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日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8/15

《英國住宅》

《英國住宅》

很喜歡看從田野調查整理出來的書,以往看建築相關的書籍,都是從上而下,分章節分時代,給一堆定義,文字硬生生的難以咀嚼。

日本有不少這樣類型的書,自己去拍攝踏查,口語式文字,分章節的時候又會符合教科書的說法再來驗證,每次讀完都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這類的書籍很適合導覽老師,面對一棟老房子或是一個建築的片段,如何讓大家在很短的時間把建築史介紹給大家,這種書非常的適合,而且把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小小的台灣竟然有來著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英國風佔了不少!

而且這本書還介紹不少英國電影,看了這些電影,又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啊!

2021/07/25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聽到這個人的名字,「負建築」這三個字就冒出來。其實看了很多這位建築大師的作品,總覺得會加上自然的建材:竹、木、玻璃、石頭等等,讓建築在風、水之中有了聲音,在光、影中有了時間。

隈研吾的確是把日本的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建築連結起來了,他的作品好像是一座時光橋。

這次東京奧運的主館新國立競技場原本由女性建築師札哈·哈蒂的團隊獲選,但後來成本太高了,整個重新來過。隈研吾團隊、伊東豊雄團隊兩方案候選,2015年12月22日由隈研吾團隊拿下設計案。這次的概念是神宮外苑的林木,場館以「木與綠體育場」的理念,廣泛使用本地天然材質,壓低建築高度來減弱其存在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但,有時經過隈研吾設計的建築物時,都怕大風吹過東西掉下來砸到人,不然就是頭撞到會受傷。

2021/06/30

東大特訓班2(龍櫻2)

這部連續劇相隔了16年,這些壞學生經過阿部寬的特訓後,有的從太妹變成了國民老婆,有的變成了詐騙師,有的壓力大到自殺,這一切全部都在這一季的東大特訓班得到了解答。

2021/06/28

《徬徨之刃》



竹野內豐從2009的電影版飾演警察,前一陣子的《鴉色刑事組》的法官,這回飾演被姦殺少女的父親,把殺人心情詮釋得十分到位。

前兩集覺得竹野內豐流出的冷汗,比在大雨下淋雨還要多,本來覺得實在太Over 了,但是看到石田百合子出現了,真的是十分稱職的配角,把整部片看完了,回頭發現原來竹野內豐演出過同部小說中的年輕警察,會不會十年後,他會再度演出那個提供內線的警官呢?

矛與盾加上天平,似乎永遠無法解決社會上所有的問題。

《舌尖上的外交》

《舌尖上的外交》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啟了宴會外交,極其使用歐洲各地的美食料理模式,在1880年代的鹿鳴館時代到達顛峰。

這本書內有熟悉的李鴻章,當時與伊藤博文在馬關(下關),到底是吃著甚麼樣的食物呢?兒玉源太郎打贏日俄戰爭後,用甚麼來慶祝呢?

2021/06/27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看這本書好像回到日本那些地方散步,而且發現日本好多"移築"的案例,作者也很仔細地說明移築或是整修的時候,那些地方被改變了。

一開始的札幌北海道大學與仙台東北大學,這部分與農學校到帝國大學,東京與札幌的自由主義思想,其實是有影響到後來的台灣大學的學風。這些精神性的思想方式,除了研究師生的脈絡之外,看著坐落在此的建築,或許也可以找回一二吧?

看著這本書的內文,依照著地圖行走,其實有時候會沒有感覺,但是透過Google Maps 的 3D 功能,可以完整的看到建築的樣貌,時光,彷彿在我眼前流過。

2021/06/21

《京都美學考》

《京都美學考》

這本書翻閱了很久,如同做瑜珈一樣,要靜下心才能看得進去,反覆翻閱了又有不同體會,千年京都留下來的建築細節,都經得起時間考驗!

第一篇文章:京都的街道,眼睛的記憶中就說京都的復興,是靠著快速吸取與明治維新同一時間強襲而來的西洋文明,包含琵琶湖疏水道的開鑿、發電廠的建設、染織產業的近代化等,人們發揮了古都培育出進取的精神。

的確,所有的事情,只要拿出京都的精神,精益求精,沒有甚麼事情是完成不了的!

這本書的攝影,很快的讓我進入了壽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書中的世界,這本書中照片的光影,代表了京都老房子的晨昏四季。

《龍櫻2,東大特訓班》

龍櫻2,東大特訓班

原來考上東大,不只是要會念書,人品、團隊合作,才是最重要。

2021/06/13

《怪獸大阪》

《怪獸大阪》

我喜歡這系列的書封設計,從京都、東京到大阪,清志老師這一系列的書籍的封面非常正確的表達那座城市對外呈現的表情。

從小到大看清志老師的都市偵探系列,有時候每天經過都不覺得奇特,透過他的說明才覺得這樣的景象非常神奇,原來我們這座城市伴隨著我們的許多"怪"東西。

我去大阪也很多次,總覺得大阪人跟台灣人幾點說不出的神似,但又說不出來為什麼,看完了這本書有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小到大台灣許多遊樂園與建築的流行,他的血緣是來自大阪。

我喜歡的書是一下子就可以閱讀完的,並不是內容不夠多,而是文字簡練生活化,親身體驗的內容,看似容易,其實是清志老師多年的結晶。

2021/06/07

《第三次殺人》《鴉色刑事組》《王牌冤家》

《第三次殺人》《鴉色刑事組》《王牌冤家》

我竟然看了三次《第三次殺人》,是枝裕和的電影都很耐看,看到三分之二都還以為是懸疑片,看完結局後,原來這位殺人嫌犯,是利用法院的制度殺了自己,這就是第三次殺人。

三次,這部片還加上了三代的糾葛,律師福山雅治的父親是法官,他很後悔當年沒有判這位嫌疑人死刑,而去北海道找了當年逮捕嫌疑人的警察,他說這位嫌疑人像是一個完全沒有感覺的容器,也完全沒有犯案的動機。

老一輩的法官、檢察官因為師生的共犯結構關係,最後把嫌疑人判為死刑,在年輕一輩的檢察官、律師心裡覺得驚駭但也無法改變這樣的行為,但是在福山雅治這位稍有經驗的人,表情堅毅但也非常的無奈,他到底要認同他父親的判死,還是要認同這位嫌疑人的行俠仗義呢?同樣的故事在連續劇《鴉色刑事組》具體的呈現,到底誰要當烏鴉呢?

這部片有跛腳的女兒,還有對父親性侵女兒視而不見的母親,許多同理的的連結在福山雅治的心理,產生了這幕冰天雪地與《王牌冤家》神似的畫面。

看了這片除了無奈之外,也感嘆我們是不是也活在一個大的共犯結構中呢?

2021/05/30

是枝裕和《真實》法國版的東京物語

是枝裕和《真實》法國版的東京物語

台灣人或許會自豪侯孝賢許多的經典電影,是枝裕和也大方的說侯孝賢是他的老師,但我覺得這些導演的共同老師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有他自己的視角,東京戰後快速的復甦,城鄉差異無限的擴大,新幹線的開通,二代的糾葛在快速現代化中浮現,這是《東京物語》要描述的現象,小津以獨有日本榻榻米的視角來詮釋,到了東京就用小住家小家庭的視角。

是枝裕和有甚麼創新呢?看過了《小偷家族》《海街日記》等,他已經脫離了小津的慢視角長鏡頭,開始很近的視角呈現演員的表情改變,這點到了法國片《真實》,開始用側面視角,一進一遠變成他的獨特風格。從《空氣人形》的飄浮,超越了侯孝賢的《紅氣球》,我想這次是一個定錨,也充分了表現與日本大不相同的傳統文化,微微的呈現法國與美國的不同,但重點還是母女腳色扮演的衝突性。

所以這位老演員凱撒琳·丹尼芙演的到底是自己,還是演的是母親,或者演的是任性的女兒,也呈現眾多的矛盾,而最表現最獨一個性的,應該算是茱麗葉·畢諾許,整部片雖已女性為主,但眾多男星不同的腳色,也讓人感到法國文化的多樣性。

是枝裕和的親情,已經跨出了一大步,台灣導演可以呈現不同國情的人,我想是李安莫屬了。

2021/05/23

《深深地戀愛》

《深深地戀愛》

看了雖然很想去海洋博物館參觀,也很懷念可以在深海海魚旁喝咖啡,或是夜宿在這樣的地方。

這部片我覺得最厲害的,是圓形的家具!

圓形的海洋觀景台是最醜的,圓形的加濕噴霧器、圓形的燈飾、圓形的水晶燈、圓形的蠟燭台、圓形的飲水機、圓形的杯子等等。

害我在購物網站又買了噴霧加濕器!

2021/05/11

《來杯咖啡如何》

《來杯咖啡如何》

類似深夜食堂說故事的方式,從第一集開始,無論故事多精彩,我的目光就只有在這個黃銅關節手沖架上面,每看完一集就上網找找哪裡可以買到。

由 The Coffee Registry 所設計的黃銅關節手沖架,英文名稱為:The Curator Pour Over Stand!我不知道怎麼翻譯這款手沖架,google 給他一個很美麗的名字:策展人倒在攤位上!

第六集這位大叔教咖啡的第一課是去釣魚,他覺得心靈中有餘裕,才能製作出一杯好咖啡,細細的品嘗吃進去的食物,只要發現不對,就要找出原因,這樣才是學習好咖啡的第一步!

這簡直是太經典了,從小到大我們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把各式各樣的活動填滿了我們的時間,沒想到要製作出好東西,必須要有"餘裕",剛好這兩個字是我兄、姊的名字之一。

所以,我實在太幸福了!

等我訂購的手沖架來,再來分享如何利用餘裕製作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2021/05/06

《器與美》

《器與美》

喝茶、喝咖啡、吃飯喝湯吃料理,器物到底重不重要呢?

從小到大,從美國來的麵粉袋變成內衣褲,中山裝,大同陶瓷器,這些其實都是器。小從裝醬油的小碟子,大到可以裝入很多人的大巨蛋建築物,都是器物,都是一種容器。

所以,這類的器物,與其說只是一個介質,不只是物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茶器在人類文化活動中,經年累月的更新中,已經幻化成為美的代名詞。

從實用到藝術性,中間的過程到底如何定義?甚麼才是美,除了千利休可以定義外,我們一般人可以說三道四嗎?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可以入門,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器物只是供奉在展示櫃內當成骨董藝術品,因為高貴而不讓人觸摸使用,這樣到底有無悖離器物原始實用之美呢?

我再三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柳宗悅給我們了甚麼啟發,茶器在日本從千利休以來,應該就是柳宗悅提倡民藝,讓當年器物的追求(炒作)的思想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器的精神性,這本書或許給大家有了答案。

2021/04/16

一年中,我實際上在約會網站上遇到了70個人,並推薦了一本看起來很適合他們的書

這部日劇的標題有點長:

出会い系サイトで70人と実際に会ってその人に合いそうな本をすすめまくった1年のこと

一年中,我實際上在約會網站上遇到了70個人,並推薦了一本看起來很適合他們的書

這樣的 KPI 有點驚人,一年內要遇上70個陌生人,而且在短時間內就要推薦適合的書,這個愛書的書店店長,比《古書堂事件手帖》的女主角顯然一樣的擁有超能力。

很佩服居然有這樣的小說改編的連續劇,最近這幾年流行自言自語,加上這個女主角不斷的上演內心戲,到底她去書店工作看書的時間是多少呢?

我也能做這個工作嗎?

2021/04/03

《一個人的無謀小旅行》

《一個人的無謀小旅行》

米果大會堂

去日本旅行多半一個人,所行的路多半是日劇、電影中的場景,這本書是米果一個人去日本的散記。

其中一篇東京鐵塔,與他外公的弟弟張錫祺連結上,1915年,他去日本求學,是高雄第一位開業的眼科醫師,他的學校,就在東京鐵塔附近。

不過,當時還沒有興建東京鐵塔!

(東京鐵塔對我來說,就是黑木瞳無誤)

對於地景地貌的珍惜是我輩看日劇長大的共同記憶,沒想到幻化到日本旅行的風景,居然活生生的"穿越"到阿公的年代,透過電影的場景記憶起家族往事。

我可否學習電影《似曾相識》中的"超人"回到臺北百年前,拍下歷史建築剛剛興建好的模樣,再回來告訴大家前人在此空間的使用經驗。

剛好又翻閱到松陰復仇之旅,這位吉田松陰老師,跟台灣芝山岩國語學校也有些關係,我不由得想到了1895年12月31日發生的事情,今日我們到此地,會想起這樣的連結嗎?

感謝米果的一個人旅行,給我們莫大穿越的力量。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世界到處穿越做些連結。

2021/03/27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

《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

日本時代台灣的建築,以前總被冠上巴洛克、文藝復興、西班牙、英國風格等等,總是不知道這些建築的來龍去脈,最近幾年建築史的老師把這些建築簡單的稱為歐式建築,的確是很不錯也很簡化的說法。

這些建築的設計者全是日本人,為什麼會蓋出歐式建築呢?到底有沒有和式的風格呢?

終於看到介紹來臺生活的建築師的介紹,翻閱了一下,感覺這本書很"日本",因為包山包海,從建築的平面圖到走讀的地圖,加上建築師插畫、年表等,這是日本的雜誌、書籍經常是這樣的編輯模式,非常耗費人力。

建築的設計者、使用者都是人,了解"人",才能真正了解建築。

2021/03/22

《建築學博士導覽32棟最經典西式建築》

《建築學博士導覽32棟最經典西式建築》

原以為去日本看了很多建築,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只看了一點點,本書大部分是昭和年代所興建的洋館,作為招待所用途,或皇室的休憩處。

整本書中最大的不同的一棟建築,是前川國男在戰爭時期的木構住家,利用挑高營造豪氣的空間。

每一棟建築都有他形成的歷史脈絡,有的本來是仙台藩,後來轉讓給薩摩藩,然後蓋了洋館,了解了一棟建築的身世,進一步可以了解過往的歷史。了解了建築的設計與樣式,也可以了解當代流行的潮流。

我在想在台灣也有眾多同樣的原因所興建設計的建築,大多位於台北城與城南這塊區域,或許有許多樓已經被拉皮改建,我期待或許未來是否可以蓋回原始的設計,甚至可以給建築師有更多的想法在庭院處發揮,增建更多搭配凸顯原建築之美,更符合現代用途的增建,使用競圖的模式來超越日本時代的建築設計。

台北有許多西式建築,偕行社、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邸等,不知道有沒有機會開放,甚至復原原始的裝潢,每走一趟都是建築的饗宴。

2021/03/14

《在名建築物吃午餐》SP橫濱巡禮

《在名建築物吃午餐》SP橫濱巡禮

一如之前連續劇慢調的方式,但這次SP的內容我覺得有點少,雖然介紹了三棟建築,但不強調橫濱的開港史有點可惜。

建築是人在使用,而人在建築之中,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妙的連結在一起,然後帶入了因為肺炎疫情而讓這棟建築關閉,可以說是快百年的建築遇上的難關,這棟建築是渡辺仁(1887-1973)所設計的新格蘭飯店。

這次的SP似乎沒有把午餐放在重要的位置!不知道若有臺灣版本的《在名建築物吃午餐》,你會選擇哪一棟建築呢?

PS. 渡辺仁(1887-1973)、渡辺節(1884-1967) 都是東京帝大畢業,但是是不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