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1/08/01
《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縣文化資產價值研究》
《臺糖南北平行預備縣文化資產價值研究》
很喜歡把許多事情的前因後果搞清楚,於是很喜歡看這種大多數人覺得無聊的書。
我們都知道台灣有很多糖廠,運送甘蔗的主要五分車在日本時代,除了農業運輸,也開始兼具客運用途,戰爭時間開始了軍事用途,戰後開始另外的規劃。
這一系列的鐵道歷史,短短百年,我們就廢置不用了,能夠有多少價值呢?
2020/12/28
2020/03/23
2020/01/01
《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 《東北食通信》
我想在傳統的購買體系中,是接觸不到這樣的雜誌。我們可能知道餐廳料理者廚師的面容,可是我們很少知道生產者的面容。
我在獨立的小書店翻閱到《東北食通信》,除了很想吃這些海鮮之外,也想了解這些漁夫到底是怎樣抓到這些食材,他們是如何過生活的?
《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這本書裡面介紹眾多《食通信》雜誌的運作體系,有些報導了漁夫因為氣候不好而耽誤了雜誌的出版,讀者反而不會怪罪這些人,反而會到神社去祈求這些漁夫能夠平安。
我想了解生產體系所有人的面貌而產生同理心,是改善生產體系的一個方法。所以,這本雜誌是物流體系,包含食物,也是紙本的平面雜誌,還是一個社群體系!
台灣的《食通信》也受到這樣的影響出版了,不知道效果如何呢?
2019/11/14
【台北】遇見足立仁教授的學生,星野先生
在青田七六遇到了一群地質系馬廷英教授的學生,也遇到了足立仁教授的兩位不同時期的學生。(先簡單做個紀錄)
收到了一些講義與筆記,還有足立仁教授親手寫的明信片,這幾年只是做文化導覽而已,沒想到受到很多陌生人的信賴,願意把情感的記憶資料交付給我。
主因是今年有日本電視台某節目主持人池上彰來採訪,剛好是我帶他在青田街(昭和町一部分)導覽。星野先生的朋友看到電視後,通知了足立教授的學生星野先生,於是星野先生非常慎重的收集了他在學校的講義,還有他同學的筆記、明信片等資料來青田七六。
足立仁教授寄給秋田學生的明信片,主要是因為他即將從大阪大學調到玉川大學,想說打一下招呼通知一下,足立仁教授之後甚至還買了一張秋田的明信片寄給這位秋田同學,看到秋田同學上課的筆記,非常工整與認真,我想是他應該是足立教授心目中很重要的學生。
來訪的星野先生1958年就讀大阪大學,足立仁教授主要教授細菌微生物學,應用在酒類發酵、香料開發、優格、乳酸飲料等,畢業後在大洋香料公司上班。當時台灣味全公司需要果汁牛奶,於是星野先生把相關技術帶來,當時台灣不能進口果汁,直接把水果打成果汁加入牛奶會凝固,也不能保存,於是開發出了蘋果香料,這樣就可以從日本進口,並且混入牛奶後不會凝固,這讓我想到了小學時代學校最喜歡喝的就是青蘋果顏色的牛奶啊!
原來,台灣味全的蘋果牛奶創始人,就是眼前的星野先生,1970年左右來台灣,與台灣味全公司的范先生認識後,如今過了五十年,仍然是好朋友,我很好奇范先生雖出身在日本時代,但小學的時候已經終戰後,他的日語是怎麼學習的呢?原來是自學!1938年出生,現在頭腦還十分清楚。
范先生就讀中興大學,1955年五院校聯合招生,錄取為台灣省立台南工學院會統系(成大前身),同時台灣省立法商學院單獨招生也錄取.因家境困頓在台北就讀法商學院工商管理系(台北大學前身),或許人生機緣,就此進入味全認識星野先生。
足立仁教授(1897-1978),回到日本後曾在大阪大學教書,後來轉到長野玉川大學任教,神奇的是有位玉川大學的白柳先生在戶外用餐,剛好片倉先生在,所以我請他協助訪談翻譯。
白柳先生雖然沒有直接被足立仁教授教過,但是在玉川大學也是相關科系,最近轉任教育博物館,需要把玉川大學的校史補足,於是到了台灣了解足立仁教授的足跡,他說大阪大學可能校地不夠大,足立教授調到玉川大學有很多實驗農田,可以做更多的研究,後來與林哲吾教授,一起做了更多有關酒類發酵的研究。
短短兩個小時的紀錄,有空在把講義與手稿數位化,大家看一下照片中的講義,足立教授還標出了紹興酒、米酒的產地。
星野先生現在雖然已經80歲,目前是老人長照會會長,在奈良帶領老人家做活動,帶來了一包奈良發酵醬菜給我,配飯吃酸甜鹹滋味俱足,真是學以致用,一棟老房子內人與人的交會十分感恩!
關鍵字:足立仁、林哲吾、酒、發酵、牛奶、可爾必思、優格— 與Takeshi Gonda 、佳史片倉和 Lydia Fan在青田七六
2018/06/20
【台北】今日導覽紀錄:台北帝國大學的農業研究與水圳道循跡(生態旅遊協會)
今天走滿了兩小時,我就沒力了,可能是端午陽氣太旺盛,雖然老天爺很幫忙了,太陽不大,也沒有下雨。
在台大醉月湖提了一下這個舊稱牛湳池的地方,原來是沼澤地,再度翻閱出1898年的台灣堡圖,周邊很多埤塘,水圳道也串連了這些埤塘,所以沒有一個比較大的湖。
但,1939年的瑠公圳的水利組合地圖已經畫出了醉月湖,也就表示周邊的小埤塘,已經逐漸消失,水圳道的來源已經變成了大安支線與第一霧裡薜支線這兩條水圳的滯洪池。
都市內土地寸土寸金,原都市水紋的消失與改變真的很難一時半刻說得清楚,而地勢高低或者地下水道、抽水站的設置都可能改變路線,想想去查詢了政府的開放資料,目前的確有土壤液化、水利、淹水資料,不過,有關地下排水道、瓦斯管等,還是沒有資料。但關鍵的是這些資料還是要透過程式設計師對應到地圖上顯示,真希望有人佛來心的開發一下相關的程式。
今日談了郭錫瑠、磯永吉、幣原坦、陳文成,看似不相干的人,其實對台灣都有極大貢獻。
PS. 感謝拍照人在這些歷史景點的紀錄
2018/05/24
【台北】泔米食堂
2017/12/1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106-台北一號糧倉
日治時期的倉庫「一號糧倉」,現在位於八德路二段與復興北路口附近的巷弄內,南邊是微風廣場百貨公司,在厚重生鏽的鐵門上,有清楚的炸彈爆炸的痕跡,十分好奇這棟倉庫的身世?為何會有那麼多傷痕?
傳說興建於1940年代,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為了預防台北橋被美軍炸毀而斷糧,所以在此興建倉庫存放糧食,位於縱貫線鐵路旁的中崙庄,八德路這條道路自古以來就是錫口(松山)港口到台北城的米道,戰後命名為中正路,是台北連結到基隆的重要要道。當初的中正路只有東西段,不能分段,後來改名為八德路。
倉庫的南邊不遠處,日本時代是進馨商會,生產汽水,有富士、富貴、三手、黑松等品牌的彈珠汽水,工廠所在地就是今日的微風廣場百貨公司,戰爭時期,工廠被台灣總督府強制編入「臺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終戰後恢復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後改名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崙周邊工廠林立,在倉庫的北邊,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曾經是「東京自動車工業會社」。在糧倉的西邊,現今的大潤發中崙店,曾經是「台灣國產自動車會社」,是名古屋的「豐田自動車」的台灣總代理。還有「明治製菓會社」的台北工廠,生產巧克力、糖果,也在此落腳。
倉庫的原始設計,屋頂為大跨距檜木桁架,多層牆體可防潮、隔熱。戰後的正式名稱是「糧食局台北管理處中崙蔴袋倉庫」,負責整理修補破掉的麻袋,工作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三十幾人。而後塑膠PV袋材質變成主流,麻袋廢置不用,這棟倉庫改為PV袋倉庫與糧食局的文書檔案。
2009年,該倉庫本來要報廢拆除,但在地居民向文化局申請文化資產價值鑑定,經審議後登錄為歷史建築,2013年,文化局推廣的「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廠商修復再利用。
台北市的工廠分布,從華山車站往東沿著鐵道縱貫線開發,華山梅酒廠、建國啤酒廠,到中崙周邊的汽車維修、食品飲料工廠,往東還有松山菸廠、台北機廠等一路往東延伸到南港一帶。或許台北市已經蓋滿了大樓,鐵路也地下化,已經遺忘了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的工廠在哪裡?
了解這樣的工業發展脈絡後,無怪乎戰爭時期,美軍要選擇這些工業生產的倉庫作為轟炸的目標。台北市邁入現代化都市,不過這百年的時光,農業轉為工業,然後變成商業、住宅。如今,歷史建築一號糧倉,從廢置倉庫變身為農產品超市、餐廳,期待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6/26
《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日語:嫌われ松子の一生)與《宮澤賢治的餐桌》(日語:宮沢賢治の食卓)
2017/02/15
【台北】伊聖詩私房書櫃
2017/02/04
《東北食通信》
2017/01/14
【台北】帝國大學散步x農業研究
今日的
1. 傅園:帝大沿革, 改制為台大的初期,傅斯年與四六事件
2. 洞洞館:椰林大道的建築形態
3. 人類學博物館
4. 地質系展覽館
5. 磯永吉紀念
關鍵字:
羅宗洛、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許壽裳、馬場菌、衝破原子核、磯永吉、末永仁、許文龍、洞洞館、陳文成
其他:
1. 幣原坦:台北帝國大學1928年發展沿革,卻忘了講幣原坦當年被報社記者寫出帝大有可能設在台南的新聞,因為坐船都要好久的時間,所以也問不到本人,這件事情等他下了船到達基隆,才發現大家討論帝大選址鬧的沸沸揚揚。
幣原坦的事情可以講得還很多,扶輪社、基隆上山有他的筆跡石刻、草山上有別莊等等。
2. 從傅斯年的墓園小中軸線的水池,可以對到自來水博物館的中軸線,真是一個神奇的轉換,有人說從殖民回溯到希臘時代的神殿,是一種跳脫被殖民統治的昇華,而我覺得應該是一個轉換,再把大門旁的洞洞館三合院,一起來看,應該也是一種延續吧?但可惜的是自來水博物館那個中軸線上已經蓋了一些房子、設施,這樣的中軸線已經看不到了。— 在台灣大學。
2016/11/28
【宜蘭】松園小屋,田邊的農書店
2016/11/23
2016/11/17
【台東】阿山哥無毒小棧
以前每當胃脹氣不舒服,總要喝茶來消氣,但是好茶不容易找,喝到有香精或是農業殘留的更慘,現在找到這個好物,有興趣可以上阿山哥(不是阿凸哥)的粉絲頁跟農夫直接買。
https://www.facebook.com/阿山哥無毒小棧-1637682839810464/
2016/10/22
【台北】生物公寓3 x 臺北帝國大學的農業研究
我的確是一個地圖控,每場導覽都要發一張地圖,然後在地圖前面都會講很久。
這幾年在臺大內散步很久,學生時代不會這樣到處走,發現不同時代的建築,有時會有不同的啟發,而生物公寓的策展人,這三年來三次的展覽,與臺大博物館群的小展館合作,都會有讓人有另類的思考方式,例如在地質系展覽館內放了許多在海邊撿到的廢棄物、工業廢棄品、汙染的東西,或是發泡劑,簡單的修飾一下放出來展示,還真的很像岩石標本以假亂真。
到了生命科學系的動物標本展覽館,有個蝙蝠聲音的展覽,讓人體驗了蝙蝠飛行時可以不撞到牆壁的方法,這些展覽被崁入在原來的展覽館中,而這些原來的標本又被借出去到臺博館的南門園區小白宮,能夠這樣玩藝術創意,串連小展覽館,讓我們重新認識從日本時代臺灣第一所大學的標本,可以被這樣的被重新利用,值得我們思考一下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展覽方式。
最後,在磯小屋結束,最近在網路募款整修經費,策展人在沒有經費下還可以辦出這樣的生物多樣性特展,辦了三年只有第二年有點補助,他說除了募款外,是否可以由建築相關的學生,也投入參與一棟老房子的整修,會不會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呢?
今天,沒有走校史館,突然覺得好像時間多了出來,或許,下次走人類系的展覽館,談談原住民南島語族也不錯。
PS. 我在地質系館沒有講好,實在愧對系上師長,下回要有系統一點說明。
2016/06/15
磯永吉的一生與蓬萊米發展的足跡
*年表:
1886年,磯永吉出生與日本廣島
1911年,東北帝大農科大學(札幌)畢業,後改制為北海道帝國大學
1912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技師。
1915年,臺中廳農事試驗場擔任米質改良農務技師。
1921年,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種藝科長兼殖產局農務課技師。
1927年,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講師。
1928年,「臺湾稲の育種学的研究」獲北海道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1930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成立「農學、熱帶農學科」第三講座(作物學),磯永吉先生擔任講座教授兼農場場長。
1942年,轉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兼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1945年,戰爭結束後獲國民政府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省農林廳顧問
1954年,完成代表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堪稱為亞熱帶農作聖經
1957年,退休返日,前往山口縣定居擔任農業顧問
1961年,日本學士院賞
1972年,過世於岡山縣,享年85歲
*參考資料:
台灣山岳
磯小屋米報
蓬萊走廊農事特刊
謝兆樞,蓬萊米第一個品種,中村種的身世之謎
謝兆樞,靦腆的育種家─蓬萊米之母末永仁
歐素瑛,台灣書房,《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台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
國史館策畫,公共電視出版,《磯永吉》奠基台灣稻米育種研究的學者
*圖說:
*主題:
走進位於台灣大學內的磯永吉小屋(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1925年建成時,是台北高等農林學校的實驗農場,一進門抬頭看到骨董鐘,鐘擺仍在擺盪,這個擁有攝影暗房、作業室、農具室、湯沸室、貯藏室、閣樓儲物空間等的木造建築,抬頭看到天花板的電力線,還有眾多研究老設備。我會幻想著有很多認真研究人員,剛剛從農場回來,在此紀錄觀察辛勤工作的樣貌。
培育水稻種子的事情非常的瑣碎,舉凡測量種子的大小形狀,控制溫度、濕度的冰箱,顯微鏡觀察描繪,機械式的計算機可以做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照相後一旁還有暗房,這就是磯永吉小屋的景況,當年應該算是擁有高科技的實驗室。
*從北海道念書,懷抱理想到台灣的磯永吉
磯永吉在札幌念書的時候,老師帶領著他們幾乎走遍了北海道,北海道的開發是明治維新之後才開始的,當年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就努力念書到國外留學,一心想要振興日本走入世界,這些留美回國的學生變成了老師,在北海道規劃了這些美式的大農場、大水田,因而許多小村落都設計成歐美的農村型態(例:美瑛),以任務為導向形成一個個村落。
北海道本來只有中部與南部的一部分可以農作,但後來經過老師與農民努力的改良品種,逐漸的,所有北海道地區除了冬天下雪之外,都可以有農穫。在札幌念完大學的磯永吉每次聽到老師自信滿滿的描述,說北海道就是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從冰天雪地轉變為一片綠地,農民還可以有豐厚的收入,內心就充滿了美國西部的拓荒精神,非常巨大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當年的札幌農學校創校之時,邀請了威廉·史密斯·克拉克擔任校長,但礙於政府規定外國人不能擔任校長,克拉克掛名副校長,但實質為校長職務。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克拉克,1876年就任後,雖然只待了幾個月,但離開時給第一屆的學生講話的名言「Boys, be ambitious!」(少年要胸懷大志),至今仍是北海道大學的校訓。
或許這樣的精神,一直留在磯永吉的內心,在從北海道札幌的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畢業後,很多學生就來台灣服務。抱持著讓南島台灣可以長滿金黃色的稻穗,每一粒稻穗都有飽滿的米粒。1912年磯永吉來台,可是沒想到實驗農場的水稻得病長不起來,不然就是經常被鳥類、昆蟲吃掉。從1899年起,日本帶來的品種沒有一樣可以量產。
*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
1921年,研究日本米種來台改良已經二十幾年,來台的日本的米種一直無法大量生產。台北廳農務主任的平澤龜一郎發現大屯山山麓火山堰塞湖盆地的竹子湖,地勢非常的平坦,氣溫又低,水質很好,三面環山可避免育種稻與其他稻種雜交,是很好培育米種的地方。
在竹子湖試種了很多日本米種,效果不錯,更利用了竹子湖的環境優勢,在東湖下方的「梔仔寮埔」(今陽明書屋一帶),將稻種浸泡在硫磺溫泉中,高溫殺菌同時催芽,發芽後再挑回原種田秧床播種。栽種時要拔除雜草、雜交種,嚴格篩選純稻種,抵抗力自然強。
但是當時在竹仔湖種植的日本米種,一拿到山下較炎熱的氣候,生產能力就很差。
*末永仁,讓日本米種大放異彩
原本在嘉義實驗的末永仁,被磯永吉提拔到台中農事試驗場,末永仁不斷的實驗,將原本第一期培育秧苗需要的60天縮短為30天,第二期縮短為17天,因為台灣的氣候較熱,這樣的實驗提升稻米的生產力,1923年末永仁提出的「幼苗插植法」,讓農民大量應用。
日本米種大放異彩,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磯永吉提了台灣米的三個名字:蓬萊米、新高米、新台米,由總督伊澤多喜男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這一場商業活動,也就是正式宣布日本米種可以量產的宣示,也把之前不再研究日本米種不成文的禁令解除了。
在磯永吉的持續的鼓勵與支持下,末永仁後來擔任了台中州的農事試驗場主任,他利用日本種的「龜治」、「神力」兩個米種雜交,1929年選出了「台中65號」,很奇特的是這兩個米種對日照都很敏感,但雜交出來的台中65號日照遲鈍,因此而拉長生長的時間,讓稻子成熟,能夠這樣長久的實驗,不是一種巧合,甚至是一種藝術,或者稱為一種突變,可能是台灣種「第三者」混入了這個環境,導致台中65號對日照遲鈍,更適合台灣的生長環境。
「台中65號」日照遲鈍的特性,第一期稻作的氣候由冷轉熱,第二期由冷轉熱,都可以順利的結穗,這樣的成果是原日本米種無法達成的,因為執行效果良好,不到十年,種植的面積就超越了在來米,至今眾多的米種,都採用「台中65號」培育出很多的後代。
後來蓬萊米被廣義的泛指在台灣改良的品種。
*戰後,留用學者在台灣的日子
1945年,在台灣研究三十幾年的磯永吉,因日本戰敗,面臨了是否要被美軍遣返的命運。當時的美國人主張所有的日本學者都要回去,但是從中國來台灣的學者對台灣的水稻並沒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來接收的省主席陳儀有留日的背景,當時接收台北帝大的馬廷英教授也力主希望能夠留下日本學者的研究。
這些日本學者在不得不留下的情況,磯永吉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文字紀錄。而且很多書信往返都顯示,當年台灣在美國主導交接的時期,經常收到書信就要趕到各地的農政單位報告,一個59歲的研究者,投其畢身的精神開發台灣農業,那樣複雜的心情,想起北海道拓荒的老師,又看到台灣的水稻發展,也只能默默遵從長官的命令。
大約兩年後,日本的學者陸續的返日,但磯永吉仍然被留在台灣,這時期他也曾帶領學生參訪美國,要學生好好的思考美式的開發方式較好,還是台灣的種稻方式好,這樣作育英才的精神,好像對待每一株實驗的品種稻一般。
*磯永吉,台灣蓬萊米之父
幸好,磯永吉的台籍學生非常爭氣,戰後紛紛進入了政府的農業體系工作,也很快了擔任了重要職務,使得這位老師能夠好好的留在台灣擔任農業顧問,這時的磯永吉把力氣專注在他畢生的研究紀錄上。
1954年,磯永吉完成代表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堪稱為亞熱帶農作的聖經。
1957年中風,政府終於答應讓他回鄉。省議會通過,致贈每年1200公斤的台灣米給磯永吉,感謝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也因此有了台灣蓬萊米之父的稱號。
為何磯永吉不選擇回到故鄉廣島,或許被美軍丟下的原子彈所摧毀;為何也不選擇大學時期的北海道,或許天氣寒冷;他選擇了山口,偏偏選中了這個地方,而解開了台灣蓬萊米品種之謎。
*中村種來源之謎,在山口得到了答案
這個蓬萊米的前身米種「中村」,到底是從日本的哪個地方來的,當時沒有人知道。1938年末永仁在《台灣米作談》這本書中提及了中村種的來源,寫了一句話:「中村種,今天你到日本內地去看,完全沒有這個品種,也沒有它的後代。」為什麼叫做中村種呢?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標籤掉了,有一個辦事員叫做中村,只好就命名為中村種。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的翻譯者魏敏智先生十分好奇,曾經到九州大學去考證,並在網站上搜尋,找到了1899年引進台灣的米種有一種是「中村17」。而磯永吉在1968年《蓬萊米談話》這本書裡,寫出了台灣蓬萊米的來源是「都系的中村」,明確了指出了中村的來源。
1853年,山口縣的內海五郎左衛門,在京都取得這個品種,後來改良出穀良都→防長米、小都、長州浪漫等→山法師等,防長指的就是山口地區,有些拿來釀酒,因此有些品種就稱為長州浪漫。防長米聲名大噪後大家就忘了穀良都,當然這個陌生的名字「中村」更沒人知曉他的來源了。
磯永吉在山口的實驗水稻田,撫觸著都系水稻的後代,經過了一甲子的歲月,台灣蓬萊米不斷的改良品種,或許兩種米的身形已經大不相同,可是這樣的機緣巧合,在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下,解開了台灣蓬萊米源頭之謎。
山口跟台灣的風貌大不相同,水稻插秧後,一片片的水稻田倒映著藍天白雲,有些木造農舍有紅色的石州瓦,這點倒是跟台灣的農舍非常的相似。磯永吉當時的身體已經無法騎腳踏車了,但他回憶起在台北的昭和町(今青田街)的住家,與帝國大學的農場,總是專心的騎著腳踏車一步一步的踩踏著,一個大光頭老師,經常專心於研究,旁人看他非常的嚴肅,其實他的內心端想籌劃著水稻的實驗計畫。
每當收成的時候金黃色的稻穗在大風下好像一波又一波的海浪,就會忘卻了長年實驗的辛苦,稻穗是我們的主食,也可以製成酒,料理中也有很多變化。人類生命傳承重要的農作物,一輩子嚴謹的投入這樣工作的磯永吉,在岡山縣過世時85歲,雖然留下一點遺憾沒有活到88歲的米壽,但留下的精神,值得我們景仰。
*打開這個時光膠囊的關鍵人物
2003年,當時就讀台大農藝系研究所的劉建甫,在學校的一棟老實驗室內發現磯永吉的手稿與眾多農業研究的文物器具,當時心情非常震撼。
後來這些圖書歸檔給台大總圖書館,並成立了磯永吉文庫,這些眾多的文史資料,近年來,謝兆樞老師,義務到圖書館整理這批手稿檔案並撰寫詮釋資料,讓這批見證臺灣農業科技發展過程的珍貴史料能夠讓大家知道。
此外,磯永吉小屋,在指定古蹟的過程,還有農藝系透過募款修復,眾多的文物陸續的整理展示說明,每一項文物都可以感受到前人在培育稻種與農作物的種種努力。
訪談劉建甫後,我離開磯小屋前,他看著前面的水稻,說培育稻種真的需要用心與運氣,眾多的機緣巧合,讓末永仁與磯永吉這兩位研究者在此留下了足跡,不但改變了台灣農業,也改變了整個亞熱帶水稻的種植方法。除了水稻育種的傳承,我們更應該了解研究學者的精神。
1886年,磯永吉出生與日本廣島
1911年,東北帝大農科大學(札幌)畢業,後改制為北海道帝國大學
1912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技師。
1915年,臺中廳農事試驗場擔任米質改良農務技師。
1921年,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種藝科長兼殖產局農務課技師。
1927年,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講師。
1928年,「臺湾稲の育種学的研究」獲北海道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1930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成立「農學、熱帶農學科」第三講座(作物學),磯永吉先生擔任講座教授兼農場場長。
1942年,轉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兼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1945年,戰爭結束後獲國民政府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省農林廳顧問
1954年,完成代表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堪稱為亞熱帶農作聖經
1957年,退休返日,前往山口縣定居擔任農業顧問
1961年,日本學士院賞
1972年,過世於岡山縣,享年85歲
*參考資料:
台灣山岳
磯小屋米報
蓬萊走廊農事特刊
謝兆樞,蓬萊米第一個品種,中村種的身世之謎
謝兆樞,靦腆的育種家─蓬萊米之母末永仁
歐素瑛,台灣書房,《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台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
國史館策畫,公共電視出版,《磯永吉》奠基台灣稻米育種研究的學者
*圖說:
*主題:
走進位於台灣大學內的磯永吉小屋(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1925年建成時,是台北高等農林學校的實驗農場,一進門抬頭看到骨董鐘,鐘擺仍在擺盪,這個擁有攝影暗房、作業室、農具室、湯沸室、貯藏室、閣樓儲物空間等的木造建築,抬頭看到天花板的電力線,還有眾多研究老設備。我會幻想著有很多認真研究人員,剛剛從農場回來,在此紀錄觀察辛勤工作的樣貌。
培育水稻種子的事情非常的瑣碎,舉凡測量種子的大小形狀,控制溫度、濕度的冰箱,顯微鏡觀察描繪,機械式的計算機可以做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照相後一旁還有暗房,這就是磯永吉小屋的景況,當年應該算是擁有高科技的實驗室。
*從北海道念書,懷抱理想到台灣的磯永吉
磯永吉在札幌念書的時候,老師帶領著他們幾乎走遍了北海道,北海道的開發是明治維新之後才開始的,當年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就努力念書到國外留學,一心想要振興日本走入世界,這些留美回國的學生變成了老師,在北海道規劃了這些美式的大農場、大水田,因而許多小村落都設計成歐美的農村型態(例:美瑛),以任務為導向形成一個個村落。
北海道本來只有中部與南部的一部分可以農作,但後來經過老師與農民努力的改良品種,逐漸的,所有北海道地區除了冬天下雪之外,都可以有農穫。在札幌念完大學的磯永吉每次聽到老師自信滿滿的描述,說北海道就是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從冰天雪地轉變為一片綠地,農民還可以有豐厚的收入,內心就充滿了美國西部的拓荒精神,非常巨大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當年的札幌農學校創校之時,邀請了威廉·史密斯·克拉克擔任校長,但礙於政府規定外國人不能擔任校長,克拉克掛名副校長,但實質為校長職務。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克拉克,1876年就任後,雖然只待了幾個月,但離開時給第一屆的學生講話的名言「Boys, be ambitious!」(少年要胸懷大志),至今仍是北海道大學的校訓。
或許這樣的精神,一直留在磯永吉的內心,在從北海道札幌的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畢業後,很多學生就來台灣服務。抱持著讓南島台灣可以長滿金黃色的稻穗,每一粒稻穗都有飽滿的米粒。1912年磯永吉來台,可是沒想到實驗農場的水稻得病長不起來,不然就是經常被鳥類、昆蟲吃掉。從1899年起,日本帶來的品種沒有一樣可以量產。
*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
1921年,研究日本米種來台改良已經二十幾年,來台的日本的米種一直無法大量生產。台北廳農務主任的平澤龜一郎發現大屯山山麓火山堰塞湖盆地的竹子湖,地勢非常的平坦,氣溫又低,水質很好,三面環山可避免育種稻與其他稻種雜交,是很好培育米種的地方。
在竹子湖試種了很多日本米種,效果不錯,更利用了竹子湖的環境優勢,在東湖下方的「梔仔寮埔」(今陽明書屋一帶),將稻種浸泡在硫磺溫泉中,高溫殺菌同時催芽,發芽後再挑回原種田秧床播種。栽種時要拔除雜草、雜交種,嚴格篩選純稻種,抵抗力自然強。
但是當時在竹仔湖種植的日本米種,一拿到山下較炎熱的氣候,生產能力就很差。
*末永仁,讓日本米種大放異彩
原本在嘉義實驗的末永仁,被磯永吉提拔到台中農事試驗場,末永仁不斷的實驗,將原本第一期培育秧苗需要的60天縮短為30天,第二期縮短為17天,因為台灣的氣候較熱,這樣的實驗提升稻米的生產力,1923年末永仁提出的「幼苗插植法」,讓農民大量應用。
日本米種大放異彩,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磯永吉提了台灣米的三個名字:蓬萊米、新高米、新台米,由總督伊澤多喜男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這一場商業活動,也就是正式宣布日本米種可以量產的宣示,也把之前不再研究日本米種不成文的禁令解除了。
在磯永吉的持續的鼓勵與支持下,末永仁後來擔任了台中州的農事試驗場主任,他利用日本種的「龜治」、「神力」兩個米種雜交,1929年選出了「台中65號」,很奇特的是這兩個米種對日照都很敏感,但雜交出來的台中65號日照遲鈍,因此而拉長生長的時間,讓稻子成熟,能夠這樣長久的實驗,不是一種巧合,甚至是一種藝術,或者稱為一種突變,可能是台灣種「第三者」混入了這個環境,導致台中65號對日照遲鈍,更適合台灣的生長環境。
「台中65號」日照遲鈍的特性,第一期稻作的氣候由冷轉熱,第二期由冷轉熱,都可以順利的結穗,這樣的成果是原日本米種無法達成的,因為執行效果良好,不到十年,種植的面積就超越了在來米,至今眾多的米種,都採用「台中65號」培育出很多的後代。
後來蓬萊米被廣義的泛指在台灣改良的品種。
*戰後,留用學者在台灣的日子
1945年,在台灣研究三十幾年的磯永吉,因日本戰敗,面臨了是否要被美軍遣返的命運。當時的美國人主張所有的日本學者都要回去,但是從中國來台灣的學者對台灣的水稻並沒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來接收的省主席陳儀有留日的背景,當時接收台北帝大的馬廷英教授也力主希望能夠留下日本學者的研究。
這些日本學者在不得不留下的情況,磯永吉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文字紀錄。而且很多書信往返都顯示,當年台灣在美國主導交接的時期,經常收到書信就要趕到各地的農政單位報告,一個59歲的研究者,投其畢身的精神開發台灣農業,那樣複雜的心情,想起北海道拓荒的老師,又看到台灣的水稻發展,也只能默默遵從長官的命令。
大約兩年後,日本的學者陸續的返日,但磯永吉仍然被留在台灣,這時期他也曾帶領學生參訪美國,要學生好好的思考美式的開發方式較好,還是台灣的種稻方式好,這樣作育英才的精神,好像對待每一株實驗的品種稻一般。
*磯永吉,台灣蓬萊米之父
幸好,磯永吉的台籍學生非常爭氣,戰後紛紛進入了政府的農業體系工作,也很快了擔任了重要職務,使得這位老師能夠好好的留在台灣擔任農業顧問,這時的磯永吉把力氣專注在他畢生的研究紀錄上。
1954年,磯永吉完成代表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堪稱為亞熱帶農作的聖經。
1957年中風,政府終於答應讓他回鄉。省議會通過,致贈每年1200公斤的台灣米給磯永吉,感謝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也因此有了台灣蓬萊米之父的稱號。
為何磯永吉不選擇回到故鄉廣島,或許被美軍丟下的原子彈所摧毀;為何也不選擇大學時期的北海道,或許天氣寒冷;他選擇了山口,偏偏選中了這個地方,而解開了台灣蓬萊米品種之謎。
*中村種來源之謎,在山口得到了答案
這個蓬萊米的前身米種「中村」,到底是從日本的哪個地方來的,當時沒有人知道。1938年末永仁在《台灣米作談》這本書中提及了中村種的來源,寫了一句話:「中村種,今天你到日本內地去看,完全沒有這個品種,也沒有它的後代。」為什麼叫做中村種呢?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標籤掉了,有一個辦事員叫做中村,只好就命名為中村種。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的翻譯者魏敏智先生十分好奇,曾經到九州大學去考證,並在網站上搜尋,找到了1899年引進台灣的米種有一種是「中村17」。而磯永吉在1968年《蓬萊米談話》這本書裡,寫出了台灣蓬萊米的來源是「都系的中村」,明確了指出了中村的來源。
1853年,山口縣的內海五郎左衛門,在京都取得這個品種,後來改良出穀良都→防長米、小都、長州浪漫等→山法師等,防長指的就是山口地區,有些拿來釀酒,因此有些品種就稱為長州浪漫。防長米聲名大噪後大家就忘了穀良都,當然這個陌生的名字「中村」更沒人知曉他的來源了。
磯永吉在山口的實驗水稻田,撫觸著都系水稻的後代,經過了一甲子的歲月,台灣蓬萊米不斷的改良品種,或許兩種米的身形已經大不相同,可是這樣的機緣巧合,在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下,解開了台灣蓬萊米源頭之謎。
山口跟台灣的風貌大不相同,水稻插秧後,一片片的水稻田倒映著藍天白雲,有些木造農舍有紅色的石州瓦,這點倒是跟台灣的農舍非常的相似。磯永吉當時的身體已經無法騎腳踏車了,但他回憶起在台北的昭和町(今青田街)的住家,與帝國大學的農場,總是專心的騎著腳踏車一步一步的踩踏著,一個大光頭老師,經常專心於研究,旁人看他非常的嚴肅,其實他的內心端想籌劃著水稻的實驗計畫。
每當收成的時候金黃色的稻穗在大風下好像一波又一波的海浪,就會忘卻了長年實驗的辛苦,稻穗是我們的主食,也可以製成酒,料理中也有很多變化。人類生命傳承重要的農作物,一輩子嚴謹的投入這樣工作的磯永吉,在岡山縣過世時85歲,雖然留下一點遺憾沒有活到88歲的米壽,但留下的精神,值得我們景仰。
*打開這個時光膠囊的關鍵人物
2003年,當時就讀台大農藝系研究所的劉建甫,在學校的一棟老實驗室內發現磯永吉的手稿與眾多農業研究的文物器具,當時心情非常震撼。
後來這些圖書歸檔給台大總圖書館,並成立了磯永吉文庫,這些眾多的文史資料,近年來,謝兆樞老師,義務到圖書館整理這批手稿檔案並撰寫詮釋資料,讓這批見證臺灣農業科技發展過程的珍貴史料能夠讓大家知道。
此外,磯永吉小屋,在指定古蹟的過程,還有農藝系透過募款修復,眾多的文物陸續的整理展示說明,每一項文物都可以感受到前人在培育稻種與農作物的種種努力。
訪談劉建甫後,我離開磯小屋前,他看著前面的水稻,說培育稻種真的需要用心與運氣,眾多的機緣巧合,讓末永仁與磯永吉這兩位研究者在此留下了足跡,不但改變了台灣農業,也改變了整個亞熱帶水稻的種植方法。除了水稻育種的傳承,我們更應該了解研究學者的精神。
2016/05/25
【台北】這四本書的四個人,有甚麼共通點呢?
2016/04/22
【台北】甚麼都有的伊聖詩書店
我進入了伊聖詩書店,走到了最裡面最角落的位置,坐下來就看到《我的書店時光》放在書架的最旁邊,很感恩這家書店、咖啡館、麵包店、蔬菜、餐廳,無法定義這家店,進了那麼多本書,我悲哀想說,應該是一次進太多了,所以怎麼樣也賣不完吧?
伊聖詩書店所進的書,有店主獨選的個性,環保、小農、設計、永續發展類型的書比較多,而我這本書好像不列在這類主題內,真的很感謝。此外,還有許多獨立雜誌,此地也有專櫃。
我在書店內待了很久,吃完了健康的飲食餐點,外面有一桌年輕的女生聊天,我在最裏頭聽得一清二楚,討論的內容不外乎甚麼東西好吃,當然也討論了旅行,台灣島內的旅行在她們的印象中都是髒髒的,然後也討論了到全世界各地的旅行。的確,到台灣各地好吃的小吃,感覺都是髒髒的,但是,去台灣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咖啡館、車站這些地方,應該都沒有髒髒的問題,所以我想她們的記憶,還都只停留在"吃"吧!的確,要衛生、健康的吃很重要,這家店的許多菜,很多都有菜蟲咬過的痕跡,不知道這樣是不是髒髒的呢?還是因為沒有灑農藥,所以比較健康?
世界各地的景點在這群女生的眼中,除了"吃"的景點之外,好像真的就沒有了,這該是悲哀嗎?其實"吃"也可以講得很有文化性,看著書架前二魚文化所出版一系列焦桐老師所寫的台灣的吃,好像都是髒髒的啊?我偷聽的很仔細了,還真的沒有提到比較深刻的飲食文化啊!另外一個主題就是男人帥不帥,或者宅不宅這類的話題。
難得在假日的中午,在書店的角落吃到好吃的餐點,點了南投產的黑山烏龍,也翻閱了幾本有關書店、吃的書籍,許許多多的骨董打字機,每一個打字鍵都是不是在原位,可能被小朋友玩弄了,坐了一個下午,只有一個人來逛過這個書架一次,沒有拿起翻開一本書。
認真選書的店主,在這裡變成了陪襯,或許書籍比較少流動,經常來的客人有點沒有新鮮感了吧?給很認真經營的老闆加油,很多事情真的不容易。— 在伊聖詩私房書櫃*Escents Bookcase 。
2015/10/08
【台北】台灣農業研究的濫觴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