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4

【台北】劍潭山,吵雜紛亂的山丘與消失的水潭

登高望遠,往西北看是士林天母,前方不遠處的社子島,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會處,或許百年前的人從來不會想到今天的車聲、飛機聲的人工噪音,會比山內的蟬鳴還要大聲吧?



*劍潭山,台灣神社原址,現為圓山大飯店

劍潭山在日本時代規劃為台灣神社,後升級為台灣神宮,而今緩步上山,一座座羽球場,也提供登山客一些唱卡拉OK的服務,一座座小廟與健身器材。當年興建台灣神社時,法國領事館與大稻埕仕紳在此都有土地,台灣總督府想了一些方法才順利興建神社,今日也看到一些羽球場鎖上了門變成了私人的運動中心。

看到了一個老外,架了腳架準備拍攝夕陽,河水反射金閃閃的陽光,河港交易的戎克船已經不在,我想像著大航海時代,原住民在劍潭山望著海邊的心情。

只聽到中山北路喧囂的人車來往聲音,加上繁忙的捷運,走上劍潭山頂,很輕易的可以看到基隆河這一側,迎面而來的聲音是高速公路的車聲,飛機起降的聲音中遠眺是台北101大樓,我忍不住帶起了耳機,聽著交響樂,配合了這城市的作息,夏日黃昏時下班的人潮,應該最適合蕭邦的曲,蟬聲仍爭鳴,而我的心這時才靜下來。

這是神社的土地嗎?如今只看到諾大的飯店,劍潭山注定要喧擾,因為它已經被這座城市包圍,我喜歡登高望遠,但城市中的山丘,被種種的擋土工程維持著以前的身影,孤獨的呼吸著。

*三腳渡

從捷運劍潭站下車,除了可以從圓山保齡球館後方上山一遊,還可以從劍潭路往西往基隆河邊走過去,盡頭就是三腳渡。

為何劍潭路旁有一長廊公園?為何三腳渡是連結三塊陸地的碼頭?為何河邊的天德宮有那麼多神像,廟的門柱是鋼筋?這一大堆問號,讓我翻開以前的地圖,加上文史資料,讓我找到了答案。

原來日本人蓋台灣神社的劍潭山,旁邊是基隆河,原先是想要在圓山的西麓建官方的神社,後來選擇了劍潭山,這山頭不但河水交會,爬山劍潭山視野極好,夕陽西下河面上金光粼粼,蜿蜒的基隆河在社子島那端匯入淡水河。如今,這樣的蜿蜒河道已經消失,人與自然爭地的結果,原來的基隆河走在基河路已經填平蓋起一棟棟的大樓,大龍峒與社子島本來有條河流分開兩地,而三腳渡就在這三塊土地的交會口。

所以從劍潭路旁的公園綠廊,就是當年基隆河改道所留下的人工河流,走過這條公園,兩旁的大廈與停滿車狹小的巷道,一時之間很難跟水田與基隆河連結,公園內偶有廟方所辦的活動,遛狗跑步的人們,誰也不知道這裡在颱風後,是一個必定淹水的氾濫區。

走到了三腳渡,看到了天德宮可以動態起降的漂浮廟,裡面眾多的神像,有很多是人家遺棄而被廟方收留的落難神明,因為經常淹水,廟方很有創意的製作了可以起降移動的廟,我想這應該是全台首創吧?

以往台北市把所有的汙水都排到河流內,1950年代,三腳渡與周邊的漁民只能靠抓一種紅蟲維生,紅蟲可以在汙水內生存,而紅蟲又是養鴨、養鰻的飼料,此地成為全台紅蟲的供應中心,這是當地人難忘的黃金年代。

1964年,葛樂禮颱風來襲,防洪計畫中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快速進行,社子島與大龍峒的番仔溝填平,三腳渡少了一隻腳,失去了渡船碼頭的功能,基隆河改道後整個劍潭山的景觀大變,再也見不到美麗多樣的夕陽。

《淡水廳志》:「每黑夜或風雨時,輒有紅光燭天,相傳底有荷蘭古劍,故氣上騰也。」這種特別的景色變化是昔日淡水八景的「劍潭夜光」。今日,劍潭已經沒有潭,更遑論有這樣特殊的景緻了。

PS.
郁永河來台採購硫磺,曾經描述船入關渡後,台北是一個大湖,推測是1694年發生大地震,水淤積在此,剛好郁永河 1697年來此,誤認為台北是大湖,其實只是關渡以東的士林北投一帶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