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4

《一路向南》

今天導覽臨濟護國禪寺前,想說再來講一點點台北新四國遍路,結果搜尋到跟我同屆同學(真是沾光)在雜誌上一路向南的專欄。

想說這本書也買來躺在書架上很久了,趁今天一口氣讀完!

看同學的經歷,實在非常佩服有人願意投身這一個科別,通常我們認為的醫師都是與社會脫節的,能夠專注在自己所學與社會互動,加上是用"雙腳"走出一片天。

能夠分段走完台灣西半邊,隨時走去看古蹟,了解古蹟背後的故事,有時是去找朋友,有時跟朋友一起走,有時隨時跟路上的人攀談,這樣的旅行恐怕或許一般人也可以做到,但是要能夠同時能夠看到這一路上的"過往歷史",這才是真的不容易啊!

孟東籬的《素面相見》,自序中就有描述台灣的街道,作者發心要『走遍』台北,在寒風苦雨中每天走三四個小時,大致走遍了台北,但等他要整裝南下的時候,開始氣餒沮喪,因為走出台北到處都在造橋修路車擠喧囂,重點是沒有行人容身之處,而且也根本沒有行人,這是四十年前孟東籬所見的台灣,至今,我也覺得孟東籬描述相去不遠。

我寫了幾本有關台北的書,但每每要跨出台北,我就開始躊躇了!感謝透過徒步的作者同學,給我們看到台灣的歷史。我今天看了兩回,就想好好的慢慢看,一次看完真的太浪費了。 — 與 Erin Wu 。

2022/09/23

【台北】燈塔行,北齋的不解之緣

今天社會系的同學說要去聽他以前工作長官的演講,於是愛對路的我就出現在敏隆講堂了。

十幾年前在大公司上班,白天到處開會,假日攤在床上,心靈十分空虛,於是常利用周間的晚上聽演講吸收,當然敦南的誠品講堂是最經常光顧,只要是系列的講座,我大抵上都會報名,可以有不加班的藉口,也想多吸收工作之外的知識。

從文學、電影到建築我都有興趣,到處聽演講開啟了我人生的另一扇窗。

今日重溫二十年來聽演講的經驗,不知道是頭腦轉得很慢,還是真的沒有接觸吳爾芙的小說,我只看過電影時時刻刻,也只在倫敦的高登廣場公園待了一下,今日來聽詹偉雄的燈塔行,簡直是燒腦,而且一路講到了晚上十點多,一回家就躺下來呼呼大睡。

看過許多有關燈塔的電影,會不會跟這本經典小說都多少有點關聯呢?感謝詹偉雄帶我們讀書,書好像永遠讀不完!

2022/09/17

【台北】我對於味道的記憶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個榕樹樹屋,就想到龍貓撐傘等公車的那個畫面?是我太跳痛了嗎?

現在金華街135號的公共澡堂已經部分修復,經營的商店在浴池放置了薰衣草,符合販賣香精油的布置。不過這個榕樹攀爬在屋子內外,到底是要成為我們歷史的一部分嗎?

之前澡堂廢置,金華麵店在前面開業,榕樹也成為攤子部分遮蔽,2013年4月,曾有公民團體來清潔打掃這裡,用強力噴水柱,仍然無法清理磚牆上長年的油汙(新聞搜尋關鍵字:盼保存華光古浴場 市民自主為歷史建物洗盡鉛華)

轉貼新聞部分:

***********

參與的居民朱博安在心願卡上寫下:「現在看見的這片風景、這些味道,都會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如果大家現在的努力,可以讓這裡留下一點點痕跡,不僅僅是為了我的回憶,而是能夠讓大家理解這是與自身相關聯的。」

***********

若談到我的部分記憶,是每次開車經過這裡,都會有很多計程車司機停車休憩,肚子餓了就在麵店溫飽一碗麵,一下子又能去載客,但因為周邊沒有公共廁所,所以榕樹成為了最天然的廁所,金華街這一段到處聞得到一股濃厚的尿騷味。

印象中有次找不到地方尿尿,我也在此留下了味道。

而今,古蹟修復了,那股味道也消失了,香精油商店進駐,浴池變成了薰衣草,目前,我還說不出我的領悟。

金華街與杭州南路的路口,擁有各黨各派的競選看板,其實也跟旁邊的古蹟活化,沒有任何關聯。

2022/09/16

【台北】THE COFFEE ONE 興波咖啡 SIMPLE KAFFA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

這家咖啡館是興波咖啡嘗試以得獎咖啡豆來提高整體價格,並強調在桌邊服務,讓產地到桌上一杯咖啡,充分讓人了解。

這棟建築被火紋身過的歷史,還有後來為何變成玻璃屋,可能在外面有些的說明看板。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是歷史建築,這是這排金華街旁的有圍牆的遺址,但於這一排商店的經營方向,完全無關。

去脈絡化,變成我們對於古蹟經營再利用不得不的特色?

最近CAMA「豆留文青」松菸鍋爐房開幕,感覺有點像是東京清澄白河的咖啡館,一邊烘豆一邊當成咖啡館,這股潮流也是CAMA展店的特色,剛好有設計一些咖啡教學,符合傳統鍋爐房開火的烘豆個性。

回到臺北刑務所官舍,這個比較負面的文化資產,從日本時代想要開創一個現代化的獄政體系,這邊居住的是統治階級獄政體系的公務人員,而戰後也變成了司法體系公務人員宿舍,爾後的華光社區,或者因為金華街比較寬廣,而變成麵店、牛肉麵、包子等小吃攤位聚集,計程車司機喜歡很快速的吃飯後繼續工作的穿梭之處,甚至也有許多骨董商店在此營業。

以上很快速的說明這邊的變遷,從比較低階的公務人員宿舍,與小黃司機吃飯休息處,轉變為高價咖啡館,我想這也是活化修復的成本要轉嫁到消費者所做的選擇,但這樣的活化方式變成了現在看到的結果。

真的沒有辦法解決"去脈絡化"的問題嗎?

我覺得中間應該有更多的平衡點可以做,法國的食農教育,大廚師會到學校教小朋友認識食材。這樣的空間,在不同的時段,或許可提供給社大、學校教育用途,或許也可請業主提供相關的教育活動,表面上看起來是付出人力成本,但長久可以增加認同感與再利用脈絡的連結,長期來看反而是有利的行銷活動。

期待這樣的古蹟,能培養出更多古蹟愛好者,也創造出更多咖啡喜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