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來註書店,讓我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大多對農業有些期許,包括小農的產品說明,音樂的表演活動、繪本與說故事,更多是偶然來訪,或是來自世界各地朋友介紹住在書店的客人。來這裡的朋友,大多不是住在附近,這或許跟主人 Peggy 喜歡到處亂跑有關係,目前開店時間固定,已經有住附近的社區居民,慢慢地踏入這個理想生活的空間。
[照片]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到香港的獨立書店,深藏一棟大樓的二樓內,窗外是人來車往的熱鬧喧囂,窗內有著與註書店一樣關心農業的人、書、農產品。我到了香港的 aco_books|艺鵠書店,一入門就看到了一個《青苗上河圖》,問了老闆是否香港的農地都已經拆光要蓋大樓?老闆又拿了兩本書給我看,說『農地』已經成為香港的歷史,這兩本書是苟延慘喘的農民運動的紀錄,聽起來非常非常的悲哀,但香港農民似乎沒有悲傷的權利,隨著命運漂流著,表現出一忍再忍的個性。這感覺,就好像到了台北內湖的註書店一般,兩位老闆關心著同樣的議題,註書店也有那本《青苗上河圖》。後來回想,原來我在註書店有遇到從香港來的客人,描述著香港農民的悲情,關心同樣議題的人,可能到世界各地都會聚集在一起吧?
最近,在註書店一入門的桌上,看到幾本書《一根稻草的革命》、《菜園留覆往來人》等等跟農業相關的書籍,另一側擺上了很多特色小農的產品,每次去都是不同的產品,每一樣產品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這是在資本主義產銷制度下享受不到的,農業社會的生活是很自然的植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物易物是很自然的現象,而所有吃到肚子裡面的農產品,背後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但是目前農產品的產銷制度,我們失去了最重要的『信任』關係。
曾經在這裡辦過社團活動,找了朋友來十分鐘快講,也一起看《泥土向前衝》的紀錄片。前幾天,更自告奮勇帶著《書店風景》等書的作者鍾芳玲小姐做書店導覽,這個探訪過全世界書店的專家與 Peggy 一問一答之下,馬上就把我這些年默默地來這裡喝咖啡、看書、參與活動的觀感驗證了一次。
Peggy 前幾年在竹北開了草葉集,有書店、也有餐飲,代理過音樂 CD,做過裝潢設計工作,因為曾經開了店過著忙碌的生活,重新在內湖出發的這幾年,她徹底了放下了過去,每次看著她與衛斯理、白素這兩隻貓的對話,開店的老闆總會有說不完的故事,不用打開書,就可以說個不停。而我,還是希望逛書店,能夠像閱讀一樣,慢慢地在生活中去體會這家書店的美好。無論從產地到餐桌,或是從作者書寫到書籍出版,中間過程的價值,就是註書店存在的目的。
地址:臺北市內湖路一段47巷6弄12號
如果我沒記錯,peggy說她是斗六人,或說媽媽是斗六人。跟她聊到這裡,突然覺得很親切。
回覆刪除我來問清楚點好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