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6/20

紫藤廬的展:一種注目‧法國自由

法國在民主自由一直是世界的先驅,這種精神非物質性的倡議讓我看完這個展覽久久不能自己,仔細的翻閱著手冊,雖然只是一些物品,但代表著法國戰後的自由主義,而戴高樂主義的執行一直到2011年才有所變化。

這是這麼多年來,我覺得紫藤廬終於跳脫以往而有所創新的展覽,可能是到巴黎開店而延伸的人際脈絡吧?

我在想著未來的博物館的展覽是否都趨向虛擬化呢?人類文明的歷程與"物質"的關係會有甚麼樣的變化嗎?持續還會有奢侈品嗎?

2023/05/22

【台北】白色恐怖受難醫師郭琇琮故居

目前是泰式餐廳,座位數還不少,許多美麗的窗,看到華麗的裝飾,但也有看到最近流行把牆面敲掉露出老紅磚的方式,我其實比較期待能夠把華麗的裝飾修好讓大家重新看見老屋之美。

維基百科:

郭琇琮(1918年11月28日—1950年11月28日),生於日治台灣台北廳士林支廳士林區士林街,台灣的醫師與社會運動參與者,中國共產黨黨員。1944年4月因為預備武裝抗日遭總督府逮捕並判刑5年,1945年9月台北帝大醫學部畢,進入衛生局防疫科工作在公衛防疫方面有重大貢獻......。

2022/09/17

【台北】我對於味道的記憶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個榕樹樹屋,就想到龍貓撐傘等公車的那個畫面?是我太跳痛了嗎?

現在金華街135號的公共澡堂已經部分修復,經營的商店在浴池放置了薰衣草,符合販賣香精油的布置。不過這個榕樹攀爬在屋子內外,到底是要成為我們歷史的一部分嗎?

之前澡堂廢置,金華麵店在前面開業,榕樹也成為攤子部分遮蔽,2013年4月,曾有公民團體來清潔打掃這裡,用強力噴水柱,仍然無法清理磚牆上長年的油汙(新聞搜尋關鍵字:盼保存華光古浴場 市民自主為歷史建物洗盡鉛華)

轉貼新聞部分:

***********

參與的居民朱博安在心願卡上寫下:「現在看見的這片風景、這些味道,都會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如果大家現在的努力,可以讓這裡留下一點點痕跡,不僅僅是為了我的回憶,而是能夠讓大家理解這是與自身相關聯的。」

***********

若談到我的部分記憶,是每次開車經過這裡,都會有很多計程車司機停車休憩,肚子餓了就在麵店溫飽一碗麵,一下子又能去載客,但因為周邊沒有公共廁所,所以榕樹成為了最天然的廁所,金華街這一段到處聞得到一股濃厚的尿騷味。

印象中有次找不到地方尿尿,我也在此留下了味道。

而今,古蹟修復了,那股味道也消失了,香精油商店進駐,浴池變成了薰衣草,目前,我還說不出我的領悟。

金華街與杭州南路的路口,擁有各黨各派的競選看板,其實也跟旁邊的古蹟活化,沒有任何關聯。

2022/03/03

【淡水】淡水警官宿舍

經過了多次的改建,這棟房子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不同時代不同人居住的痕跡,不過最後一次的改作多了一個閣樓再修復時並沒有留下來。

客廳因為流行洋式而改過、走廊因為屋主喜歡跳舞而加寬,不同時代的潮流所留下的足跡,這才是這些房子有趣的價值啊!

後來的警官曾有女兒是作家,不過參觀當日並無看到細節。

2021/08/03

《隱蔽的空間》寶藏巖地方故事集

《隱蔽的空間》寶藏巖地方故事集

台灣少見的聚落被指定為文化資產,這本書紀錄了活化再利用後的人事物,其實我覺得要維持這個多元的環境是有點辛苦,但累積的過程才能讓未來開花結果,我們的創意或許實踐的還是太少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一些"力量"

2021/04/16

【台北】電台錄音

每次到台北電台,若有空會在周邊閒晃,旁邊是太古巢舊址,對面有圓山別莊,市立美術館,再過去有搬過來的林安泰古厝,最近蓋回來的王大閎自宅等。 照片中右上還有昨日世界,圓山公園內還修復了一些日式建築,臨濟護國禪寺等等,甚至是布政使司衙門的一部分在公會堂興建時期搬移到這重組,整個圓山公園也因為幾年前舉辦花博,所以有了些環保(怪奇)建築物,動物園也搬了家。 這整個應該可以做為百年建築(奇幻)園區了吧?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我們的想像呢? 我覺得十分有潛力,希望這個園區可以收納因為都更所拆除的建築,作為大眾重新認識我們這塊土地的一個地方。光是現在這些建築的歷史,就非常有得講,比日本的明治村還要厲害喔!

2021/04/12

【台北】《拓樸下的虛實之城:導覽 × 創作》講座

《拓樸下的虛實之城:導覽 × 創作》講座

應該算是第一次在這個古蹟演講,很開心!

這次的活動是一位研究生的研究題目,也非常實驗性質,剛好我把我這十五年舉辦過的活動做一些回顧。

其實,我做完簡報的時候,我自己開始產生了懷疑,到底我導覽的內容是真實的嗎?雖然我盡量多角度並陳,但我的觀點佔了大部分的比例,

聽了藝術家對於藝術創作的想法,我想對於參與者,重點在心裡的感受,而且對於新聞事件與發生地的表演,與傳統的導覽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2020/07/22

《108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優良個案輯》《老屋創生25帖》

《108年度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優良個案輯》

隨手一翻閱,翻到207博物館,於是連結到了《老屋創生25帖》這本書。

2020/07/12

【台北】1915荷造場,在樟腦工廠與小白宮中間的空間

以往每次來都覺得小朋友很喜歡在廣場上跑來跑去,因此餐廳的空間雖然挑高,但是還是很多小朋友喊叫的聲音,所以一進門就走出來。

今天似乎還好,可能疫情之故,小朋友沒那麼多,後來才知道已經換了經營廠商,原本的呦呦‧荷造場變成現在的1915荷造場,不過楊英風的作品仍在。

可能是假日中午的菜單是比照晚餐比較貴,所以客人比較少?

我剛好是快到下午茶時間進場的,所以就點了下午茶,還蠻特別的起司臭豆腐,好吃不臭!

最近進入了不少這種很寬廣餐飲空間,但每次都覺得十分喧嘩,簡直就是阿兵哥的大食堂,但,到日本的博物館餐廳,或是百貨公司美食街,透過座位區的燈光、高低區隔、大小桌椅的區隔,都不會有如此的結果,而價位也不會很高,這部分我覺得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020/02/16

《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 vol.1,新書分享會


以位於鐵道縱貫線與敕使街道交會處的高級料亭梅屋敷為背景,交織出一段日台飲食文化的交流。

看完後覺得考據一流,當時的大型建築非常講究的恢復了回來,還把孫文先生來台的足跡暗藏在書中當成彩蛋。

百年前的台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社會,我想至今還是一個謎!

如今多數建築消失,甚至是古早味在大量生產下而消失,我們的味蕾也不復以前的刁鑽,只剩下外送速食與一次性餐具的文化。



清水《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新書分享

清水是一個非常認真的漫畫作者,我覺得比文史工作者還要努力認真,網路上有台灣在日本時代的龐大資料庫,經常一挖掘下去,一個晚上熬夜就不用睡了。

台灣有很多從日本時代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而留下來的餐點,清水介紹了不少,最後玩了點心賓果遊戲,讓我好想吃。

對文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坊去買這本書來看,其中還藏了不少的彩蛋喔!— 和Pai Haku 和 Shimizu Hung。


每個參加的人都要戴口罩,蠻有趣的宅活動。— 和Pai Haku 和 Shimizu Hung。

2020/01/17

【桃園】曹丁波洋樓



位於桃園龜山萬壽路,路過時可能不會看到這些歐式建築的裝飾,原因是前面有個房子遮住了,而洋樓的兩側也蓋起了公寓。

今天幸運的在 陳良偉 先生的帶領下進入一探這間洋樓裡面的格局與背後的身世,1927年興建的三層樓建築應該算是非常新穎,施工的方式與迪化街的匠師一樣的有些傳統閩南式的工法,屋內居然有晾衣服的空間,還有便所,排泄物可以直通到地下的化糞池,水泥排水管與骨董級的總電源開關,檜木、木樑、瓦片、水泥、磚構等不同時代的建材,不同時代這棟建築留下了不同的印記。

曹家最厲害的應該是眾多的後代非常成材,中法戰爭後因為菸草致富不斷地購地,日本時代不斷地將小孩送往日本內地求學,也有到滿州國當官,這棟洋樓的外觀與曹家身分地位力爭上游非常符合。

戰後,歷經了三七五減租,曹家後代也有受到二二八之後白色恐怖,幸好後代也多考取台大,每一個時代的斷面曹家都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因為位於交通要道,一樓曾經租給豬肉攤,如今早市還是非常熱鬧的人來人往,但隨著周邊公寓興建,龜山後街這條古道變成一條小巷子,甚至許多人每天經過都不知道這邊有棟華麗的洋樓。

一棟洋樓除了立面之外,裡面的空間的使用方式,以及這些後代的記憶,是我們比較忽略的,三開間,從空中鳥瞰是回字形,小朋友可以在樓裡面跑來跑去。傳統台灣人最高樓層放置公媽廳,但曹家後來二樓也放置公媽廳,可能是分家之故,從三合院的農家,到洋樓風潮,台灣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並且保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切秘密盡藏在這棟洋樓之中。

目前,曹家洋樓的修復與帶領,由學生、志工,透過訪談找回曹家人的歷史,我想這樣的擾動,應該可以讓在地人,甚至是台灣人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保存老屋不是負債,而是資產。

2019/12/29

《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



從生活方式與日本統治時期來分析台灣仕紳、日本來台官員的豪宅,並把生活空間分成三個:社交、家庭、服務空間。

日本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的建築,洋和的空間是習以為常,而台灣地方仕紳所蓋的建築以漢洋為主。但其中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支店長社宅,將中國合院的形式,結合了和式榻榻米空間,漢和混搭也非常有特色。

不過,我對於書中將社交與家庭空間的分類方式有些疑義,作者似乎只要有榻榻米的房間就是家庭空間,但其實有些榻榻米空間也有凹間,有時也是社交空間,紙門只要移除,也可以容納更多的客人。

我覺得了解了失落五十年的居家歷史,才可以重新建構戰後眾多洗石子現代主義式公寓的這段建築史。

2019/12/27

《台灣歷史紀念物》 《台灣今昔之旅》



這兩本硬書封書名聽起來很八股,主要說明台灣的古蹟在日本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台灣眾多的古蹟,除了北白川宮之外,大部分至今都留著,而且台灣的古蹟觀念一直是有跟上世界潮流的。

從城門的保存到天然紀念物(動植物、礦物等),國家公園、風貌區的設立等,我們對於古蹟存在的意義是不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呢?

2019/12/08

【台北】「都市歷史建物活化與創生」ICOM DEMHIST主席訪臺演講與座談


經常帶導覽經過小白宮,都是我們休息上洗手間,還有參觀內部結構,看到屋頂的洋式木結構,承重磚牆與奇哩岸石作為外部面磚,我們經常稱為鴉片倉庫,日本時代稱為製藥工廠的倉庫。

這是台灣進入現代化的第一站,校外教學會來參觀發電設備,也是台灣被殖民生產高附加價值的商品的所在,如今是古蹟也是博物館,百年來的文化資產的價值觀,其實有莫大的改變,林一宏博士的短講,道出台灣文資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時代的政治正確。

這是直播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NTMuseum/videos/887970128271357/

照片為講座的部分簡報檔內容

上: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發文保護台灣寺廟與文物,為台灣文資法濫觴

中:台北城牆在當時不算是文化資產,城牆石再利用成為公共建設的基礎,但城門變成古蹟道路圓環的中心點。

下:1871年熱蘭遮城舊照,1624年荷蘭人建城,台灣文明的起點在哪裡呢?

PS. 很開心能在古蹟中分享青田七六的經營,希望可以多到各地古蹟做分享!

2019/12/05

【台北】兩位壽星生日,松菸麻茶元



非假日的台北文創公司這棟有點冷清,地下美食街盡是我們這種大叔大嬸佔據座位聊天,百貨公司已經夠多了,有特色的展覽與活動,其實在古蹟老建築那邊比較有看頭,可惜這些展區日落就關門了。

我想會到新的台北文創大樓的理由,就是看誠品電影了

從松菸與華山文化園區的發展經驗來看,在老空間中的活動,可以激發出不同的創意,不斷的推陳出新的展覽,才是帶來人潮的主因。

這從倫敦、東京、里斯本的一些案例來看,也都是如此!

但,我們政府在老空間委外似乎還是停留在侏儸紀恐龍年代,政府花錢維修好了大小古蹟,是否應該有更多不同的政策,做更細緻的空間切割,達成多元化活絡的目標。— 和江巧文和廖家祥。

2019/11/30

【台北】自來水廠的現代主義涼亭與網美的蓄水池



自從去過伊斯坦堡的地下蓄水池久久不能忘懷,由君士坦丁時期創建的蓄水池,由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於公元527-565年統治時期擴建。而且,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還不只有這一座,現在還有其他座開放作為餐廳等用途。

每次到自來水博物館園區,都會有驚奇,這次除了進入蓄水池,看到蓄水、排水的開關,兩個蓄水區,而且蓄水池並非四四方方九十度的牆面,還有個傾斜角度,很多柱子,粗略的計算一下水量,水流動的時候的水壓很大,也難怪要那麼多柱子。蓄水池內有露出一些砌磚的牆面,看似英國的砌磚方式。

上山的混擬土的涼亭造型具有現代感,周邊的大樹與陽光篩灑之下,沒想到建築的原色能夠那麼漂亮。蓄水池有被油漆成朱紅色,但還好另一邊沒有被上色,近看是砂岩原色,希望有一天可以把油漆去除掉,露出原色。

目前自來水博物館園區有許多公共藝術品,我期待可以有更多原來園區的解密,與原廠設備的連結,或者與台灣各地自來水廠的連結性,補齊"現代化"設施的歷史。

當然,中軸線若可以還原最好,至少可以看到台大的傅園方尖碑。


PS. 感謝朱主任特別帶青田七六的導覽老師們鉅細靡遺的說明

主任親導— 在臺北自來水園區 Taipei Water Park 。
筆記:天元宮、碧潭、公館觀音山、岩盤

2019/10/26

【台北】馬拉松導覽



這是我們青田七六舉辦的馬拉松導覽活動,13:00 從北門捷運站出口,開始走到鐵道部→北門,然後高石組洋樓→台灣博覽會第一會場→菊元百貨→文明堂書店→新高堂書店→太陽堂書店→新高旅館→大阪商船台北支店→吾妻旅館→新公園與紀念館→南門→專賣局→製藥工場→南風原醫院(已拆除)→司令官邸→兒玉別墅南菜園→石井家。

最後在野草居食屋結束!我計算的好準確,剛好 17:00 結束。

照片依序是陸聯聽、吾妻旅館台北總店、梅屋敷庭園、吾妻旅館台南店。全部都是招待所、高級料亭,後面三家是沿著縱貫線的連鎖家族企業,孫文還曾在此寫下"博愛"兩字。

我覺得這次參加的朋友都十分專心,害我十分緊張,能夠順利走完,而且每一個重要場景都有走過。

這些設施都是台灣邁入現代化的設施,中間的轉變當然很多,透過修繕這些古蹟,我覺得可以找回台灣精神,了解了過往歷史,我們才有未來。






館前路,我感覺很像參道,也很像縮小版的椰林大道,其實,是台灣近代化的起點,要知詳情,請報名這場導覽活動。


台灣於日本時代有眾多的都市改正計畫,筆直的道路,兩側二、三樓高的街屋非常有特色,不但騎樓連貫,建築立面也有當代風格,經常會有連續重複的立面樣式。

位於今日重慶南路一段,開封街與漢口街中間這三棟街屋(圖示黃框區域),現存的老建築只剩一個開間,其他的建築不是拆除改建,就是重新拉皮。圖示紅線的區域為小巷道,日本時代規劃為『樂天地』商店街區。

1931年,島津製作所來台北開設支店,招牌上有島津家紋,原以為是薩摩藩島津家所開設的企業,沒想到創辦人與島津家並沒有血緣關係,而是在十六世紀末薩摩領主島津義弘從京都返鄉,路上受到井上惣兵衛的幫忙,島津義弘賞賜其後代可使用島津姓氏與家紋,這說明了日本企業在明治維新後從傳統藩主領地分封的概念而來,也跳脫了血緣傳承,或許這是日本企業可長可久的原因之一。



*********************

報名連結: http://bit.ly/35bj9pm

2019年10月26日(六) 1:00-5:00 下午
日本人街道的慢步馬拉松2019版
導覽者:水瓶子
集合時間:2019年10月26日星期六下午12:50
集合地點:北門捷運站2號出口
費用:950元 (含講師費、導覽機、保險、小點心)
小提醒:全程慢步共4小時,請著輕便服裝及鞋子,並攜帶雨具及飲用水。

艋舺與大稻埕是漢人的聚集地,
那來到台灣的日本人在哪裡?
過著怎樣的生活?有什麼故事?

對我來說,台灣這片土地帶著一種神祕韻響。
台灣是什麼樣的地方呢?

「那裡的街道好寬好大,有好多磚房子,路是那麼寬敞,連東京都比不上喔。

氣候倒是很炎熱,不過有一種叫蒲葵的椰子樹會沙沙搖晃,感覺很舒服呢。」

--《到美麗島─沖繩、台灣 我的家族物語》與那原 惠

2019/10/03

【基隆】秋日嚐蟹



基隆市仁愛區成功一路118巷3弄1號,海味海產店


日本郵船基隆出張所

1915年興建的歐式建築,剎那我有種好像到了智利的聖地牙哥海港的錯覺。不過,一下我就拉回現實,智利聖地牙哥的建築並沒有走鐘,到了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後面,看到了 招商局的告示牌,所以到底是 1915年興建,還是 1946年中華民國35年完工的呢?接手應該說明來龍去脈吧?讓歷史的弔詭留著。

希望有天可以恢復塔樓,重振基隆海港之美。— 和江巧文。




本來以為只是到基隆吃頓螃蟹大餐,結果居然跑到了八斗子海濱公園,在大太陽下曬了一下,趕拍照片後躲到咖啡館去吹冷氣。

盡責的地質解說牌,幾根大掃把的裝置藝術品,這邊可以開發的旅行商品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吧?

實在太熱了,不然應該來拍掃地的借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