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1

【九州】20170721@17:尾道→門司,北九州門司麥酒煉瓦館、門司車站,還有小酒吧

只能說新幹線太厲害了,本來想要慢慢坐車到門司,不知道為何心念一轉,想多看門司周邊的古蹟,於是一下就到達了門司。


北九州門司麥酒煉瓦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17/07/blog-post_47.html


重回門司,既熟悉又陌生,雖然去年來過,可是還是有很多地方沒去過


這邊有棟舊大樓改的啤酒屋


港口的船屋,也是啤酒屋,日本人到底有多愛喝酒?


啤酒雜誌的封面是江戶浮世繪風格




門司港車站雖然封起來整修,可是可以從人行陸橋看到整修情況,整個公開透明,還有說明看板,還有 apps 可以下載了解進度


日本郵船大樓,底下的便利商店招牌配合古蹟顏色而修改


大阪商船支店,台北、基隆也都有支店,一樣漂亮




門司港的圖書館,裏頭除了與大連相關的圖書外,與中國、朝鮮甚至是台灣相關的書籍都很多,本以為會有許多中文圖書,沒想到竟然都是日文的。圖書館內部,最喜歡那些燈飾,簡潔亮麗,說明那個時代新藝術的流行


與大連的文化交流


港口邊右往左依序:像船的大飯店、大阪商船支店、三井俱樂部(從別處遷移過來的)


北九州銀行


婚紗店


商店街,一樣沒甚麼人,但是很乾淨


北九州水溝蓋


知名富美料亭


館,灣生經營的小酒吧


話,應該也是酒吧


宴,老闆娘雖然有點年紀,但很漂亮有氣質

為什麼日本雜誌一直做有關台灣的旅行?



雖然今年日本雜誌所做的台灣專輯已經變少了,去年在日本的書店第一櫃擺出來,即使封面沒有用美女+台灣風景照片,在小字標題上都可以看到"台灣"兩字,尤其是女性雜誌。

為什麼如此呢?

而且清一色會用昭和、懷舊、美食、人情味這類的字眼,但,這些雜誌給看的客戶群,哪些人歷經在臺灣的生活方式呢?除了八十歲以上的老先生,根本沒有在台灣的生活記憶,又何來懷舊感呢?

這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台北市在陳水扁擔任市長期間,其實才真正的有大量的日本觀光客前來,早期都是來台洽談商務,所以北投、林森北路有大量的男性尋芳客,但目前來台灣旅行的大宗,一翻成為日本的女性。

曾經觀察過日本女性來台灣,一甩在日本生活拘謹的樣態,到了桃園、松山機場,就好像到了居酒屋一樣的自在,比自己家裡還要放鬆,我想這才是來台灣真正的原因吧!

從去年的女性雜誌大作台灣的專輯,今年已經延燒到生活風格,所謂的文青雜誌了,我這個台灣人也覺得很奇妙,的確台灣的風格小店,藏在巷弄裡很實在的老店,在稀鬆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遺忘,透過外人看到我們的特色,值得多多學習。

然後,翻閱這些風格小店,我發現有一個共通的現象,交通方式要很簡單方便,大多是台鐵、高鐵、捷運可以到達的地方,準確的時間,安全方便的交通方式,還是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環。


同溫層實在太厚了,其實這個雜誌在日本的便利商店是沒有的,有些書店要走到第三櫃才找的到。

【九州】門司麥酒煉瓦館




北九州門司麥酒煉瓦館,若說是帝國啤酒廠可能比較氣派一些,在這裡生產過賣到全台的櫻花啤酒、惠比壽啤酒等等知名品牌。九州的鐵路,門司是起點,旁邊有門司港,所以這些大酒廠的生產基地放在這邊適合也不過,只有照片中的這一棟是土黃色的磚是辦公大樓,像一座城堡,其他的都是紅色磚,像極了華山的樟腦工廠那一區。



門司與長崎的關係,原來很早以前這邊就設立了長崎番的辦公室,二次大戰美國本來要在門司投第二顆原子彈,天候不佳意外躲過,但那顆原子彈就丟在長崎。



這個好像 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會場,台灣的櫻花啤酒


大正風格的海報


拍攝電視劇取景的地方


啤酒瓶身有櫻花標誌,玻璃瓶也具有設計感,台灣也有




明治大正時期的工廠規模很大


古蹟修復中壁爐十分重要,突顯學習到了西方建築文化的精隨


在古蹟內找尋建築的秘密


日本人很喜歡拍攝這種宣揚自己"很厲害"的照片


鐵道單位是很大很有權威的單位


照片左下,在東京銀座的 LION CAFE 現已改名為LION BEER 連鎖店


這是 1991年蓮舫幫 SAPPORO 拍的廣告,曾是日本民進黨黨主席

至今,許多倉庫再生活用,有戰爭電影的展覽,也有紀念長崎原爆,日本的展覽真的很會找關聯性。

2017/07/20

【廣島】20170720@16:福山鞆之浦,熱門電影拍攝景點



鞆之浦在福山市的南邊海邊,電影、連續劇取景的重要地方,崖上的波妞、金鋼狼、偵探御手洗事件簿星籠之海等,都是在這邊取景。




因為坂本龍馬在此與紀州藩進行談判,周邊有眾多歷史性的寺廟,2003年有許多老屋要拆,當地就發起了保存老屋運動,跟銀行貸款購入後,2008年落成開幕,已成為鞆之浦民宿代表,宮崎駿導演造訪後,希望電影上映後這個地方仍保持純樸的風情。



民宿、大飯店、寺廟、海港,還有許多小朋友在岸邊釣魚,搭渡輪可以到周邊的小島,每二十分鐘一班公車,這樣的運輸量,其實大家會覺得不太夠,但是小鎮中棋盤式的街道,眾多的老房子,有的已成廢墟,放慢腳步在海邊發呆也好,都是很奢侈的度假模式。




電影不斷以這裡為場景,內容無論與在地有無關係,或許有人認為多少帶動地方觀光,但其實重要的還是需要保存歷史性老房子、不要蓋太高的樓,維持海岸景觀才真正可長可久。



在鞆之浦的商店最多的應該是保命酒的店招牌,在老街的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

那麼保命酒到底從何時出現的呢?1659年由中村吉兵衛這個漢醫醫生所發明,後來中村家就保存這個秘方,看到很多看板上面寫十六種生藥材,其實應該是十三種生藥材加上糯米、米麴、燒酒這三種原料製作,所以是十六種。

聽說對手腳冰冷特別有效。


懷舊的老街道,傍晚已經沒有人了


來的路上公車司機為了要符合時間表,只能說是快車飛奔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