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

【台北】金溟若先生的人間味

要記錄這個前輩擱在心裡很久,當時聽了青康藏書店老闆何大哥所提金溟若所翻譯的哲學書籍,與一些小故事,就覺得非常有趣。後來在青田七六擔任導覽工作遇上了金恆煒老師的太太,於是我就約了金老師到青康藏書店聊聊他的父親。

維基百科:金溟若





其實,光要從幾本書去了解一個人,真的很難,我想我我只是想要拼湊一下當時的環境,還原一下當時文人學者的生活,至於更詳細的研究,還是留給學者吧!

金溟若,(1905年1月4日-1970年6月19日),原名金志超,歷經了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小時候在日本長大,老師是舞田敦、安藤英夫,1923年因東京發生關東大地震,於是遷回溫州居住。因為當時並不會使用漢文,於是他父親請朱自清來教導。

金溟若曾經讀了醫科,有兩個弟弟都是醫生,但他後來覺得個性不適合而沒有繼續念下去,1926年上海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創辦了書局,並開始翻譯、寫作,並找魯迅幫忙。魯迅在日記裡面曾經提到金溟若的名字27次,可見他非常器重金溟若。看他的散文集中敘述,他最懷念的就是那段在上海的日子,靠寫作就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

1945年冬天,受到當時基隆市長石延漢之邀,整理市役所公文。1946年,應許壽裳之邀到臺灣省編譯館做編審,也擔任教職,把家眷接來台灣,但薪水少的還要家中寄錢過來補貼。1947年二二八事變後,編譯館裁撤,到台大中文系擔任副教授,當時是住在許壽裳隔壁的宿舍,昭和町475號,推測在今天青田街6號附近。1948年,許壽裳被殺後,金溟若斷然地離開台灣回到溫州。

1949年,國共內戰,金溟若帶著全家八口登上不到二十噸(也有寫十噸)的小帆船渡過台灣海峽,但是船開過了頭,船長應眾人要求把船掉頭,最後上岸處居然是宜蘭蘇澳。金溟若來台灣後其實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住所也是搬來搬去,為了一家六口,捨棄了家鄉的一切,不斷地研究寫作。

1950年代,金溟若的文章經常刊登在報紙副刊上,雖然最後一段話常會有一些八股的反攻大陸的口號,但是只是寄情較多,多感慨當時時局變化與一股莫名的鄉愁,但文中所分析的道理無不就事論事。從小在日本長大,有時也會比較日本人、台灣人、中國各省人的差異,我印象最深的是從基隆坐火車到台北,火車上有賣冷便當與日本相同,卻沒有日本的味道。旅館、火車、公車上的服務人員,與小時候在日本坐火車到處遊覽有很大的差異。

而金溟若也經常在文章的第一段很明白的說出令人意外的結論,例如:《金溟若散文集:創作的熱量》從事文筆的人,假如成了職業作家,便是宣告了文筆的死刑。《金溟若散文集:人的距離》搬住永和鎮以來......,候車的隊伍拖得很長,很長。人家以此為苦,我則反以為樂。這意外的結論,或是中間推演的過程,都可以知道金溟若是一個通盤思考的人。

我最喜歡的一篇《金溟若散文集:旅者心情》,描述了各種交通工具的旅行方式,也描寫了慢旅的過程,從日本的火車旅行談到台灣的火車,也談到上海的輪船旅行,當然印象最深刻的是從大陸逃離共產黨到台灣來那段帆船之旅,我想在那個時代那種心情,能夠寫出慢遊,不知道有幾個人能體會。

旅行的心情,得在動中去覓獲恬靜,不能使性動氣,否則便會白糟蹋了那份情緒。性急的人,只得老待在屋裡,何必硬要這趟辛勞呢?《金溟若散文集:旅者心情》最後一段

很多很大的事情,散文中往往輕描淡寫,縱有學理也簡單易讀,我一再重讀《金溟若散文集》,每有不同感想,我想金溟若的人生中,經歷過了許許多多的大是大非,但他並不會一直強調,一切困難衝突都瞭然於胸,最後在台灣透過一隻筆,過著他無比寬廣的人生。

參考書籍:

金溟若譯/巖流島後的宮本武藏(內有金恆杰、金恆煒所寫紀錄父親的文字)
金溟若/金溟若散文集
金溟若/白痴的天才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
金恆杰/當代雜誌127期
方紹毅/民國文化隱者錄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


方紹毅/民國文化隱者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