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1696年,福建火藥庫大火,損失火藥五十斤,地方幕僚郁永河喜歡到處旅遊,自告奮勇來臺灣採硫。1697年到台南招募工人,然後一大群約四、五十人一路往北到北投,走了二十幾天到達八里,雇用小船從淡水河進入關渡,見兩山夾門水道很窄,但進入關渡後水突然變寬是一座大湖,見不到邊緣。
*郁永河來臺歷險
今日的關渡平原是保護區,很難想像三百年前這邊是湖泊,因為1694年在今陽明山發生規模七級的大地震,關渡平原的土地液化陷落約五公尺,該湖水深度約三、四公尺,郁永河來的時候海水都還未退去,搭著小舟在今磺港溪上岸,然後步行到上游去查看採硫的地方,步行時四周林木很高,溪水邊的石頭藍靛色,就這樣走了二、三里突然沒有樹林,一大片黃土,而且腳底很熱,地上還冒出煙來,可能就是今日的地熱谷。
郁永河用布跟原住民交換硫礦,原住民協助採礦並且利用油煮的方式提煉硫,待在北投期間,一路相伴的人不是得病發燒拉肚子,幫忙煮飯的人夜裡結夥偷吃的東西,划船逃走,沒有交往的原住民晚上還射箭攻擊,貫穿了二十八層的布,這個箭還是是打獵鹿的器材,還好沒有射死郁永河,晚上有時還會有鬼火四處飄散,颱風來襲山洪暴發,茅屋都被摧毀,這樣的環境,郁永河想到一路從福建福州出發陸路到廈門經金門出海,經過澎湖到台南鹿耳門上岸,從南到北經涉水經過溪流一路飄搖,不怕任何艱難,就是喜歡旅行,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不僅要問老天爺為何要來台灣這塊鬼地方?
郁永河回家時,還遇上大風,船軌杆都折斷了,居然可以安全的回航,真是奇蹟。
關渡平原,在日本時代,一直保持農田、濕地,如今筆直的大度路,當時就已經存在,當地的交通都是靠淡水支線的火車,山腳下的山洞,也是搭乘火車的一個共同回憶,一直到1966年關渡平原的工廠林立,大度路拓寬變成現在的樣貌,1983年,關渡大橋完工通車,設置了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後改名為關渡自然公園,1988年淡水線火車停駛,蓋起來許多新房子,1997年捷運淡水線通車,關渡的人潮又再度回籠。
從台灣島隆出海面後,關渡平原時而是海面,時而是陸地,有時鹹水有時淡水,有時原住民在此逐鹿打獵,農、漁業,這樣自然多樣的生態,在台北市難得看到。關渡本來有獅象守口的景象,1963年來了一個葛禮颱風,三重、蘆洲、士林、大同地區海水倒灌嚴重,關渡的獅、象被炸掉,原本是淡水的井水變成鹹水,這裡的魚穫量變少,大雨一來就淹水,又長期抽取地下水,地層下陷土地鹽化不容易耕作。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因為大度路筆直的道路,持刀飆車時有所聞,許多人命喪關渡。
從郁永河來臺,當時台灣各地充滿瘴癘之氣,蚊蟲蛇獸眾多,雖然清代統治台灣,但郁永河只是來採硫礦,可是多沒有把台灣當成寶島經營。我相信這些過往在關渡平原留下的傷口,只要人們好好的珍惜,大自然一定很快的恢復生機。
*關渡宮
1760年的淡水廳有四景,其中一景就是關渡劃分潮,基隆河、淡水河在此匯合,漲退潮時間海水交會,水分三色的奇景,後來淡水就有八景,1897年關渡宮搬到現址,坐西朝東,風水稱為萬水歸堂穴。
在關渡宮前的渡口目前有小舟,走上關渡宮後面的靈山公園可以眺望遠景,以前關渡與八里往來的交通,若沒有關渡鐵橋,那一定都要靠渡船,時光回到一百多年前,淡水支線還沒有通火車前,有藤橋跨越,那是怎樣的景象呢?從海邊入河的戎克船載滿了中國來的貨,從大稻埕出海的船也載滿了茶葉、樟腦,原住民架木為屋,高於地面的房子可以避開淹水,而且部落人通力合作,一天就可以蓋好幾座茅屋,牛車在老街負責搬貨,還要負責耕作。
日本人來了之後,在老街兩邊架起了獻燈,從關渡火車站一路蜿蜒到關渡宮,也是渡船口,老街上有紅磚古厝,在攤子吃碗麵配上鹹鴨蛋,不遠處還可以看到拿竹竿的小孩在河邊趕鴨。
上了台北藝術大學的校區,也可以遠眺關渡,捷運緩緩地從台北開過來,山腳下的捷運機廠,三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湖,彷彿聞到不遠處北投的硫磺溫泉味,有時會想,這該不會是焚化爐燒垃圾飄過來的味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