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上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上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1/03

【上海】的芥川龍之介



年輕的時候看羅生門總以為看懂了,我還跑到京都的羅城門去感受,完全感受不到,這次看了日劇特別篇,主要演出芥川到上海的經歷。

人生就像是一條撒滿玫瑰花瓣的道路!

能夠透過這麼簡短精煉的文字,描述當代的社會現象,要能真的看懂,其實還是要有一些歷史基礎。

芥川的短小說層次非常豐富,用著好多的比喻,以物說明、借景對比,還有對當代的無奈,1927年過世,還沒遇見太平洋戰爭,卻提前為這場戰爭寫下了哀悼之意。
tag標註相片pin標示地點

2015/10/31

《書香兩岸》2015第79-80期,老廠房內再生的書店

這是我寫台北、北京、上海一些文化園區內的書店光景,交了稿發現,台北華山的書店已經收起來了,一個文化園區沒有實體書店,也算一絕,尤其,這裡離以前的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舊書攤很近,那麼多空間居然沒有一家書店,或是擺放書架也好,而諷刺的是華山的董事長還是出版界大老。

北京、上海的老廠房再生,也都有這樣資本主義向錢看齊的現象,但,人家至少還有獨立經營的書店在裡面啊!





2015/06/08

【上海】【北京】20150608:動車初體驗

隔壁這位大嬸已經講話教育旁邊的同事一個半小時,很好,你還有三個半小時



結果,大嬸睡了一覺醒來,大約過了一個半小時,又繼續開始教育訓練到下車。

2015/06/07

【上海】20150607:外灘散步




感謝大學社團學妹邀請,離開上海前一晚,有了上海灘繁華的回憶。

《上海》掏金夢

要來說說在上海生活工作,各式各樣的人,用這個靜安寺的照片應該在洽當也不過,有人可能會用上海灘來比喻,也有人用冒險者的天堂來形容。



蘇州河舊稱吳淞江,從一條大河變成小河,明永樂初年(約1403年)因為河砂淤積,黃浦江上游引水,因此所有海運全部改由黃浦江,呈現一種支流變成主流的現象。

從 1842年上海開港以來,蘇州河被整治,也因為工業革命興起,在蘇州河可以通行燒煤的小輪船直通蘇州,所以也改稱為蘇州河。蘇州河兩岸有許多紡織工廠、食品廠、輕工業、也有不少倉庫,跨入現代的大型公寓建築等,到了下游還有跨入現代化的公共事業,若從蘇州河兩岸來看上海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頁中國掏金夢的歷史。

看著倫敦與巴黎早先的歷史,工業革命後城市的樣貌是一片灰黑,工廠林立,衛生環境不佳,以海權為主的國家紛紛把這樣的生產模式轉移到世界各地,讓殖民地來負責生產的工作,當然也把新一代的城市規劃帶進來。這些規劃,可以很清楚的在當年的租借區觀察到。

而當時不少的中國人,在清末之時,也利用了洋人的資本主義遊戲,結合了各方勢力,道出了上海灘的各種傳奇故事,而今日的上海,藉由網路的普及、手機設備擴及每一個人,加上世界各地的人都要來此掏金,中國各省分的人都想來混一口飯,各式各樣的服務,在手機上興起,我想最明顯的是金錢支付的模式,而這個模式的實現,也具體實現了每個人都可以服務每個人的概念。

1849年,華工大量到太平洋對岸的舊金山淘金來看,當年的淘金、工業革命與各國租界的時代幾乎同時。1990年代,舊金山吸引了另一波的網路創業熱潮,但這個熱潮泡沫化後,居然在手機普及、網路快速、金融發達的上海,引發了世界投資人來此的淘金熱。

無論是菜場的婦女、公園運動的老太太、或是街頭下棋的老先生,甚至是小區的活動中心,到處可以看到拿著手機看股市的現象,甚至是利用打滴賺錢的自用車司機,口中也是討論著股票,這一波全民股市的現象,大家都莫名其妙的投入,這不正是 1850年代的翻版,中國當時還沒有鐵路,而如今高鐵密布各大城市間的交通,手機更是每個人地鐵內不可或缺的工具,除了網路通訊、金融支付、看影片等,生活大小事無不利用手機完成。

多年前進入靜安寺還不用收錢,我很驚訝和尚是上下班制度,如今進去要門票,靜安寺的周圍布滿了賣店,就如同周邊的百貨公司一般,上海這地方學的比全世界各地都還要快,金碧輝煌的寺廟,也正如同上海的一個夢,祈求往生後可以進入天堂。

目前看起來這個婆娑世界的夢已經到達了某一個境界,何時會泡沫還不知道,但還沒有泡沫前,大家正在利用這些工具享受方便的生活。


2015/06/06

【上海】20150606:蘇州河散步、永康路的老外街、遇閩南人過上海生活

在台北一直陸續有在帶文化導覽的活動,來上海一定也要來參加一場,看了豆瓣的活動,挑了一場蘇州河的導覽,9:30-15:30 結束,沿著蘇州河,步行大概 5.5公里,民國時代的上海,還真不少故事。



1. 蘇州河是上海的母河,因為黃浦江上游引水自蘇州河,所以蘇州河才淤積沒落。

2. 蘇州河的汙水處理處



3. 張愛玲的出身地,放眼看過去都是李鴻章家裡的房子,講了張愛玲與胡蘭成




4. 邊走邊講四大美女,四人才女,四大家族,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等等

5. 九子公園,體驗兒時的遊戲



6. 杜月笙的倉庫



7. 四行倉庫


這是山寨版

8. 午餐

9. 五族共和的凱旋門(只剩立面)



10. 猶太人設計蓋的建築,北蘇州路340號,講何鳳山




11. 外白渡橋,及其宋家八卦




12. 大清郵政局



13. 鄔達克的建築



14. 微熱山丘








永康路的年輕老外,滿坑滿谷是怎樣?小小的咖啡館桌面都延伸到人行道,據說晚上是佔據了整條馬路,這是老外在上海生活的交流中心。



在永嘉路上聽到閩南語,腔調類似金門,於是坐下來聊聊喝杯茶,聊到我在金門當兵,一個廈門人,一個漳州人,還有我一個台灣人,在上海用閩南語對談,很奇妙的遇見。


永康路38號,太晚到

2015/06/05

【上海】20150605:消失的2666圖書館、Bovo Moddo 書店咖啡館,與小鮮肉作家的餐會

今天非常不順利,找了兩天的 2666 圖書館,兩個地方都找不到了,一個在南京西路1025弄136號,小區內已經沒有痕跡,彷彿不曾存在過。


一個在馬當路245號的新天地時尚購物廣場的二樓空中走廊,兩個地方都消失了。


徐志摩舊居,上海市黃浦區南昌路136弄小區


林風眠舊居,上海市卢湾区南昌路51号,剛好立牌滿六周年,好巧


消失的 Bovo Mondo 書店咖啡館,上海市静安区大沽路427号


大悅城,掌櫃的店

2015/06/04

【上海】20150604:外灘、1933、半層書店、洋樓


左一:沙遜大廈(英語:Sassoon House)曾經為華懋飯店,今為和平飯店。中山東一路20號,1929年9月5日,英資公和洋行
左二:中國銀行,據說當年要蓋34層,後來打官司到英國去,後來還是比旁邊的沙遜大廈要矮一點,不過這個方頂的設計,看起來好像還是比較高。拋開帝國主義比高的思考來看,我覺得今日這樣的天際線是比較好看的。中山東一路23號 ,1937年
左三:中國工商銀行,中山東一路24號,1924年,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新古典主義
左四:中國農業銀行,中山東一路26號,1918年,折衷主義
右一:怡和洋行,中山東一路27號,1922年,文藝復興式


第二代的滙豐銀行,中山東一路10-12號,1923年6月23日,今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古典主義。

本來是要在外灘散步,看到渡輪,不經意的突然就在浦東這邊的河岸散步了,發現這樣散步可以眺望黃浦江的左岸,以河流的走向地理環境來看,黃浦江到上海這個港口,左岸比較不會河砂淤積,應該是建立企業總部的好地方,所以英國租借外灘這塊地,蓋起來豪華的企業總部。

如今,這二十年的浦東,從東方明珠塔落成,更多的企業總部在這裡蓋了更高的樓,大企業的永續經營,或者只是一時的淘金夢,原來從來不曾停止過。


有點像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

*地鐵站的行李


在地鐵的爺爺把孫女當成貨品一般的拉動,這二十年來,一胎化把小孩慣壞了,到處可以看到搶位置、喝飲料亂丟的年輕人,反而老人家比較有禮。

*上海半層書店


一進去老闆就說,這裡是一家書店。我心裡想:擺那麼多書,我會不知道嗎?或許太多人把這裡當成圖書館或是咖啡館了吧?

有點數大便是美,以書店來說,書並不是很多,但在一個老建築裡面,以文史建築相關的,算是多了。把二樓空間做書店,跨越數個店面,是不錯的創意。

之所以命名為半層,應該是除了一樓入口只有一半的空間是書店,而另外的半層是跟一樓店面垂直的應用二樓的空間,這二樓又不太高,所以被命名為半層,頗有哈利波特的九月四分之三的月台之感,但在上半層陽光極好,眺望外面客人的活動,也頗有趣味。

上半層走到底有一個大電視機,並且放置了座位區,在這裡可以點一杯飲料看看書,我想或許可以舉辦小型的讀書會或分享會、討論會之類的活動,同時也不影響來買書的客人。

一樓小吧檯的上方夾層閣樓放著老闆的收藏舊書,可以在這裡翻看,應該是老闆分享給大家的秘密基地,不但視野良好可以觀察客人,還可以靜下來看看舊書。

聽到老闆接聽電話,顯然是有應徵年輕服務員的電話,或許是對方年紀大或者經驗豐富,老闆非常恭敬的回絕了他。我也順便了網上百度了一下,真的這家書店在徵人。

我在書店看了三本有關介紹書店的書,喝了一杯薄荷茶,買了一本《上海鄔達克建築地圖》開本很小很適合旅行者在城市散步的書,結帳時老闆說朋友支持送的藏書章可以選,我選了一個『不上不下』,蓋好了章老闆仔細的吹乾包好書,我想他應該是非常愛書的愛書人。

買書有打折,買書再買飲料,飲料打折,這個概念我喜歡,但結帳流程有點不順,五月二日才開幕,平日沒什麼人煙!無論在台北還是上海,非假日都可以享受到品質極佳的咖啡館或書店,一家開張一個月的年輕老闆又親自在現場,誠懇又熱情的態度,讓我度過美好的閱讀時光。

*1933老場坊


當年是全亞洲最大的屠宰場,裏頭錯綜複雜好像迷宮,光是建築的外觀與樣式線條,讀起來就很驚人了,只是不知道當年屠宰的過程中是何等的腥風血雨。

如今,是年輕人拍婚紗的好去處





*宋家故居


陝西北路369號,竹籬笆超高,樹木枝葉茂密,本想借對面美髮院二三樓拍照,但我想上去了也拍不到甚麼東西,周邊大多是美容美妝美甲業者,這樣的大門深鎖,比起對面的洋樓花枝招展,顯得刻意的低調。

這裡是倪太夫人的安養之地,宋慶齡在帶了百民難童暫居此地,解放軍進來,他妹妹宋美齡則有不同的路。

2015/06/03

【上海】20150603:田子坊、渡口書店,還有好多洋樓

*丹咖啡 田子坊



因為 Kenneth Ip 跟我推薦,走進這家店,發現居然有榻榻米,想說已經非常習慣坐在地上,而且一定不會有別的客人跟我共用這個空間,狹小的石庫門式建築,內部雖然空間狹小,可是座位數可非常多,所有可以應用的空間都用上了。

進來的人大都是中國人,可是很多中英夾雜,或許帶外國朋友來,但覺得中國的年輕人都很疲倦,只要在咖啡館,就會趴在桌面上睡覺。

我點了鰻魚飯、巴拿馬藝妓咖啡,就連附上的味增湯都非常好吃,另外發現筷子、碗盤都還蠻講究的。心裡在想就連台灣人都難以那麼講究細節的地方,這家店都注意到了,而且,價格實在不斐。

最後,出去的時候發現老闆的名片,原來是日本人。

*喧囂中的寧靜,渡口書店



不過來上海兩天,已經開始厭煩汽車的喇叭聲,以前是法租界,飄著細雨撐傘不方便,收起來又得淋雨,人行道上橫衝直撞的腳踏車、機車,幾許落葉梧桐樹中,又讓人紛亂。

不過,進入了渡口書店,常在台灣見到的書本雜誌出現了,不過當然是簡體字居多,哲學、社會、政治、經濟的書,加上日本人文小說,還有一小櫃香港、台灣來的正體書。這些書看起來直覺非常混搭,既嚴肅又休閒,但竟也意外的搭調。

渡口書店的門只要關好,外頭的喧擾馬上就消失,尤其又有美麗如模特兒的店員,我直接坐下來閱讀,大約翻完了林徽因集裡面的照片,偶有幾個客人進來翻書,但是從沒有人購買。比較驚訝的是撞針式的印表機從我進來到離開的一個小時,從沒有停過,最好是生意有那麼好?!— 在渡口书店,上海

*蔡元培故居



進入展覽館,看不出洋樓的優點,著重的還是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至於跟這個地方的關係,我還是不知道。

1928年,不滿老蔣,辭去所有職務,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然後從南京跑到上海住了10年,這個地方只是他眾多住所之一,是他在上海最後的居所,住的時間不長(不知道多長?),但是保存大量遺物,重要的是很多書,看到孑民圖書館的木牌,知道蔡元培是要成立一所圖書館的。— 在蔡元培故居

*白宮


汾陽路79號,白宮,法租界公董局官邸,工藝美術館

*漢源書店



一走進漢源書店裡面,發現全部是一位位獨自在那邊讀書的女人。

靠窗的位置可以觀察外面的世界,但同時也是被觀察的對象。這是導演爾冬陞的堂弟爾冬強開的店,他的專長是攝影,所以有些攝影的書籍,加上書法、畫作與人文相關的暢銷書。

其實很想坐下來靜看窗外人生,有警察趕車子趕不走開紅單,也有停車收費員,也有做小生意的庶民大眾,更有排隊要搭長乘巴士的鄉民,爺爺奶奶揹著孫子的書包,牽著小孩的手回家,或是騎車載著,坐著高級轎車的也有,法租界內的人各有命,看著賣竹椅的小攤子可以拉長到十公尺,老闆很放鬆的打屯,這一幕幕人生在梧桐樹蔭下上演。

看著紹興街上的洋樓隱藏在樹下爭奇鬥艷,線條簡單大方,弧線一筆畫過顯露那個弧度之美,我看的如痴如醉,有時候想著強權透過這些建築要表達甚麼?而我們除了用殖民與被殖民的角度觀察外,還能夠學到些甚麼?

一家在歷史中法租界所開設的漢源書店。

*Ambrosia 仙炙軒


汾陽路150號,仙炙軒原先是白崇禧(白先勇的爸爸)故居

1920年,法冒險家司比爾門(M. Speelman)
1941年,日軍進入,梁鴻志入住
1945年,國民黨接收,白崇禧
1949年,共產黨接收,上海畫院,上海越劇院等
2002年,仙炙軒

*俄國詩人普希金


俄國詩人普希金

*上海音樂學院


東平路9號,宋美齡的愛盧。1932年當時財政部長宋子文買來送給妹妹宋美齡。現為上海音樂學院。

*美國領事館、日本領事館


淮海中路1469號,榮鴻元最後的豪宅,現為美國領事館,圍牆太高,甚麼都看不到。
淮海中路1517號,是盛宣懷住宅,現為日本領事館,也看不到

*1984 書店



會取這樣的名字,很快就能理解是反極權的理念,書中名言:「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但我只會說出:書店即咖啡館,書店即茶館,書店即餐館。



老房子的庭院種了一顆橘子樹,橘子好大顆卻不會掉下來。樹旁放著貓食,兩隻肥的不能再肥的貓慢慢的吃著。大部分是一位或兩位客人來,有人帶著筆電來上班,有人窩著划手機,更有一群人在室內討論,總會看到外國人,而我獨自坐在老沙發上,看著今天去了哪一個洋樓,走遍了梧桐樹的小路,照片中全部是樹。

算是很假文青的店,戶外的雜誌斑駁發霉的打不開,也沒有人發現,在古董木櫃裡面被我看到鍾理和的原鄉人,卻無法打開,在這裡書應該只是裝飾品。室內書架上的書還算可讀,但久無人整理,顯得有點亂,翻閱了聶永貞的日和手帖,美國人拍攝的中國老照片,一切好像都那麼不真實,但的確也發生在上海這個地方,我與 1984 書店有了第一次的虛無接觸。

書店裏頭的客人跟台灣一樣,還是女性居多,而年輕人討論的議題也是一樣的,無關痛癢的男女交往生活,或是工作上的困難,永遠不會討論政治。— 在 1984 Bookstore

*逸邨


淮海中路1610弄2號,逸邨,蔣經國上海打虎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