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羅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羅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9/28

《羅馬慾樂園》《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雖然兩部片的目的性大不相同,一個是女性之間的一夜情,一個是變性者遭受社會歧視的問題。

每個人,都很在意周遭人的眼神、觀感,很多事情就裹足不前,即使只是一個眼神,就足以割傷人的心,那麼加上語言的暴力,甚至是一點點歧視的行動,就足以破壞一個人的人生。

我們可以不甩別人對兩人戀情的觀感,但是應該更細膩的了解每個人性向的異同,不要用理所當然的眼光去評斷。

2017/05/18

《華麗年代》Nine



腸枯思竭的導演與講述八又二分之一故事,那個二分之一是童年,企圖打造賣座的歌劇電影,失敗了

2016/10/14

2012年,伍迪艾倫《愛上羅馬》喜劇的背後


幾年前朋友一直推薦這部笑料喜劇,看了也不下五次,一般的喜劇笑一笑就忘了,愛上羅馬的深度,如同羅馬帝國的歷史,每一次看都覺得有所收穫。

如同哈姆雷特的幽魂,羅馬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同的對話,死去的老國王與王子的對話,被拿來使用在這齣片劇本結構中,曾經住在羅馬的成名建築師,目睹了年輕建築師愛上女朋友的朋友,中年人與年輕人到底是在對話,是中年舊地重遊的臆想,還是年輕人內心的對話,這是一個對照組。

劇中許多的對照,年輕保守的中學女老師迷路與義大利最性感的男演員出軌,或是年輕剛出來工作的小夥子,與紅牌妓女婚前的邂逅,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是這樣的沒有界線。

歌劇的發源,是十七世紀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地區發源,但是近代在紐約百老匯被大量的商業化,來自紐約的歌劇製作人伍迪艾倫無所不用其極的希望親家可以上台表演,後來一炮而紅,這樣的行徑在義大利人重視日常生活中,雖然大眾叫好,但卻被視為低能。劇情發展過程,親家母甚至拿刀出來威脅,義大利人認為歌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睥睨美國人的庸俗。

以上的劇情對話與對照組,雖然無厘頭,但卻是義大利人的寫照,呈現一種自大驕傲又沒有自信,過度熱情又害怕失去的保守,敢做又不敢做的矛盾。

羅馬在十七世紀貝尼尼的公共藝術、建築的設計規劃者,在片中取景都有帶到,而有個默默無名的中年上班族(義大利國寶喜劇演員羅貝托·貝尼尼演出,《美麗人生》),突然成為媒體的寵兒,不但老闆給了一個大辦公室,還可以跟各式名女人上床,出席宴會活動等。出名也就是五分鐘,回復到平凡人的生活,他的內心還是有點空虛感,但他也知道這才是人生。

這段仿《生活的甜蜜》,以及開場白的交通警察、片尾的方式,應該是向費里尼致敬。



片末,在一個廣場的露台的完結,好像是墨索里尼的演講台,諷刺的敘說這就是義大利人的故事,墨索里尼想要恢復羅馬帝國的壯志,好像是一場鬧劇,這就是義大利人的個性吧?

2015/12/10

《羅馬漫步》推薦:完美的羅馬再現/青田七六文化長



到羅馬的第一眼,與各式電影中的場景大異其趣,羅馬競技場剩下不到一半,完全看不到華麗的鍍金與壯闊的鑄鐵建築,很多觀光景點只看到斷石殘壁。保存最好的萬神殿,進入大廳看到這神奇的天光,想想兩千年前就可以有這樣的技術,蓋起這麼大的圓頂,底下沒有石柱支撐,到底是怎樣的技術呢?

或許有人會說羅馬文化承襲希臘文化,而羅馬帝國可以快速的擴大版圖,只是靠高壓的軍事統治,若這樣來看羅馬,未免有點狹隘了,在這座城市的建築,到處可以看到混擬土的技術,能夠快速地搬動大石塊到各地,興建適合在地化的宗教神殿,建築通往各城市的道路,打通貿易交通之路。除此之外,利用各地附庸國的特產,也讓羅馬這座城市,享受了各地最新技術、最新產品,還有最國際化的新流行事物。

然而,羅馬帝國的崛起,從希臘的多神教,最後轉變成基督宗教的一神論,天主教的中心,耶穌大弟子彼得的基地,從基督教徒被迫害,到了教皇統治著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後來與聖地耶路薩冷的分合,羅馬這座城市與世界各國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處可見,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只是地理上的道路,也是宗教心靈之路,更是共和國民主政治的發源地。

走一趟羅馬,你會發現層層疊疊的歷史,在同一個地方發生,書中規劃的漫步路線,有時交錯而行,書中的插畫提供了回到當年的想像,緩慢的跟隨一條路的主題而走,一個羅馬,千萬種風貌,每一個歷史切面,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羅馬帝國的縮影。尼祿焚城的傳說或許不是那麼重要,但羅馬這座城市的確輝煌過,每一個年代都留下了足跡。

羅馬的都市計畫,從早期的兩個方尖碑,兩個點形成了一條線,一條中軸線互相對稱的規劃方式,歷經了文藝復興之後的巴洛克時期,製造張力的弧度,橢圓狀、螺旋狀的空間,利用光線的明暗變化,在這座城市有限的空間,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若想要知道貝尼尼與博羅米尼之間的競爭,一定要看「巴洛克對角線」這一章節,比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還要精采萬千。

《羅馬假期》的浪漫愛情,對照伍迪‧艾倫《愛上羅馬》的荒謬愛情;《神鬼戰士(角鬥士)》、《賓漢》片中描述基督宗教的崛起;《羅馬帝國艷情史》與《羅馬浴場》紀錄羅馬帝國皇帝的不同作風;《王者天下》與《帝國戰記》都可以看到軍人與帝國的關聯度,這些相同題材的電影,就好像神話中母狼孕育出的雙胞胎,雖然長相相同,但個性卻南轅北轍,正好說明羅馬這座城市的身世。

透過這本書不同路線不同角度的切入,感受得不只有羅馬漫步,還有人類文化的漫步。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8307

2014/09/02

【台北】前往羅馬的火車,即將要開了@台北藝穗節



前往羅馬這個永恆之都,道出人的不完美,義大利人深刻的知道羅馬帝國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所以努力地活在當下,容納各式各樣不完美的生活,即使每個義大利人,生活在不同的大城市,都會有不同的個性,而我們追求的又是甚麼?

一個小劇場最重要的是甚麼?是故事劇情,還是燈光舞台,演員的表情動作,還是音樂歌聲!這齣音樂劇,雖然是個小品,但各式各樣的對比,喜怒哀樂,都表現出演員的功力。

既然是在台灣演出的戲,編劇時可否再多用一些台灣各都會特有的性格來做對比,而不只是在羅馬、米蘭、拿坡里,會更貼近生活。

2012/12/24

【梵諦岡】拉斐爾的《雅典學院》

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是受教皇朱里阿斯二世的委託所繪,在這個簽字大廳有四個主題,有神學、哲學、詩歌、法學四面牆,而《雅典學院》這幅畫代表哲學。畫中人物有在哲學、修辭、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音樂領域裡的名人,讚美那個人文主義的黃金時代。


雅典學院/拉斐爾/1511年/梵諦岡博物館
1. 柏拉圖(達文西)
2. 亞里斯多德
3. 亞歷山大
4. 蘇格拉底
5. 阿爾西比亞德斯
6. 色諾芬
7. 安提西尼
8. 希帕提婭(瑪格麗塔)
9. 巴門尼德
10.畢達哥拉斯
11.德謨克里特斯
12.阿維羅伊
13.伊壁鳩魯
14.季蒂昂的芝諾
15.赫拉克利特(米開朗基羅)
16.第歐根尼
17.歐幾里得
18.瑣羅亞斯德
19.托勒密
20.烏爾賓諾公爵
21.拉斐爾

雅典學院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辦的第一所大學,柏拉圖(1)站在畫作正中央的左邊,腋下夾著書《蒂邁烏斯篇》,右手指著天空,代表一切的知識的來源,他的思想強調唯心論,柏拉圖說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精神戀愛對象,所以『柏拉圖式的戀愛』意指不是肉體上的關係。柏拉圖八十歲的時候安詳的死於學生的婚宴上,這個柏拉圖的臉孔,據說是從達文西而來。

在柏拉圖的旁邊是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2),手上拿著《倫理學》,提倡唯物論,也因此右手的手勢跟他的老師柏拉圖有所不同。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帝(3)也在一旁聽著這師生的辯論。

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4),並沒有圍著這兩個哲學大師,而是在畫作左邊另外開講,聽他講道身穿著盔甲配帶著長刀的軍事家阿爾西比亞德斯(5)。旁邊的色諾芬(6),著有《遠征記》、《希臘史》、《回憶蘇格拉底》。安提西尼(7)是蘇格拉底的門徒,犬儒學派的創始人。

希帕提婭(8)白衣長髮,是古希臘女性數學家,畫家似乎用他的女朋友瑪格麗塔為雛型畫了這個女性。巴門尼德(9)著黃橙色衣服的打開著書,但眼睛去瞄著打開書本看著數學家畢達哥拉斯(10),他是發明三角形畢氏定理的人。在後方的是德謨克里特斯(11)、阿維羅伊(12)。

在畫作最左側有兩個,伊壁鳩魯(13)頭戴桂冠,主張「人的幸福是追求心靈中永遠的快樂」,旁邊是季蒂昂的芝諾(14)。

另外,畫作中下方有個孤獨的人,赫拉克利特(15)好像在沉思,據說是米開朗基羅的臉孔來繪畫,他生性怪異少與人往來,可能跟米開朗基羅的個性類似,所以拉斐爾才這樣對應吧?

第歐根尼(16)斜躺在階梯上,是古希臘犬儒學派學者。

歐幾里得(17)彎腰用圓規作畫,著作《幾何原本》是數學的基礎,被認為是幾何學最成功的教科書。後方有瑣羅亞斯德(18)手持天文儀,他創立了祆教,天文學家托勒密(19)手持地球儀。烏爾賓諾公爵(20)是教宗的侄子,畫家拉斐爾(21)則隱身在這個有名公爵旁。

這幅畫作上方有兩座大的雕像,智慧女神雅典娜(右)和光明之神阿波羅(左),壯闊的建築大廳,象徵著自由討論的氣氛,也代表著真理的追求。˙

2012/12/21

【梵諦岡】米開朗基羅《創世紀》旁的先知耶利米

在西斯汀大教堂的天花板,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多(1508-1512年)的時間創作,除了天花板中央的創世紀有九個故事外,四周還有十二位巨大的人像,包含七位先知、五位女祭司,其中一位先知耶利米,據說所畫的就是米開朗基羅自己。


先知耶利米右手托著下巴,憂慮著無法挽回的毀滅

舊約聖經的耶利米書,主要是先知耶利米的所講的紀錄。生於西元前627年的耶利米,當時是猶大國最黑暗的時期。西元前607年,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率兵攻佔耶路撒冷,戰爭延續了很多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延續父親的侵略行動,將猶大國王擄回巴比倫,聖經中記載了他攻陷耶路撒冷,將神殿拆毀。

上帝耶和華告訴耶利米他已經被選為先知,但耶利米當時非常年輕非常擔心,但上帝用手輕觸耶利米的嘴,說會將該說的話送到耶利米的嘴裡並交給他。耶利米用陶罐做為比喻,將陶罐摔破警告猶大國的人們,若不相信唯一的上帝耶和華,猶大國將會被摧毀。耶利米甚至要猶大人快點逃離耶路撒冷,但沒有人聽,軍人甚至把耶利米抓起來關到深坑底下讓他挨餓。果然不久巴比倫大軍入侵,將這些猶大人俘虜到巴比倫城。

米開朗基羅創作創世紀時不過三十三歲,剛好是耶利米看到耶路撒冷第二次被攻陷的同一個年紀,但他還是在耶路撒冷繼續傳道,最後被迫逃亡到埃及,耶利米感情豐富多愁善感,被稱作「流淚的先知」,耶利米所傳道的信息帶著悲觀,但對猶大國又有很深的盼望,是非常矛盾的,雖然一再對悖逆上帝的百姓絕望,但他對上帝有信心。

米開朗基羅在創作時,一直不信任在教皇旁的布拉曼帖,認為他從中作梗,讓他喜歡做的工程延宕,而讓他做這種比較不想做的繪畫工作。但,相反的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與壁畫,大部分都是米大師一個人的創作,讓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成為了一個全才的藝術家。

2011/09/13

【亞美尼亞】加里 Garni 希臘神殿,威尼斯的四批馬原來是從這裡送去的

來到加里神殿的入口處,看到羅馬帝國尼祿當年送過來的一個石碑,當地導遊說,現在威尼斯那四批銅馬是當年這裡製作,送給尼祿的。(不過這點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證實,所以存疑)



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401-450)將銅馬從希俄斯島運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四隻馬被搶回威尼斯。1797年,拿破崙攻陷威尼斯搶到這四批馬,放在巴黎的凱旋門上,滑鐵盧戰役失敗,1815年物歸原主。這幾年偶有新聞,土耳其要跟義大利要回這四批馬,但是若追朔到源頭,其實當年亞美尼亞做為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庸國,尼祿權力到達這個地方,而亞美尼亞送四批銅馬給羅馬帝國,也是理所當然。至於這四批銅馬要放在哪裡?當年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關係複雜,與現在的義大利、土耳其也大不相同,好像是放置在羅馬帝國的位置比較正確的。

看銅馬照片(連結到維基百科)

加里是亞美尼亞境內一處河流蜿蜒的高地,很適合做為防禦的城堡,而且當地產玄武岩,所以這座希臘神殿就地取材所建,在石頭與石頭的接縫處有看到鐵金屬相接,跟羅馬戰爭時一樣,這些金屬戰時都會被熔掉拿去鑄造武器。神殿有9層8米高的階梯,周圍有24根圓柱,每根圓柱的上方都刻有獅頭,柱頂有玫瑰花、葡萄、石榴等,是亞美尼亞當地植物裝飾,天花板的裝飾是羅馬帝國當時流行的裝飾圖案。

根據現在比較新的考古證據,該神殿建於175年,1386年這個城市被帖木兒占領並摧毀,1679年的大地震大部分也毀掉,1969-1975年間重修。在此地還可以看到一些羅馬浴場燒熱水做三溫暖的遺跡。

更多加里資料:http://www.armeniapedia.org/index.php?title=Garni


亞美尼亞大叔的音樂實在悲悽




2009/05/23

【羅馬】《天使與魔鬼》

昨晚去看《天使與魔鬼》,電影節奏很緊湊,也順便做了一趟羅馬之旅,故事主要環繞在貝尼尼為羅馬城所設計的雕像與建築上。


蘭登教授拿的觀光地圖,不過這是簡體中文版



上次去羅馬只待了三天,當然小說裡描述的這些大景點都去踩過了,很佩服作家丹·布朗的想像力那樣豐富,當然有很多劇情配合歷史研究會有不少矛盾,不過能增進大家對貝尼尼與天主教歷史的了解,也是不錯的。不知道台北或是台南有沒有可能也有這類型的小說或電影呢?


點這裡有更多電影場景的街景圖與解說

0. 萬神殿,拉斐爾的幕地,第一個地點蘭登教授找錯了。
1. 人民聖母教堂,拉斐爾設計的基吉小聖堂(Chigi Chapel)《哈巴谷與天使》(Habakkuk and the Angel),(題外話是裡面有卡拉瓦喬的畫,電影有帶到)
2. 聖彼得廣場地上的《西風》
3. 勝利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的《聖女大德蘭的狂喜》
4. 拿佛納廣場的《四河噴泉
5. 光明會的基地《聖天使堡

維基百科:天使與魔鬼

沒想到我去短短幾天,電影的背景我也都有拍到,我想未來去旅遊的人看到也是同樣的場景,看這樣的電影很讓人想想旅行時的心情,而台北最近有很多東西都要拆掉了,我們就來懷舊一下《向左走‧向右走》的北投水池吧!重建後不知道會變成甚麼樣子?

2009/03/11

【羅馬】廢墟簡報

這是之前心得分享的簡報,義大利真是神奇的國度,廢墟也可以變出黃金來。



大家有興趣來聽這樣的羅馬嗎?

2008/03/05

【羅馬】遺跡共存的天堂

初到羅馬古廢墟遺跡的那個地方,一直以為總有一天會把所有元老院的古蹟挖出來,然後重建羅馬帝國偉大的執政中心。


2006.2 到處可以看到不同時帶的遺跡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個素描,理髮師在凱旋門下幫人們剪髮,而這個凱旋門已經有一半是埋在土裡,義大利人不知道何時開始就這樣的保護古蹟,即使在市中心,只要發現有價值的遺跡,也只好停工等待挖掘與鑑定。

而羅馬從建城以來,破壞前代建築的故事也屢見不鮮,又是怎樣的想法,可以讓這樣的破壞的遺跡原樣的保留下來。連結兩層競技場的高牆是鐵,這些鐵被熔掉移做他用;萬神殿在1632年把門廊的銅拿去製作聖彼得教堂的聖體傘;拉特拉諾聖約翰教堂主要入門口的青銅門當年取自元老院。

義大利建國後,1885年開始蓋維多里奧‧艾曼紐紀念堂這個大蛋糕的時候,把卡比托山北邊的朱諾神廟給拆了,還拆了1455年文藝復興時代在威尼斯宮前的一個院子,卡比托山的懸崖在西元前390年高盧人攻打羅馬的時候,有個『白鵝救羅馬』的故事,也就這樣消失了。

羅馬最後的一次破壞則是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開了一條馬路從威尼斯宮到競技場,而這些古羅馬帝國與文藝復興年代的重要遺跡就這樣又被埋在土裡或被破壞了。

或許,歷史不斷地在這裡重複的上演,讓羅馬人擁有懷舊的特質,羅馬是個石頭城,這些石塊不是後世搬來維修的,而是千年就存在這裡。許多墊高的大樓,地下室是個古蹟,拐個彎的馬路,前面又有一些廢墟,但這些廢墟又沒有計畫要重建,這就是羅馬讓世界看到不是一天造成的模樣。

研究羅馬的歷史,神話故事原原本本的來自希臘,羅馬人的統治階層因為帝國版圖的廣大,容納了各種種族,甚至改信基督教,遷都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我們看到的羅馬帝國是連年戰爭、慘暴的競技做為娛樂的歷史,但是這樣的歷史卻也是藝術文化與民主制度的啟蒙,帝國的道路讓世界流通,當然為了統治方便商業貿易流暢。

羅馬的都市規劃最有名的當然是巴洛克時期的貝尼尼,但更早之前的教皇有的崇尚藝術,有的錢不夠而只立了幾根柱子做為城市規劃的軸線,這些遺跡在羅馬都可以看的到,也代表了各時代共生共存的宣言。

2007/11/21

【倫敦】羅馬帝國@大英博物館

在大英博物館的羅馬帝國古物當然不比羅馬要多,可是收集的還蠻多樣性的,充分表現羅馬帝國擴大後保留了當地文化藝術的特質。


密特拉神殺死公牛(西元二世紀)、米爾登霍爾珍寶上有希臘神話(四世紀)、不列顛的馬賽克
波特蘭寶瓶(一世紀)、銅製雕像、銀器
畫有希臘神話的陶器、尼祿焚城遺跡、銅製雕像

羅馬城,西元前753年由羅慕斯建立,據說是雙胞胎兄弟,所以羅馬也稱為雙子城,西元前509年國王被罷黜,羅馬開始了共和時代。羅馬城的建立因為周邊都是各種民族,所以一開始就是外來的文化,從神話故事、陶器、青銅器或是建築的式樣來看,幾乎全部都是來自希臘。但羅馬藝術也有自己的特色,人物的雕像重視寫實,無論是政治家、將領甚至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喜歡留下頭部的寫真。

羅馬的建築因為在帝國擴張或是在水利的取用都要求快速建造,發明了材質比較輕的混擬土建材,可以利用奴隸大量的建造大型建築物,這點跟慢工出細活的希臘世界有很大的不同。

羅馬軍隊的鐵盔甲或是盾牌上面也可以發現一些古羅馬的藝術痕跡,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遷到君士坦丁堡,讓羅馬失去的光茫,帝國建成之初終究擁有漂泊的個性。

《羅馬》再見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6/blog-post_15.html

2007/08/01

【羅馬】卡拉瓦喬的靜物畫

卡拉瓦喬的作品除了利用光線,可以將宗教畫畫得十分的平民性格,純粹靜物的寫生,也是一大特色。


1594-1596 抱著水果籃的小伙子‧羅馬波蓋塞美術館

記得小時候,樓下住著一個繪畫的藝術家,印象中每次去他們家不是在打麻將,就是衣杉不整在畫圖,除了人體的畫作,最多就是畫水果靜物。長大後才發現要畫好靜物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凝視著卡拉瓦喬的作品,看久了就會覺得這些水果也有生命,一種苦悶、枯萎、無奈甚至是生命消逝的感覺。

上面這幅畫作,水果跟肖像各佔了一半,兩樣東西可以分開來看,又可以合在一起,眼神沒有交集,唯一相同的是光線的方向。他畫的葉子、花朵、水果的細膩,史上無人可以比擬,如今有人分析他使用的顏料,卡拉瓦喬嘗試用各種油彩,來突顯光澤、透明或是平滑、明暗的效果。

【羅馬】卡拉瓦喬與法國教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4/blog-post_30.html
【佛羅倫斯】卡拉瓦喬的美杜莎頭像@烏菲茲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2/blog-post_28.html
開啟巴洛克時代的藝術家—卡拉瓦喬(作者:陳若漪)
http://life.fhl.net/Art/caravaggio/01.htm

卡拉瓦喬雖然只活了39歲,但是卻開啟了巴洛克時代,也是新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2007/05/31

【羅馬】蛋捲的西班牙台階

今天收到一張很乾淨的明信片,在羅馬應該不太可能有這種景象,一張沒有人的西班牙台階,《羅馬假期》的奧黛立赫本就是坐在這裡吃冰的。


2007.5.18 天使蛋捲寄出

記得我去年前往羅馬只待了三天,在西班牙台階最上面的平台留連很久,當時法國教堂在整修,進去裡面時的施工聲音很大,沒有多停留,從上面看下來,可以看到濟慈雪萊紀念館,我沒有進去,然後台階下的破船正在整修,所以也沒有欣賞到,阿貝跟我說有個咖啡館一定要去,可是我熱昏了,也沒有進去。雖然如此,我仍覺得西班牙台階上世界各國的人來人往,不虛此行。

  1. 【羅馬】濟慈雪萊紀念館
  2. 【羅馬】西班牙階梯
  3. 【羅馬】伏爾泰拉在三一教堂的作品

天使蛋捲去德國留學轉眼也快一年了,這一年的變化我覺得改變很大,搬了好幾次家,因為我每次寄出的明信片她都沒有收到,而且還交了一個德國男朋友(是嗎?),她覺得那個男人是非常非常普通而她不會愛上的類型,真希望我未來可以到德國去參加喜宴呢?!

自從跟她A到歷史所的碩士畢業論文,看完了後我才知道為什麼她要去德國,而她也完成了人生的這個夢想。

天使蛋捲的部落格(網址永遠不固定)
http://neue-angeleggroll.blogspot.com/

2006/11/24

心得分享公告:水瓶子的《歐遊雜記》



這本書本來想帶去義大利玩耍的時候晚上讀,但是因為帶的旅遊書太多而作罷!最近讀完他,讓我好想再去這些大城市。

小時候讀了朱自清的背影、蹤跡,對這種簡單的白話文學,有了初步的認識,我總是寫不出這種氣質,文字簡單,沒有太多的華麗的形容詞,朱自清寫的父親的背影,至今仍是我練習寫文的圭臬,不需要對父親深刻的描述,就僅是父親提著橘子,爬過火車月台的那一幕,就讓我深深地記憶至今。

上週去聽木馬吳哥窟的演講,他用周達觀(約1266年-1346年)的《真臘風土記》來解說,讓我深受啟發,雖然剛開始有些難以吸收,但是後來漸入佳境,聽的真是過癮。時報旅遊老夫子姐姐安排我講義大利自由行的演講,本已經想好的大綱,也準備好了簡報檔,昨日被我換成以這本《歐遊雜記》來做心得分享,歡迎大家來捧場指教。

時間:2006/11/24(五)19:00-21:00
地點:台北市建國南路2段201號1F 金石堂 我的書房
報名網址:http://blog.yam.com/macroforum/archives/2353415.html
主題:義大利自由行
大綱:
1.自由行的準備
2.歐遊雜記--朱自清
3.羅馬帝國
4.文藝復興
5.威尼斯畫派

2006/09/24

【羅馬】《羅馬故事》光環下的暗影



Domenica..星期天要去旅行
http://blog.yam.com/domenica

羅馬,其實還是個複雜深沉的城市吧!

HBO影集《羅馬的榮耀》第一季已結束,凱撒在元老院狼狽地被刺身亡,想看屋大維大展身手,還得等上好一陣子。比起影片中的古代貴族們權勢野心背後的計謀手段,《羅馬故事》這本短篇小說集正好對比著訴說現代平民百姓道德壓力下的小奸小惡。旅遊過羅馬幾次,看過許多人對羅馬的評價,看到的面向愈多,愈難總結這個城市特色。

1997年,我帶著帝國歷史的記憶光臨,但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人潮擁擠的西班牙廣場與對面PRADA門口大排長龍的日本人。2001年,獨自的博物館之旅讓我真正感受到羅馬的霸氣,同樣是文藝復興城市,也許不如翡冷翠的優雅細緻,卻給予來者直接的震撼,不留餘地。2002年與友人輕鬆同遊,不帶觀光心情地遊走在噴泉和雕像間,最大的收穫就是吃了三天的超大杯冰淇淋和小餐館裡的美食。2005年春天匆匆停留,全城籠罩在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辭世的悲愴與亂哄哄的選舉中,我卻記得旅館老闆為我找房間的糗樣,和擁有八國語言Menu的觀光餐廳裡稱不上美味的海鮮麵。

這本短篇小說的背景約略在二次大戰之後,當時的義大利挫敗於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但義大利這民族絕對有本事在黑暗與絕望中產生新生的、美麗的思潮;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費里尼(Fedelico Fellini)、等電影大師領導了新寫實主義的綻放,當然文學必定也有相對的影響。

《羅馬故事》是相當容易閱讀小說,不賣弄文字,也不需要因為是大師著作所以緊張怕看不懂,翻開讀就是了,自然會被一絲細微的負面人性牽引著,而且竟然也隨著不自覺點頭,深深同意。唉呀,這不就是平民的思考嗎?誰敢保證自己沒有無關仇恨的忌妒?誰能說自己永遠不以貌取人?哪個知識份子絕對不會完全看不起不識幾個字的鄉下姑娘?你能公正地衡量所有是非,從無雙重標準?存在於自身心中的黑暗也許未顯現出來,透過《羅馬故事》平實的筆調卻表達於無形。

在對偉大古羅馬城的認知之中閱讀《羅馬故事》,實在感到矛盾;但仔細想想,羅馬哪有幾個凱撒、屋大維,何況二十一世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成功的心機,就留給做大事的人吧!偶而一點點違背道德的心裡話,歡迎到《羅馬故事》來複習。

2006/06/30

【羅馬】廢墟


羅馬復原圖 約西元100年

羅馬建都已經超過2700年了,想像它曾經繁華過,而今有大部分的建築,仍然是蓋在遺蹟上。

每每看古羅馬的電影,大部分都會有那輝煌時代的建築背景,維納斯神廟、奧古斯都廣場、戰神馬爾斯神廟、和平廣場、圖雷真廣場、元老院、艾米利集會堂、聖火貞女之家、凱薩神廟、凱旋門、許多競技場、浴場以及我最喜歡的萬神廟,都可以在這張明信片看到。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到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基督教在黑暗中世紀統治了千年,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羅馬教皇重新規劃了整個市區,貝尼尼建立了巴洛克的典範,讓羅馬又成為世界的中心。


羅馬衛星圖 約2003年 Google Earth

而今的羅馬不但是義大利的首都,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教堂的密度應是世界第一。雖然競技場的血腥歷史與羅馬人慘暴性格在電影中一直不斷地在腦海中翻騰,自古希臘時代的城邦民主演進到羅馬元老院的民主,美國獨立宣言含入了古羅馬時期的民主精神,我們應該多看看別人的歷史,才能為台灣未來找出路。

2006/06/15

《羅馬》再見


2006/2/19 9:30

今天一早不若前幾天那樣早起,只要中午前到羅馬達文西機場搭機到威尼斯即可,斯調慢理的打包行李,慢慢吃完早餐,微笑揮別青年旅館的主人與遊子,換來一整個好心情上路。

往車站的途中經過偉大的聖母教堂,本來計畫到羅馬的第一站就是這個教堂,那時行李太重沒有進入,回程時想要進去,沒想到教堂沒有開門,據說西元352年教皇夢見聖母瑪利亞命令他在一處白雪覆蓋的地方建造一座教堂,稀奇的是那年夏天8月5日,艾斯奎林山居然下起了雪,於是在此建造紀念聖母的大教堂。

西元431年的教宗會議上曾經熱烈的討論,耶穌的母親是人母還是神母?而身為母親偉大以及偉大的神性這兩種特性,往後的基督教比較強調聖母的聖潔,也漸漸地不那麼強調耶穌的門徒了。這教堂是裡面有貝尼尼的簡約的墳墓,比起他華麗的風格簡直天壤之別,這裡保存耶穌兒時曾睡過馬槽的殘骸。

沒有進去一睹風采真是遺憾,我就列出我下次羅馬行一定要造訪的地方,算是這次的遺珠之憾吧!

1. 偉大聖母教堂
2. 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
3. 聖克雷門特教堂
4. 波格澤別墅及美術館
5. 多密提拉地下墓穴
6. 卡拉卡拉大浴場
7. 哥德之家
8. 羅馬博物館
9. 尼祿的黃金宮
10. 古希臘咖啡館

以下是我個人建議的十大必去的景點,如果你只有三天的時間,以下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但不包含上面我沒有去過的地方。

1. 梵諦岡博物館 1|2|3|4|5|6|7|8|9|10
2. 拉特拉諾聖約翰教堂
3. 人民廣場及人民聖母堂
4. 聖天使堡
5. 許願池
6. 四河噴泉及拿佛那廣場
7. 萬神殿
8. 西班牙階梯
9. 圓形競技場
10. 卡比托山博物館及廢墟


View Larger Map





2006/06/14

【羅馬】拉特拉諾聖約翰教堂


2006/2/18 18:00

在羅馬的最後一天黃昏,路燈亮起,站在巨大的教堂前,廣場上吹著強風,這世界一瞬間彷彿是黑白的,時光的巨輪就從我腦中快速的閃過。

除了聖彼得大教堂之外,這座大教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羅馬天主教教堂,西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建造,在教堂的正面還有寫著:羅馬城及全世界教堂之母。這個地方已經在梵諦岡東南方,但是卻是建成後幾個世紀教宗的駐地,1309年教廷被流放到亞維儂後,1377年回到羅馬,那時就遷移到了聖彼得教堂。

我覺得這裡最讓人驚嘆的就是巨大的雕像,不但教堂的立面上就有耶穌、施洗約翰及福音書作者聖約翰等15座雕像,每座高7公尺,在幾英里外就可以看到,在教堂的內有耶穌12門徒的巨大雕像,這些雕像都是1646年起波洛米尼設計的。此外,這裡的觀光重點還有洗禮堂跟聖梯、外部修院迴廊,教堂主要入門口的青銅門當年取自元老院。

我看到一群修士盛裝進入旁邊的禮拜堂開會,天色已晚,觀光客也不多,頓時有點可怕的感覺,或許很多地方也關閉了,沒什麼心情繼續欣賞。

2006/06/13

【羅馬】人民廣場


2006/2/18 16:00

從西班牙階梯下來,或是從奧古斯都陵墓往北邊的人民廣場走,這一路上是行人步道區,不知道是因為假日才不讓車子走?還是所有時間都這樣?

這一路上都是觀光客,走三步就一間小教堂,走五步就有比較大的教堂,一走進去就開始欣賞祭壇上的名畫,有時祭壇的燈光是沒有亮的,必須有人投下香油錢才會亮著一分鐘。這樣三天下來,有點麻痺了,而且早上才去梵諦岡博物館,吸收了太多資訊,下午連拍照都懶的拍,只想在街上看人,這條街滿足了我的欲望,年輕男女應該有一半以上是觀光客,逛著名品服飾店,帶著耳機聽音樂搖滾著身體,讓我不由得隨之起舞,這股節奏到了人民廣場,我心達到了沸點。

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人民廣場與人民城門,典型的雙胞胎城市建築,奧古斯都皇帝從埃及帶回的方尖碑兩側又有對稱的兩座教堂,一座是聖山聖母教堂,另一座是奇蹟聖母教堂,均建於西元17世紀下半,其實注意看可以發現兩座教堂的穹頂不太相同,一個是圓頂一個是橢圓,視覺來看是對稱的。人民廣場這個地方曾經是公開行刑血淋淋的場所,也曾經是賽馬的起跑點。

廣場的意義在哪裡?號稱人民廣場給人民集會自由的場所,雖然大部分的時間是有正面價值,但確也是悲劇發生的地點。



看到不少朋友拍回的照片都有這個街頭藝人,羅馬在墨索里尼年代創立了電影城,或許是社會主義的宣傳手法之一,在二次戰後的黑暗面的電影,也是羅馬寫實主義的獨特氣氛。


人民聖母堂內祭壇內的壁畫有兩幅是卡拉瓦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