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12/17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難得戰後的招待所洋樓,用不同洗石子的工法創造出只有台灣獨有的洋樓,翻閱了由 廖惠慶 所潤飾編輯父親的長達一百多萬字的內容,挑選出那個時代製茶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比連續劇茶金更為精彩的家族故事,這本《茶金歲月》才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版。

廖運潘的兒女依照出生的順序,不分男女一個姓廖,下一個就姓姜,避開了入贅的問題,不但女男平等,非常公平的兩家都繼承到了,能夠在離開五十年後又買回阿公姜阿新興建的招待所,並且花了經歷修復這棟不只是兒時的記憶,也代表戰後為台灣永續生存努力的家族,留下了一棟文化資產。

惠慶姊帶我在洋樓上下跑來跑去,一回說著兒時與姐姐的回憶,也說著爸爸的故事,一會說媽媽買的琴,修復後的場景與記憶相結合,到處皆有光的窗櫺,透過手工玻璃的折射,許多家具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從加拿大回來,也有從其他地方回歸,一棟老房子的重生,真的需要眾多的人際連結才得以拼回來。

看過《茶金》的人物設定,人物的拆解與組合,殷海光、顧正秋、那個時代的名人的重組,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感,反而讓人物有了奇怪的個性,而這個奇怪的個性也或許是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悲哀吧?

捨棄掉電視劇的那個設定,回頭來看《茶金歲月》的廖運潘先生跨越了日本時代進入民國時代,為了讓小孩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從一家公司破產重新再起,投資在自己的頭腦是最好的,這也是後代可以把洋樓買回的重要因素吧!

這樣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族可以做得到呢?我跟著新竹中學的學生聽著這樣的故事,有學生懷疑說著這會是"客家人"蓋的房子嗎?大概認為客家人都是非常"節儉"的吧!

這十幾年惠慶姊一直再做環境保護的運動,實際能夠保存一棟老房子並且真的身體力行修復,進而經營、導覽,因緣俱足,有了好的開始。

2021/08/23

《天使沒有性別》

《天使沒有性別》

這是一本驚奇的小小說,我們看到粉紅色的書封,在掃瞄機處理下居然變成白色。

昨晚看了列車進站這篇,由於中元節太累了,還沒有看完就睡著了,突然醒來才想起這篇文章到底想要描述甚麼呢?原來這位一百公斤快要停經的婦女的表現是沒有性別的,行為語言甚至是變成了男性,還把老公打趴在地上。

我真是後知後覺,睡了一覺醒來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

看完後,果然,最後就是一個男性的高潮啊!好像是射精的那一刻,但留下了一個謎樣的結局,不過這個結局如何好像也不重要。

當時看到書名的時候,我的生殖器官微微一震,沒有性別到底是怎樣的呢?小小說有出乎意料的結局,的確性別是個很有趣的對比。

2021/08/20

再來讀一些外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再來讀一些外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李仙得台灣紀行,南台灣踏查手記》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1921 穿越福爾摩沙》 《台灣紀行街道漫步》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 No.01

請問各位臉神朋友,這張照片是哪一個城門呢?取自《福爾摩沙.美麗之島》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 No.02

《遇見300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1771福爾摩沙輩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臺灣山地傳道記,上帝在編織》《北台封鎖記》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 No.03

《華麗島歲月》《霧峰宮保第》《淡水新政記》《錯置臺北城》

2021/08/17

《臺味原來如此》

《臺味原來如此》

台灣常見的料理,每次去查維基百科,大多數說是源自唐宋,但是年代太久遠,到底如何傳到台灣,加入了那些在地食材,經過了哪些變革,就沒有細談了。

這本書以仔細去探尋、比較一下各地的料理,找出各地特色,一碗牛肉麵,各自表述,台灣的牛肉麵,已經不是四川的牛肉麵了,也沒有蘭州的風格,自己走出了一條路。

這本書圖文並茂,還有食譜,重點是會談"食物史",值得推薦。

2021/08/15

《英國住宅》

《英國住宅》

很喜歡看從田野調查整理出來的書,以往看建築相關的書籍,都是從上而下,分章節分時代,給一堆定義,文字硬生生的難以咀嚼。

日本有不少這樣類型的書,自己去拍攝踏查,口語式文字,分章節的時候又會符合教科書的說法再來驗證,每次讀完都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這類的書籍很適合導覽老師,面對一棟老房子或是一個建築的片段,如何讓大家在很短的時間把建築史介紹給大家,這種書非常的適合,而且把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小小的台灣竟然有來著世界各地的建築風格,英國風佔了不少!

而且這本書還介紹不少英國電影,看了這些電影,又有『原來如此』的感覺啊!

2021/08/07

《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

《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

經常在想一位平常的政治人物,大概就是選舉該屆會成為話題,一旦不在位置上,就馬上被人遺忘。

但是一位藝術家所留下來的作品,可能會影響好幾代,為了拍攝烏龜上岸,等待好幾個小時,為了得到被拍攝動物的信任,薩爾加多窩在森林好幾天,要拍到好照片,在非洲的礦場待了好幾個月!

對於人類來說,幾個月都是很久,但對於地球來說,其實只是一瞬間!

2021/08/03

《隱蔽的空間》寶藏巖地方故事集

《隱蔽的空間》寶藏巖地方故事集

台灣少見的聚落被指定為文化資產,這本書紀錄了活化再利用後的人事物,其實我覺得要維持這個多元的環境是有點辛苦,但累積的過程才能讓未來開花結果,我們的創意或許實踐的還是太少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些"力量"

2021/08/01

《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縣文化資產價值研究》

《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縣文化資產價值研究》

很喜歡把許多事情的前因後果搞清楚,於是很喜歡看這種大多數人覺得無聊的書。

我們都知道台灣有很多糖廠,運送甘蔗的主要五分車在日本時代,除了農業運輸,也開始兼具客運用途,戰爭時間開始了軍事用途,戰後開始另外的規劃。

這一系列的鐵道歷史,短短百年,我們就廢置不用了,能夠有多少價值呢?

2021/07/27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

傅朝卿老師多年的經驗分享,加上眾多世界各大城市的實例說明,很期待下次出國能夠按圖索驥,看懂這些改造的理念。

2021/07/26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菸、茶、糖篇》

《臺灣產業文化資產體系與價值:菸、茶、糖篇》

台灣有眾多的糖廠,現在多已經不再生產運作,但是這些建築設備拆除後,我們就遺忘了歷史。

至今,我們仍不知道如何處理這類文化資產!

是要把器具當廢鐵賣掉,建築拆除土地可以賣錢,或者是可以把這類的調查報告拿出來,重新找出歷史脈絡後,是不是很容易可以找到苦主,產業有興衰,但是只要重新出發,就可以有活路。

台灣的糖廠原本是各地的私人企業來經營的,戰後逐一收歸公營事業,反而阻斷了後來的發展,簡單的說,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就是現在的明治製菓股份有限公司,板橋林家也經營糖廠,只要知道這樣的脈絡,可以活化的方向是不是很寬廣呢?

2021/07/25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修澤蘭眾多的學校建築,在我們的心目中是共同的符號,但這些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連結點有哪些?

殷寶寧老師給我們好多好多的答案,有這麼多文化資產在校園,如何要讓我們能夠深刻的了解,學生每天使用,能夠有所體會嗎?

對於我們前輩心裡所想,我們好像都在拼圖,還好還有建築能夠告訴我們可能的答案。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擬聲‧擬態建築》

聽到這個人的名字,「負建築」這三個字就冒出來。其實看了很多這位建築大師的作品,總覺得會加上自然的建材:竹、木、玻璃、石頭等等,讓建築在風、水之中有了聲音,在光、影中有了時間。

隈研吾的確是把日本的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建築連結起來了,他的作品好像是一座時光橋。

這次東京奧運的主館新國立競技場原本由女性建築師札哈·哈蒂的團隊獲選,但後來成本太高了,整個重新來過。隈研吾團隊、伊東豊雄團隊兩方案候選,2015年12月22日由隈研吾團隊拿下設計案。這次的概念是神宮外苑的林木,場館以「木與綠體育場」的理念,廣泛使用本地天然材質,壓低建築高度來減弱其存在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但,有時經過隈研吾設計的建築物時,都怕大風吹過東西掉下來砸到人,不然就是頭撞到會受傷。

2021/06/28

《舌尖上的外交》

《舌尖上的外交》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啟了宴會外交,極其使用歐洲各地的美食料理模式,在1880年代的鹿鳴館時代到達顛峰。

這本書內有熟悉的李鴻章,當時與伊藤博文在馬關(下關),到底是吃著甚麼樣的食物呢?兒玉源太郎打贏日俄戰爭後,用甚麼來慶祝呢?

2021/06/27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觀察近代化最佳手冊

看這本書好像回到日本那些地方散步,而且發現日本好多"移築"的案例,作者也很仔細地說明移築或是整修的時候,那些地方被改變了。

一開始的札幌北海道大學與仙台東北大學,這部分與農學校到帝國大學,東京與札幌的自由主義思想,其實是有影響到後來的台灣大學的學風。這些精神性的思想方式,除了研究師生的脈絡之外,看著坐落在此的建築,或許也可以找回一二吧?

看著這本書的內文,依照著地圖行走,其實有時候會沒有感覺,但是透過Google Maps 的 3D 功能,可以完整的看到建築的樣貌,時光,彷彿在我眼前流過。

2021/06/23

《我城故事》

從淡水、中山北路到大稻埕,從建築、設計到現代性,殷寶寧老師出版了好多書,簡直比我看書書的速度要快多了。

這本《我城故事》不只是從歷史來看大稻埕,也把中間我們做了復興運動做了些分析,以女性主義角度切入,大稻埕應該是台灣女性出頭天的地方,至今迪化街的商店,到處也充滿了女性努力的身影。

不只是從上而下架構性的分析,還有從基層的商店、URS、街區公司、博物館等型態的分析,不但是一本很好的在地文創的教材,也是我們從中學習的良好指導。

不一定要依照書中的案例去執行,但或許我們從中取得啟發。

2021/06/21

《京都美學考》

《京都美學考》

這本書翻閱了很久,如同做瑜珈一樣,要靜下心才能看得進去,反覆翻閱了又有不同體會,千年京都留下來的建築細節,都經得起時間考驗!

第一篇文章:京都的街道,眼睛的記憶中就說京都的復興,是靠著快速吸取與明治維新同一時間強襲而來的西洋文明,包含琵琶湖疏水道的開鑿、發電廠的建設、染織產業的近代化等,人們發揮了古都培育出進取的精神。

的確,所有的事情,只要拿出京都的精神,精益求精,沒有甚麼事情是完成不了的!

這本書的攝影,很快的讓我進入了壽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書中的世界,這本書中照片的光影,代表了京都老房子的晨昏四季。

2021/06/20

《鍾理和書簡》

看了鍾理和(1915-1960)與鍾肇政的書信往返,對於鍾理和這樣堅持書寫活下去的人,真的十分佩服。

鍾理和1938年前往滿州國,經濟獨立後,1940年把鍾台妹帶去滿州國,然後到北平生活。戰後,1946年回台灣擔任代課老師,同時,也得到了肺病。

鍾理和受到弟弟鍾浩東的邀請到基隆中學擔任教務主任,但因為肺病嚴重在松山療養院,後來雖然病好了,已經無法做粗活,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弟弟因白色恐怖而死,這樣的人生,卻不斷的筆耕,而且小說一改再改,符合刊登的條件,還找機會把稿件寄到香港。

回顧鍾理和的人生,其實就是台灣的命運,我們可以走出這樣的輪迴嗎?

2021/06/16

《採集人的野帳》

《採集人的野帳》

原生植物的黃金時代,這些研究者到底在哪裡做研究呢?台北帝國大學還沒有成立前,台北苗圃(台北植物園)內就是這些採集人製作標本、放置在標本室,我們可能很難理解,植物的研究有那麼重要嗎?

故事的發生地,就在台北植物園、大稻埕、山林間,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交織的故事。

看了這套漫畫,突然很想了解各種植物,自然科學的大發現雖然辛苦,但非常有成就感,回頭想想,日本時代台灣的岩石標本、昆蟲標本,都放在哪裡呢?背後又有那些故事呢?

更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出版考古、地質學相關的故事。

2021/06/15

《書迷宮》

《書迷宮》

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就是三條線的書封,既可以當成表情,也可以當書籤,大家應該可以想到是甚麼原因?而且,銀色的線條、漸層的顏色,跟實體印刷業的製版方式有關,真的是一本在迷宮中的書,這本書的用色跟CMYK有關,要真正翻閱後才能理解。

***

在書店認識志銘兄,知道他不但讀書、談書、對於書的上下游產業鏈有多年的觀察,從出版社到書店等,志銘在媒體上撰文評論,有時犀利有時讓我覺得突破盲點。

志銘的文章資訊量多的驚人,書迷宮的領路人這一篇的第一句話:『人越自由,通常越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讓我心有戚戚焉,從兒時經常去逛的光華商場地下舊書攤位,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到目前台北僅存的書店聚落溫羅汀周邊,我的腦中自有一套書地圖。志銘兄從波赫士的分類,覺得書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並與台灣早期文學家的作品中尋找連結,未來,我們的記憶是如何推砌起來的呢?

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書店與地產商一文中道出了一般人觀察不到的書店現象,我看到了許多只為了來拍照打卡的客人,或許已經是世界趨勢,對於寫書人仍有說不出的辛酸,知識的載體,書產業崩解,未來的知識傳遞的樣貌是如何呢? — 與李志銘。

2021/06/14

《沙茶》

《沙茶》

端午節跟粽子相關,那麼中秋節跟甚麼有關呢?

看完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我們喜愛的拌醬,火鍋食材必備佐料,還有烤肉的風味,竟然跟潮汕地區的移民是相關的。

台灣料理跟移民史息息相關,而且當年台灣因為有日本時代的基礎,因為商業活動開發出了不同於南洋、東南亞的調味方式,更有了素食沙茶,希望這波疫情後,大家更可以多多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