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7

《雙河灣》2013.01月號,從懷舊中找尋台灣的出路

推薦閱讀書單



* 台灣幸福百事/陳柔縉

每次拿到陳柔縉小姐出版的新書,無論再晚都要讀完,總是意猶未盡的一再翻閱,《台灣幸福百事》大抵是從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時代算起,當時跟幾個老友在一家老咖啡館翻閱這本書,大家讀的津津有味,也有一股懷舊老時光的回憶。

書中介紹1931年台中出現行動咖啡車,看照片像是個小巴士,客人可以坐在車上用餐,還有『女給』服務,讓客人好像剛交女友,重新體驗初戀的滋味。1931年「先端的職業No.1」電梯小姐出場,出現在政府機構,當年是總督府的遞信部大廈,因為當時電梯剛剛引進,可能在操作上若有女性服務,並協助開關門,更能突顯尊榮的感受。1957年牛車拉來第一部電腦,是IBM1400,使用者是台糖公司,這是一個很先進的設備,但是因為沒有適合的道路與貨車,所以用牛車慢慢運送,成為很大的對比。

這本書完全顛覆我對近代台灣的文明發展的印象,真是茶餘飯後很好的討論話題。

* 從書店窗口看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

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今年一個人到京都兩趟,或許是這本書裏頭一張法然院門口的照片,也或許是這本書寫出平常人平日的生活的悠然感。

我找到了書上介紹的《迷子》古書店,進入後老闆說只有咖啡,馬上想引導我到樓上的咖啡館,還可以有餐可以吃,我說我就是要來這裡,是想翻翻古書(二手書),這邊有一些黑膠唱盤,還有一體成形上面是黑膠唱機,下面是唱盤架,成套黑膠唱片,還有精美的包裝,在這裡我也看到一套套的古書包含精美的木盒或是書架。這邊的書都有半透明的書套,是老闆一本本把書套套上,並且用印表機印出書的價格與相關資料,雖然這裡的書不多,可是老闆這樣也很花時間吧!

老闆拿了《從書店窗口看京都》的日文版給我看,我覺得台灣版的封面比原版要棒的多,所有的頁次與編排甚至都一模一樣。我跟書的作者一樣上樓去借廁所,這家店的書店在一樓,咖啡館在二樓,跟台灣的商店思考邏輯不同,通常書店的經營比較困難,所以都選擇房租比較便宜的地下室或是二、三樓,迷子能夠坐落在這歐式建築中的一樓,雖然空間使用不大,畸零空間也不少,但是迷子的小東西很多,怎樣擺放都很自由,他有收集一月到十二月完整的火柴盒,看著抽菸的背影,我想他或許有更多火柴盒的收藏也說不定。

去京都的任何地方都不需要理由,只要推開一家店的門口,古老的寺廟,每個門口都清清楚楚寫著整座城市的規則與使用方式。讀一本書也是一樣,讀出一家書店與周遭的人事物,這就是活在當下吧?

* 氣候創造歷史/許靖華

我們以為許多歷史事件都是由於資源分配問題,引發戰爭,藉由宗教、種族、文明、科學等種種的藉口而發生的,這其實都是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因為氣候引發了人類的遷徙,才引發了那麼多的戰爭。

看了這本書對於地質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綜合性的討論歸納,有些事件讓我晃然大悟,原來農民的叛變和小冰河時期息息相關。匈奴為何一路打到歐洲,中世紀的暖化導致阿拉伯沙漠的改變,亞利安人從北歐到達印度等等歷史事件,可見氣候一直都影響著世界的運作。

* 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米果

很羨慕台南人,除了有好吃的小吃,還有一種身為台南人的驕傲,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傳統,還是習慣,遇到台南人,都會好客的邀請你去他們家看看,我想多了解台南,不只是它是個古都,而是台灣其他的城市,到底有沒有鄉愁。

* 2013年的閱讀小計畫

對於 1930年代的台灣,當時是日本統治,總有模糊不清的感覺,到底蔣渭水當年在大稻埕做了哪些事情?當時的日本人在台北的生活圈與台灣人生活圈大不相同,到底有甚麼樣的差別,是我很想了解的事情,希望可以讀到這類的書。

另,1945年日本戰敗退出台灣,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中間這四年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政治紛亂台幣大貶,還有來自中國各省的文人學者來台,與台灣本土菁英當時是怎樣的競合關係,總覺得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距離那麼近,但卻又那麼遙遠。

* 個人平日(選)購書選書的心法

個人選擇的書都是有關旅行、歷史、宗教、神話的工具書居多,這類的書結構很嚴謹,對同一個主題又很全面性,可能是這樣的影響,讓我在選擇書籍的時候會很注重各章節的分類方式,若一本書有兩三個章節很吸引我,就會買下來回去慢慢閱讀。

現在書籍出版太多太快,在買書的當下,也會考慮這本書是不是十年後還是很有用,具不具有知識性,用這樣的考量,往往書架上的每本書都值得收藏與慢慢閱讀,也不會退流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