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12/29

【台北】青田茶館的一個午后,閱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青田街的雙數巷子內,在1930至1940年代興建的時候,居住的大部分是高等學校(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的老師,在茶館點了一杯茶品,打開電腦,在原有的木造房舍內,目前是敦煌畫廊。

突然很好奇曾經是哪位教授居住過,上網查了一下是『庄司萬太郎』,曾是高等學校與台北帝國大學西洋史講座的老師,再進一步搜尋下去,發現這位教授的的研究很多,有關近代的外交史、台灣史等等。甚至是後來的學者所寫的帝國、殖民、邊陲文化等論述,都參考了這位教授的論文。我一直查找看資料,竟然兩個小時的時光就消逝,從高等學校的成立,興建校舍、搬遷等等,又看到當年放蕩不羈的高中生照片,這些老師怎樣教育英才,其實還是十分模糊,後來發現高等學校教育出了不少名人,前台北市長、高雄縣長、大法官、醫師等,還有前總統李登輝,也是這裡畢業的。最近出版的書籍,也有很多討論當年的景況。

當然除了台灣人外,更多當年在台灣出生的日本籍,稱為灣生,有幸在青田街散步的時候,會遇到一些老人家佇著拐杖緩慢的行走,有一次朋友的日本同事的父親,竟然就是在青田街(當年為昭和町)出生,帶這位老先生在附近散步,看他在老屋前駐足良久,不好意思打斷他的情緒,那個房間是他小時候的房間吧!後來問了一下他為何那麼年紀那麼大了才回來看他的出身地?他的回答其實有點出乎我意料,他說他其實害怕回來,因為童年在1945年後,身為獨子的他非常不解為何他與他父親還留在台灣,四周的親友同學都回日本了,住在台灣的日子非常害怕,原來他父親的研究是具有經濟價值可生產生質燃料的細菌微生物,當年政府逼迫他留下來交出研究成果。

如今,我們很難體會戰爭的恐怖,但更難體會的是國家間的仇恨,或者種族間的疏離,台灣身處在各國間,從航海時代以來,就是各國必爭之地,我們很宿命很認命的生活在這裡,但很少去生根了解在此生長過各地的人內心真正的想法。換一個角度理解,有時候紛爭不會那麼多。

在青田茶館看著傳統漢式三合院的大門,進入後是日式的木屋,在屋內有時展出西洋畫作、各種特色的作品,坐在板凳內泡著烏龍茶,圍著大桌子聊天,欣賞庭院景致。透過閱讀,了解了以前此地發生了甚麼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更近了。

2014/12/26

【台北】串門子茶館,與國中同學的《茶日子》相遇

永康街鬧中取靜的角落,非假日觀光客還是很多,但是每次進入這間茶館,客人總是在庭院,可能是需要抽菸的角落,整個茶館非常有茶道氣質,但播放的卻是英語慢歌,又感受到另一種溫度。

在櫃檯發現了國中同學寫的書,書內小小的照片讓我確認再三,這幾年來一直有聽到同學的消息,跟我一樣在 IT 產業,但他又研究茶道、禪修等,而且可以融會貫通也談氣、呼吸等,這實在太厲害了,老闆描述著他的長相與精氣神,十分符合我的想像。回頭想一想這個同學小時候口條很好,邏輯能力強,身體感知非常敏感,這樣的書用科學的態度分析,才能夠寫下這些心得。

突然想起來,國中的一次校外教學,我跟同學說想在雲深不知處寒冷的山中居住,每天寫毛筆字,保持手柔軟度。如今,我的書法比國中還要退步,倒是在網路上不斷地碎念,也算有做到當年心願的一部分吧!

書、閱讀、串門子,總會激發出甚麼來!今天的奇遇,在串門子閱讀同學的書《茶日子》,算是大收穫,那麼,應該來找找這位同學一起喝杯茶了!

2014/12/25

馬桶上的閱讀時光

有天接受廣播節目 Callout 採訪,鄰居在裝潢打牆,心想說在哪裡最安靜,於是蹲在廁所馬桶連線講了半小時,講完了之後,小水瓶終於來反映,全家都是便味。希望節目播出時聽眾不要聞到臭味。

在馬桶上讀甚麼樣的書最好?當然是短篇的散文,讀兩三頁就可以告一個段落,讀完了再用力擠出便便,很有成就感。當然閱讀極短篇是極好的選擇,兩、三段文字,交代完一則小故事,結局或許莞爾一笑,有時與人生匆忙的經驗互相驗證,記起了新仇舊恨,來也匆匆去也沖沖,是極好的消遣。

當然有便秘之苦的人,適合拿本短篇小說,不用三天就可以消化完畢。至於金庸、太宰治、海明威、沙特、費曼、卡夫卡等人的作品,則千萬個不適合,而那種數獨、解題的書,適不適合則見仁見智,有時解題解不開,還真的不願意離開馬桶呢!

閱讀法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的歷史,舉凡《製作路易十四》,或是《挖鼻史》、《擦擦史》之類的書,也非常適合放在廁所閱讀,羅馬帝國從泡湯,還有公共廁所,很早就使用了馬桶,還有地下排水道等衛生措施,而且這些馬桶還一排排,有時面對面兩排,羅馬人除了廣場,浴廁真的都是社交場所啊!

逛逛文創賣店,有專賣廁所專用的掛鉤,調在繩子上,避掉廁所的潮濕,也不需要在廁所訂製書架,十分方便。

我在泡溫泉時閱讀齊邦媛的散文《一生中的一天》

十幾年前的冬天,第一次去北海道旅行,每天下榻的旅店,都可以泡熱騰騰溫泉,我帶著齊邦媛的散文書《一生中的一天》,每天讀一兩篇,旅行結束後竟然也讀完了,至於有沒有全讀到腦袋裡面,實際並不清楚。

多年後,同學帶我進入位於青田街七巷六號一棟日式房舍,是我們老師的老師馬廷英教授故居,在這邊聽到了齊邦媛老師也曾經短期暫時居住,也聽了亮軒(馬國光)老師在《壞孩子》書中描述的『錦娘』,一時之間感覺似曾相識,人與地的連結,竟然是透過幾本書串起來,齊邦媛老師書中的第二章『初見台大』,讓我驗證了這幾年閱讀到帝大到台大的故事,也有些竟是在青田七六是故事發生處。

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許許多多在泡湯時的摺痕、水痕,是我在一生中的某一天獨一無二的閱讀紀錄。那個閱讀地點北海道,竟也是移居來台灣研究農業最多的北海道帝國大學教授,從寒冷的北方,要全家移居到亞熱帶的台灣,是怎樣的心情?當年只是抱著來台灣觀光的齊邦媛,竟然就在此教書、退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慨。除了書與書、人與人的連結,地方與地方也神秘的互相連結著。

我喜歡在泡溫泉時閱讀,讀了一半放下書思考,有時候書中內容忘記了,在人生的某一瞬間,書中的內容突然被喚起,有時以為只是巧合,其實是上帝藏好的一條線,讓我們每一天都可以慢慢地循線解開人生的結,摩西真的在西奈山遇到耶和華才訂下十誡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認真的度過每一天。

2014/12/23

【台北】台北書院,書法課與讀書會

這是從國小畢業後,再次去上的書法課,地點就在中山堂的台北書院。應該有三十多年沒有再拿毛筆,李蕭錕老師的書法課簡直就是人生哲學的藝術課,強調要從『寫』中去體會領悟,短短兩小時,非常受用!

印象中課本中的中山堂,多是日本軍人投降的照片。從公會堂到後來的中山堂時代,大家可能很難得去注意到門口還有個洗腳池,以前進入公共場所,怕把塵土帶進去,要先用水清洗才能進入,另外伊斯蘭教的教徒,進入親真寺參拜必定要洗手腳淨身,這樣的衛生教育在今日稀鬆平常,但公會堂蓋好之初,大家還不是很習慣。

有次跟著小水瓶的校外教學到中山堂參觀,導覽老師在前面解說周邊發生過甚麼事情,但小朋友跑來跑去大聲喧嘩,這點讓我非常看不下去,大怒罵人,整班才安靜下來。從歷史來看,從清領時期這邊就是政府辦公室所在,不同階段的政府統治著台灣,總希望能夠從歷史中吸取經驗,邁向更現代文明。

或許從小到大的權威式教育,每次進入中山堂都要尊敬輕聲地進入,幾次的到台北書院去參加海豚飛舉辦的讀書會,每月有一主題,要大家自己找書並分享讀書心得,有時候帶一些牌卡來給大家抽,喝茶配著小點心,能夠在妝點古意的茶空間內與朋友無負擔的分享,實在難得可貴。

在中廊看著黃土水的水牛作品,在這樣生硬有公共建築內,一座古蹟能夠這樣的給眾人使用,除了來看表演,裏頭還有咖啡館、茶館,我覺得裡面若有書店、旅客中心應該會更棒,每次離開時看到大門口練習滑板的年輕人,時光從眼前滑過,從昔日黑白到今日彩色照片,人生一瞬,活在當下最重要。

【台北】雅博客二手書店,巷弄間看人來人往

台大公館附近的書店很多,二手書店這幾年也慢慢往這邊聚集,而且除了實體店鋪,也在網路上賣,甚至有建立資料庫方便大家搜尋想要找的舊書,一般來說,二手書店要到某個規模才能這樣經營,表面上資訊系統好像花費不大,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要維運這些資料與設備,所費不貲。

從雅博客開業開始就經常光顧,本以為這個招牌是賣包包的商標,沒想到這人頭頂上頂著是書,仔細了解後是『愛書人、藏書人到玩書人』,頂著書在歷史漫步的人,應該就是玩書人,要到這樣的境界也真的不容易。

雅博客也經常舉辦與書相關的分享活動,在前面不大也不小的庭院,平常我喜歡拿不太確定要買的書在此翻閱,但也經常被人來人往的年輕人所吸引,無論是牽著小手的情侶,或是拍著籃球溝肩搭背的年輕人,有時幾輛腳踏車經過,或是一群大學生的高談闊論,就好像一副畫,在眼前不斷地變換,這跟打開不同的書本一樣,隨時會帶到不同的世界。

裡頭的裝潢乾淨明亮,書櫃不會太高,空間寬敞,所以沒有很大的壓迫感,沒有消毒劑的味道,也沒有霉味,因為一般二手書都會用清潔劑清洗,多少會有些味道。雅博客有寬大乾淨的廁所,我覺得這是書店必備的設備,不然看到一排排的書,興奮之餘就很想上廁所。

我喜歡旅遊與藝術的書,在這裡都可以找的到,有種大部頭百科全書類型的書,這裡也有些,個人覺得價格過高又不可分冊出售,擺在書架上有點佔用太多的空間,不擺出來又怕客人不知道有這類的書,這對書店來說,真是難以抉擇,幸好有網路,讓二手書找到需要的主人。

2014/12/22

【台北】茉莉二手書店台大總店

文化導覽中有一條溫羅汀的書街,帶大家逛逛獨立書店,有不同主題、型態的書店,順便談一談書街的歷史,或請店長、老闆談一下經營的甘苦,與我從小到大逛書店的過往。

有次想假日挑戰帶大家進去逐櫃逛書架,想說茉莉總店很大,應該可以讓三十個人進去,我小小聲地用導覽耳機在旁邊解說,二手書店的困難是收到的書種很雜,分類不易,茉莉居然做得比新書書店還要仔細。大家看完會在丟出來的書,有時太多又不好賣,要如何克服這些,我想在定價策略與擺放上,有一定的經驗,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但假日人潮很多,也只能在書店外面說明,解散後再讓大家進去看。

從小到大逛小書局,總沒有桌椅可以坐下來好好的閱讀,翻了幾頁當下就要決定是否要買回去,但在茉莉很大方的有長椅讓你坐著慢慢看,有一區要脫鞋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甚至比家裡還要舒服的空間,有時候我就想乾脆在這邊把書讀完就算了。

去咖啡館,經常三、五好友聊天;去圖書館,就是專門要去念書的;去書店,好像就一定要買書,而去二手書店,好像就是有股霉味,書種不多要自己挖寶,分類不怎麼理想要自己找。這是舊有使用空間的思維,打破這樣既定的想法,誰說去二手書店不能好好的讀一本書,只是在這些空間,希望大家還是要遵守店家的規定,別讓小朋友當成遊樂園,談話也要顧及別的客人。

2014/12/15

【台北】台大農業陳列館周邊

經常在台灣e書坐在圓板凳上看書看很久,今日翻閱到了前輩林炳炎出版他二叔林木順與謝雪紅當年去俄國念書,然後與臺灣共產黨創立相關的史料,越看越沉重,我對這段歷史的興趣,先買回去有空再閱讀,只是不知道甚麼時候會有空?


找到好東西咖啡館

台大內外最熱鬧的交會處,就是新生南路側門,出了校門有麥當勞、台一冰店、便利商店、咖啡館、餐廳林立,人來人往十分熱鬧。以前念書時在籃球場、運動場結束後,就會衝出校門去吃冰,或是在考試前坐在麥當勞一整天讀書,貪圖可以無限續杯的咖啡,四周若太吵鬧,還可以拿出隨身聽戴上耳機。

最近附近開有一家在樓上的靈感咖啡,窗外望過去剛好是台大校園內的樹木林立,又有不同風情。

這幾年校門口的運動場下蓋了停車場,門口也多了一個新月台訪客中心,裡面有賣農產品,還有一家『找到好東西』的咖啡館,外觀好像一艘船,裡面動線迂迴,剛好變成一處處耐人尋味的城堡,堡內許多座位很適合一個人來讀書,面對著落地窗外,看著情侶學生一起騎著腳踏車,雖然人來人往十分吵雜,但是置身咖啡館中,聽著音樂,有一股淡淡地甜蜜感。

不過,我覺得最迷人的地方,是隔壁的農業陳列館,四周的涼廊,有挑高的一樓,又可以遮蔭,旁邊的文學院大樓諾大的基地,還沒有開始興建,在農業陳列館的後方走廊視野極好,可以看到四周在帝大成立之初的歐式建築,坐下來好好的讀一本書,即使是夏日中午,還是涼爽,台大校園內的教室已經都高樓化,難得新生南路的喧囂在這裡只剩下一點聲響,看著從帝大發展農業的成果不時更換讓小朋友了解這些發展,其實內容也很適合大人。

這是我靜下來的秘密基地,有時看到大學生在這裡活動,或練習話劇,有時討論功課,看著青春的無拘無束,也想著以前念書的過往,有太多的記憶,我似乎習慣一個人悶著頭專在書堆裡,一起運動打球耍帥的同學,或者捲起袖子經常到路邊捐血車捐血的同學,如今的生活是否順利平安?

2014/12/14

【台北】《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的第一場活動!還有蒙兀兒帝國、帝國玫瑰、亞美尼亞人

*上午

今天算是新書《台北捷運散步手帖》的第一場活動!這條路線的開發,從揪遊台北開始,經過不斷地改良,可以說是巴別塔之路吧!就連我都說不清楚這本書的特色是甚麼?是古今穿越嗎?還是老店介紹,古蹟景點、咖啡館,其實好像都不是,這城市已經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我好像只是一個引言人,給一個主題起個頭,每個人走在大街小巷,腦中自然就會浮現各式各樣的記憶,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

*中午:

慕哲咖啡

*下午:

聽吳德朗老師講蒙兀兒帝國,晚上回家馬上複習了帝國玫瑰

*晚餐:Galbalin' Cafe

以下是法蘭 Frances 在臉書寫的紀錄,我轉貼過來。


攝影:Frances

和遠自亞美尼亞來的美女喝茶,聽故事。

==查資料,試圖打包昨日記憶,請指正==

亞美尼亞Armenia位在於黑海與裏海間、亞洲和歐洲間的內陸國,自古即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相傳是舊約聖經中諾亞方舟在大洪水退去後著陸抵達之處,也許是天意,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基督教視為官方宗教的國家,但上天並沒有特別眷顧它,地處東、西方兵家必爭地的它,千年來命運多舛,羅馬人、波斯人與蒙古人不停地踩踏和侵略,詳維基百科。快轉到近代史,它被蘇聯統治七十年(1922~1991),1991年獨立,這個二十多頭的年輕國家,有個複雜的老靈魂,和台灣很像,我們被日本殖民五十年,上一代受的是日本教育,他們上一代受是俄文教育,所以現今亞美尼亞的小朋友除了本國語文,小學必修的還有英文和俄文,很厲害吧。亞美尼亞被伊斯蘭國家包圍,但全國沒有一個人信奉阿拉,這和以色列很像。認識這個國家的人不多,如同外國人搞不清台灣Taiwan和泰國Thailand,亞美尼亞一出聲常被兩個國家混淆,注意,它不是羅馬尼亞România,也不是阿阿爾巴尼亞Albania。

亞美尼亞土地和台灣差不多大,但人口只三百萬,這也是他們目前只核發給台灣和香港簽證,但不核發簽證給中共的原因,因為之前陸續發生中共人民跳機事件,累計已有一萬五千人下落不明,他們承受不起這樣的社會衝擊,故寧願不賺中國的錢,也不開放簽證。
亞美尼亞產铜,威尼斯聖馬可教堂上方的四匹銅馬,相傳來自亞美尼亞(過程待考)。

按亞美尼亞的曆法1月7日才是耶誕節,耶誕大餐一定要有魚和白飯,魚和白飯代表耶穌(五餅二魚),白飯佐以蜂蜜,四週圍一圈杏桃apricot和花豆(有些像我們的八寶飯呢)代表信徒,過節前,家家戶戶也會在門口塗上蜂蜜,祈願一年的幸福甜蜜。

這是我查到的一些資料
http://trip.writers.idv.tw/2011/09/garni.html

這是老夫子姊姊的紀錄

透過Rose,我們就可以從生活形態了解到亞美尼亞與尤太人的民族習性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她舉例的是一種像杏桃樹的水果,亞美尼亞人是農夫家園定點概念收成自食,而尤太人則四處為家,隨時都以經商為概念,有農產都衍生到貿易或交易商品為主。

2014/12/11

【台北】鴉咖啡,消失的X世代

今天來咖啡館,天花板多了一面旗幟。



我一直感覺,一座大城市或是小到一家咖啡館,書店,所有的東西都是逐年累積上去的,城市的發展永遠不會停止,永遠要有計畫,但很悲哀的,或許台北有都市計畫,但一般的民眾不是那麼清楚。

今天帶我的書《台北捷運散步手帖》來給鴉導(咖啡館老闆),他說他家本來住在大稻埕,搬到仁愛國小旁邊,然後在目前這個大同大學後面的鐵軌旁經營家具工廠,看他的眼神,小時候跟對面鐵路宿舍的小朋友玩得過往,就好像昨日一般。

老台北人,看我的書應該會有不少感受吧?跟一個朋友聊到四四兵工廠靶場旁,去挖彈殼換糖果,或在水圳旁邊抓魚玩水的過往,台北在 1980-90年代發展太快,我們留下的東西不多,一切都只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而跟我共鳴的,也是跟我年紀相仿的人。

目前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也開始警覺與反思,到底我們能夠做甚麼?能夠給後代留下甚麼驕傲的記憶,五年級(1961-1970年出生)這個世代在全世界的政經領袖人才,已經全面的接班,而在台灣只能說全面潰敗,政治界的領袖,多是老人,甚至公務部門的一級主管,難有比較年輕有清新的臉孔。

小水瓶(我兒子)暑假就只宅在家玩電動,要他跟我出去趴趴走也不要,騙他跟我去看了一部電影《一千次晚安》,我想我也那個碎念一族的中年世代,突然驚覺,他目前打電動、看卡通,我的中學暑假也是這樣度過,並無二致。

有次我組了一台電腦,希望他能夠多了解電腦內部,也可以順便讓他知道電腦內的運作方式,怎樣的組合才適合動作型的電動?看來他完全沒有興趣,只是我自己 DIY 的很爽而已。去特力屋買了一堆層架,書房整個改造,把家裡所有的書全部集中到我書房,不要再堆滿全家各處,拉了小水瓶來當小幫手,沒想到我可能給他的挫折感太重,最後還是我獨立完成。

以上,是一個中年X世代的暑假,我從小到大都是在不同的DIY 度過,其實根本不是小水瓶這個世代的童年,父母強加太多自我的追求在小孩身上,也只教出了唯唯諾諾的一代。整個教育體制最混亂的,莫過於家長的意志。

台灣的X世代(約1965-1976年出生的人),是最悲情也是最自由的一代。悲情的是在企業界,往上有長者還沒有退休,往下的年輕人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於是夾在中間不上不下,要承受所有的工作與壓力,做所有的事情。自由的是在思想上,渡過了解嚴,社會思潮全面開放,勤奮念書中提升專業領域,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追求財富,這兩項自由,隨著目前社會制度的不公不義,已經讓人變成絕望,讓年輕人無所追求。

世界各國的總理、首相、總統,還有企業界總裁,X世代已經全面接班,也只有台灣在檯面上的都是嬰兒潮世代出生的人,思考模式當然不同,台灣已經過了那個 DIY的X世代,再也不需要堆積木搞架構,慢慢地從基礎做起。有錢的小孩可以一次買到最好的東西,一次到位;沒有錢的小孩,存錢存了老半天,為了只是一隻頂級的手機。兩者的條件不同,卻有著同樣的消費模式。

摩西出埃及後的四十年,在荒野經過了兩個世代,子孫得以進入迦南地,但上帝並沒有讓摩西進入,為什麼?為什麼需要四十年,這小故事應該給所有人一點啟發吧!

台灣該何去何從?從世代來看,似乎沒有任何交集,我是不是擔心太多,但太陽花學運後,我放下了,希望每個世代做好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就好,每個世代自然會走出一條路,或許我應該繼續DIY,我也應該繼續在電影中尋找答案,永遠活在自己建構的理想世界內。

所以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到了這個年紀,既然無法有領導的職位,大多轉身投入小事業的經營,這也是我看到這幾年的現象。有人說會覺得可惜,但我覺得行有餘力,有點影響力,集合起來也是很可觀的。期待這一波縣市長的變天,能夠有帶入新人新思維的契機,不要再搞老人政治了。

而我,算不算是個老人呢?

2014/12/10

【台北】北投 Solo Singer Life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旅社的關係,比較少人把這裡當成咖啡館,所以平日下午客人比較少?



Solo Singer 是一家老旅社改裝,位於北投的巷弄內,原本是賓城旅社,由幾個熱血的年輕人租下來後,把老東西儘量留存的模式,重新裝修,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設計房間。有人說到北投去住一間巷子裡面隔音不好,又沒有溫泉的旅社,有甚麼特色呢?

其實,能夠融入在地生活,才是旅人最珍貴的體驗。

在北投的巷弄內,感覺有點像是里斯本,上上下下的小巷子,黃貓慵懶地在牆上睡覺,有時看到是石屋,有時是木屋,更多老屋年紀大約是五、六十年,那個年代的公寓有一種風格,洗石子的外牆,天花板有圓弧的壓條,吊掛的電風扇或是電燈孔,也會有一些簡潔的裝飾,這種手工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製造的模具,雖然可以隨著客人的喜好挑選,可是年代一久,物件老舊後,與房子就顯得格格不入。

我們需要美學,日常生活的美學,以前的人並沒有比現代的人更有美感,但為何以前的房子都比較漂亮呢?

在這裡有一隻慵懶不怕小孩的貓,每次來都有鄰居小朋友在放學的時候會路過一下,摸摸貓跟牠打招呼,寧靜的午后,旅人已經出門晃蕩,有時會有不想出門的外國觀光客在此看書。傍晚,附近的住民開始煮食,生活的味道在我們眼前上演。

2014/12/08

【台北】新月社,邱建一老師的藝術天地

來到新月社新的基地上課,看到整個教室三側的牆面,滿滿的書,我把這邊視為除了上課之外的秘密閱讀基地。

與邱建一老師認識,是因為《西洋美術小史》這本書結緣,當時這本書要再版,我很高興參與了插圖插畫的說明寫作,而邱建一老師補充了後面的當代藝術的章節,書出版的時候,我當時負責咖啡館的講座,就請了邱建一老師來演講,當時我坐在台下,好像中學生,很怕被老師抽問藝術史,答不出來或答錯,就要被處罰,整個場子有夠緊張的。

這幾年一有空就會去上邱建一老師的藝術史課程,活潑生動的講演方式,用現代語言帶大家回到過去歐洲繁華的年代,經常聲歷其境,對西洋藝術史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想法。

新月社四周有不少咖啡館,後面還有一些餐廳,幾家雜貨店,一個新舊交融與交通交會的地點。很高興在這樣的地方有家滿是書架書本的教室、基地,藝術史不是多麼高雅難懂的歷史,從歐洲貴族以降,往下延伸到中產階級,一般庶民百姓都可以接觸。

希望大家多多來這裡,喝杯咖啡讀本書,我已經忘了當年為何會接觸藝術史?但閱讀越多畫家與畫作背後的故事,透過現在的網路科技找資料,越覺得有趣,歷史雖然不會改變,都可以補充各方觀點,挖掘出更多藝術家並反映當年社會現象。

2014/12/05

【新北市】坪林圖書館,看的到深綠透藍清澈見底的小溪

窗外看出去是新店溪河景,深綠透藍清澈見底的小溪就在眼前緩緩地流動,還有幾隻白鷺鷥棲息,雖然前面是條馬路,平日行車往來並不多,候車亭總是有一些人在等公車,平日老人家居多,拉著菜籃車出來散步採買,對岸的茶園呈現出一幅美麗的景象,如同置身畫中。

圖書館的書很新,也很乾淨,我想平日來的客人應該是零,桌上還有插座可以充電,用筆電、平板查資料都很方便,簡直就是人間仙境了。

因為坪林產茶,圖書館的館藏特別有茶產業相關的書籍,以前總覺得坪林很遠,但是從台北開車過來,不到二十分鐘就到了,來往的公車班次也很多,我想無論平日或假日,圖書館都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平日偷閒來一趟坪林,在圖書館待一個下午,即使只是望著窗外發呆,都很棒。

到圖書館,我覺得最划算的是來閱讀期刊、雜誌,一本雜誌挑出有興趣的主題,花的時間並不多。希望雜誌社別介意我這樣推薦,若考慮到更多圖書館閱讀者的需求,多建立一些不同主題的索引方式,搞不好可以讓更多人搜尋到所需要的資料。

平日遊客不多,還是有幾台遊覽車經過,幼稚園學生的校外教學,大陸來的觀光客在外頭路過,但在圖書館室內是屬於自由工作者的社會觀察,還有一方透過書中閱讀所出現的小天地。

2014/12/04

【台北】歷史博物館,在植物園旁閱讀歷史

歷史博物館經常舉辦特展,貴鬆鬆的展覽,但卻很少人進去二、三樓的常設展,三樓旁側有「荷風閣」可以眺望植物園,也可以在這邊拿書靜靜地閱讀。

日本時代,南海路植物園原來是「台北苗圃」一部分,旁邊有建功神社、台灣工商品陳列館、台灣教育會館等,植物園裡面還有欽差行臺。從清末的台北城內,日本人把城牆打掉,這座都市像四面開展,在城南建了有農業研究、宗教神社、教育機構、商品展覽館等許多中、小型公共建築,到了1950年代後期,逐步規劃為「南海學園」,也就是植物園、歷史博物館、科學教育館、公務機關的所在地,後來周邊衍生出的郵政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等。

以前的建功神社,目前是教育資料館,就在歷史博物館隔壁,本來是拜占庭圓頂的設計,鳥居、參道、石橋與庭院,充滿了漢、和、洋的混搭型態,建築設計者是井手薰。現在的水池與石欄桿是原物,最底端的建築物內的圓頂,也是原來的結構,但是已經重新彩繪,只是外頭看到是中國式的圓頂,與原本的拜占庭式大不相同。

有次去歷史博物館看西湖展,想起了幾年前去西湖一遊,新的雷峰塔還在建築中,大陸蘇杭的觀光建設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做民間故事的神話再現,白蛇傳只是一個傳奇故事,但是大陸人可以把許仙的古墳給找(造?)出來,也可以把白娘娘壓在雷峰塔底的遺跡給標示出來,我想也相當的不容易,我看著旁邊建功神社被改造的樣子,再想到西湖雷峰塔,格外的諷刺。

翻出了小時後全家出去玩的照片,總覺得要到植物園玩是很長的路途,搭公車要坐很久,假日要一早出門,然後太陽下山才回家,已經完完全全忘記了去參觀了什麼,只記得走路走了很久很酸,沒有椅子坐,擠公車很累頭暈,有時口渴吃冰淇淋又滴了滿身都是。因為留下來的照片不多,看這些照片讓我格外的懷念。

那是個冬天的下午,到了歷史博物館已經很累,我幾乎閉上了雙眼,博物館的門口有個小水池,現在還是一樣的景象,總是有很多魚在此鑽動,有時還會看到烏龜,我們總是坐在石頭上看魚。現在回去歷史博物館,那個水池變的好小,博物館前的兩尊石獅子還坐在那邊,那天很冷。


2008.2.24 沒有荷花的荷花池,即使很冷,水中的生物仍然盎然

我繼續翻著老照片,能找到與小時候一模一樣的背景照片已經不多,再喝口紅酒吧!很多事情在搖搖晃晃中就這樣度過一些日子。

2014/12/03

【台北】怡木庫房

今天運氣很好,一進門遇到工作忙碌的老闆。這兩年一直都沒有出版咖啡館相關的書,很沒有動力再踏入喜愛的咖啡館。



其實會知道這個地方也是朋友來買家具逛進來的,我會常來也是因為客人比較少,可以專心的在這個空間寫作,老闆是裝潢設計師,所以空間的規劃使用很徹底,閣樓小房間也兼具童趣,裏頭的空間非常哈利波特,利用挑高設計出許多的包廂,讓我覺得置身森林樹屋內。店內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木製家具,不要以為只是擺設品,這裡的家具大部分都可以買回家的。

有客人問:這些桌椅真的可以買回家嗎?答案是肯定的。

小時候喜歡畫畫的題目就是畫自己理想的家,我不是畫機器人裡面是住家,就是畫大樹上有樹屋,可能是小叮噹(兜拉A夢)看多了,只規劃功能性的房間,而缺乏實際執行的可行性,到了怡木庫房,感覺老闆就是一個夢想的實踐者。

在這裡適合舉辦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活動,人少一點可以在小包廂,人多一點可以將桌椅搬開,我想這就是設計師的魔法,跟一般的咖啡館、茶館設計不同,要進門的人需要按門鈴,或許第一次客人不敢進來,但習慣後,反而覺得這邊像家一樣有安全感,

難得的一個午後,我安靜地讀完了《東京圖書館紀行》這本書,自己沖了幾杯阿里山高山茶,滿室的木香味,雖然置身都市水泥大廈內,卻如同在森林迷宮中。

老闆帶我去參加附近一家藝廊咖啡館的社區活動,讓小朋友利用傳統菜市場的鐵門鐵皮圍牆上作畫,整個下午大家玩得很愉快,讓社區參與美化的工作,在台北市讓社區能夠參與的活動就不多,一直覺得台北市民都是冷漠的,但這個活動我看到了大家的笑容。

牆上打著 1968,讓大家猜猜有甚麼意義呢?老闆說她要出去接案賺錢才能養這家店,所以很難得遇到她,就算遇到了,也是絕對猜不出老闆的年紀的。

2014/12/02

【台北】王貫英紀念圖書館,過於喧囂的孤獨

每次到圖書館,一坐下來就想到高中時代,每天到圖書館念書的過往。

我高中念延平中學,是個每天除了念書、考試外,就沒有其他的目標,當然同學間會互相挖苦、搞怪、打球運動等,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放學後或假日去圖書館念書的時光。跟女同學傳紙條,請圖書館的管理員佔位置,除了高中生還有大學生,要準備考試的社會人士,共處在諾大的圖書館,年輕男女打情罵俏,女同學被男人盯著看覺得是色狼,或者誰有跟誰有了怎麼樣的過節,感覺跟學校是一個不太相同的環境。

來到王貫英紀念圖書館,在一樓的展覽室,看到好多獎狀與書信往返,了解到王貫英透過拾荒積蓄,捐了好多書到海外,一輩子忠黨愛國,只有小學學歷,但毛筆字確寫的非常漂亮。

王貫英,1906-1998年,1949年來台,一生有大半的時間都在台北度過,1976年起跟里長、出版社朋友合作在中華路附近租了地下室來當圖書室,幾經波折後來在中華路二段301號的地下室,租下了公部門的地方開設圖書館,但這個地下圖書館經常積水,到了晚年即使他臥病在床,還是心繫著書本與圖書館。

1999年,為紀念王貫英,在汀州路的市圖改名王貫英紀念圖書館,不能在原來的地址附近開設圖書館,是有點遺憾!如今也無法了解每天騎著三輪車出去拾荒,又要讓大家來念書的心情到底是如何?

我總會想到《過於喧囂的孤獨》這本小說的主人翁憤世忌俗的在地下室努力的做資源回收,卻同時飽讀詩書,與王貫英一樣有著熱血沸騰的精神,看著他八股的革命精神,雖然今日來看不合時宜,但用於閱讀這件事情,卻是令人感佩的。

王貫英紀念圖書館館藏的主題是以旅遊為主,這邊有整套的寂寞星球,自助旅行非常實用,每個月來這邊看一下新進的旅遊雜誌、國家地理雜誌等,安靜享受這樣的閱讀空間,很有幸福感,即使不能出國玩,看完書就好像出國旅行了一趟。

2014/11/27

【台北】後門咖啡,社會科學的夢想實踐地

2013年的暑假,後門咖啡剛開幕,轉眼一年多了,至今來觀察來訪的客人有哪些?除了不少年輕人來,還有一些貌似老師的長者,本以為這一類的客人音量都比較大,沒想到大家都是來讀書,甚至是安靜地看著平板電腦。

我開始回憶我大學的暑假在做些甚麼事情?

1. 出野外
2. 環島旅行
3. 打電動
4. 租錄影帶看電影
5. 啃金庸小說

現在的年輕人,暑假到咖啡館討論社會、政治情勢,在這邊的文宣品與相關的活動,可是具體參與實踐社會運動的最佳方式,比我當年學生時代的暑假更有意義,後門咖啡變成一個具有人文精神、革命精神的咖啡館。

位於台大後門的復興南路上,在台北教育大學,還有在科技大樓捷運站周邊,這兩年來開了不少家咖啡館,後門咖啡的揪團投資人蘇碩斌老師是重要的推手,我很久前請他到圓環文化工作室演講,風趣的言談中讓大家了解台北的前世,題目是《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從後門咖啡所舉辦的活動來看,除了社會運動的討論之外,還有先吃了再說的農產品活動,夾雜著一些土地的聲音。

蘇老師目前在台大文學院任教,念的是社會系,是我大學時代最喜歡去選修的科系,除了美女同學多之外,這些社會觀察的課程,跟我念的理工科截然不同,可以拓展視野,也可以增加同理心,希望可以再多繼續修習這樣的學科的機會。

看到不少同學在此討論作業,書櫃上又有很多社會觀察的書,來此喝咖啡的也多是年輕人居多,很多同學一個人看著原文書,兩個人聊生活困境,像我這樣年紀的大叔很少。不過,我也發現了還有另外一種人,比我年紀更長,我要喊人家大叔的歐吉桑,感覺起來是教授、老師,帶著草帽優雅的進來,點杯咖啡、點心,然後在筆記本寫著文字。也有歐吉桑跟年輕人討論很學術的事情。

這個一般在咖啡館不容易有這樣的現象,我總會自行的對咖啡館分類,星巴克、怡客這種連鎖咖啡館,會有上班族、銀髮族這兩個族群來消費聊天,但不會跨族群聊天。這樣的獨立個性咖啡館,除了年輕人外還有些自由工作者,總是自己拿著電腦工作著。而同時容納兩個世代互相討論的空間,這是第一個發現,期望這樣自由的咖啡館可以開啟我們社會很不容易的世代對話。

2014/11/25

【台北】七三茶堂。巧遇 SONY QX1 的活動

燈光打得很好,很雅致的喝口茶,伴隨著牆上的藝術畫作,瞬間有氣質了起來,客人也成為了一幅畫中,看著窗外不時有人車走過,一幕幕日常生活的戲劇上演,自己也是劇情的一部分。

一進門巧遇到知名相機品牌的活動負責人在地下室辦活動,曾經帶領也參與過這樣的會員活動,主辦人請了文化導覽與攝影老師輪流講解,攝影時融入歷史情感,應該可以拍出更多好作品吧!

進門看到傳統腳踏車後面拉著一個賣茶攤子,七三茶堂名稱的由來「倒茶七分,剩得三分人情。」,雖然創辦人原先是從事電子業,整體裝潢也很現代,但卻不失人情味,看到茶杯、擺盤擺在桌上,啜飲一口就覺得到了鄉間茶園間,那樣有味道。

附近原是松山菸廠、台北機廠,也有一些小公司在此住商混和的巷弄內,因為松山文創園區的開發,這個巷弄頓時熱鬧了起來,記得幾年前還不是很熱鬧的時候,夜晚看完吳乙峰的紀錄片,在頂樓上討論社會現實面,我們該用甚麼樣的態度看這些事情,大家話家常,但是心情卻沈重了起來,走在只有幾盞路燈的巷弄間,一直思索著吳乙峰的話,他紀錄過九二一的《生命》,還有其他如《月亮的小孩》、《秋香》等,我們對待社會弱勢者,到底是要用甚麼樣的態度呢?

如今,台北的街頭巷弄,一家家店開起,街上也多了來往的腳踏車,都市更新後一棟棟大樓建起來,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擁擠,房價也高不可攀,除非房子是長輩留下來的。此時來往的上班族,提著公事包臉上沒有任何表情,我脖子上掛著大相機,對著行人背影,紀錄這一幕幕城市的光影,我腦中浮現了以前在松菸上班的鄰居伯伯,數十年如一日敬業的上班日子,也看到台北機廠維修工人學習攝影後詳實紀錄的照片,每個人都這樣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生活著。

我喜歡在茶堂的落地窗邊,看著來往各樣角色的人走過,我很難看透每個人擔心的事情,再喝一口茶,人情味不會那麼快滲透到每個人心裡,但讓我們更有同理心,去面對這塊土地日常生活的人。

2014/11/18

【台北】The Who Cafe 框影咖啡

這家咖啡館,在我一歲時居住地方的正對面,很奇妙的感覺,當時晚上看窗外有鬼影的夢境,今天看窗外,看到我小時候一個人在房間玩耍,往上看到101大樓。

今天跟飛鳥玲子會面,我已經忘了當年認識她時候的匿名,經過她的提醒我才記起來,是不是也有叫愛麗絲的年代呢?在那個喔喔個人訊息直送的ICQ流行之前,架設網站還是門檻很高貴的時代,大家習慣收發eMail,於是個人電子報非常的興盛。當時我寫下軟體系統開發的周記:豬頭經理的故事。年輕氣盛的我把工作經歷心得完整的呈現,今日來看很犀利但缺乏了人文的關懷。

我們共同歷經了網路大爆發到泡沫的年代,2011年我離開了資訊公司,她雖然換了不少工作,但某種程度還是在同樣一個產業工作。

聽她講了學習命理之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歷年來發生了相同的情況,但今日來看她看開了很多,也豁達了許多,或許是命理給她的收穫,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是教訓,我們也聊了一些共同的朋友的家庭問題,這十幾年真的不算短,我們都有了點年紀,人生的歷練到底留下了甚麼刻痕,沒有親身體驗,別人看到的都說不準的。

我拿了一組牌卡,臨別前抽了一張,很精準的訴說著我現在的狀態,我想這是我要面對的課題。

找老朋友到咖啡館的活動,雖然今天是覺得頗為沉重,但也是最自在的一次,雖然暫時沒有那麼多時間繼續找老朋友敞開心房,但這活動一定會持續抽空找朋友聊聊天。

2014/11/12

【台北】AGCT GROUP

一個下午的窗外景色,伴隨著有點重的輕音樂,室內的噹光反射在窗戶,毛毛細雨盡收眼底的讀書天。



上午有一個導覽,是高中生的老師帶學生來,其實根本分不清楚哪個是老師,哪些是學生,現在的學生太成熟,而老師看起來太年輕,不過,很簡單的辨認方法,老師最用功。這位老師還出作業給學生,有的題目我都答不出來。學生連筆都沒有帶出來,覺得這位老師實在太用心了,很想跟她換名片,可是我又覺得可能會被學生笑而作罷!

聽起來像是很難溝通的學生,但其實還蠻乖巧的,有幾位一直很專心聽講,反而是我一直跳針,一直不斷地要強調重點,我想我犯了一個填鴨式教育的錯誤,很棒的老師已經帶大家出來走走,應該就讓學生多多體驗就好了,而不是要我一直要他們背重點。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社會,我也學到不少,謝謝這些未來要服務我們這些老人家的學生到訪。

以前高中時代,很流行的重金屬搖滾音樂,在現在有了些變化,當年我總是帶著隨身聽,在圖書館念書。如今在溫州街的咖啡館,我看著窗外的人們來來去去,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中生又浮現在我腦海,年輕氣盛的討論著政府組織、社會如何再造,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今三十年過去了,社會還是依然如此運作,當年還有夢的青少年,已經變成了只能重聽當時的音樂回想著那時的時光。

一家放了一些衣架與新潮服飾的店,還有許多的文創產品,我無法具體描述與定義是怎樣的一家店,但卻是讓我一再思考與自己獨處的一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