用可以透光的玻璃材質,陽光室外有個大水池,是因為他身體不好,而蓋了這座游泳池給他運動健身,他因此還得了學校的獎牌。元彥先生來訪的那天,青田七六的服務人員用很好奇的態度透過翻譯想要驗證真的是否為游泳健將,只見到足立太太比著游泳的手勢還豎起大拇指,看到大家都笑了。

當年可以游泳的大水池,也可做防火消防用途,更可做溫度調節,夏日微風吹拂,池水在陣風引發的漣漪,或有樹葉飄落,大樹叢的鳥鳴聲持起彼落,陽光篩灑落入池子的波波銀光,反射映入屋內的是七彩的顏色,這樣的環境宛如置身人間仙境,在緣側(長廊)或坐或臥,這就是人與空間在大自然互相共生的方式。

游泳累了,拿出在水池裡的西瓜,夏日的午後,是最銷魂的享受。而這個水池到戰後馬廷英教授居住的年代,因為民生經濟拮据,要維護水池乾淨,花費不貲,馬教授就拿來當成蓮花、荷花池使用。

台灣有些年輕人,壓根不知道1895-1945年間,日本曾經治理過台灣,蓋了不少具有歐洲建築特色的房子,甚至很多日本的年輕人也不知道。當年在台灣,很多現代建築的材料與技巧,或是音樂、繪畫等藝術表現,都要來的比日本本土還要先進。

1945年終戰後,身為長子的足立元彥已經是十八歲的青年,因為父親人在東京,急急忙忙地收拾包袱行李,很多珍貴的日常用品都沒有帶走,就到日本去了,不知道何時能夠再回來見到這棟房子?

元彥先生這幾年偶有來台看看這棟房子,這次帶了也是在昭和町附近出生的夫人,還有子孫等人。我有時會想像一下,若我在國外還有一棟父親設計監造的家,回去這個異鄉的故鄉,撫觸到兒時的記憶,那會是怎樣的幸福感呢?

青田七六的飲品甘蔗汁,又是怎樣的故事?足立仁教授在台灣主要負責一個細菌微生物講座,研究有機肥,可以讓甘蔗田不休息,提升甘蔗的產量,同時也提升蔗糖的甜度。台灣人對於那個時代的甘蔗田回憶很多,有五分車運甘蔗的小鐵軌,年輕男女在甘蔗田幽會,偷摘甘蔗想要吃,品種不同卻硬的咬不下去,也有諺語『第一憨,種甘蔗去會社磅』等等。但在元彥先生的記憶,是他父親永遠在認真的研究,而這個成果,在眾多台灣人心中,是甘蔗田旁青春既苦澀又甘甜的記憶。

*馬場惟二的兒子來訪

2011年,一個台灣朋友在日本做生意認識一個日本朋友,聊天後得知他父親的出生地就在台北的昭和町。當時協助聯絡到馬場先生的家去看看,可惜只能進入庭院,目前的主人不在台灣,也無法開門讓他進去。

在台灣出生的馬場先生,來訪時年紀約莫八十歲,在庭院駐足良久,沉默不語,這跟很多來訪的老人家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見到自己的出生地,回憶湧上心頭,會很興奮的一直說話,眼神天真的回到小時候的樣貌,而這位馬場先生,我想或許是近鄉情怯吧!

但我進一步詢問馬場先生有關昭和町的種種,兒時是否大樹成蔭,或者房子的顏色之類的問題。他的回答總是忘記了,印象中只有學長(足立元彥)家裡有座很大的游泳池。而他的父親馬場惟二教授總是很忙,大半在新竹忙碌。

後來我們又到了台大、南昌街,他說整個不復記憶。我推算他離開台灣時,已經是十五歲左右的青少年,為何記憶如此空白呢?而且為何到年紀那麼大,才回來台灣看看自己的家呢?我心中一直有個問號。最後在離別前,他才跟我說很抱歉,因為當年他與他父親是被強迫滯留台灣,周遭熟悉的朋友一個個回日本,對於台灣的印象是很恐怖的。

原來,馬場教授的研究非常具有經濟價值,當年在新竹六燃為生質燃料工廠,戰爭時生產燃料,以馬場惟二姓氏命名的馬場菌為重要的觸媒,從蔗糖再提煉出生質燃料,太平洋戰爭時發揮了極大的戰力,也因為如此,終戰後被台灣政府強迫留下來把研究成果交出來。

他如此一說,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過得那麼美好,這樣的記憶的確讓人失落,而戰爭的種種,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中還來的嚴重。

*磯永吉,在台繼續教台灣學生

終戰後並不是所有的日本教授都回日本去,也有大半輩子都在台灣,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也很願意把研究成果教授台灣學生。台灣政府在磯永吉博士退休回日本後,每年還贈送一千二百公斤的米直到他過世為止,而磯永吉博士也回饋台灣學生獎學金。

以上這幾個教授,處境大不相同,戰爭結束後,他們的子女離開出生地的台灣這個故鄉,到日本去適應一個異鄉生活,多年後再回這個家,雖已白髮蒼蒼,敘說的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台灣鄉愁。

P.S.
特別感謝第二任的屋主馬廷英教授特別珍惜保存了這棟建築,大兒子馬國光老師更是每周在青田七六導覽,很多人為了老樹、老屋的保存努力,我們都要十分感恩的。

圖說:(照片提供全為青田七六)
足立元彥與第二任屋主馬廷英教授的大兒子馬國光在青田七六見面
足立家族來訪足立仁教授設計建造的屋子
蔗之醇,青田七六內的創意飲品,都可以帶出不同的故事
青田七六後院陽光室,大部分人以為是現代設計,但其實是足立仁教授當年的設計
小朋友在陽光室的校外教學,體會自然生態環境。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蓬萊米誕生之地,磯永吉紀念室。

閱讀推薦:

《到美麗島》沖繩、臺灣 我的家族物語

從沖繩回台北來找外祖父、祖母的足跡,意外的在台北的南風原醫院還在,作者進入屋中看著儲藏室,想像著少女時期的外祖母在屋中的日子,外祖母曾說與後母相處並不融洽,有時自己躲在儲藏室引起父親的注意,躲久了會在裏頭睡著,原來外祖母的少女時代是苦澀的。而沖繩在台灣、日本的中間,沖繩人歷史地位的尷尬我們也難以理解。

《南風如歌》一位日本阿嬤的台灣鄉愁

作者1935年在台灣出生,她述說著童年美好的記憶,在田野間玩耍,跟玩伴互啃甘蔗,與蟋蟀對話等。也描述了1945年前後的台北生活,用票卷到菊元百貨換取食物,比起其他的灣生,該作者的生活條件相對其他灣生優渥,但也歷經了一無所有的困頓。年老後這幾年也多次來台灣,人生經歷來來去去,在她眼中又是另一種了無牽掛的體會。

水瓶子簡介:

水瓶子是男人類水瓶星座,喜歡在無盡地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

迷上了無目的的城市散步,到世界各大城市留下足跡,走過一座橋想像這條河流的身世,想更了解背後的故事。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有濃厚求知的慾望,有更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 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享受各個咖啡館的獨特印象與美好時光。

著有《台北閱讀空間》、《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紅線)》、《我的書店時光》、《台北咖啡時光》《台北小散步》、《台北咖啡印象》、《在城市的彼端,我站著》等。旅行與藝術寫作、導覽講座,城市觀點與論述。目前擔任青田七六文化長職務,參與台北市各類的導覽活動。

【台北】文學故居的導覽,灣生推薦書目

今天的導覽走了幾個地方,由於很害怕颱風會下雨,所以選擇待在室內比較久一點



1. 青田七六,談亮軒老師的作品《壞孩子》、《青田街七巷六號》
2. 梁實秋故居,用五分鐘講完雅舍的來源與梁實秋的文風(學谷阿莫),然後幫大家複習人間四月天的人物。走出去外面講了梁實秋與韓菁清相識的經過與後來梁實秋的一些改變。
3. 野草居食屋,本來是要留久一點,可是用餐客人到了,我只好很快的描述以前的緣側在哪裡,以前的景象用講述的還原一下,我想真的有點困難。也提了一下新店支線經過哪裡!
4. 紀州庵,好死不死有一個布袋戲活動,所以有點鑼鼓喧天的感覺,不然要大家體驗在緣側坐下來的,然後在朗誦王文興老師的《家變》,應該會更有感覺。

今天在途中講了一點灣生,建議了幾本書,如下

《南風如歌》

作者1935年在台灣出生,她述說著童年美好的記憶,在田野間玩耍,跟玩伴互啃甘蔗,與蟋蟀對話等。也描述了1945年前後的台北生活,用票卷到菊元百貨換取食物,比起其他的灣生,該作者的生活條件相對其他灣生優渥,但也歷經了一無所有的困頓。年老後這幾年也多次來台灣,人生經歷來來去去,在她眼中又是另一種了無牽掛的體會。

《到美麗島》

從沖繩回台北來找外祖父、祖母的足跡,意外的在台北的南風原醫院還在,作者進入屋中看著儲藏室,想像著少女時期的外祖母在屋中的日子,外祖母曾說與後母相處並不融洽,有時自己躲在儲藏室引起父親的注意,躲久了會在裏頭睡著,原來外祖母的少女時代是苦澀的。而沖繩在台灣、日本的中間,沖繩人歷史地位的尷尬我們也難以理解。

這兩本書都是從小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稱為灣生,1945年之後引揚回日本,然後再回來台灣找尋自己長輩或者自己的家鄉的真實故事。

【台北】真書軒,真的是美術館

在大安森林公園旁,又是捷運站出口,與高級的豪宅共構,一樓有水池,走上了二樓像是美術館一般,進入真書軒,我還沒看菜單前,一度還覺得是不是很貴,可能要厚著臉皮說我看看就走。



看了菜單,其實還好,從220元起跳!

有這樣的大木桌可以工作,面對著大安森林公園,很多很多的市民在公園內運動休閒,我在真書軒的落地窗內掛起了耳機聽了陳綺貞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好像我與這個空間的關係。

颱風剛走的午後,天空清楚的可以看到新店的山,樹木仍然搖曳著,店裏面很多巨大的書籍,一落專門是建築的書籍,很多原文書,大部頭的書,服務人員還很好心的提醒我喜歡看的書都可以拿到座位慢慢閱讀。

我點了一盤生菜,料好多,吃的好累,精緻的擺盤、餐具,看了捨不得吃下肚子。— 在真書軒 The Jen Library

【台北】詹氏建築書局

在青田街晃蕩這幾年,一直看到九樓的書店都沒有上去,今天導覽結束就走上去,在舒適的環境下看到喜歡的書,於是當場就買下去了,念建築的學生,或是要考試的人,應該是必來的。而建築理論雖然專業,可是跟我們的生活習習相關,也可以找到相關的書籍。



一口氣又買了三本《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觀看,書寫》、《京都美學散步手帖》,我買的書,到底甚麼時候可以消化完呢?

2015/07/09

【台北】新北投文物館,館長李莎莉

訪館長李莎莉,北投文物館,是台灣第二棟私人博物館,1984年在此成立的台灣民藝文物之家,2008年,整修後重新開放時而且規定客人進來一定要套上館方提供的特殊襪子,底下有防滑裝置,可以避免小孩跑來跑去,又可以預防滑倒,真是貼心。



館長因為在做原住民研究,機緣巧合之下成為第三任館長,後來在整修期間有到故宮等其他單位服務,後來再回來擔任館長,可以看到這一路走來,除了她非常擅長的原住民研究之外,也對日本建築文化非常專精,在文物館內細數生活日常的器物,博物館的展覽,在歷經多年的累積,除了文物收藏很多之外,還結識了很多藝術家,館長非常博學多聞,很有結構的描述了原民到日本時代這邊的轉變,讓我受益很多。

京都有京燒・清水燒,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土,大家一定知道鶯歌有燒陶瓷品,但是北投燒可是精品,燒出來的陶瓷呈現較白的細膩質感,文物館的一些磁磚就是北投燒,因應溫泉浴池所需防滑或蒸氣冷卻滴水,兼具美感,令人驚嘆。

我突然發想,用北投的小椪柑烤熱,然後用北投燒飲酒,一邊浸溫泉,是否為另類的北投「燒」呢?

撫觸文物館的木頭,能夠這樣的對待一棟房子一個地方,我想房子也感到十分的幸福吧?— 在北投文物館


***

*年表

1896年,平田源吾在北投經營臺灣第一間民營的溫泉旅館天狗庵
1916年,新北投鐵路支線通車
1921年,吉田家族開始經營佳山溫泉旅館
1935年,增建別館(今陶然居)
1939年,增建二樓新館
1949年,外交部使用,改名「佳山宿舍」和「佳山招待所」
1963年,林進來家族標得做為別墅與拍片地
1984年,張純明成立台灣民藝文物之家,張木養擔任第一任館長
1995年,李莎莉擔任第三任館長
2002年,北投文物館修繕
2008年,北投文物館重新開放

*題目

北投文物館,佳山旅館,館長李莎莉與原住民研究的情緣

時光回溯到1921年,佳山溫泉旅館開始營業,由來自日本的吉田家族經營,當年新北投車站已經開通三年,從台北車站坐火車到新北投,然後緩步到達這個隱匿的溫泉旅館,閒適怡情浸磺泉看庭院山水,如今看館內的「遊八福佳山之圖」,或能了解當年景象一二。

*人間秘境,身心靈全方位療癒

旅館位於山崖邊,入口在高處,路過時完全看不到裡面,非常具有隱密性,利用地形與樹木的遮蔽,營造出人間秘境的氛圍,進入旅館跨入了玄關,才能一窺溫泉旅館的真面目,但裡面住著甚麼樣的客人,門窗緊閉時,其實誰也不知道,而每一間房間外,都有絕佳的山景。

進入玄關後,從目前是一個小庭園的造景往上看,可以看到太子樓型態的屋頂,原來已經是一個大湯屋,「遊八福佳山之圖」畫了一些神仙在此泡湯,神情自若非常舒服的表情,穿著著印有「佳山」二字的浴衣,近百年前的圖畫,完全是置入性行銷的運作模式。

1939年,佳山旅館刊登的廣告:「山崖上的大宴會廳、尾牙年終公司宴請、觀光局指定觀景最佳、四邊閑靜、宴會廳可容納100人、臺北市內一通電話到府服務」,若在冬天到此旅館浸溫泉,常年溫度大約四十度的水,不用特別加熱,從大磺嘴引流過來的天然溫泉,觸摸皮膚滑嫩的舒適感,濃厚的硫磺味,在戶外的浴池尤其享受,欣賞庭院造景,宛如天堂。穿上浴衣輕鬆的到二樓的大廣間享用美食,欣賞藝妓的表演,以三味線、能樂的演出,應該算是身心靈全方位療癒之處。

當時一般人的薪水,大概二十日圓左右,佳山旅館六疊榻榻米的私人房間,一泊二食就要六圓,甚至還有汽車接送服務,從台北火車站直接載送到佳山旅館需要二圓,但免去了火車要轉車,還要步行上來的舟車勞頓,提供各式貼心的服務。

*在地北投燒與建材的結合

1935-39年間,佳山旅館陸續增建了別館(今陶然居),與主館有走廊連結,另外又增建二層樓的新館,溶入了洋式建築元素,許多房室提供家庭式的風呂。大型的凸窗可眺望山谷全景,挑高的房間因應台灣較熱的天候,還有氣窗的設置。

不只如此,利用北投的土製成的北投燒,燒出來的磁磚與地磚,還十分有創意應用在防滑、大浴池的牆磚造型特殊,還可讓水蒸氣緩緩滴下來的用途,除了洋和混搭的形式,屋子內的每個細節,融入了北投在地特色。

*從軍官招待所,到古月莊

傳聞二次大戰期間曾被軍方佔用為「日本軍官俱樂部」只要是高級的旅館,就會有神風特攻隊來消費,少年一出征可能就是送死。這與後來美軍再打越戰的時候,把台灣當成美國大兵的度假中心,很多大兵放假被運送到台北,然後到北投尋歡,不同時代,在這邊上演相似的劇碼,但結局大不相同。

終戰後,吉田家族將旅館用舊台幣賣給了「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1949年,撥給外交部當成「佳山宿舍」和「佳山招待所」提供官員度假之用。

1965年,林進來家族標得這塊外交部的宿舍與招待所,當成私人別墅。在北投成為好萊塢時期的拍片地,當年拍攝很多的武俠劇,當年姚鳳盤導演所執導的『古月莊』很有名,很多電影工作人員就用『古月莊』稱呼此地。

*文物館創辦人張純明意外的遇見

1983年,張純明在附近跑步,看到屋頂的黑瓦,走下來意外的發現這幾棟日式建築,於是跟屋主洽談承租,1984年,以「台灣民藝文物之家」經營此地,應該算是台灣第二個的私人博物館(第一為鹿港辜家),1987年,改名為「北投文物館」。2002年,又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整修,2008年,重新開放,規定客人進來一定要套上館方特製的特殊襪子,底下有防滑裝置,避免小孩跑來跑去,又可預防老人家滑倒。

1995年,李莎莉來此做原住民研究,來此拍照整理文物,準備要出版《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被創辦人邀請,成為第三任館長,可以看到這一路走來,除了她非常擅長的原住民研究之外,也對日本建築文化非常專精。

*李莎莉的人生機緣

李莎莉除了擔任第三任館長,曾被網羅到故宮博物院工作,又到民間企業擔任總經理,後回任文物館第五任館長,我非常好奇她所學為何?還有面對工作的種種機緣。射手座的她一副傻大姊的模樣,很多事情有想法就提出來討論,並且努力去執行,可能是這樣的工作狂熱,在公務部門往往會得罪別人,但未嘗不也造了今日的她,也可以有更多的歷練。

談到對原住民文化的投入,李莎莉的眼神總是透露出一股天真,唸台大人類系期間,受到陳奇祿教授的影響,在人類系標本室擁有大量原住民服裝,每次上課老師都很熱心的到標本室借出衣服,在課堂上細心解說示範。系上有卑南族同學,非常會唱歌、講笑話,只要有那個同學在場,所有人都非常歡樂,這也是她第一個認識的原住民,充滿了好奇心,也開始修習原住民語言。

各處做田野調查,與原住民一起生活,接觸到各式慶典的衣服,於是就開始做相關的研究,這一頭栽入就是三十載,我想應該很多人會問她是否是原住民?她非常風趣的回答:「我是台灣原住民第十七族,睡眠不足!」

經常看到館長身穿紅色衣服,但配戴綠色的雨傘、水壺,總總配件多是鮮艷的顏色,這點與她的夫婿謝世忠有關。在台大就學期間,謝世忠學長,總是殷勤地接送學妹,從十三歲就互相認識的青梅竹馬,在大學期間熱戀,婚後共同做了許多田野調查,兩位人類學者著作等身,謝世忠酷愛綠色,所以李莎莉只要看到綠色的飾品就會買來使用。

李莎莉在文物館內細數生活日常的器物,博物館的眾多展覽,歷經多年的累積,除了文物收藏很多之外,還結識了很多藝術家,館長非常博學多聞,很有結構的描述了原民生活文化,回顧她無悔的從事這樣的工作,種種的機緣,還可以一直不斷的研究,實在幸福,而這個幸福感,在我看來,也是因為多方接觸學習的心態,才如此怡然自得。

*庭院的枯山水

總以為到日本的庭院才看的到枯山水,到文物館也可以看到,進門的「水庭葉」以多種台灣原生植物,營造出銀行家陳逢源(1893-1982)所寫的詩《晚秋天狗庵作》,表現「秋在風林落葉間」的意境。

我喜歡旁邊的「澄心亭」,其中有三顆石頭磨成光滑的面互相輝映,是從洪以南(1871-1927)的詩《北投雜詠》中「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描述溫泉洗滌的不只是只有身體,還有心靈的領悟。

北投雜詠/洪以南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邁前賢。

看了庭院在朗誦一次詩,台灣從小較不重視心靈教育,文學詩詞也在背誦中少有體驗,更少有美學的認識,這一切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日常生活去體會。

*北投未來

福祿文化基金會在長期投入社會公益的情況下,還能持續不斷的舉辦眾多的展覽,花了五年多時間投入大筆資金修繕,當年文物館曾是老師帶學生去參訪的博物館,一家私人博物館能夠做到這樣,實在難得可貴。

京都有京燒、清水燒,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土,大家一定知道鶯歌有燒陶瓷品,但是北投燒可是精品,燒出來的陶瓷呈現較白的細膩質感,文物館的一些磁磚就是北投燒,因應溫泉浴池所需防滑、蒸氣冷卻用途,兼具美感,令人驚嘆。

我突然發想,用北投的小椪柑烤熱,然後用北投燒飲酒,一邊浸溫泉,是否為另類的北投「燒」呢?撫觸文物館的木頭,看到許多遊客穿著浴衣、和服來訪,或者參與文物館的茶道、抓周等活動,原本是一家高級溫泉旅館、料理亭,歷經了私人別墅、拍片地,最後又成為對外開放的文物展覽館,讓大家體會舊有的生活方式,並注入新的元素,從文物到商品化的文創品,北投文物館其實一直走在潮流的前面。

2015/07/08

《午餐的敦子》(日語:ランチのアッコちゃん)/2015

一個看似冷漠的大企業,約聘員工三智子在這企業叢林中過著隱世的生活,為了省錢自己帶便當,意外的與主管敦子交換午餐,敦子的信念是:人的一切表現,都與吃下去食物有關!吃的營養健康,人生的就是彩色的,你的生活與工作就可以成功。



從第一段交換午餐,開著餐車去體驗不同人不同地點的工作,然後最後一段三智子勝任正式員工後到了宣傳部,該劇教導了一個新進員工如何很快爬到主要位置的方法,很值得我們效法。

台灣人很多哈日族,若能從飲食文化切入,應該是最快的捷徑,只是不要流於口感,應該從食材的取得,加上為何會有這樣的料理方式,能夠保持新鮮、快速飲食,又能吃的健康。

敦子跳脫了一輩子在大企業的工作思維,把在公司學到的種種體驗,應用在餐飲經營上,一種淡淡的幸福,另一種深夜食堂的概念。

【台北】行動咖啡館奇想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N000566776?loc=005_3_001

現在逛網路有不少這類的產品,希望可以有人發明裡面有電池,可以用 usb 線進行充電的動作,然後咖啡豆、冷水加入,就可以出一杯咖啡的隨身機器。我想用滴漏式的應該不難達成這樣的目標,除了是隨身咖啡店員之外,平時還可以當成隨身電源。

另外再加上可用手機調整咖啡粉粗細、控溫、滴漏的時間,真的就是萬能行動咖啡館了

2015/07/07

【台北】松山文創園區-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回顧展

柳宗理的工藝生活用品設計的很精緻實用,但是對於陳列品的沿革、設計理念、使用模式,我這種非設計科班出身的,難免會有一些猜測與疑問,但現場的值班人員似乎就只是值班,只能跟我們說這張椅子要一萬多元。



若是有更多生活上的使用照片,或是使用範例,甚至可以給一般人觸摸試用,而不是只有一些請勿觸摸的告示,這些又不是百年以上的藝術品,也不是單一物件,都是大量生產下的生活用品,放置的跟博物館一樣,其實讓大家更不容易親近。

照片中這兩樣玩具,是我小學、國中最重要的兩樣電子玩具,右邊的小教授二號雖然當時家裡是買盜版的 APPLE ][,但是這個玩具,的確很努力的把賈伯斯的理念實踐了,把電腦變成家電用品,而且是筆記本的大小喔!

2015/07/06

【新北市】九崁二八,隨遇而安的生活,隨處皆美的藝術擺設

此時左邊是山河一角,右邊有閩南老厝,前面一根很舊的電線木桿,三層樓高,電燈、擴音喇叭、電線、隘子、變電箱都在這跟電線桿,鐵皮屋、黑瓦、磚房、水泥房,水塔、各式各樣,各種年代的建築物件,在我視角內都能看見。



燜熱的無後,颱風快來前的寧靜,我想這一角絕對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美景,隔壁阿嬤的談天聲,母親牽著小朋友放學路過的重建街,這絕對是自古以來生活的要道,如今多了些韓國人、日本人的聲音,揹著相機來取景,任誰也想不到,這樣稀鬆平常的城市角落,都會有值得依戀的故事。

聽到九哥在樓下跟鄰居的對話,自在的跟年輕人的互動,有點混亂的街景,在蟬鳴聲中顯得柔和了許多,整個人融入其中,專心的感受一點點的風吹草動,一回神過來,竟也汗流浹背。

一個盛夏的黃昏,聽到小學生學習英文的叫聲,這樣的小巷街道,應該是小朋友一起打躲避球、跳房子、殺刀的喧鬧聲,但這些是我的童年,如今已不復見,單純的日子已經逝去了嗎?但蟬聲依舊每年迴盪!— 在九崁28 - 淡水重建街28號

【淡水】紅樓,層層疊疊的石牆,述說這裡興衰的過往雲煙。

1945年,戰爭到了末期,美軍瘋狂的轟炸台灣主要城市,淡水這個台灣第一個現代化的小城受到嚴重的衝擊。這時候洪燦星出生了,我想他當時或許不知道母親會堅持買下這棟具有歷史意義的紅樓,後來家族又堅持復原不改建大廈的這段歷程。



在紅樓內見到如今已經七十歲的洪燦星先生與太太,談到他三歲的時候在街上玩耍,被黑頭車撞到彈飛幾公尺,居然全身毫髮無傷,開車的有錢人掏出三百元交給洪燦星的母親,但洪許俸堅持不收,說沒有甚麼事情不應該收錢,倒是撞擊力道之強,車頭燈都破了。我想這是台灣人敦厚的一面。

......


*年表

1899年,開設洋行致富的船商李貽和興建紅樓完工,歷時四年
1913年,前因李家兩艘貨船發生意外,經濟困難將紅樓轉賣給時任臺北廳參事、後任淡水區長的第二任屋主洪以南,
1915-1916年間,台灣總督視察淡水參訪紅樓,取名為達觀樓。
1927年,洪以南過世
1928年,洪以南兒子洪長庚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舉家搬遷到大稻埕,開設達觀眼科,紅樓由長老教會郭青年一家居住管理。
1963年,洪炳堅、洪許俸購入紅樓,為第三任屋主,此洪家與洪以南並無親戚關係。紅樓整修時外觀變成黃樓
2000年,洪炳堅的兒子洪燦星整修,敲掉黃色沙漿,紅樓再現,目前洪家第三代洪良鑑、洪偉賓經營咖啡館、餐廳。

一般人到淡水老街,可能就是在中正路上吃吃喝喝,在淡水河畔散步看夕陽。其實,從福佑宮走上重建街這條有點陡峭的階梯,走到有點喘的時候,往八里觀音山方向看著河景,你會注意到原來此地跟九份一般,是座靠海的山城,在重建街旁,矗立了一座三層樓高的紅磚建築。

走進一看,這山城的紅樓前居然有大廣場,夕陽西下,眺望著河景,海天一色,紅色的陽光照在人的臉上,紅通通的好像喝醉酒一般,回過頭來看這座紅樓,會以為是隸屬於官方的公共建築,但其實目前是私人所有。

三樓樓頂上開設咖啡館,視野風景極佳,不輸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樓頂咖啡館。一樓是餐廳,氣派的圓拱迴廊,一樓樓面挑高的地基,底下有防潮通風口,仔細觀察大門兩側柱子下方的裝飾,左右兩邊堆疊紅磚的樣式不同,為這棟房子留下了一些些趣味。

1899年完工的紅樓,與紅毛城內的英國領事館建築風格類似,有人推測可能是同一個建築師所設計規劃,利用紅磚與石頭,加上藍綠色瓶子形狀的護欄,一種融合漢式與洋式的外觀,反而比領事館更具特色。

*兩任屋主的機緣,紅樓取名為達觀樓

1860年(清咸豐10年),天津條約,淡水正式開港。各國在此設立領事館,一時之間商賈開啟貿易通商航道,富商李貽和經營船運行,1895年,在此購地蓋屋。剛好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統治,或許是如此,紅樓屋內的建材,不只有來自中國進口的紅磚、石材,除了從中國進口的紅磚、石材之外,屋內使用北投的唭哩岸石,還有壁爐的設計,可以安然度過冬天,紅樓在不同時代被使用,有著多樣的故事。

1913年,李貽和的船公司因為兩艘自家的船對撞沉沒,經營發生困難,剛好當時當任台北廳參事的洪以南的太太生病,需要較好的環境靜養,於是洪以南買下了紅樓,全家搬遷進去。隔年,洪以南升任淡水區長,同時也擔任傳統詩社瀛社的社長,經常邀請文人來家裡作客,在庭院吟詩作對。台灣總督曾經視察淡水,參訪紅樓,取名為達觀樓。

1927年,洪以南過世,兩年後,兒子洪長庚用「達觀」之名,在大稻埕創立的達觀眼科醫院。從洪以南以達觀之名,不只表示這棟樓位於淡水河與出海口,對岸還有觀音山景,海天一色的美景之外,還表示人生必須有豁達遠觀之意。洪長庚去日本留學,與父親還曾經共遊日本,這樣的父子情誼,學習眼科回台後,將自己的眼科醫院命名為「達觀」,這個「達觀」的用義轉移為健康的雙眼,頗具意義。

從第一任屋主李貽和到第二任屋主洪以南過世,洪家的重心就移到到大稻埕,紅樓由長老教會的郭青年使用管理,期間歷經了戰爭期間,紅樓的庭院旁就多了一座防空警報塔,用台語稱為「淡水螺」。

*淡水人共同的記憶「淡水螺」與「黃樓」

我前去拜訪紅樓餐廳的經營者洪偉賓,打開他家的相簿,全家人在「淡水螺」前的合照,他說著小時候就在這個塔爬上爬下,多次颱風吹襲下,「淡水螺」非常不安全,於是政府拆除並且把防空警報器遷移到警察局的樓頂。

我原以為洪偉賓跟洪以南家族有親戚關係,沒想到只是剛好都姓洪。1963年,洪偉賓的阿嬤洪許俸女士在淡水賣魚丸,聽說紅樓要出售的消息,馬上找到屋主議價,原屋主開價二十萬,殺價兩千元成交,但後來洪家卻花了六十萬整理房子。

洪偉賓的父親洪燦星當年剛退伍,進入這棟宛如廢墟的房子,屋內長了樹木,藤蔓攀爬到處都是,曾經有養雞、鴨、豬的屋子,也有流浪漢居住在裡面。一樓外面的欄杆傾倒,紅磚上有被子彈掃射過的痕跡,已經風化隨時有崩落的危險,於是家族整理房子的時候,用了黃色沙漿將紅磚全部包覆起來,整個外觀變成了黃色系,也因此被稱為「黃樓」。

當時一樓出租給大學生,隔成許多小房間,一樓大門入口有個大廳,大廳內放置桌球桌給學生運動休閒,二樓還有撞球桌。二樓是洪家十口居住,木頭地板,走路時還會發出不小的聲響。洪偉賓說,小時候家裡就沒有關過門,學生自由進出,住在附近的鄰居會藉由庭院穿越到重建街,還經常有畫家就直接進入他們家二樓、三樓架起畫架就開始作畫。

洪偉賓的記憶中,從小到大,紅樓就是大家可自由來去的地方,在這棟樓有時風大可聞到市場撲鼻而來的魚腥味之外,魚丸店的師傅工作一天回來,身上都帶有魚丸的味道。由於阿嬤在工作上比較強勢,也經常看到阿公在花園整理,很多人來找老闆,經常把他當成園丁或佣人。

*經濟起飛,阿嬤堅持留下起家厝

1986年,因為小孩長大,二樓木地板毀壞,洪家人搬出,紅樓又荒廢了。這段時間曾經有建商來洽談改建十二樓的大廈,但被阿嬤堅持下婉拒,這幾年一直有建商來談改建,但阿嬤認為這裡的風水好,是他們家的起家厝,而前手屋主洪以南家族產出了多位博士,堅持要保留住這棟紅樓。

洪偉賓回憶他經常要回來巡查,有次發現一隻狗死在裡面,無論用各種清潔用品,地上都還有死狗的痕跡,當他燒紙錢祭拜,打掃後就不留痕跡了。

*黃樓變回紅樓,風華再現

1998年,洪家重新整理黃樓,將黃色的沙漿敲下,露出本來紅磚與石頭,展露出原來的唭哩岸石,紅磚牆面還有彈孔的痕跡,木頭地板改以目前較常使用的輕型鋼,2000年,紅樓重新開幕,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

現在的紅樓,假日在廣場持續舉辦著市集活動,而餐廳用淡水八景意象入菜色、使用在地食材,非常有特色,三樓的景觀咖啡館可欣賞淡水河景,如今河面上已沒有商船、帆船航行,但有觀光船遊河,欣賞兩岸風光,夜裡的紅樓在燈光照射下,更顯得美麗。

1899年起矗立在此的紅樓也歷經了116年的時光,看盡多少商賈起落、文人吟詩、畫家來去,達觀樓在詩人洪以南經營下,後代把「達觀」兩字擴展到眼科醫院的名稱,第三任屋主洪家第三代更成立了達觀樓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兩洪家家族記憶,紅樓也是淡水求學的學子難忘的回憶。




2015/07/05

【台北】大隱陶集的看《親愛的,你好》

在這邊值班,有幾個朋友來探監,還帶了麵包、巧克力等食物過來,我自己怕無聊,還買了一堆零食、水果,為了展現器皿置物的基本功能,洗好之後擺放整齊,美學就在生活之中,就從我們每日使用的器皿開始吧!



感謝牙套阿計,講話漏風還死命回答我的問題,又犧牲了熱愛的美食,這一戰實在拚太大了,祝你成功歪臉轉正,本來就已經長的很正了,矯正牙齒是要逼死誰啊?

下星期日(7/12)與下下星期日(7/19) 13:00-19:30 歡迎來找我。— 在大隱陶集

*《親愛的,你好》

很快的看完一個平凡家庭主婦的故事,其實一點都不平凡,能夠去面對好像無解的問題,我就覺得很厲害了,該書作者還能夠把這段心路歷程寫出來,邊看邊覺得心驚。

恭喜該書作者水瓶子小姐,人生走入了另一個世界。

*20150712


感謝阿尚帶水果慰勞今日代班店長,而且,還帶了不少客人進來喔!發現這些盤子超級適合放水果,放上去都覺得水果好好吃。

2015/07/04

【台北】溫床 NEST,只是一個小小的紀錄

很難得再假日來咖啡館,本來想說周六的中午來應該沒有甚麼人,12點鐘才開門的咖啡館,沒想到 12:02 進來不久,陸陸續續又進來不少,有一人、兩人、四人的客人,12:10 就已經客滿了,我只點了一杯飲料,沒有限制客人用餐時間,日式炒麵等輕食,滿足不想飲食過量的年輕人口味。



我這位大叔好像在這個空間有點格格不入,偷聽著隔壁年輕人的用語,回想年輕時,那個現在認為是美好的年代。

牆上的披頭四海報,雖然目前放的是 Big Black Car 的音樂,但披頭四的聲音仍在我心中不斷的暸繞,迴盪進入我的心中,不曾瞭解那些歌詞背後的意義,只知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美好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心裡永遠是自由的。

*進來咖啡館前,先去了彰藝坊

多次來彰藝坊,除了介紹布袋戲偶,還有他們家的花布背包,跟店長聊了一下,後來有幾個日本人按書索驥來逛,一直說好可愛的產品,我多待了一會,發現開始有想要擁有的慾望,然後背起一些包包照照鏡子,突然一轉神,回到現實,趕快逃離這個地方。好多包包都設計的很有獨特風格,那不知道是怎樣的味道,我想是台灣味吧!— 在彰藝坊

【台北】很棒的參訪活動,來青田七六



今天才知道這個活動是一系列的,原來,我們也是活動之一,了解了一下這個活動主旨,把我們經營中相關的元素特別提出來講,希望來參加的人有所收穫。

http://cida.org.tw/opendesign/opendoors.html

有一些場次還有名額,大家趕快去挑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我覺得這種有主題式的導覽,有興趣的人應該會覺得很有趣,這也是文化局好像走出了舉辦傳統導覽的一個模式,今年算是一個實驗吧!

加油!— 在 World Design Capital Taipei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2015/07/03

【台北】紋鳴號Warming House,解益智玩具

到咖啡館來玩了一個多小時,這類的益智玩具大多解的開,但是很難裝回去。



看書架上的書跟我的書架雷同度很高,看來可以混熟一點,再看看是否可以拿些書過來放。

每次來都沒有別的客人,是我運氣好,還是老闆佛心來?

2015/07/01

《戰鬥吧!書店少女》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之戰/2015

這部戲剛開始幾集,融合了台、韓劇慣用的誤會、惡毒、不講理、勾引、第三者、姊弟戀等各式的元素,後來女主角獲得大家莫名其妙的諒解,打了一場永遠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雖然劇情極度的不合理,不過這也是目前實體書店與實體出版品所遭遇的現況,就算前幾集沒有仔細看完,最後一集的創意不錯,除了道出實體書店存在之必要,書店店員與客人互動很難被網路取代(真的嗎?),長期在書店市場打滾的店員,可以提供給不知如何選書的客人很好的建議,看完了這齣連續劇,好想去書店當店員,當然店員都是俊男美女,而店長是要很有領導能力的。

找一天在到 24小時書店來辦一場閱讀活動吧?

PS. 要我是女主角,照片中這個非常體貼,又能看清楚事情本質的男店員,我應該會飛撲上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