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內有一些難得的照片)
百年台灣大地推薦序/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從大一進入地質系就讀,就愛上了台灣山水風土,每次出野外艱苦的看著地圖,教授稀鬆平常地指著地形圖,輕而易舉的在三千公尺的高山上來去自如,不然就是在溪底的大石頭間上下跳躍,當我還在氣喘吁吁的時候,已經指著地質露頭解釋完畢,根本來不及測量記錄所見。
或許是玩心太重,終究沒能繼續地質系相關所學,畢業後就投入其他行業,一直到2011年,同學一起參與馬廷英教授故居青田七六的經營,當時辭去熟悉的專業領域,做著文化導覽的工作,回首大學四年老師的教導:野外實地記錄觀察測量,邏輯推演加上台大學生必要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人生中面對所有事情的萬用鑰匙。
*2021年早坂犀足跡的新發現
大學時代認識了師公--早坂一郎這號人物,但僅止於台灣博物館收藏的寶物,1926年在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今桃園市大溪區)發現的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犀。早坂一郎對於國家公園的認定與價值,天然紀念物的指定:海蝕石門、泥火山、北投石、貝化石層等有相當的貢獻。讀過本書後,才知道早坂教授無論在東亞各地野外調查,與各地的學者合作努力才造就了東亞地質學的成形,尤其是台灣從無到有地質學研究,進一步影響台灣考古人類學與近代環境保育的奠定。
1984年,大塚裕之、林朝棨將早坂一郎採集自大溪的標本與左鎮採集的犀牛化石標本共同命名為中國犀牛早坂氏亞種。直到2021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現於菲律賓的菲律賓犀(Rhinoceros philippinensis)被重新檢視與研究,並發現與早坂犀牛具有共同的獨特特徵,不同於亞洲的獨角犀和雙角犀,為東亞獨特之支系,兩者因此一起被建立為新屬島犀屬(ZooLogical 雜誌的論文)。早坂犀被重新分類,成為合併新物種早坂島犀。
歷經了快一百年,我們對於犀牛的物種演化與足跡的研究,才前進了一點點。
*從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到石門水庫去除淤積永續開發
日月潭水力發電歷經了全球經濟不景氣,最後在1934年完工,早坂一郎就地質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各地的剝蝕作用尤其顯著,進行日月潭電力工事時必須注意岩盤不安定的問題,以及對自然、人文的衝擊。
台灣歷經多次的大地震,核電廠附近的斷層調查,因應極端氣候需要預防大豪雨的堤防,又要水庫蓄水,種種的建設都需要地質學家。最近石門水庫歷經二千日的工期回春延壽,阿姆坪防淤隧道竣工,每年可清淤增加六十四萬噸,這一些基礎研究調查與相關的工程都不是一蹴可幾,對於大自然的破壞與人類的生存,都必須有個平衡點。
*宮澤賢治的胡桃化石,滄波石與雪峰石的發現與命名
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其中提到胡桃化石的發現有提到的地質學家就是早坂一郎,這樣的情緣,讓我想到了滄波石、雪峰石的發現。
2013-2015年間,黃士龍、沈博彥、朱傚祖、俞震甫幾位地質學相關的研究者組成團隊。他們在登山時,討論應該做一些甚麼創新的事物,於是有了找尋新礦物的計畫,從維也納自然博物館收藏品中切割出了一個1.5 x 1.5 x 0.3公分大概如同米粒大小,這個標本是1979年在阿根廷的一個農田發現的隕石。
從這個隕石內,台灣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三種不同的新礦石,其中二種礦物目前在地球表面尚未發現,為了紀念顏滄波、馬廷英教授兩位地質學老師的教導,因此申請命名為滄波石、雪峰石。其中滄波石與骨骼構成類似,未來或許可以成為生物科技的陶瓷材料,而這樣的發現無論了解太陽系的過去與人類科技的未來,都有很大的影響,只是這樣的研究進度非常的緩慢。
*博物學家的視野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物競天擇的演化論,他認為所有物種都是從少數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但達爾文不但只是生物學家,甚至是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或稱為博物學家,回到大航海時代,人類對地球各處的探索或植基於物產的開發,書中說明早坂一郎對於馬偕博士能夠紀錄自然的現象,最後以讚嘆天主作結:「縱使土地變換,縱使山巒淹為滄海,我們也毫不畏懼。無論何處都有神為我們而設的避難所,祂將以雙手擁抱我們。我們將奉獻此生讚美主。」,這與我們小時候教育的「人定勝天」大不相同,無論科學如何的進步,仍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
當我走過瑞芳哩咾海濱看著一片陰陽海,1990年關閉的禮樂煉銅廠舊址,當時我們在山上出野外眺望這一片海洋,大家猜想說著或許幾年後可能陰陽海就消失,但至今仍然存在,到底為什麼造就這樣的特殊地質景觀?也有地質系教授經常在金瓜石調查,他期待因為開採技術的進步能重新開採金礦,美國的頁岩油開採技術不也如此改變了全世界嗎?
這十年流行跨領域學習,人們多有斜槓專業,單一專長已經無法滿足這個社會所需,面對世界上各種競爭,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認識自己,做更多基礎的地質調查,了解先人的努力歷史,進一步對於各族群生物的重新認識,連結古今才能有自信地邁向未來。
以下是這本書的內容說明,我覺得實在寫的太好了,轉貼出來,我想想如何把早坂一郎融合在我的導覽內容
***
內容簡介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坂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坂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本書特色
1. 重現19世紀至20世紀,臺灣地質的珍貴性與生物多樣性被發現的精采歷程
2. 以年代為經,人物為緯,展現不同時代的科學家樣貌
3. 指出早坂一郎的時代重要性,以及其在古生物生活史、腕足類化石研究的貢獻
4. 了解近代臺灣學術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多元性:1928年臺灣首創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成為近代大學模式在臺灣發展的濫觴。「講座制」尤為近代地質與相關科學奠基;其中理農學部更居重要位置。
5. 看見殖民時代在政策制定與科學研究間的應用與限制
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
2023/07/02
2023/06/13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
我開始收集XXX與他的時代相關的書籍,還真的蠻多的,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前因後果其實非常的模糊,跳脫殖民與被殖民這種論點去理解當時的藝術創作,仔細地想想,黃土水怎麼突然會雕塑,師從那些老師,或是受到誰的影響,我們幾乎沒有完整的資訊。
這本書是從日本研究者的研究訪談與調查推論而出來的結果,我們似乎多理解了黃土水一點點。
台中的國美館有著許多黃土水的作品並列,我看了對於黃土水這個人更為模糊,但黃土水對於台灣文化的源頭與發展卻是十分熱切的關心,希望台灣青年能夠覺醒創造榮耀(P.119)。
這本由許多論文改寫的書我覺得多少還原了黃土水創作的歷程,也還原了交友關係,對於重新認識台灣歷史非常有幫助。
2023/05/19
《夕暮大稻埕》台灣人的影戲夢,鍾肇政的筆下的虛實人生01-觀音山落日
龍瑛宗的勁風與野草都還沒寫完,這回要開始寫鍾肇政《夕暮大稻埕》的地景慢步還真的不容易,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下手,畢竟鍾老這一篇比起《魯冰花》討論度低,很多梗埋得很深,我不知道能不能看的出來,不過就實際的地景與相關人名的轉換應該沒甚麼問題,這種非虛構的小說,寫起來真的不容易。
觀音山落日,第一段的地景在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淡淡的、柔柔的暮靄,罩住了整個河面,罩住了整個觀音山。也罩住了那隻渾圓的微帶橘紅色的夕陽。」
一開始就把觀音山、三重、大龍峒、萬華的相對關係描寫出來,再來把日式拖鞋走在卵石路上,看到穿著西裝戴帽子的摩登景象,加上無聲電影要有辯士,以及年輕辯士派到全台各地去播放電影解說劇情。點出了1930年代大稻埕的戲院不但有電影,還有上海來的正音演出,歌仔戲等表演,十分多元蓬勃。
故事的男女主角兩人重逢於八年後,老闆許天馬把童貞作家吳臨風的作品《夕暮大稻埕》改拍電影,而這個重逢其實只是演員娜娜演出彩雲,開場白就佈下了祝家姊妹彩玉、彩雲與吳臨風年少的相遇,酒樓藝旦咖啡館女給相互的關係,娜娜有一百萬的身價,賣藝不賣身到底有那麼簡單嗎?種種的對照,演員虛實,小說與電影,有種戲中戲的感覺。
小說中的演員劉太陽,真實世界是劉喜陽,曾經在李春生家族的新高銀行工作,參與《佛陀之瞳》的演出,成立臺灣映畫研究會,還找了老闆李延旭擔任會長,後來拍了《誰之過》票房不好而解散了研究會,真的是一個夕暮的故事啊!
第一章最後,鍾肇政用劇本的方式演出第66場,彩玉臥病在床,彩雲想要去當藝旦來改善家庭經濟灑悲情的那一幕,為何選擇66這個數字呢?奇門遁甲:「進退失自由,內外不和,艱難不堪,損傷災禍,大有家破人亡的兇相數。」
圖說:
圓圈: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
箭頭:天馬茶房,大老闆詹天馬在小說中是以許天馬為名,開咖啡館又擔任辯士,小說中有個天馬映畫社,詹天馬是老闆。
A:永樂座
B:第一劇場
C:第三世界館
D:新舞台
圓圈:九號水門(今南京西路、環河北路)
箭頭:天馬茶房,大老闆詹天馬在小說中是以許天馬為名,開咖啡館又擔任辯士,小說中有個天馬映畫社,詹天馬是老闆。
A:永樂座
B:第一劇場
C:第三世界館
D:新舞台
2023/02/23
2023/02/02
2022/12/01
《台灣日式建築紀行》日文版
渡邊老師這十年來的紀錄,疫情期間不曾停歇,深深地覺得這個世界的成功,是屬於永不停歇的人。
從這些老房子的探訪、紀錄,與周邊的人互動,有了時空感,蓋房子之時與建築史的串聯,再歸納出百年來建築的演進,我覺得並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
雖然已經有兩本正體版,這本日文版更為完整,既簡潔又有檢索感,好像應該是傳統官方的出版品才有這樣的能力,但反觀今天這類的書籍都是私人完成,官方的出版品也都缺乏這樣的精神了。
台灣到哪裡可以買的到呢?
ps. 很感謝有機緣可以提供渡邊老師右下角這個有趣的小資訊:
紹興酒
清酒
小米酒的產地
。
清酒
小米酒的產地
。
2022/10/12
《植民地時代の古本屋たち樺太‧朝鮮‧台湾‧満洲‧中華民国:空白の庶民史》
台灣的書店街,可能大家都認為是城中的重慶南路,的確沒錯,但依據這張地圖來看,日本時代應該是在西門町清水祖師廟那邊可能聚集的更多二手書店。
目前,也只剩下 鴻儒堂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還存在。
昭明社,應該也是日本時代的出版社,不知道有沒有甚麼連帶的關係呢?
2022/09/24
《一路向南》
今天導覽臨濟護國禪寺前,想說再來講一點點台北新四國遍路,結果搜尋到跟我同屆同學(真是沾光)在雜誌上一路向南的專欄。
想說這本書也買來躺在書架上很久了,趁今天一口氣讀完!
看同學的經歷,實在非常佩服有人願意投身這一個科別,通常我們認為的醫師都是與社會脫節的,能夠專注在自己所學與社會互動,加上是用"雙腳"走出一片天。
能夠分段走完台灣西半邊,隨時走去看古蹟,了解古蹟背後的故事,有時是去找朋友,有時跟朋友一起走,有時隨時跟路上的人攀談,這樣的旅行恐怕或許一般人也可以做到,但是要能夠同時能夠看到這一路上的"過往歷史",這才是真的不容易啊!
孟東籬的《素面相見》,自序中就有描述台灣的街道,作者發心要『走遍』台北,在寒風苦雨中每天走三四個小時,大致走遍了台北,但等他要整裝南下的時候,開始氣餒沮喪,因為走出台北到處都在造橋修路車擠喧囂,重點是沒有行人容身之處,而且也根本沒有行人,這是四十年前孟東籬所見的台灣,至今,我也覺得孟東籬描述相去不遠。
我寫了幾本有關台北的書,但每每要跨出台北,我就開始躊躇了!感謝透過徒步的作者同學,給我們看到台灣的歷史。我今天看了兩回,就想好好的慢慢看,一次看完真的太浪費了。 — 與 Erin Wu 。
2022/07/31
《夜流》
有點詭異,老鼠色的烏雲好像一個惡魔遮蔽了夕陽,雖然如此,仍可以看到柑仔色的晚霞,遠方林口臺地的高樓大廈,近山墨綠的山林一夕間變換成黑色,清楚的寺廟屋頂,乍時蟬鳴聲大作。
《夜流》
在重新看一次龍瑛宗的作品,這篇 1977 年刊登在熊本的雜誌,主人翁杜南遠的家族故事,就是台灣史最重要也最令人揪心的那一段,從清領時期到日治初期,不長的短篇小說,每一個段落都是重要的台灣史,從地理環境的描述,到日本、閩、客、原住民之間的關係,短短的文字竟然埋藏著眾多的秘密。
第一段:
一九一○年代初的一個黃昏,日本殖民地台灣北部一個寒酸的村落,晚霞紅通通而華美。橘色的鱗雲映著夕暉明亮著,但因夕陽的轉移,不知何時變成茜色,一會兒又成為鼠灰色了。在村道的木麻黃上,土磚的矮瓦屋上,夕暮厚重地粘著。
2022/06/12
「走讀台灣」《自由的滋味》《龍坡雜文》《被遺忘的年代》
「走讀台灣」 #書單推薦接力活動,由於最近幾年讀書比較無法集中注意力,只想要讀重點,甚麼旁枝末節都會快速略過,因此推薦這三本書,都可以只讀想要讀的地方即可。
一、《#自由的滋味》彭明敏教授最近仙逝,從日本時代念書被徵兵逃到日本內地失去了左臂,戰後成為台大最年輕的系主任,老蔣全力培養台灣樣本學者,沒想到"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讓他進入牢獄,逃亡海外23年後回台灣參加直選總統!若要看重點就直接翻閱到第八章被捕,看看在當時要印文宣,如何檢字與挑選印刷廠呢?
二、《#龍坡雜文》臺靜農,擔任台大中文系最久的系主任,從他的上一任喬大壯因憂鬱症返鄉而自殺,上上任許壽裳在家裡被殺,這本自述散文收錄在"記波外翁"內,這三人都居住在今日的青田街、溫州街,感情很好互相支持,但畢竟戰後生活不易,臺靜農轉換心境,自稱龍坡丈人,閱讀寫文經常幫人作序,也算是溶入溫州街的生活了。
三、《#被遺忘的年代》
孫立人將軍在 1955年被軟禁,連同他的許多部屬都受到牽連,這一本書是他的部屬譚展超將軍的兒女所寫,比較勁爆的是譚展超有另一個義大利間諜太太,因緣際會之下被女婿重新發現一本書《鴉片茶》,裡面有張譚展超的照片,因此開始找尋他父親的故事。
以上這幾三本書,主人翁都曾經歷經戰爭、牢獄,但仍然持續努力,進而活出對自由有影響力的人生。
#走讀台灣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bookdaytw/
點名 戴章皇 來帶我們走讀一趟台灣吧!
2022/06/08
《高更》
早年的高更在印象派中被排擠,梵谷邀請他一起成立南方工作室,但是兩位大叔都不是那麼好相處,離開失敗伊甸園的高更,而跑回祕魯這個小時候長大之處,企圖在大溪地幫助原住民獲得人權,但終究在熱帶島嶼變成了野蠻人。
高更帶著馬奈的畫作--《奧林匹亞(Olympia)》,應該是複製印刷品或是明信片,大溪地的女孩問說這位美麗的女人是你的太太嗎?
文化差異與保守,這句話含有多層的意義:
1. 這幅畫的女性並不漂亮,馬奈刻意的描繪粗糙的線條
2. 畫裸女,應該是很親近的人
3. 把畫掛在自己的房間,應該也是很思念的人
高更在死前並不怎麼知名,但是過往後卻越來越紅,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呢?
2. 畫裸女,應該是很親近的人
3. 把畫掛在自己的房間,應該也是很思念的人
高更在死前並不怎麼知名,但是過往後卻越來越紅,到底是甚麼樣的原因呢?
2022/04/03
《正好住基隆》,到基隆散步吧!
深入了解基隆後,發現與日本門司港有點神似,可能同樣都是海港山城的小城市。
居住在基隆司令官邸(流水偉助社長宅)的小歐,剛好在青春期居住在這樣的住宅,這樣的因緣際會,也因為有通靈的耳朵,讓這個屋子好像一個結界,成為通往了不同時空的門,下次請小歐來青田七六聽聽看有沒有甚麼不同的聲音。
或許是住過這樣的房子,讓小歐迷上了四國遍路,並且在網路上創了熱門社團,也身體力行的在本書推薦了基隆漫步的路線。
我也試著在基隆市區這試著行走過,但多雨不時的開傘關傘,有點風的情況下,我認為穿著風衣是比較好的選擇,山坡上上下下,也需要穿著防水的運動鞋,左繞右拐的旅程中充滿了各種風情,非常有趣味性。
看完了這本書,有深深的感動,居住在這樣的老房子,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之後,回頭深耕在地的散步行程,基隆這幾年的蛻變,上上下下的山城並不很適合腳踏車旅行,期待各種慢步的行程。
— 與 Odili Lee 。
2022/01/27
《永遠的台灣島》
看了幾本有關台灣戰爭的回憶,作者是高等學校的竹內昭太郎,其中當時的同學王源是我地質系老師、洪祖培是神經醫學的拓荒者還有許多名人......。
看了這本書,先撇開殘酷的戰爭,作者點出很多地理位置,與當時美、日對於戰爭武器的宣傳,對於台灣島內各族群的關係等等,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重新認識。
窺看1945年的前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
2021/12/17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茶金歲月,姜阿新洋樓
難得戰後的招待所洋樓,用不同洗石子的工法創造出只有台灣獨有的洋樓,翻閱了由 廖惠慶 所潤飾編輯父親的長達一百多萬字的內容,挑選出那個時代製茶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比連續劇茶金更為精彩的家族故事,這本《茶金歲月》才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版。
廖運潘的兒女依照出生的順序,不分男女一個姓廖,下一個就姓姜,避開了入贅的問題,不但女男平等,非常公平的兩家都繼承到了,能夠在離開五十年後又買回阿公姜阿新興建的招待所,並且花了經歷修復這棟不只是兒時的記憶,也代表戰後為台灣永續生存努力的家族,留下了一棟文化資產。
惠慶姊帶我在洋樓上下跑來跑去,一回說著兒時與姐姐的回憶,也說著爸爸的故事,一會說媽媽買的琴,修復後的場景與記憶相結合,到處皆有光的窗櫺,透過手工玻璃的折射,許多家具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從加拿大回來,也有從其他地方回歸,一棟老房子的重生,真的需要眾多的人際連結才得以拼回來。
看過《茶金》的人物設定,人物的拆解與組合,殷海光、顧正秋、那個時代的名人的重組,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感,反而讓人物有了奇怪的個性,而這個奇怪的個性也或許是台灣人在不同時代的悲哀吧?
捨棄掉電視劇的那個設定,回頭來看《茶金歲月》的廖運潘先生跨越了日本時代進入民國時代,為了讓小孩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從一家公司破產重新再起,投資在自己的頭腦是最好的,這也是後代可以把洋樓買回的重要因素吧!
這樣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族可以做得到呢?我跟著新竹中學的學生聽著這樣的故事,有學生懷疑說著這會是"客家人"蓋的房子嗎?大概認為客家人都是非常"節儉"的吧!
這十幾年惠慶姊一直再做環境保護的運動,實際能夠保存一棟老房子並且真的身體力行修復,進而經營、導覽,因緣俱足,有了好的開始。
2021/11/19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直到今日才閱讀1929年矢內原忠雄的作品,可以一探台灣在日本統治下資本主義化的過程,開宗明義就講了各國在十九世紀末的臺灣探險。
而後的兒玉源太郎在農業的政策,進而到了糖公司的整併,台灣士紳(有錢人)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我覺得文協百年的日子,也正是我們持續可以探究的課題!
我們習慣只有二元推論,不是好人就是壞人,所以日本政府若是壞人那麼文協的成員就是好人,那麼文協分裂又是甚麼回事?林本源糖公司與二林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我們了解的那一回事呢?
我有太多的疑問了!
或許這本書會給我們一些答案吧?很多台灣史的研究者,好像都用這邊的說法來佐證,是否有人可以來簡單的導讀呢?
Yuci Chen 快速簡單導讀可以見本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867
2021/11/13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很喜歡看這種雖然很厚,但不需要從頭看到尾的書,隨手一翻都會有收穫,而且會喚起旅行的記憶。
這十幾年去拜訪很多古文明國家,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是去看古蹟遺址,但是看到這些文物,連結到歷史與地理,才能拼圖出古文明的輪廓,但若是你沒有到當地去體會,看這本書也可以先對當地有些憧憬。
這是一本無論何時何地都很適合翻閱的書籍。
以前總要到博物館去看這樣的文物,其實不用甚麼高科技的元宇宙,看一本實體書,早就可以穿越時間,橫跨各州各地,去體會這一切。
我的提問是中國、東南亞國家的伊斯蘭文物有那些呢?或許明天來看看 水瓶子城市慢步 的線上直播,訪談譯者苑默文,你會有更多的認識。
2021/10/16
【台北】遇到照片中的小朋友《臺北老屋三生事》
幾年前遇到地質系的老師謝越寧教授,他曾經居住在南菜園,也就是今日的南昌公園,給我了他小時候自拍的全家福照片,非常慷慨的跟我說都可以用,於是我就放在書上說明南菜園的歷史。
老師喜歡攝影,當時能夠學以致用的只有地質系(真是意外),因為出野外可以拍照記錄。又是意外的,這些照片的背景,就是兒玉源太郎的別墅,也記錄了兒玉擔任台灣總督期間這棟別墅需要與台灣文人互動的任務,1941年甚至被指定為名勝古蹟,一直到戰後謝東閔與弟弟居住在此,而重新整理為真正的菜園,這段歷史書中描述比較清楚。
今日巧遇謝越寧教授的弟弟,很開心讓我導覽旅途,增加了不少的內容。— 在青田七六。
2021/08/28
《礫石與沙 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
這本簡單好像一下就可以看完的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每次看完李歐納的書,一方面感覺被騙了,一方面又覺得收穫很多。
以下是我的心得報告:
1. 原來日本庭園中的"礫石與沙",與哲學的關係是近代的詮釋,與原始設計者沒有關係。
2. 其實這本書很難,提到了各個寺廟枯山水,沒去過的人根本沒感覺。
3. 作者有解構到最單純的潔癖,但最重點的地方居然是註譯,而註譯卻是閱讀上的最大障礙,照片與圖說也是分開的,不斷的要前後翻閱。
4. 之前閱讀李歐納的書,我會一直點頭,這本書也是一樣,不過最後關於東福寺的沙,除了代表農田,我覺得只是單純地與庭園內的市松樣式做個對照而已。
5. 沒有談到日本禪宗的源頭印度,印度人經常用沙作畫,或許不在李歐納的討論範圍內。
2021/08/24
《呼吸巴黎》
初翻閱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兩位作者實在太厲害,運回兩貨櫃回台灣的收藏品,中間的學費應該花了不少。
我們去博物館看著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皆有其時代的意義,也是快速培養美感的方式,當然我最想了解的是文明的演進。若我們以最能了解的美術、建築入手,坊間一堆書籍都能很快速的入門。
我們生活日常用品呢?建築內要擺放甚麼畫作,配上甚麼家具才能符合美感呢?而我們通常只會換算成"價格",然後才能有一些比較基礎。但我覺得應該加上歷史背景、建築、前後使用者種種關係的對話,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串連,希望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故事"上。
用"古美術"這個日式的名詞作為書名,也正可以把日本明治維新後要追上歐洲文化,而印象派畫家對於日本異國文化,透過浮世繪的模仿來互相交流學習。
古美術,對你我來說,到底是怎樣的意義呢?
PS. 書封與照片等整體設計都很棒的書,我覺得可以用線裝來增加質感。
2021/08/23
《天使沒有性別》
《天使沒有性別》
這是一本驚奇的小小說,我們看到粉紅色的書封,在掃瞄機處理下居然變成白色。
昨晚看了列車進站這篇,由於中元節太累了,還沒有看完就睡著了,突然醒來才想起這篇文章到底想要描述甚麼呢?原來這位一百公斤快要停經的婦女的表現是沒有性別的,行為語言甚至是變成了男性,還把老公打趴在地上。
我真是後知後覺,睡了一覺醒來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
看完後,果然,最後就是一個男性的高潮啊!好像是射精的那一刻,但留下了一個謎樣的結局,不過這個結局如何好像也不重要。
當時看到書名的時候,我的生殖器官微微一震,沒有性別到底是怎樣的呢?小小說有出乎意料的結局,的確性別是個很有趣的對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