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

水瓶子上媒體的紀錄



【台北】九年級的中學生導覽



今天分兩組,結果我被分到男生組,果然非常的活潑,要讓這些學生記得清楚重點,還真的要花不少腦筋,小學生用騙的方法也已經行不通了。

後來測試了一下,發現用"演"的方式最能夠吸收,然後多講一些比較"重"的形容詞,學生比較能夠接受。我也發現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不錯。

非常辛苦的老師,熱天還要帶學生來校外教學,學生很不好控制,帶出校門要承擔不少風險,但相信他們的收穫不少。

《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要看日式住宅的書,大部分要去找日本出版品,或者是翻譯過來的書籍,但是很少提及日本在1920年代在台灣興建的小型的住宅。

因為在台灣跟日本內地日式住宅有了不同的脈絡,因為台灣的氣候炎熱,使用與日本相同的材料,可能會有蟻蛀而有不同的工法,加上當時流行把洋式的房間融入到日式住宅內,兩館合一已經過時,這樣的設計其實要克服的不少事情,舉例來說,廁所到底要放在哪裡?

在台灣的住宅,通常除了主人一家人居住外,還會有設計給傭人(女中)的房間,很大的炊事場,或者有兩三個可以接待客人的小房間,這都是類似招待所的概念,這都是台灣特有的住宅,也只有那個時代才有的日式建築。

很感謝作者跑了台灣那麼多獨特的日式住宅,幫我們解析這些專業用語。

【台北】亞典藝術書店,有展覽區與咖啡座



每一陣子就要來逛一下亞典,除了看看國外的藝術類大部頭圖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來發現到底誰來買這類的圖書呢?

數位時代改變了各行各業,雖然出版業被打的業績屢創新低,但是這麼厚重大本的圖書,還是很難電子出版取代,不過一般人現在真的也很難花那麼多錢買這麼大的書籍,不是每一所學校或公家機關可以編列這樣的預算來買這樣的書籍,我很難想像一百年後,要看到那麼有質感的書,都要跑到博物館的典藏室去翻閱了吧?

之前來亞典書店的客人,我發現還是藝術、設計、建築相關研究的老師、學生,或者一看就知道是藝術家,今日來看,或許天氣炎熱,天龍國的貴夫貴婦推著嬰兒車來喝杯咖啡,文人學者坐在咖啡座討論秦始皇與中國現代化,好像是老闆級的人物跟店長聊天。

雖然我不常來,剛好今天坐櫃台的大哥認識我,原本需要幫書包書套,整理圖書等工作,今天要幫我手沖咖啡,雖然不算是很難學的技能,可是一家書店這樣的轉變,對員工、老闆來說,到底是不是好的轉變,其實我也說不出一個答案。剛好書店門口放著王詩鈺的新書《咖啡館創業核心關鍵》,不知道有沒有人想要寫《書店創業核心關鍵》呢?

圖片:因為這裡面不能拍照,所以用官網截圖來代替

1945.5.31【台北】大轟炸七十三年


圖片
12
34

圖片1:1935年職業明細
圖片2:目前金義合行
圖片3:1945年6月美軍航照圖
圖片4:1957年航照圖

1945年,總督府應該已獲情報美軍要大轟炸台北,於是下令許多木造房子必須拆除,建立許多防火空間,若是美軍丟下燃燒彈,整個台北的房舍必然全部燒毀。

在萬華車站北邊的這一大片,看起來是沿著鐵路北側的房舍消失,是受到轟炸失火全部拆除,還是轟炸前就計劃性拆除?從《二戰時期臺北市之疎開空地帶》洪致文老師這篇論文中並沒有說明到這一片是所謂的疎開空地帶。

但有一些例外,就是金義合商行至今還存,有誰知道真正的原因嗎?


2018/05/30

【奈良】【京都】寺廟秘境,體悟庭園禪學,建成扶輪社演講紀錄



感謝扶輪社讓我去分享,每次都可以飽餐一頓,在捷運上就遇到扶輪社社友俊明大哥,剛好他擔任我的介紹引言人,與俊明兄初次會面在青田七六,感覺十分有緣分。

今日主要是整理我認為日本庭園形成的脈絡,並用文藝復興後西洋藝術史常用的透視法來說明日式庭園的觀看方式。要了解日本這個國家真的不容易,冷凍建築去蕪存菁,我覺得是最好的形容詞。

雖然是寺廟才有庭園,但從古都奈良的都市計畫,到枯山水庭園的規劃,神社的參拜方式,到了近代百貨公司、商店街的發展,甚至是逛博物館這樣的行為,應該都可以從同樣的觀點去了解日本。

建成扶輪社的文化,也給我同樣的感受。

【台北】京町八號



在書架上看到一位朋友十年前出版的書,跟安藤忠雄看建築,這十年安藤忠雄又多了好多委託案,大宗是以博物館為主,我覺得比較驚嘆的是寺廟建築,他如何說服這些和尚做大膽的嘗試與改變?

隈研吾也是近年熱門建築師,我坐在咖啡館,往右看是台北郵局的拱窗,往左看是撫台街洋樓的拱形迴廊,也剛好午後一場雷雨,我並不需要擔心等下要淋雨,因為有騎樓可以躲雨,就可以直達捷運站入口(或許要衝過一個街口)。

建築是我們日日接觸的,除了遮風避雨也帶給我們美感,而這些建築元素從人類歷史上的發展都有特別的意義,雖然不是念建築的人可能不了解來由,但是每天看這些建築語彙,看久了就變成一種對美感的追求。

從日本時代美麗的台北城,變成醜陋公寓,到處林立的招牌,絲毫不管周邊的空間,頂樓的違建,咨意出現的鐵窗,柱子上的書架或櫃子,公共空間還給行人,天空留給我們的眼球,好像不過這十年來的努力。

整理好我們的建築、街道、天際線後,我們到底是需要怎樣的生活空間,其實真的需要大家認真的投入討論!

2018/05/29

【台北】千歲町市場與明月堂


12
34
56

目前這個路口是羅斯福路、林森南路、南海路、金華街的交接口,有棟街屋屋內還長出了大樹穿出了屋頂,那個位置就是明月堂的舊址,不過,房子老早在1945年就拆掉了,現在的房子是戰後重蓋的。

千歲町市場是台北早期的市場,戰後改名為南門市場,一直到 1979年才拆除重建大樓,至今這棟大樓又要拆除了。

這個路口附近,根據 1932,1936年的職業明細圖,有世界館、活動館,應該是電影戲院的分店,不知道是否有老照片可以看看當年樣貌?



照片1:1935年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
照片2:明月堂老照片(取自明月堂粉絲專頁)
照片3:1945年美軍航照圖(中研院)
照片4:1957年航照圖(中研院)
照片5:千歲町市場,1931年南國寫真大觀社出版(台大數位典藏)
照片6:南門市場,約1970年代,國家文化資料庫

2018/05/28

【台北】大灣草圳的第一次分享:台北在日本時代的都市計畫(生態旅遊協會)



去大灣草圳導覽志工的分享這個題目,這是第一次覺得講這個題目沒有障礙的一次。每次秀出日本時代的航照圖、地圖,或是不存在的建築物,台下的人臉上都會有茫然感,覺得這些建築會長在台北這塊土地上嗎?但是這些導覽志工每個人都很有信心的回答正確答案,看來下回要有進階版的問題了。

很感謝各位導覽志工老師們的捧場,斜槓不只是青年,大家都是學無止境的斜槓人。

《令人懷念的小學圖鑑》



翻開書幾乎全部是小學時代的回憶,這應該是我輩共同的記憶,時光挪移再也不會有相同的記憶了。

到底日本統治台灣這五十年,留下了多少的生活習慣,哪一些事每個國家每個小學的共同記憶?哪一些是只有台灣特有的,我們很少做這部分的研究與省思。

現在小學還有蒸便當嗎?

輪到值日生要去抬便當,蒸氣下的菜肉味,抬便當箱的時候手很痛,有時打翻同學的便當盒種種的回憶,也只停留在那個年代了。

2018/05/27

《鈴木商店的當家娘》



1920年代,除了日本的關東大地震影響整個日本的產業外,其實,台灣的產業也深受影響(廢話!當時台灣跟日本是同屬一國)。

鈴木商店藉由物產的開發,經營工廠把糖、麵粉、樟腦、鋼等等物資賣到全世界。鈴木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量擴充,後來藉由關東大地震受到災害,跟銀行超貸,鈴木商店在台灣銀行抽了銀根之後引發了昭和擠兌大恐慌,接下來鈴木商店倒閉。

這麼大的企業一下倒閉,有留下甚麼建築呢?

此外,片中跟後藤新平會面,有一閃而過的總督府,讓我覺得該片很不專業,那時總督府還沒有蓋好啊!

【台北】感謝東海大學校友前來參訪




這種多元的團體,其實可以感受到大家的興趣與想了解雖不相同,但是多能互相尊重與體諒,也能讓大家暢所欲言。

要舉辦人人都很開心的行程不容易,感謝 Pierre 與 Vina 老師的安排,這樣的老房子,也剛好可以提供這樣多元的服務方式。

很感恩!— 和Vina Lee 和 Pierre Tseng。



又到了家長寫作業的季節

最近的導覽人潮突然多了起來,讓我有點詫異,原來是交期末作業的季節到了。

家長利用假日把小朋友帶來聽導覽是最快寫作業的方式,連約時間、同學討論、想訪綱、老師學校簽名都免了,而且,家長還幫學生錄影錄音。

我若是老師,知道作業都是父母安排,甚至是父母代寫,我會先扣分。


Unknow 只是經過

【台北】玩濾杯



玩咖啡比想像中花錢,本來決定今年甚麼都不要再買了,可是幾天前,去幸田咖啡館,老闆一句話就打動了我:

台灣終於出了可以讓外國咖啡迷值得帶回家的濾杯。

於是在咖啡館當場買了左上圖那個藍色濾杯回家,果然很好用。某天上午又逛了東門市場,幾年前網路上很流行有田燒麥飯石濾杯,衝動之下又買回家,今天終於有空來測試一下。

第一次使用,口感不錯,不會有金屬濾網的油感,又有陶燒味,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聽說用久了會阻塞,放到瓦斯爐上過火一下就好了,到時候再說吧!

買東西真的完全靠"衝動"

【台北】欒樹下書房



原以為假日書房會爆滿的人,還好兩點來此至今快四點了,沒有甚麼客人。

書房一陣子會有不同的書展,最近是"地球影展",十分佩服有理念老闆,經營書房要維持生計,主要是提供餐飲服務,但是既然是書店,就要有流動的書,還要有相關的活動,欒樹下書房的老闆同時也經營出版社,還要去接更多的案子,雖然生活因此多采多姿,可是做不完的工作,到底重心要放在哪裡,經常是經營者深夜夢迴反覆思考的事情吧?

我一直很佩服執行力強大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需要有堅強的信念,執行力強,其實除了事事緊盯之外,重點還是充分授權,完全的信任,對於這樣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咖啡館、書店,到底是老闆要親力親為,還是交給店長去打理,這還是真的十分困難的抉擇。

可能是剛剛從幸田咖啡走出來,經過了旅人書店(六月底將歇業),又去茉莉二手書店逛了一下,進來欒樹下書房心有所感!

2018/05/25

【台北】RUFOUS



熟悉帥氣高挑的老闆,每次一進這間好像酒吧的咖啡館,就會愛上了這樣的燈光,每個服務人員都會點頭微笑,即使不經常來,也好像我是常客一樣的溫暖。

酒吧總有微醺的氣氛,還沒有喝到咖啡,就感染了這樣的氣息,不自主的就會點愛爾蘭咖啡,今天外頭天氣炎熱,就來一杯咖啡奶昔吧!

獨立咖啡館,又要有商業咖啡館的出飲料的速度,又要兼具記住常客的習慣,其實非常不容易,吧檯前經常是正妹客人獨自在此划著手機,服務人員的身高有明顯的對比,可能是老闆很高,變成這裡的特色。

吧檯旁很大很多很高的冰滴咖啡,努力的生產萃取咖啡豆,不知道是否可以試一試用酒來萃取咖啡呢?大家是否會接受呢?

2018/05/24

【台北】泔米食堂



幾次經過前往不是預約客滿,就是休息時間,今天算是運氣好,剛好有位置,還有剩下主食才能入座啊!

抱持著有甚麼就吃甚麼的態度,這樣的餐廳在挑食的社會不好生存,來自台灣各地新鮮的食材,要搭配的好也要有相當的功力。

坐下來好好的吃一頓飯,雖然只是半小時,這樣的內容,就非常滿足了。— 在泔 米食堂。

2018/05/23

【台北】果果咖啡



今天繼續我的圓圈圈咖啡館之旅,來了好多回本來以為應該沒有得拍了,桌上的白玫瑰,還有門口的乾燥花圈,萬物多以圓為相,感覺這樣的主題永遠不會結束。

很感謝店長(或老闆),我一進門就把她的位置讓給了我,面對著吧檯,晚上時刻當有車子經過,車燈光影就會在吧檯游移,我觀察外頭道路走向,也只有彎曲的路口會有這樣的現象。

我想起了小時候回鄉下的寒暑假,深夜偶有大貨車從道路疾駛而過,我望著蚊帳上的光影游移,伴隨著蟲鳴蛙叫聲,回想起來是一種趣味。

因為道路不夠筆直,屋內的光害,可否在咖啡館開業期間,設計出一種另類的趣味呢?



很少會拿咖啡館的名片,總是覺得沒甚麼創意,果果的名片,一拿到就會覺得與咖啡館內的燈飾、蛋糕有了連結,很難忘記。

咖啡館競爭激烈,要有特色、精緻細微、乾淨,低銷規定不能太嚴格,一大桌客人來是否全部都有點飲料,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要陪附近客人聊聊社區的事情,開店真是不容易的事情。

重要的是要隨時買花草來裝飾,讓每天來的常客,都有不同的感受。

2018/05/22

《高更:愛在他鄉》



如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故事,高更企圖說服在巴黎的朋友與家人,沒想到沒有一個人願意與他一起前往他夢中的伊甸園,他只好獨自前往大溪地。

這部電影的時間點從 1891年,高更離開萬惡的巴黎開始,他到達大溪地想要到瑪泰亞的農村開始作畫,43歲的高更在此遇到了14歲的原住民蒂呼拉(Tehura),《死亡的幽靈在注視》就是她心中的害怕,電影中暗示她與當地年輕男子有一腿,所以高更把她關在房子裡。這幅畫跟傳統學院派女神維納斯裸露上半身胸部朝前是反過來的。

1893年高更或許缺錢,也或許要去繼承伯父的遺產回到歐洲,就這樣結束兩年的冒險,他克服萬難,這期間的創作應該是他轉變最大的時光,充滿了鮮豔的色彩。

這部電影並沒有多著墨他對原住民關愛的思想,或是他投身原住民人權運動等等,只是靜靜的演出這段過程。高更在現今社會的負評不少,他在大溪地有三個大概都是十四歲的妻子,回到巴黎的時候又認識來自爪哇的安娜(實際血統是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可能在里約就染上了性病,導致後來心臟病發死亡。

《月亮與六便士》著重男主角為了理想的追求,但後世有人更吐槽高更,不是因為理想把金融業高薪辭去,是因為當時就是不景氣。但電影與《諾亞.諾亞Noa Noa》參考了高更的這本書,尋找了大溪地的香味,在夜空中看滿天繁星,幽靈是誰?或許是殖民當權者,也或許只是心中的恐懼,對高更來說,理想與現實,現實中的窮困病痛是他走不過的難關。

1928年,郭雪湖《圓山附近》,第二屆台展特選,膠彩,絹



我一直在想這幅畫左上的遠山到底在哪裡,很像是八里的觀音山,但是山勢左右相反,用 google 地圖去觀察,若從第二張地圖的角度來看,背景是四獸山,應該山頭林立,怎麼只畫出兩個小山峰而已呢?

我也想過是否是故意左右鏡射的作圖方式,郭雪湖的視角是由南往北,不過怎麼比對都比對不出來,只能說是為了平衡構圖而畫出的那兩個小山峰吧!

很少人討論為何郭雪湖要在這邊取材?

1928年,位於劍潭山台灣神社規模已經很大,畫作左邊的明治橋還是鐵橋,欄杆有扇型雕花裝飾,1912年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27年入選為臺灣八景,圓山與劍潭山在基隆河兩側,明治橋刻意的被放在旁邊左邊的角落。

圓山公園,是台灣第一座公園,成立於 1897年,但重點卻是穿著台灣藍杉的農婦,有圓山文化遺址,山後還是陸軍墓園、臨濟宗禪寺,山上是陳維英退休的別墅太古巢,在這邊畫出農婦辛勤工作的用意到底是甚麼?

這幅畫作得到特選後,總督府官方以三百圓的代價買下來,後來為何又回到郭雪湖的手上呢?戰後此畫流落到台灣省教育會,當時會長游彌堅就把畫作返還畫家。

郭雪湖的選擇畫作地點,現在回想一直都是一個謎團,他想凸顯現代化的設施,但是總是放在角落,這裡是台灣的第一座公園,但確實有一些房舍、造景卻沒有畫上去,畫的卻是有如山水畫的自然田園之美,右邊的向日葵欣欣向榮的生長,日落群鳥飛翔,不過仔細端看,植物的確是有系統有規劃的放置在不同的位置。

令我好奇的還是左下的石碑,到底寫著甚麼字?是『第四遞』,代表甚麼意思呢?第四個叉路嗎?

林承緯《台灣民俗學的建構》



每次看某某學的書,只要翻一頁就開始打瞌睡,但是林承緯的書總是很快的翻閱讀完,為什麼呢?

因為太多生活周遭的理所當然,可是我們完全不知道來龍去脈!

從去年媽祖繞境時,繞過了鼎新魏老闆,到今年的白沙屯大批的隊伍可以瞬間轉為靜音,民俗信仰的力量,可以往正面、善念發展,當然信仰是人為或是神力可以討論,但民間生命力不可否定。

從日本時代台灣民俗節慶的多樣性,到了國民黨政府時代視民俗為邪魔歪道、不科學的信仰,民俗學從日本教授的研究至今真的有很大的斷層,希望這類的書可以多多出版,給普羅大眾有更正確的視角。

2018/05/20

2017年,伍迪艾倫《愛情摩天輪》



英文直譯是神奇的摩天輪會比較恰當,喜歡看伍迪艾倫的電影會知道有固定的公式,這部片女主角最後的感情的抒發感染了伍迪艾倫式的碎念,年輕男主角對鏡頭自白,從1977 年《安妮霍爾》(Annie Hall)開始與觀眾對話,過了四十年,他又回到康尼島取景。

平心而論,這部片不那麼伍迪艾倫,整部片的光線轉換的效果刻意的像是在看舞台劇。節奏也刻意的放慢,不像前幾部商業大片那麼的豐富,我喜歡這樣的節奏,道出了每一個角色的悲劇性格。

用光與火來描述感情,無論是男女偷情熱戀中火紅的烈火,或是結婚後夫妻只是同住一個屋簷的瓦斯火,父女之情,母子之情,這五個人在遊樂園生活交織出一點都不歡樂的弔詭氣氛。

其中,救生員看的書《哈姆雷特與伊底帕斯王》,點出了悲劇主角、戀母情結等等。到底是個人的性格決定的這一個人的人生,還是命運使然呢?我認為還是個人的性格比較重要,凱特總是自怨自艾的說著自己與前夫美好的戀情,還有曾經當上明星的輝煌,導致他的兒子只能在火焰中欣賞那份美好,也在電影院中找尋夢幻。

1950年代的美國,理論上是戰爭結束欣欣向榮的年代,但是在康尼島,一個休閒度假地的沒落,從康尼島第一座旋轉木馬是1876年的作品,周邊使用煤油燈的裝飾,二戰後不到海邊避暑,而到電影院吹冷氣,以及汽車的普及,康尼島有了黑幫進入造成了沒落。

最後,吉妮(凱特飾演)有機會通知到卡洛琳,但是她因為男朋友與老公的愛都被老公的女兒卡洛琳搶走,同時兒子因為縱火又惹上大麻煩,所以刻意的不通知,造成卡洛琳失蹤,這一連串的過程,更凸顯了吉妮的悲劇性格。

我們都以為大人所做的事情比較成熟穩當,沒想到大人跟小孩一樣會玩火自焚。

2018/05/19

《紙飛機生活誌》漫畫物語



我很喜歡雜誌的厚度,讀起來不會有壓力,以前,雜誌總是儘量一周內內就翻閱閱讀完畢,深度不夠,但廣度都還算不錯。但是最近幾年閱讀眾多的雜誌(我不敢點名),除了深度不足,廣度角度都不足,連一點點要搔癢的感覺都沒有,半小時後就直接進入書櫃深處。

但是,這本雜誌讓我對年輕人的企劃有了點信心,對於漫畫這個主題,廣度足夠,也是了解戰後台灣的漫畫發展很好的入門雜誌。

若是真的要挑剔的話,就是書寫的感情弱了點!加油!

2018/05/18

【台北】 1950年代畢業的台大學長



今日來了團體的客人,其中有一位是 1950年代畢業的台大學長,那是帝大改制成台大的前幾屆。

外表看起來不過六十歲,但實際已經八十幾歲,他的親友要攙扶他,他行動矯健都說不需要,堅持鞋子要自己穿,頭腦要自己動,自己的事情要自己來。

我也真希望我可以一直導覽、一直寫作、一直學習到不能動為止。— 在青田七六。

《新聞大解讀》文化資產經營



今晚九點民視台灣台《新聞大解讀》節目內容是談 1920年代本島人咖啡館文化沙龍,維特咖啡館,算是最早的文化創意店家。今天自肥談青田七六的故事,安綺談二O七博物館。



以下是相關照片

2018/05/17

【台北】光景咖啡,好多器具



剛好今天外面的陽光充足,充足到有點太過份,應該是好好待在咖啡館的日子吧?

從室內看出去有點魔幻,巷子很宅,兩側卻停滿了機車,很多行人走來走去,偶有機車呼嘯而過,因為不耐行人擋路,會猛按喇叭!有時會有小黃緩慢開過,對面的鐵皮門寫著:貨物出入請勿停車,但是卻停滿了機車,油漆字還算清楚工整,像是最近才漆上的。

穿著文青的男女,像是來做採訪,也像是來工作,聽著音樂,時而跟貓談談天,或者逛一下桌上滿滿的器物,只是入門口地上的皮鞋,這些不太相干的生活用品的共同點,可以說是容器嗎?容納咖啡的器具,或是容納腳的容器,擴及房子是容納人的生活空間。

到了停車場這個容納車子的地方,繳了比一杯咖啡還要貴的停車費,在咖啡館讓我心迷思的器物,頓時清醒了不少。

【台北】小公寓咖啡



點了一杯抹茶甚麼朵的飲料,加上北海道冰淇淋,結果,來了四球冰淇淋,原來抹茶只是旁邊這一小杯啊!

在奶油燈旁,聽著很多女大生很可愛的聊天聲音,今天的咖啡館整個很奶味!

【台北】手沖咖啡前是一個重要的儀式



1. 加熱水
2. 找出適合當天心情味道的咖啡豆、濾杯、杯子、手沖壺
3. 秤重
4. 磨成粉
5. 篩粉
6. 閉眼享受聞味道
7. 放濾紙
8. 溫杯
9. 量水溫
10. 開始手沖

喝咖啡,然後要洗乾淨好多的器皿!!!

右下角是客器客氣的手沖咖啡濾杯!

《悄悄告訴她》與《縮小人生》,追尋烏托邦或是活在當下



雖然是不太相同的電影,但是探討社會上許多類似的案例,有關男女之間的親密接觸問題。

《悄悄告訴她》其中有一段默劇,男性縮小後自願成為女性的一部分,這與《縮小人生》的男主角遭遇有點異曲同工之妙。探討兩性間的孤獨、寂寞、私密、浪漫、秘密、美麗、痛苦、悲傷的愛情故事,很多跨越道德的界線,我覺得跟《縮小人生》有很多探討的事情類似,而且後勁很強。

《縮小人生》追尋烏托邦或是活在當下

只要有人的世界,就會不斷的造神運動,本來只是研究縮小的博士,變成了烏托邦的造物主,他創造縮小世界是要維護地球的資源,但他發現貪婪的人類根本無法解決這類的問題,為了躲避下一波地球生物的大滅絕,科學家們想出了遁入地底的辦法,猶如聖經中諾亞方舟,也像是地底人的傳說。

人們以為創造出另一個大同世界,沒想到縮小世界墮落的更快速,有人靠兩個世界的匯差來賺錢,有的國家用縮小來懲罰,有人是想逃離壓力,男主角則是缺乏自信,總是聽信別人的想法。

這部電影由於包含太多的概念,很多人無法吸收而覺得不好看,但是後座力其實很強,刻意的放緩拍攝的腳步,也學習了很多古典電影的手法,真善美的風景、第一部科幻電影大都會的致敬還有小王子的玫瑰等等,只是出現一隅,卻有無限的遐想。

當然《縮小人生》被大家詬病的就是議題拉的太大太廣,但是若把前後兩段,縮小前後男主角的故事來比對,男主角的覺悟就是對人感覺的改變吧?無論有沒有縮小,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接觸更大的環境,關懷更多人與活在當下,我想是這部片的重點。




2018/05/16

【台北】補時咖啡,一個人的座位區



好久沒有吃到那麼多紅藜麥,前陣子在某家餐廳吃到以綠色的麵粉來強調蔬食,我覺得還是以實際有蔬菜的沙拉還是比較爽!

許久未來,還是一樣客人很多,很感心有一人專用座位區。

2018/05/15

【台北】三井的產業

來猜一猜這些建築有甚麼共同點呢?



1 2
3 4
5 6

照片取自:
1.自由時報。重組後的三井倉庫
2.華山樟腦工廠區。
3.台大圖書館。這棟現在還在,拉皮後整個樣式大變。
4.今昔時光機。戰後為中華日報,現在已經消失。
5.繪葉書。大稻埕河畔。
6.繪葉書。台北車站前。

2018/05/14

【台北】暖時光,網紅賣力演出



剛好中午十二點,從科技大樓捷運站騎小巷捷徑經過大安森林公園,看到暖時光的招牌,覺得好像到了沙漠地帶,但是一進入咖啡館,那種舒適感又好像到了北極。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對比,在台灣自己喊年老要退休的人士,到日本去才剛開始要創業而已,許多在老咖啡館工作的老人家,堅持一輩子都要工作的精神,這點我想台灣人應該多多學習,不但要活到老學到老,也要活到老做到老,有甚麼事情是可以做到老的呢?

看到暖時光在拍攝鼓勵銀髮族運動的影片,兩位網紅賣力的表演,還要面帶笑容,這個可以做到老嗎?


泰順街16巷,短短窄窄的巷道,有很多圓形的元素

2018/05/13

【台北】大稻埕太平町建築的對話

感謝網路上許多能人,找出並標示老照片的位置,可以看到台北百年前的繁榮景況,今日南京西路與延平北路交叉口



1 2
3 4
5 6

1. 1945 年美軍航照圖,主要看立面的太陽陰影,由南到北有張東榮商行、太和堂、光食堂支店(有圓頂)、太平齒科(二樓是維特咖啡)、亞細亞旅館(二樓是彭瑞麟的阿波羅寫真館)

2. 1935年職業明細圖

3. 寶藏興商行,鄧南光攝影

4. 東北角,以前是太平齒科,今天是森高砂咖啡館

5. 在太平町的菊元商行,不是榮町的,重田榮治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立面上。出自台大圖書館。

6. 光食堂支店,有賣冰淇淋,往右一點看到很華麗的張東隆商行頂樓,比美榮町的菊元百貨。李火增攝影

2018/05/10

【台北】里山咖啡



今天運氣不太好,有四個歐吉桑來此聚會,其實他們已經很克制了,可是隔壁又有一桌聊天,於是我失去了專心凝聽歐吉桑世界的機會。

或許這陣子食道逆流比較嚴重,講話的時候會清喉嚨,需要大聲些才能把話講清楚,這時我才體會老人家講話大聲,不光只是耳朵重聽而已,而是大聲才能把話說清楚明白。

以前來此工作,多半大家安安靜靜的,偶有一些討論的聲音,是很夢幻的工作場所。

我開始擔心年紀大的時候,到任何地方都會被別人嫌。

2018/05/09

【台北】浮光書店


喝酒過多有礙健康

除了在臉書上浮光掠影的認識這家書店之外,今天是第一次跟老闆(但她自稱店長)談得比較久一點點,遇到了經常在台大周邊走跳的大叔,也遇到了以前在其他書店服務的美感店員,沒想到夜晚漫遊,在書店有如深夜食堂一般,每個房子內都有另一個小時光。

本來在大稻埕迪化街內的小巷子繞行,買了中藥、也喝了草藥汁,更吃了小吃,想要找一家用陶鍋炒得咖啡館,問了附近的店家卻不知道,剛好晃過 Scent cafe 香手捻咖啡 ,老闆走出來我才記起,原來上次到舊店至今,已經又過了半年,如梭的時光。

今天跟朋友聊到有關學習課程,看起來主要還是在廚藝、行銷這部分可以立即上手為主,有關建築的也經常爆滿,浮光書店與文青大叔開了一堂系列課,沒想到突然大爆發,連我都覺得意外,或許是出版行業萎縮,老鳥帶新手的風氣不再了吧?或許有志要開課程的人,可以以此為參考,各行各業不同的時光。

浮光書店的位置,有些觀光客,有些文青,離捷運站又近,雖然地下街有誠品書街,也有不少人來此買書,這個時代,既小又複合的經營模式,靈活彈性的經營模式,不太深的夜,喝一瓶啤酒後的的暈眩,全是女性聊天的聲音迴盪在老房子內,奇妙的時光。

開一家店雖然老闆就被綁在這裡了,不斷的選書、進書、活動、課程、飲品、小點、退書、找活動、想點子,不斷的輪轉,已經變成常態,也是每家店的生存之道吧?浮光的時光。

《工藝之道》



柳宗悅的書,有很深的宗教思維,翻閱了這幾本書,雖然右上是顏水龍,內容是很深刻的柳宗悅思考模式。

虛、實、貴、廉、多、少,從崇高的藝術層次往下拉到樸拙的工藝品,何謂美器,柳宗悅花了很多時間定義這類的問題,雖然是昭和初期(1927年左右)對民藝清楚的定義,從『心』出發以『用』來定義『美』,特別批判純以技巧性的工藝品,回頭來看目前台灣工藝,似乎也脫離不了這樣的窠臼。

我經常感嘆,工藝與藝術之間應該沒有界線,但就是壁壘分明。

柳宗悅也批評了資本主義與工廠機器大量生產,這與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挺身倡導美術工藝運動不謀而合。莫里斯:「手工匠人創造的一切,都使人得到美好的享受,工匠就是藝術家,藝術家也是工匠,手工技藝是最高的藝術。」

莫里斯、柳宗悅到顏水龍,從西方到東方,柳宗悅的宗教體悟,顏水龍從西洋美術的學習出發,兩人的西洋經驗,回到本土投身工藝產業,兩人思想有異曲同工,日本戰後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增加了很多民藝館,應該是受到柳宗悅思想的影響,顏水龍放棄了畫畫,而投身草屯的工藝中心。

PS. 若柳宗悅看到左上方這個用印刷仿造織布的書籤,我實際有在『用』,但實在不是織出來的,甚至不是電繡,不知道怎麼評價這個物呢?— 和 Minghui Chen 。

2018/05/08

郭雪湖,1946年,《驟雨》 水墨·紙 53x73cm 第一屆省展參展



這是郭雪湖與其他畫家們籌辦戰後第一屆的省展的作品,主要描述他戰後滯留香港,做生意所賺的錢被英軍沒收,沒有辦法下轉往澳門與朋友搭這艘小船渡過黑水溝回高雄,然後坐火車回台北,回到大稻埕的家,已經是 1946.1.16 (農曆尾牙)。

很多人用後來發生的二二八來論述這幅畫,我覺得不太妥當,以郭雪湖籌辦省展這樣忙碌的情況,應該不會反映太多時政才是,而同期的展覽作品也以描述生活景況為主。

這幅作品應該創作於回台後的夏天,省展舉辦 1946.10.22 之前,看過從日本時代台展、府展郭雪湖的作品,只能說他的風格丕變,以中國山水畫留白的方式處理,但留白之處的多道光線,底下的浪花有如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但船上平靜的樣貌,實在不像是渡過黑水溝的惡浪,反倒是描述了歸心似箭的心情,如同帆上那個人匆忙的外型。

後面簡潔的房子有如夏卡爾的幻夢,有點歪斜的五重塔,也說明了未來的不確定感。戰前以膠彩填滿整個畫布的風格完全消失,而戰爭期間前往南中國做生意賣畫的郭雪湖如此的留白,只用光線與墨染來凸顯,到底是雨過天晴,還是風雨欲來,其實看不出來。

帆船兩側不自然的方向,看著左方好像有點傾斜,但看著右方的船尾,又好像十分靜置,有如立體派的影子,兩個角度融合在一艘船。

這幅畫留下了眾多疑點,也因為後來爆發了二二八事件,有了不同的解讀,從第一次台展1927年到第一次省展1946年,快二十年的時光,從少年到壯年的郭雪湖,畫風一直改變,面對不同的政權,還有國際潮流的演變,郭雪湖有眾多不同角度的試探。

這次畫展報載老蔣購買了四位畫家的作品:郭雪湖水墨《驟雨》、《陳澄波油畫《製材工廠》、李梅樹油畫《星期日》、范天送膠彩畫《七面鳥》。

2018/05/07

【台北】義大利餐廳



昨天到某家裝潢新穎的義大利餐廳,本來在門口看進去,再看看菜單,其實價格不斐,比較像是親子餐廳,但是肚子很餓,還是勇敢的踏入。

由於距離晚餐時間還有一點時間,只有一桌人客,父母與兩位小孩,小孩也已離開哭鬧的年紀,目測約是小學與幼稚園姊弟,可是我不時的聽到小小孩用著哭音大聲講話,言簡意賅的表達理念,不吃著個不吃那個,只要吃甜點布丁之類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得逞,不過後來那母親結帳的時候,只要有哭音,母親就用眼神與霸氣再回應回去。

其實,哭音小小孩並不吵,桌上擺著 Pad,一邊吃飯一邊看影片,只是溝通的模式讓整個空間很不愉悅,我快速把我點的麵吃完,提醒服務人員開強冷氣,音樂的聲音調整一下然後趕快逃離那個地方,燈光太亮無法調整,這樣的餐廳的服務、餐點都還算OK,但是人客不對,我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看來是我最難搞,也已經練就只要看到店家店名的字型,就知道應不應該進入了!

2018/05/06

【台北】溫州街文化資產散步



蕭文杰老師先在欒樹下書店說明文化資產的意義,然後在溫州街隨便一列,就都是特色:綠廊、日式洋和建築、戰前戰後名人學者、書店、人文氣息。

這些都是無可取代,而且是無法複製,房子拆掉一開發,就不可逆的無法回復的。

今天走過殷海光故居前,柯市長在競選期間曾經到過這邊拍照作為文資保存主要政見的訴求,後來到了李登輝、陳奇祿、曹永和老師曾經住過的地方,我想未來的候選人,無論市長、總統來此拍照提出相關政見,應該也可以輕易當選吧!


水溝蓋與水生植物在圓形的器物,還有原本的啤酒瓶,被當成防止鴿子、貓、小偷的圍牆,我們還要多久的時間,才能了解萬物共生共榮的環境,而不是無止境的蓋大樓呢?— 在欒樹下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