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7

【台北】維持古蹟,錢從哪裡來?可否嘗試公辦線上募款



最近柯市長去日本考察丟出來的幾句話,讓保護古蹟的文化工作者非常不開心,這部分來攏去脈很多人有寫,我就不重複,比較詳盡的可以看這一篇。

苗博雅/台北城市美學,關鍵在執政團隊的腦袋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taipei-urban

我這篇主要討論的並不是保存的問題,而是文化工作者長年來透過搶救的方式讓公部門指定為古蹟後,後續經營的解決方案。

最早之前,所有古蹟修復與維持,大部分都是公部門編列預算,高額的人事與維修的費用,壓的公部門喘不過氣來,這幾年透過與屋主捐出給公部門,然後公部門與學校單位、公益單位、企業贊助的合作,漸漸地很多古蹟的經營也畫上了休止符。

(應該多舉例子)

台北市上一任的文化局長推動的老房子文化運動,執行的結果,變成了建商的另類後花園,古蹟開不開放的議題也被大家詬病。

台灣的古蹟管理單位或屋主百百種,若在台北市,最大的問題就是商業利益,整體歸咎來說,都是"錢"的問題,公部門若可以利用法令保留,屋主通常不開心,因為無法轉變為獲利的來源,甚至是要損益兩平都很難,很多人寄望在星巴克、誠品的美夢也快破滅。

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

歐洲國家慣用信託的模式,在台灣好像一實施就遇到經營單位是否太商業化,死要賺錢的攻擊,商業化變沒有錯,中間的平衡點拿捏而已。所有大企業都有設立基金會或公益單位,為何不能強制命令接收這樣的古蹟經營呢?這也是為何日本銀行在京都、東京都有美術館的設立,某部分因此提升了企業形象,還能大賺藝術經紀的錢。

柯市長在選舉時,大大的利用網路媒體,也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贏得選民的心,上任後甚至用 i-Vote 來讓民眾表達公單位的施政滿意度,何不利用線上募款機制,公開透明的讓民眾認養古蹟,由公部門公開所有財務,海選經營單位,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讓民眾了解一棟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我們也正在創造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