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4

【伊朗】伊斯法罕伊瑪目廣場的漫步

伊斯法罕目前為伊朗第三大城市,人口大約是160萬,從地圖上看伊斯法罕位於伊朗的正中央,也在扎格羅斯山脈山腳下,一個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斯法罕早在瑪代王朝已存在,西元前六世紀成為阿契美尼帝國(居魯士二世的)的一座大城市。西元前330年馬其頓王國入侵過,後來的塞琉古帝國、阿爾沙克王朝、薩珊王朝都是重要的都市。西元640年的阿拉伯帝國帶入了伊斯蘭教的建築、塞爾柱帝國的首都,蒙古的帖木兒也攻佔過此地,最輝煌的年代是薩非王朝,人口最高達到60萬人。

漫步在伊瑪目廣場,可以清楚的看到南邊正中央的國王清真寺(也稱藍色清真寺),約莫45度角的傾斜朝向麥加的方向,或許是這樣的角度,在這個長方形的廣場內可以看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圓頂。這個長508公尺、寬160公尺的巨大廣場,中央是噴水池,從傳統來看繼承了波斯花園對於天堂的描述,中間有噴水池,下午陽光斜照,會有道道彩虹產生,在這樣巨大的廣場,有如置身天堂。

廣場的四周是商店街,每個店員都講著流利的英文,觀光客在此應該都會跟這些熱情的人交談。所販賣的東西不外乎地毯、細密畫、多色印畫、手工敲打刻出的碗盤,還有西洋棋、西洋跳棋等工藝品。在商店街內閒逛,會聽到敲敲打打的聲音,現場製作的工藝品,是一種製作過程的展示表演,我想也是一種噱頭。

薩非王朝(1501-1736)最有名的阿拔斯(一世)大帝(1571年1月27日-1629年1月19日),為了建設伊斯法罕,當年從世界各地請了石匠、木匠,也請了幾百名中國陶藝師傅來教燒製陶瓷,也造就了波斯的藝術高峰,特別在繪畫、紡織、插圖等。葡萄牙的大使曾說:「人民很開放的伊斯法罕與外國人打交道,每天不得不面對與其他幾個國家的人。」

我喜歡伊斯法罕在不同時間的光線,大中午雖然陽光刺眼,可是照在藍色清真寺的大門,清清楚楚的藍與天空的藍幾乎成為一體,進入國王清真寺後巧妙的轉了約四十五度角,挑高的清真寺建築,欣賞千變萬化的圖案。很難發現這樣高聳的建築內,其實弧度並不是固定的,剛好正在修復的木模,讓我發現了這個秘密,而貼在這些牆壁的磁磚,又要怎樣精密的測量,才能去燒窯,然後正確的貼上去呢?

當年沒有麥克風,伊斯蘭的祭司阿訇(念轟)在大廳的中央,念誦可蘭經,整個寺內都可以很清楚的聽到,所以整個建築像一個精密計算好的回聲筒,不得不佩服這些建築師。

廣場的另一側是羅浮阿拉(皇后)清真寺,沒有宣禮塔,也沒有大廳,不過裡面的圓頂在不同時間的光影下,可以看出好像是孔雀開屏的樣子。據說這座清真寺就是設計給皇后使用,小巧典雅。或許是進去的時間剛好,喜歡攝影的人會很喜歡這樣高對比的光線。

(補阿普克里皇宮)

到了黃昏時刻,走在巴扎市集內,太陽光斜照在穆斯林婦女身上,黑色緊密著包著頭巾的修長影子,融在一片金黃色的石頭地板,太陽還沒有下山,東邊的月亮已經升起在皇后清真寺的圓頂上方。突然夕陽雲彩出現,整個廣場四周華燈初起,噴水聲泛著幾絲的涼意,在燈光的照射下又有不同的氣息,馬蹄聲仍輕輕地從遠方傳過來,這座廣場幾百年來是否安然的日復一日的過著?

我吃著牛奶冰,新奇的四處張望攝影,想抓住些甚麼?卻又甚麼都抓不住!月亮已經升起,我想我永遠拍不出浪漫的景致,是月光還是上弦月影?伊朗的國旗有四彎新月、一卷經書、一把寶劍,巧妙地組合成阿拉伯文的「真主」(阿拉)。伊斯蘭教的確是一個入世的宗教,而阿拔斯大帝設計這個廣場,讓人民在此滿足所有的需求,一天的食衣住行,一輩子都在天堂中。


檢視較大的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