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2/09

悲情城市 2023/2/24 重新上映

這一張電影海報,讓我想到《東京物語》最後一幕在廣島尾道的淨土寺。對於侯孝賢的電影,整部片子好像是小津安二郎那種定焦沒有移動或搖動的拍攝模式,今日才發現大部分場景的音樂,是實際收音的,而不是事後把音樂接進去。

以往總是在電視上回味《悲情城市》整個人拍的太小,也只有到大螢幕看才可以看到細節,這部片每一幕都好像一張照片,每一個細節的顏色,當年看的時候都沒感覺,不知道是因為大螢幕,還是修復後的經典重現呢?

片中在大華車站,台灣人毆打外省人,梁朝偉因為啞巴不能講話,差點被當成外省人。這一幕好像是說明台灣人非常不理智,但實際發生在影片框外的才是真正的不理智,包含監獄內每一個非常鎮定赴死的知識分子,沒有拍出宣判的法官,甚至是背後的老大哥,才是真正的原凶。

看了電影雖然只是演林家的故事,但套在1945年,終戰到二二八發生,再到了1949年,台灣整個社會動盪轉變的無奈,知識份子到底能夠做甚麼呢?

梁朝偉在出獄後幫獄友傳遞死前的遺書,一個一個去找獄友的家人,他本來有機會帶著妻小離開,但他最後選擇沒有逃走,拍下了全家福後被抓走了。

這一幕在最近揭密的白色恐怖檔案,有許多告密者被揭露出來,而這些告密者到底是不是被脅迫而成為告密者,或者被誣賴而存活下來。梁朝偉或許選擇不逃跑,是因為躲不掉,要存活下來都要違背良心,最終選擇了不逃跑。

耳聾攝影師,知識分子唱的九一八事變的鄉愁軍歌,而後又唱起了幌馬車之歌,整部片無論是以"攝影"角度來觀看,或者以"聲音"來分析,都是非常好的觀察點。

PS. 第一幕陳松勇的細姨幫他生了兒子,電來了開燈的一幕,好像有股低沉的飛機聲,又好像是發電機,我一直再想到底是甚麼聲音呢?該不會是攝影機的風扇吧?還是雷聲的前兆呢?

留言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27809353286864

2022/08/22

《人間條件七》《我是一片雲》《心動》中的母女關係

《人間條件七》與《心動》中的母女關係

因為同學在社團中回顧《心動》這部電影,看了一下其中梁詠琪與金燕玲,還有林美秀與楊麗音這兩對母女,似乎都有類似的關係,彼此互相的怨懟,但就是無法分開!

是否是這樣的關係,衍生出來的劇情,《心動》中的女主角就沒有結婚,看電影時可能會歸咎是金城武、莫文蔚奇怪的糾葛,但我覺得這位母親更扮演了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

人間條件七中的楊麗音,從女兒十三歲就要離開家工作賺錢,楊麗音這位母親表面上把女兒趕出去,何嘗不想兒子可以成才,但維繫家庭的收入,還是女性,甚至最後失智症母親,還是需要女兒回鄉來照顧。

或許這齣戲劇、電影的主題並不是談母女關係,不過,引發這樣母女怨懟的惡性循環,除了時代因素之外,是不是應該去解開這些結呢?

PS. 電影《一一》中的金燕玲與母親也有一點點這樣的關係。

《人間條件七》與《我是一片雲》

因為人七,所以重新看了我是一片雲,這位由林青霞飾演的段宛露,她的綽號就是一片雲。

不知道為什麼看了一直大笑,不過看到孟樵(秦祥林)把女朋友宛露帶回家,卻遇上了表面溫柔婉約的孟母,但背後卻對這位漂亮的未來媳婦往外推,到底是怕失去兒子,還是真的太過自卑了呢?

劇中林青霞應該還是喜歡秦祥林的,而秦漢最終變成家暴者,跳樓自殺,瓊瑤阿姨真是太威了,許多內心戲直接就用台詞講出來,而一片雲最後就瘋了。這麼直接的電影與小說陪著我長大,家庭親情與愛情的糾葛不斷的代代相傳,這樣的魔咒在現實生活中跟隨著二秦一林很久,最後林青霞放棄了二秦嫁給了富商,很想來問問今天的二秦不知道有沒有很後悔啊!?

那瓊瑤呢?這些小說電影主要脈絡思想,有沒有跟隨著阿姨的家人呢?婆媳是不是競爭關係?

回頭看看人間條件七中母女的糾葛,到了我們這一代,是否有辦法破解呢?13歲去做女工的這個過往,然後一直要賺錢養家,家中的男人多是敗家子,不是生意失敗就是吸毒逃亡,都是女性在支撐這樣的家庭,甚至有一些還不是親生女兒!

看戲的時候,我一直想到我的親戚長輩的童年生活,真的如劇中所演,都是小學畢業就去當女工賺錢,有的甚至因為賺錢而失去子宮,沒有子宮的人淪落為沒有地位的族群,會有這樣的現象,最應該怪罪的應該是男人吧?

而許多男性的長輩也如同劇中所描述的樣子,這些畫面實在太深刻了,讓我久久不能自己,我也無法很客觀的論述台灣戰後初期女性的形象,很感謝吳念真幫我們寫出劇本,也演出來了。

很期待人七成為台灣那個時代的經典劇。

2022/06/02

魏斯安德森《法蘭西特派周報》

強烈的魏斯安德森風格,平面2D的水平拍攝法,加上空中鳥瞰的視角,許多運鏡的方式,自從《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一炮而紅後,這回使用了《紐約客》雜誌的風格,致敬20世紀的週刊史,而這些真人真事改編的短篇,收攏在法國的一個叫做安威的小鎮。

電影能夠這樣玩,我覺得也要靠近年來觀看的畫質解析度的提升,感覺在舊的電視機上可能都會糊糊的,而傳統的報業、周刊報導媒體逐漸式微情況下,這樣的電影想像是否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啟發呢?

報導不帶情緒的中立,很多事情需要查證,評論要有記者自身的立場,這些傳統媒體的金科玉律,目前的媒體似乎蕩然無存。

這部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好像一幅畫,精緻的擺盤,好想仔細的看完所有的細部,但是換一個畫面,轉換了角度後,經常會有異想不到的結果,導演經常不給答案,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玩味的劇情。

這部片的資訊量很大,大咖很多,但也十分好睡,無止境的旁白,突然的爆破聲,都是把人喚醒的一種手法吧?

不知道有沒有把相片傳喚為這類風格的apps 呢?

2022/02/21

《在車上》

改編自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海明威也有同名小說,劇中放入了契柯夫《萬尼亞舅舅》,可以說這是劇中劇中劇的互相對比。

"在車上"透過錄音帶,男主角死去的太太彷彿不曾離開,不斷的透過她的聲音,男主角跨越了時空,重複著過著劇中劇的人生。

是不是要看懂了這些相關的戲劇,才能真的了解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意義,海明威在這本小說創造了冰山理論,小說到底有沒有必要寫出藏在海底下的冰山呢?

我想透過這些戲劇小說的相互堆疊,每一個人都會有各自的解讀方式,語言好像很重要,但是又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年輕的男演員與女演員雖然交好,可是因為語言不通而分開,因為被偷拍而打了狗仔記者致死,這些是不是因為溝通不良呢?

這部電影有太多可以討論,每個人的感受又大不相同!

我想著人類社會因為小說戲劇電影層層的堆疊,資訊量越來越大,我們可以過著很深層體會每一個人心的生活,也可以過著非常自我,一切以個人為主的孤獨生活,到底如何拿捏,我看也是端看每個人的選擇。

2021/12/12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這應該是心靈團體點播率最高的一部電影,每一句對話都可以獨立出一小篇啟發人心的心靈雞湯。

加油站到底有沒有蘇格拉底這個人,最後變成了一個謎,好像也不太重要,但,最後他的老婆應該知道這個人卻沒有交代?

人生中最難克服的是自己,但最容易說服(欺騙)的也是自己!

2021/11/12

《醉好的時光》



年過四十體力開始下降,家庭、工作都開始走下坡,被老婆冷落,工作上也完全提不起勁,這群中年男子想要用喝酒來提振工作情緒,開始做實驗記錄下來。

沒想到,真的有用!

片子看到一半,開始覺得喝酒是十分美好的,難不成變成鼓勵喝酒醉茫茫的片子,突然壞事就發生了,但又太過悲情,北歐的片子總是緩慢的讓人椎心,片尾又拉回來活在當下,喝一點又如何呢?

2021/11/08

《瀑布》



大量使用定焦鏡的電影有哪一些?大學時代喜歡看很無聊的藝術電影,當時只是追求潮流,好似今日的打卡一樣,跟大家說我來了,這部電影我看過了。

但是這幾年重看這些大學時代的老電影,發現電影內的隱喻非常多層次,每次重看都會找到以前沒有看到的密碼!

這部片用了印象派的畫家竇加,用了他的賽馬來講畫家的故事,讓我想到了《飛越杜鵑窩》,也放置了黑澤明的《電車狂》的海報,片中也經常問:你還好嗎?看了這個海報,觀看與被觀看,到底誰才是正常的呢?

希望《瀑布》這部片可以得到很多獎,重啟臺灣新浪潮。

2021/09/21

《斯卡羅》與傀儡花

看完了全劇,女主角死了!

沒有讀過臺灣史的人,應該覺得那個時代的臺灣,是我們全然陌生的時代,整部片若沒有字幕,應該很少人看得懂吧?

全劇使用最少的語言,是北京語!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國語。

七十五年前,台北城中只會聽到日語!

一百年前,大稻埕是臺日語夾雜

一百五十年前,淡水港洋人是用英語嗎?還是德語?

基隆的聖薩爾瓦多城

台南安平港

即使只在山邊的原住民,

到底是用怎樣的溝通方式呢?

我們對這塊土地的認識,真的太少了,所以從航海時代的認同問題,居然變成了我們一直要學習的項目。

2021/07/18

《亨利先生的秘密》



一本很厲害的小說,會是一個患有失智症的披薩師傅所寫的嗎?

這部電影是另一種《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說明作家的成名之路,這次又把編輯的角色加入了,本來應該是與作家合作的,這次居然反目。

2021/07/06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



圖片標示來源:腐宅日常生活

看這部片子最複雜的就是眾多的人物,一下子蹦出來,然後就要馬上知道這些人的舊愛情仇,還有內心的陰影。

建立在英國是魔法世界的中心,第一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是紐約,這一集的發生地是巴黎,我喜歡這種城市特色的描述,巴黎有巴黎鐵塔,用金屬鐵的材質來模擬植物的藤蔓,這正是巴黎在普法戰爭後發憤圖強,也是英法在大航海時代城市競爭的重要建築。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期的居住空間 vs 法國城市的公共空間,這可能是導演藏了很多建築文化在電影裡面喔!

2021/06/28

《徬徨之刃》



竹野內豐從2009的電影版飾演警察,前一陣子的《鴉色刑事組》的法官,這回飾演被姦殺少女的父親,把殺人心情詮釋得十分到位。

前兩集覺得竹野內豐流出的冷汗,比在大雨下淋雨還要多,本來覺得實在太Over 了,但是看到石田百合子出現了,真的是十分稱職的配角,把整部片看完了,回頭發現原來竹野內豐演出過同部小說中的年輕警察,會不會十年後,他會再度演出那個提供內線的警官呢?

矛與盾加上天平,似乎永遠無法解決社會上所有的問題。

2021/06/07

《第三次殺人》《鴉色刑事組》《王牌冤家》

《第三次殺人》《鴉色刑事組》《王牌冤家》

我竟然看了三次《第三次殺人》,是枝裕和的電影都很耐看,看到三分之二都還以為是懸疑片,看完結局後,原來這位殺人嫌犯,是利用法院的制度殺了自己,這就是第三次殺人。

三次,這部片還加上了三代的糾葛,律師福山雅治的父親是法官,他很後悔當年沒有判這位嫌疑人死刑,而去北海道找了當年逮捕嫌疑人的警察,他說這位嫌疑人像是一個完全沒有感覺的容器,也完全沒有犯案的動機。

老一輩的法官、檢察官因為師生的共犯結構關係,最後把嫌疑人判為死刑,在年輕一輩的檢察官、律師心裡覺得驚駭但也無法改變這樣的行為,但是在福山雅治這位稍有經驗的人,表情堅毅但也非常的無奈,他到底要認同他父親的判死,還是要認同這位嫌疑人的行俠仗義呢?同樣的故事在連續劇《鴉色刑事組》具體的呈現,到底誰要當烏鴉呢?

這部片有跛腳的女兒,還有對父親性侵女兒視而不見的母親,許多同理的的連結在福山雅治的心理,產生了這幕冰天雪地與《王牌冤家》神似的畫面。

看了這片除了無奈之外,也感嘆我們是不是也活在一個大的共犯結構中呢?

2021/06/05

《地動天驚》陸譯:深海圓疑

《地動天驚》陸譯:深海圓疑

顯然大陸翻譯的比較好,重看這部片,感覺跟目前因為疫情下,人與人之間的猜忌、恐懼,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幻覺有點關係。

這部片使用海底兩萬哩這部經典小說來當梗,讓我很想回頭看看這部小說到底講了甚麼?

隨便點了海底兩萬哩的短講,我就被1955年的電燈吸引了......

2021/06/01

2021/05/06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愛上卡布奇諾男孩》

伊斯蘭族群在義大利的某個小城發酵,原來義大利被當成跳板,這些移民成功的全家都取得身分後,隨即跳往下一個夢想之都。

這部電影利用年輕男女的戀情來引入這個讓歐洲很頭大的問題,看來下一個問題是中國移民,有相關的電影嗎?

不過,為什麼這位女主角莫名其妙愛上這個男孩,看完了沒有答案,只能說劇情需要吧?

2021/05/02

《游牧人生》

《游牧人生》

很多人的人生在卡到一個時間點,就永遠卡在那邊了!

目前國際化網路化的購物環境,美國人很多人因為工廠關閉而失業,只能去打工,這些游牧族的知識水平都不錯,可是為什麼寧願選擇過游牧的生活呢?

1970年代美國因為反戰的年輕人,也同時是戰後嬰兒潮,對於現實社會而有了一些革命運動,當時年輕人吸食著大麻,追求自由的人格,或許跟今日這些游牧族有點神似!

而游牧族這批人是反戰世代的兒女,從小看著父母嘴巴唱著追求自由的歌曲,但卻跟著資本主義而行,老的時候享受著有退休金的退休人生,有餘力甚至還可以環遊世界,但他們兒女運氣就沒有那麼好了,只能到處打工為生。

世界的所有國家,也因為卡到了這個時間點,我們就會卡在這裡不前進了嗎?我們未來會失業變成不消費不花錢的游牧族嗎?

2021/03/31

《正義聯盟導演版裏頭的聖經場景》

正義聯盟導演版裏頭的聖經場景

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一一的指出來?

哪一幕是聖經中拿一個章節,誰是施洗者約翰,誰是啟示錄中的彌賽亞,誰又是聖母瑪利亞呢?一個世界可以有兩個瑪麗亞嗎?希臘神話與聖經可以並存?代罪羔羊是誰?撒旦與惡魔有出現嗎?

2021/03/29

《普立茲記者》《神力女超人1984》

《普立茲記者》

這部電影以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為旁白,諷刺史達林在1930年代的社會主義實驗,不是家家戶戶脫貧,而是飢荒後百萬人民死亡,發生了人吃人的殘劇,但封鎖消息不讓大家知道。

《神力女超人1984》

《神力女超人》第一集演出的是喬治.歐威爾的《1984》,說明了每件事背後都有老大哥,這位老大哥是戰神艾瑞斯化身為英國的貴族,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英德之間挑釁,引發戰端。

到了第二集,為何選1984這個年代,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但我覺得資本主義消費與投資行為,讓這部片的壞人把自己變成了阿拉丁神燈,讓我們反思消費、流行、潮流這些"願望"背後的交換條件是不是值得呢?

2021/03/12

《跨越世紀的情書》 The Words,這一部電影,是不是抄襲了另一部電影《愛情謊言》呢?

《跨越世紀的情書》 The Words

中文電影名翻譯的不太好,不過卻是吸引我去看得主因。

這種類文學電影的層次有點多,很適合做討論會, 偷竊別人的文字,最後也承受了原著作者悲慘的人生。老人並非沒有收穫的,他的作品是夫妻失和的導火線,他一直沒有從中走出來,佚失的遺稿出版而且大賣,表面上老人刻意地想把這樣的"痛苦"送給年輕的作者來承受,但實際上他已經證明了他的寫作之路,也放下了這段悲慘的過往。

最後,這個說故事的人,是不是就是故事中的人,女研究生為了探究真相,想要出賣肉體,讓說故事的人說出真相!

這一部電影,是不是抄襲了另一部電影《愛情謊言》呢?

2021/03/03

《整容液》

《整容液》

肉是可以轉移到不同人身上的設定,親情關係透過交易而變質,目前韓國社會普遍的成年禮,父母會送女兒去整形,是值得深思的進入點。

最後,男主角(其實原來也是女人)把喜歡的人的器官融入了自己的身體內,這跟以前把喜歡的明星,或是女朋友的照片放在自己的皮夾裏方便隨身看,現在當然設定成手機開機畫面很方便,但是把喜歡的東西變成自己身上的東西,獨自佔有這樣的概念!

整容液雖然有點恐怖,但許多概念都還蠻值得深入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