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生活,日常生活的事情,時時刻刻不斷在挖馬路、人行道的地磚總是會踩出水、停車場費率總是搞不清楚。
這些不方便,換了市長後,好像還是一樣的存在,新聞媒體討論的問題,好像都在揭發缺失,但仔細推敲各團體所發表的問題,看起來就是各團體的角力,完全沒有就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事情。
所以,這是目前我們各層級的民意代表(里長、議員、立委等),在各團體的相互影響下,所得出的公共建設失衡的狀態,可以說誰的選票多,那邊的公共建設資源就比較多。就在誰都不願意得罪誰的景況之下,加上我們以為里長就代表的就是民意,議員就是具代表著公正與公平。事實上,大家都知道並不是如此的。
很佩服當年柯市長還不是市長的時候,選舉網站的設計符合民意的脈動,也知道大家的需求,但為何當上市長之後,我們的政府網站還是一樣,看起來已經瘦身了,但是還是很難使用,為何我們認為最基本的小事情,還是無法改善。
當我去中國旅行的時候,快餐店的大叔教我使用微信支付,二手書店的大媽拿出手機要我加入她微信,看到她每天貼著書的故事,出租車的大伯教我打車技巧。這些是否都代表著資訊去中間化、透明化的必要性,只要有一致性的標準來稽核公共政策,人力就不是問題,透過手機的資料收集、運用大數據分析,很快可以做好這些事情。
經常看 http://g0v.tw/ 的專案,我們是否可以突破因為官僚體系過於龐大,系統老舊不容易維護的缺點,好好的利用官僚體系的優點,而用專案的模式,加入小專案與原系統共生,逐漸淘汰龐大的系統,看起來這樣的模式除了加速進行外別無他法,不然就是整個政府部門要廢除掉了。
挑簡單的來說,我每天開車出門,目前巷道內停車已經不容易了,但是停車場的資訊不充分,每個停車場的收費資訊並沒有很清楚的標示,要規定這些有那麼困難嗎?要執行稽核也很容易吧?
台北市公車站應該是超多的,若已經改善了行人步行的環境,是否應該開始減少公車站呢?既然市長是選民投票出來的,請用選舉時期讓資訊公開透明的方式來管理官僚體系,而不是反讓官僚體系管理我們的市民。
很悲哀的,本來很期待 i-Vote 的機制,但是居然流於每日頭投一票的商業行銷模式,變成了市府內各局處的人數競爭,把網路工具搞成無意義的大數據,我想是對資訊科技的侮辱。
不然,是否把公共議題的決策權,外包給 google 大神,搞不好效能都比較好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